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什么叫普洱熟茶什么叫普洱生茶

找到约349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澜沧古茶:乌金的王兄

写在前面

2015年,茶友陶泊士在参加广州茶博会之后,因为一款神秘的茶,写下了这篇《乌金的王兄》。这是他继《乌金密码》之后,对澜沧味的再一次深入探讨。澜沧味的创立、守正、创新,在50多年中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呈现,研究和探讨是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事。感谢这些挚友,在品牌成长的路上,他们思想的火花总能照亮我们前行,让我们在这些真知灼见中找到灵感,成就今天更好的澜沧古茶。乌金和0085有什么不同?为什么0085螃蟹脚小砖是乌金的王兄?在第11代0085即将到来之际,细品泊士的文字,我们能找到答案。

这些天我一直在试一款神秘的茶。之所以说神秘,有两层意思。一是这个茶有特别的出身、别样的长处。这是“神”。二是这个茶并不为人所熟知,颇有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味道。这是“秘”。

01 一款神秘茶带来的惊喜

之所以想要试这么一款茶,主要是因为这次在广州春季茶博会澜沧古茶展区里,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情。起因是澜沧古茶这次发起了一个体系内的斗茶会,由年纪稍长一点、经验丰富一点的茶家组成古老队,对阵青春无敌、锐意进取的古风队。虽则有年轻年长的区别,但大家都可以说是体系内专业级别的选手,对古茶产品的熟悉程度不可小觑。问题出在诸多比赛中特别高级、高规格的一场:盲品乌金。四组顶级专业队员,分别尝试两道茶,一道是乌金,一道是作为配角,也许只是充当炮灰的神秘茶。结果非常令人惊讶,因为三组成员都将神秘茶误判为乌金,只有一组成员非常正确完成了任务。这意味着,澜沧古茶存在着一款口感上与乌金比较接近的茶。这还好说,不这样,比较起来还没有难度了。关键是,在三组成员的心目中,这款茶足以代表大家都已经非常认可的“乌金”的品质;所以百分之七十五的概率,说明什么呢?况且,最终胜出的一组,是几乎将乌金当做日用口粮喝的大户。这本来是一场测试茶家对古茶传奇产品“乌金”的茶识,着眼于比拼茶家品茶水准的比赛,反而让大家将注意力不由自主转向了这款神秘茶本身。比赛的惊人逆转,神秘茶的成功逆袭,大概是组织者所始料不及的。作为场外观众,当我从工作人员的微信直播中得知这么一个胜负情况,说实在,我也为之大吃一惊。我相信,在当时的比赛现场,除了欢呼雀跃声外,还有与会者内心深处久久的静默。

2009年乌金

要知道,乌金在澜沧古茶体系中并不是一款普通的茶,这个茶可以说是古茶历史上,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普洱茶熟茶销售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茶。2009 年,作为刚刚熟悉澜沧古茶不久的新进茶友,我有幸在当时的全国营销中心 301 办公室,也就是现在的旗舰店,遇上了新鲜出炉的乌金。回想与乌金的初次相遇,可以说是一场艳遇。事后很多人都说过与我一起经历了那场豪华偶遇,版本不尽相同,然而我只记得我与乌金一对一般的相会,宛如初恋。我还记得我当时曾经说过一句话,这茶没有什么缺点。没有什么缺点的茶,如果它有什么优点,也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吧?尤其是,这居然是一款熟茶!所以我当时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件乌金,也推荐了好些朋友买了乌金。当时我有个新疆做茶叶生意的朋友买了以后,根据茶的品质,居然迅速地将茶价提到比公司的零售价高出许多;就这样,还供不应求。而且在今年我才得知的一个消息,原来就在当年,北京的乌金销售价格已经可以翻到五倍。这是市场的选择,远远超乎我当年的想象。还是在当年,茶友多方位的消息反馈过来,又从古茶公司那了解到一些情况,我觉察到,澜沧古茶的乌金这款茶是一款很有市场、非常成功的茶;这种成功奠定在古茶的品质和工艺等等基础上。我甚至就此还写了一个乌金成功的公式,叙述我对乌金这款茶意义的理解。

历代乌金

02 古树熟茶,普洱茶未来发展趋势

你要知道,早在 2008 年、2009 年,舍得用古树茶来做普洱熟茶的厂家,做得干净卫生,又有自己独特的工艺、韵味并逐渐形成体系的厂家可谓少之又少。澜沧古茶在杜老太太的带领下,一路欢欣鼓舞,一路筚路蓝缕,却是从 1999 年开始,就坚持开发、生产古树熟茶产品。2008 年,还是国内普洱茶市场经过第一轮崩盘艰难地努力站起来的时候。记得那一年,有一位在云南本地代理某一高端品牌,并且该品牌熟茶工艺还获得过很高级别奖项的朋友,专门跟我说,留意一下有一款古树熟茶,叫 0085,非常不错。我也恰好在那个时候,认识了澜沧古茶。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位云南朋友,后来因为自己对高端古树茶的更高追求,转而自己做茶;今年年初则对我说,看来当年藏别的品牌茶藏错方向,应该把主力投到澜沧古茶就好了。这是距他当初提醒我,七年过去之后的话了。七年之后的 2015 年,市场开始极力鼓吹熟茶特别是古树熟茶,各种原料工艺细节开始讲究起来。可以想象的是,随着普洱茶未来的发展,熟茶将会结束截至现今发展的乱象。从原料,到卫生,到工艺,到价格,到市场,都会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和价值体现。我反复说过,能以卫生、健康的名义更新、替代过往好喝老茶范式的,是熟茶,而不是生茶。生茶在未来,慢慢沿袭、传承和发展的是有如某某青这种茶开显的新的范式,有人管它叫干仓。这是我一家之言,看官不妨自己分梳这个道理。那么回过头来看 08 年的0085 还有 09 年的乌金的意义,就是早在很多年前,澜沧古茶就已经缔造了一批“成熟”、“高端”并且为市场所接受、认可的古树普洱熟茶,创造了一个优质普洱熟茶的产品系统,而且深耕多年,直入佳境。想想,今年的0085 还在库房,就已经有多少茶友在持币等待,在这个受到股市影响、茶市相对冷清的时节,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感到神奇的事情啊!如果我们说 0085 是古茶中的传奇,乌金则可以说是古茶中的神奇了。乌金和 0085 到底有什么不同?
03 乌金和0085有什么不同?

就我得到的一点资讯粗浅来看,0085 的特质在于以澜沧古茶的优势产区景迈古树茶为原料,乌金的特色在于选用包含景迈、曼弄、邦崴的古树熟茶为原料。而且这些茶,按照澜沧古茶的惯例,都有多年份的老茶、陈茶在里面,以老带新,协调口感。也就是说,先不考虑澜沧古茶配比年份的优势路径,澜沧古茶至少是在 09 年,就已经有意识地开出了高端古树熟茶的两条路。一是单一产区的高端古树熟茶,一是多个产区拼配的高端古树熟茶。0085 是前者的一贯代表,09 年乌金就是后者的代表。我不能确切,09 年乌金是不是澜沧古茶第一次这么尝试古树熟茶有特定目的的拼配,但无论如何,就有意识的创作而言,09的乌金是一款很特别的、开创了澜沧古茶熟茶新路径和新境界的一款标志性的产品。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款茶品的拼配方案,应该还是以景迈料为主要原料,景迈的口感应该占据的是主导性或者说是基础性的层次。要不,这次茶博会上出现的那款神秘茶,就不会让大家那么难以分清究竟谁是乌金,而且,事实上等于全军覆没了。这款神秘的茶,现在可以揭开谜底了,这就是 2011年的 0085 螃蟹脚小砖,我们可以称之为乌金的王兄——同父异母的王兄弟。
0085螃蟹脚小砖
0085螃蟹脚小砖

04 为什么0085是乌金的王兄?

为什么 2011 年的 0085 螃蟹脚小砖可以担当“乌金王兄”的这么一个称谓呢?因为 2011年的这款 85 砖实际上与 09 年的乌金在主料上,是同一来源,也就是分属于 04年到 06 年分批发酵的景迈高端熟茶散料。并且,同样的,这批熟茶料在 09 压制时,也加入了当年尚属资源较为丰富如今也是渐渐稀少的天然“螃蟹脚”,形制与 09 年乌金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厂家明白告诉你,这是一款 0085 的螃蟹脚小砖,没有在乌金市场起来时混同乌金,从而攫取、放大乌金市场奇迹带来的丰厚利润,而只是填补了 2011 年 0085 的空档期。这就是为什么我先前说的,云南那位专做古树茶的朋友放弃之前经营的别的茶品牌,后悔没有专攻澜沧古茶的原因所在。在巨大的商业诱惑面前,能否不浑水摸鱼、张冠李戴,是决定一个企业商业操守和对茶友负责与否的根本要素。如果你面对老太太这个人仔细了解一下,你也不得不相信,他们会有这样的坚守。那么我们就能够合理解释,为什么这次茶博会期间,众多专业选手会出现误判。原因首先在于,有相当一部分原料,甚至可以说是主料,口感一致。其次,二者各有加入螃蟹脚。再次,我不知道茶博会现场有没有看裸砖,如果可以看,更是雌雄莫辩了;因为这两块砖真的是长得几乎一模一样。所以我说,这款 0085 纯正出生的螃蟹脚小砖,着实是乌金同父异母的王兄弟。如果乌金是澜沧古茶拼配古树茶为世人所广泛接受的王者,2011年的 0085 螃蟹脚小砖,应该说是同样身为王种的无冕之王。也许你会说,这样的话,未免把这块小砖埋没得太久了。是的,确实是这样,这是偶然,也是必然。还记得电影《阿甘正传》片尾阿甘对生命的感悟吗?命运是偶然还是必然?阿甘的彻悟是,It's both!是的,对于这款茶,长期的埋没,有各种偶然性的原因,2011 年前后,澜沧古茶各种优秀茶品的推出,层出不穷,茶叶市场的风向瞬息万变。这都是偶然。然而,就在 2015年,整个市场的风都吹向高端古树熟茶,并且普洱茶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必须借助熟茶以为制胜法宝之时,螃蟹脚小砖不期而然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引起了澜沧古茶茶友,特别是资深茶友的极大震动。这也是必然。因为,一者,如果没有当年与 09 乌金同一王种的出身,没有古树熟茶拼配与纯料的双轮驱动思路,没有同一形制,这个茶现如今也没有和乌金同一平台比拼、乃至于盲比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二者,正因为是 0085 景迈纯种,你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等待 85 自身的转换。我该怎么跟你形容这第二点呢?我必须指出,澜沧古茶的茶,比如 08 年的 0085,在经历数年变化之后,会在你一开始并未特别重视的情况下,忽然有一天给你来那么一下,你会惊叹,原来这个茶已经变得这么好了。08 年的 0085,去年底就给了我这么一个惊艳的、华丽丽的转身。好茶,有可能一开始就被人认识,但也有可能,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为人所熟知。在那些不为人知道的岁月中,你可以说茶是在秘密地修炼;然而,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如果你想让这个茶将来给你呈现一个特别精彩的世界的话,这个茶本身的茶底,也需要是王种。然后就是工艺。你没办法期待一个制作恶劣、原料恶劣的茶,会在苦守多年以后,转变成什么贵胄王公。你只能期待一个有心的好茶,在经过时光的历练后,不管岁月久长,终有一天也会拥有自己的应许之地,名正言顺,证明自己。0085 螃蟹脚小砖就是这么一个传奇,是一款耐了寂寞、持守真味的澜沧古茶纯料熟茶的代表作。他不是乌金,但确实是真金。他还不是传奇,但确实有点神奇。我们称他什么好呢?乌金的王兄?
05 是0085,又远远不止是0085

