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如茶人生的主要内容

找到约249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一盏香茶洗俗尘——谈当代茶道美学

当代中华茶道是甚么?

我认为“茶道”有三个特征:一是糅合传统文化艺术与哲理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修身活动;二是以茶为媒介而进行的一种行为艺术;三是借助茶事通向彻悟人生的一种途径。无论我国或日本、韩国的都离不开这三个内容。凡出自我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特征的精致行茶方式的就应叫中华茶道。所谓“精致行茶方式”,是包括已精进了的泡茶技艺与具逻辑、富美感的动作设计。茶道应以“茶”为中心、“无心”为要求、“敬”为宗旨,通过色、声、香、味、触、法达致眼、耳、鼻、舌、身、意的最佳感受,从物质享受达致精神享受的提升乃至顿悟。中华茶道是融合了儒(人格至善)、释(指禅宗的觉悟与无我)、道(天人合一)为一体的生活艺术。

“当代茶道”并非日本茶道的翻版!日本茶道则是因为崇拜唐、宋文化而引进的其中一种汉文化。简单地说,日本茶道是“尚古”,而中华当代茶道是“崇新”。日本茶道通常在象征隔绝世俗的茶庵内进行,而中华茶道却喜欢融入大自然。参与日本茶道的人其一举一动都要求格式化,按照一定的规则紧张地进行活动。而中华茶道则是多样化、个性化的,主张和悦舒畅、脱俗清神。日本茶道是从寺院开始的,与宗教密不可分,而中华当代茶道却是跨越宗教的信仰。日本茶道的主要内容是“点茶”或“煎茶”,而我国的是茶品丰富、茶法多样。重要的是,日本茶道没有“茶席设计”的内容。

当代茶道也不是古代茶技或历史片断的重现,当代茶道是中华民族经过40年茶艺复兴,国民人文素质提高之后而产生追求更美满生活的其中一种文化现象。

茶道艺术跟其他艺术一样,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意念,传达美感,使人觉得和悦舒畅。茶道是包罗了视觉艺术、行为艺术甚至音乐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茶道包含思想性和艺术性,但主要是通过艺术去表达思想,利用茶道这生活艺术去享受艺术的生活。通过艺术创作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的秩序和法则,必先充分了解,准确掌握。

茶道的视觉艺术

为了全面品出茶叶的色、香、味,于是就出现了能配合其茶品的泡饮方法以及相应的茶具。也正是因为要方便泡出一杯好茶,所以所有茶具的设置都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所谓“合理定位”,是要因应所泡茶品及品茗人数而设定茶具的种类、质材、容量、数量以及应在位置等等,将必须的茶具合理地设置在一个便于操作的平台上,这个特定的茶具组合形式就叫做“茶席”。

当你热爱茶艺,就必然会收集各式各样的茶具,更会刻意去组合一些精美的茶具以个性化的形象作为品茗会友之用这就是茶席设计的动机。将茶席艺术化以传情达意,那便是茶席设计了。

要进行茶道就需要有一个茶席,而茶席主要是由茶具组成的。利用茶具去表达意念、传递讯息的艺术手段就叫做“茶席设计”。我们可以将每件茶具看作为一个“点”,若干茶具可连结成“线”,也可以组成“面”。利用茶具本身的质材与色彩再辅以其他的素材去为茶席进行“形”与“色”的设计,通过对视觉的刺激去影响观众的心理,这就是茶道的视觉艺术。

茶席设计

茶席设计是以方便泡饮为原则,在色彩、造型、空间等渗入美学元素,使之升华为充满美感的艺术作品。在学习茶席设计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主次分明,也即艺术的层次感。譬如说,泡茶器具是行茶中最重要的用具,应该放在最注目的中央位置,其他茶具就不能占用。茶花只起点缀或点题作用,不应占太多面积,也不可过分夺目。目前不少的茶席设计只侧重于“悦目”的关节上,茶具的布局不合理,有的甚至无法泡茶,违背了茶席设计以茶事为中心的原旨。严格来说,这不是茶席设计。

