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约9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勐库茶区
在2008年普洱茶国家标准尚未出台之前,民间流传有一个云南茶区的划分,以北回归线和东经100°为坐标,全省划分为四大茶区,东北即普洱茶区,味苦;西北为勐库茶区,味涩;东南即勐腊茶区,味甜;西南为勐海茶区,味烈。虽然这只是一个粗线条的轮廓,但已大致勾勒出各个茶区的范围和风味特点,而这些年普洱茶形成的经济聚落,整体上没有脱离这个主要是自然成型的体系之内。
冰岛经济地标的确立
云柯庄园创始人柯锋认为,勐库经济圈的确立,建立在勐库大叶种种质资源优势上。澜沧江、小黑江双江交汇,典型的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造就了原生的勐库大叶种茶,这一茶树品种是我国首批认定的三个国家级茶树良种之一,素有“大叶英豪”之誉。
勐库茶圈在茶树资源的核心区域,产生了一系列的茶产业经济聚集效应。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应该是2008~2010年,这一时期的特征可总结为集聚效应,这期间,茶和趣、钧翔号、世昌兴相继把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冰岛茶,几年间,在企业的经营和政府的重视下,冰岛茶被发掘推广。在传统意义上,昔归一直是临沧茶的典型代表,一度是政府接待专用茶品,素有“县委茶”的称号,而2012年,却被冰岛茶以一骑绝尘的态势赶超,由此使得临沧茶区的茶山聚焦点由凤庆、邦东地区向双江勐库转移。
第二阶段,柯锋把它称为价值外溢。勐库茶区在冰岛这匹黑马的带动助跑之下,在2014、2015年以后,其余四寨南迫、坝歪、地界、糯伍在市场上的价格被助推带动,相继而起,连同冰岛老寨,在勐库茶圈形成了“一环”的概念。而以勐库西半山的大户赛、小户赛、懂过等名寨起而形成了二环的态势;东半山正气塘、那蕉、坝糯闭合为三环。至此,勐库十八寨已经初步形成为不同层次、不同等级、不同价值的普洱茶经济圈。这个相对闭环的圈层,在茶人之间广泛流传并被普遍认同,早年分散的山头现象最终被廓为一体。
至2018年后,整个勐库茶区发展到第三阶段,即以冰岛为核心,西半山小户赛和东半山坝糯形成两个副中心整体协同发展。整个勐库经济聚落以冰岛作为一个经济地标确立起来了。
勐库整个茶产业的基本要素,是分布在各个茶区的茶农,这可说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而它的支柱就是以戎氏、勐傣、丰华、津乔普洱、俸字号为代表的勐库茶企。勐库下属规上企业共有7户(年收入2000万元以上),通过SC认证企业46户,含初制所3840家。这些企业各自的起点先后有别,以戎氏为代表的7户规上企业是本土的骨干力量,这和勐海的大产业体系有着显然的区别,并深受当地营商环境和政策导向所左右。虽然外来资本在勐库茶区并没有形成大气候,却也为本土茶企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平和的环境。
品牌企业顺势而起
2009年后,也就是冰岛茶开始知名,价格逐年水涨船高之时,勐库当地开始不断涌现出品牌化普洱茶企业,戎氏、津乔、勐傣几家本土企业迎来发展良机。两三年间,古树茶价格走高,山头渐成风潮。在企业的鼎力打造和整个市场盘活的大环境下,勐库经济圈一时东、西半山并起,大户赛、小户赛、公弄、懂过、磨烈、霸气山、那赛正气塘,那蕉、坝糯、丙山、邦骂等名寨,紧继冰岛五寨,开始破圈而出,“勐库十八寨,寨寨出好茶”的名头在2011~2012年间,在其他茶区、甚至更大的范围内不胫而走,流传开来。
勐库整个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茶区配套建设逐年完善起来。目前茶叶人均面积达5亩以上,人均年产值在7000元以上。经济的发展带来茶文化、民族文化共融发展,工夫茶艺开始在民间广泛普及。特别是双江自2018年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打造了邦改栈道、神龙祠、那焦、坝糯藤条茶园、大户赛山神庙、大雪山古茶树群落等茶旅游景观,以茶促旅,反过来旅游业又促进茶业发展。茶产业振兴留住了大量乡村青年建设人才,勐傣茶厂的员工呈现年轻化趋势,企业近年来采用数字化管理,不仅生产规范,在市场营销手段上与整个大市场接轨,拓展了直播等线上模式,为整个双江地区的经济贡献了15%以上的税收。茶叶成为勐库镇支柱产业,2014年,农业总产值4.2亿,2021年飞跃至10亿,茶叶面积从7万亩发展到13.2万亩,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000元达到了2021年的12945元。
全区域纵观临沧茶区的发展,实际上正形成为勐库、邦东、云县和永德三位一体的小区域发展模式。就整个西部片区而言,以冰岛为核心产区的五寨引领,整个勐库经济圈当前较为活跃,2021年全省普洱茶产量16万吨,临沧达7万吨以上,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冰岛、昔归口感辨识度明显,这两个地区东西合璧,成为整个临沧茶业的整体支柱。2012年以来,在智德鸿昌等优秀茶企的打造下,邦东地区推出了石生茶区域品牌,显现以昔归为领头羊,娜罕、曼岗价值外溢的发展态势,此外,云县、永德(忙肺、班龙山、梅子箐)开始优势上涨。勐库茶区近年来开始涌现河边寨、豆腐寨、大忠山等小产区茶,以其独特性和量少价高的优势,成为新的价值洼地,这在市场远景上透露了一些良好的信息。在未来的临沧茶产业,勐库经济聚落应是整个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将有力带动其余两个区域齐头并进。
本文节选自
《站在勐库茶的高地》
