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万里茶道的命名

找到约6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万里茶道:跨越亚欧的“世纪动脉”

2017年5月16日,第五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市长峰会

目录

亚欧大地上的历史之路

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之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申遗之路

亚欧大地上的历史之路

一片神奇的树叶,联结起亚欧大陆,开启了商品贸易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茶叶之路”,这条路就是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途经如今的中蒙俄三国,是继丝绸之路后,于17世纪末期在亚欧大陆兴起,以茶叶贸易为主的一条国际商道。当初,以晋商为代表的商人在福建武夷山、江西与湖北交界的幕阜山、湖南西部雪峰山、湖北与湖南交界的武陵山等茶源地采购茶叶,通过水陆路从四面八方运至长江之滨的汉口集中,转而向北通过汉水经湖北襄阳、河南社旗等地,再用马、驴、骡、骆驼和人力等运输方式继续北上,经山西、河北、内蒙古多次转运后,抵达中俄边境贸易集散地恰克图,又向西经西伯利亚最终到达俄罗斯圣彼得堡,而后转销欧洲各地。

由南向北再由东向西跨越亚欧大陆的万里茶道,绵延14000余公里,是继陆上丝绸之路后又一条联通欧亚的人流、物流大通道,也是促进东西方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万里茶道形成、发展、繁荣近300年,上世纪30年代以后因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日渐衰落。曾经繁华一时的商贸大通道虽已是过眼云烟,但其留下的遗迹却凝固在沿线的大地上,成为历史的永久见证。万里茶道沿线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由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两部分构成。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古茶园及古村落等茶源地遗产,水陆道路、驿站、路亭、关口、河流、码头、桥梁等交通类遗产,厂房、器械、工具等构成的加工类遗产,历史街区、茶亭、茶庄、茶行、茶栈、仓储等商贸类遗产,客栈、骡马店、票号、银行、镖局、管理机构等服务性遗产,祠堂、会馆、寺庙、教堂等礼仪类遗产,标志性建筑、碑刻、摩崖石刻、墓葬等纪念性遗产,以及采摘工具、加工工具、运输工具、包装工具、交易工具和茶样、票据、茶章、账簿、路引、合同、公文、手册、日记等可移动文物。无形文化遗产则包括茶叶生产、运输、交易过程中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生产生活习俗,与茶事有关的礼仪、宗教仪式、同业同乡聚会、节日庆典等习俗和行商日记、票证、票号、账本、档案等文献,与茶有关的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文化艺术,与茶事活动相关的地名,以及茶叶品种选择、种植管理、采摘、制作等传统技艺。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万里茶道开拓、发展、繁荣、衰落的历史进程,真实地记录了茶道上的茶农、茶商、运输者、管理者、服务者开拓和维护茶路运行的付出与收获。每处遗迹都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个故事都包涵着创业者的艰辛。这些遗产,同样见证了中蒙俄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互动,见证了沿线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对深入研究中国茶叶贸易史、交通运输史、茶文化传播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万里茶道淬炼出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同样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作为跨区域、跨行业、跨民族、跨国度的茶叶运输和贸易路线,万里茶道在开拓、发展、繁荣的艰难历程中形成了维持运行的准则,凝结了不同群体共同遵守和认同的观念,万里茶道的核心价值理念即是“和合天下,恩泽四海”。

“和合天下”既是茶叶和茶道本身蕴含的品质,也是万里茶道的先民修身养性、人生追求、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准则。中国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汲取了儒释道的精髓,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铸就了“以和为贵”的民族之魂。从茶叶与人类个体的关系看,饮茶能让人保持内心平和、清静淡雅,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从茶叶与群体的关系看,饮茶是一种高雅文明的交往交流方式,能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沟通,促进各类群体的相互了解,“以茶为媒”“以茶会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情感联络方式。万里茶道以茶叶为载体增强了中国与欧洲各国的关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如今,茶外交仍然是国家交往中一种重要手段。而从茶叶与自然的关系看,一方面,茶叶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恩赐,它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的山地,对土地、温度、湿度、环境有严格的选择性,依赖于大自然;另一方面,中国茶道追求“天人合一”,种茶、制茶、饮茶讲究自然天成。可见,和谐、和平、合作是中国茶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万里茶道追求的现实目标。

