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我国饮茶之风盛行于

找到约148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我国茶文化隋唐五代时期的发展,五个方面展现兴盛状态

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往往是相辅相成的,隋唐时期我国茶文化实现了兴盛和相对完善。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大一统的王朝加上相对发达的经济,推动了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饮茶到中唐时期已经普及,出现了“比星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的情形。隋朝历经时间较短,关于茶事的记载也是比较少的,通常我们更看重唐代,在这一时期,茶文化出现了首次冲浪现象。唐代茶是以团饼为主,还有少量的米茶、散茶以及粗茶等,人们的饮茶习俗除了延续汉魏六朝的煮茶法外,煎茶法和泡茶法出现。

一、茶饮广泛盛行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可以用“比屋之饮”来形容,这就足以代表着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程度,茶饮已经深入民间,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既是通俗的,也是非常高雅的,这两者都具备十分丰富的内涵。当然,除了宫廷茶饮以及大众茶饮之外,还有僧侣圈,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茶。随着茶饮的盛行,人们烹茶的技术不断提高,很多人都参与到其中,比如当时非常出名的陆羽、怀海和尚等,人们已经掌握了高超的烹茶技术,甚至将其发展为一门艺术。

唐代的茶文化依然与佛教有很深的缘分,从考古中我们就能发现一些端倪。从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时期的金银茶具就能反映出唐代佛与茶饮之间的特殊关系。

二、文人与茶饮

唐代文化的发展是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比拟的,在文化氛围下孕育出的文人又用自己的热情参与到茶文化的发展中,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茶与文化依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多文学创作中都有茶的影子,比如白居易的《琴茶》以及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等,其中包含古诗、绝句以及律诗等,采茶、制茶、饮茶、茶具、茶人、煎茶以及名茶等包含其中。

唐代的文人喜欢以茶会友、以茶兴艺和以茶传道,茶饮在文人生活的地位大大提高,使得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同时,这些丰富的文化艺术作品又成为当今我们研究中国茶历史的宝贵资料。

三、茶叶专著出现

当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相应的茶叶专著就会应运而生,公元780年前后陆羽撰写的《茶经》三卷就是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这也标志着茶学系统的确立,这也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我国茶叶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茶叶专著在推动茶饮继续扩大的同时,也开创了茶叶专著撰写的先河。

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对茶叶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越来越多的茶叶专著问世了,比如《茶诀》《煎茶水记》《采茶录》《十六汤品》《茶苑杂录》《茶述》《补茶事》以及《茶谱》等。

四、饮茶方式

唐代人饮茶和我们当今饮茶是不同的,他们通常是将茶叶先加工合成饼状,也就是团茶或是饼茶,然后储存起来,在饮用前再将饼茶敲碎,用石碾磨成茶末,与水同煮,煮沸后盛汤饮用。人们喜欢在其中加入一些调味品,比如水果以及盐巴等,这种方法估计我们接受不了。

煎茶法、泡茶法在唐代也很流行,这也是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陆羽对煮茶法持批评态度,大力提倡其他方法,这也就加速了中唐之后煎茶法的兴盛,后来又出现了点茶法。

五、茶文化的传播

唐代与外界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唐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包括文字、音乐、礼教,茶文化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唐代的文成公主入藏,就以茶作为重要陪嫁品传入西藏,从此,藏民饮茶便成为一种时尚,甚至到了一种“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现在我们去藏民家中做客,必然会接触到奶茶,这与历史上的茶文化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非常深远,茶文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向唐代派遣了很多留学生,还包括僧人,他们从中国带去茶种,在寺院中种植,直到后来才逐渐从寺院走向民间,由此可见宗教对茶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来源:曙馨利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溯源:我国最早的茶树、茶市、“茶”字皆出于川

“自古川人爱喝茶,街边斗室度闲遐。”四川是茶叶大省,也是茶馆、茶客数量最多的地方,饮茶风气炽盛。一碗清茶,不仅道尽了古往今来的历史,也彰显了四川人悠闲、安逸的性格。

