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以茶供佛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86 秒)

耀悦法师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作总结发言:我理解的茶生活

这两天大家以茶相聚,以茶省察自心,以茶结缘大众,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听了诸位茶人的分享,很有触动。

各位茶人于茶之一道浸润很深,于一碗茶汤中品出了诸般滋味,除了甘甜浓淡,涩滑厚爽之外,那令我们念念不忘的,必是茶之外的味道。有些人在茶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有些人在一杯茶里体味到了心灵的成长,在座的每一位茶人都是用这一杯茶与这个世界对话,用这一杯茶与周围的人交流。我们的确应该感恩茶,茶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

在中国,茶这一片树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我们常说禅茶一味,茶道是从中国禅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日本禅僧山上宗二在茶书《山上宗二记》中说:“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皈依。”禅茶僧泽庵宗彭在《茶禅同一味》中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

可以说,茶是趋入禅门的一个契入点,生活中入道的门径八万四千条,中国人偏爱茶,茶与我们最亲切,也最契合中国人的精神审美,我们从日常饮茶中窥到了那条通禅的幽幽小径。

曲径如何通幽呢?

一、禅茶一味是什么味?

虚云老和尚曾经开示:所有修行的要点都要导归当下,导归自心,离开了当下谈不上修行。这是一切修行的要点,茶道亦是。

茶与出家人的缘份亦是源远流长。在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之前,唐代禅门吃茶之风极其普遍,唐代的百丈禅师在其制定的“丛林清规”中,更是把禅门饮茶规范化,这套关于吃茶的详尽仪规在禅堂中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希望大家有机会去体味一下。

丛林饮茶重在实用,所用茶具极其朴素,泡茶用的是大铜壶,茶杯是杯壁极厚粗磁碗,至于奉茶的仪规也极简单,前面一人发杯子,后面一人倒茶。行茶者通常右手执壶,缓缓而行,倒茶时丁字步站立,小心缓慢地将茶水倒入茶杯,不可溢出,亦不洒落,接受者伸长手臂以杯相接。几百人的禅堂,安静的可以听到针落地的声音。在大冶洪炉的选佛场中,每个人饮到的茶是什么味道,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净慧老和尚在禅修中提倡:专注、清明、绵密。关于这一点,老和尚有一段具体的讲述:

修行任何法门都要保持专注、清明、绵密的状态。专注就是让整个生命的力量都倾注在一个目标上;清明就是要让内心明明朗朗,没有杂念;绵密就是要使专注与清明保持连续、稳定的状态,绵绵密密、相续不断。修行能如此,自然会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

日本千利休曾说过: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我想,大家在煮茶、沏茶,行茶的过程中念念专注,念念导归当下,即是由茶入道吧。

二、赵州茶,平常味

一句“吃茶去”,深入人心。关于赵州吃茶去的公案,大家都很熟悉了,自赵州从谂禅师之后,禅茶成为深入人心的概念。

公案就是过河用的桥,禅师以此为媒介启迪学人,让人们以此为手段,止息妄心,令万念归一。时到今日“赵州茶”依然接迎学人无数。我们作为茶人,也不妨时时问自己一句,什么是赵州茶?

记得师父明憨大和尚曾经开示说:赵州茶是什么味呢?赵州茶就是平常心的味。平常心就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茶人千利休认为“所谓茶道,无非烧水点茶而已”。

煮茶、沏茶,行茶时念念专注,如同在禅座上打坐,下了座如何保持呢?也大约也如同在座的各位茶人,不煮茶,沏茶时,如何保持茶生活呢?

我窃以为,茶乃平常事,以平常心来行茶道即是茶生活吧。虽是平常事,一颗平常心却不易得,什么是平常心呢?