“恩泽四海”则是万里茶道开辟的初衷和开辟之后带来的实际效应。为满足我国西北各民族以及俄罗斯乃至欧洲人民的生活需要,同时通过茶叶对外贸易获取利润,万里茶道才应运而生。其实,它所达到的最终效应远远超出了预期。

茶叶种植给人类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谋生手段。茶叶通过万里茶道销往世界各地,扩大了山区居民的收入来源,尤其是为妇女就业创造了更多机会,从而增加了其经济收入,显著提高了妇女地位。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产茶,茶叶产量近600万吨,茶产业仍是许多不发达国家农民收入和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茶叶为人类提供了健康饮品。茶叶通过万里茶道从中国传向俄罗斯及欧洲,满足了游牧民族日常维生素的需求,也改变了欧洲人喝生水的习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病菌的传播。茶叶传入俄罗斯和欧洲后,饮茶逐渐成为上自贵族、下至平民的一种生活方式。目前全世界有30亿人饮茶,茶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

茶叶种植给人类提供了综合利用土地资源的模式。茶叶种植是我国各族人民积累探索、合理利用山区土地资源的典型范式。这种方式通过万里茶道向世界传播,为人类综合利用山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提供了成功样本,为人类破解环境污染、资源枯竭难题提供了有益启示。此外,随着万里茶道的开辟,其沿线催生出诸多市镇,给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额财富和新的生活方式。

同时,各国、各民族的开拓者们在开辟、维护、繁荣万里茶道的历程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所淬炼出特有的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合作共赢、诚实守信的“茶路精神”。这种精神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以诚相待、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又赋予了万里茶道开放开拓的时代精神。其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贯穿于万里茶道始终,永远铭刻在中蒙俄三国人民的心灵深处,成为全人类永恒的财富,成为当今建设“一带一路”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之路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万里茶道就是典型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之路。它既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也是沟通东西方文明互鉴的桥梁。

万里茶道从其茶源地武夷山、幕阜山、雪峰山、武陵山出发,穿越南方湿润地区到半干旱、干旱地区,跨过山地复合式农耕文化区、稻作文化区、旱作农耕文化区、游牧文化区等不同经济类型,将中国传统的几种主要经济类型区域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并延伸到西伯利亚、中亚和欧洲地区,实现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生计互补和互通有无。

对于南方山地茶农来说,茶叶是换取粮食和日常生活物资的特产。而对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和俄罗斯人、欧洲人来说,茶叶则是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甚至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病”的说法,可见茶叶对于北方以肉奶为主食、缺少蔬菜和水果人群的重要性。唐代以后,南方茶叶就逐步成为我国北方各民族不可或缺的生命之饮。如安化和羊楼洞压制的黑茶砖茶,曾是草原上可以充当货币使用的硬通货。当然,中原和南方各民族也需要把茶叶销售到北方,换回马匹、牛羊肉、皮毛等特产,满足农耕经济人们的生活所需。可见,南北方不同经济类型的生计互补是万里茶道形成的内在动力,而大规模的茶叶运输和贸易,又实现了互通有无的巨大经济价值。

万里茶道茶源地基本属于多民族居住区,武夷山是汉、畲等多民族居住区,幕阜山是苗、瑶等民族先民活动的地方,武陵山是土家、苗、汉、白等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场所,雪峰山是汉、瑶、苗、侗等多民族聚居之地。几大茶源地种植、加工的茶叶通过万里茶道运送到北方,满足了北方蒙古族、回族等各民族的生活所需,也实现了南方各民族生产的价值。通过茶叶贸易,增进了南北各民族的了解和互信,实现了各民族相互认同和团结。某种程度上说,万里茶道已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这条纽带从唐宋开启,并延续至今。目前,南方民贸企业生产的边销茶,仍然大批量对口销售到北方和西北民族地区。

