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茶叶怎样影响英国的

找到约91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中国茶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源自中国,茶文化发源自中国。然而根据近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人均每年的茶叶消费量却在世界上排到了第十九位。排在前几位的,反而是英国,爱尔兰这些不产茶的国家。


当然,英伦风的茶是要加很多东西的


没有自然条件长出茶叶的西方国家,反而成为了茶叶的消费主力,这很显然是因为茶叶的成功传播。


那么茶叶这种来自东方的神奇树叶,是如何漂洋过海,传向西方乃至世界的呢?


南方有嘉木


其叶有真香


《诗经》有云:采茶薪樗,食我农夫。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已经开始作为一种饮料,并在秦汉之后,饮茶之风日盛,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而茶文化,也随着中华文明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着,衍生出了诸多的茶叶制法。


不同发酵的茶


从右到左:绿茶,黄茶,乌龙茶和红茶


与此同时,随着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茶,在宋朝开始也逐渐传到了周边的日韩等国,并在当地生根发芽。茶叶的传播,最早是以东亚文化圈的整合而展开的。


直到大航海时代开始,西方人才第一次正式接触到茶叶。如公认的第一个品尝中国茶的欧洲人,葡萄牙人加斯帕·达·克罗兹神父曾在他撰写的《中国志》中写到:如果有人或几个人造访某个体面人家,那习惯的做法是向客人献上一种他们称为茶的热水。


葡萄牙人也是选对方向了


才能在东方占得先机


但真正将茶传入欧洲的是后起之秀荷兰人。十七世纪开始,低地国家完成了独立,荷兰东印度公司日益兴盛。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指示每艘商船都要从中国以及日本运一些茶回国,由贵族自上而下地引发了欧洲的饮茶风潮。


虽然东南亚本身的热带产物也很重要


但参与到东亚尤其中国、日本的贸易体系


才是真的利润丰厚



十七世纪中期,茶叶开始经由荷兰商人之手传到英国。但最开始,茶在英国并不是作为饮料,而是被包装成一种治疗百病的神秘东方树叶,并成为了第一种在报纸上推销的商品。


《科勒的药用植物》中的茶树



当时的人们可以在咖啡馆买到茶叶和茶制品,尤其是红茶以其柔顺的口感,能提神,祛除寒冷的功效,比酒健康等优点,很快获得了上流社会的好评。不过在刚开始,囿于高昂的价格,茶叶只流行于少数贵族之中。工人阶级和贫民与这种神秘的饮料基本是无缘的。


直到三次英国对荷战争后,茶叶才开始直接从中国进口到英国。然而,此时茶叶的价格依旧十分昂贵,对广大群众来说仍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很贵族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英国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日不落帝国”,茶叶在英国也慢慢走进了千家万户。然而日益巨大的茶叶进口额,背后却与我国近代的血泪史息息相关。


十八世纪的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高度自给自足。如此一来,欧洲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十分狭小,几乎找不到销售市场,唯一的例外是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如178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财库尚有二十余万两白银盈余,翌年反而出现22万两白银的赤字。


欧洲人在美洲发现发现的贵金属


最终也大都流向了东亚、南亚



为扭转由茶叶贸易产生的巨额贸易逆差,东印度公司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贩卖鸦片,以求逆转贸易逆差。但鸦片比之茶叶,显然是祸国殃民的成瘾品,很快遭到了中国政府的阻截。鸦片战争由此爆发,并以此为标志拉开了近代中国屈辱史的大幕。


“臣有两句诗不知当讲不当讲”



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从古栽


中国虽然是茶叶的故乡,但在如今的茶叶种植业,却并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在茶叶产量,出口量,创汇量中的部分指标甚至胜过我国。而十九世纪英国一位叫罗伯特.福琼的植物学家,正是将茶树籽带到这些温暖地区的人。


英殖民地的茶叶产量曾在近代大幅超越中国


而待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稳定后


又再次初步夺回曾经中国的份额



福琼受东印度公司的委托,曾两次前往中国,以获得品种优良的茶树,并在其广阔的殖民地进行种植。福琼为了深入当时不为外国人开放的中国内陆产茶地区考察,剃了头发换上长袍,乔装打扮成中国人。


其主要路线大致为由上海出发,经嘉兴,杭州前往徽州、严州这些绿茶产区之后回到上海。在上海做一段时间的休整,之后又从宁波出发经衢州到达福建武夷山的红茶产区,最后将得到的种子,茶工等带到今天印度的喜马拉雅山南麓。


