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老外喜欢中国茶

找到约36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反思2020年中国茶行业的一些陋习和错误

  最近这段时间,类似“猜想中国茶的2020”这样的文章我看了不下5篇!基本上都在重复同一个思路,可谓茶圈的“复读机”!我没有打算跟谁对着干或隔空口水战的意思,只是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中国茶”这三个字就是最牛气的“品牌”,因为我们的散茶走到国外都被老外重新包装设计,甚至被“定义”了。所以说中国茶需要大量品牌突围、甚至振兴茶业这一观点,个人觉得有些可笑。国内并不缺少品牌,每个茶企都有自己的品牌(同一个茶企甚至还有好几个品牌)。但不管哪个品牌,无法跟立顿相提并论的关键不在于“品牌”本身,言外之意请自行琢磨,行内人应该心知肚明。

  其次,国内举办的各类茶博会,我觉得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真是“雷声大雨点小”。因为多数时候都是几个老熟人在茶博会上自嗨,靠这样的思路振兴中国茶,反正我同样觉得好笑(大概带有“国际性”这个定语的茶博会还稍微好点,毕竟好歹会来几个外商参与一下)。更好笑的是,很多茶企都是等着政府给了补贴才去参展,政府不给钱好像就跟自己没关系似的(国家财政补贴给很多所谓的“农企”惯了毛病,反正也没见中国农业强大起来,倒是打着振兴农业旗号的公司没少靠补贴圈地)。  

  不管拿到拿不到补贴,能去参展的都是好样的,有些甚至直接把拿到的补贴装进自己的口袋,看到茶叶无利可图,转而做起了别的生意。这样的“茶人”还想跟立顿叫板,脚指头都能想来结果如何。我的建议是,真正的茶人拿出点“侠客”风行天下的勇气,早点做出点预算,适当参加一些国外“茶博会”,到国际社会去刷新一下自己的存在感,而不要再在国内熟人茶圈嘚瑟了——结果不言自明,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亮剑》里的李云龙都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的茶界缺少“勇者”,而不缺会赚钱的商人。

  再者,茶商要立自己的威信;真正的茶人应该建立起自己的诚信。诚信才是中国茶最具品牌效应的营销名片!诚信建立起来后,从茶园到茶杯,不妨把价格调整一下,因为普通消费者面对那么多的品牌茶,真的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压根儿就喝不到好茶,也喝不起好茶!

  虽然说茶在中外历史上都是贵族士大夫才能“玩”的饮品,但是9102年都过了,我们应该拿出“新”眼光看待中国茶。茶企要吸引年轻人融入团队,更要吸引年轻人成为消费者——这才是茶圈最闹心的现实问题。“师带徒”或怎样的那种思路,显然早已过时了。更何况,很多“师”未必真把平生所学交给“徒”。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中国茶界应该建立研究消费者的“研究院”,而不要把过多资金投入到圈地、拼资本和建博物馆(有一个真正的茶叶博物馆就够啦!),甚至搞些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的“研究”。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年轻消费群体不喝茶,新茶饮也可能只是刮一阵风,看到这些说法,我同样报之以呵呵哒!“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研究年轻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习惯,就说年轻人不爱喝茶而只爱喝饮料云云,那你想想,立顿的产品都卖给了谁?

  做茶的不能只想着自己赚钱,吸引来了年轻人加入团队,还要考虑年轻人的生存现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后继有人”。很多靠茶赚了钱的“茶人”,只想给自己搂钱,不想让跟着TA们的兄弟姐妹发财,这样的“茶人”,你想让年轻人靠“买情怀”而喝茶,你自己想想都能笑掉大牙。

  同样,我们的某些研究“砖家”,真的不如一块上好的砖茶!我曾在一次专门的茶业会议上听过一位某大学教授的报告,所谓的“一带一路”研究的内容,基本上在网上都能搜到,这样的“研究成果”对茶界有何益哉?我们郑重其事地跑去参加会议,煞有介事地拿出笔记本和手机又是记录又是拍照,结果收获到的东西度娘一下就能知道......难道我们的智商税还交的不够多么?