一缕茶香,蕴含着文化的气息。万里茶道不仅成为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也作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效载体,将古老的中国茶文化与各国历史文化相结合,演变成世界各地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丛。以茶会友,以茶奉客,是中国简朴而高雅的待客之道。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俄罗斯的红茶、英国的下午茶等,无不受到中国茶文化的深刻影响。一片小小的茶叶跨越国界,成为人类共享的财富。

万里茶道这座桥梁,联通中国与中亚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和地区,推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南方茶源地所产茶叶,经过汉、蒙、维、回、满等各族商人、运输者的艰难转运,最终运抵俄罗斯及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茶叶作为一种保健饮料,17世纪传入荷兰,并迅速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饮品。此后又通过荷兰传入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时期饮茶俨然成为宫廷生活的一部分。18世纪饮茶风靡英国,进而演变为一种社交手段,并衍生出下午茶习俗。茶叶经蒙古国北传至俄国后,18世纪末饮茶之风遍及社会各阶层,茶叶纳入居民生活必需品之列。俄国人在茶水中加入糖、柠檬、牛奶、乳皮、香草等辅料,形成了独特的俄罗斯茶道。

在中国茶叶向西输出的同时,17世纪中叶,茶叶伴随欧洲移民传播到美洲大陆。18世纪北美出现牛乳和乳酪搀入茶叶饮用的习俗,美国则产生了特有的冰茶文化。中国的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传播到世界各地后,逐渐融入当地生产生活乃至文学艺术、礼仪制度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浪漫的休闲情怀、精致典雅的生活态度,大大提升了人们的文化品位。通过万里茶道,中国古老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传入欧洲,欧洲工业文明成果也引入中国,达到了中西方互通有无、合作共赢的效果。由此,茶叶长期扮演着跨越亚欧大陆的文化使者的角色。

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文明精神得以赓续和发扬光大。如今,随着我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俄茶叶贸易之路又以新的、更高级的形式出现——中蒙俄三国经济走廊。这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合作范式和地缘政治需要,更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现实需要。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以茶会友,共品茶香。坚守中国茶文化“和合天下”的价值理念,共同推动人类和平和睦发展。小小茶叶,始终散发着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别样味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申遗之路

万里茶道最初以“茶叶之路”“万里茶路”等名称出现,如美国作家艾梅霞所著的《茶叶之路》,我国作家邓九刚所著的《茶叶之路:欧亚商道兴衰三百年》等。2012年6月,“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湖北赤壁市召开,就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并通过《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赤壁倡议》,从此开启了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省际合作模式。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所作的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演讲中指出,万里茶道是联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这有力推动了万里茶道申遗工作。

2013年9月,第二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召开,来自中蒙俄万里茶道沿线31个城市的代表参加市长圆桌会议,并签署《万里茶道沿线城市旅游合作协议》。期间,中蒙俄三国达成“万里茶道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共识,并签署了共同申遗倡仪书,联合申遗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同年同月,由河南省文物局、南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召开。会议形成并通过《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赊店共识》,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努力的方向。2013年12月,湖北省农业厅、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重走万里茶道启动仪式暨‘东方茶港’‘中俄万里茶道’起点立碑揭幕仪式”,确立了武汉在万里茶道的历史与现实地位,为其作为牵头城市承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下基础。此后,“万里茶道”的命名逐渐被学界、政府部门所接受。2014年3月,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导发起的“万里茶道协作体”在北京成立,成为推动申遗的重要民间组织。同年5月,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座谈会在福建武夷山市召开;6月,随着中国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化线路遗产引发国内广泛关注,进一步推动了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工作。2015年至2018年,湖北省文物局牵头建立包括福建、江西、湖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8省区协调机制,组织专家考察万里茶道遗产点,撰写申遗文本,并建立起与蒙古国、俄罗斯联合申遗沟通机制。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万里茶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联通了中蒙俄三国,是沿线各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融入了沿线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万里茶道申遗,符合打造文化交流互鉴平台的现实需要,延续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的梦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赋予万里茶道新的时代内涵,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随着申遗工作的推进,将进一步增进中国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传统友谊,成为新时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共同发展的新纽带。