川人爱茶由来已久。自秦汉至明清,四川不仅名茶品种独占鳌头,茶叶产量也居全国之首,在茶马贸易中,四川边茶更是以独特魅力独领风骚千余年。四川茶叶及茶文化在四川乃至世界茶叶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日,记者拜会了曾参与主编《四川茶文化史》的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苏东来,向他了解关于川茶的“前世今生”。

多种证据表明

我国最早种茶、饮茶源起四川

“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此句即是说茶,它改编自全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被国人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733-804年)在《茶经》中如此开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其中提到的“巴山、峡川”为我们提供了原生茶树在巴蜀生长的证明。


《茶经》剪影

苏东来说,还有比《茶经》更早的记载,可在西晋时期的《华阳国志》中得知,早在3000多年前,茶已被巴蜀先民发现了它的食用用途。《华阳国志》中记载,巴被周王室册封为巴子国之后,向周王朝缴纳的贡物中就含有茶。书中还写道,巴国境内“园有芳蒻、香茗”。香茗,即茶叶。

中国历史上关于野生茶树的记载不绝于史,为茶树发展史研究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史料支撑。如《华阳国志》记载汉时广汉郡什邡“山出好茶”,武阳(今彭山一带)皆出茗茶;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泸州有茶树,夷人常携瓢攀登树上采茶”;扬雄《方言》说“蜀西南人谓茶曰蔎”……皆表明在当时,四川种茶、采茶、饮茶已开始风靡。

除了史料记载之外,不少茶叶科技工作者在调查中证实,在我国南部的云、贵、川分布着众多的野生大茶树。四川则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长江及其上游金沙江沿岸,包括涪陵、南川、綦江、江津、合江、古蔺、宜宾等县。这一带与黔北、滇东北的大茶树分布区连成片;二是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崇州、大邑、彭州、都江堰、邛崃等县。此外,茶叶科技工作者还从生物进化原理,对各地茶树进行细胞遗产学研究,从而证实各地茶树品种都是同源,证明茶种植物的原产地是中国西南部的云贵川。“在诸多史学、植物学、地质学等科学严谨的证据下,四川是当之无愧的茶树原产地。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种植茶并食茶饮茶也确是从四川开始。”苏东来表示。

古时川茶多有盛名

2000年前四川已出现茶叶交易市场

不少古诗的流传,足以证明川茶在古代的“社会地位”,其中又以“蒙山茶”最为出名。如,陆游曾写,“雪山水作中泠味,蒙顶茶如正焙香”。苏轼曾吟,“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白居易曾诵,“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历史的考据已经证实,四川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种茶、饮茶的发源地。那么最早的茶叶市场是否也出现在四川呢?

“最早的茶市是否在四川无法确定,但有记载的最早茶市的文献确是出自四川。”苏东来说,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辞赋大家、四川文豪王褒在《僮约》中两处提到茶叶。即“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所谓“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说明当时蜀地不仅流行饮茶之风,且有了专门的饮茶器具。所谓“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去买回茶叶,说明在当时,武阳是蜀地茶叶交易的一个市场和集散地。以上两点记载,足以说明在西汉时期的蜀地饮茶之风盛行,且茶叶市场也已臻于完善。


《僮约》剪影

最早的茶叶市场在武阳。武阳究竟在哪里?据学者考证,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在仙女山,古称彭望山。顶有古茶园,辖今彭山、新津、仁寿、井研、眉山等县及双流南部,在西汉时期应是一个上下物资交流的繁荣市场,这里茶叶来源除本地盛产之外,因毗邻蒙山,故大部分茶叶应来自雅安蒙山。武阳的茶叶市场便凭借该地区交通方便,流通量广,自然成为四川茶叶的集散地之一。“《僮约》能说明距今2000多年前四川已有茶市,但茶市具体何时诞生?还能往前追溯多久?因无文献记载,也就不可考了。”苏东来说。

“茶”的名称几经更迭

现代“茶”字亦源于巴蜀

茶叶的生产和发展既然源于四川,那么其称呼也必然由四川开始。苏东来表示,茶字与巴蜀的渊源甚早。在历史文献中,茶曾有过很多名称。不算“草中英”“酪奴”“草大虫”“不夜侯”“离乡草”等谑名趣名,还有荼、榄、樹、證、茗、聲、葭、葭萌、椒、茶、木荼、茶舞、苦茶、苦荼、茗茶、茶茗、奔诧等。

