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什么叫野茶

找到约219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古树茶竟然不是树龄的概念?

提到古树茶,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就是一个树龄的概念。因为树够老,所以就叫古树茶。这个认识不能说错,但是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实际上古树茶除了树龄,还有很多隐藏的特质,只要提到古树茶,就必然伴随这些特质。

这些特质对口感风味的影响

往往比树龄更直接

更能体现古树茶与其他茶类的本质区别

我们今天就来彻底的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树种

第一个要说的特质是树种。为什么丰富的树种是古树茶的特质?这是因为在其他茶类中,占主流的都是人工培育的品种。即便原生的群体种,一般称为“菜茶”、“奇种”、或者“群体种”,都是比较边缘的品种。而这些群体种也远远没有古树茶品种那样丰富,那样差异巨大。

我们不能简单的说群体种和人工培育的品种哪种好喝,但是就像小时候的玉米、西红柿的口感一样,原生的群体种的确有无法替代的魅力,所以无论在各大茶类,群体种的价格在近年来都越来越高,受到资深茶友的重视,一茶难求。古树茶无疑是站在品种多样性之巅的。

我们说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除了有非常古老的茶树,也有最为丰富的品种。茶组植物的分类有不同的学派,不同的观点,但是无论是哪种观点,云南的茶树品种都占了四分之三左右,而且这里面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云南特有的品种。


一株红梗的品种

无经验的人看叶底会误认为是发酵带来的

这个说的是植物学的分类,实际上的品种要远远多于植物学分类,可以说每个普洱茶产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原生树种。过去人们对这些种质资源不重视,破坏了很多珍贵的古茶树,好在云南的底子厚,仍然保持了海量的原生树种。这些原生树种不仅可以配合恰当的工艺,产生不同的口感风味,同时也为未来培育新品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们听说一山一味,其实普洱茶口感的丰富性不仅仅是地域的差异,更是树种的差异,甚至可以说,同样一个山寨因为树种的不同,也有丰富的滋味差异。比如云县的白莺山,当地茶农熟知的品种就有十几个,口感差异很大,那就是树种的博物馆,类似的博物馆在永德,在镇沅,也就是我们所说树种交汇的黄金线其实并不罕见,你到这些地方,会惊讶茶树居然可以如此不同,当然口感风味差异也非常大。

老乌山茶区的茶树,树种极为复杂。

这里面说的还是大的树种差异,如果说细微的品种差异,那每个寨子都有很多品种。比如在冰岛,就有就有冰岛大叶、冰岛特大叶、冰岛绿大叶、冰岛黑大叶、冰岛筒状大叶、冰岛黄大叶等等品种,有的冰糖香凸显,有的就不那么明显,但是不仅很多消费者不了解,很多茶人也缺乏认知。了解树种对于突出产品特点,提升产品的品质是有非常重要作用的。

一株超小叶种古树

这个特征是古树茶所独有的,其他茶类一方面现在已经是人工培育品种占绝对主流,另外一方面本地群体种的丰富程度也远远不能同古树茶相提并论。比如以品种丰富著称的岩茶,从植物学分类上,这些品种的差异并不大;而对于普洱古树茶来说,很多品种在植物学上已经走得比较远了,通过品种的杂交融合,这些丰富基因再进行复杂的排列组合,就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可能性。

这也是一株很特别的品种

类似其他茶类里面说的白叶种

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树种,古树茶才展现出如此丰富的香型、味型和品鉴体验。这不仅体现在不同茶山风味的多样性。在很多茶山,即便是在一个茶园之内,你仍然可以感受到茶品的丰富层次。常有人探讨所谓的拼配问题,从树种来说,很多单一茶园本身就蕴含着不同品种风味的拼配了,而这些风味又有着山场的统一性。这种既和谐又丰富的体验是其他茶类很难带来的。

对于古树茶的树种,可以说重视和研究和远远不够,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停留在培育几个高产品种的阶段,因为古树茶作为一种高端的茶品,不是像水稻那样仅仅满足高产抗病就可以了。而是要考虑到口感的特色,考虑到工艺的方向,考虑到藏养的潜质等等,这方面未来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茶园种植与养护