当刻意选择具个性化的茶具,创作一个茶席以寄托思想、传达意趣并与受众产生共鸣的时候,以茶为主角的当代茶道艺术就诞生了。“茶席设计”的流行,象征当代茶文化步进了“艺术”的阶段。

茶道的造型艺术

茶具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茶花设计是造型艺术,茶道装置也是造型艺术。

茶道的行为艺术

茶是中国的国饮,不论民族基本上人人饮茶,本来就如吃饭一样是无需向人表演的。但出于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宣示中国的茶文化,于是出现了可表演的茶文化艺术了。

行为艺术不一定是前卫的、惊骇的、哗众的。茶道的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的地点、时间,借助茶事以肢体语言与观众互动交流,传达普世的价值观与高尚的人生观。茶道是一种艺术创作,但不是表演艺术的一种,它没有故事情节,也不是要反映一种现象,更不是要表演一些高难度动作。茶道的行为艺术是以优雅、自然、简练的行茶动作,引领观众进入中国传统文人思想境界之中。

行茶前,具列中的茶具应如何放置才合理、才富美感?茶具展开时其先后次序应如何?如何使行茶过程动作不重复而又便利、优雅?泡饮时,如何传递司茶者的意念?整理时,如何能以引人入胜?其手、眼、身、步、气、意如何配合?——这些都是过去遗缺的茶道行为艺术。

茶道中只有茶才是主角,其他一切都只是为茶而设。司茶者要排除一切杂念进入忘我境界,超脱自然的享受泡茶之乐。当你完全享受时,观众就如你一样舒畅无比了这就是茶道的魅力所在。

初习茶道者,最好尝试在宁静的户外进行。多留意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的美态,使对万物生情。当你感到无忧无虑、全情投入的一刻,就是茶道最美的时候了!“茶艺”是学来的,而“茶道”是要“悟”出来的。

茶道美学

谈艺术,先要谈美学;谈美学,先要了解“美”是甚么?

“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美学之父”鲍姆嘉登 1714-1762 德国)

“美”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海德格尔 1889-1976 德国)

“美”是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感情。(伕名)

“美”并非抽象得模稜两可、高深莫测,是可以用简明的文字或语言清楚表达的。茶道美学是研究茶道过程中的美,即研究茶道艺术的科学。

人的耳朵和眼睛是主要的审美感官,因而产生了文学(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电影,称为八大艺术。茶道艺术则包罗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灵感觉,是圆满的艺术。茶道是要借助茶去展现人性的真(知识的真)、善(伦理的善)、美(诗意的美),使授受者都得到心灵的满足,和谐圆满。故此,和谐的“美”是审度茶道艺术优劣的主要标准,而另一标准是具有完整而简练的行茶过程。完整的行茶过程是包括展开、泡饮、整理三部份。概括而言,美学原理可分为统一、调和、平衡、律动四方面。

统一,是美学的最终要求。茶道中的茶具超过20件,大小各异、质材相别、形状不同,都不统一。我们茶道过程中不统一的因子,透过美学理论使其达到风格统一、结构统一、动向统一。统一,达致和谐。统一绝非是单纯的,统一必须服从主题,主次分明是茶道要理。我们可以通过构图、空间、强调、聚焦、导引五种技巧使之统一。

当遇上不统一的因子,采用“调和”手段使之和谐。调和的技巧有:分离、分隔、加置、调色四种。但是,绝对或接近绝对的调和以及多次的重复都会使人觉得沉闷,此时应采取“破调”手法将两种造型、色块、行为的差距拉阔去冲击人的视觉,影响其心理,造成意外的结果。

视觉上的平衡会达致心理上的平衡,使人觉得和悦舒畅。平衡是包括量、质、形、色、方向、高矮等,虚与实、动与静的并存也是平衡。平衡的方式有两种:对称平衡和不对称平衡。对称平衡使人有稳定的感觉,但嫌呆板。不对称平衡有轻快活泼之感,茶道多取此法。美学中的“比率”是人类在实践中获得视觉平衡的一种宝贵经验。1:0.618的“黄金比”最符合视觉心理。我就是运用人体工学的原理制定茶道用席巾的大小的。这样大小的席巾不但易于操作,而且使人看得十分舒服,这就是因为视觉心理的作用。