一路运到阿萨姆也是不容易



福琼的观察很有见地:红茶茶树(广东茶树)与绿茶茶树品种之间的差异很小,红茶与绿茶的主要差别在于加工的不同,并认为最好的茶叶是福建的红茶和徽州的绿茶。


广东丹霞1号茶树


在以他为首的一众植物学家的努力下,茶树在英国的南亚殖民地广为种植。当地酸性的肥沃土壤,热带季风的气候及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因喜马拉雅山的阻挡而形成的的大量降水,使当地迅速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红茶产区。


如今日闻名世界的阿萨姆红茶(产自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锡兰红茶(产自今斯里兰卡),大吉岭红茶(产自印度孟加拉邦大吉岭高原)等茶种,便是从那时起引福建武夷山脉的正山小种等茶种与当地野生茶树杂交而来的。


大吉岭茶园


由于茶树在英国各大热带殖民地的广泛种植,在1854到 1875年间英国茶叶进口量上升超过八倍,茶价迅速下跌,茶叶由此走进了英国千家万户的日常。而与此相对的,则是原产地中国国际茶叶贸易量的迅速下滑。


在印度种植茶叶成功后


英国人又将茶叶生产带向他的各个殖民地试验


比如英属东非



基于此,福琼被许多人认为是史上最大的商业间谍,他给当时脆弱的中国经济深深的捅了一刀。不过抛开民族情感想想,让茶叶只在中国种植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真的是长远之计吗?若非外国的竞争者压缩了中国茶的盈利空间,中国的近现代化革命,又将迁延多久才能发动呢?


除了茶叶之外


中国瓷器的霸权地位也在近代被动摇


而丝绸的地位更早就被其他国家模仿


在唐宋时代之后更是被日本动摇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前几个月一篇叫《万家中国茶企,为何利润不及一个立顿》的文章,在中国茶叶圈引发了轰动。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不争的事实,但当前中国的茶产业不及英国,甚至印度,肯尼亚,也是事实。在茶产业上,中国处于一个“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外销量第三,利润第四”的尴尬位置。


立顿可不止是一个立顿


欧美列强也不止一个联合利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茶业的衰落,或许从当年乾隆反对茶叶贸易,一把火烧掉价值六百万两白银的茶叶时便已经开始了。


当年中国茶叶多以家庭为单位种植和加工,规模小,效率低下,品质标准无法统一,自然难以与英国在印度大规模的茶叶种植园相竞争。而时至今日,中国茶企仍具有小而分散的特征,保留了许多小农经济时代留下的印记。



时至今日,在很多茶产区的农村,仍然有许多个体种植户在自家梯田种茶,然后家家户户的茶每年由茶商统一收购。各家茶树的品种,种植时间,加工工艺难免有差别,导致茶商收购后的茶叶难免参差不齐,标准难以规范统一。这样生产出来的茶叶明显很难满足在工业标准化社会下日益挑剔的消费者。


缺乏品牌意识,把品种当品牌也是中国茶企的一大通病。


受强调原产地而忽视品牌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使我国空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等知名品种,却没有什么在国际上叫的响的品牌。这样的发展思路,毫无疑问将使我国的茶叶“土特产化”,连中国人自己都觉得土,就更没有工业化和国际化的空间。


还真说不上来什么品牌



当然,要把茶企做大做强,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政府对行业的规范和引导。


例如,中国茶叶在西方市场难以取得突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农药残留过高和制作标准不统一,导致不得不“贱卖”。政府和行业公会加强相应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才能让中国茶叶有所突破。


当然对茶,我们也要有文化自信。如中国茶讲究外形,一芽二叶,采芽头等就成了我们的标准,机械化程度也就不得不相应降低。而英式袋泡茶则只讲究内在,把老叶和嫩叶一起加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降低了成本。此类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的区别不胜枚举,不必为了追求工业化而完全抛弃。


毕竟对于中国人来说,袋泡茶固然便捷,但只有把茶叶用茶筷挟如紫砂壶中,用刚刚烧开的山泉水冲泡,倒在茶杯里,那溢出的腾腾香气才是茶的精华所在啊。


参考文献:


1.罗伯特.福琼:《两访中国茶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07

2.马晓俐《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08

3.角山荣《茶的世界史》 玉山社 2004

4.矶渊猛《一杯红茶的世界史》 东方出版社 2014.5

5.环球时报《中国七万家茶企为何不敌一家立顿》

6.宗蕊《中国茶叶产业市场报告》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消费者与市场中心

本文出自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 中国茶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NO.656-中国茶与世界