从种植的角度来说,古树茶都是实生苗的有性系种植,也就是说都是茶果种出来的,而现代茶园基本都是无性系扦插种植的。除此之外,古树茶所在的茶园也和现代的茶园有本质的区别,这是古树茶的另一个特质。

我们常常听到古树茶和台地茶这种划分,但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这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古树茶是树龄的概念,台地茶是茶园种植方式的概念。什么叫台地茶,准确一点说是“等高条植茶园”或“等高条播密植茶园”,在山坡上像梯田那样一层层的一排排的种出来的茶园。这种种植方式因为适合山地种植,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所以被广泛推广,我们看新闻图片上的茶园,无论是做红茶还是绿茶,基本都是这种茶园。

一处典型的台地茶园

为什么古树茶和台地茶可以对应,因为古树茶都不是这样种的,而是东一棵西一棵这种零散种植的。我们到了茶山远远看去,分散分布的一棵棵大茶树就是古树,而一排排整齐的小茶树就是台地茶,于是人们就根据外观的第一印象做了这种划分,严格来说是并不严谨的。很多平地上的扦插茶园,其实不能叫台地茶,不过我们一般也归为台地茶来和古树茶区分。而有些非常高大的茶树,古人其实也是一层层一排排种的,我们也不能说这是台地茶。我们用古茶园和现代密植高产茶园来做一个区分可能更合理一些。

一处典型的山地古树茶园

这两种种植方式也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后果。现代高产茶园的种植方式虽然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也方便采摘。但是也有一些弊端。一个是为了提高产量,种植密度非常大,这个就不可能形成一个自然的生态,这种密度下土壤肥力肯定是不够的,就是需要大量施肥。

台地茶园需要大量使用化肥

另一方面,这么高的密度也更利于病虫害的爆发。尤其是高产茶园都是扦插苗,茶树的基因高度一致,对于害虫来说没有任何障碍,所以病虫害的爆发是很迅猛的,不用农药是无法想象的。

我们参观茶园有时候会看到一些物理的除虫方法,比如粘虫板,灯光诱捕等等。但其实这些手段的效果是十分有限,在实践中一般是不足以解决虫害的问题的,真正的解决还是需要依赖农药。

台地茶园中常见的农药瓶

对于古树茶来说,种植密度较低,比较容易和周围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的生态链,如果把采摘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可以不用或少用肥料。因为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即便有些害虫出现,也不至于成为大规模的灾害。而且因为基因的丰富性,对害虫来说也有一定的阻隔作用。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古树茶在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完全不用农药的,即便有点害虫,也不至于严重的影响产量。

农药化肥这些现代的农业技术是和现代的种植方式相关联的,并不是想用不想用的问题,你用现代的种植方式那就是无可避免的,只能是科学使用的问题。而传统的古茶园则完全可以不依赖这些,这也是古树茶蕴含的另一个特质。当然,这个特质也带来口感风味上的特色,以及食品安全上的提升。

生态环境

从这两种茶园的差异又延伸出另一个问题,就是茶园的生态环境。现代高产茶园的模式决定了生态环境的极大局限,这个不仅仅是化肥农药的问题。

我们有时看到台地茶园种一些樱花树之类的,看起来比较美观,但是对茶园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大。我们真正要看一个茶园的生态环境究竟如何,最简单就是看茶园的土壤生态。看土壤的内涵物质,看微生物的丰富程度。还有地面的其他植物,昆虫等等。如果我们考察这些方面就会发现古茶园和现代高产茶园的巨大不同。

茶园的外观代替不了土壤生态

当然古茶树也有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前人种下后来放荒的,也有的种在森林里面的,更多的是在村寨边山地的,也有零星种在村寨里面的。除了零星的种在生活区里面的,大多数的古树所处的生态都是非常好的。

