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人均消费茶叶

找到约769条结果 (用时 0.042 秒)

丁俊之:做强做大中国茶产业的新思路(下篇)

 

丁俊之:男,1931年11月生,江苏灌云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茶学专业。曾任华南农业大学茶叶加工贸易教研室主任、茶叶加工贸易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经贸大学茶业经济研究所客座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兼任中华茶叶联谊会名誉理事。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强做大中国茶业

(一)中国是茶业大国,但还不是茶业强国

20世纪以来,人们习惯以“1、2、3、4”来概括中国茶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其含义就是:中国茶园面积居世界第一。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二,茶叶出口量居世界第三,茶叶出口值及平均单价居世界第四。

如今这个老概念有了变化,即是从老概念“1、2、3、4” 向新概念“1、1、3、3、4”转变。现以2008年数据作如下概述:

1.茶园面积:116.33万公顷居世界第一。2.产量:120万吨居世界第一。3.出口量:29.70万吨居世界第三。4.出口值6.84亿美元,居世界第三。5.出口平均价:每公吨2298美元,居世界第四。6.内销量:81万吨居世界第一(详见表7、表8)。

按1987年中国人口数11.04亿,消费茶叶量30万吨,人均消费是0.136公斤:2007年中国人口数13.04亿,消费茶叶量76万吨,人均消费量0.58公斤计算,近30年来中国人口增加18%,消费茶叶量增加1.5倍.人均消费量增3.3倍。可见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消费茶叶增幅很大,中国人均消费茶叶量已超过同年(2007年)世界人均消费茶叶量0.55公斤的水平。但仍低于同年印度0.69公斤、斯里兰卡1.39公斤、土耳其1.85公斤等世界主要产茶国的人均茶叶消费量。

深入分析中国人均消费茶叶量,由于特殊的人居环境和食品结构,酷爱茶的西藏人均消费茶叶量为3.75公斤,是世界任何国家的地区所不能及的“最高人均消费茶叶量”,广州2.50公斤,台湾1.56公斤,香港1.46公斤,也属世界人均消费茶叶的高水平。广州和西藏地区是超过世界人均消费茶叶量最大的地区。

综观形势发展,预测中国人均消费茶叶量在今后十年即2020年以前将达到1公斤以上的水平。

(二)品牌效益是我国茶业不可忽视的“软肋”,要落到实处

“品牌强国就是贸易强国,品牌弱国难成贸易强国”,这已是全球共识的基本理念。直面中国茶品牌,至今仍处于“名茶强势,名牌弱势” 地位, 中国名茶最多,品牌也很多,在国内叫得响的有几个,在世界茶市场上叫得响的没一个。所以,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语重心长地寄语茶人:“中国七万茶厂,不敌一家立顿,我国是世界产茶大国,但还不是产茶强国,你们茶人任重而道远……”

英国立顿茶(Lipton)在世界140-150万吨贸易量中,立顿一家的销售约60万吨,占世界贸易量的40%左右,在全球袋泡茶市场占有率达60%,2007年销售额达28亿美元,相当于同年中国茶叶出口值6.07亿美元的4.6倍。2008年销售额达30亿美元,相当于同年中国茶叶出口值6-80亿美元的4.4倍。立顿茶一个品牌的全年利润额就超过我国茶叶同年的出口值,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茶业与世界茶业先进国来比,差距还不小,在各种差距之中,缺乏著名品牌是最重要的综合性的差距。因为品牌不仅是品质、效益、生命力,而且是核心竞争力。

要打造响当当的“中国名茶品牌”、“世界知名品牌”,要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必须依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共振、升华、打响品牌,才能做强中国茶业(对此我另有专题论述,“中国茶品牌之道”,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的《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理论与实践文库》第287-295页)。

(三)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中国茶业全球战略中的主导作用

茶是最典型的文化商品,从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实践来看,就启示了茶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文明”的饮品。因此,弘扬茶文化不仅对做强、做大中国茶产业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构建社会和谐、健康乃至促进世界和平的进程中起到特殊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茶业在恢复和发展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打响了中国茶文化的品牌。

