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毛尖茶

找到约1,071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河南首部茶保护法规今起施行 信阳毛尖茶获法律护航

茶圣陆羽编著的《茶经》中曾指出:“淮南茶光州上……”光州,即今日的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信阳种茶历史悠久,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12月1日起,《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开始施行,信阳毛尖茶获法律护航。

图为信阳毛尖茶采摘。信阳市浉河区委宣传部供图

《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河南省首部关于茶的保护法规。该《条例》分六章,包括总则、品牌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法律责任以及附则,共三十六条。《条例》旨在提升信阳毛尖茶品质,加强信阳毛尖茶品牌保护,促进信阳毛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传承信阳毛尖茶文化。

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过渡带,大别山北麓缥缈的云雾孕育出绿茶名品——信阳毛尖茶,其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

何为信阳毛尖茶?《条例》指出,信阳毛尖茶,是指在信阳市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下,以采自当地传统的茶树群体种或者适宜的茶树良种进行繁育、栽培的茶树的幼嫩芽叶为原料,采用信阳毛尖茶加工工艺在当地加工而成,具有信阳毛尖茶品质特征的条形绿茶。并规定“信阳毛尖茶加工工艺、品质特征按照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执行。”

图为信阳市浉河区茶山风光。李希全 摄

为擦亮信阳毛尖茶这块金字招牌,《条例》从茶树种质资源普查保护、绿色有机茶园建设等方面对茶叶品质提升作出规范,同时要求维护“信阳毛尖”商标信誉,并对信阳毛尖茶防伪溯源专用标识进行明确。

为扩大信阳毛尖茶产业发展,《条例》从编制茶产业发展规划、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科技研发、推动成果转化、提升茶叶附加值、支持茶企上市挂牌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传承信阳毛尖茶文化传承,《条例》将统一发布信阳毛尖茶开采日、定期举办茶文化节、定期举办信阳毛尖茶传统手工炒制赛事活动等,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支持建设茶馆、茶博物馆等茶文化场所;支持茶旅融合发展,建设茶坊、茶庄园、茶旅特色小镇和茶文化旅游景区,要对古茶树、古茶园、茶社创始人故居等历史遗存进行保护并向社会公布。

图为信阳市浉河区茶山风光。吴敏 摄

信阳是革命老区,茶产业是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信阳全市茶园面积达216万亩,茶叶产量8.2万吨,总产值153亿元,茶叶从业人员120余万人,茶产业已成当地民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一叶芳华,百里飘香,茶于中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2022年,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信阳毛尖茶也参与联合申报。

对于茶的法律保护,各地早已有例可循。例如,杭州曾出台《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云南、贵州曾出台古茶树保护条例,安徽省六安市、福建省安溪市也曾对六安瓜片、安溪铁观音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做出明确规定。

来源:中新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徐亚和解读黄茶 | 云南竹筒茶应该属于黄茶类


黄茶是六大茶类中的不发酵茶,它以“黄汤黄叶,滋味甜醇”著称于世。


黄茶有三种,一种称为“黄芽茶”。是以一个单芽为原料,加工出来的芽茶类的黄茶。比如大家熟悉的大名鼎鼎的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这一类芽茶类的黄茶统称为黄芽茶。


第二种叫作“黄小茶”。黄小茶就是每年的清明前后,使用一芽一叶为原料加工出来的黄茶。如沩山毛尖、鹿城毛尖、平阳黄汤、岳阳黄茶这一芽一叶加工出来的黄茶通称为黄小茶。


第三种叫“黄大茶”。黄大茶的“大”是相对于黄小茶的“小”而言的,换句话说,黄大茶的用料比黄小茶等级低,它一般是以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为原料进行的加工,像安徽的金寨黄茶、湖北的英山黄茶、广东的大叶青黄茶和台湾黄茶,这些都是属于黄大茶。



黄茶的加工有五道工序,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其中的鲜叶、杀青、揉捻、干燥,属于绿茶工序,换句话说,黄茶就是在绿茶的基础上,进行了“闷黄”形成的,只要绿茶增加一道闷黄的工序,它就变成了黄茶。