  还有一点:部分人认为中国茶企“干不过”立顿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国茶企不够现代化和工业化。这个说法这两年特别流行,看上去像是新的“研究成果”,其实早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里就分析过,中国茶要走西方工业化的路子。这在那个年代自然是非常先进的思路,但是现在反过来看,兴许有点“过时”。

  我这绝非挑战先辈的权威,只是就事论事。有关这一点要一分为二地说。

  第一,工业化是不是真的“文明”?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拥抱工业文明以后,“万丈高楼平地起”,但是好地皮基本上都盖成楼了,工业文明没有完全兴起的时候,人口红利还能发挥作用,大家进了城还能进厂工作,最起码不会让一家人挨饿。可是当下的工业化,它的含义又不一样了。生产线上可以用机器人操作,那么大活人就“多余”了。在一座不大喜欢用活人而喜欢用机器人的城市,只想让活人消费而没有工作可做,这样的“危险性”到底有多高,难道还要我这样的小屁虫分析出来吗?

  诚然,当年英国的殖民地产茶国早已上线了工业生产,可是你仔细看看,顺便再仔细想想,为什么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这些国家的茶叶产量的确逐年增加,但是经济发展始终赶不上中国?难道中国的茶叶库存还不够“吓人”?所以用“任何事情都有两面”这个理论依据来思考中国茶现状,它同样能讲得通全盘工业化并不能保证振兴中国茶的问题。

  第二,对一个传统行业来说,拥抱全盘工业化文明到底意味着什么?车间包装或力气活可以“工业化”,茶园管理也可以“互联网化”,但是你连炒茶制茶都要“工业化”,那么中国茶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体现?难道只有价格么?过去很多年里,茶圈一直在打价格战,结果是什么?最基本的制茶工艺全盘工业化,最直接的损失就是我们的“匠人精神”就会随之消失。这给喜欢捣鼓茶文化的中国茶界来说,实在是一件“憾事”!

  不重视自己的价值,不反思自己的得失,不总结自己的问题,反倒要一股脑儿全盘工业化最为传统的工艺之一,这首先就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思路。试想,当时“国父”提出这一理论,那是在整个茶业都陷入低谷的情况下。今天呢?我们的茶企并不缺钱,也不缺少唯利是图者的“投资”。“该工业的地方工业,该传统的地方传统”,这或许才是我们真正的出路。

  综上,这类文章的“推测”,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我认为还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对2020年以后的茶业发展并没多大实际意义。如果说中国茶要再迎来一次洗牌,那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在众多品牌进入国际市场之后。国际市场倒逼中国企业实现符合他们标准的生产模式,这看似严酷,其实也有好处。如果我们从茶园到茶杯都满足了所谓的“国际标准”,而老外仍然不满意我们的产品,那我们不做他们的生意也没关系。

  但是,要我说,全球化是谁都挡不住的世界性趋势。而这,恰恰就是西式工业化的结果。那么,我们能否坚守一部分传统(也就是真正的“匠人精神”),这才是中国茶最为尴尬的地方。至于没有品牌、生产工艺不达标,以及年轻人不喝茶等等说法,不但对振兴中国茶毫无意义,而且还能起到“反作用”。

  振兴中国茶的核心问题在于,既要转变自身思路和固化认知,还要扭转或再次刷新国际消费者对中国茶固化的理解和认知。中国茶业现在最缺的就是找到一个重新走向世界市场的突破口。很显然,“一带一路”就是个不错的倡议,但是真正拥抱这一倡议的茶企又有多少?喝中国茶的人不少,可你看无论内外说中国好话的有几个!

  那么,我们的中国茶到底怎么了?这跟一直以来某些所谓“茶人”的不够“精行俭德”有很大关系。我们能留给后人的到底是一片“神奇的树叶”还是“生气的树叶”,你只看死不要脸的炒作就能想得来一二;炒完股来炒房,炒完房来炒茶,只有最不要脸的贪婪虫才做得出这种事情!