换言之,这碗“赵州茶”要以怎样的“平常心”来喝呢?净慧老和尚苦口婆心。他告诉我们:

“要用感恩的心态来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是在其中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人文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分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净慧长老以“生活禅”的角度,对“平常心”又做出了一番深入浅出,当代人易于理解的诠释。

我们要学习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心心念念,日久功深。

我们要学习将“生活禅”的理念,一点一滴落实到自己的茶的生活里。祝愿大家都能过上自己向往的茶生活。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赵泽佳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我的茶生活里的生活禅

各位领导,耀悦法师和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讲坛活动。

喜欢茶,不知道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小时候印象颇深的是炎热的夏天放学回家后,总是会嘬上一大口父亲泡的酽酽的浓茶,虽然苦苦涩涩的,却又会慢慢地弥漫出香香甜甜的气息。似乎,儿时父亲那大茶缸里的酽茶,便在我的心里种下了有关茶的味觉基因、种下了日后终其一生爱茶的种子。

后来自己参加工作,开始置办各种茶具,也开始了学着买茶、喝茶,甚至开始了收藏各种茶类。慢慢地,各种有关茶的家什越来越多,手里的藏茶也越来越多,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是会喝茶。

2004年,有幸依止了上净下慧老和尚。由此,带着懵懂和跌撞、虔诚与炙热,开始了我的学佛之路。于是乎,如爱茶一般,我学佛的装备也置办的甚是齐全,从不同材质的念珠,到不同材质的佛像,到各种供佛的香料……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是精进和虔诚,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学好佛法。

茶人爱茶,既是一个品饮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觉知、自我提升的过程。2005年4月,我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在石家庄三字禅茶院里创办了全省第一家专业素食餐馆----纳地素食。至今,纳地素食仍然是石家庄市的第一素食品牌。在全心经营素食餐厅的同时,也与禅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常常有大德名师前来授课说禅。既然茶禅一味,师父们在教授之中也是常常把中国禅茶的内在精神融入到言谈之中。

曾亲耳聆听大德恩师净慧老和尚把中国禅茶的内在精神融进了自己的诗偈之中。诗曰:“赵州一碗茶,今古味无差;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

净慧老和尚一直大力倡导“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但坦白地讲,多年以前刚刚开始学佛时,对师父的教导总是懵懵懂懂,不知其所以然。那些大道至简的偈子,那些蕴含在一茶一饭中的禅宗精髓,那些老和尚一直为我们开示的“生活禅”,长时间以来我其实一直一知半解,知其皮毛却一直不能深刻领会。然而突然有一天,因为与茶有关的一件小事,让我第一次有了“顿悟”的体验。

曾几何时,我喝茶总是特别讲究茶器的精美、环境的优雅、茶的优劣,喜欢努力分辨什么山林气啊、汤感啊、茶韵啊,热衷于谈论不同茶的产地、年份、工艺,也总是要和茶友争出个高低短长来。于是,喝茶喝出了很多傲慢来,总觉得别人的茶都没自己买到好喝,谁也没有自己泡出的茶汤好喝,谁也没有自己更爱茶。

直到有一年夏天,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去佛光山上挂经幡。一路走上山,随身带的一杯茶早就喝光了,人还在山顶。正午大大的太阳炙烤着,嗓子早已冒烟了。当时觉得,不拘于什么水,无所谓纯净水还是矿水,哪怕是什么自来水,只要能解渴。于是,在山上随便找了一处农家乐,接过人家给端来的茶,贪婪地端起杯子一饮而尽。店家给我们上的,其实就是一暖壶不知道什么地方出产的、梗子极多的、最廉价的绿茶。可我当时的感受,那就是人间至味啊。水,是自来水管烧开的水,茶,是我以前绝不会正眼多瞧一下儿的最粗劣的茶,居然让我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满足。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清风吹过的舒爽,也感受到了这杯农家茶里的生动,更感受到了抛却一切虚无的、无意义的外表后,这杯单纯的茶带给我的愉悦和满足。突然间,我一下子悟到了师父所说的“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之意了。这件小事,让我的内心真正地开始体会到了禅茶的奥妙。

