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芒市生态茶叶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72 秒)

茶叶产业助农增收优秀案例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助农增收优秀案例的通报》[2022]-125文件,我州在茶叶产业发展方面有2个助推农民增收的实践案例,值得借鉴和学习。

“企业+基地+农户”让利带动模式

——云南德凤茶业有限公司案例

卢总茶产业做大了、企业做强了,但是她致富不忘家乡人,在脱贫攻坚助推行动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企业家模范带头作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乡村更多的茶农致富。一是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德凤茶业有限公司作为德宏州非公企业的一员,勇于担负起社会公益责任。公司每年都会向贫困农户捐资捐物,定期到访贫困户家里进行走访,积极参加社会各界发起的公益活动、捐资助学,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响应更多的人投身到公益事业当中。卢凤美加大同其他爱心人士的对接,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希望以自身的行动唤起更多企业的社会责任,能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关爱贫困和弱势群体活动中,给予更多的物质帮助,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过上小康生活。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至今捐资捐物价值25万余元。二是积极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活动。在结对帮扶过程中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向结对村群众教授实用技术、向结对户采购农产品等方式,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带动结对帮扶对象提高收入,争取早日脱贫,并以“就业帮扶、捐赠帮扶”等方式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帮扶的力度和覆盖面,优先考虑建档立卡户到企业打工,带动农户增收。自2016年开始与三台山乡帮外村签署“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村企结对帮扶协议书至今,共组织茶农开展茶叶种植、管护等技术培训8次,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投入培训经费1余万元,为结对帮扶村的两户建档立卡户解决产业发展资金共6000元,投入帮扶资金2万元。三是通过经济联合体带动茶农及贫困户脱贫致富。公司本着“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经营思路,卢凤美对公司的管理采取“公司+基地+科技+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依托芒市中山德凤茶叶专业合作社在中山乡建设了2条初制茶加工生产线,同时与芒市江东乡李子坪山寨茶专业合作社、芒市轩岗乡有福茶叶专业合作社、芒市芒海镇利民茶叶专业合作社、芒市象滚塘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芒市三台山早外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芒市同心茶叶专业合作社、瑞丽市勐秀德凤茶叶专业合作社组成经济联合体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创新、体制创新,大幅度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开辟一条新渠道。公司带动中山乡黄家寨村委会11户建档立卡户发展茶业产业,帮助修建大棚、技术指导、免费培训、到村按照市场价收购,年底根据质量按照每公斤0.1—0.2元发放奖金,帮助建档立卡户稳定增加收入。同时通过与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模式,解决了当地1200余人的就业问题,带动农户2000余户,户均增收1300元。辐射带动周边村寨茶园50000余亩,带动景颇族、德昂族、傣族等少数民族茶农3500余户,10000余人,户均增收800余元,人均增收200余元,使原有的景颇、德昂族茶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绿叶子”成为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德宏州梁河县大厂乡回龙寨村推动农民增收探索实践

