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高优生态茶园

找到约89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云南:生态茶园建设的云南样本:生态+茶更值钱

 

“以前是富生态穷村民。现在是富生态也富村民,生态也值钱了!”这是茶农阿永明的切身感受。

 

阿永明的家位于云南省云龙县的大栗树村,当地平均海拔超过2300米,“高山云雾”是这里最常见的自然景观。前些年,青山绿水并没给家里带来效益,每年在种植苦荞和玉米上的农资化肥投入不少,但收益只够解决温饱。阿永明认为村里不适宜种苦荞和玉米,“但苦荞、玉米是家里赖以生存的作物。”

 

 

农技人员经常入户宣讲“转型”,但阿永明一家并没在意。2007年,看到邻居纷纷靠种茶叶生活变好,阿永明和家人决定种茶。

 

为了解茶叶种植和管护,阿永明向村里的茶农虚心请教。为了更“保险”,他到村里的大栗树茶叶厂了解收购标准和销售行情。多方打听后,“高山云雾茶”最终在他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阿永明说,最初每亩茶叶收入只有300多元,从2011年开始亩产值逐年递增,去年亩收入超3000元,家里买了汽车,孩子也送到镇上上学。

 

“生态茶园的种植、管理很重要。”大栗树茶叶厂副厂长杨继洲说,为了控制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茶叶厂统一采购。同时,茶叶厂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厂里生产部进行生产巡查,如果发现有使用了高毒农药就停止收购。

 

 

农户介绍,按照生态茶园标准种植、管理,每斤鲜叶比普通鲜叶至少贵十来元。同时,茶叶厂提供农资销售服务,从厂里购买农资比去市场上购买便宜。

 

记者了解到,在茶叶厂的带动下,300多户村民开始种茶叶,种植面积超过2.7万亩,1.7万亩茶园已建成国家标准化茶园,3000亩茶园已连续多年获得有机认证。

 

“如何让大家在茶叶上都受益很重要。”大栗树村委会主任尹何春说,村里已形成“公司+基地联农户+品牌联市场”发展模式。在种植方面,县乡农业部门经常会组织农技人员到村指导;在收购方面,村里茶叶厂与村民有协议,按要求种植、采摘,每年收购价格都不低于市场价。此外,日常管理方面,茶叶厂定期培训农户。

 

大栗树村茶产业发展是云南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的缩影。云南省农业厅统计,2016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610万亩,综合产值670余亿元,茶农人均来自茶产业收入2900余元。

 

“茶园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生态茶园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农业厅茶叶产业处处长王兴原说,2016年云南高优生态茶园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农业部标准茶园创建14个;建设省级高优茶园示范基地33个;示范带动全省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超过570万亩。

 

 

茶叶大县勐海县从2010年开始大力推进茶园建设。

 

“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就是要恢复茶园基地和周边的生态。”勐海县茶叶局局长钱胜华说,农业部门改变以往将茶农请到乡镇、县城进行培训方式,让农技人员走村入户,把生态茶园种植、管理技术手段送到田间地头。按照当地出台的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全县45万亩茶园中超过70%都达到了生态茶园建设标准。

“量为基础,质为内核。”王兴原说,云南省政府提出打造“千亿云茶”,将为生态茶园建设注入新活力。

 

“生态太重要了!”阿永明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来源:人民政协网)

 

 

新河村:开展夏季茶园管理培训 促茶农增收

为力促全村茶叶产业提质增效,茶农稳步增收,为打造昌宁高优红茶原料基地奠定基础,6月6日,新河村特聘农技员穆升为当地50余名茶农开展夏季茶园管理培训。  

培训主要以室内授课与实地示范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在室内课堂上,穆升老师以有机茶的定义、优势和管理及栽培技术进行辅导;并对茶叶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生物农药的使用等进行讲授;同时穆老师还对古树茶的开发与保护作了全面系统的培训。实地授课时,温泉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对本次培训的目的意义作了说明,并对全镇的茶叶产业优势、现状及下步规划作了阐述。穆升老师对茶园修剪管理、施肥、病虫害有机防控等进行技术讲解。同时,还对诱虫黄板的效果及使用技术进行说明,并免费发放黄板5000张。

据了解,该村有古树茶5600株,有高优生态茶园6800亩,为确保茶园管理高质量快速推进,该村将以本次培训为契机,组织产业振兴组、致富帮带组相关人员深入农户、茶园地块,对茶农进行茶园补植、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指导,落实茶园管护措施。

截至目前,该村已完成高标准茶园管护3000余亩,荒老茶园修枝改造1800余亩,预计7月底可以完成所有茶园的修剪、除草及通防统治工作。


来源:茶韵温泉 李登武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柘荣县乍洋乡前楼村生态茶:做足“茶文章” 撬动“茶经济”

  仲夏时节的柘荣县乍洋乡,放眼望去,成片绿油油的茶园像一张张绿毯,铺满了层层叠叠的山峦。近年来,乍洋乡立足“十里翠竹、万担茶乡”的地域优势,依托柘荣县与福鼎市“山海协作”的有力契机,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茶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兴茶”之路。