从茶园的标准来说,生态、有机这些还不是最极致的,更好的就是所谓的自然农法,也就是虽然是人种的,人来管理的,但是就好像是大自然本来的样子。依循大自然法则的农业生产方式,以维护土壤生机的土壤培育为基础,绝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农药和各种生长调节剂以及任何有残害土壤的添加物。


我们知道,一般的农产品如果达到自然农法其实是很难的,有一个本书叫《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讲的是一个日本老爷爷用自然农法种苹果的故事,是经历非常曲折非常艰难的。

其他一些茶园要达到这个标准也很不容易。有些人想在现代茶园改造成自然农法茶园,结果很多年土壤生态还是不能达标。在这方面,很多古茶园其实天然就达到标准,甚至已经超过了这个标准。这个也是古树茶隐含的一个巨大优势。

茗寿堂九畹野放茶园

已经和森林的生态完全融为一体,超越自然农法标准

好的生态会直接体现在口感上,也就是通常说的山韵和山场的特点。因为周围生态的丰富,带来了土壤内含物质和微生物的丰富,这些经过茶树的吸收转化,就带来茶品口味的丰富性。那种强烈的大自然的气息,也是古树茶品鉴当中特别令人着迷的一点。

如何看待树龄

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所谓古树茶,是一个包含树种、茶园种植与管理方式、生态环境等等多个方面特质的概念,而不简单是一个树龄的概念。那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树龄呢?

其实我们喝到的很多古树茶的特点,的确是树种、茶园种植管理方式,以及茶园所处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和树龄反而关系不那么大。但这也不是说树龄对品鉴并无影响,或者树龄没有意义。而是树龄带来的差异对品鉴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一株树高十米以上的超大茶树

比如我们说茶汤的细腻度,清晰度,整体风味的协调性,还有体感的通透感,以及我们说人体的接受度,这些是和树龄相关的,而这些反而不像一般的香气滋味那么直接容易品鉴。如果在树种、茶园种植与管理,生态环境等方面能够达到要求,有些树龄不大的茶树在滋味香气的表现上也是很出色的。

从茶友的角度,可以根据自身的感受来进行选择,能体会到哪一步进入哪一步的收藏,也不必盲目追求树龄。但是需要注意两点,前面说的树龄不大是相较于古树而言,可能有几十年到百年,但并不是近年来才种的小树,那种由于茶树还没有充分长成,和古树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另外就是前提要满足其他方面的条件。

如果我们明白了古树茶所代表的内涵,那我们其实对古树茶可以重新进行定义,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盲目的说100年或者300年以上才是古树,而实际上树龄又很难说清。我们根据前面所说的内涵,可以把实生苗群体种的,以传统方式种植养护,形成较好生态,无需农药化肥的,树龄在几十年以上的茶树或茶园,都可以称为古茶树或者古茶园。或者建立茶园分级的体系,即便达不到古茶园,也让这些其他特质优秀的茶园的价值得以体现。这样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有利于让更多的茶友接触到古树茶的魅力。远比虚标树龄,扯一些和品质无关的概念要好。

来源:茗寿堂作者:一碗茗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绝对干货:茶叶知识科普集锦

一、白茶中贡眉和寿眉的历史称谓科普:

寿眉的原料一般都为一芽三四叶。以前地方官府会向朝廷进贡茶叶,福建在寿眉中挑出一些精品进贡,俗称贡眉。

后来演变成民间只要是在寿眉原料里面精选出来的白茶都可以称之为贡眉,而且不论什么品种。特别是白茶饼型茶出现后,出现了很多贡眉饼。

但自2018年5.1日新的白茶国家标准开始生效后,贡眉和寿眉就按照茶树品种进行了清晰的切割和划分。从此后用大白茶和大毫茶这两个良种的一芽三四叶原料做的白茶不能称之为贡眉,贡眉只能是群体种专属,也就是福建人说的菜茶、土茶、小白茶的一芽三四叶原料做的白茶才能称为贡眉。