因为这次茶博会特殊事件的震动,我也施展了久违的蹭茶神功,拿到了这款茶,一定要好好试试。我前后用两把壶试了六次,力图把握得更准确一点。我不是评茶的专业人士,但我毕竟是一个喝茶人。正因为如此,我知道,只需要按照我自己平日喝茶的步骤,平常泡来,平常喝去,茶是怎样,他自己会有显现。按我的理解,当你在特定时空中喝一款特定茶时,就茶的本身而言,一百分的上限就已经相对固定了,茶有茶在那个当下本身的、全体的功行。我们能做的,无非就是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合适的舞台,让茶自己去说话,让茶充分地去显现,我们能做到尽可能地减少分数就已经相当不错了。所以,一般我们泡茶,都是在内心给茶做加法,希望表现得更好一些。实际上,不管我们内心如何努力,外在如何调整,能做的无非是减法,尽可能减少一些对茶的顾此失彼的损失。事实上,不管你如何试茶,如果你只是将茶作为外在的物来对待,那么这个茶永远也不可能展开他的全部面相。如果你将茶收摄到内心来观照,那么你有可能藉由调整自己的心念,在你的外在功夫做到相对充分之时,打开心灵之窗,在不完整的当下,照见这个茶的本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是吗?喝茶,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只需让自己的心态尽可能地自如,不增不减。那么,茶是什么样的,也就交由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随缘体会吧。
第10代0085

正因为如此,我并不想渲染我的喝茶体会,甚或描述我的喝茶感觉。不是说不能描述,如果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的描述都是带着有色眼镜来做的叙述,我们大可在保持这种谨慎反省的前提下,大方表白。比如我会告诉你,茶汤的颜色是玫瑰红色的,非常之通透纯净。看茶底,也属于发酵适中,很有活力的样子。茶砖体表还泛着一层油光,俗话说,出油了。我会告诉你,这个茶喝起来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清凉感,尤其是当你焖泡时,口腔里面有一种拔凉拔凉的感受。我会告诉你,这个茶汤,当你浓泡时,胶稠得仿佛化不开。我会告诉你,当你淡饮时,那满满的甜度也会迅速上来,然后那种冰凉感,会弥漫在你的口腔,久久不肯散去。香,滑,醇,绵,厚,可能我们会愿意用许许多多美好的形容词来形容:但这个茶,并非一个到达巅峰口感的茶,依照我的理解,这个茶还有较大的转化空间。这个茶现在还有一种青年人的冲劲,而我还更加期待人茶共老的遒劲。这没有什么,本来在乌金的老陈平和与 0085 的隽永醇和之间,茶客从一开始就各有喜爱。我不知道当年乌金的特殊配方,究竟是哪一个山头或者哪一个年份起了特殊的化学反应,导致乌金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平易近人的亲和力。我有些怀疑,是不是0085的螃蟹脚小砖,在 04 年到 06 年的分批发酵的景迈料中,生猛的原料或年份占据主力。毕竟,从一开始,老太太就可能有着让这两个具备相同因子的茶,按照两条路线发展的思路。也许,不论是 09 年的这款乌金还是螃蟹脚小砖,都只能算是澜沧古茶的实验品。只不过,乌金比较好运,上市得早,与茶友谈恋爱般的化学反应来得快,一开始就建立起自己的疆土,建立了一个堪称古茶商业传奇的乌金帝国。0085 螃蟹脚小砖虽然同是出身王种,但出世的机缘未洽,成了散落在江湖的明珠。但他毕竟是乌金的王兄,机缘若到,谁说他不能统领另一个帝国?他是0085,又远远不止于是 0085,孤独不是他的名字,独步才是他的追求。就这么一款茶,你说他什么好呢?
06 自然馈赠、匠心传承,成就澜沧味

然而,我还是并太不想如何强调这款茶的出身还有口感。出身是历史,还需要口感说话。口感是体验,还需要茶民来评判。我最最珍视这款茶的,是因为他是杜老太太匠人精神或者说做茶态度的体现。这款茶熬得住,从一开始缔造,到怀藏两年;从一开始入世,到寂寂无闻四年;甚至从最开始 04 年发酵毛茶的混沌状态,到现在十年有余,这款茶在老太太创造的古茶帝国里面,长久地没有拥有他应有的王者之地。流浪啊流浪!坚守呀坚守!对于茶而言,流浪归流浪,如佛经故事所述那般,因为流浪者本来就是王种,因为自有明珠在身,一旦发现此一明珠,自然也就恢复其尊贵身份,绍隆王种。但是对于制茶人而言,这是需要付出空间、时间、时机和资本的代价,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的坚守和行持,但收获的是茶友的满意度。这一点你不得不佩服老茶人杜春峄的用心。正是她说,我还没有做出我真正满意的茶,我还要不懈追求!有这么一种执着的匠人精神,作为澜沧古茶的粉丝,也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幸运!这也是澜沧古茶的高端古树熟茶这么受欢迎的根本所在吧。
省察这些茶,如果说,乌金曾经有一个成功公式的话,那么这个公式可以与其他成功产品析取出一个总公式,那就是来自澜沧江流域,岩冷子孙们的用心和精行。岩冷茶祖留下来的生机盎然的古茶树和美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澜沧古茶发展的先天福祉。杜老太太五十年的制茶经验,茶厂不曾间断的传承与创新,则是成就乌金和 0085 们的深厚功行。只有这种福德与精行的和谐美好结合,古茶的家园才可能诞生出一个又一个有着优秀表现和清净传承的王者。
2011 年的 0085 螃蟹脚小砖就这么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在合适的时机,彰显了自己。他是乌金的王兄,然而如果没有乌金的提携,恐怕今天也没有多少人能够重新发现并足够重视他。我们应该叫他什么呢?有人说赤金,有人说青金,有人说铂金。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不一样的符号,用来称谓这一款同样有着金子一般品质的景迈古树熟茶。这个品质就是茶妈妈做茶的精神:怀抱赤诚,持守真味!那么,具体是什么金的昵称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愿我们每个人,在喝茶的当下,都能发现内心深处隐藏的真金!这就是乌金的意义!这就是乌金的王兄存在的意义!
祝福你! 

普洱茶名山古树发展史(1993-2022)中

为什么要写这段历史

名山古树发展史已经发布了一期,观者寥寥。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精力,来做这样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呢?

(相关链接:名山古树发展史(1993-2022):上)

冰岛老寨的纯古树今年的茶山原料价格在大几万一公斤,而九十年代最高不过几块钱一公斤,还很可能卖不出去。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一件东西的价值可以翻上万倍,这是在艺术品和古董市场都很难见到的现象,而且这既非艺术品,也并非古董,而是每年都在生产的农产品,这背后折射出的文化、商业、经济逻辑,其实非常值得人们思考。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了解这些历史,我们才会明白:普洱茶从哪里来,又要向哪里去,名山古树认知如何形成,未来的机会又在哪里。后只有搞清底层逻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行业,才能有真正的突破和发展。

梳理历史,其实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目的。这一段的历史,在我看来,极大程度的被怀着各种目的人士扭曲了。一个充满商业活力和文化趣味的行业,也是一个充满各种潜能的行业,时常被各种各样的迷雾笼罩,让人看不到真相。

在我心中,那些真正扎根茶山辛苦年复一年追求品质的茶人,那些一杯一杯冲泡,不厌其烦向陌生茶友普及古树普洱品鉴的小店主,是真正打造普洱茶文化品牌的英雄。而他们一路走来,真的很不容易。

他们先是面对大厂的打压,后来打压不住,资本选择进入,以廉价原料来侵占名山古树的品牌红利。这些处于资源弱势的爱茶人没有被打倒,靠着忠实茶友的支持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传播突破围剿坚持下来。而现在,直播间里很多主播又开始新一轮的血洗,用劣质茶、造假茶来收割真正爱茶人多年积累的名山古树品牌声誉,很大程度破坏透支了普洱茶的潜在消费市场。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这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不奢望逆转时代的趋势,但是力所能及的揭示真相,让更多的人了解,促进这个行业健康的发展,这是可以做的。我并非悲观主义者,所谓事在人为,当你看清了真相,才能有更积极的心态来追求一个更好的世界。

第二章

普洱茶“泡沫”与名山古树概念的兴起(2000-2008)