朋友们认识黄茶,了解黄茶,只要突破了对“闷黄”工序的了解,你就找到了打开黄茶秘密的那把钥匙——


闷黄有两种加工形式:一种是湿坯闷黄,一种是干坯闷黄。


“湿坯闷黄”是将杀青以后的杀青叶,或揉捻以后的揉捻叶堆积起来,时间长达几个小时,甚至二十几个小时的长时间的堆渥,使之变黄,这叫“湿坯闷黄”。


“干坯闷黄”,是使干燥程度达到七八成干的茶坯,堆渥起来,时间在四十多个小时,甚至达到七十多个小时的长时间的堆闷,形成的闷黄,我们叫干坯闷黄。



“闷黄”有三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使叶绿素大量的降解丢失。朋友们知道,叶绿素有a、b两种,叶绿素a是蓝绿色的,叶绿素b是杏黄色的。通过堆渥,叶绿素大量丢失以后,使原来绿色的茶坯变成了黄色的茶条,黄色的茶条必然出现黄色的茶汤,这就是黄茶“黄汤黄叶”形成的原因,是叶绿素丢失的结果。


第二个作用,是通过堆渥,使茶坯里面的淀粉,降解为单糖,增加黄茶的糖分含量。


第三个作用是通过堆渥以后,使它里面的蛋白质降解,形成氨基酸,增加了黄茶的鲜爽度。



在中国茶类当中,除了刚オ说到的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外,我要尤其提醒朋友们注意的是云南的竹筒茶。


云南竹筒茶的加工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就是将揉捻叶塞进竹筒里,还有一种是将晒青毛茶晒到七、八成干甚至九成干的毛茶,塞到竹筒里形成的竹筒茶。这两种加工方法它都符合黄茶的“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的原理,因此,云南竹筒茶应该属于黄茶类。


再一个就是云南晒青毛茶的加工中,尤其是雨季的晒青毛茶的加工,由于日照不足,有的晒青茶,两三天都没晒干,甚至三四天都没晒干,它就会出现叶绿素的大量的丢失,自觉不自觉地就把晒青茶应该有的杏黄的茶底变成了黄汤、黄叶,从而做成了“黄茶”。



因此,朋友们要特别注意,如果在雨季加工晒青毛茶,一定要采取措施,避免叶绿素的大量流失。不能将晒青毛茶做成了黄茶,如果做成了黄茶,这样的晒青茶就是不合格的晒青茶。

金针度人茶者心——郭红军编《云南近代茶史经眼录》

收到郭红军新生寄赠的新作《云南近代茶史经眼录》,满心欢喜。这是让人期盼已久的一本书,填补云南茶史研究资料汇编的空白之作。这种事情都是说来容易,实际上极难做成的一件事。凡是做学问的人大都知道,想要出成果,必须要有充分的研究资料。而由于种种原因,研究资料往往非常分散,光是收集这些资料都是极其耗费人力、心力及财力之事。掌握有资料的人,要么秘不示人,要么自己做研究用,“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生动细致地描摹出这种心理。当然这样做倒也无可厚非,本属人之常情。相较而言,更显现出郭红军先生的仁人用心。私以为应了茶圣陆羽所倡“精行俭德”,让人深为叹服感佩。

从普洱茶史研究的角度来看,约略的划分:自盛清康熙年间普洱茶进入信史的记载至晚清道光年间属于普洱茶的古代史;自鸦片战争爆发至新中国建立属于普洱茶的近代史;建国后至今属于普洱茶的当代史。这三大阶段中,普洱茶古代史阶段的资料虽然有限,但是大多数已经被挖掘出来;普洱茶当代史的资料蔚为大观,悉心收集并不难获取;真正属于认知有限,资料阙如的正是普洱茶近代史。从这个意义上讲,郭红军先生可谓是居功至伟。更何况,本书的资料汇编并非局限于普洱茶,而是囊括了云南茶在内。

拿到新书之后,我就迫不及待的开始翻阅。书名已经点出这是一本资料汇编,内容划分为五编:中外著作、海关报告及贸易统计、省内刊物、茶业文集与茶文化藏品赏析。对于从事普洱茶研究的人来讲,本书不啻于资料宝库,资料非常详实。编这样的书,除开前述资料收集之难,更难的是资料的编排校对。举凡如近代的国内资料大多数都是繁体字竖排版,改为当下人习惯的简体字横排版就是一件极其繁琐之事。更有国外英文版资料,尚需经过翻译才能便于当下人阅读。开篇“凡例”中寥寥数语,背后都是编者的千辛万苦,非亲历者不足以感同身受。

