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以茶聘婚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中国民间婚俗中的“茶”

茶,历来都与美好的爱情、婚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传统婚姻习俗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红楼梦》里,王熙凤和林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可见,“吃了我家的茶”几乎等于现代西式婚礼中的“YES,IDO”了。可这是为什么?不少人就不是很清楚了。

茶是“从一而终”的象征

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里就曾说道:“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

同为明代的许次纾在《茶录》中也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

古人认为:茶以种萌芽成株,寓为“至性不移”;茶性最洁,寓为爱情的冰清;茶树多籽,寓为子子孙孙的绵延;茶树四季常青,寓意夫妻相敬如宾。

茶与婚礼的结缘

茶与婚礼的结缘最初是从古代女子的陪嫁开始。

据《藏史》记载,公元641年,藏王松赞干布到唐请婚,唐太宗便把文成公主下嫁到西藏落户。文成公主入藏时曾带去许多当时的名茶,茶叶输入西藏也由此年开始,开创了西藏饮茶之风。西藏今日待客的酥油茶,传闻乃文成公主所创;宋代的吴自较在《梦梁录》中也谈到了当时的婚嫁习俗:“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裙,及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自此茶就是婚礼中不可或缺之物。

古代婚事“三部茶”搞定

在中国传统婚俗中,“茶事”一般分成三个部分。

纳征茶(放定

即男方来女方家下聘礼。首饰礼品、瓜果点心、猪羊美酒都可,自然是少不得茶叶。

茶以瓶或者筒计,多则一、二十筒,至少也要有四筒。因此,行聘礼又称“茶礼”,女子受聘称为“吃茶”。

如果女方悔婚,聘礼是不退的,这样男方的经济损失会很大,所以有的地方也分“放小定”和“放大定”,茶礼一般在“放小定”时送出。

请期茶(看亲)

请期茶在聘礼后,是男方来女方家商讨婚期的环节。届时女方会备好茶水请男方用茶,所备的茶水一般由放定时男方送来的茶叶为底茶。

男方如果满意,愿意婚事继续,则会饮尽茶水,并且放些茶水钱。一旦男方饮过看亲茶敲定婚期,双方父母就可以以“亲家”相称了。

洞房茶

入洞房不是简单的吹灯拔蜡,传统洞房礼仪远比我们想象得繁琐。

婚床上一般洒满了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实。新娘小心地坐床上等新郎揭去盖头之后,新人要执手到桌前相互敬茶,表达从此夫妇恩爱、相敬如宾。先是新郎敬新娘,要称呼新娘的名字,茶斟七分满,饮者要一饮而干,不可留有茶水。然后新娘举案齐眉敬新郎,新郎要赞叹妻子贤惠美貌。洞房茶的茶碗不可随意选取,需是特制的“龙凤子孙碗”。

现代婚事这样饮茶

伴随时代的变迁和多文化的融入,古人以茶贯穿的婚俗礼仪逐渐被简化。不过,我们仍然能在现在的结婚仪式中看到敬茶之礼,这也是一种文化延续。

一般是男方在迎娶女方当天,女方依据辈分一一向男方的直系亲属敬茶,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并借由敬茶的机会,改口对男方家人的称呼。

婚茶一般以甜茶为主,代表亲上加亲,甜甜蜜蜜的意思。甜茶多用绿茶做底茶,放上红枣莲子,寓意早生贵子、百年好合。

一切的美满用茶来诠释,这就是中国民间婚俗中的茶。

图/网络

文/《徽茶》2020年10月刊

注:内容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七夕茶话:简简单单一杯茶,竟是从一而终的定情信物?

七夕茶话|简简单单一杯茶,竟是从一而终的定情信物?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七夕会鹊桥,重逢终如愿。每逢良辰七姐诞,世间无数善男信女,皆不约而同对着星空祈求姻缘美满。

  古往今来,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婚俗之中,茶——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通联幸福婚姻的重要纽带。

  以茶为信,从一而终

  茶与爱情、婚姻,一直有着深深的牵连。在很多地方,都有着以茶作为嫁妆、聘礼的习俗。这是因为,茶寄托着人们对婚姻生活“从一而终,相敬如宾”的美好向往。

  在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中写道“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意为茶籽一旦种下后就不能移植了,移植的茶树到了其他地方则很难存活。

  以茶为信,因茶性纯洁,喻以爱情的冰清玉洁;因茶树“植而罕茂”,代表着爱情的坚贞不移;因茶树多籽,象征了子嗣的繁盛绵延;因茶树四季常青,也寓示爱情的细水长流。

  婚俗茶礼,始于唐宋

  说到茶与婚俗的最初结缘,大约要追溯到文成公主携茶入藏。据史料记载,公元641年,藏王松赞干布到大唐请婚交好,在陪送文成公主进入藏的唐皇室嫁妆中,就有许多当时的名贵茶叶。文成公主带去的茶和茶籽,便是藏区种茶饮茶之始。

  在藏族地区,你会看到人们一口吃着牛羊肉食品,一口喝着浓郁飘香的酥油茶。每逢访亲探友,他们都要带上茶叶或酥油茶,若遇男婚女嫁,茶更是必不可少的吉祥赠礼,象征着婚姻美满幸福。

  宋代饮茶风气盛行,茶叶已不仅仅是作为嫁妆,而开始以聘礼的角色出现在婚礼中。官宦、富贵人家下聘时的彩礼,必定有茶。《梦梁录》中便有谈到下聘礼节“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缀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可见茶叶在当时的价值并不逊于金银珠宝!

