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什么叫供茶

找到约357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舒曼:“佛茶”与“禅茶”之关系刍议

2017年3月28日,“首届蒙顶山国际禅茶大会寻根峰会”在雅安市名山区茶马古城举行。《吃茶去》杂志总编舒曼应邀作《“佛茶”与“禅茶”关系之刍议》学术报告。报告大致内容如下——

佛家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佛教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最为珍贵、最为精彩、最为出色的篇章。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因缘具足”地与茶结缘成就出“佛茶文化”这一概念。再至中晚唐时期又得到中国佛教——禅宗的青睐和推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茶文化”(禅宗茶文化)这一概念,其要义不出禅门“吃茶去”,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

追朔佛教茶文化近二千年的辉煌历史,“佛茶文化”却在禅宗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发扬光大,并形成了自身的思想体系。所以说,禅茶文化是佛茶文化的标志,对于佛教界饮茶之风的鼎盛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由于禅宗茶文化影响所致,对于全国饮茶之风的鼎盛也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关于“佛茶”,亦即佛教茶之事,舒曼认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房玄龄等人著《晋书·艺术列传》卷九十五中所写发生在晋代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僧人单道开以茶禅修之先例。除了敦煌人单道开而外,陆羽《茶经》还补充了武康小山寺释法瑶和八公山沙门昙济。也就是说,晋代僧人单道开的“以茶禅定”,南朝宋代释法瑶的“饭所饮荼”和沙门昙济“设茶待客”,开启了中国佛茶史上崭新篇章。关于这三位佛教人物的茶之事,舒曼曾在《陆羽“茶经”中的三位佛教人物茶事考》一文中作了较为详细的剖析(见《陆羽“茶经”与湖州——纪念陆羽诞辰1280周年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25-35页)。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南北学风的融合,佛教各种的宗派乃渐渐形成。据资料载中国佛教宗派有八宗、九宗、十宗、十一宗、十三宗、十五宗之说。后来佛教各宗转承之下变为十宗,再把列属小乘佛教去除,因而在中土佛教大乘宗派中,最为有影响的实属佛教八大宗派:唯识(法相)宗、律宗、天台宗、禅宗、三论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

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佛教八大宗派虽然都是在中国形成的,但每一个宗派都有其完备的体系和经典理论架构,也就是各宗大义[见(吴信如.佛教各宗大义.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8月]。

因为茶可以和任何事物结合,也可以和任何佛教宗派结合。正因如此,茶与儒家文化结合,可形成“儒茶一味”,茶与道家文化结合,可以形成“道茶一味”,茶与佛家结合,可以形成“佛茶一味”,以至于茶与琴道、花道、香道、棋道、曲道乃至书画、诗词等均可成为“一味”。而且,茶与佛教各宗结合均可以有各自的与茶相关的理论架构。

舒曼从三个方面例举佛教净土宗、密宗、天台宗与茶的渊源。

如,茶与佛教净土宗结合,可称“净茶一味”或“净茶文化”。净土宗推崇《阿弥陀经》中“微、妙、香、洁”四德,此乃西方极乐世界莲花的四大特色,以此作为净茶文化“四大精神”。“微”是入微心田;“妙”既妙不可言,是一种内心功德之显发;“香”是内在之香,也是心性的显发;“洁”是高洁,是一种超越。

净土宗讲自性、清静和光明。清静为无量寿,是谓“微妙”,自性和光明为无量光,是谓“香洁”,具有超越性。净宗茶文化是通过茶这一媒介,也就是借助于茶,使茶性变性出一种“缘”。如此,净宗茶文化是用净土八功德水:“澄净、清冷、甘美、安和、轻软、润泽、除饥渴、长养善根”,冲泡出“微、妙、香、洁”四大精神。通过这杯净宗茶,使无数众生走向性感的净化,走向阿弥陀佛的净土生活理念。[见(舒曼.“东林梵音起,匡庐禅茶香”一文.《河北茶文化》.2007年12月第6期)]

又如,茶与佛教密宗结合,可称“密茶一味”。密宗分为唐密、东密、台密或藏密。密教修法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唐时期,但凡皇帝赏赐高僧基本上多用茶供。如传播密教的佛门人物金刚智的忌辰时,往往会举行千僧供的法会,唐玄宗就会赐茶以供斋用。把茶作为供品则是从唐代开始,而且就是唐密所创。供养分:外、内、密、密密四层。另外,《行历抄》是日本台密圆珍大师的游唐日记,其中亦记录他初到长安会见唐密祖师惠果和尚之法孙,与法全一起吃茶以及圆珍在青龙寺吃茶的情景。这也证实密宗高僧与茶的关系。