同时大白茶、大白毫根据原料等级分为银针、牡丹、寿眉三个级别,这三个级别名称也成为了大白茶、大白毫品种的专属名称。也就是说那怕是用一芽二叶的群体种原料做的白茶也只能成为贡眉,而不能叫白牡丹。

从此大白茶和大白毫做的寿眉再漂亮也不能叫贡眉,只能分等级。而对于2018年之前已经压制的贡眉饼(不分品种,只要是高等级原料做的寿眉)依旧可以称贡眉。

如果哪天你遇到了2018年之前的高级寿眉饼,那很有可能是做旧的,因为2018年之前的寿眉好原料基本上都会打“贡眉”二字,打了价格高啊谁会不打是吧,但有些作假的人不了解这段历史,就会在寿眉饼的年份和叫法上出现纰漏,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点细节上去判断它是否作假。

二、春茶、明前茶的正确区分

所谓明前茶,历史以来泛指江南茶区出产茶的时间节点,就是指清明前后采摘制作的茶。因为江南历来人文鼎盛、经济发达,千百年来经过很多茶学专家以及文人墨客的描述与定义下形成的一种不成文标准。

而现在只要是茶叶经过冬季休眠后的第一次采摘都以头采春茶自居也是不对的。比如半个月前的贵州新义州(黔西南地区)的晴隆、普安县说春茶开始采摘,而半个月前还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还属于冬天,按时令算还是深冬,所以不能称之为春茶,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冬茶。差不多时间采摘的还有海南,按二十四节气来算的话海南当下采摘制作的茶也不能称之为春茶。

四川川南地区的泸州纳溪区和宜宾地区的筠连等特早茶产区每年一般在元宵节前后开采,也就是雨水后惊蛰前就开始采摘制作,这些地方的茶可以称为春茶,但称明前茶明显不是很科学不是很名副其实,因为离清明还有个把月时间。

广西六堡茶产区有个社前茶,当地将立春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社日,祭祀土神。社日一般在立春后的41-50天之间,约春分时节,比清明节早半个月左右。所以六堡产区的叫法比较科学。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四季的概念差异性较大,就采茶季节来说难免会有一些不十分科学的界定。但按照传统来说还是以江南茶区为准。

三、决定和影响茶叶香气的因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品种,比如龙井43、平阳特早要比乌牛早、浙农117要香;乌龙品种要比其他品种要香。

二是种植环境,包括海拔高度,海报高的比海拔低的要香;生长在沙壤土的要比黄壤土的香;有植被覆盖且较茂盛的要比没有其他植被覆盖的要香。

三是人工干预(包括修剪、砍伐、清理等)程度,不干预的要比干预的香,不用农药的要比用农药的香;用有机肥的要比用化肥的香。茶园用不用肥要看茶园土壤是否需要,并非不施肥的一定就好。

四是采摘制作时的天气,晴天的比阴天的香,阴天的比雨天的香,连续晴天,香气最好,连续雨天香气就差。如果天气不好,再好的原料再好的师傅都做不出好茶。

五是制作工艺,根据不同茶类,萎凋是不是正确、到位,杀青是不是正确、到位,发酵是不是正确、到位,干度是不是正确到位,仓储是不是正确、到位等,一环扣一环,前面的环节没做正确和到位就会影响后面的环节,如果原料好,就要靠制作工艺来锁定香气。

六是冲泡,分三块:一是水质,水不好,会糟蹋茶叶的香气,一般来说山泉水为上、纯净水次之、蒸馏水再次之、自来水最次。同样的山泉水活水比存放时间长(比如超市买的)的更好。再则是器皿,瓷器类如盖碗最能不偏不倚的真实反应茶叶香气,陶器类(如紫砂器)则需要单类茶单泡,不然易串香。最后是水温,如泡绿茶水温过高香气会流失,乌龙水温过低则香不扬,应该根据各种茶的特性来冲泡才能显露最真实的茶香。

 

