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民国时代的茶趣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这个福建人眼中的茶,有万种风情!

严格的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照理论上说起来,鉴赏家认为第三泡的茶为不可复饮,但实际上,享受这个“少妇”的人仍很多。

——林语堂

林语堂曾经说过“我的家乡是天底下最好的地方”,1895年10月10日,他出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的坂仔镇,他的家是一个前有闽南秀美的青山、溪流,四周老树翠绿,南洋楹枝条优美,桂花树幽香隐隐的小院子。

院前有张石桌和几方石凳,是以前林家午后相聚休憩的地方,如今白天的石桌上都坐满了来瞻仰的游客,如果此刻坐在这里,手拿一杯香茶,是否能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师的童年乐趣呢?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林语堂是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但是否知道他热爱发明、被称为幽默大师、还是个“茶博士”呢?

童年之趣,少不了故乡茶

林语堂的故乡平和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茶乡。在他的记忆里,母亲虽然因为是牧师的妻子而在村里有很高的地位,但从不摆架子,和父亲常常邀请农人和樵夫们到家里喝茶谈天,而听这些人讲故事,不仅满足了林语堂的好奇心,更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

漳州平和县林语堂故居

尽管林语堂未曾提及童年家里所喝的茶是哪种,但因为小时候家境普通,林家喝的茶应该都以当地的茶叶居多。林语堂在10岁时曾行船而下,前往厦门读书,他是这样描述那个使他不能忘怀的西溪夜月:“在那夜色苍茫的景色,船子抽他的旱烟,喝他的苦茶。他或同行的人讲给我们听民间的故事。远处他船的篝灯明灭,隔水吹来的笛声,格外悠扬。”

秀美的闽南山水和朴实的人情味充实了林语堂的童年,也构建了他的人生观基石,他说道:“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那些青山,如果没有其他影响,至少曾令我远离政治,这已经是其功不小了。

民国时代的厦门中山路街头

烟好茶好心情好,便可为文

林语堂曾将自己的创作灵感归功于烟和茶,“足则翌晨坐在明窗净几,一面抽烟,一面饮茗,清风徐来,鼻子里嗅嗅两下,胸部轩动,精神焕发,文章由口中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念出,叫书记打出初稿,倒也是一种快乐。……平常也无甚腹稿,只要烟好茶好心情好,便可为文。 ”

手拿烟斗的林语堂

林语堂发明的打字机

他也曾引用了李清照《金石录》后跋的一段描述,道尽读书之乐事:“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一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于是几案罗列,枕籍会意,心谋目往神授,其乐在声色犬马之上。”

林语堂和妻子一起喝茶

针对社交之用,林语堂进一步说道:“烟酒茶的适当享受,只能在空闲、友谊和乐于招待之中发展出来。因为只有富于交友心,择友极慎,天然喜爱闲适生活的人士,方有圆满享受烟酒茶的机会。如将乐于招待心除去,这三种东西便变得毫无意义。享受这三件东西,也如享受雪月花草一般,须有适当的同伴。”而除了他自己,他的妻儿也经常参加朋友的各式节日茶会,有次他闲来无事带着小女儿去买鸟儿,就因为“那正是中秋节的那天,全家人都去赴茶会了。只剩下我和我的小女儿在家里”。

林语堂在厦门鼓浪屿的故居

民国大师的茶味幽默

作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好用很浅近幽默的比喻来解说茶道,比如说到饮茶的氛围时,他说:“饮茶之时而有儿童在旁哭闹,或粗蠢妇人在旁大声说话,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谈国事,即十分败兴,正如在雨天或阴天去采茶一般的糟糕。

林语堂深谙烹茶饮茶的三昧

在强调“真正鉴赏家常以亲自烹茶为一种殊乐”时,他说,中国的烹茶饮茶方法不像日本那么过分严肃和讲规则,而仍属一种富有乐趣而又高尚重要的事情。实在说起来,烹茶之乐和饮茶之乐各居其半,正如吃西瓜子,用牙齿咬开瓜子壳之乐和吃瓜子肉之乐实各居其半。

民国时代的武夷岩茶包装

民国时代的老茶罐

另外,他还曾用茶形容过三河县大妈的幽默:“三河县老妈的笑话唯一的趣味,是他的一点腥气,异常脍炙猫口,其实一点的文学趣味都够不上。说他是加牛奶加白糖的西湖龙井、雨前、香片,我还要说‘彼乌足以当此!’”

林语堂写过不少对茶叶的文字,大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亲身体验,但他擅于用中西结合、更生动的手法赋予更新的解读,比如在提及好茶的体验时,他写道:“好茶必有回味,大概在饮茶半分钟后,当其化学成分和津液发生作用时,即能觉出。”在民国对茶叶回甘的解读都有如此科学的解读,当时看到的茶人是否有“不明觉厉”的感觉呢?

