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西湖龙井文献

找到约11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文化载茶史,风华一馆藏丨一座为西湖龙井而建的博物馆,在龙坞茶镇落成!



用一生只做一件事,

护一域古建,如梁思成,

拯救了日本人“精神的故乡”——京都和奈良;

守一枚绿叶,如他和他的家族,

守护茶都杭州的一脉绮香——西湖龙井;

他们是冯骥才口中的“文化的疼痛者”


守一味茶香 正一身清气

西湖龙井的守护者


龙坞茶山风光一隅


北纬28°-32°,盛产名茶的黄金纬度带;


在这一区域内,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等名茶云集;


当然,还有位居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


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在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北宋时期,西湖群山出产的“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都已成为贡茶。


明代,《钱塘县志》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


清朝,乾隆六下江南,四上龙井,亲题《龙井八景》,御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


戚国伟大师正在评茶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西湖龙井差点毁于一旦。那时,西湖龙井茶市场乱象丛生,以雀舌、旗枪之名频繁乱战,以次充好,假冒伪劣横行,茶农利益受损,茶人痛心不已。


出身西湖龙井村茶人世家的戚国伟为了保护西湖龙井茶这一资源型产业,遏制假冒产品的泛滥,多次向政府建言建立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制度以及规范市场秩序。


龙井茶西湖产区风光一隅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01年4月杭州市人大通过了《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同年10月,国家质监总局发布第28号公告,正式对西湖龙井茶实施原产地保护。与此同时,龙井茶标准等一系列市场制度体系也逐步建立,西湖龙井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西湖龙井群体资源保护区


2002年1月16日,国家质监总局批复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使用原产地域产品标识,戚国伟的“贡”牌,成为西湖龙井茶中首个受到保护的民族品牌。


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


如今,贡牌西湖龙井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日常用茶,是中央政府赠送外国元首的重要礼品;在所有龙井茶品牌中,“贡”牌是唯一的“中国名牌”,也是唯一的国宴用茶。在2016年G20峰会上,“贡”牌西湖龙井作为官方专用茶,让西湖龙井扬茗于世界……


守住西湖龙井茶,就是守护茶文化


“西湖龙井是祖先留下的宝贝,历史悠久,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我们要将这味茶香一直传扬下去。”对戚国伟来说,守住西湖龙井,就是守护传承上千年茶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守护中华茶文化的根。


从一生只做一件事 到一生做好一件事

西湖龙井的弘扬者


一生只做一件事,是一种执着和坚韧,已属极为难得。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家国情感和理想胸怀。


“西湖龙井这么好的东西,一定要传下去。”这是周总理对戚国伟的殷殷嘱托。


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的戚英杰,却不甘于只做一个文化的守护者,每天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传承西湖龙井深厚文化的同时,还能将它更广泛的弘扬出去,走出杭州,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如茶叶本身一般,芳香满天下。


从戚国伟(左)手中接过使命的戚英杰(右)更希望让西湖龙井走向世界


“西湖龙井不能将源头丢了。”为此,戚英杰走遍西湖龙井大大小小的产区,面对老茶农日益减少,炒茶人才断层,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等情况,他改变茶叶收购以毛茶为主的传统,坚持收购青叶,组织老茶人集中炒制,并改良炒制工艺以确保茶叶更优品质。


2015年,贡牌西湖龙井和小罐茶达成合作,让茶叶冲饮更简单、便捷,以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与习惯......