  到元明清各代,更是承袭保留了婚俗茶礼的观念,还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如《红楼梦》中,王熙凤调侃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众人听了一齐笑起来,林妹妹却娇羞低头红了脸。

  三茶六礼,缘定终身

  素以严谨著称的理学家朱熹,还将民间“以茶为礼”的这一套婚俗礼节,整理编撰成“三茶六礼”的仪式,流传至今。每一步仪式,都表现着人们对待婚姻的虔诚与重视。

  三茶,是指下聘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洞房时的“合茶”;六礼,则是指从求婚到完婚过程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六个程序。

  下聘之礼,无论贫富人家,茶饼是必不可少的,女子受聘称之为“吃茶”,吃茶之后,就不可再许配他人了;“定茶”则是在受聘之后,一旦男方饮过定茶,敲定了婚期,双方父母就可以“亲家”相称了;“合茶”则有“两茶人合一”之意,饮者要一饮而尽,不可留有茶水。

  在古代,只有经过这一套“三茶六礼”,新娘才算得上是明媒正娶,在婚姻里才有一定的底气。就如清代李渔在《蜃中楼·姻阻》有一段描述道:“我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进门来的呵!他要赶我出去,那么容易吗?”。

  世间婚姻,恰如茶的两种状态:理想浪漫的一面,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现实平淡的一面,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无论是哪一种,都饱含着“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的深情与美好。茶浓一生,情浓一世,从一而终,白头偕老。

  七夕佳节,以茶传情

  让这对柑香茶气完美融合的茶界CP

  替你向Ta传达心意吧

“福”文化与茶俗礼仪的联系

连横所著《台湾通史》记载:“台北产茶近约百年,嘉庆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于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台湾地区茶叶的源头在福建,闽台两地的茶俗礼仪一脉相承。

在茶俗礼仪中,“福”文化的重要表现是祭祀祈福。人们认为茶叶是吉祥之物,把茶作为媒介进行祭祀,以祈求福宁安康、祛秽除恶。《漳平县志》记载:“元旦,晨兴,爇香燃蜡,拜天及祖,设果品茶酒以礼其家所祀之神。”《汀州府志》记载正月祭灶神:“元日起,每夜设香灯茶果于灶前供奉。至初六日晚,谓灶神朝天回家,盛酒果以祭之。”

在武夷山,每年惊蛰节气,茶农会举行“喊山祭茶”的仪式,庆贺新叶成熟,祈愿风调雨顺、祥和丰收。祭典上,先由主祭人祭祀茶神,顶礼膜拜、恭读祭文,随后全体茶农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进入茶叶开采季节后,茶农每日上山开采前都要组织喊山,这种习俗被认为通过有力的呐喊,可以消除凶煞之气,达到驱邪避秽的目的。

在泉州安溪茶乡,茶农们则会在清水祖师迎春绕境时,举行献花、献茶等仪式。按照祭拜习俗,在“跪请祖师公火”的环节,需排上清茶三杯,跪在祖师前祝诵祭文“恭维太岁某某年元正初一,早恭迎清水大师,敬献清茶三杯,伏乞恩主一半下山绕境,一半守护山岩,大德大祥,大福大量,庇佑四境,照顾名山,爱护善信,宽恕子民,敬祷”。

在湄洲妈祖祖庙,每逢妈祖诞辰举行的祭奠仪式中,也有献茗这一环节。清代台湾茶郊商人从事海上贸易,向妈祖虔诚祷告,以求得航程一帆风顺、航运畅通,“茶郊妈祖”的信仰也因此诞生。与一般妈祖不同,茶郊妈祖的祭典为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二日,与茶神陆羽生日为同一天。

茶与婚俗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认为茶具有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寓意。茶又名“不迁”,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表明:“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王象晋《群芳谱》中亦云:“茶,喜木也。一植不再移,故婚礼用茶,从一之义也。”此外,茶树枝繁叶茂且多籽,寓意家庭多子多福。因此,人们将茶和婚俗二者深度融合,祝福夫妻白头偕老、相敬如宾、儿孙满堂。

