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如何开办茶馆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王彦峰:如何开办一家盈利的茶楼?

  茶,“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是茶圣陆羽对茶所做的定义。近代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指出:“茶为文明国所既知已用之一种饮料……

  就茶而言,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

  ”茶为国饮,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种类繁多,茶文化源远流长。

  “琴棋书画诗曲茶”、“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黎民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媒介。

  一片绿色的叶子,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海洋中衍生出包含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个层面的茶文化。

  茶馆,是经济繁荣的产物。一个国家真正富裕的标志是“劳动时间的减少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也不断在提高,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休闲、聚会、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茶馆的发展数量与日俱增。老舍说过“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最早的茶馆,是随着城市的繁荣、商业往来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东晋是原始型茶馆的发轫阶段,南北朝时形成为初级型茶寮,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期。宋代茶馆的类型和功能呈现多样化,总体框架形成。之后,茶馆不断发展,成为商务、品茗、会友、洽谈、休闲的场所。

  现代的茶馆继承了以往茶馆的特性和功能之外,更加注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文化主题的展示,对茶叶、器具、用水、茶艺等更加讲究,对服务质量要求更高。在茶馆消费将成为一个层面消费者的生活常态。茶是最健康的绿色饮品,茶馆是为消费者带来健康、休闲、发展的场所,是人们工作、生活、交流的适宜平台,茶馆的发展潜力巨大。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繁荣;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假期增加,闲暇时间增多;工作、生活、交流、消费的习惯不断改变;人们更多的追求文化,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人们对健康、养生、休闲的需求正与日剧增;茶馆的平台作用越来越明显,等等的因缘,传递一个信号——茶馆的开办正逢其时。

  目前国内的茶馆超过12万余家,但是盈利的却屈指可数,就是盈利也是处在一种偶然盈利的状态的比较多或者规模比较小靠投资者的人脉资源在获取利润。是什么原因形成这样的结果呢?经过10余年的研究,我想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雾里看花式的投资,对茶馆项目没有全面的认知和估算

  从消费者的角度变为投资者,在消费的时候的感觉是高雅、暴利,做茶馆很简单,无非就是装修完买一些家具,布置布置,再购一些茶叶、茶具,顾客来了之后开水一冲完事。再大不了找个茶艺学校学学茶艺的事情。开茶馆,就是卖水的暴利行业。

  自己身边有一些喝茶的朋友或者自己的公司有招待的需求,自己开办一家茶馆可以整合自己的资源,肥水不流外人田。

  认为开茶馆是轻松的事情,干净卫生、高雅舒适;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既能赚钱又能显得自己有品位。

  听由设计师片面地对环境、氛围营造,只顾追求美观,而忽视了空间得利用率以及消费者对茶馆功能的需求,富有文化气息但是没有符合经营需要。如2004年在南二环开业的钱塘茶人,在无锡、苏州经营状况比较理想,经营模式很成熟的品牌。规模宏大、装修精美、环境优雅、布置精心,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消费者的感觉和空间利用率。

  红木家具、贵重摆设的购置一掷千金,认为这种投资是增值的,不考虑这种投资会附加在顾客的消费收费上,同时也疏忽了经营场所的使用率高和维护保养的成本。重硬件投资,眼睛看得见的这些有形的物件舍得投资,忽视人才的培养和软件投资。殊不知企业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是靠人、靠人创造的软实力来维系的。

  开茶馆,是有文化、有内涵的人开的,附庸风雅、附庸文化,挂一些名人字画,结交一些文化名人自己就有品位了。茶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塑造人的情操,过分的追求文化而忽视经营,本末倒置种种的以管窥豹的眼界左右自己拍着脑袋决策,要么苦苦支撑,要么拍着大腿收场。

  二、以自己为核心的模式,而不是尊重市场,围绕消费者的需求

  很多的投资者都是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感觉下投资。自己不喜欢的坚决不做,很多喜欢一种务虚的舞文弄墨,身边聚集一些“文化人”,来壮自己的门面。

  投资者的朋友个个人脉关系很旺,就凭朋友消费就能支撑茶馆的正常经营;这些“文化朋友”个个是投资者的拥护者,处处对投资者歌功颂德,个个叫好,很多投资者处在一个不买单者始终赞扬其功业的怪圈中拔不出来。

  三、准入门槛低,投资者的综合素养较低

  小则十多万,大者动辄几千万,就能开办一家茶馆;租个门面,购几张桌子、挂一些名人字画、购一些茶叶,就是一家茶馆。

  有一点闲钱,就想投资个茶馆,大街上的茶叶店、茶馆与日俱增,你方唱罢我登场,到最后玩着击鼓传花的游戏。

  四、没有系统性的管理

  投资者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处在一种个体经营的阶段,人治的管理,亲力亲为,身兼数职,这样会节省人力,同时又能够避免多岗位下的制约和监督,执行力更加有效、快速,缩短了很多的环节,管理简单、有效。但是一旦有一定的规模,需要协同工作时,就会出现大量的问题。

  目前的茶馆状态,有这样那样的种种问题,是不是茶馆这一经营项目本身就有什么问题呢?只有倒下去的企业,没有倒下去的行业。我们要探究事物的本源,真正认知事物的本质,总结研究事物的规律,总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如何开办一家盈利的茶馆?

  一、一个清晰的投资、经营、服务理念

  投资经营预算;在矛盾中的中庸之路;

  茶馆是什么?投资者必须清晰的认知。

  是一个经济组织、经济形式,是企业就应该盈利,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用茶作为媒介的平台,是能够展示文化的平台,是一个为顾客服务的平台。茶馆投资、经营者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不要动辄拿文化说事,茶馆经营的是产品,有其特性,空间、时间和有形的产品,最终要的是经济效益,文化只是茶馆经营和传播的一个支撑点,不是全部。

  茶馆必须奉行“顾客至上”的投资、经营、服务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消费者的需求。尊重市场、尊重需求、经营消费者想要的,做适应性经营,尽量减少引导性、引领性的经营思想。如“两个销售员到荒岛上卖鞋的经典案例”,要辩证思维,毕竟茶馆要完成生存才能更好的发展,引导性的经营项目一定要有很长的铺垫期,而且各方面工作都统筹到位才有盈利的可能。

  各负其责,既要将投资管理、经营管理、服务管理严格分开又要紧密联系,落实责任、各取所长、避免浪费,达到一个有效的投资、管理、服务的茶馆生态系统。茶馆投资者必须明确“投入”——“回报”的关系,不能有“凑合着”、“等挣钱了”、“等有了顾客”等等的思维、行为惯性,作为经营项目就是才投入产出,不要奉信‘四两拨千斤’,大投入必然大产出。

  经过科学、缜密的投资预算与经营预测,对装修风格、装修造价、功能布局等提出设计要求,有效地在空间上、氛围上、布局上达到有效的利用、美化。

  二、一个方便、顺畅、合适的地方

  茶馆能否经营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选址是否合理。在那里开茶馆,开什么样的茶馆,合适的铺位是投资经营茶馆获取成功的必要条件。开茶馆在选址过程中会遵循哪些规律?不同类型的茶馆在选址策略上有哪些不同?