又如茶匙,其长度为手背中指指尖到第三关节距离的两倍则最为美。手执茶匙时,尾端外露部份是前端的两倍,过多或不足都不好看。

线条、形态、造型、对应的色块以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的变化都会产生跳动的感觉,使没有声音的艺术也具节奏感。茶道过程中的律动,是要根据行茶时的动作配合恰当的停顿,就如诗歌、音乐一样,表现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色彩是艺术的魔术师,懂得基础的色彩学是学习茶道的重要条件。当代茶道如能配合适当的音乐一起进行,其感染力是相当可观的。

随着茶艺的复兴,茶的物质已不能满足人们心灵上的需要。在精进了泡茶技艺以后,开始探索茶道美学以及茶道精神。当解决了“如何活下去”之后,人类就会思考“如何活得更好”——这就是生活哲学。现今世界除了以金钱与权力来衡量社会地位之外,更多的是以洒脱、闲逸、精致与怡乐来比较生活品味的层次,以及能否在生活中享受到更多美感的满足。

“美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从容,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悠闲,美应该是生命的一种豁达。”——艺术家蒋勋先生视“美”为生活的赞歌。能够感受美、欣赏美、享受美是莫大的福气,“当代茶道”要培养的正是“尚美人格”。

当你对美好生活有所追求,就会讲求穿出个人风格一点、吃得精致健康一点、住得舒服雅致一点、环境清新优美一点、出行悠闲舒适一点。——这就是“当代茶道”贡献社会的“尚美人格”功能。

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虽然选择的内容和展现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是一种与财富、权力无关的价值观。而美学的形式在于秩序,在于和谐,在于规律,在于张力。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活享受,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如活得很没趣,活得没质量,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了。“当代茶道”是在寻找生活品味的潮流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品茗方式,是通过严格的行茶过程去达至高雅涵养的修身活动,是通过茶席的物象转为意象再化为心象的过程。“当代茶道”藉着个性的茶席,创造一个能给自已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

“生活美学也许就是未来的主流美学。实际上,艺术回到生活母体本身,反而是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的回归,以此可以来为中西文化和美学架设桥梁。”茶文化,因为注入了时尚的内容而不断活化。“当代茶道”,包涵了儒雅的中华文化修养与独有个性的现代美,崇尚道德而不说教、时尚却不媚俗、精致但不奢侈,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茶道。(本文略有删减)

【摘自2018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罗庆江(澳门),系澳门中华茶道会会长、《吃茶去》杂志顾问】

《茶经》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什么每个爱茶人都值得读?


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茶经》这本书,但真正读过此书的人,就没有几个了。


《茶经》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是每个茶人都绕不开的一本书。


今天杯小茶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茶经》的主要内容。


(温馨提示:《茶经》原文字数不多,但读起来有点困难,建议到书店购买释义版或图解版。)


作者简介: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尊为“茶圣”。


陆羽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泡茶、品茶。他一生嗜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


内容概要:

《茶经》于公元780年出版,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章。上卷包括前三章,中卷仅有第四章,下卷包括后六章。


一之源:论茶树的原产地、特征和名称,自然条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以及茶叶的功效等

二之具:论茶叶的采制工具及使用方法

三之造:论茶叶采制和品质的鉴别方法

四之器:列举烹饮用具的种类和用途

五之煮:论煮茶的方法和水的品第

六之饮:论饮茶的方法现实意义和历史沿革

七之事:叙述上古至唐代有关茶事的记载

八之出:论全国名茶的产地和优劣

九之略:论述在一定的条件下,怎样省略茶叶的采制工具和饮茶用具入

十之图:指出《茶经》要写在绢上张挂座前,指导茶叶生产和烹饮的全过程



《茶经》成书于唐代,所讲的都是唐代及以前的东西,与我们现在的茶生活不同。


有人也许会产生疑问:《茶经》到现在还有没有学习参考的价值呢?