四、爱茶人士怎么提高嗅觉能力

嗅觉来自于自身天赋和后天培养,本期我给大家讲一些切身经验。

由于生长环境,我从小就喜欢闻各种气味(当然也是后来才意识到),桃花、梨花、兰花、油菜花、紫云英花、栀子花、野菊花、蔷薇花、丝瓜花、南瓜花、洋芋花……松针、檫树叶、枫树叶、杉木叶、晒干的杂草气味……各种炒货的气味,还特别喜欢草木灰的气味……现在每每遇到各种盛杜鹃花香、水蜜桃香、成熟枫叶香、奶香开的鲜花我定会去闻一下,野外遇到未知的香气我一定会寻找到源头看个究竟,不认识的就用“形色识花”软件解密并作记录。

正是在很多年间不断的积累,在大脑里形成了香气数据库,到后来开始学茶时派上了用场。

比如我做过的一款赛过初恋红茶(首批),就闻出了里面有水蜜桃香、苦杏仁香、野花蜜香、花粉香、成熟的枫叶香等,但如果我们的大脑里没有这么多香气数据,大多数人只能闻出水蜜桃和蜜香,其他有感觉但无法描述。

比如大家都喝过的龙井,有说豆花香,有说炒豆香,炒豆很多人都吃过有记忆,但豆花很少有人闻到过无法理解,其实这两种香气是工艺形成的,茶叶做嫩一点就会散发豆花香,带点宜人的青味,做老一点就是炒豆香(夹点火香)。大多数人根据不同龙井茶最多还能描述出嫩香、兰花香(极少),其实绝大多数龙井还是有杉木叶香,茶汤中带点“辛”味的那股气味就是杉木叶的气息。

比如我喝过的一款恩施玉露野茶,里面含有浓郁的龙涎香,茶主人和他的茶客们喝了几年都无法描述,只是说有特殊的香气,很香很香,却谁都说不出什么香。我给他们点破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个叫龙涎香,至于龙涎香是个什么味?我相信用过古龙香水的朋友都会有认知,2020夏天团购过一款台湾阿里山的龙涎香乌龙,是经过小绿叶蝉叮咬过产生的。

比如我去安徽休宁,他们说他们松萝茶有兰花香,我喝了一下跟他们说是小叶女贞的花香,什么是小叶女贞?于是我带他们到茶山找到一丛开满花的小叶女贞,让他们闻一下,他们茶叶的香气就一下子对上号了,很多绿茶产区对于自己茶中叫不来的花香统称兰花香。

又比如上好的铁观音,大家都普遍以为是兰花香,但很多时候却是栀子花香占上风,桂花香作陪衬,兰花香微乎其微。

比如凤凰单从的鸭屎香,很多人说是银花香(金银花香),现实中却是栀子花香占大部分,金银花香只有点影子。

比如说岩茶,很多人会问这个岩韵怎么感受,我叫他们在野外闻裸露的大岩石上的苔藓,被太阳晒过的味道,那个气味就是岩茶里的岩韵。

再比如团购过的一款祁门荒野红茶,品鉴中喝出来杜鹃花香、水蜜桃香、成熟枫叶香、玫瑰花香、奶香,但很多人只会说很香,好喝。

喝茶能喝出很多香气并非是为了去炫耀,而是让自己在茶叶品鉴的能力上更精进,在这个圈子或这个行业里有过人的能力和独树一帜的见解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五、冬天白茶应该怎么煮

煮白茶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煮干茶,一种是煮冲泡后的叶底。若是直接煮干茶,300-400毫升的水,只需要投茶2-2.5克即可。

由于在煮茶的过程中,茶与水在高温下长时间的接触,因此投茶量不宜过多。不用害怕出现茶汤滋味寡淡的现象,宁可少不可多。

如果冲泡品质优越的老白茶,光靠短短几次的冲泡,是很难将其中丰厚的内质彻底释放完全。

先泡后煮,利用高温煮茶的方式,将叶底内剩余的养分逼出,依然能煮出浓郁的滋味。

还有一个问题,究竟是加冷水还是热水?要从冷水开始煮,还是水沸了再投茶?