  有无喝茶的消费人群成为茶馆选址的唯一指标,在遵循这个指标的基础之上才会衍生出选址的其他参考条件。对于品茶休闲、商务洽谈,一般情况下是就近原则,消费者不会为喝茶而跑得太远,所以高收入人群聚集地、行政单位聚集区成为茶馆选址的首选。

  从所选位置的各个方向行车很顺畅,不会有拥堵的现象;在营业的高峰期不会形成道路瓶颈,成为一个孤岛;顾客的行车路线和行走习惯也决定了客流量。

  进车、停车方便、安全并且停车位根据定位要充足,即便远一些,只要交通便利也会顾客盈门;水、电、燃气的配套要到位,尽量达到独立;具备上、下水;排污、排烟管道铺设方便等等。

  茶馆的成功开办,也离不开房屋业主的大力支持,合理的房租,合理的递增,长期有效的租用期限,房屋的产权归属简单,等等。

  三、一个优雅、舒适、有感觉的环境

  喝茶的六要素,选茶、择水、备器、环境、冲泡、品茶,环境是必备的要素之一。周作人在他的文章《喝茶》中也写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说明了环境氛围的重要

  有感觉的环境氛围,需要精心、专业的设计、装修、装点来营造。

  茶馆的设计分为空间、色彩、光影、格调、功能等方面,达到自然之美、建筑之美、格调之美、使用之美。将一个建筑设计为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灵动的活力空间。巧妙处理好明与暗、光与影、实与虚的变化和分布来设计各种视觉印象,产生其他配饰无法达到的意境,调动顾客的视觉美感,从而使其达到消费的同时享受环境、氛围之美,心情舒畅、愉悦,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合理的布局为顾客、茶馆节省成本,能够有效提高服务接待水平和服务效率,从而大大提高茶馆的经营效果。合理的布局包括四个流线和五个区域,即顾客流线、服务流线、物品流线、信息流线,接待收银区、顾客消费区、公共配套区、生产加工区、后勤保障区

  四、一个特色、优选、准确的定位

  茶馆的顾客是谁?他们喜欢什么?茶馆能够吸引顾客的地方在哪里?

  围绕目标消费群体,茶馆能提供怎样的环境、氛围、出品、服务等,并由此综合表现出的鲜明的特色和准确的价格体系,从而形成茶馆的核心竞争力。

  明确你的产品主要是卖给一群什么样的人,茶馆将要服务的是什么样的顾客群。通俗说就是谁将愿意为你“买单”、愿意为你掏钱包。在顾客的选择上,切忌面面俱到,谁的钱都想挣就不会有针对性地产品和针对性地服务,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

  一旦茶馆的目标消费群体确定,就需要以该类群体为核心服务对象,围绕这一人群提供针对性产品、适应他们需求的环境及相关增值性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从而把茶馆与目标顾客群体紧紧“绑”在一起。

  对于茶馆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与茶文化就如同一座宝藏,将其以恰当的方式与茶馆的氛围、环境、产品、文化有机结合,无疑会增加茶馆的内涵和厚度,提高茶馆产品的附加值,扩大茶馆的知名度。

  征服消费者,是一个累积的过程、聚焦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围绕一个精准的定位,持续的宣传和口碑传播,是实现累积和聚焦效应的手段。

  五、一个简单、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

  有商业数据显示:在创业企业中,因为战略原因而失败的只有23%,因为执行原因而夭折的也只不过28%,但因为没有找到赢利模式而走上绝路的却高达49%。商业模式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存亡、兴衰成败的大事,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制定适合该企业的商业模式开始,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

  不同的起点决定了不同的卖点,而不同的卖点又决定了不同的商业模式设计和路径。

  商业模式就是茶馆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就是茶馆如何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从口袋里掏钱,以及在营运过程中如何与合作伙伴合作、分享及分配收入。简言之就是怎样卖?怎样买?茶馆为顾客能够提供什么?顾客对茶馆的价格有什么要求?

  目前国内茶馆从风格上来分有传统型、艺能型、复合型、时尚型四种类型;从经营模式上来分有清茶馆、荤茶馆、书茶馆(曲艺茶馆)、娱茶馆(棋牌茶馆)、大茶馆等类型。如果从经营管理成效方面来看,餐茶馆、主题茶馆将成为盈利茶馆的主流,一种能使消费者达到物超所值的感觉,一种是小众群体的圈子文化。

  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是在合理产品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茶馆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制定出合理的价格和收费方式。在核定产品时,要结合茶馆的面积、设施、人员等状况。在制定价格时要掌握消费者的心理,运用一些技巧,如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东西不能加价率过高,避免消费者感觉整体的价位高,在茶单排版时价格尽量从低往高排。

  六、一个标准、规范、循环的系统

  顾客的接待、出品、服务,茶馆的经营物资的进、销、存管理,员工的招聘、培训、督导,等等都是由不同的环节、不同的链条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的系统。

  茶馆经营管理,是一项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工作,经营、管理、营销、服务工作全面展开,不能偏废。标准如果是一个点,流程就是一条线,体系就是一张网,这样才会形成茶馆经营管理系统。

  李嘉诚说“下雨打伞就是经营”,这道出了经营的真谛——市场需求。茶馆经营不能画地为牢,给自己先制定出各种条条框框,约束自己的思维,“绝大顾客的绝大正当需求”就是茶馆的经营。

  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贵在行而不在于知,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唯一权威就是成就”。茶馆的管理也应给是成果管理,围绕茶馆的经营目标,管理人、管理工作,要通过先进、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动态管理。绩效管理、五项管理、五常管理,教会员工、激励员工、发展员工。

  七、一个团结、奋进、学习的团队

  茶馆规模小,可以事事亲力而为之;茶馆规模中等,更多的是要依赖助手,一个团队;茶馆规模庞大时,还必须再有一种精神力量来统一思想、管理行为,那就是企业文化的号召力。

  人在一起不是团队,人在一起还要心在一起才是团队。人心齐,泰山移。目标一致,相互协作的是团队。

  团队管理乃是运用成员专长,鼓励成员参与并相互合作,致力于组织团队发展的过程。

  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成为每一个队员能够信奉的目标,切实可行而又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能激发团队的动力和奉献精神,为团队注入生命活力。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承诺。共同承诺就是共同承担团队的责任,没有这一承诺,团队如同一盘散沙;做出这一承诺,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集体。

  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

  工作团体常常是与组织结构相联系的,而团队则可突破企业层级结构的限制。

  以上的七个要点都能够抓住,参透,一个盈利的单店健康发展就不会存在问题。茶馆要可持续发展,从规模和数量上不断提高,还要不断地解决以下的问题:

  茶馆经营如何对待,慢文化对接快生活?

  茶馆经营如何对待,老行业适应新生代?

  茶馆经营如何对待,大投入破解小产出?

  茶馆经营如何对待,地域化突破世界性?