  所以,振兴中国茶,绝不能靠不断重复各种“猜想”,而要真正具备壮士断腕的勇气和侠客风行天下的豪气,还要有真茶人诚实守信的底气——漂漂亮亮走出去,风风光光收回来——国际化是必然,而工业化很可能只是个“偶然”。

  来源于:TeaChaThe

浙江大学教授王岳飞:中国茶,冠世界!中国茶学大有可为

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至今,茶文化在中国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已形成一套很系统的文化和知识体系。现如今,我国越来越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茶学专业。那么高校培养茶学人才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更好的传播中国茶文化?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出海观茶》茶学教育系列访谈对话了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王岳飞教授,就我国茶学人才的培养、茶文化的传播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王岳飞,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自1986年9月就读浙江大学茶学系以来,一直从事茶相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工作。

“盛世喝茶”的美好时代已到来

说到中国茶在全球茶产业中所扮演的角色,王岳飞用六个字总结:中国茶,冠世界。据王岳飞整理的一份茶数据显示,当今茶叶遍布五大洲,64个国家种茶,30个国家或地区能稳定出口茶叶,150多个国家或地区常年进口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有喝茶习惯。“如今,正是中国茶产业发展最好的黄金时代。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行业发展很快,从原来的小行业发展成为现在体量近一万亿的大产业。”1996年,中国人年均茶叶消费量约250克;2006年,超过500克;2010年约800克;2020年,提高到约1600克。王岳飞认为,中国已经到了“盛世喝茶”的美好时代了,中国人的饮茶量每年都在上升,中国茶的品质和影响力也在逐渐上升。

王岳飞指出,无论量价,国内茶叶销售增速都快于国际市场,茶叶内销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茶内销价格现在已经达到平均130——140元/公斤,出口茶目前价格相对较低,平均5——6美元/公斤。”国内1000多个产茶县都有自己当地的茶品。某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越好,其茶叶消费量和价格就越高。中国名优茶大多用于内销,出口茶目前更多的是大宗茶。“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目前还是以出口中低端茶叶为主,未来还是要往出口中高端茶叶的方向努力。”

需大力培养国际化茶学人才

谈及我国茶学人才的培养现状,王岳飞重点从茶叶生产端、新产品研发端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首先,我国茶园面积占到全球的6成以上,产量占4成以上,但目前从事茶叶种植生产、茶叶制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还严重欠缺,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并输入到茶产业中,可以促使我国茶叶进一步高产优质。茶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拓展茶叶用途,可解决当下茶产业供过于求的问题。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精准响应国家和茶产业对综合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时刻牢记“国之大者”教育为本理念,不断践行为国育才使命,培养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能推动现代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此外,王岳飞认为,我国作为茶叶出口量第二、出口金额最高的国家,还要大力培养懂外语、懂贸易、懂茶叶的国际化综合人才。王岳飞介绍,浙江大学茶学系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三年学业后,优秀学生将有机会前往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加入“3+1”人才培养模式,获取浙大学士学位和国外硕士学位。

向世界传播茶文化展现文化自信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而高校设立茶学专业也几乎是中国独有的,“这一专业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中国茶产业服务的。通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可更好的把中国茶和茶文化传向世界。”在王岳飞看来,中国茶学科是与时俱进的,而他所在的浙江大学茶学学科会根据现代茶产业发展而变革调整教材内容,把更多的其它学科(生物、化学、机械、医药等)的知识及现代化的高精尖技术和茶学相融合,从而充实茶学教育,来促进中国茶学教育科研的发展。