1.老茶传统的衰落

上次提到,无论是选择产地,还是发现古树,在九十年代末的易武都有了一点萌芽的意味。但是我们要清楚,那个时候主流的观念仍然是所谓的“存新茶,喝老茶”,或者“喝熟茶,存生茶,品老茶“。香港、台湾人进入云南做定制茶,当时还没有名山古树的观念,动因更多的是为了推广老茶,同时存一些新茶作为补充而已。

老茶这件事,说起来比较复杂,不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我简单的说几件事,帮助大家看清本质,来理解这个传统。如果你足够聪明,看这些也就够了。

第一件事

普洱茶在成熟的消费市场香港,是一种日常消费品,作为一种日常消费品,一般的商家并没有长期存茶的理由和动力,你要说为了口感考虑,存几年还有可能,最多十几年,要是存几十年以上就说不通了。早年老茶不值钱,长期库存成本要高于茶本身的成本,何况还要考虑资金流转问题。这就决定了,真正的老茶只可能是在偶然的情况下作为例外存下来的,市场是不可能有存量的。慢慢有一点存茶意识,建立大宗的“公仓”,还是六十年代以后的事情,那也完全没可能做几十年跨度的存茶规划。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香港南天公司的周勇提到,在八十年代的香港市场,他只看到过一饼宋聘,被人锁在玻璃柜里,拿出来看看都不让。请注意,这个并不是一个普通消费者,而是香港最大的头盘商,也就是香港普洱茶资源最强大的公司的搜寻结果。杨聘会更多一点,但也奇货可居,真实情况如何大家自己分析。

第二件事

普洱茶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其实一直有系统性做仓造仿老茶的传统。什么叫系统性,就是并非个别人铤而走险,而是行业内约定俗成。就跟你去景德镇樊家井买个鸡缸杯一样,是假的吗?当然是。但是这是图一个乐,业内人也都知道,并不算什么过分的行为。

被有些人推为所谓熟茶教父的卢铸勋,其实就是当时做仓的技师之一。当然我们没必要苛求前人,当时市场环境就是这样,做点仿老茶不算什么事儿。卢老是个中高手,但变成熟茶教父就言过其实了,因为渥堆是普洱茶古已有之的传统,解放前的茶庄,解放后广东和香港也一直在做,是个渐进演化过程,谈不到是谁发明的。

这方面大家可以看一些香港老茶人访谈,讲香港做仓(包括蒸、渥堆,再入仓,老辈人称“焗仓”)的文章,卢铸勋自己就说做过很多同庆号。但是老茶流入台湾以后,这个问题就复杂化了。

因为谁也没想到后面会有那么大的市场在那里。

普洱老茶真真假假难以考证,台湾人刚开始不太了解,后来或多或少还是知道一点。包括邓时海当年写《普洱茶》,这本书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初步建立普洱茶品鉴体系,以及推广普洱茶的存放转化,具体的资料有些也是经不起推敲。

这方面我们也不能苛求邓老师,一个是他当时可能确实不太懂,掌握资料也很少,本来找了一个很小的出版公司,准备随便宣传包装一下,把茶卖了就完事儿了,时风如此,这种在当时台湾的商业宣传书籍中也不算过分。谁成想后面有这么大的影响,成为普洱茶的经典,开放初期大陆人又那么实在。说出去的话还能改,白字黑字也改不了了,已经架到那么高的位置上,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了。

所以看台湾人写的老茶书籍,最好结合云南吴疆老师的书一起服用,阴阳搭配,效果更佳。不过提醒一下各位,吴疆老师的书看多了容易正义感爆棚,可能会有马上揪出两个老骗子痛扁一顿的冲动,这个倒没必要,各有立场和贡献,澄清真相就好。

关于老茶的鉴定,其实并不难,几个简单的常识性的原理就能搞定,这里就不公开发表了,感兴趣可以私下交流。

老茶的背景大致介绍到这里,不管多么复杂的背景,我们需要看到本质:老茶很可能是假的,但是高端消费的市场是真的。从开始有存茶习惯到没有达到足够年限之前,老茶库存是不断减少的,而消费市场却是不断扩大的。

这导致两个结果:

第一根本没有那么多老茶来满足这个高端消费市场,不要说寥若晨星的真老茶,就算把香港上世纪所有的造假老茶全拿出来填这个市场也是杯水车薪。所以我们后来看到,在07之前,假老茶,而且是那种非常低的低仿假老茶是铺天盖地的,一度有媒体报道市场上95%的老茶都是假的,这种现象注定无法长久。

第二就是这个市场需求必须由别的产品来填补,这是整个普洱茶市场传统转向名山古树的根本动因。

而随着中期茶存留逐渐增加,喝老茶传统在最近几年会有一个恢复的趋势,但藏养的问题不解决,还是成不了气候。最终要等到科学藏养普及,对老茶评估形成规范,才有可能彻底成为市场的主流,这个还需要一定时间。

2.

世纪之初的名山古树认知

我们回到我们的主题,名山古树。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云南整个普洱茶的格局并不复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先是省茶司内部实行部门承包制,后来各大国营茶厂改制,原来的一些原料厂商也纷纷改制为公司,原来系统内的一些人也纷纷出来成立茶企。普洱茶这盘棋就活了。

比如1998年,澜沧县茶厂改制为澜沧古茶公司,1999年邹炳良、卢国玲创立海湾茶业(老同志),2001年黎明茶厂开始生产八角亭,2002年原来勐海茶厂的阮殿蓉创立六大茶山,还有后来董国艳、谭梅等等都纷纷自立门户,一直到2004年大益被收购,这些企业奠定了世纪之初的云南普洱茶企的格局,形成了所谓大厂传统,一直影响至今。

这些茶企受原来国营茶厂传统影响,对名山古树并没有多少意识,提到山头主要是这样一些:一个是台湾茶人大力推广的易武,以及古六大茶山,这些是当时一线的名山。在勐海来说,较早为人所知的是南糯山,班章差不多在世纪之交也在茶人内部有了名气,其他山头村寨基本无人知晓。在版纳之外,澜沧的景迈小有名气,临沧茶有名的是勐库,而且只到勐库这一级,下面村寨不为外人所知。

大家对山头的认识很模糊,无法想象后来茶的价格和山头有这么密切的联系。前面说到的这些茶厂打着山头包装的所谓山头茶,其实原料也很难说清。

就我个人在茗寿堂的品鉴,大致情况是这样。比如易昌号、顺时兴这些茶号世纪之交的茶,喝起来是老易武原料的感觉。双江勐库(也就是后来勐库戎氏)早期的茶也有明确的勐库风味。何仕华的老景迈也是景迈味。至于当时打着古六大茶山或者班章的大厂茶品,很多并没有明确的产地风格,有的应该是台地原料,品鉴价值不高。这里面性价比高一点反而是勐库的茶,尤其有些2000年前后的干仓勐库活力十足,比易昌和绿大树更惊艳,这要详细探讨涉及到工艺的问题,后面再说。这些仅代表个人观点。

这个时候对古树的认知也很模糊,更没有后来树龄满天飞的情况。在包装方面,有两个概念其实比古树更常见,这也是很大程度受台湾茶人影响。不过今天看来,这两个概念都是误解。

一个是“乔木”,严格说,这是一句废话。普洱茶都是乔木。但是邓老师当时对茶学不太懂,认为只有古树是乔木,把乔木作为好茶原料的一个特征。很多茶厂也因此把乔木印在包装。

后来随着一些专家现身解释,大家慢慢知道普洱茶都是乔木了,但是却带来另一个后果,那就是乔木这个概念的贬值,在2010年之后,乔木茶或者小乔木很多时候指的是放高的小树茶,甚至就是台地茶。实际上,小乔木在科学上可不是指的比较小的乔木,而是树形的概念,感兴趣可以看茗寿堂之前文章。

另外一个误解是野生茶。当时台湾茶人把生态环境比较好的,人为干预很少的茶园称为野生茶。这当然不是野生的,最多只能称为野放茶。真正的野生茶讨论起来比较复杂,有植物学和生态学等不同的角度,所以才会有栽培的野生茶和野生的栽培茶等复杂的概念,这些要到很晚大家才会意识到,而且直到今天大多数人还是搞不清。如果真想搞清,就花点时间读一下我之前的文章《关于野生茶,看完这篇文章,超过99%茶人。》(点击)


这就是当时的主流认知,为什么先谈认知,认知决定格局。我们说名山古树是本土原生的新传统,而并非是台湾茶人引入的观念,道理也在这里。

3.

从易武到勐海的转向,三重逻辑

前面说了,普洱茶最早复兴的名产地,就是易武。世纪之交,随着易昌号、绿大树、顺时兴、绿星星等一大批易武茶产品的出现,普洱茶产区的重心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以班章为代表的勐海茶逐渐站到舞台中央。

我们以这个为例子,来看看产区热点变幻的逻辑是什么?

除了表面的逻辑,比如勐海有好的资源之外,我们更要看到背后的三重逻辑。

第一,人才逻辑

茶的背后是什么?是人。原来老茶企出来这批人,版纳之外勐库、澜沧、保山之类的不算,主流的人才最熟悉的原料产区就是勐海。尤其是勐海茶厂这一系的人才,逐渐发展成为以勐海原料为基础的第一批私营茶企,那首选的原料来源肯定也是勐海,因为对产地熟悉嘛。

光是熟悉还不够,我们还要看市场的需求,毕竟逐渐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第二,风味逻辑

市场导向的背后是风味的偏好。我们知道当台湾人进入易武开始吹起易武古六山这波风气的时候,很多过去老茶企的人是有点不理解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易武茶偏淡,勐海茶滋味更足,为什么要选易武茶?说不通啊?