作者丨三胡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2年5月刊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双江因水得名,“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对双江最为贴切的形容,源于澜沧江与小黑江交汇于此,千百年来,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各民族在这方独特乡土上共生共荣,共同缔造了演绎生命之态、自然之姿的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双江因茶而闻名,作为世界茶源地,作为勐库大叶种茶起源地,自古以产出的茶叶品质优良、味道纯正而闻名于世,素有“茶中茅台”之美誉,如今更是云南普洱茶重要的核心产区,是临沧市最大的产茶大县,是临沧市茶产业的冠上明珠。双江地跨东经99°35′~100°09′,北纬23°11′~23°48′之间,北回归线横穿县境中部,因澜沧江纵流于东,小黑江横亘于南,两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双江地理位置正处在澜沧江中游地区,这一地区是世界茶树发源地,是最适宜茶科植物生长的地区,双江境内既有野生茶林,也有人工种植茶园。![](/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08623/content_1.jpg)
双江素有“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谢”之说,是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双江既有云南低纬度高海拔“十里不同天”的共同特点,更有其日差较大的特殊性,是云南省白天与夜间温差最大的县。白天高效率光合作用,夜间低温较弱的呼吸消耗,非常有利于光合物质的积累。
![](/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08621/content_2.jpg)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9.5℃,年平均降水量1010.9毫米。这些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勐库大叶种茶的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双江境内海拔最高的大雪山3233米,最低的大河湾海拔为1040米,立体气候明显,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微域气候。双江勐库21个主产茶叶的村寨分布在东西半山,中间冰岛湖(南等水库)的云蒸霞蔚使茶区形成“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独特气候环境,造就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生态条件。
![](/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08625/content_3.jpg)
土壤微量元素丰富,茶区土壤的成土母岩大部分是花岗岩、砂质砾岩和紫色页岩,富含铜、铁、镁、锌、钼、硼等微量元素。这样的土壤结构不仅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更主要的是丰富的微量元素有利于醇类、醛类、酮类以及氨基酸、茶多酚物质的合成,对茶叶品质非常有利。活动在澜沧江两岸大山里的古濮人在进行采集活动时,一定是从采花到采叶,因为花最引人瞩目,花的颜色、形态很容易记住,哪些花无毒可食用,吃上几次采上几次便可永远记住。古濮人在采集野花、野果、野菜的过程中发现茶花能吃,从而发现茶叶也能吃的可能性极大。古濮人长期吃茶,对茶的保健和药用功能就会认识,当古濮人从游居到定居,开始刀耕火种,进入半农耕半狩猎的时代,自然要将已认知的野生茶树引为家种。
![](/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08622/content_4.jpg)
古濮人一定居,就种茶,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云南不管哪个地方,只要发现特大型人工栽培的古茶树,细查那个地方的历史,那地方一定有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居住过。双江之水流了千亘万古,而双江作为县名其实只有80多年的历史,是个汉化名。在此之前,双江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勐勐。1904年以前的傣族土司曾经统辖过双江(勐勐),双江的历史与傣族不可分割。傣族进入双江定居,是元朝末年1358年的事,傣族未进双江之前,双江称濮满地,有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居住。傣族土司政权对双江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
![](/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08626/content_5.jpg)