茶文化与经济,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就会取得精神和物质双丰收,就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就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从茶文化看世界, 到目前还局限于东方流行,西方对茶文化还不大认同。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了,传到朝鲜半岛,形成了韩国茶礼;传到日本,则产生了日本茶道。向欧、美、大洋洲、非洲传播也有五百年,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大,这些国家只接受了中国的茶叶,而没能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外延接到手。

某些西方人认为:“茶本来是极普通的一种日常生活物质,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却被赋予了多层面的极其深刻的内涵,在很多西方人看来很平常的事理,中国人却喜欢以小喻大。”(见澳大利亚《悉尼晚报)1998年6月8日)

某些西方人士对茶文化博大精深理念上的诸如此类的肤浅认识是需要沟通的。茶作为一种来自普通植物的产品,本身虽无情感可言。然而,其高雅、致和的茶性,保健的功效。还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内涵,已为人类所赏识。

西方国家对茶的保健养身功效的切身体验,往往不及东方国家感受的那么明显,这是因为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的饮茶习惯有差异,前者往往只把茶叶作为一种止渴、提神的饮料,问隙性饮用。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多是持续饮用,茶的抗病功能取决于茶叶有效成分(如茶多酚、茶氨酸等)的化学活性存在于人体血液中的浓度,如此,保健功效就明显,从茶中喝出健康。

在世界市场里,茶是中国人最常用的饮料,西方人则嗜饮咖啡,这两者分别表现了中西两种饮食文化。

在现代的西方社会,人们生活节奏都很快.业余时间较少。所以西方很流行快餐。西方把饮料作为解决生理需要,而我们中国对喝茶讲究“品茗”,上升到一种调节身心、感悟人生的茶道、茶文化境地,西方绝大部分人对中国茶缺乏认知,因为他们没有上升到茶文化的高度去了解和认识茶,这就需要我们去做宣传。我们在国内外搞茶博览交易会。不一定马上就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一旦他们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的茶文化。事实上,有些西方人对中国悠久而丰富精彩的茶文化产生了好感,认识到喝茶比喝咖啡健康,而且喝茶可以在快节奏的社会里调节身心,关键还在于提倡一种健康高雅和谐的生活方式。所以茶在西方市场潜力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输出茶叶商品,与输出茶文化、输出一种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加强营销,效果就会明显。

现时中国茶叶主要是内销。我们应在促进内销的同时,尽量拓展外销市场。中国茶界普遍珍视2010年上海世博会,因为,它对中国茶界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对茶企业来说是巨大商机,是做强做大中国茶业的难得的良机,把精彩的中国元素—— 茶文化向世人展示、宣传、弘扬、光大。上海世界博览会已定于2010年5月1 日开幕,时间紧迫,必须抓紧应做的工作。

(四)力争尽快同步实现“茶为国饮”提案, “茶产业领导管理一元化”体制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的提案:关于确定茶为中国“国饮”的建议,已经获得中央农业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有关部门的赞同,要力争尽快实现。

我国茶产业的领导管理体制上,数十年来都是分成许多块,生产归农业部管,内销归供销合作总社管,出口归商业部管,许多事情是各管各,有的事齐抓共管,有的事无人抓也无人管。外国茶界人士往往不知中国茶业究竟由谁主管。中国茶产业往往不能一致对外,甚至互相磨擦,力量抵消。反观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主要产茶国家茶产业的领导管理上采取一元化的统一领导,生产、市场营销、品牌、科研、推广设有专业部门,但全由“Tea Board”(茶叶委员会、理事会或茶叶局)领导、决策、管理,实践证明这样的体制是成功的 我国茶界有识之士屡屡提出这个问题,但至今未得到解决。

最近有一件事例,直接反映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就是“2009年5月上旬.欧洲茶叶委员会(ETC)在伦敦召开了以茶叶中农药残留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会议,具体研究和讨论74种农药在茶叶生产中的命运和类别。这个会议对世界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影响。这个会直接关系到我国茶叶的出口,但我国政府并没有积极应对和参与,虽派一人参加,但并无提供经费支持。而印度派了8人参加,斯里兰卡和肯尼亚也各派4人参加。而堂堂产量第一的中国,只有一人参加,又要听,又要想,又要讲,实在难以应付。如果我国不派代表参加,通过的决定将会造成大量茶叶因标准改变而超标,可能引起上亿美元的茶叶不能出口。对这样重大的事件,我国上层管理部门一不了解,二不参与” (陈宗懋:参加伦敦茶叶会议有感《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简报》2009年第3期)。