还有中国早期密法——药师法与茶的关系。药师法是以性空为性、以药物为体来认识人生而了生脱死的立地起修的大法,其本质就是修药师定。如法门寺地宫发现皇室茶具以及八重宝函中有药师曼荼罗,说明地宫也已用茶供养药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吴立民说:“用药师法茶供、茶施、茶会,则是秘密禅茶供之善巧方便之运用。因为茶禅一味,禅密一体。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易悟缘起性空之理,更显实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来口、如来味、如来意,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再如,茶与佛教天台宗结合,可称“台茶一味”。唐时,日本天台宗祖传教大师最澄从天台山带茶种回日本栽种;宋熙宁五年(1072年),日僧成寻来到国清寺参拜天台宗祖庭,感恩国清寺法乳深恩。

日本成寻禅师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提到了佛门茶事。此后,日本友人专门在国清寺七佛塔旁种植“御奉茶纪念”茶园,以示纪念。而在国清寺文物室内仍保留有最澄入唐渡碟文书和最澄入唐图两幅珍贵文物。

如今天台山方广寺月真法师从天台宗法华教义出发,进一步阐释法与茶圆融不二的内在关系,把品茶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和“圆顿止观”论紧密相连。他在《供祖茶会法语》中写道:

“采灵芽于华顶峰头,汲净水于石梁瀑下,依马明龙树(马明: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龙树:印度佛教人物,著有《中论》)制造之方,按慧思慧文(慧思、慧文为天台思想先驱人物)烹煎之旨;焙之以法华三昧火,碾之以实相解脱轮;煮之以大悲方便锅,盛之以般若清净碗。碧毫落处,空湛澈;茶云起时,国土飘香。凝神汤色,空观、色观、中道观,三观圆于一念;定心服味,业障、报障、烦恼障,诸障消于无形。法界即茶,茶即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见(舒曼.茶风旧识国清寺.吃茶去.2012年第6期第26页)]

关于“禅茶”,亦即佛教禅宗茶之事,舒曼认为:在印度佛教发展的各个阶段里都存有禅的思想,禅甚至存在佛教以外的一些宗教中,各自对禅有着不同的理解。自从佛教的禅思想传入华夏后,起初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但自禅宗形成后,中国的禅思想则主要表现在“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六祖坛经》)由于禅宗把禅思想与“心性”、“见性”、“佛性”等问题紧密相合,加之六祖慧能倡导自性本足,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观念,确立以无相为本,无性为体,无念为宗的中国禅宗思想

。而今我们所讲的“禅茶文化”、“禅茶一味”抑或所谓的“禅茶”,是专指或特指佛教禅宗与茶的关系,而非茶与其他佛教各宗的关系。也就是说,禅茶文化抑或禅茶,既非从唯识宗的玄奘法师、律宗的道宣律师、天台宗的慧文大师说起,也非从三论宗的鸠摩罗什尊者、华严宗的杜顺和尚说起,更非从净土宗的慧远法师、密宗的不空上师说起,而是从北魏禅宗菩提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说起。所以说,“‘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传授的‘教’相区别”。(王雷泉: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茶之“禅”,对今天的人理解起来有些费解,因为“禅”很抽象,禅宗认为“禅”无处不在,行住坐卧皆可禅,但禅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要靠自己来体悟或感悟来理解,如人喝茶,冷暖自知。

舒曼认为,佛教从印度传入,就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撞击、冲突,随着各宗的创立,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转为相互渗透、融合。那么,如何能在佛教的教义、教规和礼仪中更好地渗透儒、道学说,这就成为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课题。于是,禅宗在这样一个课题中捷足先登,接受和融入了中国儒、道文化。唐代时开创了儒、释、道“三教并立”局面。“一个宗派流行时间的长短是与它们中国化的程度成正比的。”(季羡林语)禅宗的入佛门槛较低,只要在眼前改变一下对现实的看法。这是因为佛法本就在世间,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我们。