其实,这个问题也与茶叶的状态有关,也就是煮干茶和煮叶底的区别。如果是直接煮干茶,建议茶友们等待茶壶中的水沸腾之后,再投茶。待水再次沸腾后,茶汤颜色接近赤金色,及时关火。

而如果是煮叶底,则需要冷水投茶。冷水煮茶的速度较慢,叶底在水中长时间的浸泡下,物质析出多,有利于充分逼出深处的内质物。同样也是水沸之后,观察汤色接近赤金色时,即可关火。在煮茶的过程中,茶友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比如茶汤颜色变化,以及个人口味喜好来适当调整煮茶时间。

六、茶叶储存中该注意的问题

茶叶储存最要注意的三点就是防潮、控温、防异味。

1、如同任何炒货怕受潮一样,任何茶叶都怕受潮,受潮会让茶叶中的含水量增加而发生质变,往差的方向发生质变。受潮的茶叶会让茶叶原有的香气和滋味淡化直至霉变。一般绿茶、黄茶、红茶、乌龙茶的含水量需控制在百分之四左右才适宜保存。黑茶类(包括生普)的含水量则在百分之八以内才可以长期保存。

放置可以转化的茶叶空间湿度控制在百分之八十以内为适宜(有抽湿器的可以控制的更低些),高了容易变质,低了不易转化。所以建议茶叶不要放在湿度较大的地下室,南方雨季的地下室湿度实在是太大。

2、绿茶未经过发酵,而是在加工过程中由高温阻断了茶叶中的酶促反应(即其他茶叶所谓的转化),追求的是干茶的本质香气、甘甜鲜爽度,所以需要冷藏,开袋后常温下存放也要尽快饮用(原则上不要超过一个星期,但也要根据当时的气温而论),如果买了大包装也最好分装成小包装拿出来饮用。若是塑料制品袋则需要用夹子夹紧以免受潮,最好用密封性较好的瓷器存放。轻发酵的乌龙茶如清香铁观音、清香型的漳平水仙、凤凰单丛雪片、轻发酵的台湾乌龙需要冷藏,那怕是真空包装的也最好也冷藏保存,因为这些茶叶对空间温度还是敏感的,冷藏可以延缓茶叶氧化,氧化会导致茶叶香气和滋味的衰减。

其他茶类可以常温下存放,但温度也最好不要超过30度,过高会让茶叶转化加速。所以建议茶叶最好不要放在顶层的阁楼,夏天阁楼的气温可能会达到四十多左右。

控温的同时还要避光,光线会使人的皮肤老化(其实就是氧化),也会让茶加速氧化,尤其是绿茶类那怕装袋也要用不透光的袋,否则短时间内茶叶会变黄变味。其他可以转化的茶类也最好不要放在光线充足处,尤其是靠近窗台前。

3、茶叶是最容易吸收异味的食品,跟香皂放在一起会吸收香皂味、离苹果太近会吸收苹果味。我遇到几位将绿茶放在冰箱里而吸收了咸菜和海鲜的味道、将普洱放在衣柜而吸收了樟脑的味道,这样只会糟蹋茶叶。所以冷藏的茶叶空间最好独立,塑料袋储存的最好外面再套一个保鲜袋,已经开封过的最好再次封口,封口前尽量将袋中空气排尽或放置脱氧剂。

一些不同茶类的茶气味不同,特别是六堡茶、熟普这类气味较重的要有独立空间存放,以免影响到别的茶叶,以免串味。茶饼、茶砖类打开饮用时可以将茶撬成小块用瓷罐或紫砂罐储存,这样可以起到醒茶的作用,而醒茶可以美化茶汤口感。

4、储存散茶的器皿最好是用密封性能好的铁罐、瓷罐、紫砂罐(紫砂罐只要盖子密封没有问题)或锡罐,绝不要用玻璃瓶(这是经验,放绿茶老化太快,放黑茶不会转化,所以只能当样品罐陈列)。收藏的茶饼可以用纸箱打包,不用担心转化不了,纸箱也是有透气性的。量少可以买储物柜,一个抽屉放一种茶类。袋泡包装的定期喝一下,口感没有明显衰减的没有问题,如果衰减过快可能是茶叶干度不够而受潮变质或包装袋密封性不好,但如岩茶的返青现象属于正常反应。