万里茶道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新的内涵。2014年9月中蒙俄三国元首会晤时,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可以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加强铁路、公路等互联互通建设,推进通关和运输便利化,促进过境运输合作。”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下,俄罗斯日益注重对西伯利亚以及远东的开发,俄国境内的“茶叶之路”也被视为俄罗斯整体发展振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俄罗斯的跨欧亚大通道建设这两大战略成功对接,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增添了新动力,为两国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实现优势互补,造福两国人民。

万里茶道联合申遗是建设中蒙俄文化廊道的标志性文化工程,沿线节点城市正在抓住申遗机会,拓展与茶叶相关的驿站、古道遗址的内涵与外延,抢救茶叶之路上的文物及文化遗迹,搜集与茶叶贸易相关的历史档案等,尽可能保持其原汁原味,为沿线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更好保护并进一步增强民众保护意识,推进万里茶道的宣传推荐工作,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茶文化。这项工作不仅是3个国家协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有益探索,更是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实践,对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茶文化和茶产业的传承发展,对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沿线省区不断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而不同”是中国数千年来的重要价值取向,“天下大同”是中国古代理想社会的最高境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全人类的理念共识和奋斗目标。茶叶和茶文化虽然起源于中国,但是她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茶叶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载体,超越了地域、国家的限制,跨越了不同时代。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将进一步凝聚沿线各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更加有效地促进沿线各国合作共赢,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万里茶道茶业资料搜集与研究”中期成果(编号19ZDA179)

作者:

黄柏权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万里茶道研究院院长、万里茶道协作体副主席

巩家楠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协作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赵静:赊店古镇——万里茶道上水陆换乘的重要节点

2021年7月8日,来自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和江西八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余位万里茶道领域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和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万里茶道申遗”学术研讨会。北师大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公众号近期陆续推送研讨会上专家发言整理。

赵静

河南省社旗县赊店商埠文化产业示范区

管委会副主任

王院长、各位专家老师,媒体朋友们,下午好。

今天上午各位专家老师的发言让我受益匪浅。万里茶道上的众多节点城市大致应该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茶源地的节点城镇;二是运输途径上的节点;三是终端消费市场上的节点。运输路径上的这些节点城镇更具有代表性。在万里茶道运输过程中,它不单单是运输茶叶,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贸易商道。赊店古镇恰恰就是运输途径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赊店古镇位于河南南阳盆地的东北部,古称“赊旗店”,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赊旗访将,起兵反莽”而得名,始于汉、兴与明、盛于清,至今已有约2000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是驰名全国的水陆码头。清乾隆和嘉庆年间达到鼎盛,古镇面积仅1.95平方公里,但在古镇内早已形成了72条街,36条胡同商业街的明晰规划。同时,古镇内的这些街道全部都是以经营的商品命名,如铜器街、豆腐街、瓷器街、山货街,这就可以说明在运输路径上,当时赊店古镇是一个综合性的贸易中转站。在鼎盛时期它的流动人口就达13万之多(现在古镇内只有3万人),各类商铺达1000多家,其中晋商达400多家。素有“天下店,数赊店”的美誉,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第一点是赊店古镇的茶道中枢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清光绪《南阳县志》记载:“淯水以东,唐泌之间,赊旗店亦豫南巨镇也”,据清乾隆四十七年《创建春秋楼碑记》云:“地濒赭水,北走汴洛,斯镇居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洵称胜地。”赊店古镇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有两条河,潘赵河将古镇环抱其中,形成一个二龙戏珠的这样一个地势。潘赵河交汇了之后进唐河,唐白河北入汉水,这是它的水路。

