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悦法师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作总结发言:我理解的茶生活

杨子笠

这两天大家以茶相聚,以茶省察自心,以茶结缘大众,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听了诸位茶人的分享,很有触动。

各位茶人于茶之一道浸润很深,于一碗茶汤中品出了诸般滋味,除了甘甜浓淡,涩滑厚爽之外,那令我们念念不忘的,必是茶之外的味道。有些人在茶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有些人在一杯茶里体味到了心灵的成长,在座的每一位茶人都是用这一杯茶与这个世界对话,用这一杯茶与周围的人交流。我们的确应该感恩茶,茶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

在中国,茶这一片树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我们常说禅茶一味,茶道是从中国禅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日本禅僧山上宗二在茶书《山上宗二记》中说:“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皈依。”禅茶僧泽庵宗彭在《茶禅同一味》中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

可以说,茶是趋入禅门的一个契入点,生活中入道的门径八万四千条,中国人偏爱茶,茶与我们最亲切,也最契合中国人的精神审美,我们从日常饮茶中窥到了那条通禅的幽幽小径。

曲径如何通幽呢?

一、禅茶一味是什么味?

虚云老和尚曾经开示:所有修行的要点都要导归当下,导归自心,离开了当下谈不上修行。这是一切修行的要点,茶道亦是。

茶与出家人的缘份亦是源远流长。在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之前,唐代禅门吃茶之风极其普遍,唐代的百丈禅师在其制定的“丛林清规”中,更是把禅门饮茶规范化,这套关于吃茶的详尽仪规在禅堂中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希望大家有机会去体味一下。

丛林饮茶重在实用,所用茶具极其朴素,泡茶用的是大铜壶,茶杯是杯壁极厚粗磁碗,至于奉茶的仪规也极简单,前面一人发杯子,后面一人倒茶。行茶者通常右手执壶,缓缓而行,倒茶时丁字步站立,小心缓慢地将茶水倒入茶杯,不可溢出,亦不洒落,接受者伸长手臂以杯相接。几百人的禅堂,安静的可以听到针落地的声音。在大冶洪炉的选佛场中,每个人饮到的茶是什么味道,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净慧老和尚在禅修中提倡:专注、清明、绵密。关于这一点,老和尚有一段具体的讲述:

修行任何法门都要保持专注、清明、绵密的状态。专注就是让整个生命的力量都倾注在一个目标上;清明就是要让内心明明朗朗,没有杂念;绵密就是要使专注与清明保持连续、稳定的状态,绵绵密密、相续不断。修行能如此,自然会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

日本千利休曾说过: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我想,大家在煮茶、沏茶,行茶的过程中念念专注,念念导归当下,即是由茶入道吧。

二、赵州茶,平常味

一句“吃茶去”,深入人心。关于赵州吃茶去的公案,大家都很熟悉了,自赵州从谂禅师之后,禅茶成为深入人心的概念。

公案就是过河用的桥,禅师以此为媒介启迪学人,让人们以此为手段,止息妄心,令万念归一。时到今日“赵州茶”依然接迎学人无数。我们作为茶人,也不妨时时问自己一句,什么是赵州茶?

记得师父明憨大和尚曾经开示说:赵州茶是什么味呢?赵州茶就是平常心的味。平常心就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茶人千利休认为“所谓茶道,无非烧水点茶而已”。

煮茶、沏茶,行茶时念念专注,如同在禅座上打坐,下了座如何保持呢?也大约也如同在座的各位茶人,不煮茶,沏茶时,如何保持茶生活呢?

我窃以为,茶乃平常事,以平常心来行茶道即是茶生活吧。虽是平常事,一颗平常心却不易得,什么是平常心呢?

换言之,这碗“赵州茶”要以怎样的“平常心”来喝呢?净慧老和尚苦口婆心。他告诉我们:

“要用感恩的心态来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是在其中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人文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分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净慧长老以“生活禅”的角度,对“平常心”又做出了一番深入浅出,当代人易于理解的诠释。

我们要学习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心心念念,日久功深。

我们要学习将“生活禅”的理念,一点一滴落实到自己的茶的生活里。祝愿大家都能过上自己向往的茶生活。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