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龙井的产地

找到约1,431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西湖龙井的捍卫者、中华匠心茶人戚国伟逝世!

昨日,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英杰在朋友圈发布消息称,父亲戚国伟于9月16日晚上9:02在龙井村家中去世,享年76岁。

作为西湖区龙井村的老村长,戚国伟一生奉献于西湖龙井,是西湖龙井的忠实捍卫者。他曾经荣获“觉农勋章奖”、“中华匠心茶人”等奖项,本报于2016年在“茶界工匠”栏目推出报道《戚国伟:西湖龙井的捍卫者》,今天推送本文,以此悼念戚老,望其在天堂依旧与茶相伴。

戚国伟:西湖龙井的捍卫者

无论你是否涉茶,当谈到中国名茶时,自然而然脱口而出的第一个几乎都是西湖龙井;无论你是否居住在杭州,如果要说出杭州的特色,西湖龙井也会在答案之中。西湖龙井,早已不是简单的一款茶。如果将它比作一把壶,那泡在其中的便是整座杭州了。

戚国伟在炒茶。

在杭州西湖景区龙井村狮峰山下,有一位和西湖龙井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人,戚国伟。他是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更有人称其为“西湖龙井的守护者”。

周总理的嘱托 在心里播下茶种

戚国伟是地道的杭州人,家就在西湖风景区内的龙井村。戚国伟回忆,龙井村有几大姓氏,戚氏是其中一家。相传,戚家祖先是明朝大将戚继光,因抗倭往返于山东浙江,后有族人定居杭州,便留在了龙井村。戚氏后人在龙井村附近种茶树,每年春季采下,制成“雀舌”“旗枪”,口感广受赞誉。

漫山的茶树和房屋连在一起。

戚国伟说,儿时村里几个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戚家祠堂有300多平方米,但早已收归集体,改造为茶叶加工厂了。出生在茶叶世家,戚国伟从小便熟谙关于茶叶的一切,自己的生活和茶叶融为一体。茶,这个日日耳濡目染的植物,之于戚国伟,就像呼吸一样,尽管时时都在践行却极少会意识到。

然而,1962年,让一切都变得不同。那一年4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陪同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到杭州梅家坞考察,戚国伟作为茶农代表向总理献花。当时15岁的戚国伟正就读于村内的西湖茶叶中学,这是一所茶专业学校,分为文化课、学茶两个部分。后来,周总理走访学校时又遇见了戚国伟,便亲切地问候了他。周总理很认可学校课程的设置,专业知识和文化课程两不误,离开时还留下了“你要好好做龙井茶”的嘱托。戚国伟说,记得周总理摸着自己的头,眼神亲切又坚毅,而那句话久久盘旋在自己脑海里,不知何时悄悄扎下了根。

后来,18岁的戚国伟开始在龙井村茶场当记工员,在制茶的路上积极地成长,直到后来创立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戚国伟”这三个字,和“西湖龙井”逐渐合二为一。

传承名茶 从技艺的修炼开始

“学茶是辛苦的。”戚国伟这句心里话,是所有制茶人共同的感慨。早上7点炒到夜里12点,甚至天亮还在继续,就是为了把当天采摘的茶叶炒完。戚国伟的手上,烫泡落疤的痕迹依旧,见证曾经的无数个日夜,两只手不停歇地在锅内翻炒,滚烫的锅壁透过茶青“嗞嗞”地冒着热气,熏得双眼微张,也熏得额上汗水涔涔。而那双炒茶的手,经历起泡、蜕皮后,便留下一个个茧子。茶、手、锅和轮轴转的白天黑夜,这几个元素在龙井茶上市前的日子里,是最常见的情景。

学习炒茶是个漫长的过程。茶叶采摘下来,摊放阴晾后,然后杀青,再回炒。杀青这步名为“青锅”,回炒这步则是“辉锅”。戚国伟说,学西湖龙井炒制,有“三年青锅,五年辉锅”的说法,意思就是学好杀青至少3年,搞透回炒则要5年。戚国伟的西湖龙井炒制手法,是戚氏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但是父辈的炒茶方法传到戚国伟这里,确有发生改变。戚国伟说:“从前的西湖龙井炒制出来,外形可没有如今这样扁平光滑,这主要得益于技术在不断磨炼中提高。”

2017年,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组织“中华茶人游学行”,戚国伟为学员亲自授课。