当时茶商从福建武夷山购买茶叶,运输到江西河口,然后水运到汉口,再经襄阳、唐河北上到潘赵河,至赊店上岸,之后转为马帮驮运,走洛阳、晋城,再经过太原、大同、张家口到达归化,换驼队经过库伦,抵达恰克图,再分送到俄罗斯和欧洲各国。在众多的节点上,赊店古镇应该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水陆换乘点,所以说它的位置非常重要。

在山西祁县珍藏的文物手抄本《行商遗要》中也记载:“赊至樊计水路三百四十五里。”“祁至赊一十九站,计陆路一千三百五十五里。”也就是说祁县茶商从南方采办的茶叶经水路到樊城后还需经十五站,三百四十五里到赊店,再经过一十九站,一千三百五十五里到祁县,也就是说赊店是山西祁县茶商水路运输的终点,陆路运输的起点,这样一个特殊地位。

同时客商以赊店为中心,向南向北发送货物,为了确保这些货物顺利运输,并且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客商需要懂得当时赊店古镇的市场行情。在《行商遗要》里面,专门有一篇“赊镇发货总论”的论述,里面记载的这些相关内容,与赊店古镇现有的文物遗存,比如骡店街、驼场、瓷器街以及相关碑文都有很好的对照,见证了赊店古镇这一中转站的独特地位。

第二,赊店古镇遗产资源众多,并且保存完好。

2019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申遗项目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标志着万里茶道跨国申遗进入了关键性环节。进入万里茶道申遗预备名单的遗产点,全国8省共有45个,其中河南有10个入围,而赊店古镇是作为一个整体位列其中。作为万里茶道上的中枢,赊店古镇目前保存有最为完备的茶路文化遗产资源,大概可以分为六类:

第一类是交通遗产类。潘赵河古航道就是交通遗产类,同时还有河心街古码头。河心街古码头现在已经开始做保护性规划,将它周边的450户居民全部搬迁出去,以保证申遗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另外还有通过潘河北上方城、洛阳唯一的一个石桥——北大石桥。

第二类是商贸类遗产集合历史街区——瓷器街。赊店是一个综合性的商品集散地,赊店不产茶,但它是当时全国各种茶类的一个中转站。同样赊店不产瓷器,但它是当时全国各大名窑瓷器的一个集散地,所以形成一个专门的街道叫瓷器街。瓷器街形成于康熙年间,全长400米,是目前赊店古镇保存最完整的一条清代街道建筑群。

第三类是商贸遗产单位,坐落于瓷器街上的大昇玉茶庄。大昇玉茶庄在山西榆次,但是山西榆次大昇玉茶庄现在没有在经营,而赊店大昇玉茶庄经营非常好。

第四类是与茶叶商贸相关的服务设施,有很多各种商铺。有山西祁县戴二闾在赊店开办的广盛镖局,还有山西“蔚字五联号”在中原地区开设的第一家票号的分号——蔚盛长票号。另外还有钱庄,还有山陕会馆和中原地区保护最为完整的一个南方会馆——福建会馆。赊店在鼎盛时期,全国16个省商人在此经商,当时全镇的会馆非常多,有10多座,比如说浙江会馆、福建会馆、江苏会馆等等,很多会馆都是以庙代馆,在这里面有宗教文化的体现。

现在保存最完整的就是山陕会馆和福建会馆。山陕会馆是由当时旅居赊店的山西和陕西两省的商人集资新建的一座商业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至光绪十八年落成,共经六帝137年。碑文记载,整个会馆的用资由当地商人捐资。捐资最多的就是盒茶社,盒茶社捐赠的是四千五百两,蒲茶社捐资是三百六十两,还有作为红茶帮的大德玉、大昇玉、大泉玉;祁县长裕川、永聚祥、大德诚、大玉川、大德川、通川盛等十多家茶商捐资的记载。经营茶叶的山西茶商捐银占此次募集总额的1/3以上,足见山西茶商资本之雄厚。

