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生态示范茶园

找到约2,951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魏开勉:引领建设生态绿色茶园,助力茶农增收

“茶叶兴、百姓富,看到茶农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也发自心底地高兴。”作为一名茶业界的市十八届人大代表,魏开勉联合本村茶企成立福鼎市信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时积极发挥人大代表职责,联络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走村入户,耐心引导茶农建设生态茶园,以实际行动助力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虽值冬季,走进江美村千亩生态茶园基地,映入眼帘的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从最初的签约6户到实现全村450户茶农3000亩茶园全覆盖,魏开勉一趟一趟的走访、劝说茶农,并在基地采取以虫治虫、以螨带菌治虫和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等生物防治新技术,承诺高价收购不使用化学农药的茶青,消除茶农对于减产、减利的顾虑。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珍惜每一次代表履职活动,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听民意传民声解民忧,引导农户共同打造高标准生态示范茶园,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魏开勉告诉记者,今年江美村的春茶每亩增收1000至2000元,给茶农茶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同时也让他更加坚定建设生态茶园的初心。

2022年,魏开勉所在的信达公司通过免费赠予有机肥,大大提高茶农参与茶园不使用化学农药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从源头把控茶叶质量。

近几年福鼎市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茶园不使用化学农药,取得显著成效。“我作为茶业界的人大代表,今年的议案是围绕如何巩固茶园不使用化学农药成果,我建议整合多方力量,茶农、茶企、农资经营店等全民参与,共同监督,政府也要加大检查执法力度,凝聚合力,打造高标准生态茶园,助力福鼎茶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魏开勉希望,每一个爱茶之人,都能喝上一杯健康、无污染的福鼎白茶。

来源:幸福福鼎

文图:吴小翠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创新生态种茶模式、推动高标准茶园建设,福建——种上生态茶 吃好生态饭

茶叶是福建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福建全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创新种植模式,强化科学管理,实现茶树种植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长远发展。

林中有茶,茶中有林,茶丛套草,茶林见花……在福建,生态种茶蔚为风潮,种植模式不断创新,许多产茶县市已启动全域生态茶园建设。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生态茶园278万亩,约占茶园总面积的80%。

种生态茶,吃生态饭。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介绍,到2025年,福建要建设生态茶园300万亩以上,推广有机肥的茶园面积超过95%,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茶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


大田县的生态茶园。连锦添摄

坚持生态种茶,茶品质与产值大大提高

闽中戴云山区的大田县,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75座。在大田县屏山乡巍峨的大仙峰下,万亩茶园连起座座山峦。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美人茶产业发展。

在福建江山美人茶业公司的基地,只见茶丛间没有除草,连梯壁也长满了杂草。园中套种绿肥,但种豆不为收豆,而是种豆得茶,大豆、花生结果时就会被深埋,以增加土壤中的氮。茶树嫩叶的背面,一种极小的飞虫小绿叶蝉在吸食鲜汁,被叮过的芽叶长得短小,还发黄。正是这种茶青,经独特工艺制作后,成为有醇厚果香蜜味的美人茶,备受市场青睐。

“小绿叶蝉在有些茶园是害虫,在我们这儿是宝贝!”公司董事长李志忠说,作为当地美人茶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公司坚持生态标准,不施农药,肥料只用羊粪等有机肥。该公司示范茶园2100亩,带动周边农户大面积标准化种植。

大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益存告诉记者:“美人茶有‘人做一半,虫做一半’的说法。茶园不能施化学农药,小绿叶蝉在叮咬叶片后,要到草丛‘休息’、繁殖,所以草也不能锄掉。茶树与大自然,就这样和谐相处!”

三明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陈汉良介绍,十几年来,大田县的茶园面积从1.7万亩到现在10万亩,年综合产值从不足3000万元增至38亿元。广平镇元沙村有万亩茶园,过去做绿茶,如今茶农掌握美人茶的奥秘后,每亩茶园年产值从3000元增至9000多元。

创新种植模式,推动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

时下,福建各地涌现越来越多的标准化生态茶园,大都是改造升级而成——以茶园为主体,顶部种防护林,中间穿插道路和林带,底部及周边也选种伴生草木,既可保水、积肥,又为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构成一个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