作者:陈思远

配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后语解析·中国茶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发源时间


简介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神农说、商周说、西汉说、三国说。


发源地点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西南说


“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四川说


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云南说


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川东鄂西说


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江浙说


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发明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同步说,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茶经》中陆羽列举了我国古代识茶的人物,如神农、周公旦和晏婴等,表明了我国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他引《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他引《尔雅》说:“槚,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见,我国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学者认为陆羽引用著作,都成书于汉代,况且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我国西北古代气候虽较温润,但历来不产茶,那么神农氏怎能“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们认为我国的茶事较迟,以致外国人趁机制遣中国茶叶来自印度的说法,后来事实证明印度古代无茶。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饮茶书籍

茶神陆羽有著《茶经》一书。《神农本草经》亦有记载关于茶这方面的知识。如今,关于茶的书籍更是日益增多。有兴趣可以到书店逛逛,想必定有所收获。

参考资料:

[1] 茶经中的茶文化.百度文库

“可恶的茶叶”? ——美国作为咖啡消费大国的背后

作者介绍:刘章才(1975—),男,汉族,历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茶文化世界传播史、全球史与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目前已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

提到茶和美国的关联,很多人就会想到“波士顿倾茶事件”,脑海中会浮现出北美激进人士头上戴着羽毛,脸上画着油彩,装扮成印第安人的样子,他们抡起斧头把一箱箱茶叶劈开,狠狠地倒入大海之中!然后,就想当然地认为,北美人民从此对茶深恶痛绝,原来钟爱的“东方树叶”变成了“可恶的茶叶”,所以美国成了流行咖啡文化的国家,咖啡消费高居世界首位,这也才产生了星巴克这样的连锁巨头。

“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

这种想法看起来合情合理,很多人深信不疑,但如果认真查一下世界茶叶进出口数据,可能会很吃惊:美国竟然是世界主要茶叶进口国之一,多年来一直如此!在很多人印象里,美国人天天端着咖啡,但看到茶叶消费也名列前茅,不由得怀疑,难道美国人对茶并不那么仇视?

说到美国人和茶的关系,还得从殖民地时期谈起。大致在17世纪中期,荷兰人就把茶带到了北美,当时荷兰国力强盛,商船在各条航路上往来穿梭,所以,人们称荷兰“海上马车夫”。海上力量的强大,自然使荷兰独占鳌头,成为中西茶贸易执牛耳者,饮茶风尚在国内也十分流行,随着人员往来,还影响到荷属北美殖民地。后来崛起的英国,同样重视茶叶贸易,对饮茶也十分狂热,这种风气也影响了北美殖民地。

因为北美对欧洲文化十分崇拜,很多商人也开始热衷于饮茶,认为这种新风气非常体面,能够彰显自己的社会身份,社交名媛也不甘落后,亲自煮茶待客,玉手执壶,给朋友或宾客倒茶。为了增加茶的香气,北美社会还喜欢在茶中加入番红花,饮用起来别有情趣。社会上流行饮茶,儿童也耳濡目染,玩耍时模仿大人的样子,“参加茶会”或者“喝茶”,商人约翰·马顿从中发现了商机,售卖商品中增加了迷你版茶具,让小朋友可以愉快地玩耍。

阿姆斯特丹的造船厂

“清茗蕴香,借水而发”,茶好喝不好喝,和水质关系很大。

随着饮茶风俗的传播,北美对怎样才能更好地喝茶十分上心,十八世纪,在纽约还出现了“茶水唧筒”。由于当时没有完备的供水系统,很多人能得到的水味道不佳,幸运的是,当时纽约郊外有一处泉水,水质清冽,很多人都喜欢到这里取水,用来饮用和煮茶。为了方便众人,有人加以整修,安装上了简单的取水设施,人们称为“茶水唧筒”。这一时期,来纽约旅行的人,也观察到了这种社会现象:“整个城市,没有水质甚佳的水源,唯有近郊的一处清泉,人们经常到这里取水煮茶。”但到郊外取水,毕竟耗时耗力,很多人无暇顾及,小贩发现了商机,到这里取水煮茶,然后在大街上叫卖,颇有点儿前门外大碗茶的意思。

“茶水唧筒”(1748年)

当人们享受饮茶的乐趣时,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后来因为茶税问题,最终在北美爆发了“波士顿倾茶事件”,随后掀起了独立战争。在革命风暴中,茶也被“恨”屋及乌,遭到革命者的打击,不准商船把茶叶输入到北美,还打压茶叶买卖,甚至妇女也进入了禁茶的行列。比如爱登顿的女士们,就迅速组织起来,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北卡莱罗纳地区的代表们,已经决定不再饮用茶叶,不再使用英国的布匹等物品,我们这里许多妇女,为了证明她们都有一颗热忱的爱国心,都加入了那象征着荣耀而高贵纯洁的组织。”在这种情况下,饮茶习俗遭到前所未有的遏制,茶叶被贬为“可恶的茶叶”!反对饮茶的组织不断涌现,革命风暴也确实打击了饮茶习俗,但是,能把茶叶彻底清除吗?