同时整个山陕会馆体现了当时它作为一个综合性贸易中心的商业诚信文化。会馆里面有几则碑文非常珍贵,其中一项是统一度量衡,碑文《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记载有“公议秤足十六两,犯此者罚戏三台,如不遵者,举秤禀官究治”,这是公议。第二类就是反不正当经营,清乾隆五十年的《公议杂货行规碑》中记载有18条行业规范,涉及行业范围广泛,比如说不搞虚假包装、不卖劣质产品与不拉客宰客等等,是我们现在研究清代商业发展概况很好的历史文物佐证。

第五类是与茶事相关的可移动文物。我们在潘赵河发掘有大铁锚两个,见证了当时是大宗船只在这里停靠,同时还有誌石。另外还保存有非常珍贵的盒茶社敬献给山陕会馆的长达2.9米的巨幅刺绣《十八学士》。

第六类就是与茶事相关的管理机构。乾隆十一年就设置有赊店巡检司,确保商旅无艰,这是一个管理机构。还有另外一个管理机构——赊店厘金局,在咸丰年间设立,是现今税务机构遗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厘金局的官品是三品道台,超过南阳府,南阳府税收厘金当时也要到赊店缴纳。从厘金的收缴也可以看出来赊店作为综合性贸易中转站,它的地位非常重要。

在这六大类文物遗存中,山陕会馆、瓷器街、码头和大石桥是众多遗产中的支撑,它涵盖了万里茶道集散路段的重要管理设施,代表性商贸设施、交通设施、信仰设施等重要物证。以上这些就是我向大家介绍的整个赊店古镇的代表性文物,是赊店古镇作为万里茶道重要节点的重要文物遗存。

第三,万里茶道申遗我们在行动。

从2012年就开始,我们就在二连浩特参加第一届万里茶道市长峰会。2013年又在赊店镇召开了文物保护和利用大会,形成了《赊店共识》。近十年的时间,我们一直参与到万里茶道的相关活动和推广宣传中,在为万里茶道的文化发掘、产业发展而努力。

甚至是南阳市六次党代会报告,把赊店古镇加入万里茶道申遗列为南阳市四大对外开放战略之一;同时社旗县也把申遗作为今后五年的重点工作列入了报告。但是这些目前仅仅只停留在纸面上,尚未真正付诸实施。正如上午专家们所说,政府很茫然,不知道怎么做、怎么推进这个事。目前现在做的只能是加强对整个历史遗点、文物遗点的保护。例如,我们制定了很多高规格的保护规划、修建性详规发掘方案,来确保赊店古镇内万里茶道申遗点的保护,能够依法有效的推进。同时,我们也加大资金投入,对这些文物遗点实施了保护性修缮搬迁,以确保整个申遗点面貌的真实再现。

第四,几点建议和想法。

一、在文化发掘方面,我们存在着很多困惑。

社旗县建县晚,1965年才建县,在这之前它处于五个地方的边缘地带,历史上没有设县立志,没有真正的史志来记载。我们现在搜集到的部分历史资料,是从《南阳府志》、《方城县志》、《祁县县志》、《平遥县志》等这些史志中来查找挖掘与我们相关的文化资源。赊店古镇的历史资料对我们整个万里茶道文化,包括其他商贸文化来说是不完整的、不系统的。

二、本地的专业性人才太少。

我们仅仅依靠本土专家来做这些研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今天上午大家都提出来,应该成立一个文化研究命运共同体,这在我来之前也有想法。我认为应该提供一个平台,各类专家在里面随时可以咨询,可以接受指导。