现在有一个现象,无论是龙井茶还是其他茶类,很多都采用机械炒制,纯手工制作产品所占比重不高。机械化提高效率,但是从口感品质上讲,还是手工制法更胜一筹。“这就要求我们每代人,把好的东西保留下来,让它延续下去,也就是所谓的‘传承’。”置身在西湖龙井核心产区,这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戚国伟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和这款茶紧密相连,因而肩负西湖龙井传承的担子也格外重。土壤、树种、气候……每一个和茶叶相关的环节,都很重要,炒制手艺是关键中的关键。

为什么大家说一款好茶的时候强调“手艺”这个词而不说“机械化程度”?因为有人的介入。有人就会有心,用心去做茶叶就含有情感,那样和冷机械做出的效果一定大不同;而且人手炒出的效果更能体现出当地茶叶的特色,这是机械所不能替代的。“狮龙云虎梅”是公认的“老字号”龙井茶文化符号和产地标签,但每个地方所生产出的茶叶因地而不同,那么制作手法上就需要差别对待。可以说,制茶师傅的技术直接影响着最后成品的质量。如果全部机械化制作,恐怕这几个字号也无风格差别了。

但是戚国伟也并不反对机械化,他更希望传统与现代兼顾,走大宗市场的,为了满足量的需求,可以机械生产;但若是要顶级的西湖龙井,那么还是要发挥精湛手工技艺的优势。正是由于长年积累的制茶经验,让戚国伟练就了“火眼”。身为杭州西湖龙井茶商会会长的他,在西湖龙井多项标准的制定上贡献了不少建议,因而每年春季茶叶开始采制,来自翁、龙、满、杨等几个茶村的西湖龙井茶,都要戚国伟把关质量,而他往往仅凭目看就能辨识出茶叶的品质。

内修外护 守住最纯正的西湖龙井

若要论到制茶的创新之处,原浙江省委书记江华是个一定要提到的人物。在戚国伟制茶期间,有一次江华书记来公司考察,发现炒茶烧锅加热用的是柴火,如此做不但浪费木材,对环境也有负面影响。于是,他提出了用电锅替代,并设立了一个课题小组。戚国伟特别表示,烧火这一环节也很考验功夫,如果火候大了,锅里的茶就糊了;如果不够,那茶就是半成品。某种程度上看,比炒制还要关键。祖祖辈辈都是靠人工掌握烧火的度,如果用电锅,这个火候能把握好吗?很多从业者带着这样的疑惑,投入到项目的研发中。大约1965年,课题组终于开发了出适合炒茶的电锅,并在龙井乡进行普及,最终成功取代了烧火。发展至今,这种电锅可以自动调节火力,在炒茶时省了一部分人力的投入。

此外,观念上也出现了变化。戚国伟说:“别看现在大家都知道,绿茶只春季采摘、制作;可是最早计划经济时,大家都求量,春夏秋三季都做茶。如今,市场开始求质了,产品也更注重品牌塑造。”食品安全是百姓的大话题,茶叶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意地开始管控把牢。从前作为每个茶工必备技能的炒茶技术,在如今年轻人中鲜有人愿意学习,因为的确是个苦活;但拥有手工技艺的师傅大多年近半百,这让戚国伟不得不担忧西湖龙井的手艺传承。

为了让西湖龙井茶的制作技艺得到有保证的传承,戚国伟每年都捐出一笔费用来支持政府组织的炒茶比赛,一来鼓励年轻人习茶,让年轻的血液灌输到这门独特的手艺中基业长青;二来也希望拉开机制茶和手炒茶的价格,保护手工炒制技艺,毕竟手工炒制十分不易。每逢春茶上市期间,戚国伟还设立了西湖龙井狮峰山炒茶中心,免费提供炒制器具,并优先收购来中心炒茶的茶叶。

在西湖龙井狮峰山炒茶中心,戚国伟设置了炒锅,方便茶农现场炒制。

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西湖龙井茶。俗话说,树大招风。西湖龙井茶的名气引起了市场上大量的模仿者,有的商家把各类扁形绿茶都当作龙井茶卖,把各种品类的茶后面都缀上“龙井”二字。真假龙井,从树种到制作流程都不一样,光成本就相差好几百元每斤。但是外行分不出来,老百姓肯定挑实惠的买,这就把正牌的西湖龙井一并拉下水。