反对饮茶的漫画

茶作为饮品,习惯饮用的人会上瘾,想完全戒除并不容易。独立战争进行期间,有一次和英军作战时,大陆军在树林里发现了一个地窖,可能是什么人用来藏匿物品的,结果找到了一些茶叶,然后送信询问华盛顿应该如何处理,很快得到回复:“将它运到司令部来给军队用。”华盛顿这样做,说明大陆军并没有完全拒绝茶叶,他本人更不厌恶茶叶。其他一些社会人士也是一样,助产士玛莎·巴拉德女士在独立战争时期,时常和朋友饮茶聊天,在日记中留下了很多记述,比如:“唐恩夫人和我去了达克斯特先生家里,在他家里喝了茶。”革命风暴也没能完全改变社会生活,饮茶习俗在北美并未完全消失。

茶不仅是饮品,也是药物。

茶叶最早在中国被利用,很可能是基于药用价值,神农尝百草发现茶的故事,多少就说明了这一点,而茶被引入西方后,人们也很重视它的药用功能,可以说药用与饮用并行,所以茶叶一度在药店中售卖。北美大致类似,留下来的1712年的记载中,波士顿的药剂师扎柏蒂尔·博伊斯顿广而告之,零售“绿茶”与“原茶”,自然作为药用的可能性比较大。在北美独立战争期间,茶作为药物使用,并没有被禁止,有一张允许购茶的许可状保留至今,上面写到:“巴尔斯特夫人向我申请,允许她购买四分之一磅武夷茶。根据她的陈述,我考虑到她的年龄与体弱多病,购茶不会有悖于本会的规定,所以同意她的请求。”

乔治·华盛顿

战火消散之后,原来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变身美利坚合众国,饮茶在生活中继续存在,甚至较革命期间有所恢复。

华盛顿居住在自己的弗农山庄时,生活上保留了以前的习惯,具有明显的英式风格,早餐时食用英式茶加奶油蜂蜜饼,晚餐为茶加面包吐司和葡萄酒。至于玛莎·巴拉德夫人,也仍然与亲朋好友时常饮茶,在她留下的长达二十七年的日记中,七百多次讲到饮茶、各类茶或茶具,比如在1786年7月:6日,“贝特西·科伯恩和汉·麦克凯斯尼、川宁先生和杰克·诺斯在这里喝茶”;9日,“凯纳迪太太和玛莎喝茶”;10日,“珍妮·库尔在这里饮茶”;19日,“乌利亚·克利克与妻子、儿子和威尔姆斯太太在这里喝茶,丹尼尔·罗宾也在”;28日,“霍洛威先生修好了我的茶壶”。玛莎·巴拉德夫人简直无茶不欢,和亲朋好友不是在喝茶,就是在准备喝茶。

弗农山庄(华盛顿故居)

正是因为饮茶在美国并未消失,在中美贸易往来中,茶叶自然占有重要地位。独立之后,美国人希望和中国建立起贸易关系,1783年12月,“哈里特号”满载北美的人参——即西洋参,扬帆前往中国,但行至好望角时,英国人以两磅茶叶换一磅人参的价格,和美国人达成了交易,“哈里特号”不再继续前行,而是心满意足地返航了。1784年2月,美国商人又派出了“中国皇后”号,这艘帆船劈风斩浪,历经半年的颠簸,在8月25日抵达广州。“中国皇后”号运来的主要也是美国人参,运回的自然是中国货物:红茶、绿茶、南京布、瓷器、丝织物与肉桂。按照价值计算,茶叶占比92. 1 %,“中国皇后”号几乎就是一条运茶船!