2016年春节刚过,我们许多同修邀请恩师明海大和尚来纳地素食做新春开示:没想到师父给大家祝福新春后,就给大家娓娓道来讲起了禅茶,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向茶学习,修习《茶之六度》: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一片茶叶、一杯淡茶,竟蕴含着这么奇妙的哲理,竟可以和我们平常的修行生活水乳交融在一起。我当时就觉得心头一亮,想到若修习茶道的人能在熟悉整个茶事流程的基础上,保持体态端庄,放空身心,能念念关注在当下的茶事中,将心收于茶中,只去专注地感知自己的身体、心、和外部环境,同时又不被外部环境干扰牵制,不去因茶器的好坏、茶的贵贱这些肤浅的俗事挂累内心,念念分明,这不正是一个禅修的过程吗?由此,在2016年,我正式创立了默照茶修,希望通过茶事的修习,来探究生活禅与生活茶深邃的内涵,进而修习我们的内心。

就像著名的禅宗公案所讲,一位行者问高僧,您得道前每日做什么?高僧说:砍柴、挑水、做饭。行者问:那您得道后每日做什么?高僧说:砍柴、挑水、做饭。行者不解地问:这有何不同吗?高僧说:得道前,我砍柴时想着挑水、挑水时想着做饭、做饭时想着砍下一顿饭的柴。而现在,我砍柴时就是砍柴,挑水时就是挑水,做饭时就是做饭。

就是这样,我们需要的同样如此——喝茶就是喝茶。在茶中修行,以茶养慧,逐渐在习茶中,不去在意茶的优劣,不去苛求器的好坏,不再强调个人好恶,以无念心安住于茶中——喝茶,就是喝茶。从此,每次布茶,均按此修习,获益良多!

师父们一直教诲我们要把学佛和修行落到实处,在生活中落实生活禅。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通过禅茶的修习,我深深感受到将茶与生活禅结合在一起可以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

作为一名爱茶人,茶生活已经和生活禅分不开了。就像师父说的:我们的生活充满着禅意和禅机,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让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在日常的一碗茶中,观照自己的身心,体味茶的精神,修习茶之六度,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而这么多年来与茶有关的所有的一切——繁华、辉煌、成就、高深、缤纷、多彩,无论我已收获了多少、体悟了多少,蓦然回首、洞穿岁月之河,我清晰地看到,一切的缘起,皆在多年前那个放学回家的小女孩儿捧起的父亲那只大茶缸里最平淡无奇、却最为甘甜清冽的那杯酽茶之中。

生命就是这般奇妙。归于原点,归于内心。这,便是我体会到的生活禅与茶生活的内在奥义。

千古风雅,从一场茶宴开始……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与茶有着深厚的联系,从吃茶到饮茶,从种茶、采茶到制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根据各地风土,运用杀青、萎凋、闷黄、做青、渥堆、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数千种茶品。中华民族在与茶的深厚联系中,也形成了不同的茶饮、茶会习俗并赓续传承。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共涵盖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传统茶俗4个,分别为白族三道茶、瑶族油茶、赶茶场、径山茶宴。

中华茶文化不仅源远流长,更历久弥新。为进一步提升中国茶相关习俗乃至整个中华茶文化的知名度,促进中国茶俗的保护、传承、发扬和传播工作,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特别策划、推出“非遗茶俗”专题,邀请四位传统茶俗的专业人士,从历史渊源、文化意蕴、制作流程、发展现状,以及加入世界非遗后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权威梳理,全面展现传统茶俗的独特魅力,让这杯穿越历史的中国茶在继承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本期为“非遗茶俗”系列专题第四期内容——径山茶宴。

禅茶文化传千年 “径山茶宴”迎新机

关于“径山茶宴”的历史溯源和非遗传承创新的思考

作者简介

鲍志成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研究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自“径山茶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相关活动精彩纷呈、媒体竞相报道,“径山茶宴”因此成为万众瞩目的文化热点。笔者作为国家级非遗“径山茶宴”项目申报专家,深感与有荣焉的同时,也意识到对“径山禅茶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发展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了,遂撰写此文,为读者厘清“径山茶宴”的历史渊源、法事程式、传承流变,并就其研究保护、传承发展等方面浅谈一些思考。

