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茶文化英文视频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2019年茶文化传播将更具国际化

农历开年之际,不少茶农茶商以及做茶文化和茶科学的茶友都特别想知道2019年大形势下全国茶叶走势会有哪些风向。

《茶闻天下》特别策划【茶界专家话开年】系列节目,分别专访茶文化、茶科技、茶教育、新茶饮等方面的专家,介绍专家们对2019年茶业新趋势的预判和展望。

本期对话的是中国茶叶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周智修,她预测道,2019年茶文化传播将更具国际化!

中国茶叶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周智修表达了对茶文化传播的看好。

她说道,茶文化将在2019年有着更好的传播形势,第一个原因是社会对茶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了。第二个原因是国家在大力弘扬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层面来说,通过对茶的学习,能够引导更多的人来关注茶、学习茶,由此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对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绎了一部部经典的历史篇章。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仍有络绎不绝的外国年轻人来到中国,学习茶文化,感受茶生活。

目前,中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五十多个地区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有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发展出了当地特有的饮茶习俗。而在2019年,中国茶文化也将更加积极地走出去。

周智修表示,越来越多来自日本、韩国、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人们开始关注茶、学习茶,而中国作为茶的一个原产地,也将有一些国家性的组织走出国门,如去到一带一路沿线,进行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茶文化的传播可以有着多种形式,比如一些英文的茶学视频,英文的茶学书籍等,都将在2019年陆续推出。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周智修表示,对于国人来说,茶不仅是我们的物质需要,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值得去学习和传承的精神宝藏。与此同时,“更加走进国人的生活”也必将成为未来茶文化的发展趋势之一。在2019年,中国茶叶学会等机构会举办更多的茶事比赛,以竞技的方式让国人们更加了解茶,并吸引更多的人爱上茶。 

周智修介绍道,2019年有几项大的茶叶方面赛事,比如计划十月份在武夷山举办的第四届全国茶叶职业技能竞赛,因为这项赛事属于国家级别,有着覆盖各地的选拔活动,因此,希望能随着各地的前期活动,逐渐形成学习茶、选拔茶艺人才的良好渠道,并起到更好的传播茶文化的作用。


视频内容来自茶频道《茶闻天下》栏目

由北京茶叶网编辑整理

黄巧玲 “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点茶之美”

“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澹月。”宋代点茶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列,流传千年,是中国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五月二十七日,黄巧玲在奥克兰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动中展示宋代点茶。受访者供图

在新西兰,黄巧玲加入宋代点茶的传承队伍,建立点茶驿站、传播点茶文化,将中国点茶之美传扬海外。

结缘茶道,传承文化

黄巧玲祖籍广东,饮茶是她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移居新西兰后,她偶然了解到宋代点茶网络课招生信息,马上报了名,加入宋代点茶传承班的线上学习。

在新西兰,不容易找到点茶工具。黄巧玲说:“为了不耽误课程进度,我只能先用抹茶茶粉和茶具作为替代。”

初学时,沿袭古法的点茶练习让黄巧玲头疼不已。炙茶、碎茶、碾茶、罗茶、入盏……每一道工序都是对耐力的极大考验。茶粉调膏、击拂技巧、注水手法的练习,对气息控制、感悟能力和个人毅力等方面有极高要求。

为掌握点茶技艺,做到茶汤纯白、沫饽“咬盏经久不散”,黄巧玲勤学苦练。她说:“学习点茶是一个复杂又枯燥的过程。茶粉要精确到零点几克,每个动作都需要重复练习数月,每次练习完都感到手酸无力。是对中国茶文化的热爱,支撑着我坚持了下来。”

3年后,她的点茶技艺和实践达到非遗传承人宋联可撰写的《宋代点茶传承体系》标准。黄巧玲成为宋联可的入门弟子,加入了江苏省镇江市宋代点茶传承团队,成为一名宋代点茶技艺海外传承者。

