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河南信阳散茶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倡导一芽一叶,信阳毛尖要与“小浑淡”划清界限?

今年开采仪式上,信阳毛尖提出要正本清源、回归品质,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客观上,这与如今在市场上受宠的“小浑淡”有所不同。

发出与现有市场不同的倡导,信阳毛尖有何深意?


信阳毛尖倡导一芽一叶

经过一场春雨洗礼,茶叶生长更加迅速。作为毛尖知名产区,河南信阳的茶山上,茶农们纷纷忙碌起来,期待着今年能有好收入。

今年的信阳毛尖,似乎有着不一样的使命。前不久举办的开采仪式上,信阳市茶产业协会会长刘文新发出倡议,信阳毛尖正本清源、回归品质,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生产。

长期以来,很多消费者对信阳毛尖的衡量标准是“小浑淡”,也就是细小、汤浑、味淡。

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在采摘工艺上往往会追求单芽。

那么如今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是否意味着信阳毛尖要与“小浑淡”划清界限?

信阳毛尖品牌“手把茶”创始人杨学强认为,“小浑淡”长期占据市场主导,确实让很多消费者陷入误区,将其作为衡量信阳毛尖品质的标准。但倡议正本清源、“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看到信阳毛尖并不是只有“小浑淡”,还有很多其它好茶,单纯解读为否定“小浑淡”有些狭隘。


“小浑淡”PK“大浓香”

在信阳毛尖市场上,“小浑淡”已经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十多年,但它却一直饱受争议,最大竞争对手就是“大浓香”。

与“小浑淡”追求单芽不同,“大浓香”追求味道浓厚,往往更倾向于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

在商城高山茶产业协会会长、信阳市茶产业协会副会长周正祥看来,信阳毛尖是绿茶的代表,不同产区自然环境不一样,也会具有不一样的特点。

“小浑淡”是信阳毛尖适应市场的产物,能够盛行有特殊的社会背景。

周正祥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本世纪初,信阳毛尖开始走向全国。早期一些茶商占领市场时,想和其他绿茶做出区别,所以做成了“小浑淡”的样子。

2009年,信阳毛尖国标开始实施。将最高级别的珍品定义为单芽或者一芽一叶初展。

由此,作为单芽的代表,“小浑淡”进一步受到市场追捧。

在市场需求驱动下,越来越多信阳茶企开始将主要生产精力放在“小浑淡”上,从而形成了目前一家独大的局面。

与此同时,信阳当地也有一部分茶商、茶农始终无法接受“小浑淡”,认为它不能代表信阳毛尖典型特征,不能代表信阳毛尖传统工艺,会将消费者引入歧途。

拥有“茶痴”之称的赵凡国就是出名的“反对派”人物之一。他与“小浑淡”之间的“斗争”持续多年,甚至曾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炮轰“小浑淡”。

赵凡国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过度市场化让信阳毛尖陷入“没有毛不是毛尖”、“汤色不浑不是毛尖”、“条形不细不是毛尖”、“不是核心产区的不是好毛尖”、“快冲快泡的才是好毛尖”、“明前才是好毛尖”等误区。

多位信阳茶商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小浑淡”确实对消费者有一定误导,但不能否认的是,其帮助信阳毛尖走向了全国市场。如果没有市场作为基础,讨论茶叶好坏没有意义。


什么样的茶叶才是信阳毛尖的正源?

正本清源,回归品质。什么样的茶才应该是信阳毛尖的“源”呢?

“最传统的信阳毛尖,包括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的,都是一芽一叶,不是单芽。”周正祥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自己拿去参加比赛获奖的茶叶,都是一芽一叶。

从品茶的角度来说,评价茶叶的好坏,包括外形、香气、滋味、叶底、汤色等多项指标。信阳毛尖的理想茶“源”,在这些方面都不能有太明显短板。

通过对信阳当地多位茶商、茶农的采访,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早期毛尖采摘大都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小浑淡”盛行后,市场导向让单芽成为主流。

作为“后起之秀”的“小浑淡”天然具有明显缺点,不会被大部分茶商茶农认为是信阳毛尖正源。事实上,茶商和茶农以及专家们普遍认为,汤浑在所有茶叶评比中当应该是“减分项”,与信阳毛尖的典型特征相悖。