三千威仪一盏茶 “丛林盛礼”传千载

“径山茶宴”是一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格调清隽儒雅的独特禅茶礼俗。它起源于唐朝,国一禅师法钦(714—792)云游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径山,在五峰环抱的凌霄峰下开山结庐,植茶供佛,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饮茶可提神醒脑、驱除睡魔,因而被称为“不夜侯”,正好满足禅家坐禅之需。从唐代中期开始,禅道、茶道相辅相成。禅宗在讲授义理、启发真知、接引僧众等活动中,有一系列独特的手法,如“临济喝”“德山棒”等。这些手法中,与茶有关的,当数“赵州茶”(唐代高僧赵州禅师以“吃茶去”为偈语引导弟子参禅悟道)最为人津津乐道。

当时,禅林茶事主要是以茶供佛、礼佛,或饮茶打坐参禅。许多江南寺院都开山种茶,用于供佛、待客、自奉。寺内设有“茶堂”“茶寮”,专供招待施主、举办茶会,辩论佛理、品尝香茶;茶堂置备有召集僧众饮茶时所击的“茶鼓”(集僧用茶汤的器具)和各类茶器具;还设有“茶头”,即专司烧水煮茶、奉茶待客之职的役僧;山门前有“施茶僧”,为香客行旅施茶供水。当时,在士林交游、雅集时举办“茶宴”“茶会”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到五代十国时,还出现了以茶宴饮、结社聚会的组织,时称“汤社”。

径山寺山门。

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随着茶业的兴盛,饮茶风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宫廷有曲宴点茶、君臣唱和之例,士林有点茶品茗、斗茶竞胜之乐,庶民有市井宴饮、游艺斗试之俗,禅院有禅僧以茶供佛参禅、结缘檀越之规。以茶论道,点茶待客,成为约定俗成的佛门礼俗,形成了一整套“茶汤”仪轨,列入“禅门清规”。从北宋高僧宗赜(1056-?)修订的《禅苑清规》来看,不难发现禅院因节庆、法事、任职、应接、会谈等活动举办的茶会名目繁多,这些茶会通称“煎点”,俗称“茶宴”“茶(汤)会”。按属性分为如下几类:

一是法事性的。主要是结夏、解夏、冬至、年朝四节法事仪轨茶礼。夏安居的时间从阴历四月十五日开始,到七月十五日结束。四月十五日叫做结夏,又叫结制;七月十五日叫做解夏,又叫解制。冬安居的时间从阴历十月十五日开始,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结束。夏安居、冬安居是我国汉地佛教丛林生活的重头戏,不同于世俗的宗教节庆,尤为山门所重。四节期间,上至方丈、下至寮元(在寺院中负责管理众寮事务的僧人)都会设茶汤招待下属。

二是礼仪性的。主要是祝釐(祈求福佑)、报恩、报本(受恩思报)、尊祖等祝圣、祈福和报恩茶礼。禅宗把对皇室和社稷的祝圣延寿、祈福报恩,和对佛祖、祖师的报本尊祖,乃至亡僧的荼毗法会(僧人死后的火葬),都用清规的形式纳入禅门法事仪轨之中,并参用茶汤礼仪。

三是事务性的。在寺院内部管理中,如任职、受戒、挂搭(外来僧人到寺中投宿)、迎接、看经、劝募等事由中,也都参用茶事茶礼。其中,住持到任贺谢、两序任免等内部职事的茶礼尤为隆重。

四是日常性的。基本上是清众僧堂日常茶礼。僧人在僧寮起居、法事实践、应接生活中都离不开“煎点”饮茶。因此,点茶、吃茶是每个禅僧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五是结缘性的。禅院接待朝臣、权贵、名士、檀越(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的信众)等尊贵客人时举办的大型茶会,即非上宾不举办的“大堂茶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径山茶宴”,其规模、程式与禅院内部茶会有所不同。此外,还有由“会首”在寺内举办的“居士茶(汤)会”。

受邀人在“赴茶汤”(参加寺院茶汤宴礼)、寺院在筹办茶汤会时,有几近严苛的礼节、规程。有张茶榜、呈请状、击茶鼓、上堂、上香、巡堂、揖众、行盏、浇汤、点茶、揖茶、吃茶、置食、吃汤、收盏、谢茶、退堂等环节。这些茶宴、茶会的举办场所、人数、规模各不相同。不仅可以在海会堂(传宗演法的法堂,又称讲堂)、明月堂(即南宋高僧大慧宗杲退养之地妙喜庵)、禅堂、客堂、寮房举办茶宴、茶会,庭院、廊下、茶亭、驿舍、林下、岩上、岸边、草坪也可以举办。