安溪有婚前对歌成婚的习俗,男女青年以茶歌为媒介,相互表达爱意与相思。婚茶礼俗“三茶六礼”中的“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龙岩县志》记载:“聘币外,佐以茶、椒、蜡烛、首饰等,又备团饼若干为礼饼。女家报以红糖,视饼之半,谓之定茶。”茶与婚俗中的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同时又位于婚嫁聘礼的首位,可知其在婚俗中的重要性。

古时,安溪有“对月换花”的习俗,新娘需在婚后第一个月回娘家拜见父母,待返回夫家时,娘家要让新娘子带回一件“带青”的礼物,以示吉利。娘家往往精选肥壮的茶苗让女儿带回栽种。乌龙茶中的极品“黄棪”,便是当年外嫁女王淡“对月换花”时带回培植的特种名茶。

而在宁德福安,人们婚后多年仍有“七夕乞巧”的婚茶礼俗。茶俗规定,每逢农历七月七日,若家中女儿结婚不满三年,女家都要向男家赠送白枣、蜜茶糕、花生、葡萄、黄豆和凸饼等礼物,称之为“七夕糕”,以供女儿乞巧之用,讨个心灵手巧的吉利;而对结婚三年后的人家,则只需抓几只兵蚁(俗称斧头蚁)与茶叶、黄豆、芝麻、麦子同炒,俗称“炒蚁脚”,亦称“七夕茶”,讨个免除蚁害或庄稼虫害的吉利。

“以茶敬长”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古时曾有子女每日在清晨向长辈问安敬茶的习俗。逢年过节则更具仪式感,晚辈在正月元日清早冲泡一杯“新年茶”,敬给长辈,祈新年之福。此外,“以茶敬长”也是婚嫁茶俗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新妇在婚后拜翁姑,以此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之情。婚后新人回门,也要孝敬岳丈、岳母,以一包茶叶为礼,称为“亲姆茶”。安溪、福安等地皆有“新娘茶”的习俗,一般在婚后第二天,新娘需向家中长辈敬茶。此外,南平政和杨源乡的“新娘茶”习俗别具一格,“端午到,新娘闹”的俗语表明其时间通常安排在端午节,当地又称之为“端午茶”,即在当年结婚的新娘子,要在端午请同村的长辈与儿童吃茶。

传说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自古以来,茶就被视为是天地孕育的灵木,民间流传“早饮一杯茶,可轻身明目”的谚语,畲族先民也会把野山茶树叶炒熟服用,用来治疗腹痛。这些习俗都彰显着“以茶为药”“茶治百病”的福茶文化。

福州的茉莉花茶又称“临水茗”,是闽都人民的保健饮品。相传明朝时福建发生大规模瘟疫,临水夫人陈靖姑为化解八闽危难,求来天宫珍稀茉莉品种“单瓣莱莉”为福建赐福,帮助一对善男信女喜结良缘,并启示他们用茉莉花和绿茶制成茉莉花茶祛病除灾。古代福州百姓会饮用茉莉花茶治疗天花遗留的痘痕和皮肤溃烂、口腔溃疡、食滞腹胀等病症,也用于止痛消炎、解肝毒治目赤、健脾养胃。

“柚子茶”也称为“成功茶”,源于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目睹闽台两地瘟疫流行,御病无方,心急如焚,便将军中贮备多年的柚子茶分送给老百姓。此后,包裹着茶叶和中药材且外皮黝黑坚硬的柚子茶成为祛病消灾的良药。柚子茶制作方式十分简单,将柚子切顶盖去果肉后,装入茶叶和中药,再盖顶缝合,挂在通风处自然晾干。据说冲泡服后,具有降火、止咳、化痰、降压的功效。

福茶文化还有为他人造福、兼济天下的寓意,“乐善施茶”的习俗就是最直观的体现。夏秋时节,施茶人将一个写有“奉茶”二字的茶桶放置于路边的树下或亭中,专供路上来往行人饮用解渴,不收分文。人们施茶的动机或是祈求神灵保佑,如愿后还愿奉茶;或是做好事为子孙、为家族积德,祈求全家的平安吉祥,所以闽北建瓯也将“施茶”习俗称为“阴功茶”。施茶人为己求福的同时,也为行人带来极大便利。

“施茶”传统由寺庙宫观施舍善茶而来,而后在民间广为流传。清康熙版《建宁府志》卷之三十七《人物十》记载,明代建安人朱柱石(字美初)“性乐施……每天暑施好茗解人渴,历三十余年不废”。《台湾舆地汇钞·台游笔记》记载,基隆有一仙人洞,“洞口有一僧人栖止;洞内甚黑,僧人以火导游,并以茶饷客”。闽北松溪县的一座“烧茶桥”因“施茶”习俗而闻名四方,每年从农历四月至十月,村民都会自觉逐户轮流自带柴薪、茶叶,到桥上烧水泡茶,供南来北往的路人和耕樵农人饮用,不收分文报酬。

闽台人民借助各类茶俗事象,祈求无灾无患、丰衣足食、平安长寿,勾画出跨越海峡的“福”文化景观。

来源:说茶ShowCha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