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送老外工艺茶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你确定喝的是信阳毛尖吗?


2019年明前新茶信阳毛尖陆续上市,爱茶人,送茶人争先恐后抢购新茶。各个山头的茶农,各种渠道的茶商们都在叫嚣着自家的茶是正宗的信阳毛尖,道理很简单,卖什么吆喝什么嘛!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信阳毛尖?什么是正宗的信阳毛尖?怎样买到物美价廉的信阳毛尖?怎么才能保证你自己喝的茶,你打算送人的茶货真价实?以下这些介绍可能对你有所帮助。

正宗的信阳毛尖,简单的讲就是三个正宗:品种正宗、产地正宗、工艺正宗。


信阳毛尖 本地旱茶的特点 ↑

1. 产地正宗

信阳毛尖是指信阳市行政区内所种植的茶叶,非信阳八县二区内种植的茶叶即是外地茶,俗称:“老外”。

信阳市的八县二区:八县指的是:商城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光山县、新县、息县、淮滨县。二区指的是:信阳的浉河区、平桥区。


2. 品种正宗

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信阳毛尖本地茶树种,当地人俗称“旱茶”,为正宗信阳毛尖茶树品种。

信阳毛尖茶树品种,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信阳本地种(或群体种,当地也称旱茶)。

信阳栽种茶树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信阳本地种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过程保留下来的适合信阳本地生长的茶树品种。在老茶园,多栽种信阳本地种,大山茶园,因为本地种耐寒,也多种植。特点是:耐寒,芽叶瘦小,产量一般,香气高,耐冲泡,回感甘甜。



信阳毛尖 本地旱茶的特点 ↑

第二类:福鼎大白茶(大白茶中的绿茶品种,当地称福建大白茶)。

20世纪90年代末信阳开始引进的福鼎大白茶绿茶品种,耐寒性较信阳本地种要差,比较适宜栽种在平地或低山,小山茶较多种植此类品种。特点:芽叶粗壮而长,出芽较早,产量高,适合采纯芽茶,香气较纯,口感偏淡,回甘偏淡,耐泡度差一些。

信阳毛尖大白茶的特点 ↑

第三类,就是极少的野生茶,茶树生长在深山老林中,与各种树木花草生长在一起,叶形粗大,香气高,耐冲泡。


3. 工艺正宗

传承千年的古老炒茶工艺及手法,严格按传统工序手工炒制

手工制茶:信阳毛尖历史传承至今的制茶工艺就是纯手工炒制,栗碳火烘焙。

只有高温炒制的茶叶才会形成多孔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泡茶时茶叶中的物质析出。正确的大火高温的炒制方法才能去除青涩味,在此基础上兼顾外形,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更能达到这种效果,也就是“手工茶”。

古老工艺手法保证了茶的各个工序火候适中,恰到好处,确保了信阳毛尖的外形、口感、香气、汤色完美的品质。


机制茶:机器制茶,烘干机烘焙。

为了要保证绿茶信阳毛尖茶叶做得小,茶叶必须进行低温炒制,低温炒制导致茶叶物质无法析出,茶叶泡起来味道自然就淡了,而且因为低温炒制还导致茶叶喝起来带有青草气和青涩味。保证不了茶的高远持久的香气,鲜爽甘甜,醇厚悠长的口感。


  买茶时鉴别茶叶的方法:色、香、味、形。

色:指干茶的颜色和开汤冲泡后的汤色及叶底的颜色。明前信阳毛尖干茶的颜色呈灰白色,满身披白毫。汤色,微黄透亮。开汤冲泡以后的叶底的颜色鲜活、嫩绿。

香:信阳毛尖的香气为栗香,高端的信阳毛尖有兰花香气。

味:信阳毛尖的味道甘甜而不是苦涩、清淡、无味。

形:信阳毛尖的形状为:细、紧、直。

发烧友为什么要自己存茶?