何为纯粹的西湖龙井?戚国伟告诉记者,早在80年代,国务院农业农村部曾授予浙江杭州西湖乡“西湖龙井之乡”的称号,因为最初西湖龙井的产地只定位在西湖乡,后来才扩大到外围地区。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市场逐渐活络,龙井茶家族除了西湖龙井外,周边的县相继研发出大佛龙井、越州龙井等。上述这些是国家认可、市场规范的龙井茶,除此之外,都是“伪龙井”。如果长此以往不加管束,这款珍贵的名茶怕是要消失在混乱的市场里了。

1998年12月,戚国伟跟随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原产地”考察团去法国波尔多考察葡萄酒。“波尔多的葡萄酒原产地概念有5个——悠久的历史内涵、独特的地理特征、传统的加工工艺、现代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检测技术。这和西湖龙井茶十分相近。”回国后,戚国伟马上起草文案,对西湖龙井实行原产地保护进行呼吁。

所幸的是,在多方人士的努力下,《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规定》《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等法规出台,西湖龙井产区主要位于西湖风景区和西湖区部分区域,共168平方公里,并将西湖龙井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狮龙云虎梅”的老字号茶树都是“百年高寿”,属于前者;改革开放后划入的部分,为后者。其他浙江省内各产区的,都以产区名字命名,统称龙井茶。这有效地保护西湖龙井的标志性原产地,并促进了整个龙井茶市场健康积极地发展。

是大师也是茶农 世界就是眼前这杯茶

站在狮峰山下龙井村的戚氏茶园中,层层翠绿的茶树、蓝白交织的天空、错落有致的房屋、环绕周身的茶香,“如诗如画”这四个字最贴合此情此景。望着7000多亩的漫山茶林,戚国伟轻轻地说:“我们不是西湖龙井的发明者,而是它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

提起戚国伟,业内人士对他的评价大多围绕两个:西湖龙井茶的制茶大师,是西湖龙井茶商会当仁不让的实力会长;其创办的“贡”牌西湖龙井茶是国家礼品茶的指定承办方,这30年的殊荣不但福泽公司,更是西湖龙井茶的骄傲。不错,戚国伟曾先后获得“中国特产之乡优秀企业家”“浙江省杰出民营企业家”“2005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经济人物”和“杭州市最佳农村实用人才”等荣誉称号。1989年,他炒制的西湖龙井茶被专家认定为西湖龙井茶的正宗炒法。2013年浙江省还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戚国伟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能大师工作室》。

对于外界的评价,戚国伟淡淡地说:“我就是一个侍茶人。” 他喝了一口茶,放下玻璃杯,继而言道,“茶叶是‘开门七件事’里的茶,现在更多人把茶放在‘琴棋书画诗酒茶’中,没什么不对,茶本身就是可雅可俗。但是,既然要传承茶,就要明白根基于大众的路子,才是最合适的路子。头衔这个道理也是如此,学做好茶,好好做茶,一个以茶叶为生的人不就应该这样做吗?无论是什么样的褒奖,都是你真心实意对待茶后的回礼,因为做了该做的而被加上高大的头衔,我反倒觉得承担不起。我做的就是制茶、卖茶,尽力爱护西湖龙井这张中国茶名片,和茶农没什么两样。”

有意思的是,尽管戚国伟是茶界的“高精尖”,但品起茶来并不像印象中所谓的“专家”那样,不摆出个像模像样的阵势就不能下口;而是用一只再简单不过的玻璃杯,喝的茶也是碎末茶芯。他坦言,像文人雅士细品也好,或痛快大口畅饮也好,只要身心畅快,怡情健康,喝茶本就应随心随性。

戚国伟(左)指导儿子戚英杰制茶。

深厚的历史底蕴、特有的自然条件、传统的茶树品种,精绝的制作工艺,这四点可总结为西湖龙井如此出名的原因。无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市井百姓,都将它作为口中不尽的谈资。无怪乎今人还刻意将乾隆皇帝钦定的十八颗茶树保护起来,如今就安置在戚国伟协力打造的浙江西湖老龙井御茶苑里。这些茶树尽管历经沧桑,但依旧生机盎然,闪动的叶片深藏着往昔的光荣;与其遥相呼应的远山新茶园,摇曳出今日的蓬勃和朝气。