三、各个节点的研究不应该是孤立无援的。

文化研究应该是相互融会贯通的,比如说我们可以有一个APP或者搜索引擎,大家在里面打上关键词,比如说一个商号名称“大昇玉”,立刻可以搜索出来大昇玉在哪些节点城市有相关的资料和关联,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应该是很有关联性的,这样下来,整个万里茶道历史文化的基础性发掘才有条理性和完整性。

四、宣传推介普及力度不够。

我们一直在说万里茶道申遗,但“万里茶道”知识并没有做到普及,很多人把它与茶马古道相混淆。我接触的有一部分人说,“你们那是茶马古道的节点”,我就会予以纠正。人们对“茶马古道”的印象要深于“万里茶道”,换句话说万里茶道本身的文化价值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宣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它会直接影响到万里茶道品牌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我建议也是成立一个共同体,致力于整个万里茶道宣传,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最后我还有一个请求,赊店古镇在文化研究方面有短板是欠缺的,有很多遗憾,我希望和各位专家甚至高校联合,在赊店古镇万里茶道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谢谢大家。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何明鉴:把万里茶道沿线城市连起来

2021年7月8日,来自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和江西八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余位万里茶道领域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和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万里茶道申遗”学术研讨会。北师大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公众号近期陆续推送研讨会上专家发言整理。

何明鉴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

人大主任

首先,邀请所有在座各位参加8月1号在我们锡林郭勒草原多伦县举办的第八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城市合作会议”。第七届原定是在普洱,因为疫情最后只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小型会议,锡林郭勒盟行署到北京去接了旗。会议原来叫“中美俄万里茶道市长峰会”,从第八届以后,改成“中蒙俄万里茶道城市合作会议”。这次规模是最小的,因为疫情蒙古、俄罗斯,包括驻华使节都不能线下参会,所以形式是线上、线下都有。但是参与的面非常广,国际茶叶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蒙古和俄罗斯专家领导都将通过线上方式参与这次“城市合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共享成果,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

这次会议虽然规模最小,但是成果是最多的,一共有七项任务:第一是发布万里茶道修编后的全图。原来的全图没有把多伦放进去,还进行了一些补充;第二是发布万里茶道读本;第三是启动“万里茶道国际博览会议”项目;第四是启动“万里茶道数字博物馆”项目;第五是启动“茶空间”项目,“茶空间”项目现在在四川大邑县的安仁论坛上,有很多年轻人参与,办得非常好;第六是“凯撒旅游与万里茶道城市合作项目”签约;第七是多伦的“草原康养之都”签约。

这次会议虽然规模小,但是这八年来万里茶道的成果都会在多伦结晶,所以欢迎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到多伦参与这次会议,顶级的专家应该都会去。湖北大学也有一个“万里茶道研究院”,湖北非常重视申遗,申遗办公室也去过多伦。第九届“城市合作会议”将在湖北举办,湖北省为此建立一个文化园区,花了很多钱,要连续举办三届。这次湖北要到多伦把旗接到湖北去。所以欢迎大家到都能去参加我们这次“城市合作会议”,以一个全新的方式,感受一下草原文化,感受一下曾经万里茶道上多伦的辉煌,我们的遗迹还都在。

大家也都清楚,中蒙俄“万里茶道”在俄罗斯、蒙古叫“茶叶之路”、“草原茶路”。2013年习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讲学的时候,提出中俄三国联手打造“万里茶道”,名字就统一成“万里茶道”。这次会议上,习主席将中蒙俄“万里茶道”和“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这是习主席第一次关注茶这个事情。

第二次是在首个“国际茶日”上。2019年12月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的5月21日定为“国际茶日”。2020年5月21日是首个“国际茶日”。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协作体和中国食品进出口公司联合国内的30多个城市、50多个组织,在北京中华古茶博物馆联合发布首个“国际茶日”,当时我也参加了。习主席在首个“国际茶日”发来贺信,指出:茶起源于中国,但是盛于世界,联合国确定“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很有意义。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意同各方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品茶,共享茶香、茶韵,共创美好生活。