  作者简介:王彦峰,曾成功地策划并管理和服务于福宝阁茶楼、渭南水中天茶府、唐邸茶燕、凤栖梧茶膳等、拉萨衡舍餐茶馆、上街里耀州印象小吃体验地。创建茶之旅、宽肚茶肴、衡舍餐茶馆、憩园茶饭等。西安健康休闲业协会副会长、茶行业委员会主任、荣获“西安市碑林区十大杰出青年”、“全国茶馆十佳经理人”等荣誉。

一碗茶汤里的市井——永兴茶馆记

刘小华,永兴人,高级农艺师,国家一级评茶技师;先后主持省人社厅、省教育厅“茶事”“茶叶生产加工”“制茶技能”大师工作室。

刘大师爱老大老实地摆点龙门阵,摆龙门阵不用文本参考,好比收割稻谷,随手堆垛,自有稻谷飘香。不像北溟三写作文,像打麻将,码放得整整齐齐,小心地一张一张打出来,却常常打出一铺烂牌。

大师摆龙门阵,方言如影随形,明白的会心一笑,不明白也就罢了。方言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出现,一直是常态,最近的比如作家王朔新作《起初·纪年》系列,略远点的比如作家何顿《我们像葵花》,经典的比如《西游记》……不胜枚举。在方言的表达上,和本文一样,大都从音不从形。

摆龙门阵,不就是自由么?把壳子吹起,葵花子嗑起。

永兴,是黔北四大商业古镇之一,素有“一打鼓,二永兴,三鸭溪,四茅台”之说。数百年的时间里,经商是永兴人不变的主题。后来浙大西迁办学七年,而后又有抗战时期的“民国十七临教院”荣军官兵常驻于此,到处弥漫着那种铜臭中带点儒雅,儒雅中带点匪气,站着时争强好胜,坐下来那样又息事宁人的风气。市井如此,茶馆自然就不甘落后了。

本人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从记事起,目睹了带着浓厚市井文化的永兴茶馆和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摄影:岳龙)

那些年代里,坐茶馆就是喝茶听书、听戏;偶有茶客茶友之间面红耳赤地争论小说中的英雄人物谁胜谁负;茶馆文化经历了从京剧折子戏《失、空、斩》到“造反派”宣讲会等一系列转变。茶馆的功能从躺椅上喝茶打瞌睡到黑市交易;从公开的休闲娱乐,转入地下打牌赌钱。茶客从捡“过龙茶”吃的“二齁”变成戴“红袖章”的“造反司令”;又从造反司令沦落到装疯卖傻的神汉。体制上也经历了从私人老板到“合作化高潮”,从集体所有制改制转为个体经营等一系列的变化。数十年的茶馆文化演变就是永兴社会历史的缩影,成为了那种“怀书+古装戏”杂交出来的特色文化——“口头文学”的滋生地。每每回忆起这些,犹如一幕幕的电影蒙太奇在我的脑海里重现。于是,我觉得永兴应该有一篇“永兴味”的文章把这些故事记载下来,不写出来心中总有一种堵塞的感觉。

“一街”的江家茶馆及后来的牛马店茶馆

上世纪60年代初,因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高潮,全社会需要休养生息,农村有了土地下户,乡镇集市允许少量的粮食、种子及部分生产资料自由交换。省重点水利工程杨家坪水库和湄江东西二干渠,主要建设地在永兴,省水电厅设“湄江水利指挥部”于此。在水库建设进入高潮时,就有指挥部、设计室、工程处、施工队、突击队数百人常驻;外来的“209地质队”也入驻永兴;铜仁汞矿、务川汞矿车队也必经此地,给古镇带来了一点商机,乡镇市场开始活跃起来,各种服务业如茶馆、饭店、旅社应运而生。供销社成立了饮食服务总店,把开照相馆、理发店、牛马板车店、饭店的所有人作“过渡商”,让他们出资投劳,联合办店,自负盈亏。所谓“过渡商”就是把私营小商、小贩引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来。

当时永兴镇有一、二、三、四大街的格局。一街就有江(方言读音“冈ɡānɡ”)家茶馆,位于永兴镇政府附近;牛马店茶馆(含牛马板车住宿)位于牛马市场下面,投资者用张家民房开办。主要服务过路的牛马板车,包括“骡马占槽”和人宿栈房。茶馆当然就是附属设施了。

这个茶馆后堂有七星排灶一座,顺墙而建,石水缸一口,可容二十挑水(一吨左右);大堂两侧有折叠式竹椅近三十张;一丈二的茶凳数条。最多时这个茶馆前后堂总共坐上四五十人。当时茶叶是国家二类物资,对生产方实行“统购统销,购九留一”的政策,其实就是农民生产的茶叶必须全部售给国家,留下的所谓的“一”也要由当地供销社按计划分配。茶馆就免不了要买点“黑市茶叶”补充了。

茶馆主堂上坐着的收银员是实质上的老板娘,人称“冈(江)二娘”,有客人来到时,就喊“二娘,发碗叶子!”这里讲的“发”是“浸润”的意思。当客人落座,掏出五分硬币放在茶凳上,跑堂的应一声“来了!”就在柜上领一副放了茶叶的“三套件”盖碗,左手放碗提盖,右手长嘴壶冲满并盖上,道一声“慢用”。跑堂的一般身兼两职,除了提壶掺水,还要挑水和煤,烧火加煤管灶上的事。记得“牛马店茶馆”挑水的是一名抗战老兵,驼背瘦高个,八字胡、缺牙巴,不善言语。挑水、管灶、跑堂本来是他的基本工作,但是由于和煤封灶是技术活只能自己干,至于提壶掺水的活,则经常由一些没茶钱又要混茶馆,收“过龙茶”喝的人代劳。谈到“过龙茶”,在永兴是有说法的,原意是被冲过一两开或是喝过已没味又被回收再次冲泡的茶渣,后来也泛指被他人用过或被抛弃的事和物。

这个茶馆有个特殊人物,是早期合作化高潮时“带资入店”的一个的孤寡老人,据说解放前他是“一贯道”,靠给人问卜占卦、“掐时”“看水碗”为生,由于揭发斗争地主私藏鸦片(有人说是他自己藏的),立功后,“带资投劳”入店,现已年迈,生养死葬由集体负责。于是,他在店里占了茶馆后堂的一间阴暗的小屋,暗地里做起老本行来,小屋里供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还有忠义双全的关老爷,一旦有人带上粑粑豆腐香蜡纸烛前来问卦,就会从他那阴暗的小屋门缝里漏出一丝烛光和香火味,同时伴有打卦敲磬的声音,从门缝里偶尔看到老人口中念念有词作疯癫状,等老人醒来,双手合十面对香客:“恭喜,恭喜!灾星已过,紫气东来,东南方有财喜哟,今年不发明年都要发哟!”当香客谢过,问其报酬,老人总是满脸慈祥地重复一句话:“我就算了!我就算了!就是菩萨要点,菩萨替你消灾了,三两块随便拿。”其实就把保底价“两元”告诉你了,香客把早就准备好的一张两元钞和带来的“粑粑豆腐”恭敬又不舍地递给老人。送走客人,老人随后就在集体的灶上将“贡果”加热处理,当他拿起一双筷子双手合一地对在座的茶客们细声细气地说:“各位,请,请”不等大家回话,又说,“对不起哈,各位,我吃点私饮食哈”。这一动作,有点像现在的茶艺师在舞台上“奉茶”。总之,老人的存在给茶馆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

(摄影:岳龙)

在那人性被扭曲年代,很多人没什么尊严可言。在永兴就有一些好吃懒做又喜欢坐茶馆收“过龙茶”闲聊之人。常有客人“发一碗叶子”喝一开或根本就没喝就有事离开了,这时“二娘”就将这碗茶收到柜台下面“待分配”,有踏半截鞋收“过龙茶”喝又愿帮忙的人来了,“二娘”便开口道:康二或二齁,“这碗茶还酽得很呢”“二齁”接过茶碗道一声“谢谢二娘”便找一个位置放下,到灶上提壶掺水顺便把满堂客人茶碗的水掺满,随后的半天,有客人喊“拿开来”,康二或二齁由于免了五分钱的茶钱,就自觉起身提壶掺水免费服务去了。