茶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专业之一。近年来,浙江大学茶学系立足专业特色与优势,持续开展本科教育的新模式、新机制探索,采用“通、专、跨、国际化”融合育才体系,培养新农科茶学高水平人才;全面践行“人格、素质、能力、知识”KAQ2.0育人理念,凸显了浙江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势,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持续建设一流课程、打造一流教材、引育一流师资、增强一流保障,为一流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过程中,茶学系将继续强化内涵发展,通过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协同育人,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浙江大学茶学系不断组织师生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现代科技,希望将来为我国茶产业所用。同时,也在世界各地招收茶学留学生,交流学术的同时向世界弘扬我国的茶文化。2015年,由浙江大学牵头,组建了第一届中国大学生茶艺团,赴意大利参加米兰世博会,2017年组建的第二届中国大学生茶艺团赴哈萨克斯坦参加阿斯塔纳世博会,向世界推广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还有每隔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大学生茶艺大赛和每年举办的中华茶奥会等大型茶文化交流活动。“把很多中国好茶推广到国外,对中国茶的声誉非常好,也让老外更多的了解中国茶文化和茶科技。”王岳飞说:“这展现了中国茶文化、茶产业和茶科技的自信。”

张蕾是第一届中国大学生茶艺团成员,谈及茶艺团的生活,她说:“在茶艺团里我们接受了非常严格的全方位训练,授课的都是行业里的顶级专家,对我们的要求也非常高。那段时间很累,但也很幸福。如今回首那段时光,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形成了个人在茶领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张蕾自创茶艺演示

在多次国际交流中,张蕾发现茶是世界公认的健康的饮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愿意喝上几杯来自中国的茶。“有一次我去牛津大学交流,送了一位老师一只盖碗和一泡红茶。第二天他特地找我说昨天的茶太好喝了,他找了好几个店都没找到一样的茶,后面几天经常与我交流中国茶的制作方法以及它背后的文化。”张蕾认为,中国的茶既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它既是生活,也是精神。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属性,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形式多样,很多国际友人对中国茶热衷其实始于口感,而后逐渐衷于它背后的文化。

另一位学子石慧玲是第二届中国大学生茶艺团的一员,她用“可爱、可喜、可为”来概括自己跟随茶艺团在国际交流中的感受。谈及加入茶艺团,她这样说:“茶艺团的人是一群可爱的人,纯粹、赤忱,专注、执着,真心热爱茶文化,更带着一种使命和自觉,我无比希望将这种美好传递给更多人,将中国茶的故事用当代中国青年自己的方式讲述给全世界。”

石慧玲在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现场展示茶艺

在国际交流中,石慧玲收获颇丰,“我们所受到的欢迎、友善、赞许有时甚至超出我们的预料。尽管有些国际友人是第一次接触中国茶,但沟通品饮后,无一不是极为真诚的欣赏:有的喜欢茶的味道,有的喜欢茶器,有的想学习茶艺——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想知道更多茶背后的中国故事。”

不断的国际交流让石慧玲发现这其中大有“可为”。“茶文化的载体不仅仅是茶叶,它的内容也远远超过茶艺,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它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的广袤、丰盈、包容,让它自古以来就是世界沟通联结的一种方式。今天,我们同样希望通过茶文化的传播,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了解,从而因了解而理解而欣赏而尊重。茶和天下!”

王岳飞寄语:

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选择茶学专业,也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浙大茶学系。希望你们将来做世界茶学的顶层设计者,做世界茶叶科研的积极探索者,做中国茶产业发展系统的继承者。中国茶学大有可为!

记者|韩东林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蓬勃发展的中国茶,带给世界清香也回馈大自然一片绿色

关于茶,古往今来有着无尽的传说和猜想,运用中国历史上两个与茶相关的典故来概括,一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句是琴棋书画诗酒茶。前一个是开门七件事是日常生活的必须品,后一个是文人七件宝,是有关精神层面的提升。不管是人间烟火气,还是文人雅致气,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茶。茶者南方之佳木也,茶树之根在中国,茶道之魂在华夏。

中国有两种茶,前一种茶是物质之茶,是一片简单的树叶,它是用于解渴治病的;后一种茶是精神之茶,它是能够承载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载体。

今天,让我们跟随中国人民大学茶哲所研究员刘峰先生去探讨“茶”,通过DIGIX TALK演讲视频听他讲述“为什么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联网”。

茶是什么,茶的滋味又是什么样的?可以用“老、慢、苦”这三个字概括。

01

为什么是“老”?

