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文人与茶文化

找到约961条结果 (用时 0.027 秒)

晚明文人与茶:与唐宋有可比性吗?

 

旷达斋 录 原创作者:刘军根

 

 

 

唐陆羽之《茶经》,乃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一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经历宋元的发展,至明朝,茶文化达到鼎兴。尤其晚明文人,在饮茶中,从内容到形式,都把茶演化成了一种有意识的雅致的艺术形式,折射出晚明文人的内在人格气质

 

 

我一直以为,历经多年发展后,也只有到了明朝,尤其是晚明,茶才真正找到了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历史契合点,茶文化才足以凸显自己的风韵魅力与独特美质。

 

茶,有时是一杯饮料,它把文人带回了世俗;有时又是一种风尚,装饰了文人的雅致。茶,亦雅亦俗,雅俗相间,人茶相融,便相得益彰。茶已向世人敞开,它给闻得到香的人以香,给听得到雨的人以雨,给看得见心的人以心。

 

 

茶的气质使晚明文人才盛却不张扬,失意却不失落,它和文人一起迎来晨光,一起送走夕阳,它滋润着文人简单而又平凡的日子,构筑晚明文人那一片世俗的天堂。

 

茶香怡养文人,文人更注情香茶。茶,于是便成了一种最有效的载体,将晚明文人的气质、雅趣、风神传承千载,成就一代风流,千年文化。

 

真可谓“远山钟声幽,意在身外;明月茶香飘,韵在心里”。

 

 

晚明文人一向以闲适著称,这到恰好应和了茶的特性。反过来,从晚明文人的茶事目的观之,也确实体现了晚明文人的闲适特点。一般说来,晚明文人的茶事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茶交友

 

晚明张岱曾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由此看来,晚明文人的交友并非盲目的,而是有其择友标准的。在张岱的《闵老子茶》中有这么一则记录:

   

周墨农向余道闵汶水茶不置口。戊寅九月至留都,抵岸,即访闵汶水于桃叶渡。日晡,汶水他出,迟其归,乃婆娑一老。

 

方叙话,遽起曰:杖忘某所。又去。余曰:今日岂可空去?迟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余曰:客尚在耶!客在奚为者?余曰:慕汶老久,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去。

 

汶水喜,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导至一室,明窗净儿,荆溪壶、成宣窑磁瓯十余种,皆精绝。灯下视茶色,与磁瓯无别,而香气逼人,余叫绝。

 

余问汶水曰:此茶何产?汶水曰:阆苑茶也。余再啜之,曰:莫绐余!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汶水匿笑曰:客知是何产?余再啜之,曰:何其似罗岕甚也?汶水吐舌曰:奇,奇!

 

余问:水何水?曰:惠泉。余又曰:莫绐余!惠泉走千里,水劳而圭角不动,何也?汶水曰:不复敢隐。其取惠水,必淘井,静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山石磊磊藉瓮底,舟非风则勿行,放水之生磊。即寻常惠水犹逊一头地,况他水耶!又吐舌曰:奇,奇!

 

言未毕,汶水去。少顷,持一壶满斟余曰:客啜此。余曰:香扑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偶是秋采。汶水大笑曰: 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遂定交。

 

为何最终两人会遂定交,无非是两人都有,有深情真气罢了。而其中有意味的是,他们的一往深情却都是钟情与茶,茶也就成了他们友情建立的媒介与真情涌动的见证。

 

 

2、以茶增雅

 

陈继儒说过: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不是名施茶。在晚明文人眼里,茶代表的是一种清雅生活的基调,只有在精致的茶事过程中,他们才能“得神得趣得味,才能达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唯美境界。由此陈继儒在《岩幽栖事》里更进一步说明:香令人幽,酒令人远,石令人隽,琴令人寂,茶令人爽,竹令人冷,月令人孤,棋令人闲,杖令人轻,水令人空,雪令人旷,剑令人悲,蒲团令人枯,美人令人怜,僧人令人淡,花令人韵,金石令人古

 

 

茶、酒、琴、棋、竹、月、水、雪、花......举凡日常生活的一切,都被赋与了清雅的意味。尽管是一种简朴的布置,但在人们心目中的含义却早已不是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一种意境,一种文化。有时候,是一种享受,让你心情更加舒畅,交流更为流利;有时候是一种思考,在遐想中回到自我,返回人的纯真本质,在茶水与心情共鸣的瞬间抬起双眼,让清新的空气吹过,你会真实感受到茶的永久魅力。