这个茶馆没有说书人,也没唱戏的。主要是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居多,如猪、牛贩子和牛马板车的车夫等等,客源复杂,信息量大,但文化不高,坐在茶馆胡吹一通。例如他“在哪里见到了有一根豇豆十八斤呀”“哪里食堂敞起吃呀”“火车上吃饭不收粮票呀”“哪里有个公公被儿媳妇杀了啊”“重庆又抓了个强盗,杀了两个人,能在长江上平步如飞呀!后来被“老派”(公安干警)制服了”,听客们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听得胆战心惊。讲述人大都以“见多识广”自居。

其实这个茶馆的服务对象还有做猪、牛、骡马生意的贩子或中介人。中介人号称“偏耳”,他们对谈生意,一般是“偏耳客”坐中间,买卖双方一左一右,三人坐在一排,“偏耳”在长衫下拉着买卖方的手分别左右比画,说“这格的整,这格的零”,经“偏耳”左右几拉几扯就谈成一笔生意。最后是“偏耳”决定其中一方开茶钱,“人缘好”的“偏耳”有时示意把在场其他茶客的茶钱也一并开了。“偏耳”在收取中介费的同时,还随便打了点“秋风”,下次来茶馆就有人开茶钱了。

偶尔也有人在茶馆暗地里做一些布票、粮票的黑市交易,这就是当时茶馆里的商业行为了。

在那个年代,所有信息来源,如政策宣传、会议通知、物资供应、商贸往来,一是靠“夏大爷”鸣锣通知:“各家各户要注意呀!防火防贼,人人有责,水缸担懑,来客要报!”这是夏大爷每次提锣的开场白。二是街道召集的群众会,街、排长讲阶级斗争,讲忆苦思甜;三是看张贴在大街上的大字报(当时叫‘安民告示’如国庆节每户居民凭购粮证供应豆腐一块,猪肉一斤等);再就是在茶馆里听那些靠谱和不靠谱的“所见所闻”了。

二街的“群力社茶馆”

“群力社茶馆”顾名思义就是“群力社”办的茶馆。

在合作化高潮时,各行各业都有了行业的集体组织,如饮食业成立合作饭店;剃头的成立理发店;拉牛马板车的成立运输合作社,开栈房的成立合作旅社,有劳力的也成立了搬运合作社等等。最后还有大批无职无业“闲散劳动力”就由镇政府派干部组织成立群力社,组织劳动力对外劳动服务,如“挖土方”“开山放炮”“筛砂”“砌保坎”等技术要求不高的活路,这就是早期的劳务派出机构。

成立了“群力社”,大量闲散劳动力就聚集在一起等候安排活路,群力社大堂里经常是人满为患,为了解决大堂拥挤的问题,大家群策群力,想出了办一个茶馆的主意,提供给“闲散劳动力”们,花五分茶钱能够在这里边喝茶边等“活路”,这是开办群力社茶馆的初衷。一个叫郑香久的四川籍老人,属国家优抚对象,吃住都在社里,自然就成了茶馆的主管了,人称郑大爷。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这里因陋就简,“闲散劳动力”们从庙上抬来几条摆香炉的长凳作茶几,买了几十把竹折椅、长嘴壶,茶杯茶碗都是高台土窑烧制的“盖碗‘天、地、人’”三才杯;用集体食堂大灶改造为七眼排灶;地主家被没收的大水缸也派上用场。这里没有固定工,也没有什么“幺师”,除郑大爷外坐堂收钱“发叶子”外,提壶给水和煤封灶都是零时安排闲散劳动力们,报酬是免一碗茶钱,基本是义务,只有到“谢家井”挑水是每一挑五分随到随付。

(摄影:岳龙)

群力社茶馆很是热闹了一阵。“闲散劳动力”们坐茶馆可议论哪里有“活路”可以做,哪里挖土方可以得到两块钱,哪里有食堂吃得饱等等。除交流劳务信息,等活路做外,当然也吸引了一批被下放回原籍的“右派”“臭老九”和一些落魄文人。记得有遵义四中下放的老师“陈伯伯”、农业局下放的技术员“陈伯伯”,还有浙大附中的校友“覃叔叔”等;他们在一起经常闲聊《三国演义》“空城计”如何的精彩;诸葛亮三张“出师表”如何的文采飞扬;有时候还用指头在茶凳上敲打节奏,即兴来一段二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呐啊.....”。还有“饱读诗书”无所不知的“黄老师”,每次进茶馆不管身上有没有灰尘,进门之前先用手指弹一弹口吹一吹上衣,然后就双手抱拳操“北平腔”“各位老幼尊卑请了!”,当然也不乏附庸风雅之徒,同样抱拳回礼“请了!请了”。其实,永兴的这种“茶馆礼仪”大概就是“怀书”和“古装戏”的杂交出来的吧。

群力社茶馆人气不断上升,这些现象让经营者看到了商机,于是,就请来一个鸭青(公鸭)嗓的说“怀书”的“蒲堤大师”,蒲堤是四川人,何时来到永兴场已无法考证,他头戴一顶土黄色瓜皮毡帽,常年穿着一件蓝灰色土布长衫,随身除折扇、惊堂木和取暖的竹灰笼外,长衫下面还有一件法宝,是茶馆公开的秘密,就是夹在长衫下面有一个“猪尿包”。他一进场就有“粉丝”迎上去给他提灰笼并扶他上座,唯独一只手在长衫下面操纵“猪尿包”不要别人帮忙。所以他一晚上喝茶说书连场不下桌子,个中奥秘不言而喻。

“怀书”又称“评书”,受到地方戏曲影响,他用他那带磁性的老生鸭青(公鸭)嗓说本地方言。每当说到精彩之处,只见他从头上提起毡帽在空中画个圈,同时拖长腔调“只见那太上老君抛出乾~坤~圈~呼~正中大圣头上~”这时,大师便折扇一收,朝大堂画个圈,听众的目光随着他的折扇所指方向“要知后事如何?各位,我的豇豆钱”,蒲堤从来不明说收听书钱,眼示,板示,身示,手示,只要动作一出,“特粉”们心领神会,端着小簸箕,茶客们三分两分,每晚二次。这样表演韵味浓,不呆板而活泼,庄重而不轻浮,很接近听众。从《西游记》《三侠五义》《说岳全传》《济公传》,维持了很长时间。

也曾有过重庆、遵义、贵阳路过此地的说书人客串一场《烈火金钢》《红岩》之类,时时爆满。后来又有一个湄潭川剧团的“角”,剧团解散后在永兴定居,靠卖耗子药为生。茶馆里也有“星探”呀,就把他请来主场,配合当地原十七临教院培训过的京、川剧票友们,定期不定期在茶馆坐堂“打、唱”,当地称“围鼓”。后来,只要是永兴坐茶馆的人都知道京剧的“唱、念、做、打”四功或哼几句“西皮”“二黄”“道白”川剧“清音”。黄老师一进茶馆那一声“北平腔”“各位请了!”大概也来于此吧。

这个茶馆好景不长,因“踏半截鞋”吃“过龙茶”的“二齁”成长为戴红袖章的“造反司令”后,经常带着民兵来茶馆检查,看有没有地、富、反、坏、右“臭老九”坐茶馆并“放毒”,如果说书人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内容就被视为“放毒”,就要被抓。但一般说书人非常机智,本来书中说道:“只见得那少年,脚踏步云靴,身穿蟒子袍,呼!呼!呼!踏云而来……”有好心的茶客在门口报一声“司令将至!”这时说书人灵机一动,惊堂木一拍,话锋一转“各位革命群众听到!高高山上插红旗!全国人民大团结!防火防特要注意啊!”。“齁司令”一进门口就用他那带着“阶级仇恨”的眼神,警惕地环顾四周,看有没有“地、富、反、坏、右分子”在那里享受无产阶级的茶馆阵地,就将“造反派随员”递上的一杯还有点酽的“过龙茶”狠狠地吸了一口,说“就是要讲政治嘛!”于是就大讲:“地主张四爷,砍了我家莲花白,阶级仇民族恨,还欠我两挑牛粪!若是地主资产阶级复辟了!我们就要吃二遍苦!受二遍罪!”之类的。茶客们听得目瞪口呆,这二遍苦,究竟有好苦呀?