这其实已经进入风味偏好的范畴。过去老茶企用勐海原料生产青饼供香港也没有问题,生产熟茶也没问题,为什么台湾人喜欢易武茶?当然老茶很多原料是易武的,这个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随着后来更多的茶山被开发,台湾人仍然对易武情有独钟,这确实和偏好有关系。

风味偏好,看似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其实也没那么复杂。我们看一个地方风味偏好:风格看历史形成的基础,品味看经济发展阶段。

什么意思,以台湾为例,前面说了,台湾所谓的茶文化,主要是两个传统,一个是闽南乌龙茶的传统,所以普洱茶刚进台湾时,品尝了宋聘之后还是要买黎山乌龙。另一个是日本清茶传统。无论哪个传统,都是重香气层次的,和重滋味汤感的香港传统有所不同。

我们后面看冰岛为什么能在价位上轻松超过班章,除了产量,更为重要的还是习惯喝花茶的北方市场和习惯喝绿茶的长三角市场被打开,人们更喜欢滋味鲜爽甜美的风味。这和早期珠三角偏爱的布朗山系的滋味雄强是有很大不同的。

这是历史形成的口味偏好,这个其实很难短时期转变的,就算你品牌很强势,能做的事也很有限,扭转不了大趋势。即便冰岛再贵,很多广东的老茶客还是更喜欢班章。

  

条索漂亮的老班章干茶

那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品味又是什么意思?

这个主要是指品鉴的粗细。当人们还在为温饱奔忙,茶叶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农产品。经济发展了,温饱解决了,慢慢能静下来喝杯茶了,这个时候开始关注香气滋味了。再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社会交往和享受生活的需要,那就有更细致的茶文化,香气的层次,滋味的风格,汤水的细腻度饱满度等等概念才会有市场。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台湾和大陆显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易武茶重新受到重视,赢来新一波高峰,还要等到十几年后,我们的经济发展到相应的阶段。而当我们的经济发展超过当时台湾的时候,也就迎来了名山古树新的发展阶段。

这么看好像这个问题已经很明白了,不,其实背后还有第三重逻辑,这个逻辑其实比前面两层更重要,也更隐秘。如果真的懂了这个逻辑,看名山的兴起轮转,如观掌中果,有机缘了我会专门展开讲,这篇文章点到为止。

第三重逻辑:产区逻辑

这个逻辑是什么呢?我们回到茶树本身。

如果听过我茶山风水大格局讲座的茶友,可能会知道,虽然都是古树茶,所谓江内茶,也就是易武古六山茶,和江外勐宋、布朗山、格朗和这些勐海茶,有着本质的不同。

江外勐海茶,虽然也是群体种,具体说当然也有差别,甚至还有少量小叶种,但是风味相对趋于统一的风格,这也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勐海大叶种的基本印象。比如帕沙帕真和布朗山茶,树种差异没那么大,更多的是风土差异。

而江内易武和古六山茶的复杂程度要远远高于勐海茶,多次的移民,多次的树种融合,不同的养护方式,包括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勐腊茶山小产区林立,风味复杂多变的特点。

古六山一处茶园

这两种不同特点,你说孰优孰劣?谈不到优劣,要看谁更“得时”。

回到世纪之交,那个时代茶企需要的是打造品牌,按那个时代的逻辑,打造品牌就要有拳头产品,然后通过传统媒体进行广告宣传,这一切的前提是这个产品要有量,要有鲜明而稳定的风味。

要有量,要有相对统一的口味风格,又要和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结合,哪个产区更有优势,一目了然。集中依托勐海在当时必然是一个大的趋势,这是勐海崛起成为普洱茶第一县的基础。而易武复杂多变的特点成为优势,还要等到移动互联时代兴起才逐渐重回巅峰。

这是背后大的逻辑,我们做茗寿堂古树茶山数据库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很多特别有趣的因果关系,我们看名山成名与价格似乎有很多偶然因素,但背后其实有其物质基础,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

4.

普洱茶话语体系的构建

如果能看到这一段,应该是普洱茶的真爱粉了,既然是真爱粉,我们就再探讨一些平时看不到的,深入一点的东西。

普洱茶行业向高级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什么?这个很多人会说这个原因那个原因,都有部分的道理。在我看来最大的瓶颈是话语体系没有成功构建。

这个逻辑很简单,咱不管金融茶那些,也不管只能用来解渴的饮料,我们讨论的是像葡萄酒、威士忌或者精品咖啡那样范畴。我们如何判断一种风味的价值?一种味道是值10块钱,一千块,一万块还是十万块?谁说了算?

这个是非常玄妙的事儿,但是有一个基础,就是要有一套话语体系。

有了话语体系,我们才能建立品鉴体系,才能对一种风味做出评估,这样才能有一些共识。品鉴体系决定价值体系,而这个话语体系是品鉴体系的基础。

在我看来很多吹的神乎其神的大厂中期茶,品鉴上根本就是不及格,但是不影响卖很高的价格,在会所里面成为zb神器。为什么,因为没有人能准确的评估它的价值。

你说这还不简单,咱们建一个啊。还真不简单,因为你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张三有张三的说法,李四有李四的说法,咱们这片土地本来就缺乏公共空间,茶人相轻,很难达成共识。你真要看到很多人推一套体系,那很可能是微商来了,我们反而要警惕了。

我们反过来看葡萄酒,虽然有很多不同的打分体系,但是基础的话语体系是有共识的,你可能说罗伯特帕克给新世界的某款酒打分高了,但是他说的基本语汇和偏好旧世界的品酒师没有本质不同。对同样一款酒,可能不同评酒师评分不同,但是大趋势还是一致的,好东西就是好东西。

但是普洱茶并没有这样的话语体系,两个人就茶气争了半天,才发现你说的茶气和他说的茶气根本就不是一个茶气,这怎么玩啊。

这种局面下,谁最得利?当然是谁最能忽悠谁最得利啊。反正你也不知道樟香、烟香、药香是什么,这些味道是好是坏?是高级还是低级?还不是我随便说。

邓老师的《普洱茶》那么多人批评,商业动机明显,历史信息错乱,也没有多少科学性可言。这些我都知道,但我认为目前为止还算是普洱茶的第一书,因为书中总结的那套并不完善的话语体系,至今仍然深刻的影响着普洱茶的品鉴啊。

很多人看不到,这背后才是惊天的关捩所在,一种味道的价值谁来确定?这才是行业的本质。能玩到这个层面才算是真正的高人。无论是你直播间炸福利卖出天量,坐庄玩金融茶轻松收割,不管你赚多少个亿,和这比起来还是太low了。

在这篇文章里提到这个问题,是想说,普洱茶新世纪兴起的时间,面临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剧烈变化,没有足够的时间沉淀出这套话语体系。

我们知道在新世纪的头几年,大家交流的公共空间是一个称为论坛或者BBS的平台。这对于普洱茶行业形成一些基础的共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当时上网的人数总体不多,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能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讨论,这些其实是非常好的条件,也是现在不具备的条件。

当时的三醉斋,茶语清心等等论坛,虽然争论激烈,但争论其实是不怕的,如果大家都是真诚的,即使最后达不成共识,至少对问题逐渐深入还是有好处的。

怕的不是争,怕的是假。

现在你让我看某博热门,就跟看看某宝买家评论一样,非常好笑,好一点的人工智能写答案都比这些评论有意义。中国的公共空间大抵如此,现在某音慢慢也有这种趋势了。可能有的人很满意,觉得这种公共空间很稳定很好管,其实社会的信任成本非常高,背后蕴藏着很大问题,我们不去展开。

随着公共空间不断被挤压,随着更多的私心,更多的水军进入论坛,也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这些普洱茶公共讨论空间逐渐沉寂,普洱茶也错过了一些重要共识的形成。

有一种说法,说是这些论坛把所有普洱茶的问题都讨论完了,这当然不至于,在我看来很多重要的问题不仅在当时,即便到现在都还没有提出和讨论,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怎么可能都讨论完了呢?但是讨论的平台没有了倒是真的,这才是最大的遗憾。

再加上后来古树茶品牌本身就十分分散,各自为战,各个品牌的粉丝茶友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大多停留在商业概念层面,对品鉴的一些本质性问题很少能深入。

这是非常大的挑战,这也是名山古树没法复制葡萄酒精品咖啡路径的重要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在话语体系方面,普洱茶一直缺少扎实的基础。但还是那句话,事在人为,后面我们会看到时代赋予另一条路径的可能。

有时还是会怀念那个比较纯真的时代,意气风发的少年,可以依靠头脑和双手,挑战所有的权威,只为求得一个真相。不过商业大潮如此汹涌,人们的目的不再单纯,曾经的屠龙少年,发现自己渐渐满身鳞甲,一个时代落幕已无可挽留……

5.

被误解的普洱茶泡沫——表象

稍微了解一点普洱茶的老茶友都听说过2007年的普洱茶泡沫,但其实这里面有很多误解,至今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彻底澄清。今天我们借这个机会来做一个深入的梳理。

这个问题如果不澄清,几乎一样的错误会不断上演。如果真正理解了普洱茶的泡沫,就会对名山古树的兴起,以及现在整个普洱茶行业的格局一目了然。看似完全不同的企业和经营理念,如果我们一点点的溯源,都会在那一年相遇。

关于普洱茶泡沫的过程,我们要想真正理解,要避免两种肤浅的思维。

一种是以某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完全依照自己的想象,不去了解具体的市场、背后资金流向和商业逻辑,当成简单的炒作牟利最终泡沫破灭的故事。可以说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反面教材。

这种不去了解真相,纯靠想象编故事的报道导致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该媒体在07年过后,几乎每两年都说一遍普洱茶泡沫的故事,都说即将破灭。而名山古树却一路上涨,翻了十倍至几十倍,把脸打的越肿越高。所以当时流行一句话:“某视一说茶,普洱就发笑。”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些报道是否别有目的。换句话说,操守和智商至少有一个不在线。

还有一种是网上流行的阴谋论,说这些泡沫完全由幕后黑手操纵的。阴谋论说出了部分的事实,早期市场的快速拉升的确很大程度是由庄家操纵的。但这只是开始的动因,后面的发展就不能简单的用阴谋论来概括了,那会错过最精彩的部分。当我们看清整个时代大潮,才会发现,所谓的庄家也只不过是其中几朵浪花而已。

这些目前大家看到的分析,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普洱茶市场其实是需要细分的。就普洱茶泡沫破灭这个事件来说,我们需要分成三个不同的市场:

老茶

新茶通货(大厂和小厂)

古树茶(名山和非名山)