邂逅龙坞茶镇·九街,戚英杰觉得这就是博物馆的理想归处


戚英杰认为,茶为国饮,讲好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故事,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在他心中,始终藏着建一座西湖龙井茶博物馆的梦想。为了这一梦想,他走遍浙江的山山水水,许多茶产地留下他为博物馆觅址的身影。他还数度拜访知名民间收藏家赵大川,对其收藏的茶物、文迹爱不释手,也多次恳请赵老师“出山”。


2018年,戚英杰与龙坞茶镇·九街邂逅,他的这一梦想终于得以落地成真。


留一抹芬芳 扬一世美茗

西湖龙井的朝圣地


龙坞茶山鸟瞰风光


有着“千年茶韵 万担茶乡”的龙坞,为西湖龙井最大的原产地保护区,青山碧水之间,生长着最惹茶人喜爱的茶叶,和洋溢着清新秀雅民国风韵的龙坞茶镇。


这里不只是中国国际茶博会的永久会址,也是中华茶奥会的永久落户地;不只荟萃了四方的茶客和著名茶企,随着未来国家5A景区的日益完善,这里更将成为广为人们赞赏的世界茶文化朝圣地。


龙坞茶镇·九街风光一隅


由戚英杰和赵大川共同担任馆长的杭州西湖龙井茶博物馆,即择址在龙坞茶镇·九街,更于第五届中华茶奥会期间,刚刚向世人揭开它秀丽的面纱。


杭州西湖龙井茶博物馆


这处青砖白墙、别具民国风的建筑,分为三层,约1400平方。目前藏有1300余件文献文物资料,从8000年跨湖桥文化至5000年的良渚文化,从茶祖神农到G20峰会习近平总书记与美国奥巴马总统在西湖边喝龙井茶,它的藏物,以杭州出土、传世的800余件文物和文献为主,显现着西湖龙井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杭州西湖龙井茶博物馆实景


细细鉴赏它珍藏的数件镇馆之宝:北宋年间的茶碾、杭州出土的铜折叠火铲、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布政使司牙贴,还有见证了杭州一带一路茶叶史的方正大茶庄红木茶箱等,总是不由得将我们带往那些充满幽香的历史时光。


北宋年间的茶碾,上面清楚地标记了北宋天圣三年也就是1025年七月六日沈记款,有年款的茶碾弥足珍贵。

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布政使司牙贴,是目前杭州各行业唯一留存的文物。

杭州方正大茶庄红木茶箱,为美国回流,内有龙井狮峰茶、白贡菊各一瓶,中英文双语产品说明,这件文物见证了当时杭州一带一路的茶叶史。


巴金曾说,作者的名字是要留在作品里的。对于戚国伟、戚英杰来说,他们的名字早已藏在那一味沁人心脾的茶香里。某一天,当你亲身来到龙坞茶镇·九街,走进它,细嗅它,你会深刻地品出这一味茶香里的回味悠甘。

(来源:杭州龙坞茶镇)

西湖龙井那些事儿(上)

根据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网站公布的茶叶相关的地理标志产品有100多种了,据相关书籍数据,我国叫得上名的茶就有3000多种,非常的丰富。

但是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就很少了。知名度最广的应当属:西湖龙井。龙井茶在明朝中期以后才开始有文献记载,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中曾提到过虽然西湖南北诸山及诸邻县城都产茶,但龙井又驰誉也。

唐宋以来茶事逐渐兴盛,茶饮盛行,茶叶种类多样,名茶荟萃,但为什么明清以来“西湖龙井”能渐渐居上,形成“茶虽有之,但皆不及龙井,茶虽有之,但以龙井贵”的态势呢?

主要是因为:西湖龙井茶本身的优良品质,独特的炒青工艺,杭州的自然地理与文化优势,明代以来茶饮风俗的改变,统治者的重视等,同时新中国成立后,西湖龙井茶在种植技术、炒制工艺等多方面进行了改良,并大力拓展中外市场,使其成为了享誉中外的名茶。

但根据自然原因来说,杭州有着适合茶叶生长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地理条件上,杭州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地丘陵区,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大约占66%。土壤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红壤主要分布于丘陵区,呈酸性反应,宜种茶树果树,其地理位置也处于世界公认的茶树生长“黄金线”—北纬28-32度之间。