要了解禅茶文化理念,需要先了解禅宗禅法的传承与发展,均从菩提达摩“二入四行”基本要点开始,到二祖慧可“断臂求法”而直显达摩正传的心法,及至三祖僧璨的《信心铭》、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和五祖弘忍《修心要论》达至“守本真心”的“东山法门”,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六祖慧能顺应时代潮流,大胆地对传统佛教的宗教仪式、佛性理论、修行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其内容涉及提出“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性即佛)、开启顿悟法门、倡导立地成佛等等,从而使禅宗最终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绵延至今而不绝,以至于成为中国式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杰作。

禅宗认为,所有的修行,都是从心而来。一个是神秀禅师的“时时勤拂拭”,种净心之因;一个是慧能禅师的“本来无一物”,得净心之果。慧能大师和神秀国师,开创了“南能北秀”的时代,形成禅宗南北二宗,而后,禅宗法不传衣,一花开出五叶——即“五家七宗”:湖南沩山的沩仰宗、河北正定的临济宗、江西洞山的曹洞宗、广东云门山的云门宗、江西抚州青莲山的法眼宗,后来河北的临济宗又分别在江西南昌和高安分出黄龙派和杨岐派,禅门枝叶茂盛,灯灯相传。这“五家七宗”,为中国禅宗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舒曼认为,我们所说的禅茶文化或所谓“禅茶”,就是茶与“五家七宗”所发生和形成的因缘关系。所以,当我们追根禅茶文化精神之源,实则旨归在中国式佛教——禅宗思想。

在禅宗茶文化史上,舒曼列举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四件大事件:

一是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雅雨堂丛书》本1958年中华书局版)记录唐代“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降魔藏)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降魔藏禅师这样的决定,即反映了僧人饮茶的需求,也说明了坐禅和饮茶同属于僧人的禅修的内容。至此以后,僧人饮茶真正成了“和尚家事”。

二是中晚唐的高僧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百丈清规》,将饮茶列入佛门清规。百丈怀海禅师实行僧人农禅制度,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口号。《百丈清规》对于禅茶文化的贡献是将僧人植茶、制茶纳入农禅内容,将僧人饮茶纳入寺院茶礼,使僧人饮茶之礼成为了佛门常态化和制度化,较降魔藏大师又进了一步。正因怀海这一贡献,不仅明确肯定僧人茶事的制度化,还使茶事活动真正从制度上成为与禅宗教义相关的行为。

僧人饮茶成为制度并被纳入法律强制施行是在元代。元代皇帝命令和尚们重新编刊《百丈清规》,遍行天下丛林。明洪武十五年(1382)太祖皇帝“圣旨榜例”,“诸山僧人不入清规者,以法绳之”。《百丈清规》对于刚刚出现的佛门茶礼的发展和巩固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是禅茶文化史上甚至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次大的飞跃发端于唐朝从谂禅师,人称他为“赵州古佛”。他常与四方来学者道以一声“吃茶去”,因而形成禅门“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去吃茶”一桩有趣公案,成为中国禅茶史上著名茶文化典故。

从谂禅师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由于禅宗提倡“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顿悟观,讲究生活体验与参禅密不可分,所以“吃茶去”公案的诞生,震动了整个南北禅林,故对中国禅宗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赵州禅茶’提升了佛教茶文化乃至中华茶文化的文化内涵,赵州禅茶的出现是‘禅茶一味’肇始的标志,是禅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同时也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从而“‘吃茶去’凸显了禅的本质和核心,揭示了禅的修行特色和精神”。

四是中国禅茶文化“四大精神”和“四大功能”的诞生。中国禅茶文化作为一个特别话题在近十多年来被茶、佛界人士广泛谈论,也是被世人广泛炒作的话题。2005年10月,当代高僧净慧大德以儒释道三教核心思想提出了“正、清、和、雅”四大精神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创造出中国禅茶文化全新的理念和文化内涵,把禅茶文化推进为一个价值核心,一个新的教养水准,来规范我们周围的世界,通过这种文化现象改变自己,改变周围。其目的诚如净慧大德所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禅茶文化,从表面上看就是禅和茶共同点的结合,所以才有“茶味禅味,味味一味”之说,与“儒茶一味”、“道茶一味”、“书茶一味”抑或茶和别的事物结合没有什么区别,但深想一层,只有当茶和禅宗文化结合时才能有“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三教合一的思想精华体现,再加上一个“茶家主雅气”才能真实地反映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才能使茶泡出更赋哲理性的滋味来。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诚如净慧长老有言:“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舒曼在阐述“佛茶”与“禅茶”之后总结道——