几年前,戚国伟的儿子戚英杰也加入公司,主要负责市场销售和电子商务,但并非科班出身的他还不忘常向父亲讨教制茶技艺。言传身教,世代相袭,这正是戚国伟所期望的。

(此文刊登于《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2016年8月17日B8版,作者:冯斯正 图片来源:本刊资料图)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狮峰龙井的尴尬:产地、商标花落两家

本文作者:周禹岑 

《茶业金融》特邀撰稿人


西湖龙井茶属绿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由于其所在西湖山区的具体产地小气候环境不同和炒制技巧上的差异,西湖龙井茶的茶叶品质各有特色,可以分为“狮”、“龙”、“云”、“虎”、“梅”五种,而这五个字又被称为是龙井茶的字号。


龙井茶字号的划分,大约始于清末民初之际,当时有“狮”、“龙”、“云”、“虎”四个字号之分,“狮”字号龙井茶,产地以狮子峰为中心,其中狮子峰所产茶叶品质最佳,炒好的狮子峰龙井茶色泽嫩黄、香高持久,被誉为龙井茶之最,人称“狮峰极品”。到了民国后期,随着梅家坞茶产量的提升,人们便将“梅”字号单独列出。上世纪70年代,浙江省、杭州市有关部门对西湖龙井茶建立了标准样,将龙井茶归并为“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三个品类,“狮峰龙井”相当于原“狮”字号、“龙”字号,“梅坞龙井”相当于“云”字号,其余都归入“西湖龙井”。在新的品类划分下,仍以“狮峰龙井”的品质最为上乘。


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茶叶公司)经受让获得第169269号“狮峰”注册商标,核定使用商品为第37类的“龙井茶”。杭州狮峰茶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狮峰公司)系“狮”系列注册商标的权利人。浙江茶叶公司认为狮峰公司及其河坊分公司在商品、店招、网站上使用“狮峰龙井”、“狮峰西湖龙井”、“狮峰茶行”等文字的行为属侵害其涉案商标权并构成不正当竞争,故诉至法院,请求判令两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共同赔偿其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

本案是杭州两大茶叶龙头企业围绕“狮峰龙井”标识所展开的诉讼,原告拥有的“狮峰龙井”注册商标和被告拥有的“狮”牌龙井注册商标均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案件的判决结果不仅关系到当事人利益,还关系到狮峰山当地茶农茶商自产自销“狮峰龙井”的合法性。龙井茶农强烈关注这场诉讼,不少茶农甚至出现在开庭旁听席中为狮峰公司撑场,他们很是不解:“我们就是在狮峰采摘的龙井茶叶,为什么不能用‘狮峰’两个字?”狮峰公司的诉讼代理人认为,与上世纪九十年代“梅家坞”商标被抢注导致茶农维权的事件不同,狮峰公司认可浙江茶叶公司“狮峰”注册商标的合法持有权,但认为其不应该排斥狮峰公司把“狮峰”、“狮峰龙井”作为通用名称使用的权利。毕竟,狮峰公司在狮峰脚下不仅拥有自己的茶叶基地,还收购茶农的茶叶,所售卖的无疑是正宗狮峰龙井,而浙江茶叶公司在西湖区内却并没有龙井茶基地。


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听取了浙江省茶叶协会专家的意见,走访调查了狮峰山附近的茶市情况,综合各方证据认定“狮峰龙井”的说法古已有之,并形成了一定的含义,因此“狮峰龙井”是龙井茶的一个品类。狮峰公司及其河坊分公司使用“狮峰龙井”字样是为了表明茶叶的产地及品种来源,系善意、正当的使用,主观上不具有攀附他人商誉的意图,客观上不会造成消费者的混淆误认,故不构成商标侵权。而狮峰公司及河坊分公司使用“狮峰茶行”等字样则系其对企业名称的合法简化使用,亦不构成不正当竞争。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遂于2014年8月15日判决驳回浙江茶叶公司的诉讼请求。


同时,法院在判决中要求狮峰公司及其河坊分公司今后在使用“狮峰龙井”文字或标识时,特别在其茶叶商品包装上使用时,应注意规范使用,合理避让浙江茶叶公司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并突出使用自己的“狮”牌系列商标及标注自己的企业名称。