文章转载自《茶道》杂志

张学智的茶诗和他的朋友圈

“张学智(1870~1949年),字愚若,昆明人。4岁丧父,靠母亲以针黻维持一家生活。张学智不负母望,进入五华书院,随后又以高材生身份考取云南最高学府经正书院。1889考取(乙丑恩科)举人,1898(戊戌科)中进士。是年,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矩,张学智离开翰林院,回乡处理丧事。在乡守孝期间,张学智又应各书院之约,在昆明五华书院、楚雄龙泉书院、普洱宏远书院任教授,为学子们授课。守制结束后,他回到北京,被朝廷派往浙江,历任浙江瑞安县、金华县、平湖县、嘉兴县县令,在平湖时还担任省府参事,参与新政的议政和政府的改革。

辛亥革命时期,先避乱于上海,于1915年回昆,在翠湖边西仓坡筑若园,主楼高三层,可仰观五华山,俯视滇池,不参政事,写诗,养花,念佛。”

杨凯老师讲述了张学智的生平,他所处的时代是整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但是,仍有一些人并未义无反顾的投身洪流,而是退而寻静,给后人留下了这些真挚而浪漫的吉光片羽。

1928年,张学智次子、袁嘉谷女婿张佐陪岳父去温泉旅行,刻石为记。

张学智所处的时代,是变革动荡的时代,他不是守旧派,不会像他的老师张舜琴那样不食周粟,以死抗议,但他看腻了社会动荡,沧海桑田,对新的政权也不想积极参与。他的朋友圈有很多是像他一样的清王朝的遗老,他与社会上层的文化人也仍有很多来往,他的朋友圈聚集了清末、民国时期非常有特色的文人雅士,他们对茶的理解也非常有代表性。

张学智和袁嘉谷都是经正书院的高才生,他们和另两个高才生宋嘉俊、陈度交往最多,形似兄弟。1903年,袁嘉谷先中了进士,随后又考取经济特科考试一等第一名,也就是特科状元。随后,他去日本,回国后主持学部,1909年被外派到浙江,任提学使兼布政使,也就是浙江省的第三把手。此时,张学智也在浙江做官。尽管袁嘉谷一跃成了自己的上司,但他们之间的感情没变,每次去杭州,他都住在袁嘉谷的学署官邸,经常同船出游,赋诗唱和。此时,袁嘉谷家经营着乾利贞号和宋聘号两个著名的普洱茶品牌。在杭州,喝龙井的同时,家乡味是少不了的。我找到张学智游西湖时的下列两首提到茶的诗:

西湖杂咏·烟霞洞

山僧自合老烟霞,古洞深藏丛桂遮。

蔬酒留宾工作馔,饭余更进雨前茶。

西湖杂咏·藕香居

半亩荷花数株柳,扁舟移近藕香居。

茶香酒暖陈精馔,一味莼羹一味鱼。

从右向左:袁嘉谷,由云龙,张学智,周钟岳。

1915年,社会局势稍稳,张学智回到昆明,他约袁嘉谷一起在翠湖边购地建园,两人的主楼都是三层,都有空地可以建水塘、立太湖石,种草养花。张学智的主屋叫归云楼,归云楼的书房有一自拟茶联:“饭后经行绕小园数百步,茶余静坐临古贴二三行。”

一次,张学智向袁嘉谷提起,他很久前就听说过蛮松(现名曼松)茶好,但从来没有喝过。袁嘉谷立即叫弟弟从自家茶庄拿来了蛮松茶,送给张学智品尝,并让他和龙井比一比,哪个好喝。张学智在自家的归云楼认真品评后作诗回答:

袁树五馈蛮松茶,询余比龙井何如?作此答之:

我昔游普洱,品茶意良切。

夙闻蛮松名(佳),未得辨优劣。

去乡十余载,此味遂隔绝。

归来隐翠湖,渴思颇郁结。

君乃惠佳种,补我昔年缺。

小聚归云楼,得此助谈屑。

色香并佳妙,肺腑俱清洁。

珍重(宝此)故乡味,龙井安足说。

(注:括号内为袁嘉谷修改的字词。)

袁嘉谷在《卧雪诗话》中曾经提到过:普洱茶最著者曰蛮松茶,“产于蛮松,每发芽时,官吏坐索之,苛扰特甚。夷人苦之,遂荒地而不补种新者,今遂绝迹矣。”这里说蛮松茶绝迹了,那乾利贞宋聘号又是从哪里找到的蛮松茶呢?