在气候上,杭州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适宜种植灌木型中小叶种茶树。史籍中对杭州产茶也多有赞誉:唐代《太平广宇记·江南东道篇》记载杭州的山多高峻,且山上多美石泉水名茶;明代徐献忠在《吴兴掌故集·物产制》中提到两浙茶产佳;清代杨秉杷撰写的《杨氏杂录·茗花》提到“浙产茶最盛,杭州诸山所产尤多”。而“西湖龙井”所在的西湖产茶区更是公认的名茶产地,自唐宋以来就是各种优质茶叶的主要产区。

杭州产茶最早记载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记载了天竺寺、灵隐寺一带所产的山茶。而到了宋代,杭州产茶已见于经传,比如香林茶、白云茶。北宋时期,辨才法师从天竺法喜寺退居龙泓山寿圣院,并在龙泓山狮子峰上栽种茶叶,种植出了被后世称为“龙井”的山茶。

其自然环境说完,得说说西湖龙井茶本身。龙井茶高三四尺,枝叶繁茂,秋末冬初,叶老开花如梅,五瓣,淡绿色可观。龙井茶叶扁直,茶色碧绿明亮,茶香淡雅,滋味甘爽,芽叶细嫩成朵。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一文中写道今武林诸泉,惟龙泓人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龙泓今称龙井,因其深之。武林现指的杭州,龙泓也就是现在大家常听见的龙井泉水,龙井泉水出自山岩中,水味甘甜,四季不干,清如明镜;龙井泉的水由地下水,与地面水两部分组成,地下水比重较大,故地下水在下,地面水在上。用棒搅动井内泉水,下面的泉水会翻到水面,形成一圈分水线。当地下泉水重新沉下去时,分水线渐渐缩小,最终消失,非常有趣。

明代高濂也在《四时幽赏录》中写道:“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清陈撰《撰玉几山房听雨焉》记载“两山产茶极多,龙井则色香青郁,无上品矣”。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一文中提到:“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每还乡人家,见管坟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绿,富贵人家不能吃者也”。龙井茶无论是在茶味上,还是在茶色上,都清新自然,深得那个时代品茶人的欢心。

茶的品质除了自然环境、茶树品种外,还离不开精细的制茶工艺。西湖龙井是炒青绿茶的代表,传统工艺制作精细而复杂。从宋代开始,浙江地区的草茶就为人称道,在制茶工艺方面更有其独特之处,其绿茶的炒青制法更是一绝。“诸名茶多用炒”,其工艺可谓炉火纯青。《王草堂茶说》中记载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武夷茶会先烘焙,然后选取茶色为青者进行炒焙。而龙井则省略掉了烘焙这一步骤,直接炒青。

罗凛在其《茶解》中对浙江地区炒茶工艺有更详尽的论述,他提出“炒茶锅宜热”的观点。“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手,置茶铛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按;再略炒,入文火挡焙干,色如翡翠;若出铛不扇,不免变色。茶叶新鲜,膏液具足,初用武火急炒,以发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最忌炒制半干,茶炒熟后,必须揉挼,揉挼则脂膏溶液等”。《茶解》认为优质的炒青宜高温,然火亦不能太烈,且在炒制的时候要直接炒干,不宜在竹笼中慢火焙制,认为会影响其品质,十分注重火候及手法的调整。而龙井则秉承了这一原则。炒青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茶叶的原香原味,且降低了制茶成本,相比较蒸青而言更容易掌握。

手工炒制龙井分两道锅,青锅和辉锅。青锅就是利用高温,通过不断变换炒制手法,使青草气挥发,茶的色泽和形状基本成形,茶的含水量由原先的75%左右降低到25-30%。然后摊开来放约一个小时,再进行辉锅定型。辉锅时的锅温较低,通过抓、推、扣、磨、压等动作,进一步使西湖龙井茶定型,达到扁平光滑的目的。炒制西湖龙井一共有十种手法,分别是抖-搭-拓-捺-甩-抓-推-扣-磨-压,每个动作相互穿插进行,时间、火候都要恰到好处,才能炒出品质上佳的龙井。