从事茶产业教学、技术推广40多年,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郭桂义教授就曾发表论文指出,在历史上任何时期,信阳毛尖的汤色特征都是嫩绿明亮的。相较于其它绿茶,信阳毛尖外形是比较紧秀细圆。但在一定时期里,过度追求细小导致信阳毛尖出现汤浑的现象。

在2009年推行的国标中,“嫩绿”、“透明”被认为是信阳毛尖茶汤应有的色泽,显然也与“浑”不搭边。


单芽和一芽一叶的争论依旧存在

郭桂义向顶端新闻记者介绍,“单芽,特别是早期的单芽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滋味鲜爽,价格相对较高;一芽一叶中茶多酚含量相对高一些,滋味较浓,部分消费者喜好,产量会多一些,价格也相对较低,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喝得起信阳毛尖,有利于信阳毛尖长期发展。”

郭桂义说,就像白酒分为酱香型、清香型一样,有的消费者喜欢滋味鲜爽的,有的消费者就喜欢滋味较浓的,每种毛尖都有自己特征、受众群体,不能也不应该一概而论。

“今年受气候影响,信阳毛尖产量明显低于往年。”信阳十佳茗茶负责人刘荣荣告诉顶端新闻记者,产量不足也是信阳毛尖今年倡导一芽一叶的现实因素。

说到底,对于大部分茶农和茶商来说,信阳毛尖是谋生的工具,市场的喜好决定了他们努力的方向。

刘荣荣介绍,按照今年毛尖产量,采摘成本大幅上升,一斤单芽的成本上涨到300多元,而4斤单芽才能生产出消费者口中的“小浑淡”。“光成本都1000多元了,卖出去的价格肯定更高。”

倡导“一芽一叶”,可以将毛尖产量提升三四成以上,保障基本市场供应,也能保障茶农基本收入。

不过,在信阳茶界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单芽和一芽一叶孰好孰坏,价格最能说明问题。

单芽价格明显高于一芽一叶,说明其更适应市场需求,倡议“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潜在风险是高端产品品质下降。虽说可以让更多人喝上信阳毛尖,但利润空间下降,对茶农不见得是好事。


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应鼓励多条腿走路

和当年盛行“小浑淡”一样,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可以视为信阳毛尖在不同历史时期作出的不同探索。

“当年信息不对称,很多人对茶叶并不了解。如今全国各地好茶层出不穷,大家很快会明白,什么才是好茶。”周正祥直言不讳地指出,“小浑淡”最大的优势就是外形好看,一芽一叶应该是更符合大众品茶口味的。

不过,就目前市场行情来说,以“小浑淡”为代表的单芽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今年按照倡议,大部分采的是一芽一叶,这是有一定风险的。”短期之内,消费者对信阳毛尖的衡量标准,并没有因为倡导发生改变。

刘荣荣直言,今年采购的茶叶当中,有90%依旧是单芽,没办法,这就是现实市场。

“一芽一叶是政府、专家和企业共同研究后,倡导的毛尖价值导向。”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信阳毛尖茶制茶技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其中。新形势下,正本清源、回归品质,更加注重传统制作技艺,是信阳毛尖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应该多条腿走路,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共同发展。”杨学强认为,一定程度上,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就是要改变单纯以“喝茶”为导向的市场格局,而是要更加全面地挖掘、利用信阳毛尖背后的内涵。


倡导一芽一叶,有茶商茶农呼吁修改现行国标

为规范市场,2009年信阳毛尖国标正式实施,其中将鲜叶品质划分为珍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六个级别。其中珍品的芽叶组合指标为85%以上为单芽,其余为一芽一叶初展。

国标的规定,无形中将最高级别的信阳毛尖与单芽绑定在一起,加固了人们追求单芽的思维。

如今,信阳毛尖想要正本清源、回归品质,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很多业内人士觉得,应该对对国标进行适当调整。

持有这种声音的茶商和茶农认为,任何规则都有时代局限性,现有国标对珍品指标的定义过于单一,不符合信阳毛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对一部分坚守传统的茶区,现有国标实际上是不友好的。”在一些茶商和茶农看来,现有国标更符合工业化生产需求,就像量产网红美女一样,虽说看上去很不错,但千篇一律,没有体现出信阳毛尖的多姿多彩。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顶端新闻记者,现行信阳毛尖国标是很多企业、单位共同探讨的结果,既注重适应市场,又要尽可能兼顾传统。

“卖散茶的很少有人去参考这个标准,卖包装茶的茶叶企业一般都会符合这个标准。”该知情人士解释,所谓信阳毛尖国标,只是为大规模企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标准,并非强制要求所有茶农、茶商、茶企必须遵守。

对于一些呼吁更改国标的声音,该知情人士认为,目前来看更改难度较大。“国标修改需要严谨、复杂的流程,难度较高。而且将现行国标中的珍品级别取消,企业生产芽时就没有国家标准可以参考了。”

来源:河南商报  顶端新w 首席记者 韩忠林,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低调做事 低调饮茶,“中原双雄”河南河北都有什么茶?