我们先从一个一般群众的视角,来看新世纪最初这几年普洱茶市场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都发生了哪些大事?然后我们再看这背后,三个市场究竟是如何运作的,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又有哪些延续至今的深远影响。

时间回到世纪之初,普洱茶肯定是当时风头最劲,争议最大,发展最快,市场也是最混乱的茶。

第一个特点是——“乱”

混乱到什么程度?缺乏产品标准,也没有后来的QS认证,老百姓缺乏基本认知,完全不辨真假,有的媒体说,当时市场上的普洱茶95%是假的(这篇报道说的是北京马连道,各地其实差不多)。假老茶,假品牌茶满天飞。如果我们看现在存留下来的大量老茶,比如某宝上随处可见两百元就可以买到的99易昌,这个说法可能还真不算太夸张。

当然这个是一个行业发展初期正常的现象,标准可以慢慢建。03年《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10-2003)是普洱茶的第一个地方标准,06年云南省地方标准《普洱茶》(DB53/103-2006)和《普洱茶综合标准》(DB53/T171-173-2006)真正区分了生茶和熟茶。直到08年《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颁布,普洱茶的标准才算正式确立下来,并沿用至今。

第二特点是——“火”

关于普洱茶的热点事件和拍卖层出不穷。当然离不开资本背后推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比较重要的拍卖包括但不限于:

2002年广州茶博会,茶王宫廷普洱茶(古普洱茶业)100克拍了16万元(当时的人是真敢玩啊,这个是有背景的)

2004年鲁迅许广平旧藏普洱茶膏3克拍至1.2万。(这个说是来自周海婴,剩余的被捐给故宫博物院,有朋友质疑其真伪,其实涉及到清代茶膏工艺与现代的不同,如果感兴趣可以找时间讨论)

2005年广州茶博会,德利茶业50克陈年普洱被拍至13.8万,兴海茶厂班章熟饼8.8万(这个拍的也很直白)。

2005年马帮进京,张国立捐的一桶茶拍了160万(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是慈善拍卖,捐给希望工程的)

2006年昆明普洱茶博会,澜沧古茶宫廷散茶100克22万(这个是澜沧古茶0085原料堆筛的宫廷)。

2007年深圳茶博会,凤庆锦绣茶祖499克拍了40万(从此以后茶组开启了隔几年拍一次的模式,每次成交价上涨幅度精确吻合国家GDP上涨幅度,还是茶祖给力。)

这些拍卖具体怎么操作就不说了,但是制造热点话题的效果是很明显的,老百姓街谈巷议的氛围是到了,都知道普洱茶值钱,这就够了。

这里面有几件事值得单独说说,一个是05年的马帮进京,43位赶马人和120匹骡马组成的“马帮”从普洱县(今宁洱)出发,经过80多个县(市)行程4000多公里,于10月9日到达北京。这个今天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的活动,当时的影响力是非凡的,相当于现在连续多天霸榜热搜级别的营销事件。多年后当我和当事人聊起这段往事的时候,他们还是充满自豪。

后来其他地区、其他单位也都把马帮搞起来了,包括大益的“大益天下”等等。而且目的地也不限于北京,全国各地都走起来,掀起一波马帮普洱热潮。甚至直接杀到福建,风头太猛,把主场的乌龙茶都打的措手不及。

所谓人红是非多,就在马帮还在路上的2005年七月,猪圈发酵普洱茶的报道新鲜出炉,给普洱茶热铺了一盆冷水。这个报道本身疑点很多,用猪圈也毫无必要,但是传播开来还是让普洱茶市场出现了短暂的危机。当然这个报道虽然吸引眼球,却没抓住要害,真正的要害是普洱茶造假的产业链。不管怎样,政府和媒体紧急公关,澄清真相,普洱茶继续高歌猛进。,

后面还有什么哥德堡号带普洱茶环游世界,故宫贡茶回乡等等活动,总而言之,用那个时候的话说,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第三个特点是——“热”

这里指的是大量公共资源和媒体资源的倾斜。

一件标志性的大事,就是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要说这件事儿的源头还是在普洱茶文化学者黄桂枢这儿,很多人不知道老爷子早在2001年就给领导提出更名的建议。但当时兹事体大,轻易大家也不敢动这个念想。后来随着普洱茶越来越火、05年某著名的新市长上任,这件事在2005年的两会就报上去了。最终在2007年4月8日正式更名成功。

更名这件事怎么说呢?从历史来说,当然也有根据,不能算是捕风捉影。改名字确实给普洱市在普洱茶领域带来极大的先机,当时的风头压过版纳,临沧、保山更不用说了。但市场这个东西自有其底层逻辑。虽然在政府、学者、媒体各个方面,普洱市的天团当时都是碾压式的存在,但是无论在名山古树还是企业品牌的发展方面,普洱市后面都有些乏力,天、地、人、时自有道理,这个有时间再和大家分享。

媒体资源投放也是巨量的。央视的专题就做了好几个。

在《疯狂的普洱茶》专题报道中,主持人的开场白说:如果有人问2006年什么饮料最火爆,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普洱茶。

纸媒不多说了,我们简单看一个图。

请注意,这只是部分报纸在07年上半年的宣传。你要是做媒体的,不和人聊聊普洱茶,给人感觉太不专业了。《三联xw周刊》在2006年也出了一期“茶叶极限”专刊,虽然捎带着说了说龙井铁观音,但明眼人知道,还是冲着普洱茶来的。


在2005年2月,《云南普洱茶》杂志出版发行(春夏秋冬那本),2006年8月,《普洱》杂志正式创刊(原来是《思茅文艺》),由思茅市政府主管,市文联主办。后者渐渐成为普洱茶领域最为专业的纸媒,直到今日还在发挥其影响力。而台湾的《普洱壶艺》随着老茶市场的萎缩,在大陆市场的影响则渐渐下滑,现在已少有人知。

最后再简单看一下一般人看到的普洱茶泡沫的崩盘是怎么一回事。

前些年逐步攀升姑且不论,在2007年的春茶季,茶价上涨的幅度和速度都达到惊人的地步。比如标杆茶下关甲级陀,原来是每公斤几十元,在春节过后就是百元起步,4月初涨到300元,4月中旬达到高点接近400元,然后在4月底转头向下,不断下探,五月六月一直跌去80%才稳住。大益7542的幅度没那么大,也被腰斩。

这就是当时一般人眼中看到的普洱茶泡沫,接下来我们来说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6.

被误解的普洱茶泡沫——真相

首先我们来看,是不是真的有庄家操纵,从早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这个证据非常多,我们后面慢慢会提到。简单的说一点,在此之前,台湾已经有过两次类似的炒作和崩盘过程。分别是1993年的紫砂壶崩盘和2000年前后的普洱茶崩盘。都经历过两次了,套路清晰,经验丰富,这些人会没有想法?

实际上,世纪之交,台港资金进入云南,都是带着想法来的。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有一些茶人还是怀着复兴普洱茶的美好愿望进入的,这个也不矛盾。这些人一开始主要的思路是复制台湾模式,就是炒老茶。

具体操作的路径是怎样的呢?

首先认知还是第一位的:灌输普洱茶是老的好,新茶需要存很多年才能喝。我们前面说了,当时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存新茶,喝老茶”,第二种“存新茶,喝熟茶,品老茶”,第二种说法更是把老茶推向一个更高层面,是茶中的奢侈品。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以当时的认知,新茶至少要放十几年才能喝,这固然会进一步推高老茶的稀缺性,短期内没有竞争。但实际上这个时间周期拉的太长,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如果这个认知不能调整,那后面就会步入死局。名山古树也正是从这个地方破局的。

第二点就是对老茶进行系统性的扫货,为什么说是系统性的,当时派到南各地收老茶库存是有团队和分工的。由于云南本身这部分库存也不算大,价格便宜,实际上没有年份太久的,只要年份早一点的都尽量收,06年之前老茶就可以达到基本控盘。新茶背后的资本和操作路径要复杂一些,后面再说。

还记得前面说的陈国义办茶艺乐园,一直负债经营压力山大吗?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05年2月,一个神秘的电话打给他:“陈先生,听说你的仓库有一批生普,卖不卖啊?”陈国义激动不已:“卖,卖啊,你快来看吧。”

这说明什么,说明老茶扫货已经进入后期接近收尾。因为香港存期十几年的7542成本相对于前几年他们在云南的收货价高得多,陈国义从200元一直卖到250元,最后基本清盘。扫货承受这个成本,意味着要有高得多的追求。

当然这也说明陈老师是真正的做茶人而非操盘者,因为他本来就是凭着一腔热情从别的行业半路杀进来的,和原来圈子里的人并不熟(要熟就没有88青了)。

每一个行业都有面子,有里子。面子看似风光,却也容易招口舌是非,还不一定赚钱;里子不为外人所知,却是真正的主导者。为了做茶,能付出那么多,承受那么大压力,不管怎么说陈老师是值得做茶人尊敬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时间节点,我们还得引入一篇奇葩的论文:《普洱茶市的逼仓机理分析》,很难想象这居然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作为一篇论文,此文学术水平差强人意,但是对普洱茶泡沫的分析,足以吊打各类主流媒体的报道,是目前看到最靠谱的一篇文章。

我们借用一下这篇文章里面的一个图表

我们可以看到,画红圈的2005年初,正是处于吸筹的后期,后面进入了快速上升的通道。当然这个图表里面的7542不是针对老茶,但是也可以说明当时整个市场的资金动向,到了后期老茶和新茶出现了联动。

如果单纯看老茶这个细分市场,还是比较简单的套路操作,吸筹,拉高,出货,一目了然。

但是当时的人并没有理解,大陆是多大的一个市场,那些年又是多快的一个经济发展速度,更看不到后面08年金融危机,4万亿救市等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对真正有价值的老茶来说,换成钱可能反而是最不值钱的选择。

所以当时卖掉老茶的人只是以套路牟小利,和未来比,都还只是山脚下就离场了,战术上小胜,战略上大败,说不后悔那是假的。

这部分资金对老茶的操作,对市场主要是启蒙作用,更多资金的主战场是在品牌新茶。新茶的操作则是和经销商体系密切相关的。具体怎么操作,大家可以直接去问大E的一级二级代理,如果被人轰出来,你可以去看前面那篇《普洱茶市的逼仓机理分析》。