回龙寨自然村是梁河回龙茶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近年来,该自然村以茶产业为依托,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聚焦主导产业、推动融合发展、拓宽增收渠道”的致富路。2021年,整个自然村有茶园1700亩,年产干茶112.5吨,实现茶叶经济总收入600多万元,人均茶叶收入达1.4万元,带动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3万元。
第一,从“芽尖”上着力,擦亮生态茶叶名片。牢牢守住绿色安全的底线,按照“集中连片、合理规划、规模发展”的原则,综合采取科学合理种树、留草、疏水、筑路、培土等措施,推进生态茶园建设。一是改善茶园基础条件。积极新建、扩建、改建茶区水利工程,提高茶园水利化程度,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增强茶园灌溉保证率,改善茶园路网,建成高优生态茶园696亩。二是提升茶园生态化管护水平。对茶园开展理化检测,规范除草、灌溉、施肥、采摘、修剪等田间生产管理过程,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农机农艺融合、生物绿色防控等绿色实用技术,保护茶园的生态平衡。三是大力推进茶树品种改良。通过低产低效茶园换种改植,全覆盖推广优质型无性系良种,保证茶园茶树良种优品。目前,“梁河回龙茶”区域公共品牌已正式取得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认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认证和回龙茶地方标准等“三标”认证,回龙寨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第二,在“舌尖”上聚合,推进茶产品提档升级。聚焦产品品质和市场口碑,全面推行茶叶现代化加工,推动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手段有机融合。一是全面规范提升茶叶初制环节。制定《回龙茶加工技术规程》,把好鲜叶原料质量安全的准入关,规范茶叶初制环境卫生、加工工艺、操作规程、质量检测、采收管理、购销行为等,制定产地初制产品标识,赋标销售。目前,回龙寨自然村41个茶叶初制所均已进行规范化改造提升。二是完善机械工艺水平。从最初的纯手工磨锅茶工艺到如今的半手工半机械制茶,在保留原始绿茶制作工艺上还增加了普洱生熟茶、白茶、黄茶、竹叶青茶、红茶等工艺,不仅大大提高了制茶效率,还保证了茶叶品质稳定。三是扶强龙头加工企业。整合现有茶叶企业、集体茶厂,重点扶持3家规模大、有潜力的骨干企业,支持企业新建、扩建标准化精深加工生产线,引导企业对茶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不断适应消费新需求。
第三,向“足尖”上延伸,走好茶旅融合新路子。按照“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理念,立足茶产业优势,以茶破题,延伸茶产业链,推动茶旅融合发展。一是开发“茶旅+民宿”“茶旅+康养”“茶旅+研学”等茶旅融合新业态,利用茶园生态旅游资源和景观,规范化打造了6家民宿客栈,研究制作回龙茶宴,促进村民在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活动中获得更多收益。二是打造回龙茶乡村振兴综合体,建设美丽乡村。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群众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民居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一户一风景、一村一画卷”。三是深入挖掘回龙茶文化内涵,在回龙寨建立了梁河县第一个以“茶”为主题的博物馆—回龙茶博物馆,将“茶文化”融入“茶产业”,每年三、四月份,以茶为主题,举办线上、线下回龙茶“开采节”和国际万亩茶园山地自行车比赛,展示回龙茶发展历史,宣传推介回龙茶产品,让更多人体验回龙茶制作过程,了解回龙茶文化精髓,打造“回龙茶之乡”品牌。目前,回龙寨自然村还积极争取磨锅茶制作非遗传承项目,组织申报回龙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断扩大回龙茶影响力。
第四,在“指尖”上拓展,搭上电商直播快车。为拓宽疫情背景下农产品销售渠道,回龙寨积极探索“线上”销售模式,为茶企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是加大推广宣传。2021年,成功申报“回龙寨淘宝村”建设项目,以茶产品为主开设42家淘宝店铺,将“淘宝村”作为大厂乡“红色文化旅游路线”示范点进行重点打造,组织开展茶艺表演,深挖、推介茶文化。二是实施本土“网红”培育计划。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将茶叶销售与电商紧密结合,邀请网红达人、茶叶专家对本土主播进行培训,“茶主播”在茶博物馆、淘宝村基地进行直播,创新开展“线上品茶”,拓宽销售渠道。三是打好线上线下组合拳。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茶坊开通淘宝、抖音直播,将店铺售卖与主播带货同步进行,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2021年以来,全村网络销售29.5万单,销售额达1474.5万元。
实践证明:回龙寨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紧紧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围绕传统主导产业,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聚焦主导产业、推动融合发展、拓宽增收渠道”的路子,既实现了乡村产业振兴,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来源:德宏州农业农村局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芒市连续3年获“茶业百强县”称号

芒市茶产业近年来以提质增效为发展主线,茶叶面积得到持续巩固,涉茶经营主体效益得到改善,茶产品的质量、产量、产值进一步提升,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容忽视的产业力量。自2019年以来,芒市连续3年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