经常看到一些发烧友几件、甚至几十件地存茶。对于不喝茶的朋友就会莫名感叹,甚至杞人忧天地关心,存这么多茶喝得完吗?会不会被茶商忽悠了?喝不完不会过期吗?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他人笑我太痴癫,我笑他人不懂行。今天我们就来扒拉一下茶叶发烧友为何要存茶。

首先我们要清楚,既然是称为茶叶发烧友的人,就一定是很懂茶的人,而且是从茶叶分类到各种工艺、口感都系统性地明白的人。不是简单的老茶客,老茶客很多,老茶客也不一定懂茶,就如同我们四川有很多老茶客,有一部分一辈子只喝一种茶,那就是花茶,你要敢跟他说还有比花茶更好的茶,他跟你急。但发烧友不一样,发烧友系统地知道各种茶的特性,虽然有自己的偏好,但对所有茶都能做出相对公正的评价。就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许是诗人里面最懂茶的人,自称“别茶人”。我问过很多茶客,都不知道“别茶人”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随身带茶叶并能辨别茶叶好坏的人。白居易的这个定义,算是对发烧友最好的定义之一了。

发烧友存的茶一般都是能长期保值,并越存越香的品类。比如广西六堡茶、雅安藏茶、安化黑茶、云南普洱茶等,都具备可长期存放的功效。但是,要细分到存哪一款将来能升值或者越来越好喝,就是非常专业的问题了。之前我们很多文章都从不同的维度谈过,在此不必赘述。我们今天只是从发烧友的角度探讨他们存茶的原因。

首先是自己存茶放心。每个地方或者每个品类对老茶的定义不同。比如普洱生茶,云南人觉得5年以上的茶叶就很好喝了,而广东人觉得10年以上喝起比较好吧;台湾人觉得没有50年哪能叫老茶?因此一饼老茶动不动就是十年以上的存放期,当您遇到,想购买时,需要判断一款老茶的转化如何?存放的环境是否干净?中途有没有出现问题?是否是新茶做旧?原料有没有拼配?是否有串味等等。这么多的问题,就算是发烧友也很难在一泡茶功夫断定,但如果是新茶,就只有两个问题:原料好不好?工艺有没有问题?以这样的标准,买到好茶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其次,只有自己存才能喝的起。如果不考虑价格问题,直接买市面上知名的老茶,可不可以?当然可以,比如88青、大白菜、各种号级茶等。我们拿大白菜举例,2004年的大白菜生茶,现在市场价50万左右一饼,最高卖到66万一饼了,因为是以老班章为主要原料,并且保存完好。老班章新茶贵不贵?也不便宜了,纯料老班章市场价也是1万左右一饼了,但存一点,还是有很多人可以的,但动不动就要买几饼大白菜来喝的人还是非常少的。发烧友都明白,贵的老茶不一定好,好的老茶一定贵,捡漏的几率几乎为零,除非茶商比茶客笨。市面上十年以上,能够一泡就喝出来是好茶的老普洱茶,基本已经涨了十倍以上了,十年十倍,不是因为普洱茶这么能涨,二是好茶太难找。

第三,是纪念意义。很多发烧友,因为有了茶叶的爱好,就会把生活的乐趣跟茶叶结合起来,并跟身边的亲友分享。比如爱茶的人更愿意在过年、过节时送茶叶给亲友。而且遇到家里的一些喜事,发烧友还会定制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茶叶存起来,等到多年后再来品这一款茶,纪念的意义非同一般。有的发烧友将存酒的文化拿过来,赋予新的意义。比如生孩子存一批古树茶,等孩子长大了,再慢慢给孩子,让孩子既有好茶喝,还能在茶叶的回甘中体悟父母的养育之恩。

第四,在存茶中玩味茶叶的变化。存一款茶,在不同的时间喝,是会有不同的口感的。发烧友不但可以在这种变化中体会玩茶的乐趣,而且通过不同茶叶在存放过程中的转化,发烧友也一步一步地加深并掌握了茶叶的变化规律。由于自己存的茶叶,原料产地也相对清楚,也能对不同区域茶叶的变化有更深的认知。对存茶的口感和经济价值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好的茶客是可以给茶商提更多合理化的建议,并能帮助茶商做好茶,存好茶,把茶叶经济价值发挥到极致的。

有条件的择一空间,没条件的选几个好缸。存一些有价值的茶叶,让自己老了有高价值的茶叶可以喝,喝不完可以送人,也可以留给后代。这就是大部分广州、香港和台湾老茶客的现状。会玩的老茶客还可以从存茶中获得一些利润,让自己的智慧变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非常有品味,而且有智慧,还能产生经济价值。这也就是中国古代几千年,一直到清末,不但能自给自足,而且经济也是遥遥领先的原因。现代化社会虽然进步了,我们也成了地球村不可分割的一员,但我们的传统智慧也依然光芒四射,并逐步征服老外,可以说,我们的时代才刚刚来临。

来源:古树迷宗茶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叶市场萧条之谜:能让茶产业飞跃发展的,只有第三次茶产业革命

喝茶,明知道可能会被坑,

仍然有一饼想要撬开的深山古树。

-01-

投茶一定要8克

遇到一个茶客上门,说:

随便喝点,平时怎么喝就怎么泡。

于是,老杨拿出小盖碗,称了5克,准备泡茶。

茶客却坐不住了:你投茶怎么不是8克?