“师父希望我将点茶文化带到海外。”黄巧玲说。宋代点茶传承团队的使命是“让点茶成为令世界尊敬的中华茶道”,这启发她探索在海外传承中华文化的更多可能。“我计划将来到加拿大生活。如今身在新西兰,我希望将自身所学传递给年轻侨胞,让宋代点茶文化在新西兰得到传承。”

参加新西兰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中心的交流活动时,黄巧玲遇到了自己的学生——痴迷于传统文化的胡若鋆。

“老师展示了宋代点茶的工具和步骤,我立即被这种特别的茶文化吸引了。”胡若鋆回忆,宋代点茶激发了她的学习热情。刻苦练习后,胡若鋆正式拜黄巧玲为师,也加入了传承者的队伍。

展示茶道,受到喜爱

2020年,黄巧玲在新西兰筹建了宋代点茶奥克兰驿站,胡若鋆协助管理。她们深入新西兰各个社区、学校展示点茶。精致的茶台、独特的茶艺吸引了一大批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

“这个茶具叫什么名字?”“茶具很漂亮,在哪里可以买到?”每当点茶结束,观众都会饶有兴趣地围着点茶台提出各种问题。胡若鋆说:“遇到特别感兴趣的观众,我们会邀请对方亲身体验点茶。我总会听到‘原来点茶这么难’的感叹,但他们那股认真劲让我感受到大家的由衷喜爱。”

一次活动中,一位新西兰老先生在点茶环节结束时才风尘仆仆地赶到。黄巧玲回忆:“老先生听闻有中国宋代点茶展示活动,特意远道而来,希望能观赏、品鉴。于是,我重新布置茶座,为他点了一盏茶。他品尝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表示不枉来这一趟。”

今年,胡若鋆接到了中国驻新西兰使馆举办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动任务——表演宋代点茶。时间紧迫、演出经验不足让她压力不小。她说:“担心在台上出错,我找老师补了课,又熬夜整理出点茶的文言文资料,翻译为白话文后,再译为英文,希望能从容应对现场观众的提问。”

当天表演结束后,嘉宾上前品茶,纷纷称赞胡若鋆展现的风雅与茶艺。“直到那时,我悬着的心才算放下了。”深感荣幸与自豪的胡若鋆更加坚定了传播点茶文化的决心。

每逢当地学校假期,黄巧玲与胡若鋆都会前往各个学校,开办点茶体验课。“有些外国学生对点茶很感兴趣。每次体验课后,总有不少学生表示想要深入学习点茶技艺。看到点茶那么受欢迎,我打心眼里高兴。”黄巧玲说。

守住根脉,改良创新

“曾有观众好奇地问我,点茶是不是日本的。我解释说,这是中国宋代点茶,并向他介绍了中国点茶与日本抹茶的关系和区别。”黄巧玲说,“近年来,随着多部中国古装电视剧热播,宋代点茶被更多中国观众所熟知。但在海外,宋代点茶的知名度还不高。宋代点茶文化底蕴深厚,我们有责任在海外将其发扬光大。”

每次展示点茶,从服饰妆发、茶座布置到点茶步骤,黄巧玲与胡若鋆都会努力仿古,并穿插讲解宋代点茶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希望现场观众能多感受点茶的魅力。

对于胡若鋆而言,点茶带来的文化归属感,是她坚持学习和传播点茶文化的重要动力。“在海外生活,我常常怀念家乡的文化氛围。老师带我进入了宋代点茶的世界。茶台前几小时的静坐,能让我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对话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归属感。”她说。

如何拉近海外民众与宋代点茶的距离,是黄巧玲与胡若鋆格外关注的问题。“谈到咖啡拉花,很多人都熟悉。但鲜有人知的是,千年前的中国宋代,点茶中的茶百戏就已将在饮品上作画这件事做到了极致。”黄巧玲说。

