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以茶促游

找到约565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以茶促旅 以旅兴茶 贵州助推茶文旅融合焕发山乡新活力

以茶促旅以旅兴茶

5月的贵州,驱车沿着青山一路向上,眼前薄雾弥漫,群山环绕,绿意渐浓,待阳光从云缝里喷薄而出,又是一番美景人间。

作为中国最大的产茶大省,贵州依托良好生态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在700万亩茶园里孕育出了都匀毛尖、湄潭翠芽、清池翠片等知名品牌。

今年举行的第15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上,还评选出十佳贵州最美茶山、十佳茶旅一体化示范园、十佳茶庄园(民宿、酒店)、十佳茶旅创意产品,全面展示了贵州茶旅融合的新亮点,新成绩。

同时,为发展茶乡体验游,贵州各地茶园还在传统茶业基础上催生出茶园旅游新业态,突出了各地茶文化底蕴,助推茶文旅融合焕发山乡新活力,走出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茶旅融合”新路。


贵定县云雾镇鸟王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尚宇杰摄

只此青绿茶飘香

初夏的六盘水盘州市保基乡茶香四溢,乡里的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范德贵一家,至此已走过十四个年头的光阴。

“今年采摘的明前茶总共有13吨多,销售额在1100万元左右,全部销售一空,很多客人都来问我还有存货没,我说只能等明年了。”望着满山的一片绿意,57岁的范德贵说。

让范德贵心生骄傲的这片茶叶基地位于保基乡冷风村,该村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培育出的土壤土质,十分适宜茶叶生长。

范德贵和他的茶叶基地。陈江南摄

绿意成诗,好生态带来新机遇。

2010年,趁着茶产业发展政策东风,年轻时学过种茶的范德贵在家乡流转了300亩土地试种茶叶。经过一年多的悉心栽培,其茶叶幼苗存活率达95%以上,茶叶青翠饱满,品相极佳。

一年后,盘州市保基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在范德贵的牵头下,合作社引进了先进的炒茶机器,聘请了经验丰富的炒茶专家……不断从方方面面完善茶产业生产链,促进茶叶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2012年8月,“保基绿茶”获第二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优质茶称号;2014年贵州省农委授予其农产品“无公害认定证书”;2015年“保基绿茶”荣获第十一届“中茶杯”评比“优质茶”;2016年以“保基绿茶”为品牌的绿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六盘水龙场茶叶园区。杨茜雲摄

如今,以香味浓郁、茶色绿润而著名的保基高品质有机茶,不仅是保基产业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更是当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

“茶叶发展好了,村里的茶厂才能建起来,现在很多村民都成了茶厂的工人,在茶叶基地除草、施肥、剪枝,遇到采摘旺季,人均每天可获得100多元的务工收入。”范德贵告诉记者,目前近2000亩的茶叶基地覆盖近200家农户,平均每户年均增收一万余元。

保基茶叶。受访单位供图

点绿成金茶业兴

以云南傣族文化为基础、以品茶为体验、以旅游兴农为载体、以拥抱大自然为主题……位于遵义市正安县瑞溪镇的金山茶庄园,一座占地10亩的傣式风格建筑群,最先映入眼帘。

“一砖一瓦都是从云南西双版纳运回来的,前后花了好几年时间,庄园现主要生产普洱茶、红茶、白茶,还能进行采摘体验、住宿和农家乐等。”金山茶旅庄园法人代表蔡智说。

话音刚落,从重庆驱车而来的一行游客站在楼下不停驻足拍照,一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边享受茶山清香带来的休闲愉悦。“我们从重庆开车下来3小时不到,看到网上的图觉得很漂亮,感觉空气清新,是夏季休闲避暑的好地方。”游客张雨说。

金山茶庄园一角。陈江南摄

蔡智告诉记者,最初打造这样一座别具特色的傣族风情园,是想将傣族文化与贵州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更好地助推当地茶旅文化发展。2022年,庄园入选遵义市四星级农家庄园,今年在第15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上,还获评了贵州省十佳茶庄园(民宿、酒店)。

截至目前,金山茶业共打造标准有机茶园4020亩,建设金山茶庄园1万余平方米,其中厂房6000余平方米,含绿茶、红茶、出口茶生产线各一条,年加工量2000吨,年产量可达600吨干茶。

“自2021年开始对外营业以来,金山茶庄园已接待游客3万人次,成为正安网红打卡茶厂,还有部分外地游客会提前过来避暑,目前为完善游客食宿体验,前阵子还特意去学习了古法瓦缸烧鹅、烧鸡的做法。”蔡智说。

茶产业作为瑞溪镇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有近2万亩茶园生长在连绵起伏的山野间。数据显示,茶叶收入占当地农民纯收入的40%以上,每亩茶园年收益约6000元,持续稳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查看茶叶烘干的蔡智。陈江南摄

以茶为媒促发展

一片片茶园,不仅成就了绿色产业发展,成为游客钟爱的休闲之地,还是当地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茶旅融合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在黔南州螺蛳壳山上的茶园里,绿意葱葱的茶垄间,慕茶而来的游客三五成群,腰挎茶篓徜徉茶海,跟着茶农体验采茶之乐。