老杨说:盖碗太小,又不喜欢喝浓茶,不同的茶,不同的投放量,找到合适的口感。

然而,这位大哥却说:标准里说的是8克,要按标准来。

老杨忍不住问:这么小的盖碗,8克太浓了!

茶客咬牙坚持:喝茶,标准说8克就8克,不能马虎。一定要标准化。


老杨一想,口口声声标准化,这大哥估计也是卖茶的。于是,泡了一个品质中上的2019年大中山。

大中山的茶,比冰岛还甜,但苦涩度超冰岛,平时泡茶,老杨都会少放一点量。这位大哥硬是要8克,就按照8克的量。

老杨把茶泡出来,递给茶客闻公道杯,只见这汉子闭上眼睛深吸一口,一脸陶醉地享受,随即评价说:花蜜香很浓,这是好茶呀。

然而,打脸来得太快。茶客喝了一口,觉得口味重了点,咂咂嘴,又不好意思皱眉头。从一脸享受到面露苦涩,改变实在太快。

老杨看着实在想笑,但还得忍住,说:这个盖碗,大中山的平时放4.5-5克,泡出来口感是最好的。

茶客终于开口了:这个倒了,重新泡一次吧。

虽说是卖茶的,手里从来不缺茶叶,平时多送茶客几泡倒是没关系,但这样直接倒了,有点浪费。暂且放在一边。

换上个新盖碗,按平时的投茶凉冲泡出来,三泡之后,茶客又开始点评:汤色金黄,花香浓郁,挂杯香蜜甜,汤中带香,入口清爽柔顺,两颊生津不断。

这回,茶客终于不再杠8克了。

喝茶的路上,总会遇到一些茶客。

一切要按标准来:投茶必须8克,必须10秒才出汤,泡生茶必须用盖碗。

刻意地追求标准化,虽没有对错,倒也失去了喝茶的随性。


-02-

标准化与茶产业

借着投茶量必须8克的话题,探讨起了茶行业的标准化。

茶客说:茶产业,无法进一步做大的原因,就是标准化欠缺,一旦茶产业实现标准,一定会迎来大发展。

然而,对于标准化与做大茶产业的问题,老杨却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因为观点不同,跟茶客杠起来了。

标准化,茶产业发展的一种探索

刚入茶圈的时候,老杨也很执着茶叶标准化。

还天真的觉得普洱茶没有葡萄酒发展得好,是因为普洱茶没有分级制度,缺少标准化。

然而,市场的本质是产销,有了标准化,就有更大的市场吗?

社会的根本问题,始终是经济问题。经济好,大多数问题迎刃而解。经济不好,矛盾就会爆发出来。

而经济的本质问题,又是生产力的问题。茶产业大发展,需要生产力外溢到茶行业。

被洗脑而不自知的公知,被老外忽悠,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制度。是主观忽视了生产力。

把茶产业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原因归结于没有标准化,也是没有看到生产力这个本质(请别误会,不是把茶跟公知相提并论,专指看问题的角度)。

现阶段,纵然制定茶叶标准、甚至把茶叶分级,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时机未到,茶,这杯目前只立足于喝的饮料,时代还不具备标准化的土壤。

但无论怎么说,标准化始终是对茶产业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


两种文化,两种文明

普洱茶与葡萄酒,都是极致可口的饮料。

但普洱茶与葡萄酒承载的是两种文化,两种文化的背后是两种文明。

葡萄酒所能容纳的文化,缺少变通,从西方世界的表现中能管中窥豹。这种文化,在中国会水土不服。

如今,葡萄酒还能继续高光,是在享受西方生产力的余晖(奢侈品等也一样)。

而茶,透过一杯饮料,去传达一种,天、地、人、茶,道的文化。

放眼世界,茶所容纳的是一种极具智慧的先进文化。文化怎么可能实现标准化?