种生态茶不容易。不少茶农经历过整片茶树被虫吃光却不能洒农药的无奈,用尽物理方法除害虫,但也伤害了益虫。

对此,福建省现代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高峰说,出路还是要把茶园和周边的动植物生态链修复完好,形成良性循环。如今,福建很多茶农接受了生物防治等新理念,茶园流行放养天敌“以虫制虫”,有的利用瓢虫吃蚜虫,有的营造小环境增加鸟类、青蛙等,同时辅以人工捕杀害虫。茶园益虫和有益微生物增加,自然生态的调控作用就能发挥出来。

在政和县大红村,当地免费发放大量生物农药,惠及400余户农户。在该县的白鹭窠,政府总投资860万元把其改造升级成高标准生态示范茶园。村民许清康种6亩茶,年纯收入从5年前的1.5万元增至现在的5万多元。

经营生态茶园的机制也在创新。在福鼎市一家茶业公司,示范带动了生态茶园3.8万亩,所形成的联合体,连接上万户茶农。公司实行统治统防,免费为农户提供生物制剂,有机肥则补助50%。旗下茶农分成10户一组,每组的茶叶定期检测,并互相监督。

传统茶园一般种植很密,影响土质和茶树的抵抗力。如何改造升级?刘金龙创办的安溪县“举源合作社”,下狠心“稀植留高”,创新培育出独株大树茶。“我给茶园做减法。别人为了高产,矮化密植,我却一株株挖掉,一亩5000株,我减少到约2000株。茶园变得疏朗了,茶树的采光通风更好。”刘金龙说。他还力推茶草共生,让本土优质杂草自然生长,只用人工拔除恶性杂草。3年后,茶树枝条更健壮、树冠变宽、芽叶肥厚,鲜叶产量回到密植时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成品茶的滋味和售价大大提升。

改造茶园基础设施,有效防控水土流失

要想通过种茶获得生态红利,各级政府的政策保障是关键。

福建省早在2008年就提出全省推进生态茶园建设。2012年颁布实施全国第一部茶产业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继而出台多项文件、通知和指引,统筹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2019年实施的省级《茶庄园建设指南》,为茶农提供坚实的实践依据。各设区市及县政府也出台政策,扶持、奖补生态种茶。

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农艺师张雯婧向记者介绍,省里连续9年实施3轮现代茶业项目,包括投入逾8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建设示范基地。2013年出台了省地方标准《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提出生态茶园建设的相关要求;创建的“树、草、水、肥、土、路与无公害农药”“6+1”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模式,现已推广至52个片区。

高标准的示范,带动了全省茶园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以水利为例,现今茶园多为等高梯田,园面呈外高内低,内侧开设蓄水竹节沟,山顶、山凹及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并在连接处挖积沙坑,以实现小雨、中雨雨水不出园,大雨、暴雨积沙走水不冲园,有效控制了茶园水土流失。

生态种植,托起了闽茶。福建种茶县(市、区)共71个,茶产量、质量明显提高。2021年,全省毛茶产量每亩140公斤,比2008年增长47%,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情况显示,全省茶叶农残合格率多年来达到98.7%以上,质量安全平稳向好。2021年,福建茶叶出口金额首次居全国第一,达到5.13亿美元。

(连锦添)

来源:人民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人民日报点赞福建:种上生态茶 吃好生态饭

2月7日,《人民日报》生态版头条刊发通讯《种上生态茶 吃好生态饭》,点赞福建省创新生态种茶模式、推动高标准茶园建设,实现茶树种植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长远发展。


△连锦添《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07日 第 14 版)

全文如下:

茶叶是福建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福建全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创新种植模式,强化科学管理,实现茶树种植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长远发展。

林中有茶,茶中有林,茶丛套草,茶林见花……在福建,生态种茶蔚为风潮,种植模式不断创新,许多产茶县市已启动全域生态茶园建设。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生态茶园278万亩,约占茶园总面积的80%。

种生态茶,吃生态饭。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介绍,到2025年,福建要建设生态茶园300万亩以上,推广有机肥的茶园面积超过95%,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茶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

坚持生态种茶

茶品质与产值大大提高

闽中戴云山区的大田县,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75座。在大田县屏山乡巍峨的大仙峰下,万亩茶园连起座座山峦。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美人茶产业发展。

在福建江山美人茶业公司的基地,只见茶丛间没有除草,连梯壁也长满了杂草。园中套种绿肥,但种豆不为收豆,而是种豆得茶,大豆、花生结果时就会被深埋,以增加土壤中的氮。茶树嫩叶的背面,一种极小的飞虫小绿叶蝉在吸食鲜汁,被叮过的芽叶长得短小,还发黄。正是这种茶青,经独特工艺制作后,成为有醇厚果香蜜味的美人茶,备受市场青睐。

“小绿叶蝉在有些茶园是害虫,在我们这儿是宝贝!” 公司董事长李志忠说,作为当地美人茶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公司坚持生态标准,不施农药,肥料只用羊粪等有机肥。该公司示范茶园2100亩,带动周边农户大面积标准化种植。

大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益存告诉记者:“美人茶有‘人做一半,虫做一半’的说法。茶园不能施化学农药,小绿叶蝉在叮咬叶片后,要到草丛‘休息’、繁殖,所以草也不能锄掉。茶树与大自然,就这样和谐相处!”