后来这段时光,茶馆的生存就可想而知了。

中街的合作茶舍

中街的合作茶舍是甘家茶馆和周家茶馆,这两家茶馆在永兴要算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了。两家茶馆起于何时,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周家茶馆”与“甘家茶馆”经合作化高潮合并后称为“合作茶舍”。茶馆由四个门面合并打开,有四十多套竹椅,十来张八仙桌,大水缸、七星灶、三套件的陶瓷茶碗、长嘴壶一应俱全。主管是人称“袁三孃”的不算太老的老太婆,主管经济财务和全面工作安排,官方称“袁经理”。一般不到大堂服务。挑水的是个“端公先生”(道士),除挑水和煤外,经常“走穴”,给死人做道场“安灵开路”。要是在今天,他肯定是某协会会长了。

(摄影:岳龙)

几位出资人各有特点,甘家出资人“甘二婆”,主管坐堂“发叶子”,出资人周家也有一个老太婆,人称“周大婶”,传说“周大婶”是原“十七临教院”一个旧军官的太太,很是讲究,和“袁三㜳”“甘二婆”一样,一双穿尖尖鞋的细脚,经常是头上缠着一条白布帕子,但折叠有致,白净的皮肤在白色的帕子下露出饱经沧桑皱纹显得更加苍白。周大婶的工作是主管茶叶质量。凡从生产队或“黑市”买来的八九成干可以短期存放的“土茶叶”,茶馆有“一眼灶一口锅”,专供每天营业用茶“回锅提香”之用。所以“周大婶”每天早饭后从保管室领出未生香的茶叶,柴火烧水洗锅,等灶中柴火燃烧过后,明火转为炭火。只见那周大婶用手试锅温,炙手即可,再将茶叶倒入锅中,用“细火慢焙”之法,一只手扶在灶上,一只手慢慢地旋转锅中茶叶“回锅提香”。这一工作一般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所以经常是茶馆里“茶香四溢”,“周大婶”却由于疲倦,紧闭双眼,几分钟后,一个惊厥——手被烫了!回过神又把锅中茶叶又和它一转。直到茶叶焦脆,高香扑鼻,顾客闻香而至,“发碗叶子!”“周大婶”才将茶叶起锅迎客。每当回忆起“周大婶”的“回锅香”茶那晶莹剔透的汤色,豆香高扬,滋味甘爽,不觉两颌生津。

这个茶馆规模相对较大,位于中街,集中了较多的“落魄人”,特别是当地人被限制不能出外的“五类”分子和下放原籍的一些“臭老九”。例如,两个“李伯伯”都是茶馆的常客,“大李伯伯”是富家子弟,受过教育,风趣幽默,琴棋书画无所不晓。在“革命群众”眼里是一个游手好闲之人。“小李伯伯”姓李名绍成忠厚老实人称“李大爷”,是国民党的抗战老兵,穷苦出身属于革命派团结的对象,两人在一起故事就来了。

李大爷有件“狗屡黄”的呢子军大衣,在日光下油亮油亮的,四季不下身。关于它的来历有两个版本,一说它是战利品,是长沙保卫战战场上从日本死人身上剐(脱)下来没上缴的;一说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送给他的。有一天下午,李伯伯来茶馆坐下,沿街给人“箍水桶”的李大爷路过茶馆,两人见面一招呼就坐下来了,李伯伯问:“绍成,你这件大衣真好呢!”“嗯!罗斯福呢军大衣”“你好福气呀,怎么得到的呀?”

这时李大爷的话匣子打开了:“长沙会战前几天。司令长官要检阅部队。我排在受阅部队前列,一声立正!枪上肩!敬礼!前方走来了一位身材魁梧,披挂全金板子的将军!我不看不要紧!那不是当年在我班上实习的士官生薛岳吗?忍不住一声‘薛岳’!从我口中蹦出来。长官一惊!回头,是谁!?我马上回答:‘上士班长,李绍成!’话音没落,就被长官的‘马弁’拖到后面一顿毒打哟。晚上我在营房里起不了床,外面喊“司令长官到!”,我刚挨打。更是被吓得起不来了,一看,还真是司令长官薛岳来看我来了。他一进来就问候了几句,老班长,让你受罪啦!然后叫‘马弁’给了我几块大洋,又把他身上那件呢子大衣盖在我的身上。”李伯伯听后连声叫好!旁边有好事者说:幸好是薛长官的马弁打的哈,要是被蒋委员长打的话,你怕脸都不洗哟。

李伯伯机智幽默,喜欢拿人开涮,在永兴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一个身穿“涤确凉”衬衣,又有点透明身材比较丰满的少妇从茶馆经过,男性茶客们眼神全被吸住了,李伯伯见状有些不雅,忙用指头搞打茶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娃儿!背得没有?”

这样的故事在周家茶馆发生太多,主要是听得多。

李伯伯还讲了一个解放前夕发生在茶馆里的关于我家“幺外公”的故事:外公家几弟兄都在经商,唯“幺外公”是个读书人,一家人供他在贵阳上学,据说与他一个地下党员的同学去过上海,也曾经被国民党县党部抓去过问,听说外公们几弟兄花了很多银子才把他弄出来。他每次回家,总是西装革履,出入于茶坊酒肆,坐在茶馆大谈其谈他的所见所闻,发一些对时局的牢骚,时不时抛出一句古文“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子在川上曰:斯者如斯乎!然而,生于斯长于斯的我。”这些,就是他的口头禅了。永兴茶馆哪里容得下他在那里咬文嚼字,于是,有一天正与他的一个“发小”谈得起劲,家里有人叫他就离开了。旁边有挑事之人问发小,“刚才‘曾老幺’骂你,你没听见吗?”发小说“哪里哟?”挑事之人说,他连骂你两句“然而!然而!‘燃’者,烧也,‘儿’者,子也,就是说你是‘烧火佬’的儿呀!”。发小立即起身。找到当时曾家的“当家人”二外公,曰:“二爷,我有什么对不起曾家没得?”二外公“没得!没得!”,发小又曰了“我有哪里对不起你家幺兄弟的没得?”二外公急了“没得!没得!究竟发生了什么?”“你家曾老幺哟,在茶馆当众骂我是烧火佬的儿哟!叫人好不寒心哟。”二外公连声“对不起!对不起!家门不幸啊,出这个不昌盛的,等我把他找来,问证清楚!要真是这样,改日摆酒席赔罪”。便叫人把“幺外公”找来,不问三七二十一,好一顿“家法侍候”。