陈宗懋院士认为: “茶产业虽然是一个小产业,但也是许多地方的农业支柱产业,是山区茶农致富、农业增收的一种经济作物。我希望国家能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我国茶产业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使得更多的茶农走向富裕之路”。

茶业是一个和谐健康、综合效益(经济、环保、政治效益)、发展潜力极大的“新希望产业”、“大光明产业”。2007年9月3日的《青年文摘报》“茶叶将成为21世纪最主流的饮料” 一文特转录说:“据业内人士预测,茶叶将以其独特保健优势取代咖啡、可可,成为21世纪最主流的饮料。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丁俊之说,茶叶不含钠盐、脂肪和任何热量物质。联合国卫生组织公布的调查材料显示,人类长寿的奥秘之一是‘多茶少烟’。专家研究证明,可可由于能增肥和可能引起某些儿童疾病而被当代人所忌用,咖啡因对人体也有负作用。经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茶叶含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这些成分大都具有保健防病的功效。医药界研究表明,茶叶中富含硒元素,而硒元素对人体抗衰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科研人员调查发现,长寿老人的头发中的硒含量较高。百岁老人的血液中的硒元素含量比正常人高一倍。” (据新华社电)

国家政府部门宜及早解决这个领导体制上的老大难问题,建议设立在国务院直属下的“中国茶叶局” 这样的领导、管理、决策机构,更好引导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茶业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国家不再直接管理茶业,主要靠民间社团协调管理,于是在1962年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茶叶学会之后。又相继成立了六个全国性的茶叶社团: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华茶人联谊会、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共七大茶叶社团。 (于观亭: “数”说中国茶, 《世界茶之窗》2009年第2期)。

市场经济不等于只有协调管理,没有统一管理, 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都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由茶叶局统管全国茶业,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为什么我们中国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成立茶叶局以后不是把茶叶统死,而应与政府有关部门、上述七大社团(建议设立一个联合咨询机构)进行必要的沟通、协商,实践中逐步完善茶产业领导、管理一元化体制。

 

【相关阅读】

丁俊之:世界茶叶产销轨迹和发展趋势——做强做大中国茶产业的新思路(上篇)

丁俊之:世界茶叶产销轨迹和发展趋势——做强做大中国茶产业的新思路(上篇)

 

丁俊之:男,1931年11月生,江苏灌云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茶学专业。曾任华南农业大学茶叶加工贸易教研室主任、茶叶加工贸易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经贸大学茶业经济研究所客座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兼任中华茶叶联谊会名誉理事。

自2005年以来,世界茶叶市场持续10多年(1990~2005)的“供过于求”的基本局面已经逐渐改变。实际上作为世界茶叶的指示性价格。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综合价格2006年已经上涨了11.6%;2007年又上涨了6.5%,达到1.95美元/公斤:2008年,由于肯尼亚等主要产茶国减产20%,加剧了茶叶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世界茶叶价格继续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茶叶综合价格平均为2.50美元,同比增长35%。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茶叶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供应(茶叶产量)的减少,出现“求过于供”的局面。根据2009年不全面的信息,茶价上涨趋势继续,总的来看,茶叶市场与国际金融危机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对于世界茶叶市场从过去长期 “供过于求”演变为现时“求过于供”的局面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要根据第一手精准的“活材料”与权威性数据交叉论证,可以从中看出近百年世界茶叶的发展轨迹与发展大趋势,并可以得出分析性的结论,作为制定切实有效措施的依据。

一、世界茶叶产销今昔略比

(一)世界茶叶生产

近年世界茶叶种植面积总数大约为290万公顷(折合4350万亩) 亚洲约占90%,非洲8%,其它占2%。其中中国 (大陆)长期居首,2008年为160万公顷 (折合2400万亩),占世界茶叶种植总面积55%,其次为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尼西亚。世界茶叶产量2008年为380.42万吨,比2007年 (375.10万吨)略有增长。