“基本可以肯定我国早期文献中的双音节的茶名和茶义字出自巴蜀。”苏东来认为,最早记述茶的“荼”和“橫”字,是据巴蜀方言茶的字音,在当时的文字中选借的。如茶字前身的“荼”字,原来就具“苦菜”“杂草”和“白色”等多种释义。而“茗”字则是据巴蜀方言演变而来。有学者认为,它是由“葭萌”转化而来的。1958年,欧阳崇正听到了康巴地区说吃茶为“葭同”。“葭”是西汉时代扬雄对茶的称呼,也就是说,2000多年来,康巴地区对茶的发音一直没变。

此外,宋代四川人魏了翁也说:“陆巩谓椒、侣、茱萸,吴人作茗,蜀人作茶”。它说明茶字最初是蜀人的称呼,后来逐渐通用于全国。由茶字的演变及与巴蜀的关系可知,茶叶不仅生长于四川,其名称也最早源于蜀人土语。随着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作为巴蜀土语的茶字的称呼才逐渐进入中原文化体系,最终在二者交融借鉴的基础上,形成了茶字的当今称呼。这是四川对世界茶界及世界文化的又一重大贡献。

在长时间的研究中,苏东来越发觉得川茶的生产和历史源远流长。“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如何赋能当今的川茶产业发展?使我们四川茶叶产业有更好的文化内涵?是非常迫切的时代命题。”苏东来说,希望四川能讲好川茶故事,将茶的历史和文化融入生产和销售,让每一片茶叶都有独具巴蜀特色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让如今的川茶品牌在世界上叫得更响、走得更稳。”

来源: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饮茶的讲究,还是古人最懂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传说炎帝神农氏时已有茶。

唐寅 事茗图卷

饮茶与茶器密不可分,中国茶器发展到唐朝,随着唐末茶煎煮方式的确立,亦逐渐成型。中唐以后陆羽撰著《茶经》,制定了一套专为烹煮末茶的茶器,正式奠定了唐代茶器划时代的历史位置。

中国茶器的发展,大体而言,是随着茶制(茶的形态)演进而改变。

茶制的演变,一般可分为唐、宋的片茶(固形茶)和明代以后以散茶(叶茶)为主的两个阶段。

成罐大凸花茶

茶制的不同造就了各异的饮茶方式。

唐代固形茶的饮茶法,大多先将茶研碾成末,投鍑(或茶铛)煮饮。宋代则多撮末于碗,注汤点饮。

明代以后的叶茶饮法,则为投茶入壶,煎瀹(yuè)泡饮。

唐 宫乐图(局部) 此为唐代宫廷茶、酒与音乐的仕女雅集

宋代饮茶法,在唐、五代既有的基础上显著发展。

北宋建国继承五代南唐遗制,在建安设置北苑贡茶,朝廷、民间饮茶风气兴盛。北宋中期以后,宫廷与士大夫间更流行一种由福建民间兴起的“斗茶”之风。

不仅讲究茶的质量,亦重视比斗时的茶色、斗茶技巧等。因此斗茶时多使用易于分辨水线的黑釉茶碗。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宋时著名的吃茶竞技“斗茶”,是一种对茶竞赛的评比。

茶的色、香、味、新之鉴赏,点茶操作技巧的高拙及以茶匙或茶筅击拂茶汤所呈现的结果,均是考评重点。

斗茶进行时,必须注意节制注汤,使茶末与汤融合,再以茶匙或茶筅击拂搅匀调成浓稠的融胶乳状,使之产生泡沫汤花。

饮茶之风盛行,人们不仅满足于茶汤之味美,且对茶器相当考究。

《茶经》二十四器的出现,成为中国茶器的典范。其中列举的茶器共有二十五项。

有人认为陆羽茶道之茶器,因唐代的末茶法与我们现在的茶叶冲泡方式相去甚远,与如今所用茶器也毫不相干,其实不然。

我们如今饮茶,是以工夫茶饮法为主流,而工夫茶乃承传自明代的煎泡茶法,明代煎茶法则是唐宋末茶法的改变与演进。溯源究本,自唐至今,茶器实乃一脉相承。

(来源故宫博物院)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4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