“中国皇后”号冒险成功,刺激了更多的美国商人,很多人都积极行动,掀起一股略显疯狂的中国热,更多的商船扬帆前来,茶叶自然是从中国运走的主要货物,贸易量不断增长,1840年这一年,美国竟然从广州购茶近2000万磅!美国购买的茶少部分转销欧洲,剩下的运回了本国,因为国土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所以美国在世界茶贸易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时常名列重要茶叶进口国目录,而茶在美国人的无酒精饮品清单上,虽然无法和咖啡竞争,但也不容忽视。

西洋参博物画

正是因为饮茶在美国有重要影响,这里才诞生了茶学经典《茶叶全书》。

饮茶习俗在美国社会持续存在,茶叶进口位居世界前列,所以到20世纪初,《茶叶与咖啡贸易》杂志主编威廉·乌克斯,编写完成《咖啡全书》之后,又耗费了25年的光阴,广泛搜罗材料,最终完成了约60万字的《茶叶全书》。

该书一经问世,就广受好评,与《茶经》和《吃茶养生记》比肩,并称世界三大茶书。作为美国人,威廉·乌克斯的主题选择和撰写顺序,本身就是茶与咖啡不同地位的隐喻:尽管茶的地位不及咖啡,但美国也是不容忽视的饮茶大国!

来源: 茶业复兴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在中国有未来吗?

2020年11月28日,中国互联网艺术大会在上海影城开幕,中国文化管理协会首任主席周铁农出任大会荣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林毅夫、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廖昌永等嘉宾做了主旨发言。

茶密品牌及创始人石坚应邀参加本次互联网艺术大会。著名主持人程雷在本次互联网艺术大会茶文化论坛的圆桌对话上,与茶密创始人石坚进行了关于中国茶未来的探讨和对话,以下为本次访谈全文:

著名主持人程雷(左)  茶密创始人石坚(右)

01

程雷:茶在中国有未来吗?

石坚:中国茶是否有未来,取决于年轻人认为喝茶是什么阶层的事。一点都不奇怪,英国茶叶发展的历史没有王室的参与,就不会有Wedgwood这种顶尖级茶具,也不会有为了一场茶叶贸易而起的鸦片战争。更不会有印度阿萨姆、斯里兰卡的红茶。

年轻一代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需要用姿态来证明价值,美食,美物,美誉,美颜,都是他们自我存在的宣示。他们既是标签,又向标签靠拢。在年轻市场的认知里,茶和咖啡,哪个标签更被精英社会认同,哪个将会得到更广阔更有活力的市场。味道,是首先赢得他们口碑的利器。吃货,讲究,精致,无一不体现在极致味道的认同上。网红店,达人,都是首先在味蕾上收获粉丝,完成惊艳,分享,带人返场的良性循环。但这里的所说的味道,必须是他们熟悉的,有共鸣的味道。而不是传统的,复杂的,讲述他们无法理解,也无从认知的味道。所有的自说自话都将进入自嗨式的艰难说教里,而市场将会不给面子的进一步缩窄,直至出局。

我们花了6年时间研发成功的茶密AI智能泡饮系统,所有核心围绕一个点——那就是数字化味道。通过工业设计和数字化技术,智能冲泡解决味道的可识别和可复制性。即使是对同一种茶,不同泡法也会产生的不同口感。我们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并创造不同的泡法。在我们的味道体系里,有国茶大师、上海茶文化名片刘秋萍先生,也有叶汉钟、张笔清等非遗大师,诸多茶行业专家、资深茶客甚至高端茶小白等等。

我们创造的茶未来,保留了中国文化里礼,敬,思,尊的精致感。你面对的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套能够理解你需求的AI智能泡饮系统。未来的茶,是没有边界的,可以跨界融合,可以人机互动,可以所有人在线喝茶,象真实世界里那样喝茶聊天社交,互换泡法。我们认为茶本身的味道必须格式化,它将是可描述的,可还原的,可重现的。消费者只会为确定的产品和服务买单,比如确定的味道,确定的品质。而太多的不确定性不但会混淆消费者心智中好茶的概念,也将瓦解他们的消费信心。

重塑年轻人的茶叶消费市场和中国茶叶标准化和国际化的难度巨大,需要国家和政府将其上升成为国家级战略,让中国茶这个可以有巨大潜力的经济及文化遗产复苏,我们在此郑重呼吁茶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应当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应当加快力度把中国味道定义成茶的味道,让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轻松享受正宗中国茶道。我们应当象几百年前一样输出茶叶,连同我们的文化,象咖啡进入中国一样,把高端茶饮的市场尽快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这是个刻不容缓的使命。我们应当放弃边界,在上下游建立联盟,让我们的年轻人接受并爱上喝茶,这个增量市场以每年数千万的年轻人迈30+而急速扩容。