世界茶叶分类产量,红茶在世界茶叶总产量中占主导地位,但是,绿茶和其它茶产量增长速度较红茶为快,在过去33年(1975—2008年)中,1975年红茶产量(115.74万吨)占总产量(130.22万吨)近九成(88.89%)。绿茶和其它茶产量(14.48万吨)约占一成以上(11.11%);而2008年红茶产量(264.13万吨)占总产量(380.42万吨)的七成(69.43%),绿茶和其它茶产量(116.29万吨)约占总产量的三成(30.57%);所以,33年前(1976年前)世界红茶与绿茶和其它茶产量是9与1之比,现时(2007年)则为7与3之比。在中国,乌龙茶约占其它茶(多称特种茶)之半数。

世界产茶国家(地区)多在亚洲,其产量占有率2008年为83.8%,在近30多年(1970~2008年)长期保持80%~90%,其次为非洲,同期保持10%~15%。

长期以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尼西亚保持世界前五大产茶国地位,从2008年起,越南、土耳其超过了印度尼西亚,这七国产量占有率依次为:中国31.50%、印度25.80%、斯里兰卡8.40%、肯尼亚9.10%、越南4.4%、土耳其4.10%、印度尼西亚3.60%。21世纪前中国与印度产量的榜首地位互有变动。21世纪起中国茶产量稳居第一,2007年高达l17万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3l%,印度占25%。2008年中国茶叶产量上升到124万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31.50%,在这一增长过程中,中国政府致力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起了重要作用,调动了广大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尤其是耕作体系科学化的重大措施显效。民间社团也全方位的开拓进取,获得增产增收。但是我国茶叶生产与其它主产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间存在的差距,特别是我国茶叶单位面积产量(即单产)较低,其它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越南特别着力于发展茶叶生产尤其是绿茶,2008年越南的茶叶产量达到166375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4.4%(而1960年产量仅4500吨,占同年世界茶叶总产量93.1万吨的0.5%)。越南增产茶叶中主要是绿茶,在世界绿茶市场上。是中国潜在的竞争对手,以2007年为例,中国绿茶产量92.66万吨.占世界绿茶总产量 (116.29万吨)的79.68%,而越南同年绿茶产量7.40万吨,占6.36%(越南绿茶1978年产量为1.43万吨,2007年比1978年增4.18倍)详见表1。

(二)世界茶叶出口贸易

2008年世界茶叶出口贸易量小幅上升。茶叶出口总量达到了163.79万吨,而2007年为157.27万吨,上升4个百分点。印度占有率自战后(1950年以后)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是扩大内销,削减出口外销;肯尼亚逐渐上升;中国是稳步上升(内销比重扩大),2007年中国茶叶出口量 28.94万吨,2008年升为29.70万吨。以2008年为例,世界十大出口茶叶国出口量及占有率(见表2)。

世界茶叶主要出口贸易国的出口值,斯里兰卡居第一,肯尼亚居第二,中国第三,印度第四,印度尼西亚第五;出口平均单价斯里兰卡居第一,印度居第二,肯尼亚第三,中国第四,印度尼西亚第五。

中国茶叶出口在1984年(13.93万吨)首次超过了1886年(13.40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29.7万吨)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1.22倍。但是中国出口量、值、平均单价分别居世界第2、第3、第4,要继续力争超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见表3)。

(三)世界茶叶消费 

2007年茶叶消费量在5万吨以上的国家有12个。依消费量多少为序是:印度、中国、俄罗斯、日本、土耳其、英国、巴基斯坦、美国、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摩洛哥。这些国家主要是亚洲、非洲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和中国这两个人口大国,消费了153.31万吨.占同年世界总产量 (379.50万吨)的40.40%,其中印度消费量77.1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32%;中国消费量76.18万吨,占20.07%,预计中国消费量将会很快赶上或超过印度,因为中国人均消费量增幅较印度大。从近年(2000~2008年)变化来看,中国人均消费量从2000年的0.37公斤增加到2006~2008的0.61公斤,增幅65%,而同比印度人均消费量从2000年的0.65公斤增加到2006~2008年的0.69公斤,增幅6%。现时中国人均消费量已略超世界人均消费量(2007年世界茶叶总产量379.50万吨除以68亿人口得出的世界人均消费茶叶量为0.55公斤)。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世界十大进口消费茶叶国家(地区)是:1.俄罗斯17.5万吨,2.英国12.98万吨,3.美国11.68万吨,4.埃及10.40万吨,5.巴基斯坦9.92万吨,6.迪拜6万吨(大部分为转口),7.伊朗5.80万吨,8.摩洛哥4.82万吨,9.日本4.73万吨,10伊拉克3.60万吨,以下详见表4、表5。