 

 

徐渭也曾在《煎茶七类》中说:

 

茶宜精舍,宜云林,宜瓷瓶,宜竹灶,宜幽人雅士,宜衲子仙朋,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石,宜绿薛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如此搭配布置,也只有晚明文人有此种情趣和雅致。茶增添了晚明文人生活的雅致与闲适,让他们拥有一种从容的心境去调节生命中的种种失意。

 

 

3以茶见性

 

饮茶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细小的片段而已。然而,往往又是这些细节最能体现出中国文人的真性情和中国文化的精髓。

 

 

古人有云:热肠如沸,茶不胜酒;幽韵如云,酒不胜茶。酒类侠,茶类隐。酒因道广,茶亦德素在《泉品》中,张岱就有过这样的描述:

 

万历甲戌,季冬朔日盛时,泰仲交踏雪过余尚白斋中,偶有佳茗,遂取雪煎饮,又汲凤皇瓦官二泉饮之。仲交喜甚,因历举城内外泉之可烹者。余怂恿之曰:何不纪而传之?

 

仲交遂取鸡鸣山泉、国学泉、城隍庙泉、府学玉兔泉、凤皇泉、骁骑卫仓泉、冶城忠孝泉、祈泽寺龙泉、摄山白乳泉、品外泉、珍珠泉、牛首山龙王泉、虎跑泉、太初泉、雨花台甘露泉、高座寺茶泉、净明寺玉华泉、崇化寺梅花水、方山八卦泉、静海寺狮子泉、上庄宫氏泉、德恩寺义井、方山葛仙翁丹井、衡阳寺龙女泉,共二十四处,皆序而赞之,名曰金陵泉品

 

余近日又访出谢公墩铁库井、铁塔寺仓百丈泉、铁作坊金沙井、武学井、石头城下水、清凉寺对山莲花井、凤台门外焦婆井、留守左卫仓井、即鹿苑寺井也,皆携茗一一试过,惜不得仲交赞之耳。

 

 

,因泉而在寒冷的雪天取雪煎饮纪而传之,甚至携茗一一试过。如此性情,舍晚明文人而又其谁?此种深情领略,与其说是在品茶,还不如说是在解人。晚明文人就是以其天真、执着、可爱之真性情,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这就是晚明文人的茶韵,普通的生活,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显示出脱俗,淡雅中不乏激情,它让我们更加清醒,也让我们更加从容。对于我们而言,这种意境,就是陶醉,就是最美。

 

这种风情,与唐宋相比,您觉得如何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小编:暖阳

文化 | 古代文人与茶的不解缘(下篇)


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三大运输产品之一,是历经四五千年而不衰的中国文明代表,据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记载,湖州是中国古老的茶叶产区和茶文化发源地,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为感受“茶香天下,茶行大道”的精神,鼓励大学生党员传承茶文化。


以茶斗智


斗茶是宋时兴起的文人茶事,司马光与苏东坡斗茶斗智有过一个有趣故事,相传有一天,司马光约了十余人,同聚一堂斗茶取乐。大家带上收藏的最好茶叶、最珍贵的茶具等赴会,先看茶样,再闻茶香,后尝茶味。



按照当时社会的风尚,认为茶类中白茶品质最佳,司马光、苏东坡的茶都是白茶,评比结果名列前茅,但苏东坡带来泡茶的是上雪水,水质好,茶味纯,因此苏东坡的白茶占了上风。苏东坡心中高兴,不免流露出得意之状。司马光心中不服,便想出个难题压压苏东坡的气焰,于是笑问东坡:“茶欲白,墨欲墨;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两物?”众人听了拍手叫绝,认为这题出得好,这下可把苏东坡难住了。谁知苏东坡微笑着,在室内踱了几步,稍加思索后,从容不迫地欣然反问:“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众皆信服。妙哉奇才!茶墨有缘,兼而爱之,茶益人思,墨兴茶风,相得益彰,一语道破,真是妙人妙言。自此,茶墨结缘,传为美谈。



