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苏东坡的采茶诗

找到约6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写在茶叶上的诗

业余爱好诗文的我,工作之余常常去读名家的诗文佳作,也去写写自家的诗文习作,亦诗亦文,雅俗共赏,直抒胸意,让我进入疑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心境 。同时嗜好茶香茶韵的我,闲来饭后也喝点清香茗茶,尤其是来一杯清香韵致的好茶,香气高爽,回味悠长,唇齿留芳,久而不散,让我渐入“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的意境。正如人们说的,神通八极的是酒,思联四方的是茶。我不怎么喝酒,但却不时喝杯清香的乌龙茶,那茶香茶韵,却让我常常沉浸在茶的清香蜜韵里。

周末假期在家,天气有些灼热沉闷,午休之后,冥冥之中又想写有关茶的诗文,匆匆打开电脑,敲打着灵动的键盘,,写了删,删了写,删删写写,写写删删,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一气之下把电脑一关,在房间里打转,心里却还是神情忐忑不定。待慢慢心境平复些,却无意中想起一年前去北方旅游时,在当地工作的一位过去同部队的老战友曾来我住处一叙,并送我两盒产自当地的上好绿茶,便找来观赏品香一番,还不禁让我想起了宋代苏东坡在游飞来寺时曾吟过的“愿为中宿客,漫品笔架茶”佳句的意境来。

正是这茶香诗韵的“诱惑”下,我换掉了平时泡在玻璃茶杯的家乡茶,随手打开绿茶的茶罐,特意抓了一撮几芽碧嫩,外形肥壮均匀,紧结卷曲,色泽绿润,内质馥郁的乌龙茶叶,投放到洁净澄透的玻璃茶杯中,并向杯中缓缓注入沸腾的纯净水,杯中那条索紧结,色泽乌润带青的叶片顿时在水中翻滚浮沉,交融晕染。水由澄澈渐渐变成了青茶汤色金黄尚亮,茶叶由干枯渐渐舒展丰润,终至相互浸透,结为一体,让我的心也随之好像生出了一片绿意来。不一会,透过那沸腾的水蒸气,一股不可名状的清长香气轮番扑鼻而来,让我感到一身舒爽神怡,并从中领略了那魂牵梦萦般的茶香韵致。当我啜上一口时,又顿觉其味爽口回甘。一股清香带甘的茶香味直在我的口腔和舌尖上翻腾,尔后直下喉咙胸腔,把我之前那烦躁的心情意境顿时退去,觉得全身舒展自如,神清气爽,就像那紧缩的叶片,在清水中,云卷云舒;在闲庭里,悠然漫步。那舒展的叶片,在杯里悠悠旋转,上下翻腾,让我静观其意境,独享其清福。这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我凝望着,品啜着清醇甜甘的茶香茶韵,顿时让我思绪联翩,心头扑腾跳荡,不知不觉地翱翔在茶的生命里程中……

你瞧:在酷暑寒冬的季节,万物一片寂静,就是平常最爱冒尖的南国木棉树,喜欢炫耀的桃蕾柳芽,也无不都在酣睡中做着一个又一个的天真美梦。但大山里的茶树却在寒霜彻骨的冬日,毫不瑟缩,一身凛然地傲立在深山地域中,顶寒风冷雨,冒霜冻雪凛,默默地积蓄着身体里的能量,为春天的到来呈上滋润、厚实的嫩叶,为人们的品嘇献出清韵茶香。春风乍暖、清明前后,早已探出翠滴绿嫩的叶片,任由采茶姑娘们的巧手摘去篓中,送到茶叶制作工房,历经火锅上烘,热浪里炒,布袋里揉,从绿嫩里卒死,在干枯后重生,以纯朴诚挚的干枯一叶,成为千家万户的香茗,在壶里杯中变幻,在口中腔里留香,化作人世间的青春活力和厚重温馨。

你看:虽然这绿茶只是条索紧结,色泽乌润带青,没有华美绚烂的外表,没有妖媚招摇的气象,也没有堂皇尊贵的冠冕。但它却有纯朴自然,率性本真,可恬淡,也可清静;可绚烂,也可壮烈,最终回归于平淡和宁静之间。

是啊,品茶,即品人生。悠悠品茶情,漫漫人生路,一抹艰难,几多烦恼和疲惫,一并浸入杯中缓缓地消解和忘却,心境超于平和,情感得以净化,气韵得到提升,让人沉浸于物我两忘的梦幻境界。所以,人们说,一片茶叶,一片生命!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的一生不也像那茶叶一样,在生命的里程里,倾情绽放自己美丽的一生,最终沉淀下一世的精华,百世留芳在人间!