的确,《茶经》中所说的一些东西,与现代茶事已经完全不同。


比如制茶方法,唐代时主要制造蒸青团茶,现在有六大茶类,制茶工艺多样化;

比如饮茶方法,唐代采用煮茶法,而现在多采用泡茶法;

比如《茶经》中“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一有名的关于水的论述,介于现代环境污染,水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选水也不能盲目按其所说。

如此等等。



但是,《茶经》中的很多东西,在今天看来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比如,“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论述的是茶树生长的土壤对品质形成的重要性,如今生长在岩石缝隙之中的武夷岩茶便是最好的佐证。

比如,陆羽发现水的沸腾程度与水的活性息息相关,从而影响到茶的香气和滋味,在今天,我们仍然强调水好才能发茶性。

比如,即使茶具与饮茶方式不同,也同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甚至还有不少人效仿古人的煮茶法与点茶法,从中一窥唐宋遗风。


《茶经》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茶经》的问世,当时已竞相传抄,大大推动了茶的传播和普及,之后的茶书便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哪怕是现在读来,仍然不得不佩服陆羽的博学和魄力。


作为一名爱茶人士,如果不读《茶经》,可谓是人生一大憾事!

《茶经》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什么每个爱茶人都值得读?

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茶经》这本书,但真正读过此书的人,就没有几个了。


《茶经》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是每个茶人都绕不开的一本书。


今天杯小茶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茶经》的主要内容。


(温馨提示:《茶经》原文字数不多,但读起来有点困难,建议到书店购买释义版或图解版。)


作者简介: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尊为“茶圣”。


陆羽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泡茶、品茶。他一生嗜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


内容概要:

《茶经》于公元780年出版,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章。上卷包括前三章,中卷仅有第四章,下卷包括后六章。


一之源:论茶树的原产地、特征和名称,自然条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以及茶叶的功效等

二之具:论茶叶的采制工具及使用方法

三之造:论茶叶采制和品质的鉴别方法

四之器:列举烹饮用具的种类和用途

五之煮:论煮茶的方法和水的品第

六之饮:论饮茶的方法现实意义和历史沿革

七之事:叙述上古至唐代有关茶事的记载

八之出:论全国名茶的产地和优劣

九之略:论述在一定的条件下,怎样省略茶叶的采制工具和饮茶用具入

十之图:指出《茶经》要写在绢上张挂座前,指导茶叶生产和烹饮的全过程


《茶经》成书于唐代,所讲的都是唐代及以前的东西,与我们现在的茶生活不同。


有人也许会产生疑问:《茶经》到现在还有没有学习参考的价值呢?


的确,《茶经》中所说的一些东西,与现代茶事已经完全不同。


比如制茶方法,唐代时主要制造蒸青团茶,现在有六大茶类,制茶工艺多样化;

比如饮茶方法,唐代采用煮茶法,而现在多采用泡茶法;

比如《茶经》中“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一有名的关于水的论述,介于现代环境污染,水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选水也不能盲目按其所说。

如此等等。


但是,《茶经》中的很多东西,在今天看来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比如,“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论述的是茶树生长的土壤对品质形成的重要性,如今生长在岩石缝隙之中的武夷岩茶便是最好的佐证。

比如,陆羽发现水的沸腾程度与水的活性息息相关,从而影响到茶的香气和滋味,在今天,我们仍然强调水好才能发茶性。

比如,即使茶具与饮茶方式不同,也同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甚至还有不少人效仿古人的煮茶法与点茶法,从中一窥唐宋遗风。


《茶经》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茶经》的问世,当时已竞相传抄,大大推动了茶的传播和普及,之后的茶书便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哪怕是现在读来,仍然不得不佩服陆羽的博学和魄力。

作为一名爱茶人士,如果不读《茶经》,可谓是人生一大憾事!

找到约245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