张学智这首诗袁嘉谷的《卧雪诗话》也有收,他在诗前写到:“愚若前辈,清暇咏诗,高致不凡。余尝服其‘老去怕教新识友,闲来喜读旧藏书’之句。曾赠以茗,前辈答诗甚趣。”

本文节选自

民国张学智的茶诗和他的朋友圈

作者丨杨凯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张学智的茶诗和他的朋友圈

“张学智(1870~1949年),字愚若,昆明人。4岁丧父,靠母亲以针黻维持一家生活。张学智不负母望,进入五华书院,随后又以高材生身份考取云南最高学府经正书院。1889考取(乙丑恩科)举人,1898(戊戌科)中进士。是年,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矩,张学智离开翰林院,回乡处理丧事。在乡守孝期间,张学智又应各书院之约,在昆明五华书院、楚雄龙泉书院、普洱宏远书院任教授,为学子们授课。守制结束后,他回到北京,被朝廷派往浙江,历任浙江瑞安县、金华县、平湖县、嘉兴县县令,在平湖时还担任省府参事,参与新政的议政和政府的改革。

辛亥革命时期,先避乱于上海,于1915年回昆,在翠湖边西仓坡筑若园,主楼高三层,可仰观五华山,俯视滇池,不参政事,写诗,养花,念佛。”

杨凯老师讲述了张学智的生平,他所处的时代是整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但是,仍有一些人并未义无反顾的投身洪流,而是退而寻静,给后人留下了这些真挚而浪漫的吉光片羽。

1928年,张学智次子、袁嘉谷女婿张佐陪岳父去温泉旅行,刻石为记。

张学智所处的时代,是变革动荡的时代,他不是守旧派,不会像他的老师张舜琴那样不食周粟,以死抗议,但他看腻了社会动荡,沧海桑田,对新的政权也不想积极参与。他的朋友圈有很多是像他一样的清王朝的遗老,他与社会上层的文化人也仍有很多来往,他的朋友圈聚集了清末、民国时期非常有特色的文人雅士,他们对茶的理解也非常有代表性。

张学智和袁嘉谷都是经正书院的高才生,他们和另两个高才生宋嘉俊、陈度交往最多,形似兄弟。1903年,袁嘉谷先中了进士,随后又考取经济特科考试一等第一名,也就是特科状元。随后,他去日本,回国后主持学部,1909年被外派到浙江,任提学使兼布政使,也就是浙江省的第三把手。此时,张学智也在浙江做官。尽管袁嘉谷一跃成了自己的上司,但他们之间的感情没变,每次去杭州,他都住在袁嘉谷的学署官邸,经常同船出游,赋诗唱和。此时,袁嘉谷家经营着乾利贞号和宋聘号两个著名的普洱茶品牌。在杭州,喝龙井的同时,家乡味是少不了的。我找到张学智游西湖时的下列两首提到茶的诗:

西湖杂咏·烟霞洞

山僧自合老烟霞,古洞深藏丛桂遮。

蔬酒留宾工作馔,饭余更进雨前茶。

西湖杂咏·藕香居

半亩荷花数株柳,扁舟移近藕香居。

茶香酒暖陈精馔,一味莼羹一味鱼。

从右向左:袁嘉谷,由云龙,张学智,周钟岳。

1915年,社会局势稍稳,张学智回到昆明,他约袁嘉谷一起在翠湖边购地建园,两人的主楼都是三层,都有空地可以建水塘、立太湖石,种草养花。张学智的主屋叫归云楼,归云楼的书房有一自拟茶联:“饭后经行绕小园数百步,茶余静坐临古贴二三行。”

一次,张学智向袁嘉谷提起,他很久前就听说过蛮松(现名曼松)茶好,但从来没有喝过。袁嘉谷立即叫弟弟从自家茶庄拿来了蛮松茶,送给张学智品尝,并让他和龙井比一比,哪个好喝。张学智在自家的归云楼认真品评后作诗回答:

袁树五馈蛮松茶,询余比龙井何如?作此答之:

我昔游普洱,品茶意良切。

夙闻蛮松名(佳),未得辨优劣。

去乡十余载,此味遂隔绝。

归来隐翠湖,渴思颇郁结。

君乃惠佳种,补我昔年缺。

小聚归云楼,得此助谈屑。

色香并佳妙,肺腑俱清洁。

珍重(宝此)故乡味,龙井安足说。

(注:括号内为袁嘉谷修改的字词。)

袁嘉谷在《卧雪诗话》中曾经提到过:普洱茶最著者曰蛮松茶,“产于蛮松,每发芽时,官吏坐索之,苛扰特甚。夷人苦之,遂荒地而不补种新者,今遂绝迹矣。”这里说蛮松茶绝迹了,那乾利贞宋聘号又是从哪里找到的蛮松茶呢?

张学智这首诗袁嘉谷的《卧雪诗话》也有收,他在诗前写到:“愚若前辈,清暇咏诗,高致不凡。余尝服其‘老去怕教新识友,闲来喜读旧藏书’之句。曾赠以茗,前辈答诗甚趣。”

本文节选自

民国张学智的茶诗和他的朋友圈

作者丨杨凯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