都匀螺蛳壳茶山。卢桃摄

“每年这时候全村人都很忙碌,采茶队伍还加入了学生和游客,大家一起采茶青、制茶叶。”茶园负责人李阿妹说,现在来到茶园体验采摘游的客人越来越多,下一步她打算把家里的农家乐升级为食宿一体的特色客栈,为明年扩大接客量做好准备。

在160公里外的平塘县光明茶场内,来自该县克度镇实验小学的200名学生正在开展一场采茶研学之旅。带队老师杨胜兰介绍,采茶研学游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亲近大自然,接触和了解中国茶文化。

都匀坝固茶场村民在采摘春茶。肖伟摄(贵州图片库发)

近年来,平塘县以茶为主题、茶基地为载体、旅游为内容,为茶学科普编制了研学教材,推动开展研学旅游,结合茶种植、茶文化、布依文化、美丽乡村等的打造与建设,助力县域“茶旅融合”新发展。

“我们以天文奇观、地质奇观和桥梁奇观‘三大奇观’为载体,将茶文化融入旅游发展,通过‘茶文化+’延伸产业链,形成以茶带旅、以旅兴茶的良性发展循环,走出了一条平塘县茶产业的跨越发展之路。”平塘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姜俊峰说。

网络达人推荐春茶。谭标摄(贵州图片库发)

点上开花,面上布局。放眼整个黔南,已建成中国茶文化博览园、绿博园、“中国天眼”科普茶文化园等,还开发了都匀毛尖镇、贵定云雾镇、瓮安欧标茶旅小镇、独山影山镇等茶旅特色小镇,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发展格局。

据了解,黔南州整合全州茶叶资源,将茶园风光和茶文化有机结合,茶旅一体化年均接待游客量80万人次,旅游收入2.7亿元,精心策划推出茶旅精品旅游线路,“云端茶海·心上毛尖之旅”入选全国20条茶乡旅游精品线路,走出了一条茶能饮用、景能怡人的茶旅融合发展之路。

来源:天眼新w

作者:陈江南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连江县:长龙以茶促旅走出振兴路

春风扶撒落绿尖,又逢新茶采摘时。9日,循着馥郁茶香,记者来到连江县长龙第一茶厂下洋露田茶园,明媚阳光下,新绿的茶山碧波起伏,只见采茶工人和县妇联工作人员腰挂竹篓,在茶田内忙碌穿梭,指尖在茶树顶端上下飞舞间,枚枚嫩茶尖迅速落入篓中。因清明前茶叶生长较慢,发芽数量有限,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故有“明前茶,贵如金”一说。

志愿者采摘明前茶。曾心/摄

感受一片叶到一杯茶的魅力

长龙镇平均海拔380米,常年平均气温16.7℃,风景幽绝、日照充足,有着“云上茶乡”美誉。随着春风送暖,长龙茶叶转入明前茶采摘期。长龙镇茶叶生产企业联合党支部书记陈锋告诉记者,长龙作为福州市产茶重镇,已有400多年的栽种茶叶历史,史称“鹿池茶”。经过发展,现有2万多亩绿色、无公害茶园,年产干茶约7000吨,培育出“长龙绿茶”“茶垅七墩”“龙顶云尊”“金观音”“滴碎绿”等茶叶品牌。

明前茶也称“头茶”,是指清明前采制的茶叶。茶树经过一个冬季,吸收了足够的养分,此时采摘的第一茬芽尖,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

“明前茶采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能用力掐,也不能随便一拉,要捏住茶叶的芽头轻轻朝上提,这样采制出来的才可能是好茶。”现场,看着泛着耀眼光泽的叶子,陈锋忙不迭地叮嘱采茶人员。

由于明前茶的采摘期很短,正常情况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个熟练的采茶工人忙碌一天,也只能采到约两公斤嫩芽。制成茶叶的话,大约能制作0.4公斤。“我们采茶注重精采,优中选优,加之受前段时间雨雪天气影响,所以明前茶产量并不是特别高,今年全镇大概就是600吨左右。”陈锋介绍。

当天,连江县妇联组织50余名志愿者亲身感受采茶、制茶、品茶全过程。“从一片叶子到一杯茶,其间过程太不容易了,感受到了茶人的辛勤,也更能体悟茶文化的魅力。”吴钧瑶说。

茶园“种”出幸福带来活力

与热火朝天的茶园一样,位于下洋村的长龙第一茶厂内茶香四溢,大伙儿忙着将采摘回来的鲜茶进行晾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赶在第一时间制成明前绿茶。

“不老”茶园不仅生金,还可“种”出幸福生活。当地村民刘新前些年一直在外打零工补贴家用,收入微薄且不稳定,家乡茶产业的发展让她看到了希望,去年来到长龙第一茶厂工作。“我现在主要负责茶叶的包装,不仅有固定收入,而且离家近了,家庭和事业两不误。”正在茶厂里忙碌的刘新说,她还通过镇里组织的免费培训掌握了采茶、制茶等工艺,“有一技傍身,才不会慌。”