简单说,某品牌一级二级代理在这次风波中,都能全身而退,真正把货砸在手里的都是零售商和散户。甚至有的高级代理反而是因为这场泡沫完成了原始积累,后来利用手中的资金和这次炒茶的经验去另开一片堂口,以至于后来有的品牌,不管怎么宣传,你提鼻子一闻,就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对于茶厂来说,是福是祸完全看经营者关键时刻的决策。一般来说,只要代理体系设计合理,其实风险是可以早就通过代理保证金和提前布局分散掉的。大E07年初一级代理(全国46家)的保证金3000万,一级代理风险大吗?也不大,可以通过二级代理分散,所以这个风险是逐级分散同时逐级递增的,越到末端,风险才越大。市场好的时候,这些代理是不用投入实际资金,拿张包装纸就能向下线收预付款的。

出问题的茶企,主要是在2007年春茶原料暴涨的时候,没看清局势,高价抢着囤积原料造成的。

那个时候茶山的原料暴涨,收还是不收?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你按照过去的思路,做产品的没有原料怎么行,以为反正做好产品能卖高价,咬着牙集资贷款也要收,那你不死也要脱层皮。下关元气大伤,滇红资金链差点断裂,倒下的小厂更是不计其数,我前些年在有的茶山,还能看到当年某大企业因为还不了茶农和料头的账抵在茶山的大量货品。

人和人真的大不一样,我们还是看大E,非但没有伤到分毫,反而一下子容光焕发了。第二年(2008年)就5000万拍下央视黄金广告位,又加大投入建北京大益茶文化中心,增加很多直营店,活动一个接一个搞的风生水起。你说为什么?据吴老板自己说是因为前两年收料比较多,07年看原料价格高,就基本不收了。

你说先知先觉也好,玩金融的有这个敏感性也罢,反正事实摆在那里,你们自己分析。就像《教父》里说的:

“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直到今天,放眼望去,明白人还是寥若晨星,韭菜依旧茁壮,割与不割,不过是游戏而已。

实际上所谓普洱茶泡沫的崩盘来得如此迅猛,和当时的一个事件有很大关系。

在2006年3月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重新取得了“中茶”商标的使用权,有效期一年(至2007年2月28日)。已经十年没生产过“中茶”了,作为毫无疑问的普洱茶第一商标,现在让用一年,那还不用到极致。“中茶”开始以50元每公斤将批号分字头卖断,换句话说,甭管你什么茶,给钱就可以合理合法的用中茶商标。据说这一年生茶出了2万吨“中茶”,这还不算假冒的,问题已经那么乱了,消费者怎么知道你是贴牌还是假冒的。

这还了得,其他茶企正一点点打窝,准备放长线钓大鱼,你直接往水里扔个炸弹,这还怎么玩,不跑等什么?如果你事先知道这个消息,就应该在07年春茶之前逐步清仓了,如果等到这2万吨都已经入市,再跑就有点晚了,如果这个时候还加仓收原料,那就真的帮不到你了。

7.

被误解的普洱茶泡沫——特别的名山古树

最后再看名山古树市场,前面说了,世纪之初,大家都名山古树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到了0506年的时候,大家逐渐清晰,有些地方的古树确实与众不同,有限的几个小有名气的名山原料进入了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到了07年,受原材料紧缺影响,这个上涨又有一个大幅的加速。

我们来看一个图表,这个是这几年名山古树的原料价格,由《普洱》杂志2007年4月,《重点茶区原料价格走势分析》数据整理而成。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是4月初的信息,到了4月下旬,很多茶山价格都会有变动,尤其是像班章这种热点茶山,4月下旬已经破千了。

这差不多涵盖了当时主流认知的所有名山。其实这张表可说的东西很多。我们选几个点来看,带给我们什么有意思的信息。

除了07年的班章之外,当时最高价是景迈山。景迈山是古茶山中非常特别的存在,成名早,资源好,产量够,位置佳,政府支持力度也大,但是这么多年离一线名山却越来越远,直到今年核心产区古树原料还没破千(大货价格),可以说是所有茶山中涨幅最小的,也真是令人唏嘘。背后涉及到名山古树的某些商业本质,以后有机会再做详细分析。

当时的冰岛籍籍无名,是和镇康的马鞍山放在一起说的,价格也基本一样。冰岛真正起飞还是从08、09开始。而今天马鞍山完全不能和冰岛同日而语。

我们虽然是分析古树,但是一个地方台地茶的价格也很有参考意义,当一个地方的台地茶价格比其他地方高很多,实际上说明这个地方的古树茶处于卖家强势的市场,对台地茶拉动效应明显。从这个角度说,当时最热门的产区就是易武和班章,为什么会这样,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景迈尽管大树茶价格较高,但并非卖方市场。

最有意思的当然还是班章,在05年06年甚至出现了春茶和秋茶价格倒挂的情况,这当然不是说秋茶更好,而是因为原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快,已经大幅超过春秋茶本身的差价。

这里面07年班章的古树价其实只是春茶季开始时的价格,到了中期已经接近一千,后面已经破千,但是成交量大幅下滑。

我们今天再看这些价格,都觉得是地板价,可以闭眼入了,尤其是冰岛,简直跟不要钱似的。但是在当时,人们无法对未来市场预估,所以普遍认为上涨过快,当大厂茶崩盘的时候,也把这些名山带蒙了,由争抢原料变为有价无市,大家不敢出手收原料。

从当时班章的升值幅度来看,肯定也是有资金进入,用类似老茶和大厂茶的思路来拉高,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名山古树和前两者有本质的不同。怎样不同,我们后面慢慢展开。

茶,只是一片树叶,但又是一片神奇的树叶,几元钱可能很贵,几万元可能很便宜,它的价值是什么?并不是你觉得高,或者你觉得低,而是自有规律。这里面有品牌价值,有风味价值,也有金融价值。每种价值的背后各有其逻辑。

在普洱茶快速升值,某些主流媒体鼓吹所谓“泡沫论”的同时,也有一些冷静的声音在探讨普洱茶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在一次会议上,阮殿蓉感慨到:“香港市场上普洱茶和铁观音乌龙茶价格差不多,在2004年国内市场上这些茶比普洱茶贵十倍。”普洱茶刚刚上涨了一点就是泡沫吗?其实最主要还是前些年普洱茶的价格太低了。

即便在剧烈升值之后,所有名山中最贵的班章,也不过千元左右一公斤(云南习惯用公斤,相当于500元一斤),冰岛不过才几十元一斤。都说古树资源多么宝贵,生态多么好,内涵秒杀一切,又动用了那么多媒体资源,有了那么大的社会关注度,最顶级的古树才几十元到几百元一斤,和内地其他名茶根本没法比,你管这叫泡沫?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当时的人们对市场细分的概念还不太清晰。名山古树和台地茶是两个不同的市场,有着不同的规律,当时这个分野只是初见端倪,十几年后看则天差地别:二三十的台地茶价格基本没变,几十元的古树已经几千几万了。

我们还是看《普洱茶市的逼仓机理分析》中的一个图表


对比前面7542的图就会明白。和长期陷入低迷的大厂茶不同,班章第二年(2008)就稳稳站住一千,之后更是一年一个价。可以说在之后十来年的时间,每年看之前的价格都是便宜的。

8.

被误解的普洱茶泡沫——遗产

所谓普洱茶的泡沫,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让普洱茶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分野。从此之后,老茶逐渐销声匿迹,只在小圈子里流转;大厂茶一部分继续大众日常茶操劳的宿命,一部分步入风尘转为金融茶;而名山古树则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牢牢站在价格和茶文化的高点,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

当年那些猛然剧增无法消化的产能则经历多年转化为中期茶。

量变是会引发质变的。作为一个小散,如果当年你只是听着忽悠,把房子首付的钱换成了普洱茶,估计到你孙子那辈也喝不完,那么你是令人同情的韭菜。

如果你是个糊涂茶商,在当年的高位收了几吨普洱茶,那你可以算是一个接盘侠,可以找机会编个故事把你当年的侠义变现。

而如果你实力足够,无论是出于爱好还是被普洱茶的叠码仔忽悠,收了上千吨的普洱茶,而又不着急变现,那不用怀疑,你就是人人敬仰的大藏家。

这部分的市场需要在品鉴体系和藏养体系逐渐成熟后才能真正整合资源,体现其价值,现在总体还在蛰伏当中。

不知算是遗产还是负担,这一波的普洱茶泡沫在很大程度上模塑了茶人和茶企的思维模式,让普洱茶成为一种非常特别的产品。

记得一位做地产的老大哥跟我说过,错误的成功比失败更让人无奈。如果你发现了一条捷径,根本不用考虑产品质量,更不需要研究我前面说的品鉴体系和藏养体系,只要用最简单的套路,就可以轻易成功。你会怎样选择?

这一波的泡沫和随后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让一些人完成了原始积累。有的人从此踏上不归路,既然这个玩法被证明有效,那何不玩到极致。

绝不是只有某大厂玩的是金融茶,实际上有非常多的茶企或多或少都用了这种套路,只不过玩的或高或低,或好或差而已。这几乎成了普洱茶企快速成功的基本逻辑。

哪怕是后来名山古树风头越来越盛,很多打着古树旗号的茶企,也脱离不了这种原始的基因,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把过去大厂的品牌换成名山的品牌而已。

这些企业的成功,对行业来说,可能并非幸事。

从商业模式来说,缺少足够的动力升级。

从产品来说,无论工艺、藏养,还是工艺与藏养之间的结合,这些方面提升都非常有限,研究也长期滞后于实践。

从行业发展来说,脱离了茶作为饮品的本质,以品鉴为目的的普洱茶收藏长期停滞不前,既没有成为类似葡萄酒的成熟市场,也没有走出独特的发展模式。

从市场培育的角度,把消费者搞得晕头转向,不知道什么是好茶,也搞不清名山茶究竟是什么味道。后来市场的混乱很大程度上和那个时代遗留的观念有关。

从积极的方面说,经过这一轮的起落,普洱茶的确快速破圈,让大家耳熟能详。虽然浙江人评茶叶品牌价值西湖龙井第一,普洱茶第二。你随便刷刷某音,看看某宝,再和各个茶人聊聊,普洱茶在综合影响力方面毫无疑问是第一,而且没有同级别的对手。有了这样的基础,才可能有后面名山林立,大家如数家珍的局面出现。

另一点积极的方面,可能就是让一部分普洱茶人快速积累了一定资金。和当时媒体的理解不同,所谓普洱茶泡沫,其实本质不是崩盘,而是快速升值。因为普洱茶市场当时总体还是处于快速上升通道,尤其是头部的茶商,如果头脑清醒的是可以有几十倍的收益的,一般的也会有几倍的收益,只有进入很晚的散户才有损失,这个损失也会被时间慢慢消化。

这部分积累的资金,如果是真爱茶人掌控,后来很大程度投入到名山古树的领域,助推了名山古树的快速升值。

9.