《五百罗汉图·吃茶》。(局部,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在世代相传的仪轨中,“径山茶宴”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法事程式和风格特征。一是依时如法。煎汤点茶,各依时节。堂设威仪,并须如法。二是主躬客庄。仔细请客,躬身问讯。闻鼓请赴,礼须矜庄。三是清雅融和。格高品逸,古雅清绝;礼数殷重,不宜慢易。四是禅茶一体。佛门高风,禅院清规;和尚家风,僧俗圆融。在整个过程中,贯穿着大慧宗杲的“看话禅”(通过佛陀和历代祖师们所说的一句话或瞬间示现的动作,超越百亿法门,达到觉悟的修行法),师徒、宾主之间用“参话头”(修行者集中精神对一字或一句话不断的思索穷究,以达到开悟的目的)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禅语,慧光灵现,涤荡心灵。

“径山茶宴”作为中国禅门清规和茶会礼仪结合的典范,不仅在我国禅文化史、茶文化史和礼俗文化史上有着至高地位,而且在茶艺、书画、工美、园林、建筑以及茶具、饮食、服饰、家具、匾额、插花等方面,都创造了经典范式,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到明清时期,“径山茶宴”因为寺院的衰落而逐渐式微,但随着临济宗(中国佛教禅宗南宗五家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之一)杨岐派(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北宋庆历年间,为杨岐方会禅师所创)流播和发展,“径山茶宴”开始走出山门,走向社会,在江南地区广泛传播。到了近代,在上海,“径山茶宴”与商界洋行的商务洽谈相融合,形成商务礼仪性的“茶话会”,并演变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聚会和社交形式。

在日本镰仓幕府(1192—1333)、室町幕府(1336—1573)统治时期,径山临济禅传灯(佛家指传法。佛法犹如明灯,能破除迷暗,故称“传灯”)东瀛,开宗立派,瓜瓞绵延,禅法大行,在禅宗24流派中有20派系出临济。到日本近世形成的禅宗14派中,除了师承黄龙派千光荣西开创的“千光派”外,其他13派都出自径山临济禅系“杨岐派”。随着中日禅僧的往来交流和求法取经,“径山茶宴”作为禅院清规中的茶汤仪轨和僧人修习方式,被完整移植到日本禅宗寺院,后来几经演化,进而发展演变为影响广泛、风格独具的现代“日本茶道”。中日禅茶文化界公认,“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禅院茶礼的典型代表“径山茶宴”。

千古风雅再升温 人类“非遗”开新篇

2011年5月23日,“径山茶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11月29日,“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一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年的“丛林盛礼”径山禅院茶汤仪轨,踏上了重光之路。

当前,“径山茶宴”的传承保护中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径山茶宴”原样几近失传、记录文献和传世文物稀缺、基础研究薄弱。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时,通过文献研究和文创设计而作的材料为急就之作,尚需完善提高。

二是“径山茶宴”演化历史复杂多变,其传承关系和项目主体不太明晰、明确。亟须完善项目主体、理顺传承关系。

三是“径山茶宴”多个展演版本风格各异,内容比较单薄,存在重形式轻艺术、重点茶轻礼仪现象,缺乏以茶参禅的核心环节和清雅高古的艺术风格,淡化了文化内涵,弱化了礼仪教化、人文熏陶功能。此外,有的媒体报道注重迎合游艺娱乐体验需求,存在博眼球、博流量、误导受众现象。

这些情况与“径山茶宴”国家级、世界级非遗身份地位不相称,与其丰富文化内涵、高古艺术风格、精深禅学品格不相称。如何更好地传承创新禅茶文化,高品位演示“径山茶宴”,打响杭州乃至浙江区域公共文化品牌和文旅IP,助力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在转化创新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助推茶文旅产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新任务。这里就研究和思考所得,略陈管见。