今年3月22号到25号,习主席到福建武夷山调研,又作出了批示,提出了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这是习主席今年提出的。所以,一个国家领导人对茶文化这么重视,这对万里茶道申遗来说非常好的一个事情。

对于多伦,大家可能了解的少。今年如果去多伦,可以感受一下曾经山西商人走过的商路、留下的遗迹,都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印证了多伦在万里茶道上的重要地位。

万里茶道这条线路没有多伦是不成立的。张库大道,是从张家口到库伦,必经多伦。在清代、民国时期,多伦的名气是非常大的,是在塞外比较有名的城市。多伦县在民国属于察哈尔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撤了4个省,多伦就是其中察哈尔省的第二大城市,省会是张家口。上海有个多伦路,“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大家可以去看一看,那是汪道涵市长提写的,就是以当年察哈尔省多伦命名的;南京也有多伦路,天津有一条多伦道,当年蒙古、俄罗斯皮货,包括牛羊等活畜,通过多伦、张家口运输到天津港,从那里出海,当时是非常繁华的,号称“漠南商路”,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讲了。我带来的这本书里边全有,写了万里茶道的形成,大家可以看一下。

对于申遗,简单讲一下自己的感受。首先,文化研究是申遗的载体;第二,我们这几年搞“万里茶道协作体”、“城市合作会议”、“市长峰会”等等,主题就是让城市连起来,目的就是把文化、经济、信息共享和联动起来。万里茶道文化研究,刚才张教授也讲了,我们也要互动,不能单打独斗,要把城市连起来。把各个地区的专家学者都连起来,我们才能形成一种力量。自己搞自己的,没有互动不行。万里茶道它本身就是一个“线性”文化,要把蒙古、俄罗斯专家学者也拉进来,这样才有意义,才能够真正形成我们申遗的意义。万里茶道不是独立的一个文化,它是一个从江南水乡的杏花春雨,到大漠戈壁的马帮驼铃,这种文化差异,把它互动起来。从武夷山到俄罗斯的恰克图,一共1.3万多公里,张维东老师都走过。把这些沿线9个省、200多个节点城市,包括蒙古、俄罗斯(国内是125个城市,重要的有30个),以及已经形成的研究成果统筹起来,才能申遗成功。这是第一个想法。

第二,城市之间联动起来,不是万里茶道“城市合作会议”开完就没事了,我们要通过会议把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带起来。比如武夷山、四川安仁小镇(华侨城合作45亿建的一个古镇,搞“茶空间”、“茶科技”、博物馆)。这次我们多伦会议结束以后,也要把华侨城引进到多伦去。现在做文旅板块、康旅产业,华侨城是央企,做的最大,在多伦投资建“草原康养之都”。我们还要策划中蒙俄万里茶道汽车拉力赛,同时汽车公园也规划建在多伦,我们多伦连续搞了几届汽车拉力赛。多伦空气非常好,我们是内蒙古唯一的天然氧吧,是滦河源头,水是二类水;空气优良天数350多天;平均海拔1300米,是亚高原,是个避暑胜地。这几年旅游做得也非常好,所以可以去多轮自驾旅游、越野穿越。将来可以搞一个中蒙俄万里茶道的拉力赛,让沿线各个城市互动起来,最终拉力赛走出国门,到蒙古、俄罗斯,各个城市轮流,可以今年从这儿发车,明年从那儿发车,把城市连起来。这样搞一些活动,成为实实在在的一个载体,否则只研究和开会,没有意义。“一带一路”申遗带来的经济互动、城市之间文化交流互鉴是核心,最终形成文化现象,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应有的能量,这是很重要的。

感谢王院长、殷院长、各位专家学者。时间有限,最后还是邀请大家8月1号到多伦参加第八届“城市合作会议”,感受一下我们锡林郭勒草原的辽阔壮丽,感受曾经万里茶道山西商人留下的非常了不起的文化遗存,重温万里茶道辉煌。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找到约6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