2006~2008年人均消费量1公斤以上的16个国家(地区)是:1.科威特(2.21公斤),2.爱尔兰(2.17公斤),3.英国(2.11公斤),4.利比亚(1.87公斤),5.土耳其(1-85公斤),6.卡塔尔(1.78公斤),7.阿富汗(1.73公斤),8.台湾地区(1,56公斤),9.伊拉克(1.52公斤),10.叙利亚(1.49公斤),11.香港(1.46公斤),12.斯里兰卡(139公斤),13.智利(1.23公斤),14.巴林(1.22公斤),15.埃及(1.15公斤),16.日本(1.10公斤)。

二、世界茶叶产销的发展大趋

(一)今后几年(3~5年)内茶叶供求会保持平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茶叶供求平衡价格变动不大,战后变化较大。

世界茶叶供应是在与吸纳量在1950—1980年这30年间大体上是“供求平衡”状态,1975~2000年波动较大,如1977~1984年价格大起大落,主要是低档茶生产量短缺与过剩1990-2005年出现了供过于求,2005年以来,世界茶叶市场持续多年的供过于求的基本局面逐渐改变。2006~2009年以来世界茶叶价格(主要是红茶价格)持续上涨。根据市场规律,价格上扬会刺激茶叶增产,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有三项因素:1.茶叶供求关系,2.国际政治经济形势,3.咖啡及软饮料的产销和价格。但基于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乃至饮茶保健日益深入人心,弘扬茶文化的助推力等因素,预计今后3~5年内茶叶会基本上保持供求平衡,趋向求多于供的可能性较大(见表6)。

(二)世界茶叶市场上将较快形成红茶、绿茶、乌龙茶“三足鼎立”的局面

世界三大茶类红茶、绿茶和其它茶产量和销量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体现是红茶占有率下降,绿茶和特种茶(其它茶)占有率上升,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ITC)统计:1975年红茶产量115.74万吨.约占90%(88.89),绿茶和其它茶产量14.48万吨,约占10%(11.11%)。而2008年红茶产量264.13万吨约占70%(69.43%),绿茶和其它茶产量116.29万吨,约占30%(30.57%),可见近三十多年,红茶与绿茶和其它茶已由9:1演变为7:3。尤其是乌龙茶极具发展潜力。1980年世界乌龙茶产量1.8万吨,在世界茶叶总产量的占有率仅为1%,至2007年升至15万吨,占有率4% ,在世界茶叶市场上,乌龙茶的流通量也由1995年低于1%上升至2007年的5%以上。预计未来十年2010年世界绿茶和其它茶将以每年4.5%~5% 的速度增长,高于红茶的1.5%~2%的增长率。世界茶叶市场上将较快形成红茶、绿茶、乌龙茶“三足鼎立”的局面。但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不会在短时期内有很大的改变。而且从2005年兴起的“红茶热”使趋势增添了不小的“变数”。

2008年,“红茶热”更明显地体现在“中国红茶出口复苏”,出口量4万吨,出1:3金额6234万美元,平均单价1548美元/公吨,同比分别增长33.09% 、44_38% 、8.48% :2009年种种情况显示,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在中国内销茶叶市场,在“乌龙茶热”、“普洱茶热” 之后,2005年,兴起了“红茶热”,这种“红茶热”并非心血来潮和偶然性,而是“来头很久”。一是有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最早生产和饮用红茶的国家,祁门红茶、云南红茶、正山小种、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等早已闻名于世,例如坦洋工夫红茶早在1915年就与茅台酒获得巴拿巴万国博览会金奖;二是有茶文化的依托,红茶文化是一种别有特色文化,例如英式下午茶体现了一种高雅的茶文化典型代表,立顿所倡导的健康、活力的红茶生活方式。把年轻人从可乐、碳酸饮料拉到茶叶队伍中来;三是有显效的保健功能,日本、美国有更多的关于红茶能抗衰老、防癌的科学实验报导,日本昭和大学医学部岛村教授最近提出,用红茶漱口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因为红茶里儿茶酚含量非常高,有助于抑制人体内的自由基、抵抗病毒,使人远离感冒。四是有独特的品质,香浓味醇,汤色红艳,很有吸引力。