“注汤幻茶成诗成画。”仅用茶、水二物便能在茶汤中显示文字和图像,外国观众总忍不住称奇,师徒二人也不断创新。除了写汉字、画山水的传统茶百戏外,她们将毛利文、英文、当地符号等新西兰元素融入茶百戏,拉近与外国观众的距离。

考虑到茶汤口感并不适合所有人,黄巧玲与胡若鋆便努力创新口味。黄巧玲介绍:“击拂打出的茶沫类似于当今茶饮中流行的‘奶盖’。我们正尝试与咖啡师合作,将点茶‘奶盖’与咖啡结合起来,让大众更易接受。”

为进一步提升点茶文化知名度,她们还加入新媒体赛道,开通了小红书账号,上传点茶活动的图片和视频。胡若鋆说:“我们希望通过社交平台,传播点茶文化,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点茶之美。”(记者杨宁)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文化研究探索:解读茶文化精神与创新茶道养生

       茶为国饮,伴随茶文化的不断普及,具健康保健养生功效的茶饮愈加受到世界的关注及人们的欢迎,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茶,茶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与生活元素。而传统的茶道文化,从几千年的社会生活内容发展到了今天的健康文化追求,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以何种方式诠释传统的茶道养生文化,才能更加为当代人所接受?如何推广普及,才能让中国传统茶文化散发出更强更大的魅力,使之发扬光大?立足于茶文化的研究探索而言,对于健康饮茶又有什么样的解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别采访了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院长林治。

  专访人物:林治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高等院校茶文化教材编委会主任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华茶通典》养生典副典长

  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顾问

  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院长

  西安六如茶艺培训中心导师

  走进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院内的布置清新雅致,茶器、茶席、楹联、书画的陈列精巧细致,格调古朴而典雅,不同风格的茶房和别具一格的教学空间,将艺术审美性与文化包容性融为一体,斫雕为朴的景致与六如倡导的茶道精神“和、静、怡、真”四谛相得益彰。

  与茶结缘:专注茶文化研究与推广

  静室幽雅,伴随着袅袅茶香,我们跟随林治老师一起走进了一道“新式茶道”学问之门。


林治老师《说茶栏目》、《茶道养生》视频课程可通过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小米电视等平台了解关注

  交流伊始,林治老师便以一段简短而妙趣横生的自我介绍开场:

  “我是‘六如茶痴’林治,1956年,我就来到了西安,由于工作的原因于1969年到了福建武夷山,从此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六如茶痴”与“六如”带着这份与茶的不解之缘,致力于当代茶道、茶艺、茶学的探索、研究和文化积淀,在专注茶文化研究探索的26年时间里,参与编著出版了《中国茶艺》《神州问茶》《茶道养生》《中国茶艺学300问》等20多部茶文化专著,以及国家“一二·五”规划教材《茶学概论》《茶叶经济学》《茶业管理学》《茶馆设计与经营》的编写,主编了大学教材《中国茶道》《中国茶艺学》,其中《中国茶道》(英文版)荣获国家优秀版权出口奖,《茶道养生》一书在2006年出版后一直畅销不衰,2014年被评选为最受欢迎的当代茶书。

  六如茶文化培训中心自1997年创办以来,20年来持之以恒以公益讲座和茶艺进校园等活动推广茶文化,坚持每个月举办至少两期面向全国的茶文化培训与教学,涉及包括《中国茶艺学》《茶道养生》《茶艺美学》等兼具理论与实践的科学茶道课程,不定期举办评茶员培训班、茶道养生培训班、茶艺实训师培训班、茶艺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发展形式研究茶文化、传播茶文化,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中高级茶文化人才,累计培训学员超2万位,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别于传统的古板茶学培训,在采访中林治老师提到,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茶学的教材需要发展,中国茶的理念也要不断发展,于是在从事茶学任教过程中,无论是教材,还是授课模式,六如茶文化研究院一直在不断探索,对中国茶艺、茶道学不断创新,并提出了“三足鼎立”、“四轮驱动”的创新型茶道理论体系。