“我们茶厂平均每年要发放120万元采茶、制茶工钱。”长龙第一茶厂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是采茶高峰期,将吸纳本地采茶工人150人左右。

坐拥着2万余亩生态茶园,长龙镇如何彻底打通发展“任督二脉”?“我们做活‘茶旅融合’文章,讲好一片叶子的故事,实现‘茶园景区化、茶旅一体化’,继而带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长龙镇党委书记游永亮介绍,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长龙镇不断加大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实施茶树品种更新改良,改造标准化生态茶园,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重点扶持茶业龙头企业发展,发挥茶产业党建联盟的团结引领作用,创建名牌、提高效益,切实打响长龙茶业、茶山知名度。

同时,长龙镇深入挖掘茶文化、畲族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内涵,通过打造长龙文旅综合体达到“以茶促旅”“以茶引客”,拉长茶产业链的目的。“我们还结合茶文化,推出形式多样的茶旅研学、亲子采摘等活动,让市民游客在欣赏长龙美景的同时,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让大家一年四季都能喝上长龙茶。”游永亮说。

记者 林文婧 通讯员 原路遥

来源:东南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福建连江长龙:以茶促旅走出振兴路

春风扶撒落绿尖,又逢新茶采摘时。3月9日,循着馥郁茶香,记者来到连江县长龙第一茶厂下洋露田茶园,明媚阳光下,新绿的茶山碧波起伏,只见采茶工人和县妇联工作人员腰挂竹篓,在茶田内忙碌穿梭,指尖在茶树顶端上下飞舞间,枚枚嫩茶尖迅速落入篓中。因清明前茶叶生长较慢,发芽数量有限,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故有“明前茶,贵如金”一说。

感受一片叶到一杯茶的魅力

长龙镇平均海拔380米,常年平均气温16.7℃,风景幽绝、日照充足,有着“云上茶乡”美誉。随着春风送暖,长龙茶叶转入明前茶采摘期。长龙镇茶叶生产企业联合党支部书记陈锋告诉记者,长龙作为福州产茶重镇,已有400多年的栽种茶叶历史,史称“鹿池茶”。经过发展,现有2万多亩绿色、无公害茶园,年产干茶约7000吨,培育出“长龙绿茶”“茶垅七墩”“龙顶云尊”“金观音”“滴碎绿”等茶叶品牌。

明前茶也称“头茶”,是指清明前采制的茶叶。茶树经过一个冬季,吸收了足够的养分,此时采摘的第一茬芽尖,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

明前茶的采摘期很短,正常情况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个熟练的采茶工人忙碌一天,也只能采到约两公斤嫩芽,大约能制作0.4公斤茶叶。“我们采茶注重精采,优中选优,加之受前段时间雨雪天气影响,所以明前茶产量并不高,今年全镇大概就是600吨。”陈锋介绍。

当天,连江县妇联组织50余名志愿者亲身感受采茶、制茶、品茶全过程。“从一片叶子到一杯茶,其间过程太不容易了,感受到了茶人的辛勤,也更能体悟茶文化的魅力。”志愿者吴钧瑶说。

茶园“种”出幸福带来活力

与热火朝天的茶园一样,位于下洋村的长龙第一茶厂内茶香四溢,大伙儿忙着将采摘回来的鲜茶进行晾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赶在第一时间制成明前绿茶。

长龙茶园不仅生金,还可“种”出幸福生活。当地村民刘新前些年一直在外打零工补贴家用,收入微薄且不稳定,家乡茶产业的发展让她看到了希望,去年来到长龙第一茶厂工作。“我现在主要负责茶叶的包装,不仅有固定收入,而且离家近了,家庭和事业两不误。”正在茶厂里忙碌的刘新说,她还通过镇里组织的免费培训掌握了采茶、制茶等工艺,“有一技傍身,才不会慌。”

“我们茶厂平均每年要发放120万元采茶、制茶工钱。”长龙第一茶厂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是采茶高峰期,将吸纳本地采茶工人150人左右。

坐拥着2万余亩生态茶园,长龙镇如何彻底打通发展“任督二脉”?“我们做活‘茶旅融合’文章,讲好一片叶子的故事,实现‘茶园景区化、茶旅一体化’,继而带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长龙镇党委书记游永亮介绍,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长龙镇不断加大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实施茶树品种更新改良,改造标准化生态茶园,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重点扶持茶业龙头企业发展,发挥茶产业党建联盟的团结引领作用,创建名牌、提高效益,切实打响长龙茶业、茶山知名度。

同时,长龙镇深入挖掘茶文化、畲族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内涵,通过打造长龙文旅综合体达到“以茶促旅”“以茶引客”,拉长茶产业链的目的。“我们还结合茶文化,推出形式多样的茶旅研学、亲子采摘等活动,让市民游客在欣赏长龙美景的同时,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让大家一年四季都能喝上长龙茶。”游永亮说。

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林文婧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62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