“径山茶宴”。(图刊《文化艺术研究》)

第一,分类管理,明确要求,形成社会化保护传承体系。本着“非遗”社区共有、全民共享的原则,对应不同的传承主体和受众,可实行差异化运行机制,形成几个不同的版本。如寺院版、书院版、村镇版、企业版、家庭版等,由不同主体来投资、编创、展演,但必须各有特色,有辨识度、差异化,有基本底线,不庸俗、不戏说,不过分商业化、娱乐化。“径山茶宴”的名称和基本内涵,可以共享使用,但演绎程式和风格必须互不相同。作品必须经政府非遗主管部门和演艺、禅茶、文旅等领域专家评审通过,才能上演;收费演出的,必须有物价、演艺、文旅等部门审核,按标准收费。

第二,提高站位,立足大局,打响世界性文化金名片。要提高政治站位,立足杭州全局看问题,面向全国谋发展,把“径山茶宴”当作战略资源,充分发挥其文化品牌力、文创创造力、文旅生产力,塑造具有杭州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化品牌;要提升战略思维,立足东方世界看问题,面向世界谋发展,充分发挥其国际影响力、世界传播力、文明互鉴力,凝练东方韵味、人类共享的文化符号;要拓宽视野格局,立足与时俱进看问题,面向未来谋发展,充分发挥其传承转化力、创新创造力、融合发展力,打造活化传承、极化利用的文明形态。要把“径山茶宴”礼仪当作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载体和平台,依托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组织开展中外茶宴文化交流,讲好径山禅茶故事;搭建多语种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借助国内外主流媒体,加大茶宴礼仪的传播力度和广度;发挥企业和民间作用,鼓励茶宴礼仪“走出去”交流互鉴;开展国内外茶宴礼仪文化研究和交流,组建研究机构,搭建交流平台,举办国际论坛,策办茶事活动,演示茶宴礼仪。

第三,集成资源,融合创新,打造“文化传承”新品牌。在明确定位和发展目标后,要本着开放包容、集成资源、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原则,探索传承创新的路径和机制。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是各级政府重要的文化管理职能之一,也是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要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发挥专家的智力资源和专长优势,搭建平台,集聚人才,鼓励专家发挥积极作用,当好政府决策的参谋,服务社区和传承人,把好项目质量关。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法人或社团组织参与到传承创新中来,集思广益、集腋成裘,形成地方或社区传承非遗的热潮,培育非遗产业化业态。有政府主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就能集成优势资源,跨界融合,创新发展,打造出上规模、上档次、高质量、高品位,既能体现“径山茶宴”内涵和风格的艺术作品,也能赢得市民游客喜闻乐见的、雅俗共赏的公共文化新品牌。

第四,文旅结合,组织力量编创排演大型主题特色茶会。要把“径山茶宴”的传承创新和产业化运营,落实到明确的项目载体,可按上述定性、定位和路径、机制,组织力量编创排演一台大型禅茶特色主题茶会,作为非遗展陈的正式版或官方版。必须遵循文旅融合、禅茶一体、落地社区、服务地方的思路,高标准打造文化旅游精品IP。可参照《宋城千古情》《最忆是杭州》等旅游演艺精品,确定茶会主题、主体内容、艺术风格,制定实施计划,确定投资基金,组建主创团队。

第五,配合“浙江有礼”,培育“余杭茶礼”文明新载体。2022年5月,浙江省文明办颁布《关于推进“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的实施意见》,倡导践行“浙风十礼”,推动“浙江有礼、从我做起”成为全民行动自觉,让每一个浙江人都成为文明代言人。余杭礼俗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以茶入礼”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茶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泱泱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生动诠释。新时代浙江茶礼的创新发展,要从茶乡茶村做起,茶乡茶村从余杭做起,余杭茶礼可从径山开始。可针对重点系统接待人员和社会群体的专业茶礼培训,整体提升茶文化素养和礼仪水平,营造全社会浓郁的茶礼仪氛围,达到“五个一”全覆盖,即每个茶乡茶村配置一个茶空间、一名茶艺师、一品好茶叶、一套茶器具、一种新茶礼。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