如果我们的下一代被咖啡完全占领了心智,那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几亿的用户,而是象日本一样,失去整个的原叶茶的市场,茶叶只能作为佐料,快消饮料,以及表演而存在。而中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将渐渐消逝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我们国家、我们这代人完全无法承受的损失。同时这也是一个过于庞大的市场工程,没有一个企业可以独立完成。移动互联网帮助我们以指数级的速度传播,AI和大数据可以最大限度的将人类文明和技艺复制到科技产品里。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历史的关键点,茶密将义无返顾地用自己的全部力量推动中国茶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化、标准化、国际化的进程,让茶和人的互动绽放出历史上最精彩的新篇章。

02

程雷:如何理解中国茶未来?

石坚:数字化、智能化将是茶这个传统行业最清晰的未来。茶密在6年前就开始设计未来的泡饮方式。茶密理解的茶未来,它必须用技术手段解决最难掌握的泡法原则。做到让用户“不用学就会”。很多人不知道,泡茶也是个技术活,而且它的专业性直接影响茶叶的口感。茶密的AI智能茶具不仅解决现有茶具的烫手,盖子容易滑落,散热快等问题。它利用工业设计和数字化技术根本上解决了,让小白们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轻松泡对每一种茶,充分享受并培养出巨大喝茶乐趣。有了茶密这样的利器,相信茶行业将有可能象咖啡和红酒一样,有划破天际的加速度。

03

程雷:茶密品牌未来将采取哪些战略布局?

石坚:我们将进一步布局智能家居市场。茶密下一代系统具备更强大的味道管理体系,它将形成人机交互的闭环,所有的味道可以100%被还原,从烧水的水温开始,精准到1度,它将通过学习,了解世界上所有茶的泡法,己经不是300种,3000种,甚至3万种,只要有可以量化的泡法,它都可以还原。它对任何人都友好,不会连接APP ?没问题。茶水配比不清楚?没问题。它用精度达到0.1克的微型秤传感器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通过AI语音和物联网技术,将米其林餐厅、五星级酒店、机场VIP休息区、汽车4S店、高尔夫俱乐部等传统消费场景轻松改造成为轻松而又精致的AI无人茶馆。只要有人坐在它旁边,它就可以自动启动AI智能泡饮系统,随时为你服务,并且自动完成支付流程。

它有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它将通过大数据和AI技术了解你的泡饮偏好,让茶更符合你的口感。茶密设计的不仅仅是茶具本身,我们的设计更多是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感,是对未来生活的蓝图描绘。

04

程雷:茶密如何利用上海乃至长三角市场对品牌的赋能?

石坚:我们认为喝茶是一种high fashion(高级时尚)。上海是中国的时尚中心和风向标,上海是国际化且新旧包容的。海派文化里有精致的生活态度,而这个城市也将被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科技真正改变。茶密用国际一流的工业设计和AI、大数据等前瞻性的数字化技术解决复杂口感的茶叶泡饮难题,即使是对口感挑剔的时髦上海人,即使是最繁忙的都市生活,茶密也可以让泡茶“不用学就会”,让人们爱上精致饮茶的生活方式。作为一家创立于2006年专业服务保时捷、米其林、戴尔等国际品牌的上海本土高端产品设计公司,梅歌在2014年创立的高端智能茶具品牌茶密,将成为数字上海与时尚之都相辉应的亮丽名片。

05

程雷:经营过程中最需要得到怎样的支持和帮助?

石坚:对于优质创新企业,政府应该放宽条件扶持。一个好的品牌需要富养。创新需要专注而有耐心。政府需要建立机制让资金和人才流动到这些创新艰难然而未来潜力巨大的领域。同时启发教育国民对精致饮茶和茶文化的认知,并且作为文化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大力传播。所有拥有市场传播、渠道资源、资本实力,并且对中国茶未来具有前瞻性判断和全球性商业格局的机构,都可以和我们合作,共同开发和分享这一被低估的万亿级市场。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先生(左二)  中国互联网艺术大会茶文化论坛秘书长黄蔚先生(左一)

茶密品牌在本次大会上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和支持。原云南省副省长、云南省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先生现场参观并品茗了茶密T-Master大师壶泡出的茶后,赞不绝口,对茶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期望。他说,中国的茶未来在于让年轻人爱上喝茶,茶密符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一定能改变中国茶的未来。

【原标题】茶在中国有未来吗?著名主持人程雷对话茶密创始人石坚

注:内容来源企鹅号-狄仁杰看世界,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