家中可以多备几个茶叶罐、不透明的自封袋、长夹子,以便平时茶叶周转饮用时使用。也可以买一个小电焙笼,一次可以烘一斤左右的规格,这样那怕发现有受潮变味的茶叶也可以随时处理。

寻找品茶的人

三年了,我一直在怀念着那间茶屋,怀念着茶屋里那个卖茶的年轻女子,不知她用心所等待的那个真正品茶的人,如今是否已经等到,但她那原本的板凳,本色的茶桌,陶瓷的茶盅清晰地储存在我的记忆中,至今没有褪色,就连茶屋与茶屋所隔档的那些密密的风铃在我幻觉里依旧响得那么清脆。

那是一个新茶刚刚上市的季节,应朋友之约,我第一次来到她的茶屋,品品当年的新茶。我很清楚地记得,那晚凉风习习,我穿着一套很合身的西服,和几个朋友一道进了她的茶屋,迎接我们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她把我们带到一处灯光朦胧的茶座,随后为我们沏上一壶茶,当时那个女孩不慎将开水滴在了我的手上,我本能地痛叫了一声,那个女孩连声道歉,谁知我的朋友执意要请她的老板过来。就在此刻,一个年轻的女子走过来,但她没有什么姿色,看上去就知道她不懂得怎么化妆。她一进来脸上堆满笑容地说:“我就是老板,不好意思,服务员没有服务好,请原谅!”她转过头问我要不要请医生看看。我说没事。这时我的朋友开玩笑说:“他可是我们圈里受保护的作家哟,你要是把他的手烫伤了,那就摊上大事了。”大概是冲着“作家”一词,她足足地看了我好几分钟。也就是在那一天晚上,她很低价地收了我们的茶钱,连座位费都给免了,并笑容可掬地对我说:“先生!能否方便留下您的电话?”

以后的日子,我经常接到她的邀请,她邀请我去她的茶屋,邀请我去看她在大学校园里写的感人的爱情小说,去听她——一个茶农家孩子成长的故事。

她说她原本可以进入一家好企业,只是不愿跟一个与她竞争的同学伤和气,她选择了放弃。她爱自由,所以她经营了这间茶屋。她很爱文学,她所写的小说曾经令许多大学女生伤心落泪过,当然也包括她自己。她很怀念山里的茶棵地,怀念童年的生活:儿时,她被父母背到茶棵地,就在地里拉着茶枝,绕着父母斜背在身上的茶篮,东倒西歪,直到父母拿来麻酥、糕点或甜糖。她忘不了摘茶的奖励,虽说钱不多,但想到商店里甜糖和香饼的诱惑,她有着使不完的劲。在父母不给零花钱的那个年代,她感激这些茶棵,而且是茶叶经济帮助她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如今,我再也没有在茶季回家采过一片茶叶,为了慰藉内心的牵挂,所以我在城里开了这个茶屋。”

她说她每次沏给我喝的都是山里原汁原味的野茶,“茶叶不好看,就像我,但味道很不错。”她打气地对我说,“我不美,可是一颗心却同别的女孩子一样,有细密的枝节,需要爱与被爱,这些年来,我一直在静静等待,渴望一个人能懂我,能像品茶一样地读我,能在茶过三杯之后,触到我心底深处最疼痛的美丽……”

听到这些,我有些沉醉,我似乎觉得她所说的那个人就是在指我,而我已是一个结婚生女的人了,我不能伤害她,不能为她如此寂寞的青春增添一些活力。我记得我走的那天晚上,风铃被我碰了一下,铃铛星星一样,碎落一地。以后,因工作的关系,我调到了另一个小城,再也没有去过她的茶屋。听说茶屋夜夜客满。如今,却不知她是否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那个真正品茶的人?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石泽丰(安徽池州)】

找到约21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