巩固原料基地提升加工工艺,夯实茶产业基础。目前,芒市茶叶保有面积13.6万亩,采摘面积12.7万亩,古茶树分布面积5.1万亩,茶叶面积位列德宏州之首,云南省排名前20位,年平均产干毛茶稳定在万吨以上,是云南省产茶大县和出口最大县(市)之一。全市较大的几家涉茶企业拥有CTC红碎茶生产线6条,生产能力达7000吨以上,2021年实现干毛茶产量10195吨,实现农业产值2.09亿元,年均出口总量稳定在3000吨至5000吨。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茶产业新业态。芒市获得SC认证的茶叶精深加工企业13家,正常运行的茶叶初制所122个,茶叶专业合作社26个。脱贫攻坚期间,这些涉茶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挥了带贫减贫作用,建立了“双绑”机制,推动了茶产业发展。目前,茶产业集种植、加工、体验、旅游、民宿、餐饮为一体,部分茶园逐渐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茶产业融合发展成绩显著。

培育知名品牌,引领茶产业高效发展。芒市结合茶叶产地生态资源较好、茶叶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民族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具备生产名优茶条件等优势,积极注册茶叶商标19个,部分知名品牌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并多次在茶博会及省、州各项茶叶评比活动中获奖,德昂酸茶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茶产业持续发展。芒市茶叶技术队伍联合云南省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等相关科研部门,在绿色、有机茶叶的种植、管理、加工,低产茶园的改造、初制所的标准化建设、现代茶园机采技术、古茶树的保护与利用、德昂酸茶的研发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给予涉茶人员指导与培训,近3年来共培训指导人员2000余人次,同时,通过建立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动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为芒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芒市农业农村局)

来源: 云南网-德宏团结报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行业】芒市茶路Ⅴ:江东乡仙人洞边河寨“唐茶”

十一月的江东,秋风尚未洗劫空山。

怀着遍访德宏每一寸茶山茶园的心愿,我们从芒市很快进入江东的地界。

宋代才女李清照唱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江东非彼江东,不过自带传说,各占风物。

沿着缠绕于大山的乡村公路逶迤上行,循序渐进。

从山脚到山腰的台坡地段,成片的小树茶成为窗景掠影,隐没于一波三折的山坳之间,然后消失在云雾缭漫之处。

据同行的梅学平乡长介绍,2017年底,江东全乡有茶叶面积22376亩,古茶树1500余棵,分布于江东乡8个村委会,其中仙人洞村委会河边寨和花拉长二村一组的古茶树最为古老。

山高路远,道路曲折,清早的余倦在他的漫谈中舒缓。

不久,我们进入依附于山坡的小树茶园,蔚然可观。

万亩小树茶林,从此山头延绵至彼山头,甚至更远的山头,整整齐齐,在晨光下自由呼吸。

光线下的雾气,笼罩着远处的山头,好像一幅青绿山水画在眼前缓缓铺开。

梅乡长说,这一片小树茶园是江东乡规模最大的,连片成群,尤其壮丽,目前的问题在于其生态状况。

由于江东乡茶叶经济效益低,这片茶园目前面临必要性的改良,但谈到改良就涉及到群众利益,非常难办,鲜有应对之策。

正在此时,制茶专家吕建锋先生认为,“这里有上万亩可改造茶园,建议打造样板茶园几百亩,带动茶农逐年逐步发展,增加扩大。”他认为,“将此茶园进行科学规划,进行大胆的尝试性的茶树生态改良,是目前提高该茶园未来的发展空间及价值的唯一选择和可行性办法。”

梅乡长也认为,现在这些茶园多是红碎茶CTC的原料基地,机器采摘,鲜叶每公斤平均不到3元,如若放养生态管理,鲜叶品质将大幅提升,价格预计可达几十元每公斤,产量会大幅下降、但价格可提升数十倍,且不用投入大量的农药化肥,投入和人力成本也大幅降低,生态管理后对江东的茶形象和茶产值都将是大幅提升。