三明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陈汉良介绍,十几年来,大田县的茶园面积从1.7万亩到现在10万亩,年综合产值从不足3000万元增至38亿元。广平镇元沙村有万亩茶园,过去做绿茶,如今茶农掌握美人茶的奥秘后,每亩茶园年产值从3000元增至9000多元。

创新种植模式

推动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

时下,福建各地涌现越来越多的标准化生态茶园,大都是改造升级而成——以茶园为主体,顶部种防护林,中间穿插道路和林带,底部及周边也选种伴生草木,既可保水、积肥,又为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构成一个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

种生态茶不容易。不少茶农经历过整片茶树被虫吃光却不能洒农药的无奈,用尽物理方法除害虫,但也伤害了益虫。

对此,福建省现代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高峰说,出路还是要把茶园和周边的动植物生态链修复完好,形成良性循环。如今,福建很多茶农接受了生物防治等新理念,茶园流行放养天敌“以虫制虫”,有的利用瓢虫吃蚜虫,有的营造小环境增加鸟类、青蛙等,同时辅以人工捕杀害虫。茶园益虫和有益微生物增加,自然生态的调控作用就能发挥出来。

在政和县大红村,当地免费发放大量生物农药,惠及400余户农户。在该县的白鹭窠,政府总投资860万元把其改造升级成高标准生态示范茶园。村民许清康种6亩茶,年纯收入从5年前的1.5万元增至现在的5万多元。

经营生态茶园的机制也在创新。在福鼎市一家茶业公司,示范带动了生态茶园3.8万亩,所形成的联合体,连接上万户茶农。公司实行统治统防,免费为农户提供生物制剂,有机肥则补助50%。旗下茶农分成10户一组,每组的茶叶定期检测,并互相监督。

传统茶园一般种植很密,影响土质和茶树的抵抗力。如何改造升级?刘金龙创办的安溪县“举源合作社”,下狠心“稀植留高”,创新培育出独株大树茶。“我给茶园做减法。别人为了高产,矮化密植,我却一株株挖掉,一亩5000株,我减少到约2000株。茶园变得疏朗了,茶树的采光通风更好。”刘金龙说。他还力推茶草共生,让本土优质杂草自然生长,只用人工拔除恶性杂草。3年后,茶树枝条更健壮、树冠变宽、芽叶肥厚,鲜叶产量回到密植时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成品茶的滋味和售价大大提升。

改造茶园基础设施

有效防控水土流失

要想通过种茶获得生态红利,各级政府的政策保障是关键。

福建省早在2008年就提出全省推进生态茶园建设。2012年颁布实施全国第一部茶产业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继而出台多项文件、通知和指引,统筹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2019年实施的省级《茶庄园建设指南》,为茶农提供坚实的实践依据。各设区市及县政府也出台政策,扶持、奖补生态种茶。

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农艺师张雯婧向记者介绍,省里连续9年实施3轮现代茶业项目,包括投入逾8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建设示范基地。2013年出台了省地方标准《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提出生态茶园建设的相关要求;创建的“树、草、水、肥、土、路与无公害农药”“6+1”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模式,现已推广至52个片区。

高标准的示范,带动了全省茶园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以水利为例,现今茶园多为等高梯田,园面呈外高内低,内侧开设蓄水竹节沟,山顶、山凹及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并在连接处挖积沙坑,以实现小雨、中雨雨水不出园,大雨、暴雨积沙走水不冲园,有效控制了茶园水土流失。

生态种植,托起了闽茶。福建种茶县(市、区)共71个,茶产量、质量明显提高。2021年,全省毛茶产量每亩140公斤,比2008年增长47%,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情况显示,全省茶叶农残合格率多年来达到98.7%以上,质量安全平稳向好。2021年,福建茶叶出口金额首次居全国第一,达到5.13亿美元。

来源:人民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937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