一审判决后,浙江茶叶公司不服,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同年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由于历史的原因,狮峰龙井产地、商标花落两家。本案审结后,普遍认为两审法院的判决有效地规范了龙井茶产业市场秩序,促进了本地龙井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从草原上走出来的茶叶电商——记浙江清承堂茶业董事长池大伟

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这话搁在池大伟身上,是一种现实的寓言。

1982年,池大伟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用内蒙人的话形容,赤峰人是内蒙的“犹太人”,骨子里有一种竞争意识,勤奋、执着、健谈、肯吃苦、执行力强都是赤峰人身上的特有标签,从这方面看来,赤峰人确实和“犹太人”比较像。

池大伟就是靠着这种流淌在血液中的拼搏精神,走出故乡内蒙,走入茶乡新昌,在茶界的电商海洋中历经8年的摸爬滚打和过关斩将,创下了如今的茶叶电商亿元帝国。他曾说:“做电商是一种时代趋势,是商业手段不是商业目的,我心中真正的茶商就是要把真正的茶文化、茶历史、茶品牌通过屏幕传递给更多爱茶的人,把像大佛龙井这样的好茶带给消费者”。靠着这一份爱茶的初心,池大伟创办的清承堂旗舰店年度销售额几乎每年都在翻倍,从2014年的1500万、2015年的2000万、2016年的5000万到2019年突破了一亿元。池大伟在电商领域的努力让他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也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蜕变。

抓住机遇转行茶业电商

用池大伟自己的话来形容,与茶叶的相遇相知像是偶然的巧合,更像是命运的安排。这话得从22年前说起……

由于从小不善读书,18岁时,家里人安排他到吉林省通化市去当兵。在那个年代,军人退伍后,本可以返回家乡谋一份驾驶员之类的工作,生活稳定安逸。但在池大伟眼中,这种一眼能望到底的生活根本不是他想要的,他想去外面的世界拼一拼、闯一闯,于是在2000年,他只身离开家乡,前往通化市选择自主创业,第一份职业是通化市某药厂的医药代表,机缘巧合下,药厂派他负责中国产茶大市—安徽省黄山市的医药市场,这一做就是十年。

十年的耳濡目染,慢慢的茶叶在池大伟的生活中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次朋友间的谈话中,池大伟发现茶叶市场很有前景,市面上很多茶商仍旧比较传统,没有搬到线上,互联网渗透率不高,市场一片蓝海,这时若能提前“入局”,利用长期积累起来的营销能力,弥补线上化的空白,一定能干一番大事业。2010年,池大伟下定决心转战茶叶电商领域,网店装修、上宝贝、客服、支付宝、经营人气……池大伟一点点地了解电子商务,没想到第一年店铺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000万元。

慧眼识茶倾心大佛龙井

2014年,池大伟在黄山开办了浙江清承堂茶叶有限公司,随着网上销售生意越做越好,黄山的茶叶已经供不应求,池大伟感觉到如何能快速的找到优质的茶叶产地是目前的当务之急。2016年,一次去茶友家品茶,茶友拿出来一种绿茶,外形小小的,他心想“这么不起眼的茶叶会好喝么?”,没想到茶一入口,池大伟就被这种独特茶香吸引了,得知这款茶叶是新昌的特产—大佛龙井。

池大伟说:“如今回忆起来,那味道还记忆犹新,可以说是一见钟情”。第二天,池大伟就坐车来到了大佛龙井的产地新昌,第一站就去了国内最大的龙井茶交易市场—中国茶市,正在为找不到好茶叶愁的辗转反侧的他,一下子眼前一亮,中国茶市规模之大、茶叶的交易量之大,最重要的是大佛龙井茶叶质优价廉,适合大众消费。让他当下就下定决心要把公司总部转移到新昌。

池大伟说:“我把公司迁建到新昌,是因为新昌在生产大佛龙井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产地环境、品质管控、品牌打造、规模化发展、茶机制造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大佛龙井的品质、品牌也逐渐获得了业界专家和消费市场的高度认可。在平时的接触中,我能感受到新昌茶人身上的韧劲、冲劲。新昌人并没有凭借着全国的龙井茶主产区的优势以逸待劳,他们反而不断的在新的领域尝试、探索创新,可以说我在新昌看到了茶产业发展的未来。”