罕廷发是双江大茶业的首位规划者、奠基人。罕廷发上任的第五年即1485年就派傣族人去西双版纳取茶种在扁岛(冰岛)栽种。从勐库现存的古茶园来看,应该说从罕廷发开始,管理勐勐的傣族土司官就一直在鼓励、领导、推动勐勐山区各村寨种茶。如果说1904年以前对双江(勐勐)茶业最有贡献的推动者、倡导者、领导者是罕廷发,那么1904年至1950年双江茶业最大的推动者倡导者,最有贡献的人应该是彭锟。彭锟摄政双江二十年后,双江就成为云南声名很高的产茶大县。勐库茶至少在1925年左右已开始在云南引领潮头,强势亮相。有史料可查,彭锟执掌双江时,从1908年至1923年,先后有顺宁(凤庆)、缅宁(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腾冲的官方和绅民到勐库引过茶种。勐库在民国初期成为云南最大的茶籽引种地,勐库茶在民国初年享誉省内外,彭锟功不可没。到双江1936年产茶已超过1万担,1957年,双江有初制所17个,产红茶4313市担;1960年,双江有初制所45个,年产红毛茶14798担;1965年,三季度双江调给外贸局茶叶334127担;1980年,4至8月县外贸局从双江县调出茶叶8792担;以上资料摘自双江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让我们窥寻到双江县新中国成立初期茶叶面积、茶叶产量及茶叶名气的大致状况,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30年间双江县茶叶被调配的史实和走向。
![](/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08624/content_6.jpg)
半个世纪以来,云南茶品无论是国际大奖还是国内大奖,细究原料成分总能找到双江茶的影子。双江茶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美质超群、不争不傲、奉献无语。由专家鉴定,让市场考验,任世人评说,喧嚣之后,榜名高昭,中国大叶种茶的王冠最终落归双江勐库,实至名归。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坐落于双江自治县勐库镇西北的大雪山中上部,在海拔2200-2750米的范围内错落分布,面积达12700多亩。勐库大雪山古茶树群落于1997年被发现,2002年12月5日至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茶叶协会、云南省临沧地区茶叶协会等单位联合组成专家组,对该群落进行了现场考察。考察发现,古茶树整个群落是原生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未受人类破坏,自然更新力强,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08627/content_7.jpg)
图: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颁发的“世界古茶山原乡第一标志地”证通过科学考察,专家充分论证了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外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茶种群落,它对进步论证茶树原产于我国云南以及研究茶树的起源、演变、分类和种质创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表明双江是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08633/content_8.jpg)
1793年,勐库大叶茶第一次作为贡品,清乾隆三次赠送英国国王;1972年,中国和英国恢复建交关系后,在周恩来总理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一次会晤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钦点了5吨纯正的勐库工夫红茶;计划经济时期,用勐库大叶种茶加工成的勐库红茶成为云南茶的核心,曾经的双江县茶厂也成为临沧市八个县级茶厂中的佼佼者;1984年,勐库大叶种茶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首批国家级良种,被誉为“云南大叶种茶之正宗”。
![](/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08628/content_9.jpg)
云南有近百个县都有大叶茶,又因云南地形复杂多样,各个县海拔、气候、土壤不尽相同,因而出现各地的大叶茶叶面形状不同,各种生化成分不同,口味不同,因此在云南大叶茶下面有分为几十个种类。在这几十个外形与品质均有差异的大叶茶中,中国茶科所育种专家虞富莲教授依据他近30年对云南各种大叶种茶的跟踪、考察、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在云南各种大叶种茶种勐库大叶种茶最具代表性,应为云南大叶种茶的正宗。
![](/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08630/content_10.jpg)
图:专家团队考察勐库万亩古茶树群落 虞富莲老师提供勐库大叶茶属于乔木大叶类品种,属于有性群体品种。按植物学形态特性分类为山茶属普洱茶种,茶叶肥硕,一芽二叶百芽重在80~100g,是中小叶茶的2~3倍,水浸出物含量最高可达52.1%,堪称世界第一。它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等含量均高于国外良种和国内其他茶区的小叶种。勐库大叶种,茶叶肥厚、芽峰显豪、蜜香显著、滋味浓郁、回甘悠远、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高,持久耐泡,是适制滇红和普洱茶的最好原料,又被称为“普洱茶之味精”。用勐库大叶种茶加工成的普洱茶、滇红茶等产品具有独特的市场影响力,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区市、港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中亚、东南亚等国际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藤条茶,是清朝时双江已有的养培法,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云茶高度商品化的产物,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茶叶园艺作品,更是一座活的古茶树博物馆。