想着这茶茗的生命,我的心头骤然一亮,似乎一下明白了什么。那一片片干枯的茶叶在杯中翻腾,水中舒展,最后变成了一页页绿色的生命诗笺,那舒展的茶叶,那浓郁亮澄的茶汁,那沁心温馨的茶香,洋溢出一幅诗情画意的人生诗卷!

茶啊茶!这不是纸绢上写出的诗篇,这是写在茶叶片上,让人阅读,让人赏析,让人品啜,让人参悟,舒人襟怀,亮人眼目,开拓心境,启迪人生生命的厚重诗笺!

(摘自2014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赖运胜)

"认识中国,从茶文化开始!"/穿越时空的认知

"认识中国,从茶文化开始!"这是余悦研究员在《图说中国茶文化》一书引言中提出来的。在引言不长的文字,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有理,有趣,有情,令人感动,使人回味。

认识中国,从茶文化开始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首题为《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的诗,是宋代苏东坡的作品。作为影响深远、名播千秋的文学家、诗词圣手、书法大家,苏东坡的这首诗难称之为代表作,但同样是脍灸人口的佳构。以茶喻美人是作品的“亮点”,后人常将苏东坡写西湖的名句与此诗末句集成茶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传扬久远,为人称道。

其实,这诗的首句看似平常,却同样可圈可点。诗人把茶称之为“仙山灵草”,既是对前人的继承,更是高度的概括与升华。晋代杜育的《荈赋》开篇是:“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草,弥谷被岗。”而苏东坡则将这六句,浓缩成精华的四个字:“仙山灵草。”

的确,中国茶来自于鬼斧神工的“仙山”:

茶的原产地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崇山峻岭,那里多雨炎热的天气使野生茶树多是树冠高大、叶大如掌的乔木型大叶种。而西南地区复杂多样的地形,高低不同的海拔,差异很大的气候,又使从乔木、半乔木和灌木型的各种类型茶树同时存在。

至今,在中国西南地区还分布着很多古老的野生大茶树,是考证茶树起源的活化石。目前,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福建、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生长着数百年至千年的古茶树,有野生型的、有栽培型的,也有过渡型的,其中部分珍稀大茶树为世界所罕见。这些古茶树,大多也生长高山,是茶树原产地的活见证,是茶文化的宝贵遗产。并且,在长期的历史进化中,茶树逐渐形成了喜温、喜湿、耐荫的生活习性,因此,茶树主要生长在江南丘陵山地。

宋代著名茶人和大书法家蔡襄的《北苑》诗就描绘了茶区的自然风貌:“苍山走千里,斗落分两骑。灵泉山地清,嘉卉得天味。”意思是:茶园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茶树有清澈的泉水相哺,使茶叶蕴藉着“天味”。

凡是春茶采摘时去茶山,眼前是一派生气盎然的美景:那岩奇峰幽、青翠欲滴的茶山,那地势高亢、云雾缭绕的茶园,那俊美如仙、心灵手巧的的采茶姑娘,那穿云拂天、云蒸霞蔚的采茶场面,怎不使人心旷神怡?怎不使人为之倾倒?“高山出好茶”,平实的话语道出的是值得长久回味的韵意。

的确,中国茶是得大自然精魂的“灵草”:

中国给世界贡献了“三大发明”,同时也有“一大发现”,那就是发现了中国茶这种“灵草”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功能。在中国,广泛流传着“神农尝百草”发现茶的传说故事。远古时代尚无文字,当时记事只能靠语音口耳相传。“神农与茶”的结缘,使茶这株“灵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不过,茶能解毒不仅为历代药学家所验证,还为近代科学所证实。作为“灵草”,茶这小小的叶片,竟然含有三百多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一类是人体所必须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一类是大都具有多种功能的药效成分,如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认为:饮茶不仅能补充人体营养,增进身体健康;而且茶叶中的许多药效成分,又有预防多种疾病的功效。此外,茶还可以使人由激愤变得冷静,由冲动变得理智,“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修身养性,清神健体。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形成了“饮茶养生之术”;而饮茶有助于减轻电视机射线带来的不良影响,又被人们称之为“电视饮料”;饮茶具有增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抗辐射、改善造血系统的功能,又被人们誉为“原子时代的理想饮料”;随着现代科学的发达,发现茶与咖啡和可可相比有更多的优越性,因此,又被定位为“21世纪的饮料”。