“佛茶文化”是指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各宗派文化缘合的产物,是僧人通过在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实践体认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佛茶文化是指整个佛教(包括佛教“八宗”)与茶文化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禅茶文化”是指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专指禅宗“五家七宗”僧人通过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的禅修实践中所感悟和创造的精神财富。“禅茶”可视作一种法门。

禅茶文化既有佛教文化的一面,也有超越佛教文化的的一面——禅茶文化是基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倚于佛家的“和合”情操,洋溢道家的“自然”理想。“道讲‘修真养性’,佛讲‘明心见性’,儒讲‘穷理尽性’,三家根本都是圣人之学,都是讲‘复性’”。(见《槐轩概述》﹒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实际上禅宗就是借品茶倡导“三教”之“复性”——清和净心,借茶参禅,借茶悟禅,以平心静气之态领略茶韵禅机的真谛,从而追求精神境界提纯与升华。

舒曼指出,研究禅茶文化,不是研究僧人植茶、制茶、采茶、饮茶等现象,也不是简单地把僧人采的茶、僧人制的茶、僧人饮的茶统统视作叫“佛茶”和“禅茶”。研究佛茶文化或者禅茶文化,是研究茶被佛门或宗门的僧人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形而上的文化现象,也就是僧人在禅修和礼佛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

所谓“禅茶”,是茶又非茶。说它是茶,只是僧人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视作是僧人修行的载体。说它不是茶,只是因为禅宗茶道早已超越了茶而成为“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的象征。

所谓禅茶,是“瓯注曹溪水,薪烧鹫岭桠”(六祖惠能在曹溪宝林寺演法而得名。曹溪被看做“禅宗祖庭”。曹溪水常用以喻指佛法。茶碗里面倾注的是曹溪的水)又有“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的自在,而这杯禅茶的自在恰是体现“上供诸佛祖,平施百姓家”的平常和日用。

所谓“禅茶”,是佛的化身,禅的心语;是菩萨心肠,禅的境界;是性的开悟,禅的灵芽。

延伸阅读——

以“把茶问禅蒙顶山,修心悟道天地间”为主题的“首届蒙顶山禅茶大会寻根峰会”,于2017年3月28日上午在雅安市名山区茶马古城茶市大厅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禅茶文化专家学者、高僧大德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佛教禅茶文化的起源与历史、发展和未来。会议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前主持,省民宗委副主任杨伯明、市民宗局局长杨丕樵、名山区委副书记、区长余力等领导参加会议。

本次峰会学术论坛特邀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大慈寺方丈大恩法师,四川省巴蜀文化学重点学科建设首席专家、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谭继和,北京大学教授、日本茶道研究学者滕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川藏文化研究专家任新建,《吃茶去》杂志总编、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禅茶文化研究学者舒曼,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茶树资源专家虞富莲等六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蒙顶山禅茶文化与大慈禅茶》《禅茶一味与巴蜀文化》《茶修即禅修》《茶马古道研究》《“佛茶”与“禅茶”关系之刍议》《巴蜀古茶树资源的优势与价值》等内容先后进行了演讲。四川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雅安市佛教协会会长、雅安云峰寺方丈智灯大和尚代表雅安市佛教协会致结束辞。

比「炒茅台」还疯狂,60斤茶叶卖1500万,扒一扒魔幻“大益茶”

前几天,在我们的社群里,有小伙伴提到了一款叫“大益茶”的产品,引起了我的好奇:

于是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还有业界人士称它为「茶叶界小茅台」:

真正能变现和流通的主要就是“大益”,毕竟有头部效应在……大益被称为茶叶界“小茅台”

玩大益茶,也就是像炒茅台、炒鞋一样,炒一种名叫“大益茶”的茶叶。

于是,我赶快去研究了一下,仔仔细细地了解了炒“大益茶”的流程、升值空间和底层逻辑之后,我有种大梦初醒的感觉。

炒鞋?什么炒鞋?

和炒大益茶比起来,炒鞋就是个弟弟……

01

“炒”大益茶,到底有多疯狂?