![](/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08634/content_11.jpg)
藤条茶,要经过多年细心的采留修整和培养才能长成,每年春茶发后,将每根枝条尖端发出的新芽只留下两个芽头,每个芽头下边留两篇嫩叶,多余的芽和叶带根连蒂全部抹去,每根枝条每年向上伸三到四寸,十至二十年后,伸长的茶树枝又细又长,形似藤条;年岁越久藤条越长,又细又长的藤条弯来绕去,再加上人工塑形,形成蓬网状,茶芽发出时长在每根主藤和岔藤顶端,一根藤条上只有两个芽,每个芽头都圆实肥硕,茶农采摘时只采一芽一叶,留下一芽第二轮再发再摘。这种留采法单产很低,但采下来的鲜叶很嫩很规整,无老梗老叶,晒干后芽头茸毛厚密,颜色银亮。做成普洱茶,饼面银光闪烁,外表尽嵌银丝,美伦至极。冰岛村位于勐库镇最北部,是勐库地区海拔最高的傣族寨,也是勐库地区唯一一个高山上的傣族寨。冰岛村是勐库大叶种的原产地,是双江乃至澜沧江中下游最为著名的茶村之一。它曾是勐勐傣族土司的贵族茶园。“冰岛”是傣语音译,1904年以前是傣族村寨,傣语音类似“扁岛”,也有文献中将冰岛记作“丙岛”,现统一为“冰岛”。冰岛古茶园的来历有着明确而细致的历史记载,有530余年历史。而今冰岛最为著名的古茶园也正是这一土司茶园的遗泽。今天的冰岛村不再是土司种茶的小茶村,而是包含了5个自然村的冰岛村委会,除冰岛外,还包括南迫、坝歪、糯伍和地界。
![](/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08629/content_12.jpg)
南勐河从临翔区南美乡发源,流过冰岛老寨,区域内以河为界划分东西半山,坝歪和糯伍属于东半山,而其他几个村子属于西半山,冰岛是唯跨两个半山的村寨。冰岛茶是云南顶级标杆普洱茶之一,它是典型的大叶乔木茶,长大叶、墨绿色,叶质肥厚柔软、茶香浓郁,水浸出物含量高达48%以上,春茶一芽二叶氨基酸可达4.1%,茶多酚33.8%,咖啡碱4.1%,儿茶素总量18.2%,滋味酽而甜爽,是勐库茶的极品,也是云南普洱茶的领军型茶品。茶叶是双江的骄傲,千百年来双江人民在种茶、制茶、饮茶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灿烂的茶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种茶制茶经验。
![](/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08631/content_13.jpg)
图:独特、灿烂的双江少数民族茶文化 双江档案馆提供双江人与茶相依相伴了千百年茶文化渗透在双江拉佤布傣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祭祀、议和、结盟、交友都离不开茶,他们视茶为经济支撑、健康良药、提神饮料、友谊纽带、文明的象征。由茶派生了许许多多的文化,茶歌、茶舞、茶词、茶诗、茶对联、茶歌谣、茶乡赞、茶艺、茶俗、茶马古道,实在淀积了太多的生命况味。![](/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08632/content_14.jpg)
时代的今天,双江全县共有25万亩优质生态茶园,茶产业综合产值42亿元,工农业产值19亿元,13万的茶农人均收入5800元,双江已成为全国茶产业百强县、全省茶产业十强县……茶产业已成为双江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茶文化已成为引领双江推进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双江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未来我们深信,这片骄傲的叶子一定会更让双江夺目、生辉!1.《世界茶源核心地 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瞻英佩 (来源:勐库戎氏茶业)
《寻味冰岛:名山古树茶的味与源》正式开启预售,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精装版,定价98元,预售价72元(包邮)。
说明:具体出版及发货时间不确定,大约在9月下旬,还请您谅解!
![](/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69432/content_wei-xin-tu-pian-20200827110643.jpg)
本文涉及人物:
申健:古韵流香茶业创始人
董明龙:云南双江勐库勐傣茶厂总经理
李国建:双江勐库镇俸字号古茶有限公司制茶师
张凯:云南双江勐库拉佤布傣品牌总监
彭枝华:云南勐库云章茶厂原料负责人
罗静:云南勐库云章茶厂品牌总监
刘明华:云南霸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兰琦:景洪茶人
解忠文:云南盛易祥品牌创始人
甲:无锡茶友
乙:勐海县制茶人
张晓兵:冰岛村委会主任
陈武荣:勐库镇忙那新寨村长,冰岛茶早期经历者
邹蓝:无锡人,著有《巨人的跛足: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研究》等
胡继男:辽宁普洱茶爱好者
莫诗云:茶军师|茶品牌营销策划研究社创始人
![](/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69436/content_wei-xin-tu-pian-20200827110655.jpg)
前几年,我在昆明康乐茶城的时候,我说所喝的一款茶(老曼峨苦茶)好苦,同事蒋忠涛说:“能有生活苦吗?”我无言以对。
甲说:“茶如人生,谁愿意苦呢?有甜茶喝,还要去经过苦干啥?”他又补充说:“生活已经那么苦了,喝茶还要去先苦后甜?”