市场分野和第一批古树茶企

普洱茶泡沫破裂带来的市场冷静期,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普洱茶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即便没有成熟的品鉴体系,即便市场如此混乱,即便贪欲让有些爱茶人深陷泥潭,即便当时对工艺藏养认知也很有限,但只要你喝到真正的顶级古树,哪怕只是新茶,你一定会被古树茶的底蕴深深打动。明白这是和其他普洱茶,甚至和所有其他茶类都如此不同的存在。

很多人喝到了,喝懂了,看到了未来。

所谓的普洱茶泡沫让行业内部洗牌的同时,的确也让一部分人完成了资本和行业知识的初步积累。无论之前资金来源如何,一部分茶商意识到大厂茶的思路非己所长,同时看好古树茶的未来,开始着手建立以古树资源为基础的茶企,并试图进一步控制茶山资源。

除了部分云南本土的茶企,绝大部分关注古树的新茶企都是广东人创立的,这些茶企原料来源基本集中在勐海和易武。我们今天在市场上看到的比较知名的版纳地区和古树相关的品牌大都是在这个时间点前后由广东茶人创立的,这是一长串的名字,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并不夸张的说,广东茶人和广东茶客奠定了名山古树的最初格局,并持续的影响着整个名山古树的格市场局。

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陈升号大量收购老班章库存并在当地建初制所,同时签订了原料承包协议。这一模式在当时来看是双赢的,充分发挥茶山和茶企的优势,把老班章的品牌价值不断推向新的高峰。但是也存在一些系统性的局限,而且是古树茶企普遍性的问题,这个我们下文再详细分析。

除了广东处于经济发展的前沿,当地相当一部分茶商已完成初步资本积累之外,广东的普洱茶品鉴文化也已经初具雏形。这个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只有相当一部分人意识到古树茶是好茶,一系列的投入才有可能。

我们这里说的品鉴文化,是基于普洱古树生茶的新茶或者短存期茶而发生的品鉴文化,这和老茶的品鉴截然不同,也和大厂茶差异很大。是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新传统,这个我们后面再详细剖析。

普洱茶在经历迷茫中的困顿之后,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

尽管普洱茶有着所有茶类中最古老的历史(唐代《蛮书》),却又有着所有茶类中最年青的活力。

和那些早已成型的茶类不同,这是一个由茶友、茶商和藏家共同构建的新传统。

是一群真正被茶吸引,为茶痴迷的爱茶人不断开发,不断升级,不断创造奇迹的新领域。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这一切充满好奇,那么:

欢迎来到古树茶的新世界!

下期预告:

在下一期,我将会随着名山古树狂飙突进的十几年历程,深入剖析名山古树市场的真正独特之处,为什么我会认为古树茶是中国茶文化的正脉所在,这个新传统现在面临怎样的巨大挑战,希望和出路又在哪里。

参考文献太多就不列了,毕竟不是学术论文。

来源:茗寿堂明洲,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麻黑茶会,坚持普洱茶传统制茶工艺的价值在哪里

9月23日下午,在武汉徐东茶市中吉号武汉运营中心,茶业复兴联合中吉号共同举办了第243期复兴沙龙。伴着武汉不骄不躁的阳光和徐徐微风,大家相聚在一起品着中吉号两款不同年份的纯麻黑,讨论茶的传统工艺变迁与传统工艺的重要性。以下是沙龙实录。


王娜(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参加复兴沙龙第243期,本次沙龙我们将和大家共同探讨工艺传承的价值。今天也是茶业复兴与中吉号合办的“中吉号·纯麻黑12春秋茶会”第三场。下面我先带大家回顾一下,前两场我们都讨论了些什么?

 

第一场,在昆明,中吉号现场带来了2009、20142019年三款不同年份的纯麻黑生茶,我们对为什么要喝普洱茶?麻黑的历史地位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一个麻黑,半个易武)

 


第二场,在中吉号的大本营深圳,我们喝到了2008年和2018年两款不同年份的纯麻黑生茶,并且对什么是纯料?什么是古茶树?古树茶、大树茶、小树茶的区别在哪里?树龄到底有什么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中吉号杨总还对他是如何将纯麻黑坚持做了十二年的故事与我们做了分享。在了解杨总寻茶的整个过程后,我觉得他真的是一位非常值得敬佩的企业家。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网上找到这篇推文看一看。(从迷茫到原创:纯麻黑如何坚持做十二年?)



今天“中吉号·纯麻黑12春秋茶会”的第三场,我们来到了武汉。它既是拥挤的、熙攘的,同时它也是复古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武汉,是实实在在的人间。我们今天将喝到的两款茶也非常有魅力,它们是来自云南茶马古道源头、不同年份的纯麻黑生茶。在主话题开始讨论前,我先带大家了解一下易武、麻黑和中吉号。

 

易 武


易武茶山属于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在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易武茶在普洱茶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易武茶山面积和产量都是古六大茶山之首。其次,易武,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普洱茶贡茶之乡。在山头茶的评价方面,我们总是能听到“班章为王、易武为后”这样的说法,班章的茶口感霸道,像霸气的君王,而易武山头出的茶则口感细腻,像温柔的皇后。喝过易武产区普洱茶的朋友,经常会用“香扬水柔”来形容它的特点。




易武 & 麻黑


有人说,“想要了解易武茶,就得先去一趟麻黑。”也有人说,“绕开麻黑,你损失的将是半个易武”。在普洱茶特别是易武茶跌宕的时间线里,无论对于喝茶人还是做茶的企业,麻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首先,麻黑,是一段历史麻黑是易武历史最悠久的村寨之一,全村以汉族人为主。六大茶山鼎盛时期,汉族人从石屏、江西等地来到这里,制茶贩茶。茶叶兴,麻黑兴。

 


麻黑,也是一款茶易武麻黑茶,有广义的说法和狭义的说法,那么广义的说法是出自麻黑村委会的茶都算麻黑茶;而从2008-2010年以后,各个村子就开始细分了,都是以村子的名字来或是山头来叫了,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狭义的麻黑茶,也就是产自麻黑村子的茶。麻黑因为交通较为便利,且相较其他小产区更高和稳定的产量,成为了它在易武体系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麻黑,还是一种味道易武茶香扬水柔,而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是江内茶中之上品。浓郁的蜜香,阴柔细腻构成了麻黑茶的总体印象。

 

中吉号 & 麻黑


说到麻黑味,不得不提茶企中吉号。易武是贡茶之源,而麻黑位居中枢。与麻黑一样,中吉号遵循中庸之道,专注纯麻黑的传承已经有十二个年头。麻黑,是中吉号最早探索的产区。2008年,董事长杨世华先生带领制茶团队深入麻黑,在麻黑建立大量核心稀缺的古树茶园基地和麻黑初制所,创建“两休两采,自然天养”的茶园管理法则,固定每年收取原料,对麻黑核心区域古树茶园及优质原料拥有了绝对的掌控力,而在2016年,麻黑初制所扩建升级改造完成,成为现在的麻黑庄园。

 


王娜(主持人):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是传统制茶工艺。刚刚播放的宣传片中也提到了一些。大体上看,普洱毛茶加工工艺主要分为:摊晾、杀青、揉捻、干燥四大步骤。

 

 

传统工艺,看茶做茶。中吉号也一直在传承用传统手工制茶方式制茶。而石磨古法这个是易武制茶的最大特色,也是易武人以及所有喝茶人、做茶人、讲茶人津津乐道的内容,但这样的历史有过中断,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这样的手工制茶工艺才又“重新复活”。如今随便走进易武的一户人家,都可以看到晾茶,揉茶,蒸茶,压茶、包茶的劳作场景,而最能吸引外来者的当然就是站在石磨上扭动身体的压饼环节。据我所知,中吉号拥有200多套这样的传统石磨。

 

说到普洱茶传统工艺,茶业复兴的周重林老师也颇有研究,下面我们请周老师来讲讲。

 



普洱茶传统制茶工艺


周重林:我讨论麻黑、讨论易武,就是讨论普洱茶大兴,古董茶卖得越来越贵的时候,很多人想的是去买那些古董茶、那些有年份的茶,但我会思考他们是按什么样的方式做下来的?我们有没有机会再去做一些老字号?所以工艺就很重要。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茶山行走就是想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古法,后来发现整个西双版纳的制茶工艺都保留在易武,石磨压饼是精制环节,还有很多环节是我们不知道的,我们走访了很多年,发现从种茶开始就有人在沿袭古老的方式——就是挖洞放茶果进去种,而我们现在是先育苗再栽种。云南的全是实生苗(用茶籽种出来的),所以这也是影响茶口味千变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云南人看茶做茶就是这个道理,茶的采摘方式不同、工艺不同,茶的滋味也不同,茶采下来摊晾之前,过去还要做鲜叶分拣,也就是大家围在一起把芽尖分出来:茶工要把刚采摘下来的鲜叶按照抓尖(只有牙尖,没有叶子)、尖子(一芽一叶)、二梭(三叶四叶)、金飞叶(黄片)分别装篓,分别杀青,分别揉捻,分别晒干,等到精制的时候,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压制。而今天这道程序完全不存在于普洱生茶的制作中。