唐朝文人喜欢参加茶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聚会时间。一生嗜茶如命的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一天夜里,听说哥们贾常州和崔湖州两位刺史在顾渚山的境会亭摆设茶宴,但是,自己因坠马受伤不能前往,无奈之际,只能在诗中想象一下那热闹的景象。诗中描述道:“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可以想象他当时的那种心情,如身临其境。白居易善于记录文人的茶事活动。“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归来更清绝,竹影踏斜阳。”生动地描写了品茶时那些情景。


以茶明志


中国文人历来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由于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故而从“学而优则仕”的参政之路转向“退而求其次”的归隐生活,坐而论道谈说玄理。茶的清心、淡泊恰恰符合文人的这种心态,文人对茶的追求,不单单在于茶的本身,而是追求一种纯净深远,空灵的意境。



明万历十九年的秋天,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汤显祖,因不满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并抨击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至浙江遂昌任知县。面对人生失意,仕途坎坷,他却没有因此而沉沦。时常还邀上三五知己饶有兴趣地上山亲自煮茶。他的《竹屿烹茶》一诗:“君子山前放午衙,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就是他当时的真实写照。



显祖爱茶,还能寄志于茶,每当他看到那茶在杯中沉沉浮浮,沉积在心中的郁结也随着一片片嫩叶,在水中舒展开来,经历太多从生磨砺的他,对于生与死自然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悟。仿佛那杯中沉浮的茶一般,同样经历着一番生与死的涅槃。似乎看透了这人世间冷暖凄苦,而显得有些超脱。于是,萌发了他“牡丹亭”的构想。这与他的“牡丹亭上三生路,一往情深逾死生”是心曲相通的。仙令遗惠爱,玉茗散清香,竹影青灯之下,当年陪伴汤显祖定《牡丹亭》的,或许只有这一杯杯香茗。“风谣近胜,琴歌余暇,戏叟游童,时来笑语。”是茶,让这个县太爷活得好洒脱呵!同样,是茶,成就了一部传世之作《牡丹亭》。


以茶砺节


茶乃大自然的精灵,其质朴无华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间,不思利禄,不问功名,“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山水、自然、清茗,是造物主赐给中国古代贬官和失意文人的一剂治心良药。

茶可以使人清醒,排遣孤闷,令人心胸开阔,文人大多仕途失意,归隐自然,文友相叙吟诗联句,与佳茗相伴。



北宋大文豪陆游,是众多文人中最懂茶的一位茶人。他出生于茶乡,后又步入仕途,入闽为茶官,职务是提举福建常平茶事,署司在建州,即今福建建瓯市。晚年的时候,他又归隐回茶乡。蜀州做官、写诗,也在蜀州传授茶道,一个十足的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可以说,陆游的一生与茶的缘分实在是不浅,与茶一直怀有深情。他一生写咏茶的诗达三百首,为历代诗人之冠。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唐寅),是一位热衷于茶事的画家。他曾画过大型《茗事图卷》、《品茶图》已见者有二幅、《琴士图》赋琴品茗图等多幅咏茶绘画。这些画卷,笔法苍劲,格调超逸,汇山水林泉、人物茗事于一卷,极富品茗情趣和幽雅意境,均属逸品。



这位桃花庵主,经常在桃花庵圃舍同诗人画家品茗清谈,赋诗作画。这首《画中茶诗》就是唐伯虎(唐寅)在他绘制的《品茶图》上亲笔题诗。“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自嘉。”这就是一个赋性风流倜傥,才高艺博的唐伯虎(唐寅)



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带给文人的是净化,是纯洁,心灵的纯净与山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



以茶为


相传乾隆处理完奏章之后,倦意渐浓,此时手边恰有一壶清茶,便端起茶杯小啜一口,立即被其浓醇馥郁之滋味与鲜爽回甘之岩韵所征服,于是提笔写下了这句脍炙人口的诗词。



可以想象,乾隆皇帝作为一代帝王,一定品尝过时间山珍海味,美酒珍茶,然而当他品饮武夷岩茶之时,却仍被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所折服,并一直对其情有独钟,武夷岩茶的魅力可见一番。



诗人常常用结缘茶,小居茶山,种茶、采茶、煮茶、品茶、吟诗,使诗与茶同土而栽,同根而生,茶得山川之胜而显风流,山川得茶之养更显人文神韵,诗魂与茶魂融而为一,如入忘我清境,内心的超脱与恬淡融入杯杯清茗。酒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茶醉了,“一语道破红尘事,一杯清茗傲王候。”那是一种气节,一种豪迈。