炒制龙井茶的十种手法和各种手势,是根据龙井茶的特点变化和配合的,一般说来,青锅和辉锅,从下锅到起锅,要根据炒制情况随时变换手法,穿插运用。而手法变了,手势也得变化。要炒好一锅上好的西湖龙井,手法与手势要相互配合,锅温、投叶量要随时调整,对体力和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龙井茶作为浙江地区的名茶之首,茶的品质虽好,然而制茶工艺也是为其加分的重要因素,明代高濂在其《遵生八笺》中也提到六安茶,认为品亦精,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也。六安茶品质亦好,然炒法不精,故不如龙井,所以龙井的珍贵不单单是茶叶自身的原因,其炒青工艺进一步提升了茶叶的品质。

(来源:《明代以来西湖龙井成为名茶的原因探索》)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戚英杰:传承,让西湖龙井鲜活起来

喜悦!!!

热烈庆祝我司董事长戚英杰先生,登上人民日报代表报。因传承让西湖龙井变得更好,让茶香绵延流传。

戚英杰先生的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是从父亲戚国伟手中接过来的,四十多年前,时任龙井大队生产队长的戚国伟就已经开始负责国礼茶叶的甄选,而在创办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以来,其创立的“贡牌”西湖龙井就成为浙江国礼龙井的唯一指定生产企业,连续三十多年不变,可见品质过硬。

从1986年开始,每年五六月份,戚国伟都会带着上好的茶叶上京。专门作为国礼的“贡”牌西湖龙井大约从6000亩茶园中选取,择优选出上好茶叶用做国礼。因了国礼的声名,现在仅西湖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区就有1.674万亩,年产西湖龙井茶800多吨,总产值超过1亿元。

在戚英杰接手公司后,每年国礼茶的筹备过程,如其父亲一样,戚英杰必亲力亲为,从采摘到加工到打包运送京城,成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我要等到回复说‘今年的茶是好的’,心里的石头才算放下来。”

这期间对非科班出身的他来说,是“跨专业学习”的几年。2017年从父亲手里接过国礼茶的采制工作到现在,他已成为龙井茶的行家里手,龙井茶的生长环境、土壤结构和茶树栽培,戚英杰早已烂熟于心。

“为什么我们这边茶特别好,主要是因为土壤是白沙土。茶树的树根很不耐涝,它如果长在平地上、平坡上或者是黏土上,都长不好。而白沙土透气性很好,在山坡上渗水性也很好,再加上它的营养物质适合茶树生长,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品质上乘的西湖龙井。”

2019年,由戚英杰和收藏家赵大川共同担任馆长的杭州西湖龙井茶博物馆于龙坞茶镇·九街落成。这座青砖白墙、别具风味的建筑先后耗资四百多万,占地1600平方,目前藏有1300余件文献文物资料,显现着西湖龙井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西湖龙井历史悠久,茶文化荒芜,市场混乱无序。这些问题摆在他的面前。尽管杭州已经有中国茶叶博物馆,但作为全国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龙井茶也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博物馆。

戚英杰立刻着手收集龙井茶的文史资料,从民国时期的茶盒茶具到五十多年来人民日报对龙井茶的报道,他收集的资料越多,越意识到龙井茶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民国时候一些老的茶庄在很多方面都比我们现在做得好,尤其是商标意识,他们还跑去国外把商标注册了,商标上清清楚楚写了在什么地方有多少亩茶园、范围是什么、电话是多少,全部都有。”

北宋年间的茶碾、杭州出土的铜折叠火铲、道光三十年的布政使司牙贴,还有见证了杭州一带一路茶叶史的方正大茶庄红木茶箱等,都被戚英杰收入博物馆,用来纪念那些充满茶香的历史时光。

传承是为了更好发扬,也是为了茶文化在多个维度有更大的伸展,使其更加亲民接地气。对茶文化的弘扬,茶营销手段等方面,戚英杰在父辈的基础上,也有着更多的创新意识。

传统只因传承才能发扬光大!

原标题:传承,让西湖龙井鲜活起来

来源:贡牌狮峰龙井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