而过去的古法,也很难按照今天生与熟的划分去定义。各等级的叶片分拣出来,易武制茶分得非常精细,分拣完之后才开始摊晾杀青,石磨压饼之前才进行拼配。石磨压饼也很关键,石磨压饼与机器压饼区别很大,石磨压饼的茶很容易掰开,不像一些机器压制的饼连茶刀都很难撬开,易武早些年茶饼的干燥不是烘干的,而是晒干的,所以我们说易武的茶有阳光味就是这个原因。

 

云南茶的风味为什么独特?就是因为实生苗种导致了其滋味的千变万化,再加上后期的拼配方式带来了口味的独特性。



最近有一个叫《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纪录片就谈到了云南茶的影响,里面就说到:茶花是雌雄共蕊,只要一朵花就能自己授粉,完成结果,但是它们拒绝这样做,为了找到更好的基因,它们选择其它的花进行授粉工作。所以,到云南的茶园里面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每棵茶树都不一样,茶树的生命力很旺盛也就是在于它是实生苗。我们过去以为普洱茶工艺很简单,不像武夷山的要摇青、做青等,后来发现比武夷山的复杂的太多了,背后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付出。

 

树是不可移动的,但茶是可以品饮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

 


王娜(主持人):传统工艺看茶做茶,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工艺传承的价值。大家有什么有意思的观点也可以提出来聊一聊。

 

茶友:我是从浙江到武汉来出差的,听说周老师要来,我就特地赶来参加了这次茶会,非常有幸能来学习。我身处绿茶区,平时接触的茶以绿茶为主,但在浙江,喜欢普洱茶的人也很多,我觉得普洱茶这个市场非常大,值得了解和学习。

 



如何分辨一杯茶的好坏?


茶友:普洱茶茶山很多,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我们怎么来分辨茶的好坏呢?希望周老师能跟我们讲讲。

 

周重林:我们做中吉号·纯麻黑十二春秋系列茶会就是为了解答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就比如今天你能喝到两款相差七年的纯麻黑茶,它们的口感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吉号做了十二年的麻黑,所以选茶的时候你选品牌起码是有保证的,能保证它的质量,产品本身是市场决定的,小品牌的茶,你今天买它,明年不一定能买到。



所以,选择品牌做得久的,产品有延续性的,不会错。至于茶叶的好坏分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到这款茶你是否有想喝的欲望,喝完之后是否觉得舒适好喝,你自己都觉得不好喝的茶,别人再怎么说好,对于你而言它也不是好的,所以选茶过程中自己的直观感受是最重要的。

 


石磨压饼:传承古法技艺


于光明(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我是一个编辑,我们在做有关茶的一个项目,也看了很多茶叶相关的历史和知识,茶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文明之间是千变万化的,非常神奇。我们也做了很多调查,发现在茶行业很多传统工艺在慢慢流失。



以前做茶是按照传统工艺精挑细作,而现在为了追求快速、时效,很多工序都没以前细致,还有一些原因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来做,而不是传承原来的做法去引导消费者,消费者喜欢香一点的,那就缩短杀青时间,消费者喜欢甜一点的,那就控制发酵时间,更多的是为了去迎合市场而不是去传承,这就导致黄茶做得越来越像绿茶,我之前喝过的部分普洱生茶也会有点像浙江的绿茶,所以我觉得传统的制茶工艺很重要,像现在中吉号的石磨压饼就是传统工艺的一部分,周老师刚刚也说过石磨压饼和机器压饼的区别很大。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唯一还保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所以,把茶的传统工艺保留下来也很重要。

 


茶友:普洱茶在我看来就是能喝的古董,很多人喝了普洱茶以后就不想喝别的茶,即便是喝同一款茶,不同的年份都味道不同,有时间的味道。我觉得其实茶叶跟价格没有多大关系,你自己喜欢喝才是最重要的。

 

刘佳一(中吉号武汉运营中心负责人):2013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喝中吉号纯麻黑,发现原来茶居然可以这么好喝。我对茶的理解是它可以很美,也可以很简单,喝过普茶洱之后,我更加喜欢它的这种纯粹,它的滋味经过时间锤炼能够保留得比其他茶更好,后期存放也可以到达一个千变万化的滋味,而且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茶的滋味也都是不同的。

 


周老师刚刚说,很多时候我们去界定香气,像绿茶是豆香还是炒香,我们一喝就能喝出来,而普洱茶就是很鲜爽,存放了三年之后就又能变得醇和起来。刚刚有茶友说到,品牌这么多,我们怎样选茶?的确,做麻黑的品牌也很多,但是像中吉号做这么久麻黑,并且在各个赛事上都有优异表现的其实不多。

 


杨世华杨总的匠人精神我们是能看到的,每到春茶、秋茶季他都往茶山跑无数次,我试过跟他一起上茶山都坚持不了,并且杨总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每一个细节都要尽善尽美。我们想做到的就是让我们每个茶山的茶品质都始终如一,有老班章的,有班盆的,有易武的等等。麻黑给我的感觉有蜜香、有木质香,这些香气源源不断地上来,我喝了这么多茶一直都放不下它。我们很多普洱茶都有仓储的疑问,其实这个不用有什么担忧的,我们中吉号是一个全产业链企业,就算你只有一件我们也可以帮你仓储或者教你仓储,我们会帮茶友考虑到每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的工艺是传承以前的石磨压制的工艺,用石磨压出来的茶就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易武味道,放的时间越久就越陈越香,随着岁月的流逝,茶叶会带给你更多地滋味体验。

 


从零到十二


杨冬榴(中吉号营销总监):我是从还没有中吉号这个品牌,到中吉号成长到如今,都一直追随着我们杨董事长,也见证了我们中吉号的整个成长过程。今天我们喝的纯麻黑茶,周老师在茶业复兴曾经讲过关于它的一段话特别经典:“前不久参加了中吉号的十周年庆,有的人爱茶,爱着爱着就爱不起了,但是杨总还是爱他的麻黑家族,他对麻黑茶是真爱,从最便宜的时候爱到最贵的时候,不离不弃每年都是海量投入,像麻黑这样的寨子,中吉号靠着雄厚的资金,更靠着杨总的热爱坚守了十年。”现在是2019年了,这个数字增长到了十二年了。

 


我还记得2008年左右,市场上其他的茶大约是30~40元左右一饼,而我们的麻黑就已经卖到了80元一饼。2008年也是一个分水岭,之前很多茶都是配方茶,在那之后,纯料茶开始崛起。陈智同老师当年的《大树茶的时代来临了》这篇文章,配图用的就是我们这款纯麻黑,加上茶友喝过之后的反馈,这些因素都坚定了我们走下去的信心。

 

我们今天喝的纯麻黑,是中吉号的硬通货,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在做纯麻黑,也一直在坚持。



为什么叫纯麻黑呢?一个是古树,一个是纯料,这些都是我们能保证的,而“纯”这个字更不是我们随随便便打出来的,它是经得起考验的。坚持十二年做一款产品,为什么能坚持?就是因为我们有茶园基地,品质也一直稳定,像有些品牌也在做麻黑,但是他们中间会出现断档,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原料基地作为支撑的话,茶农的原料价格是会根据每年的收成和市场来决定的,所以在原料成本和品质方面很难控制,但中吉号不同,我们有保障,从山头茶最便宜的时候一直到最贵的时候,品质都始终如一。

 


中吉号,终极幸福


王娜(主持人):刚刚大家也分别喝了中吉号20102017年的两款纯麻黑茶,不知道它们是否符合你对麻黑茶滋味变化的想象呢?下面请大家轮流分享一下自己品鉴感受。另外,喝茶的人常说,普洱茶是所有茶人的终点站,易武又是所有普洱茶的终点站,你觉得麻黑是不是易武的终点站?

 


茶友:今天喝了两款茶,感觉时间上的变化是很大的,而且喝茶的时候几个朋友聊聊天,有的人聊茶,有的人聊酒,其实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茶友:2010的麻黑比较醇甜,回甘也很好,木质香也慢慢的显露出来,2017年的这款茶,生津很好,滋味很丰富,云南的茶确实是绿色食品,安全性有保证。

 


茶友:我觉得每一款茶就跟一个年轻人是一样的,年轻的时候可能就清爽,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可能就有了沉淀,有了醇和。至于终点,我觉得所有的茶都没有终点。

茶友:今天大家在分享过程中除了茶方面的,也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分享,所以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茶的包容性,其实很多人喝茶是“耳朵”喝茶,“耳朵”怎么喝茶呢?就是听别人说什么茶好,什么茶不好,这是一种盲从不是从自我的心出发的;有的是“鼻子”喝茶,什么是“鼻子”喝茶呢?就是追求茶叶的香,其实从茶叶的加工历史上来讲我们一直在追求香气的多样性。

茶叶里面的香气来源哪里呢?来源于加工之后的多样性,而普洱茶更加特别,它在储存过程中会延展更多的香气,香气是流动的,不是一直不变的,这就是神奇所在之处。而且对于香气的敏感,人跟人是不同的,有的人对茉莉花香过敏,有的人不喜欢百合花香,所以通过香气喝茶是不准确的,比如同一款花香型的茶,有人觉得是玉兰香,有人觉得是兰花香,人们对香气的认知也是不同的,嗅觉是有盲点的。很多人用“嘴巴”喝茶,就是对滋味的理解;很多人对滋味的理解又不一样,很多人追求鲜爽感,不苦不涩,有些人又追求生津回甘,所以每个人追求的又不一样。

所以“茶”它代表的是什么呢?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不做大而全,做小而精,我只做我的专业,做好的,可以传下来的东西给大家分享,同时代表标准标杆,这个才是一个味道的倾向。再后面是每个人的体感,这个跟每个人的体质相关,有的人会茶醉,有的人喝茶会睡不着,这个身体自己会说话,根据自己的身体选择适合自己的(茶)。最后,是你在这杯茶汤里获得了什么?你获得了人文,你获得了朋友等等。

有好茶有好朋友跟大家一起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所以,中吉号,终极幸福!


END
找到约333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