仅就数日来阅读后的印象,就足以让人叹为观止。由于此前云南近代普洱茶的资料极为稀见,许多情况并不容易作出明确的论断,有了这本书汇集的众多文献,能够有效的解疑释惑。透过各种各种各样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到明确的结论:六大茶山(今人称作古六大茶山)是众所公认的普洱茶策源地。从晚清至民国,在包括官僚、绅商、民众等官民双方的公同努力之下,普洱茶走出六大茶山,扩展到云南省四十个左右的县级行政区域,奠就了今日云南普洱茶产业版图的核心。从晚清到民国,普洱茶正在经历商业模式的剧烈变革,从传统的私营商号到现代的茶业公司,纷纷在商业舞台上崭露头角。从产品与加工技术的角度来看,可谓是纷繁复杂,并无今时人们所想有着固定的范式。此前大多人能见到的只有李拂一、范和均等人所作记录,更多的文献既对其有佐证,亦对其有补充。一言以概之,今人想要彻底复原近代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即便是有这些资料可资参照,恐怕也是刻舟求剑抑或是缘木求鱼,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从普洱茶史来看,普洱茶的加工技术始终都处于动态演进的过程。遗存至今的普洱古董茶,且不说真品凤毛麟角,恐怕当时的人也想不到能留存如此之久,更难以想象如今人们对古董茶的评价。换成现代人和未来之人,恐怕也是大抵如此。当下之人首先要考虑的是满足自己身处时代人们的需求,或者是可以预期时段内人们的需求。

近代普洱茶,从形态上划分:其一是散茶,有毛尖、芽茶与蕊茶等;其二是紧团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圆形的圆茶、方形的方茶与砖茶、窝窝头状的沱茶、牛心形的紧茶等;其三是茶膏。主流形态自然是方圆紧茶,形态各异也是产品特色,放在传统视野下,也是一种创新。不同形态的紧团茶都有自己占据主导地位的销区。当时的这些形态各异的茶,在宽泛意义上,大体都可纳入普洱茶的范畴。

普洱茶的加工贸易重心,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六大茶山的倚邦、易武,思茅、佛海(今勐海),景谷、顺宁(今凤庆),下关,昆明等地。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茶商的开拓精神,以紧茶为例,从早期古宗商人至思茅驮运,到后来茶商自佛海经缅甸、印度辗转运至西藏。伴随香港开埠之后,茶商早早注意并进入香港销售,香港后来一度成为普洱茶贸易重地早就埋下了伏笔。而通过叙府(今宜宾)沿长江售往重庆等地,不断致力于开拓内销市场。即便是云南省内,以省城昆明为例,也是各种茶竞争的主要市场。回看近代史的社会背景,便不难洞悉彼时茶商筚路蓝缕的艰辛创业之路。

从本书涉及的内容来看,这并不是一本容易读懂的书。既需要热爱普洱茶的人们有着探索与阅读的兴趣,还需要有较为深厚的普洱茶知识积累。当下属于茶类图书出版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过去二十年间出版的茶书,比千禧年以前上溯至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伊始上千年间的茶书数量都不知道多了多少倍。单是我个人二十多年来就收藏有五千余册茶书,其中普洱茶类图书就在一千册以上。近年来面对茶书出版喷涌,更是有了买不尽、读不完之感。想必众多同好亦有着同样的感受。虽然这本书的价格一点也不亲民,但是它仍然非常值得有志于研究与探索普洱茶者典藏阅读,想必定然不负您的期望。

实际上,作为资料汇编类的书,还有两种编写方式:其一是将原始档案扫描后重新编辑;其二是注明底本逐一进行点校。但这都需要耗费旷日持久之工。郭红军先生曾经透露过:汇聚成书的资料,仅仅是他典藏资料的冰山一角。或许有朝一日,这些珍贵的资料能够举办专场展览,并有主人亲身讲授书里书外的故事。

我与郭红军先生神交已久,但至今素未谋面,承蒙惠赠大作,不胜感谢。书中有一副郭红军先生的肖像照片,长衫、布鞋,端坐、凝望,颇具传统文人的风范。看上去非常年轻,其雅言义行更叫人多了几分敬佩。期待有朝一日能够与先生茶叙,共话我们深爱的云南、云茶。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5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