茶馆的常客,还有饱读诗书的黄老师,也常来这里,不管哪个时候,黄老师的中山装都是一直扣到风领扣的。他喝茶不同于一般茶客,首先他是读书人,是不吃“过龙茶”的。早上五分钱“发碗叶子”,喝一开后,起身回家吃饭,将茶碗存放到“周大婶”柜台下面,中午来了,再拿来冲它一两开,就是一杯茶管早、中、晚。“提壶跑堂”的人也很现实,当你将早上“寄存”的那碗茶中午取出来再落座,就不会像“发叶子”时的“头开”那样快了。只能等到新来客人“发碗叶子”喊“拿开来!”才顺便给他冲水。所以,经常在他高谈阔论受冷落的时候,就喜欢把我们在茶馆玩的小朋友叫到身边,每人发好几颗葵瓜子,问问:学习遇见什么难题啦?喜欢看的什么书?听的什么戏?当时我家旁边就有一个出租连环画的图书摊,所以,我就实话实说,“‘花书’(连环画)!‘西游’孙悟空‘三国’”。黄老师说:“三国的故事也很好,我有空讲给你听。”有个大点的说“我喜欢三国《借东风》《包公传》”,这时黄老师发挥了,只见他摇了摇脑袋,“看来你还喜欢戏剧文学,好!好!我小时候就喜欢读‘关汉卿’,大学就读‘莎翁’”(黄老师读什么“大学”我们不得而知)小朋友说,“我晓得了,晓得了,‘莎翁’就是河沙坝堆的‘不倒翁’我也堆过的。”黄老师生气了,“孺子不可教也!你不懂,我是叫你读关汉卿的《窦娥冤》,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后来在茶馆里还给我们讲“王家花坟”“牌坊”哪年修,那年毁。反正永兴的事他无所不知。还讲了很多“包公传”“三国”“七侠五义”的故事。后来我们读了《三国演义》才知道,他讲的都是“古装戏”的“折子戏”。还是遵义四中下放的陈伯伯,农业局的陈伯伯给我从“曹冲称象”“孔融让梨”讲到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他们每个人都有故事。还教我多看书,开卷有益呀,我似懂非懂,但为我后来喜欢读书打下了基础。

王家茶馆及一些背街的小茶馆

永兴上半截街的王家茶馆以及一些巷道小茶馆,是在“文大”后,百姓生活开始好转,市场开放而自发开办起来的。因开茶馆成本低,没有说书唱戏的,也没有“周大婶”的“回锅香”茶叶,技术含量就不说了。茶客喝茶的同时有黑白电视机可观看电视剧《霍元甲》等,除王家茶馆稍具规模外,其余的都是只有十来把竹椅,盖杯、铝壶这些是永兴人抹不去的记忆。记得一直到80年代中后期还是五分一碗的茶钱。因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在后期,这类茶馆发展五花八门麻将、大贰,还有简易“拉OK”,也可谓“功能齐全”。但这类茶馆在特殊的时期充当了特殊的角色。

时值改革开放,百废待兴,本地一些“下放”人员纷纷回到工作岗位。市场开放,市民们忙于全民经商,“三教九流”过往也少了。由于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的地位也相应提升,并且农产品可进入市场自由交易。农村的集体所有制还没完全解体,农民的生活方式慢慢地开始转变。服务对象自然就转向近郊的农民了,如近郊的菜园生产队就以二街杨家茶馆为生产队会议的集中地,永兴桥就以周家茶馆为会议的集中地,高家湾生产队就在王家茶馆等等。他们在劳动之余,晚饭后,不约而同分别走进自己生产队的“专属”茶馆,讨论明天做什么活、用什么种子、怎么挞谷分配或哪家“红白喜事”咋整等。

“文革”期间的治安主任、造反司令也不甘落后,争相开起茶馆来了,据说,那个“齁司令”的跟班“治安主任”开起“地下茶馆”,为了满足他那个人欲望,除“睹博”外,还开的是“黑猫”旅社,在“严打”时被取缔,听说还受到了相应的刑事处罚。“造反司令”“二齁”不会开茶馆,却当起神汉,在路边摆起“八字摊”给人算命去了。

当然,服务对象还有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散淡的人”。他们留下了老茶馆“口头文学”的遗风。所以在茶馆里发生了一些啼笑皆非的故事。当年就有一个王氏家族中的单身汉,四十出头了,人称“花叔”。“文革”时忙于抓阶级斗争,没时间学文化,但在茶馆里听了好几段书和折子戏,更没时间谈媳妇,所以,一直单身,茶馆是用“街政府”的公房开的,因他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所以就理所当然地住在茶馆大堂的阁楼上。族里人都为他担心,经常给他提亲,一会是龙塘湾的张二嫂,丈夫出去做生意被狐狸精缠住离婚了,只有两个娃儿;一会是堡上的唐二娘,丈夫是饿死的,只有四个娃儿,本人想改嫁上街来住。最后花叔选定了相对年轻身体丰满的张二嫂。

看定年月定就期,在族人的张罗下,街里街坊帮忙,摆起酒席,好不热闹。有几个年轻人组成迎亲队伍,扛起花烛,抬着聘礼,鼓瑟吹笙,尔呐~尔呐~接个媳妇来烧茶!迎亲去了。

没去迎亲的人在家边座席边等待,两轮酒席摆过。只见迎亲队伍一个个垂头丧气,倒拖着花烛回来了。原来,迎亲队伍到了以后,说媒人介绍花叔的营生有误,说花叔没手艺,又没房子,又不会做生意,上街喝西北风呀!——不来了。大家愤愤不平,花叔媳妇没接成,又花钱办了酒席。议论起来,说:“过龙茶”哟!还看不起花叔。并将备好的饭菜处理完,忙完手边的活。劝花叔来日方长,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早点休息。

众人作鸟兽散,当夜无事。

第二天,大家担心花叔想不通,清早就来到茶馆,朝阁楼上喊“花叔!花叔!你还好哈!昨晚上啷格过的哟”,花叔虽然没读好多书,但在茶馆听了好多“怀书”和“折子戏”呀。所以他不紧不慢从楼上下来,坐在竹椅上,不等大家说话,就语惊四座:“有什么好不好的哟!有诗为证,诗曰:一盏孤灯~照~楼~台,上床脱去~袜~和~鞋”。

后来,由于人们生活好转,农村土地承包,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市场,开始创业。永兴茶馆由大变小,由集体转为个体。原有的一点文化气息没有了,茶馆大都成为老年人的棋牌娱乐室,书场变“赌”场,(其实就是麻将馆)。“天、地、人和”的三才盖碗杯换成了有把的盖杯,长嘴壶成了文物,“回锅香”的茶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元一杯也只能喝到普通绿茶甚至于“片末茶”。听不到古装戏的“西皮流水”“摇板”和“二黄”“清音”,更没有那说书人手提着毡帽“只见那少年脚踏步云靴,身穿蟒子袍,呼!呼!呼!踏云而来……”那种绘声绘色的“怀书”表演。只有一阵阵碰!碰!和!的声音。

唉!过去的时光过去了。

来源:贵州茶香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民国时期成都茶馆里的「黑话」

到“安澜”吃茶的顾客大多是本街上担二分公事的有脸面的人物,因此它经常成为街坊上的议事场所。街坊邻里间有什么纠纷,总爱说:“走!到‘安澜’讲理去!”遂由双方当事人出面,约请一位街坊上的头面人物担任仲裁,等茶博士把茶叶一发起,双方当事人就分别陈述事情经过,然后由仲裁人评判是非曲直。如果哪家理亏,茶钱就由哪家开了。正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刘振尧

这是一个老成都人关于西御街安澜茶馆的回忆,记叙了这个茶馆作为社区中心的角色。人们将茶馆作为解决争端和纠纷之地,称“吃讲茶”或“茶馆讲理”,不需要政府或官员的介入,反映了强烈的社会自治的观念和广泛的实践。这个传统产生于中华帝国时期,那时国家权力很少深入到地方社区和邻里。“吃讲茶”成为一个普遍的工具,给地方精英一个极好的机会在地方社区建立他们的影响和主导权。袍哥是茶馆的常客,他们甚至把茶馆作为公口,“吃讲茶”的活动经常有他们的参与。