  守护一杯“放心茶”

  让茶香飘得更远

  在柘荣县乍洋乡前楼村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去年种植的有机茶树苗正迎风摇曳。通过观察发现,一排排整齐划一、错落有致的小茶苗根部都连着一根管道。

  “这是水肥一体化管道,与茶园中心的蓄水池、肥料设备相连接,每天定时浇水施肥,让茶苗吃饱喝足。”该县农业局副局长魏定华介绍说,该村通过制定有机茶园管理标准,采用水肥一体化设施、间种绿化苗木等方式,促进茶叶生产“三节”“三抗”“三提”。“三节”,即节约化肥30%-40%,节约用水25%-40%,节约用工70%-80%。“三抗”,即抗病虫害、抗寒、抗旱,特别是抗寒,有效避免了冬天茶叶冻伤造成产量低下等普发问题。“三提”,即提高茶叶产量10%-20%,提高茶叶品质,提高土壤有机质。

  为引导基地做好高质量茶叶种植、养护、管理,提升茶农种植高品质茶叶意识,乍洋乡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对参加各类茶叶评比获得名次的茶企,给予资金奖励或政策扶持;对进行无公害、有机茶等认定和认证的茶企给予一定奖补措施;对发展连片茶叶5亩以上的茶农,采取补助苗木等方式进行扶持。

  此外,乍洋乡还通过整合碎片茶园,汇聚临近茶农散户优势资源,按照高标准打造有机茶园,设计涵盖生产种植区、加工仓储区、培训中心区、创客民宿区四个功能区域,吸引附近茶农观光学习,辐射带动全乡15000亩茶园改造升级,提升乍洋乡茶叶品质和品牌知名度。

  茶企“抱团发展”

  带动茶农增收致富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打独斗”的企业已很难做大做强,只有抱团发展,才能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赢得一席之地。

  乍洋乡共有95家茶叶加工厂分布在各个村,如何将这些企业抱成一团、共同发展?乍洋乡乡长刘茂周介绍,乍洋乡党委、政府遵循市场竞争规律,通过重点扶持大企业,引导其采取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对茶叶企业进行重组整合,推进龙头企业向集团化发展,逐步淘汰小、散、弱企业,并进一步规范加工流程、扩大销售渠道,提高产品认可度。

  同时,乍洋乡还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采取“政府引导、整合资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通过“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方式,推进茶叶全产业链发展,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我们有效利用碎片茶园,整合周围茶农散户优势资源,打造规范化基地,以提升乍洋茶业影响力和竞争力。”刘茂周说。

  据了解,该乡现有茶园总面积15000亩,茶叶总产量750吨,产值0.75亿元,茶叶加工总产值1.4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增收2300余元。

  如今,茶产业已成为乍洋乡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村的变化越来越大,农民的钱包逐渐鼓起来了。

  下一步,乍洋乡还将鼓励天顺玉龙峰、九号生态茶叶、易品源等企业,抱团扩产创建乡域茶叶品牌,打造千亩高优生态茶园,带动茶农改良茶叶品种、规范茶山管理,实现提质增收。

  开启“茶文化+”模式

  让茶产业焕发新生机

  乍洋乡溪口片区茶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元朝时期,就有农民种植茶树,商人经营茶叶,这里成为福宁州的闽浙官道、物流枢纽和边贸商贸中心,同时也是连通霞浦、福鼎、福安、周宁、寿宁等地的运输枢纽,沿线茶馆众多,驿站林立,往来客商络绎不绝,夜市红火早市旺,茶叶贸易往来十分热闹。

  如何让具有历史底蕴深厚的溪口片区茶文化变现 ?近年来,乍洋乡深入挖掘茶文化,让茶文化为茶产业服务,乍洋乡开启“茶文化+”的模式,加大“茶文化+教育”“茶文化+培训”“茶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探索,让茶产业焕发出新生机。

  去年,乍洋乡建设了溪口茶文化博物馆和茶文化广场,深度挖掘溪口历史文化特色,留住溪口茶叶历史发展的脉搏。并通过展示袁子卿、吴观楷等一批溪口地区近代著名茶商的茶叶经营史,吸引更多游客以及茶产业爱好者、经营投资者前来观光、研学和投资,不断满足群众茶产业系列消费需求,公共传播茶文化、拉动茶消费、创建茶叶品牌,推动茶产业发展。

  据溪口村委会主任袁梦建介绍,该乡将依托溪口村传统古村的影响力,以及历史茶叶文化的传承力,结合永安桥、袁氏宗祠、凤岐古民居、九龙井的等旅游资源,与旅游公司合作开发一条特别旅游路线,把茶文化和旅游结合在一起,让“茶文化+”的理念能真正落地,推动两个产业同步发展。

  开户不排队,交易安全稳定,就选东方财富证券,点此在线开户>>

  原标题:做足“茶文章” 撬动“茶经济”

  (文章来源:闽东日报)

找到约8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