大益茶,其实就是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普洱茶。

一开始,我去大益茶的天猫旗舰店看了一下,感觉虽然偶尔有高价茶,但整体价格也不算贵:

不过,后来我发现,真正用来“炒”的茶,都不是你能轻易买到的。

1)“炒茶”到底怎么玩?

要炒茶,第一步当然是购茶。

一般来说,购茶有三个渠道:大益茶的天猫旗舰店、官方 APP 「益友会」,以及线下茶商渠道。

和炒鞋一样,想拿到厂家直售的原价茶,是需要在天猫参加抽签摇号的。

像下面这款爆款茶「沧海」,发售量为 5000 提,但最终却有超过了 200w 用户参加抽签。

第二步,就是时刻关注茶叶的升值情况,在力求在价格最高的时候卖出。

那么,怎么看现在你手里这款茶的行情呢?

和股市一样,炒茶有自己专门的网站,还有小程序、App 。你想看升跌指数,可以有:

炒股常见的大盘指数、K 线,也有,看得人一愣一愣的:

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款“沧海”茶, 就可以在这里看到:

发售当天,市场价格就从 23800 元一路被炒到了 81000 元,峰值比原价足足翻了 3 倍多!

2)“炒大益茶”有多疯狂?

所以,这玩意到底有多赚,值得大家这么费心费力的跟进呢?

① 炒茶升值 2w 倍

接下来,我们以一款叫做「 88 青饼」的茶叶为例。

说实话,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在打开页面的一瞬间还是把我吓得叫出了声(原谅没见过世面的我):

茶叶,居然可以买到 1500w 元!

这个价格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来帮大家计算一下:

1 件= 12 提 = 7 x 12 片 = 7 x 12 片 x 357 克 = 1500w 元

平均下来,现在「 88 青饼」这款茶, 1 g 就价值 500.2 元。

再给大家看一下现在黄金的价格,1 g 差不多 488 元:

1 g 茶叶比同重量的黄金还贵,换了我,宁可供起来都不会喝的。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数据已经很惊人了,那你就错了。因为,如果从升值空间来算,这款茶叶比黄金划算 5000 倍:

如下图所示,如果你在 1988 年买入黄金,那么你的升值幅度是 1887 ÷ 436 ,大概是 4.32 倍:

但是, 88 青饼在 90 年代的时候,还只值 10 元一饼,也就是 0.025 元 1 g。

也就是说,如果当时购入这款茶饼,那现在升值幅度是 20008 倍!

老天鹅,这收益,倒卖毒品也赚不过它啊……

当然,上面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常见的、收益比较好的茶,一般是这样的,翻个 15 倍:

再“次”一点的,翻个 5 倍还是没问题的。

一般来说,炒茶圈的玩家都是 5 件、 10 件的囤。因此,只要你运气够好、流动资金够多,那么一次赚几百上千万都不是问题。

这么高的收益,怪不得炒普洱茶在经历了 2007 年的普洱茶泡沫、70% 的玩家都被套牢的惨状之后,还能“重新出发”,再次被炒的火热。

② 期货茶

还是说刚刚那款“沧海”。因为是“爆款茶”,再加上供货量很少,所以一时之间,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

在暴利的引诱下,很多人开始炒起了“期货茶”。

所谓期货茶,就是一些卖家自己还没货,就先放出风声,说自己能弄到茶,但是现在已经都定出去了;如果还有人想要的话,自己有渠道弄到。.但是,如果你想定,就得立即付全款,不能拖欠。

交钱后,我给你“开白条”,约定交付日期,到期交茶;交茶之前,你也可以自行进行二次买卖。

这样,卖家用一个装茶的纸箱就能唬住人,获得大量流动资金,于是连纸箱都成了抢手货。

巅峰时期,连一个装「沧海茶」的箱子,都能卖 5000 - 6000 元。

就这个蓝色纸盒,能买 5000 - 6000

可能你想问,这么不公平、一看就很容易被骗的局,怎么会有人去做呢?

还是马克思爷爷说得好:

为了 100% 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 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上绞架的危险。

02

“炒茶”,为什么能这么火热?