目前,茶叶最标准化的是立顿式的机械化茶企的标准,这是饮料的标准,而不是中国文化里茶的标准。如果中国茶企按这个标准来,会失去爱茶群体这个根基。

这就注定了:就商业而言,中国茶产业整体庞大,但落到实处,只会小而美。

本质,生产力

茶客还是忍不住反驳:葡萄酒这个产业,比如1855列级庄,就是拿破仑三世命令分级后,才通过万国博览会名扬世界的。

然而,分级只是表象,万国博览会只是媒介,本质上还是生产力外溢的结果。

比如,今天,意大利葡萄酒的分级就很乱,简直比普洱茶还乱,酒王西施佳雅来自第三级,而不是最高一级。

但是,这并不影响意大利葡萄酒卖到全世界。

最本质的东西是生产力。西方工业革命后,生产力逐渐超过东方。生产力外溢到各领域、各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每一个细分领域的繁荣,才让葡萄酒、奢侈品等西方文化传遍世界。

在中国还是世界中心的明朝,西方人追求的饮品,始终是中国的茶叶,那时候,有几人会追葡萄酒。

未来,当中国生产力彻底超过西方的时候,中国女人对奢侈品包就不会那么执着了。

当中国生产力对西方形成吊打的时候,中国女人会说:花几万块钱买个破包,我是不是有病?

问题的本质,是生产力,而不是分级、标准化。

标准化,如果是产业需要,顺其自然推进标准化,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绝不是产业能否做大的根源。

总之,分级也好,标准化也罢,是在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顺其自然的,不是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

茶产业革命

茶产业曾有过两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茶产业革命是明代炒青工艺,让茶叶能长久保存,具备了出口的可能。通过茶叶、瓷器、丝绸的出口,南美洲的白银流入中国,明朝才能将白银作为法定货币;

第二次茶产业革命,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立顿这样的机械化茶企。英国及殖民地印度的茶业,享受到了机械化的红利。

但事实已经证明,在中国,手工茶的魅力,是机械化茶无法挑战的。最多就是局部机械化,局部解放生产力。


立足于喝,却脱离茶文化搞创新的,基本都凉了。

第三次茶产业革命,花落中国

能引领第三次茶产业革命的,必然是茶叶深加工。而引领茶叶深加工的,必然是中国。

随着中国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未来,新的生产力外溢各行业,必然让细分产业也获利。

茶叶深加工领域,最有可能出现茶叶的标准化。

至于现在喝的饮料,承载了两个使命:

一杯承载茶文化的饮料。六大茶类,细分数千种茶,满足每一个爱茶人的口感需求,精神需求。

一方民生,茶产业涉及数千万人,做好茶叶品质,做好茶文化,解决数千万人生计的问题。

至于“外国人就不玩茶文化、茶道”之类的言论,完全是妄自菲薄。

日本学中国茶道,学了几千年,也只学到了皮毛,只学到了形势。

中国老祖宗的智慧,岂是外国人能轻易学会的(质疑的人,请用外语翻译一下《易经》)。

当今世界,如果真有哪个国家研究透了中国茶文化,那中华民族就真的遇到敌人了。

茶,人在天地间。道,万事万物的演化规律。茶道,以茶之名,道法自然。


写在最后:

聊也聊了,茶也喝了。但感觉还没喝够。

最后,老杨给茶客泡了个冰岛老寨的老树。茶客有些纳闷:都跟你杠成这样了,还请我喝冰岛。

其实,谈茶,观点不同很正常,并不影响大家对茶的喜欢。喝茶,不要因为观点不同而徒增烦恼,该辩的辩,该喝的喝,这才有意思。

临走的时候,茶客说自己也是卖茶的。这一点,早猜到了。

只是,没想到的是:傍晚,茶客找跑腿送很多茶叶给老杨,有弯弓、攸乐、拔玛,一样一个357克大饼。这茶老板真爽快。

老杨只有临沧茶,当晚就忍不住试试易武。不得不说,六大茶山的江湖地位,真不是吹出来的,还必须得承认,这茶老板的茶叶,的确比老杨自己的牛。

心里痒痒之余,一样买两件摆着,让岁月沉淀茶香,为往后,慢慢品味一杯陈年普洱。

喝茶,是一个坑。虽然有永远卖不完、喝不完的茶。

但遇到自己喜欢的好茶,还是忍不住存一些。

喝茶败家的路上,你我都一样。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