历史的原色闪亮,当代的风采依旧,小小的茶叶怎么不是当之无愧的 “灵草”呢?!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当代朱德元帅写道:“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饮时,延年益寿法。”这些都是对“灵草”的礼赞。

的确,中国茶是吸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灵气的“仙山灵草”:

仙山有仙脉,灵草有灵气。仙山与灵草的有机结合,就有了集聚效应,有了质的变化,有了新的提升,因此,中国茶也就实现了由物质向精神的演进,由科技向艺术的转变,由生活向文化的升华。于是,中国茶,中国茶文化,就构建起双向的“连理枝”。

中国茶是基础,是源头,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茶树、茶山、茶区、茶的饮品。而中国茶文化是华厦,是江河,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茶俗、茶艺、茶道、茶的文化。当茶还仅仅是作为一种普通的无酒精饮料时,还只是重名茶多点,追求香真味实;重茶叶药理,追求强身保健。而文化则使茶成为 “灵魂之饮”,也就走向了重饮茶情趣,追求精神享受;重饮茶哲理,追求借茶喻世。

在林林总总的无酒精饮料中,只有中国茶、中国茶文化才完成了由日常生活世界走向人文精神境界的跨越。于是,中国茶与哲学密不可分,儒、释、道的思想融入其中,民间大众的观念也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中国茶与文学艺术密不可分,茶的神话、传说、故事,茶的诗词、散文、小说,茶的歌谣、舞蹈、戏剧,茶的书法、绘画、雕刻,茶的谚语、谜语、对联,真是佳作连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中国茶与民俗文化密不可分,茶的生产习俗、茶的经营习俗、茶的冲泡习俗、茶的品饮习俗,堪称蔚为大观;阶层茶俗、民俗茶俗、地域茶俗、其他茶俗,各具不同特色;日常饮茶、婚恋用茶、茶艺流变、茶馆文化,均是美不胜收。中国茶文化还与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社会学、旅游学、中外文化交流等都有血脉相通的联系。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和中国人性格的养成,也与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仙山灵草”真是变化无穷,使人目不暇接;威力巨大,使天、地、人成为一个整体。

正是由于中国茶历史悠久,根繁叶茂;正是由于中国茶文化浩瀚汪洋,博大精深,所以,前贤在诗句中写道:“人间绝品应难识”。

了解茶文化,学习茶文化,品味茶文化,掌握茶文化,传播茶文化,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懈的努力!

茶文化同样存在“启蒙教育”问题。我仍然坚持十多年前说的一句话:“让学术走向民间!”而本书,则是朝向这一目标的又一次尝试。

江西省景德镇市举办“千年瓷都与文化旅游发展论坛”,邀请我作为论坛的主持人。景德镇的旅游宣传创意策划了多项富有吸引力的文案,其中有一句是“认识Chain(中国)从Chain(瓷器)开始”。

我想套用一下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认识Chain(中国)从Tea Culture(茶文化)开始”

文化 | 古代文人与茶的不解缘(下篇)


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三大运输产品之一,是历经四五千年而不衰的中国文明代表,据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记载,湖州是中国古老的茶叶产区和茶文化发源地,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为感受“茶香天下,茶行大道”的精神,鼓励大学生党员传承茶文化。


以茶斗智


斗茶是宋时兴起的文人茶事,司马光与苏东坡斗茶斗智有过一个有趣故事,相传有一天,司马光约了十余人,同聚一堂斗茶取乐。大家带上收藏的最好茶叶、最珍贵的茶具等赴会,先看茶样,再闻茶香,后尝茶味。



按照当时社会的风尚,认为茶类中白茶品质最佳,司马光、苏东坡的茶都是白茶,评比结果名列前茅,但苏东坡带来泡茶的是上雪水,水质好,茶味纯,因此苏东坡的白茶占了上风。苏东坡心中高兴,不免流露出得意之状。司马光心中不服,便想出个难题压压苏东坡的气焰,于是笑问东坡:“茶欲白,墨欲墨;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两物?”众人听了拍手叫绝,认为这题出得好,这下可把苏东坡难住了。谁知苏东坡微笑着,在室内踱了几步,稍加思索后,从容不迫地欣然反问:“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众皆信服。妙哉奇才!茶墨有缘,兼而爱之,茶益人思,墨兴茶风,相得益彰,一语道破,真是妙人妙言。自此,茶墨结缘,传为美谈。