说实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普洱茶不仅一点也不贵,甚至还不如绿茶、红茶等受欢迎。

但是,熟普洱的「树越老越香、茶越陈越香」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炒”。

因此,从上世纪末开始,港台商人就将这股风气带进了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芳村。

甚至可以说,是芳村,或者说是芳村背后的资本成功“炒火”了普洱茶。

资本们的“炒茶”,大概是这样的流程:

第一步,人为制造「供需不平衡」。

选定一款有噱头、好炒作的茶,我们就暂时叫它「茶叶 A 」,然后投入大量资金,在市场上拍一批人收购这种茶,让它先变得供不应求起来。

第二步,人为制造「噱头」。

通过舆论的力量,把「茶叶 A 品质极好、将来会火」的概念宣传出去。根据产品的不同,这一步的手段也非常花里胡哨……

比如,通过一些专家,告诉目标用户茶叶 A 品质多好、营养价值多高,以及有多稀缺,非常值得收藏:

比如,通过一些精准的“炒茶圈”自媒体,告诉玩家们,茶叶 A 多有收藏价值:

再比如,做一些“天价拍卖”,引起大众的关注,占领用户心智:

2004 年卖出 4000 元/g 的“清宫普洱茶”;2007 年,深圳茶博会上的新茶“锦秀茶祖”卖出了 40 w,合约 800+ 元/g……

再再比如,搞一些非常轰动的仪式,比如什么「百年贡茶、回归普洱」,彩旗飘飘、锣鼓喧天、警车开道、直升机护送……

知名度上去以后,大家开始到处想买这种茶,但是因为上一步骤中资本的「囤货」,导致市面上的茶叶 A 很少。

由此,大家会直观认识到“这款茶真的很受市场欢迎”。

这一波操作,不仅能让喝茶的人认可茶叶的品质、自发买茶;

更重要的,是给了“炒茶玩家”们想象空间,让他们觉得让茶叶很受市场认可、有升值空间。

第三步,人为制造「暴涨假象」。

资本们先放出一小部分茶叶在市场上流通,再派自己人去“高价回收”;再放一小部分,再自己“高价回收”……

几轮下来,高额的利益让整个炒茶市场都陷入了狂热,玩家们被高昂的利益诱惑,纷纷开始投钱。

通过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方式,资本们进一步拉高了茶叶 A 的价格,同时也吸引更多的韭菜入局,接下来,就该收割了。

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有节奏的放出囤积的货源,躺着数钱。

这个时候,市场上的价格已经被炒到很高了。在不打破整体供需关系的情况下,把囤积的货物慢慢出手,就可以获得最大化利润。

总结下来,就是这样:

可能有老股民发现了,这些动作完全是股市的操作:先龙头股带动板块内其他股票上扬,再对敲拉高、自买自卖、缩量拉升。

当资本收割完毕,心满意足的撤退之时,就是“不舍得出手”的普通玩家们被割韭菜的时候 ——

没了资本运作,再加上供需关系逐渐平衡,市场会逐步恢复理性。

到时候,高价买进的茶叶 A ,价格只会逐渐跌落,哪还能找到人接盘呢?

只能低价出售,甚至全部砸在手里,只有损失惨重的份。

03

大益茶的收割,远不止“套牢”

除了被“套牢”,大益茶还有更多的方式让你乖乖掏钱,什么中间商跑路、原料真假掺半,还有“知识付费”……

1)卷钱跑路,维权困难

由于茶叶本身是一种农副产品,高价茶发展的时间又比较短,因此,虽然它的价格很高,但交易却和一般的农副产品一样“约定俗成”:

一般不会签合同,都是以商家的“诚信”做担保。

这很好理解,你去买一百斤小米,会和店家签一个严密的商业合同吗?

因此,很多涉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交易,都只有一个转账记录,或者一张收据。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是钱货两空。

去年,炒茶圈有一起轰动一时的「心叶茶轩案」,涉案资金 1 亿多元:

用投资普洱茶的时候,为了方便二次买卖赚差价,就一直把茶叶寄存在心叶茶轩的茶商手中,并约定了在 2020 年 1 月把货拿走。

但是,在到期收货时,却茶商被告知,因为自己的供货商卷了自己交的货款跑路了,因此无法“对单”(也就是对照单子交货),最后“货没到,钱退不了”。

图源水印

因为没有签订相关合同,所以只能算是「民事诉讼」,法院只能判决茶商必须还钱,无法将老板送进监狱。

这时候,只要茶商一口咬定自己没钱,法院也只能将他列入“老赖”名单,维权非常困难。

2)上游原料鱼龙混杂

炒茶的火热,也让普洱茶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易变得极其火爆。

在很多茶叶市场上,买卖茶叶甚至都不用卸货,货在车上就可以进行数次转手。

因此,一些本身就在制茶行业的炒茶玩家,很容易被高涨的市场情绪煽动、贸然出手买茶原料,指望着大赚一笔,实则很容易被骗子们用低质量的茶骗个“血本无归”。

根据业内人士@老徐谈茶 爆料,他曾经和朋友在茶叶交易市场遭遇了「以次充好」的骗局:

花了 40w 买了 5 吨茶,本来想在市场里直接转手卖掉,就可以赚 3w。

但是,考虑到加工后,再卖给品牌做“贴牌产品”,利润可以直接翻 3、4 倍,他们就打算拿去茶厂加工。

谁知去了加工厂才发现,这些茶竟有一半是已经“报废”的茶!

最后只能认栽,勉强挑出一些合格品加工后出售的,才挽回了部分损失。

3)炒茶圈“知识付费”

乘着炒茶火热的东风,还有不少人开始搞起了“知识付费”。

以下面这个公众号为例,从去年微信开放付费阅读以来,这个账号就开始发布付费文章,基本篇篇都是很有噱头的内容:

目前,已经发了 200 篇左右的付费文章,售价在 8 - 98 元之间,购买人数从 30 到 100 人不等。

我们来把上面的数据取个保守值,按照平均收费 30 元,每篇有 50 人购买来看,光这一个账号就可以赚到 45w 左右。

而且,像这种账号有很多,还有更贵的。

像是下面这个账号,只有 8 篇付费文章,但是每一篇都是 100 人左右付费。按照 198 元/篇的售价,算下来至少已经赚了 16w 了……

虽然和炒茶收益相比不值一提,但是这些钱可是无风险、无投入的纯收益,已经足够我们这些普通人眼红了……

04

结语

其实,“炒大益茶”说白了,就是以茶为载体的「类金融炒作」。

它已经脱离了商品的「流通本质」,本质是一种赌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骗局”了。

当然,这种局也并不新鲜:

十八世纪的郁金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君子兰、九十年代的藏獒、2016 年左右的金钱龟……换汤不换药的套路,换汤不换药的“疯狂”。

金融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活动,本身是无罪的;真正有罪的,是利用金融损人利己的人。

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未来都能对「热炒」的东西保持理性和警惕。记住佟掌柜这句话:

幻境再美终是梦, 珍惜眼前始为真。

参考资料: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查尔斯·麦基

《为何股市总是如此疯狂》-韩和元

《三万炒到上百万,谁是普洱“金融茶”最后的接盘侠?》-红星新闻任江波

《一个茶饼卖12万!芳村十五年“疯狂” 炒茶史|| 深度》-无冕财经

《万字行业揭秘:普洱茶的炒作逻辑》-六月雪山

《君子兰、普洱茶、邮币卡、藏獒等泡沫的启示:要暴富,先研究泡沫》-复利魔方

“假茶”泛滥的原产地!论茶叶真产地的重要性?

这是个好问题,触及到如今茶行业本质的东西。

如今茶花开两表,一枝商品茶,一枝没名字,我们姑且叫小众茶(其实私房茶也不准确,还是大众称呼)。

商品茶,是不讲产地,或者即便讲产地也多是噱头。

这得从建国前说起,建国前姑且分三类茶:百姓茶、文人茶(士大夫茶)、贡茶,后两种有交叉,贡茶未必就比文人茶好(这个跟本题关系不大不展开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要发展经济,作为茶独一无二大国的,当然首要发展,而且是可以打破封锁的发展。

但当时茶行业百废待兴,年产量低到历史低点。

多低呢?我举岩茶的例子。

武夷山在光绪年间,仅核心产区天心村一地,就能产150吨。而到1949年,武夷山全市也就58吨。

怎么办?这得感谢当年福建、广东、安徽、浙江的大佬们,没错,就是现在大多仙逝,你们耳熟能详的那一波。

他们先是极力恢复种植、采制、精加工等工艺,而后又想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工业化路子,开始大规模无性繁殖、工业化生产等,这大概是明朱元璋废团兴散的又一次大跨越。

这么发展到了改革开放初,武夷山可以达到350多吨。

这些都是为了质量换产量,否则经济如何发展,茶叶大国如何重起,茶农怎么生存呢?