  打破界限:创新中国茶文化理论体系

  对于我们开篇所提的一系列问题,林治老师表示:“如今,纯粹的茶叶清饮已经很难满足茶友们的需求,而新式茶饮也吸得到了大众喜爱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过去只强调传统茶叶清饮的功能,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茶更长远的发展。”鉴于此,林治老师还认为:“中国茶应当形成清饮、调饮、药饮三足鼎立的茶饮发展格局,即饮茶,既要有精细高雅的清饮,又要有温馨浪漫的调饮,还要有延年益寿的药饮,三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与此同时,茶艺也应当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需求有所分类、侧重。目前,六如茶文化研究院也将茶艺表演细分成“舞台表演形茶艺”、“生活待客型茶艺”、“企业营销型茶艺”以及“修身养性型茶艺”四轮驱动、全面发展的茶艺体系。

  林治老师在《中国茶艺学》对茶艺的创新有这样的概述:“创新是个非常古老而又非常新的词,这个词的英文源于拉丁语,原本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思维推陈出新,其二是创造新的事物,其三是改变。”通过具体的讲析和实例,对“茶艺的创新源于创意、创意产生的过程、创意产生的思考办法以及优秀创意茶艺案例(浪漫音乐红茶茶艺·梁祝、六如禅茶、异国风情茶艺、四季茶苑、十二星座茶艺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全面的梳理,让大家可以析意详实地掌握如何通过把握灵感、发挥创造力大胆突破新观念,提出新想法、新观念、新计划,创作出一个现代人乐于接受的品茶新方式……”

  在《茶道养生》一书诠释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中也讲到了很多观点:“茶是东方文化的载体,是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一种依托。而喝茶的两大类型和三重境界分别结合几千年的茶事实践和各民族形成的风格不同的茶风茶俗,将千姿百态的饮茶习俗归纳为‘清饮和调饮’两大类型;另外按照饮茶过程与人类认知客观事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总结出‘得味、得韵、得道’的三重品茶境界。”而在茶的体系中“茶艺与茶道互为表里。茶艺主技,载茶道而成艺;茶道主理,因茶艺而彰显。”同时,“茶道养生的修习方法是茶道,茶道是茶艺的灵魂,在修习茶艺时必须‘以道驭艺’;茶艺是茶道的表现,在茶事实践中必须‘以艺示道’。”

  可以说,茶道与茶艺的,林治老师以及六如茶文化研究院倡导的茶道理念与茶艺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就茶论茶模式,打破了行业的界限,建立了茶道的推广与茶艺的应用更加科学、深远的视角与观点,并得到了各界人士广泛的关注、取得了良好实践效果,得到了业界的高度好评。

  茶道养生:构建健康诗意时尚的美好生活

  现场,林治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其著作《茶道养生》的精华。据悉,这本书为林治老师历时十余年,游历二十多万公里实地探访、采写、编撰完成的。


  书中主要提出了新式的茶道养生之道——将祖先的传统大智慧和当代最新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构建茶道养生的理论新体系,即以茶养生,以道养心,以意育人。人能不能健康长寿,不能单独地以茶论茶来谈健康长寿,更重要的是以道养心,讲究的是一种心理状态,林治老师将之归结为——和、静、怡、真,这也是六如茶文化研究院素来贯彻的茶道教育理念,他称之为茶道四谛。

  和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静是修习中国茶道的不二法门,怡是修习茶道身心体验,真既是中国茶道的起点,又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六如贯彻这茶道四谛,以和为纲,以爱为纲,以美为纲,常怀感恩之心处世,常常与茶广结善缘,以茶为媒,以创新的茶道养生理念,构建一种健康、诗意、时尚、美好的新生活方式,让更多人爱上茶,爱上有茶的美好新生活。

  构建健康诗意时尚美好的新生活,从享受一杯健康茶开始!

文字原创:臻雅阅

摄影:唐瑞

转载注明出处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