2016年,初来新昌的办企的他得了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主动帮他解决办企遇到的种种困难,就这样,清承堂很快便正式落户新昌,在县名茶协会的帮助下,浙江清承堂茶叶有限公司破格进入名茶协会的会员并得到了授权“大佛龙井”商标许可使用。当年,清承堂的大佛龙井茶叶线上销售额就突破了5000万元。这意味着池大伟的公司一年内销售了25万斤的大佛龙井茶叶,带动了1000户茶农增收致富。

在清承堂的带动下,一大批茶商涌进了电商大门,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在中国茶市注册电商会员就超过了10万人,电子商务和传统销售模式的联合发展,推动了大佛龙井茶叶从高山茶园走入百姓茶杯,大佛龙井犹如一匹茶界的黑马,驰骋在祖国的大地上。

诚信为本品质赢得顾客

大数据时代,随着社交电商等业态的发展,电商渠道逐渐发展成为了消费者选购茶叶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数字发酵的时代建立自己的茶叶电商品牌,池大伟认为“从一片叶子到一杯好茶”的经营理念是清承堂脱颖而出、持久发力的关键。

俗话说“好货不愁卖,好店不愁客”,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啊!怎么能让更多的消费者通过清承堂这个平台喝到优质的大佛龙井茶,池大伟认为卖茶者首先要懂品茶、会辨茶。为此,池大伟走遍了新昌大大小小的茶山、茶园,苦心研习评茶技艺。从小不爱喝茶的他,几乎每天坐在茶桌前品尝十几种茶叶,中间一度喝到胃炎发作,他也没想过要放弃。凭着这股韧劲和倔劲,池大伟终于从一个评茶“小白”脱变成一个评茶“高手”,不同季节、不同品种、不同品质的大佛龙井茶他一品变知优劣。

为了突出“从一片叶子到一杯好茶”的经营理念,突出大佛龙井的产地优势和品质优势,池大伟在选品、采购、包装建立了一套操作规范,在店铺宣传上也是做足了文章。在产品介绍时对“一片叶子到一杯好茶”的理念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解说,一方面是文字描述,一方面用图片。消费者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大佛龙井从生长到茶杯的过程,了解大佛龙井的品牌文化。池大伟认为,“要想把电商做大,诚信是第一步。其实,茶叶的用户忠实度很高,一旦认准了咱家的茶叶品质,明年、后年、大后年...他都会再来回购。也正是由于我们坚守初心,我们网店的粉丝量才会从最初的几百人增长到68.3万人,转化率从最初的30%提升到现在的70%”。

紧握时机勇做龙井直播第一人

2019年,直播开始展露头角,池大伟凭借敏锐的市场判断力,认为直播行业有可能成为茶叶电商的新模式。于是,池大伟带领团队,转战茶叶直播市场。池大伟说:“在电商时代,网商就像是舞者,要上台表演,要亲近观众才能赢得更多关注度。”于是他大胆的在炒锅边架起摄像头卖手工龙井茶,自己当起主播,在天猫直播平台推销新茶,没想到半个小时就有近500人下单买茶叶。现如今,池大伟直播团队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成50多人,直播平台粉丝达到了575万人。池大伟很自豪的说:“直播带给我的成就感不是这一场播下来我能卖多少茶叶、赚多少钱,而是我们每天可以通过直播平台向至少100万人传递了我们的茶文化,推荐了我们新昌的大佛龙井品牌。我甚至畅想过,有一天,我们的茶叶会不会像大米一样普及?”这位龙井茶直播第一人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创新的勇气让团队的年销售额达到了1.5亿元。

维护客户细节决定成败

说到自己的成功秘诀,池大伟认为,刚刚创业的朋友要有“前期很痛苦后面很美好,前期很美好后期很痛苦”的心态。做网店要可持续发展,没有稳定的客户做不长久。只有扎扎实实地从网店的产品研发、创意营销、客户服务、物流配送等方方面面做好细节,才能稳住固定的客户群体,并让他们去带动更多的朋友和亲戚,最终实现滚雪球式的客户增长。

池大伟说;“做电商要对消费市场需求敏感,要对市场的发展趋势有个判断。中国茶叶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总量呈持续上升趋势,我认为,随着消费升级、健康理念提升,中国茶叶消费必将持续增长,中国会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茶叶消费的重点市场,像大佛龙井这样的好茶也会迎来属于它的第二个、第三个春天。”

来源:中国大佛龙井,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60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