江东乡仙人洞河边寨坐落于村路下方地带,从公路到寨子大约有三四百米的步程。

立于公路观景,从脚下至远山,依次是层次清晰的下行缓坡田地,深邃的山沟,以及巍峨的山峰。

这是一座活生生的小村,尽管已有很多人搬离寨子,但生气依然,人烟不绝。

传说:1200多年前,河边寨有德昂族孝子志诚受神仙指点而历险进仙人洞,求药方(茶叶、茶种)救母的感人故事。

江东乡最大的古茶树群居地正在此地。沿路下坡,古茶树稀稀疏疏立于村道两旁,据梅乡长介绍,树龄小者百余岁,大者七八百岁。听闻我们前去看树,村里年近80岁的世居茶农老赵早早在家等候。

入寨后,老赵引领我们来到家门口菜园中的一株古茶树跟前。

准确的说,这株古茶树离赵老家的墙只有条一米宽的路,它从历史以来就生长在寨子中间。

这株古茶树高四五丈,树冠偏小,叶片有些曲卷干燥。据赵老讲述,此树每年产鲜叶30多公斤,树身粗壮,至少需要两三个成人才能合围。赵老说,若非为保护茶树在根部填土,根部主干比我们所见的部分还要大很多。

当我询问该茶的品质与口感,老赵和梅学平乡长解释说,这株古茶树茶品上佳,自有韵味。

同行数人,对该古茶树各持己见。台湾茶人梁祥田先生认为,该茶树看上去生长环境一般,但基于茶树的年龄及其品相,茶味不会差;吕建锋先生则认为,该树生长于村中,土壤环境一般,再加上四寥无植被,生态环境不算佳,茶味未必会好,但也不一定,需要喝上一泡来鉴定。

说到此处,老赵提议进家门品鉴今年的春茶,我们兴奋从往,一品其茶。令人惊喜的是,这株茶树茶品甚好,韵味独特。美中不足,与德宏其它山头古树茶一样,工艺不精,远待改进。

品茶间,我们聊及该株古茶树树龄,梅乡长说,据测算,河边寨的这株古茶树和不远处的另一株古茶树树龄都在1200年左右,而1200年前正值唐代,因此他们称之“唐茶”。

另一株“唐茶”生在密林从中,树身及树冠都比这株古茶树大得多,产量也相对丰盛,品质亦更加。

老赵说:“我今年快80岁了,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我,她嫁来这里时,这棵茶树就这么大,至今也没有什么变化。”

“茶是我们河边人的日常生活饮品,俗话说‘头道姑娘,二道茶’,茶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具有非凡的意义”,老赵接着说。

离开河边寨,在江东乡集上,我们享用了简单而美好的午餐。随即又开往李子坪山寨,这里亦是江东古树茶产量最盛的产地之一,古茶树资源丰富。

在茶农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古树茶园,这些百年以上古树茶成片生长,枝繁叶茂,主干均有碗口大小,产量不斐,生态优良,茶品优质。随后又参观了他们的嫁接型茶园,茶园别具特色,产量高,收益好,生态与品质俱佳,发展前景极为可期。

寻茶归来,就地品饮一泡今年的春茶,茶韵独特,甘滋灌喉,余味深长,美的体验漫入心脾,令人欣喜生爱。

神秘的茶韵,消除了整日缠身的疲倦,而那份坚定的信念,在此次江东寻茶路上更为漫荡。

寻茶之途,弗如朝圣诸神,于天性的自由和自我的规训中,每见一株古茶,仿佛都是抵达一次彼岸。

在访求和建构“德宏味”意境的路上,所到之处,无不究根问底。考察风土民情于大块之内,觅踪佳茗古树于山野之间。阅尽群山自然生态,培茶环境,尝遍“德宏味”之真韵,方能为茶为艺。

2018.12.18

芒市茶路系列(点击阅读)

芒市茶路I:德宏味将是下一个传奇

芒市茶路II:勐板土司的官寨古茶园

芒市茶路III:黑河老坡高山茶园

芒市茶路IV:“茶叶的母亲”之德昂酸茶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