我们在“红茶热”中应有“冷思考”,在创新发展的同时要吸取“普洱茶热”中市场炒作的失败教训。

(三)世界茶产业由扩大茶园种植面积转向由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打造品牌来实现产、销可持续发展

综观20世纪以来茶叶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2O世纪前半世纪主要靠扩大茶园面积来增加茶叶产量,20世纪后半世纪以来,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产量,并靠降低成本和提高品质、打造品牌来增强竞争实力。这是世界茶叶产销策略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今后会进一步增强。

 

丁俊之先生《世界茶叶产销轨迹和发展趋势——做强做大中国茶产业的新思路》原文较长,为便于微信读者阅读,分为上下篇。

上篇:《世界茶叶产销轨迹和发展趋势》

下篇:《做强做大中国茶产业的新思路》

文 | 丁俊之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0年4月广东茶业)

十大趋势洞见新消费,茶叶营销创新策略尽在掌握

好的营销源于对生活的洞察。疫情下,直播、宅、厨艺比拼、减肥等话题异常火爆,那么茶业如何基于这些新的需求和趋势做更好的营销呢?

10月10日,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商务经济系主任陈佑成走进说茶直播间,做了一场《基于美好生活需求的茶叶营销创新策略》公益讲座,结合“疫情”当下人们的消费情况、商品“出圈”方式,再到茶产业的发展趋势及营销等做了生动的分享。

十大趋势解读“新消费”

疫情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注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陈佑成老师通过的数据和典型的生活现象,解读了“疫情”后的新消费洞察、“新常态”下的商品破圈、“内循环”中的场景革新等方面的十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居家生活受重视,2020年或许是国人厨艺最好的一年。

趋势二:健康消费新理念,疫情时代更注重身体健康。

趋势三:消费升级势头犹在,但消费降级和分级趋势也并行发展。

趋势四:下沉市场进入消费2.0时代,年轻群体的升级愿望引领增长。

趋势五:畅销品依旧保持,出圈的机会不止一条。

趋势六:新品策略成增长引擎,情绪满足认领首功。

趋势七:品牌大迭代,新消费品牌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

趋势八:掌握经济内循环,国内消费成主流。

趋势九:极致便利成主流,内容电商唤醒更多非主流消费群体。

趋势十:选对“人与时”,直播种草没那么简单。

△引自巨量引擎&尼尔森《消费篇:2020十大消费新机遇》

洞察需求,创造价值

那么,新消费趋势下,茶行业情况如何?茶叶创新营销该如何做?陈佑成老师也进行了有趣的观点分享。

据陈佑成介绍,综合当下茶饮市场分析,各类茶叶形态不同,饮用方式也因此有所差异,这推动了四千亿规模的茶饮市场往三个品类赛道的分化路径。

△图片来源:里斯咨询《2021中国茶饮市场报告》

从宏观市场去看,中国茶饮市场2020年市场规模达四千多亿元,增长主要由现调茶饮的快速崛起,现调茶饮在中国茶饮市场中占比快速提升。

△图片来源:里斯咨询《2021中国茶饮市场报告》

从茶饮分类和所处阶段看,中国茶饮行业现分为原叶茶、现调茶饮和即饮茶,品类所处阶段的不同决定了各自差异化的状态,因此,通过对各细分茶饮品类的复盘,可以预计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调查报告上看,中国人均茶叶消费量仅位列世界第六,海外消费者拥有和中国相当甚至超过中国的人均茶叶消费量,潜力巨大。

△图片来源:里斯咨询《2021中国茶饮市场报告》

从消费需求上看,随着国民健康意识逐渐增强,无糖风潮兴起,品类迅速攀升,而拒绝代糖、追求本味的产品将有望成为未来拓展茶饮市场的主力军。但消费者认为无糖产品健康,口味单一亦是消费的潜在障碍,而品牌面临的挑战是创造提供口感更为丰富更具层次的产品。

最后,陈佑成总结道,从事茶叶营销策划的过程中要做好两个动作,即洞察需求和创造价值。品类创新、味蕾的多元碰撞、建立品牌认知等都将成为拓展市场的有利武器。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来源:说茶传媒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58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