![](/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69433/content_dsc9023.JPG)
我的同事包琪凡是浙江台州人,说:“甜是一种通感,大家都能接受。对于(普洱茶)新手来说,很少有人愿意选择刺激性强的茶。”甲也说:“从新茶客或刚接触(普洱茶)的人来说,甜是有很大作用的,能吸引很多人来尝试。”甲的祖籍为江苏无锡,他说,无锡人喜欢甜食是出了名的,与冰岛茶比较对味。甲举了一个例子,说他们做红烧蹄膀时,都要往里面放很多冰糖;在烹饪有些菜的时候,都会加冰糖作为配料。而我的一位忘年之交、祖籍同为江苏无锡的邹蓝,也说:“无锡饮食的甜,可能是全国第一甜。”邹蓝所访地域范围极广,不止是国内的天南海北,还有欧洲和南美洲,对于各地饮食、风味或深或浅都接触过。我忍不住问:“超过上海?”他说:“上海小意思。”而有一点,我们都能感同身受,即我们的日常饮食,包括饮和食,“食”中多含甜,那“饮”中含甜的概率要大许多,它是相通的,也可以说是成为一体的,至少,江南地区吃川渝麻辣火锅的人要少很多,而他们喜欢喝含有“甜”的冰岛茶就显得很自然。
甲回无锡时,会和当地的茶友以及一些卖茶的老板喝茶,相对而言,他们都是对甜茶的兴趣更大一些。但同时,甲又补充说:“如果甜到发腻,也不会愉悦;要恰到好处的甜。”
![](/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69435/content_dsc8163.JPG)
而冰岛茶的冰糖甜,恰恰就是新手喝普洱茶的一个切入点,至少容易被新手接纳。甲说:“天然带甜韵的冰岛茶,喝了还不用担心长胖。一般的茶友,初次接触就会喜欢上,特别适合于女茶客;如果对方是初次喝,你给她喝一杯老曼峨苦茶试试,你看她还爱不爱(喝普洱茶)?苦茶与甜茶,当然是甜茶更容易被人接受。”刘明华说:“没人喜欢苦,大家都喜欢甜。”
石美艺也认可冰岛茶,她觉得因为有些人喜欢甜的东西。而甲还说,“冰岛茶能给我们带来愉悦感的,一个是甜,另一个就是雅。”对于前者,甲说,“冰岛茶能带来感官上的直接的愉悦感比较强,苦涩度比较低,喝普洱茶的初学者最容易接受。”
![](/xsystem/ckeditor_assets/pictures/269431/content_dsc8027.JPG)
胡继男说:“冰岛茶在东北地区的宣传是‘一泡甜’,一泡就甜,所以消费者对冰糖甜的冰岛茶很好奇。”他自己的理解是冰岛茶的喉韵有冰、糖的清冽感,不是冰糖,需要分开来理解;对新手来说,很容易理解为冰糖的甜,以为是连在一起的,虽然可能是误解,但推广上确实带来了便利,不用解释太多,而新手也容易接受。
预售期间,感兴趣的朋友可向以下茶企咨询:
云章茶厂
昆明大商汇茶城100幢10—11号
勐傣茶厂营销中心
昆明雄达茶城班章路16号
拉佤布傣
昆明康乐茶城36栋8号
霸茶
昆明雄达茶城思茅路26号
云南茗片
昆明雄达茶城思茅路24号
世昌兴
昆明雄达茶城班章路9号
南茗佳人
昆明康乐茶城57栋20号
茶窝网(网上商城)
51普洱网(网上商城)
作者简介
杨春(竹里馆馆主),云南江川人,西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由撰稿人,专注云南地方史15年,出版著作多部,现在研究方向为茶叶、非遗、传统建筑等云南特色文化,专注口述史、地方文化发展史,著《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主创)等。
李兴泽,云南双江人,云章茶厂第二代茶人,出生于勐库大叶种茶的发源地——勐库,在茶香的熏陶中成长,以茶为礼,以茶为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