在成都,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成了袍哥的码头或公口。从一定意义上讲,袍哥促进了茶馆的繁荣,因为他们不仅自己开办了不少茶馆,而且还为很多茶馆提供保护,再加上他们以茶馆为据点,在那里联络、聚集和开会,给茶馆带来可观的客源。虽然人们知道袍哥是一个非法组织,但大多数茶客并不在意。那些需要袍哥保护的普通人,通过堂倌或其他茶客,在茶馆里很容易便能与袍哥建立联系。因此茶馆也使袍哥的社会影响得到扩展,茶馆成为袍哥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部分。学者习惯于称袍哥为“秘密会社”,但实际上这个组织在相当长时期,特别是在民国后期,在四川几乎都是公开活动的。

袍哥在茶馆里的活动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和行为,“摆茶碗阵”便是他们经常使用的联络方法。这种秘密语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把本组织成员与他人区别开来的工具,与此同时也促进了袍哥成员的身份认同。

当一个袍哥进入另一公口势力范围时,必须拜码头,那么“摆茶碗阵”便是拜码头的必要仪式。这个仪式中的“阵”显然是来自古代战场上军队的阵势,借用这个字显示了当袍哥在茶桌上用茶碗进行对话时,犹如战场上的厮杀,是生死的力量角逐。袍哥把秘密社会的活动带到这样的公共空间,使茶馆的社会角色更为复杂。但对一般民众来说,茶馆是一个令人充满好奇的地方,他们的活动也为人们增加不少话题,添了几分兴奋,使日常生活多了一些色彩。

袍哥为何喜欢以茶馆为基地

哥老会在四川称袍哥,社会动乱给了这个秘密社会组织扩大势力和影响以极好的机会。虽然袍哥在清代即被禁止,但他们在茶馆、烟馆、饭馆以及戏园等公共场所都很活跃。晚清制定的《清查窝赌、烧香结盟、传习邪教规则》称:警察如果发现任何三五成群、着怪服、表情凶恶、有暴力倾向者,必须截住盘查。这种描述告诉我们当局是如何辨别袍哥成员的。辛亥革命中袍哥与四川保路同志会及保路同志军合作,得以公开活动,但革命后又成为非法组织。不过,尽管政府进行控制和打击,但他们的势力仍继续扩大。在成都地区特别是成都附近的小场镇,袍哥控制了地方社会,经常以茶铺、酒馆、旅店作为其活动的公口,这些地方亦成为地方社区非官方的权力中心。这些组织也从事非法交易,诸如鸦片走私、赌博等。

作为一个秘密社会组织,人们可能会以为袍哥情愿选择比较隐秘的地方进行活动,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大多数袍哥把码头设在熙熙攘攘的茶馆里,甚至不少茶馆就是袍哥开办,他们把茶馆作为一个理想的活动场所。人们经常可见茶馆外挂有牌子或灯笼,上书“某某社”或“某某公口”,这必是一个袍哥码头无疑。袍哥在茶馆或其他地方建立公口,各公口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其视某地段为自己的“码头”,并承担维持那一地区公共安定、化解冲突以及保护经济利益等职责。

为什么袍哥喜欢以茶馆为基地呢?第一,政府从来就没有能力对茶馆进行全面控制,即使制定了不少禁止袍哥的规则,也未能认真执行。第二,茶馆是袍哥聚会和社会交往最方便的地方。第三,只要袍哥不给当局惹麻烦,政府和警察实际上对袍哥活动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第四,虽然茶馆是公共场所,但热闹的气氛、三教九流的混杂可能更有利于秘密活动,在一个拥挤的茶馆里,袍哥的接头反而不大引人注意,他们更觉得安全。第五,在公共空间进行与同党的联系,策划各种秘密行动,如果事情暴露,也不容易使家人受到牵连。

袍哥组织是非法的,而且也经常从事非法活动。例如,袍哥在安乐寺茶社走私黄金、白银、美元、香烟等,在正娱花园及白玫瑰、紫罗兰等茶馆进行金条交易,枪支、弹药、鸦片走私则在品香、槐荫、宜园、魏家祠、葛园等茶馆进行。地方当局意识到茶馆作为其活动中心的重要性,不时采取措施,试图割断茶馆与袍哥的联系。民国初年,警察要求各茶馆签署具结,保证不与哥老会及土匪来往。据档案记录,共有二百多家茶馆签署,以下是倣随园的具结书:“具切结,民何倣随,今于台前为切结事,缘民在会场开设倣随园,并无容留哥匪秘密集合栽培弟兄申登上复情事,如违甘究,中间不虚,切结是实。中华民国三年三月×日虔民倣随园。”

袍哥成为茶馆最经常的保护伞

严酷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使袍哥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动作和语言,当任何一个袍哥成员进入茶馆时,堂倌从其动作、端茶的姿势很快便能辨认其身份。在江湖上的袍哥都持有“红飞黑片”,即他们的身份证明。袍哥在茶馆中的联系又称之为“亮底”。如果是紧急重要的信件,上面打洞,还贴有一片鸡毛。

老茶客李英说,成都郊区的茶馆几乎都是袍哥的码头,这可能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茶馆与袍哥关系密切的社会现实。袍哥利用茶馆开展各种活动,袍哥的“龙头大爷”在茶馆召开会议、举行仪式、欢迎访客、惩罚违规的成员等,在中元节、团圆会、关帝会等都有庆祝活动。此外,有的公口每三五天召集成员在茶馆议事,由于提供免费茶水,因此参加者踊跃,此活动称为“茶哨”。据一个老茶客的描述,第一泉是袍哥一个支部的公口,每天从早到晚总是顾客盈门,烟雾缭绕。每当一个重要人物进入,大家都向他点头哈腰打招呼,一边向堂倌大叫为他付茶钱,有时还为此争执起来。不过,堂倌知道应该收谁的钱,不会得罪任何人,一切都会很快回复原样,咳嗽、聊天、叫茶的声音,与瓜子、花生、香烟等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

作为小生意者,茶馆经理人经常成为地痞流氓和其他地方恶势力欺辱的对象,他们或不付茶钱,或“借”桌椅不还,或损坏器具,扰乱生意,甚至导致茶馆关门。因此,茶馆力图寻求保护,不论是官员、警察、军人还是袍哥,都可以是他们依附的对象。在民国时期,袍哥成为茶馆最经常的保护伞。除那些由袍哥开办的茶馆,大多数茶馆主人加入袍哥以求得安宁。作为回报,他们不断宴请保护人并送礼、提供免费茶水等。例如华华茶厅为袍哥和特务专拨一笔费用,以免受他们以及地痞和小偷的骚扰。不过,有的茶馆不会有这样的麻烦,因为它们有权势人物作为后台,如那些在春煕路的大茶馆多是由军官、政客、特务所开办的。

1940年代,袍哥的影响达到最高峰,其势力扩展到政府、警察甚至军队里,以至于地方当局有时也得让他们三分,与其建立互助的关系。一个调查显示,在所知地址的119个袍哥公口中,有36个明确是在茶馆里,其他只是注明在某某街,可能它们大多也以茶馆为总部。同期另一个资料显示,1949年成都有176个袍哥总社和支社,其中许多公口没有明确的地址,但所知有地址者,72个在茶馆。在各大街小巷的茶馆里,到处可见他们的公口,一般认为90%的袍哥以茶馆为码头。有时,一个茶馆可以作为几个袍哥支社的公口。例如,新南门外的一家茶馆是群益总社第四和第五支社的公口。四支社有一百多个军人,以杨森部下的一个团长为头目,而五支社则有上百个特务。