唐朝文人喜欢参加茶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聚会时间。一生嗜茶如命的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一天夜里,听说哥们贾常州和崔湖州两位刺史在顾渚山的境会亭摆设茶宴,但是,自己因坠马受伤不能前往,无奈之际,只能在诗中想象一下那热闹的景象。诗中描述道:“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可以想象他当时的那种心情,如身临其境。白居易善于记录文人的茶事活动。“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归来更清绝,竹影踏斜阳。”生动地描写了品茶时那些情景。


以茶明志


中国文人历来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由于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故而从“学而优则仕”的参政之路转向“退而求其次”的归隐生活,坐而论道谈说玄理。茶的清心、淡泊恰恰符合文人的这种心态,文人对茶的追求,不单单在于茶的本身,而是追求一种纯净深远,空灵的意境。



明万历十九年的秋天,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汤显祖,因不满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并抨击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至浙江遂昌任知县。面对人生失意,仕途坎坷,他却没有因此而沉沦。时常还邀上三五知己饶有兴趣地上山亲自煮茶。他的《竹屿烹茶》一诗:“君子山前放午衙,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就是他当时的真实写照。



显祖爱茶,还能寄志于茶,每当他看到那茶在杯中沉沉浮浮,沉积在心中的郁结也随着一片片嫩叶,在水中舒展开来,经历太多从生磨砺的他,对于生与死自然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悟。仿佛那杯中沉浮的茶一般,同样经历着一番生与死的涅槃。似乎看透了这人世间冷暖凄苦,而显得有些超脱。于是,萌发了他“牡丹亭”的构想。这与他的“牡丹亭上三生路,一往情深逾死生”是心曲相通的。仙令遗惠爱,玉茗散清香,竹影青灯之下,当年陪伴汤显祖定《牡丹亭》的,或许只有这一杯杯香茗。“风谣近胜,琴歌余暇,戏叟游童,时来笑语。”是茶,让这个县太爷活得好洒脱呵!同样,是茶,成就了一部传世之作《牡丹亭》。


以茶砺节


茶乃大自然的精灵,其质朴无华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间,不思利禄,不问功名,“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山水、自然、清茗,是造物主赐给中国古代贬官和失意文人的一剂治心良药。

茶可以使人清醒,排遣孤闷,令人心胸开阔,文人大多仕途失意,归隐自然,文友相叙吟诗联句,与佳茗相伴。



北宋大文豪陆游,是众多文人中最懂茶的一位茶人。他出生于茶乡,后又步入仕途,入闽为茶官,职务是提举福建常平茶事,署司在建州,即今福建建瓯市。晚年的时候,他又归隐回茶乡。蜀州做官、写诗,也在蜀州传授茶道,一个十足的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可以说,陆游的一生与茶的缘分实在是不浅,与茶一直怀有深情。他一生写咏茶的诗达三百首,为历代诗人之冠。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唐寅),是一位热衷于茶事的画家。他曾画过大型《茗事图卷》、《品茶图》已见者有二幅、《琴士图》赋琴品茗图等多幅咏茶绘画。这些画卷,笔法苍劲,格调超逸,汇山水林泉、人物茗事于一卷,极富品茗情趣和幽雅意境,均属逸品。



这位桃花庵主,经常在桃花庵圃舍同诗人画家品茗清谈,赋诗作画。这首《画中茶诗》就是唐伯虎(唐寅)在他绘制的《品茶图》上亲笔题诗。“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自嘉。”这就是一个赋性风流倜傥,才高艺博的唐伯虎(唐寅)



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带给文人的是净化,是纯洁,心灵的纯净与山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



以茶为


相传乾隆处理完奏章之后,倦意渐浓,此时手边恰有一壶清茶,便端起茶杯小啜一口,立即被其浓醇馥郁之滋味与鲜爽回甘之岩韵所征服,于是提笔写下了这句脍炙人口的诗词。



可以想象,乾隆皇帝作为一代帝王,一定品尝过时间山珍海味,美酒珍茶,然而当他品饮武夷岩茶之时,却仍被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所折服,并一直对其情有独钟,武夷岩茶的魅力可见一番。



诗人常常用结缘茶,小居茶山,种茶、采茶、煮茶、品茶、吟诗,使诗与茶同土而栽,同根而生,茶得山川之胜而显风流,山川得茶之养更显人文神韵,诗魂与茶魂融而为一,如入忘我清境,内心的超脱与恬淡融入杯杯清茗。酒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茶醉了,“一语道破红尘事,一杯清茗傲王候。”那是一种气节,一种豪迈。

来源:网络资料

找到约6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