但也带来一些问题。

核心产地就那么一丢丢大,1989年核心产地也就1000来吨,做商品哪够?于是只能拼配。母树不够就无性,内山不够就洲茶。

与之而来的,就是很多产地的原生种被舍弃,取而代之的是长得快、卖相好、滋味讨喜的品种,很多产区也开始了茶树种群交流。

产地概念,对于商品来讲就模糊多了。因为绝大部分人喝不出来拼配,年份拼、树龄拼,不同产地的同树种拼,哪怕是一批洲茶加丢丢坑涧,那也是坑涧气息。

就好比,现在很多人觉得锡兰红茶好喝,立顿红茶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味道,人家拼配牛,我们其实也不差。

简而言之,就是现在的岩茶商品茶,更多代表一种工艺,甚至为了赶时间…不往下说了…

如果看客们喜欢看舌尖中国、美食中国之类,就明白中国传统美食讲究一个慢工出细活。其实西方也一样。

好的美食,工序极为繁杂,食材要求苛刻,等待时间长。

茶也如此。普洱讲原料,岩茶讲工艺。现代公认的两个到极致的茶,都是时间堆出来的。

普洱是靠原料的生长时间,喝的是原生态,制茶工艺相对简单。而岩茶的工艺复杂,所以家家卖弄“隔年陈”,指得是工序做完得2-3年。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产地都是XXX,比如普洱都是班章冰岛,而且动不动千年古树。

可能嘛??现在公认的三大古树王,也就是勐海南糯的800多年栽培型茶树王,勐海巴达树龄1700多年,别说古树了,你能喝到勐海县而不是其他滇毛青的就不错了。

滋味不够,不是正常嘛?同样出价格,人家真爱茶的或者内部贸易的,几十万包一颗树,从采摘到炒制全过程,数班倒吃喝拉撒寸步不离,就怕抓一把出去或者掺其他毛茶进去,老百姓喝个几百上千或者几万就是原产区了?

所以这个没办法,不理解我们看清人张潮写的《中泠泉记》,喝真正天下第一名泉的路子。

中泠泉,当时在镇江金山寺附近,名气太大很多人趋之若鹜。张潮写道:摩肩连袵,不下数万人,茶坊满不纳客。凡三往,得伺便饮数瓯。细啜之,味与江水无异。

像不像我们“双十一”?

于是他奇怪,说天下第一名泉不过如此,后来碰到一道人,带他跋山涉水,到郭璞墓附近的真泉眼取水,喝完感受是:就道人瘿瓢微吸之,但觉清香一片,从齿颊间沁入心胃。二三盏后,則薰风满两腋,顿觉尘襟涤净。

喟然曰:“水哉水哉!古人诚不我欺也!嗟乎,天地之灵秀,有所聚必有所藏,乃至拔而为山,穴而为泉,山不徒山,而峙于江心;泉不徒泉,而巽乎江水层叠之下。而顾令屠狗卖浆、菜佣伧父,皆得领兹山、味兹泉,则人人皆有仙气矣!今古以来,真才埋没,赝鼎争传,独中泠泉也乎哉?

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众喝的就是大众喝的,要是人人都喝到精华的东西,那人人都有仙气了。

产地也是如此,所谓真才埋没,赝鼎争传,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只是日常喝茶,别太较真,一分价钱一分货,滋味喜欢就好。

你以为你喝到的,或者曾经喝到的,就一定是原产地的?你以为在原产地喝到的,甚至在山上喝到的,就一定是产自山上的茶青?

不好举茶,我举个别的例子。

新疆出和田玉,但是现在很多高级造假用俄料,真正的和田玉早就流往一线城市私人藏品了。

林芝松茸比香格里拉长白山品质还好,但当地市场卖的,大多数是从四川甘孜连夜大卡车送过去的。

怎么分辨?当地熟人带你采,林芝的松茸药香浓郁、有土腥味。

其实,往往原产地才是假货最泛滥的啊。

最后,产地太重要了,但商品茶别纠结产地,当然绿茶红茶会好很多,但也多数不是原生种了。

倒也不是橘生北为枳一言能尽的。

其实还有些别的感慨,总而言之一句话,探头往茶门里看,很多路早就有牛人走完了。

玩剩下的,没人带也够琢磨一辈子。大佬们只是把低端体系拿出来建个成龙配套,供世人耍玩而已。


找到约333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