袍哥在茶馆中沟通的主要形式

严酷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使袍哥形成一套独特的规则和行为方式,这对其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创造他们自己的黑话,以及一整套秘密联络的方式,便是其组织扩张的重要手段。在19世纪,W.斯坦通(William Stanton)调查并记录了秘密会社成员间拜见和盘问的具体方式:“有时盘问使用律诗,但经常并不把诗吟全,仅一两个字,便会其意。”斯坦通还描绘了各式各样的盘查方法,例如“放置、递交茶杯、烟杆、鸦片烟枪等,互相观察其动作”。“摆茶碗阵”便是袍哥在茶馆中沟通的一个主要形式。

如果一个袍哥成员同当地袍哥首领在一家茶馆会面,他进入茶馆后,找一张空桌坐下。茶端上来后,他并不着急喝,而是把茶盖斜放在茶托上,不吭一声地坐着,表示等着什么人。从其姿势,堂倌便知道他可能是袍哥成员,便装着不经意地问道:“从远方来?”于是造访者报出姓名、公口,而“熟悉袍哥这种程序”的茶馆老板则报告给管事,管事出来“向那位避难者盘问各种问题,回答必须恰当,用词准确。如果他证明他冒犯了政府法令(即哥老会同道),管事便将收留他,或给他提供盘缠、衣物等,使他能够到达另一目的地”。晚清反满运动兴起,也为袍哥扩展实力提供了新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各公口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对于袍哥来说,特殊联系方式对他们的活动特别是反清活动,变得十分重要。

有关“茶碗阵”的许多诗都表达了反清复明的意识,从清初其组织成立到辛亥革命爆发这个长期的历史阶段,这种意识和目标始终存在于这个组织之中。即使是辛亥革命之后,虽然清廷已经覆没,但那些“摆茶碗阵”的反清诗句,仍然被沿袭下来。加入袍哥的帮会成员,必须从他们的经典文献《海底》中,熟悉这一整套程序。“茶碗阵”千变万化,许多是用于联络和判断来者身份及资历的。主人可以把茶碗摆成各种阵式,而来访者则必须有能力进行回应,并以暗语或吟诗作答。如果主人想测试来人的身份,他先来个“木杨阵”:茶杯两只,一在盘内,一在盘外。饮者必须将盘外之茶移入盘内,再捧杯相请,并吟诗曰:“木杨城里是乾坤,结义全凭一点洪。今日义兄来考问,莫把洪英当外人。”他也可能摆一个“双龙阵”,即两杯相对,来者则诵道:“双龙戏水喜洋洋,好比韩信访张良。今日兄弟来相会,暂把此茶作商量。”如果一个袍哥到异地寻求援助,他会摆一个“单鞭阵”,即一茶杯对一茶壶,能助一臂之力者,主人则饮其茶,反之则把茶倒掉,再倾茶饮之。其诗云:“单刀独马走天涯,受尽尘埃到此来。变化金龙逢太吉,保主登基坐禅台。”

摆茶碗阵与反清复明

“摆茶碗阵”、吟诵相对应的诗,表达了袍哥的思想、价值观、信仰和道德准则。他们的许多思想来自流行小说、地方戏、传奇故事等。例如“双龙阵”所提到的帮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韩信和张良的故事,便家喻户晓。还有不少诗涉及龙,袍哥用龙来表达其力量和政治抱负,这也反映了他们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把自己视为龙的传人。袍哥认为他们是汉的遗族,自然便同龙联系在一起。在中国,龙代表一种征服的力量和精神,能彰扬正义,铲除邪恶,这与袍哥的信仰相符,或许有助于使他们反清大业的正统化。袍哥中地位最高的决策者,也称为“龙头”或“龙头大爷”。

特殊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以及与国家力量长期腥风血雨的搏斗,使袍哥形成了崇拜暴力的倾向,迷信通过暴力可以解决问题。因此他们的语言和诗中有许多与暴力有关。例如“宝剑阵”称:“七星宝剑摆当中,铁面无情逞英雄。传斩英雄千千万,不妨洪家半毫分。”他们还相信超自然力,因此大众宗教在他们的沟通仪式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信仰往往无一定之规,经常是佛道杂陈,如“生克阵”宣称:“金木水火土五行,法力如来五行真。位台能知天文事,可算湖海一高明。”五行概念来自道家,而如来却是佛主。从根本上来讲,袍哥力图吸收各种对他们有用的东西,包括各种宗教。他们也经常借用历史来为自己的事业服务。“六国阵”便是依据战国时代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的历史:“说合六国是苏秦,六国封相天下闻。位台江湖都游到,你我洪家会诗文。”袍哥把苏秦视为英雄,因为他合纵各国的能力,是他们所求之不得的。

这些诗更多的是表达“反清复明”的思想。在所谓的“忠心义气茶”中,有三个茶杯,一满一半一干,来访者应将那半杯饮之,并曰:“我亦不就干,我亦不就满。我本心中汉,持起饮杯盏。”虽然这里的“满”表面上是说茶水,却暗指“满清”。在“五魁茶”的诗中,阐明了类似的思想:“反斗穷原盖旧时,清人强占我京畿。复回天下尊师顺,明月中兴起义人。”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在一起,便是袍哥长期的“反清复明”的宗旨。还有“转清明茶”,茶摆好后,若要饮,则需说“复明灭清”,诗曰:“江山开基本是洪,五湖四海共一宗。杀绝满洲西鞑子,洪家兄弟保真龙。”在“一龙阵”的诗中,表达了同样的宗旨:“一朵莲花在盆中,端记莲花洗牙唇。一口吞下大清国,吐出青烟万丈虹。”

同时,袍哥也在酒店、饭馆中举行类似的仪式,也伴随吟诗的过程,酒杯和饭碗取代了茶碗。如果一个袍哥在酒席上,见一只筷子放在碗面上,他可用三个手指拿起筷子,然后吟道:“单手使金枪,手执是双锏。打破你城池,救出我真主。”如果见五碗菜摆成梅花形,中间一碗被盖住,他便诗曰:“四方疆土尽归明,唯有中央未灭清。未必忠良分疆土,兄弟齐心尽反清。”如果一个袍哥请来者抽烟,他把烟筒扔给客人,客人用双手接住后诵诗:“双手抱住一条龙,如今到来扶明公。莫说此枪无用处,反清复明第一功。”虽然推翻清王朝是其自清初建立以来一贯的宗旨,但直到辛亥革命袍哥才有机会施展抱负,他们在这场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除了“摆茶碗阵”和吟诗外,袍哥也用手势,即使“对面不相识、不相交一言之人,赖一举手之微,即知其为自己弟兄,而发生‘生死与共’之义气”。据称手势是“百千万变”,不像隐语可以写出,而“必须亲为传授,亲为指点”。例如关于“五行”是如此表示的:两脚并拢,双手在头顶相交,代表“金”字;站立,双手在腹部交叉,代表“木”字;蹲下,双手放在膝盖上,代表“土”字;马步,双手举至耳,手心向上,代表“火”字;马步,双手叉在腰部,代表“水”字。如果说隐语受标准语言和行业语言影响的话,那么肢体语言则是由秘密社会自行发明的,充分反映了其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沟通联络、生存以及开展各种活动的能力。

来源:茶贵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