中国有普洱、红茶、白茶、黄茶、绿茶、黑茶六大茶类,茶文化也有几千年的历程。

中国的茶从食用、药用到饮用,经历了千年的传承,茶饮方式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唐代的煎茶道,宋代点茶道,再到明代的冲泡,最终演进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修身养性之道,背后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02

为什么是“慢”?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茶需要热水冲泡,快节奏的时代,年轻人往往没有时间去泡一壶老茶。爱茶的人都明白,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好茶一定要用好水来沏,更要挑选好的茶器。泡茶更是讲究人、茶、水、器、技、艺这六个元素的完美融合。

在传统观念里面,茶留给大家的往往是老气横秋、繁琐、陈旧。静坐沏茶品赏佳茗,这些充满仪式感的茶道行茶仪式,与年轻人的生活渐行渐远。中国的茶道,基本的行茶流程涵盖了十个流程,包括主客行礼,见到客人的时候,首先是迎客,其次是备茶,第三步需要温器,唤醒茶器,接下来要投茶,要摇香,这是完整的一个流程。接下来还要温杯、润茶、沏茶,最终还要分茶、奉茶和品茶。至于更加复杂的茶道仪式,比如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些茶道的仪式和动作更是非常复杂。

03

为什么是“苦”?

茶闻起来香喝起来苦,但是茶不只有苦味,还有回甘。为什么茶先苦后甜?通常喝茶一杯茶要用三口,三口曰品,茶汤入口的时候一定是苦涩的;茶汤入喉的时候是滋润的,泛干的,这个时候口腔会有反应,回甜,伴随着两颊生津、舌底鸣泉;之后身体会觉得特别的舒畅,随后的心理反应是愉悦、快释,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回甘,苦尽甘来。

传统的中国茶是原叶茶,而且中国的六大茶类,基本上都有很清晰的界定。现在的年轻人更多地喜欢新式茶饮。新式茶饮的流行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呢?

在互联网时代,茶中的网红经济,年轻人生活方式因茶而改变。2018年中国双十一的时候茶叶电商消费者画像中男女的比例相差不大,女性占比50.05%,男性消费者的比例为49.95%,而18到25岁的这个群体则为20.15%,26到30岁的这个年龄段占比19.17%。茶叶在这两年几乎成为国民饮品,无论男女,青年老少都有相当多的茶叶消费行为。

现在年轻人的生活节奏是短视频、是快节奏、是微信聊天,工作是快节奏的,学习也是快节奏的。那么传统中国茶的缓慢,对于快节奏的年轻人来讲似乎格格不入。但从大数据来看,却颠覆了我们以往的看法。这说明茶并未远去,它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并且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茶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茶改变了年轻人,年轻人也影响了饮茶方式,同时赋予中国茶以更多的内涵。当我们剥离过往被茶赋予的一系列老气、繁琐、陈旧的印象之后,重新审视年轻人的喜好,从源头出发,便可以找到茶的未来。

长期以来,国外对中国茶有一种误读。在老外眼中,中国的茶只有一种,就是类似咖啡粉末状的东西,殊不知中国茶的历史已经有了数千年,茶马古道、古代丝绸之路、草原茶叶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最早欧洲人对中国的称谓China,可以看出China有两个意义,一是中国,二是瓷器。有瓷器就和茶相关,这是最早欧洲人对中国人的认知,也是从瓷器和茶开始的。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当改变正在发生,变革中的中国茶,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联网要敢于突破,上下五千年茶从未缺席,却各不相同。蓬勃发展的中国茶产业,在带给世界清香的同时,也回馈给大自然一片绿色。

茶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美好馈赠,它醇美清香、高雅芬芳。中国人喜爱以茶会友,客来敬茶。你也不妨慢下来,叫上三两好友,端一杯被细芽嫩叶染绿的茶,茶叶在杯中浮浮沉沉,茶香清幽悠远,沉醉于一种传统的东方生活吧。(来源:国家公共文化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