来源:网络资料

从“远竹壶”窥见中国文人的清趣(高益军)

从“远壶”窥见中国文人的清趣

高益军

(宜兴214221

   紫砂壶符合中国历代文人的审美眼光,关键在于壶器的造型及其装饰特点与文人的志趣相投。紫砂“远竹壶”以竹入题,展示了竹之风采,是中国文人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远竹壶;紫砂;清趣

在以文为业、以砚为田的读书生涯中,竹成为了中国文人书房里常见的实物材料,更是他们寻找仕途所要阅读的载体。古代的读书人,只要有屋一间,无论大小,一桌一椅一竹卷,一灯一人一杯茶,便有了于日常中沉思静悟、安顿心灵的所在,这就是文人的书房。因而古代的文人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款紫砂“远竹壶”(见图1)通过竹来表现壶器的造型与装饰,更将文人的清趣一展无遗。



1紫砂”的造型

紫砂“远竹壶”采用原矿紫泥全手工制作而成,做工细致,泥料的色泽更是光鲜照人,紫中泛有红润,就好像羞涩的女孩一样,惹人喜爱。整个壶体是自然和生活的巧妙融合,壶嘴壶钮壶把均是以一小节竹节弯曲而成,尤其是壶钮的弯曲幅度较大,显出一种活泼调皮的韵味。壶嘴竹节上一段竹枝伸出,几片竹叶随风招展,覆盖在壶的表面整洁光亮的壶身平添了一丝清新逸趣。壶钮如弯曲于盖面之上的竹段,且有一段竹枝铺于盖面之上。壶盖采用盖式,壶盖与壶口紧密吻合,留一小宝盖顶凸在壶口外,于若隐若现中显示出把玩的韵味。

2紫砂的文人清趣

紫砂壶为茶而生,它必须要符合饮茶人的习惯。古时候但凡以闲情逸致来饮茶者,大多是文人骚客,或者是附庸风雅的达官贵人。这些人才会讲究茶具,幸好有他们的讲究,才使今天我们能从紫砂中体会到文化和情趣。紫砂壶作为生活器具,一开始都做得比较大,在把玩方面有所欠缺。文人茶人参与之后,一手可握的壶型才逐渐兴盛。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时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论,乃作小壶……”这款紫砂“远竹壶”极具文人清趣,首先,紫砂“远竹壶”比较小巧,小茶壶适合在手中把玩,显得特别可爱,而且壶身会因抚摸擦拭,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所以《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黯然之光,入可见鉴。”其次,仅有情趣是不够的,在紫砂“远竹壶”上进行装饰,使这把紫砂壶成为思想的载体,让紫砂文化真正有了深刻的涵义。紫砂“远竹壶”以竹为题材,代表了坚毅与顽强的拼搏精神,人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品质,才不畏艰辛跋山涉水去奋斗。故此,一个人要去奋斗,首先还是使自己羽翼丰富,因此,古人才说“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文人参与紫砂壶的制作,不仅改变了陶艺人做壶的方向,而且提升了陶艺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是直接把华夏文明的要素融入紫砂,比如引进竹文化、梅文化等。主流文化元素的渗透,使紫砂壶的价值倍增,一些书画高手也因作品刻绘紫砂壶得以流传天下,正所谓“壶因字贵,字以壶传”,可以说二者是相互辉映并更显璀璨。既然了解了这些,闲暇之时,不妨端起紫砂“远竹壶,仔细瞧瞧,感受壶器蕴藏的传统文化。如此喝茶,乐趣也倍增。

3结论

宜兴的紫砂壶或由书画名家设计,或由书画名家题词,或由书画名家镌铭,融造型、文学、绘画、书法、篆刻于一壶,将壶艺、品茗和风雅情趣化为一体,大大丰富了紫砂的文化内涵。紫砂壶原本只是一件喝茶用具,却因文人和艺人的合作,演变为融陶文化、茶文化以及诗文、书画、篆刻等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一体的高雅之品。就像这款紫砂“”,正是由于有了竹文化的参与,才使紫砂壶的品味上升到更高一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赵亚男.“动之以情”——日用陶瓷设计中情感元素的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3.

[2]庄玉珍.简析传统紫砂经典造型历久弥新的价值取向[J].江苏陶瓷,2009(02):40,42.

找到约932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