自2022年4月23日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正式面向全球发布以来,我们通过文字与图像,在云上展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内涵、品牌产品、品牌形象,呈现有关中国地理标志品牌的学术研究成果。

近日,中国茶地理标志地图在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也正式上线。

地图中总共包含中国601个茶叶地理标志,其中最多的是湖北省,有81个,其次是福建省和浙江省,分别有76、57个。

今日分享河北省与河南省茶叶地理标志地图。河北仅有1个茶叶地理标志,为白洋淀荷叶茶;河南省有7个茶叶地理标志,其中5个为绿茶地理标志,2个为红茶地理标志。

从夏商周时期开始,

河南河北一带就是华夏文明的核心。

哥俩同属黄河文明,

是被母亲河分开的孪生兄弟。

黄河从渤海入海时,

河以北成为河北,河以南成为河南,

后来黄河改道自黄海入海,

漳河就成了兄弟俩的分界线。

沁河入黄口附近景观图源:大河报 摄影/冯小敏

无论从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经济文化,

还是历史底蕴,

河南与河北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爱茶这一点上也不遑多让。

一提起喝茶,你可能会想起福建、云南、江浙……

尽管河南有“一哥”——信阳毛尖做后盾,

也鲜有人会将“茶”与河南河北做出联想,

更别提纬度高的河北了。

信阳鸡公山顶

但这实在是低估了河南河北人对茶的热情,

1972年,河北省张家口出土的数座辽代墓葬。

其墓室内壁画详细描述了当时的备茶情节,

点茶器具和点茶流程一应俱全,

首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也在河北举行。

而河南老乡喝茶,

喝的庞杂、粗犷。

他们不讲究名贵茶,也不讲究名泉水,

一个老旧布满茶渍的玻璃杯,

随手捻两撮茶叶,

再倒上满当当的热水,

拎着杯子走到哪喝到哪。

并且,河南还有一个被日本人奉为“大神”的老乡:

卢仝(tóng)。

卢仝与“茶圣”陆羽齐名,被人奉为“茶仙”。

他所作的诗歌流入日本,

影响日本茶道千年。

钱选《卢仝煮茶图》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茶诗》卢仝

文征明行书《七碗茶诗》

老乡,来喝碗中原茶,中不中?

白洋淀荷叶茶

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地图

一提起河北白洋淀,脑海里就会自动播放《小兵张嘎》的主题曲:“一九三七年呐 鬼子就进了中原......”在荷花绽放、鱼肥水美的白洋淀上,嘎子哥扛着竹竿独自在船头呼喊着歌唱着操练,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倒映出英雄少年矫健的身姿。

《小兵张嘎》电视剧主角团

白洋淀的红色文学曾盛极一时。“荷花淀派”领军人物——孙犁老师,曾在《解放日报》上陆续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小说。随着文学作品的传播,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成为了白洋淀的标志,也为白洋淀荷叶茶的发展投下了深远的影子。

白洋淀风光 图源:河北旅游

秦汉时代,先民们就将荷花、荷叶做成茶作为滋补药用,荷叶和花药用在中国也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背靠着如此之大的荷花规模以及“华北之肾”的纯净优势,勤劳勇敢的白洋淀人开始大力制造荷叶茶。采自白洋淀野生红莲的鲜嫩叶片,只保留荷叶中间15-20cm部分,清晨开始采摘,采摘后还须在4小时内送到工厂,经过严格的清洗、筛检后,合格品进入晾青环节;需根据生产成品是条索还是颗粒,将荷叶裁剪成不同形状;随后,进行杀青、揉捻、烘干、松包整形、再烘干,成为毛茶;毛茶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恒温储存、自然微发酵后,再进行风选、色选、拼配、提香,提香环节采用升温曲线加热,逐渐成为形成色泽鲜润、紧密匀整的荷叶茶。

裁切完毕的荷叶茶正在杀青

机器揉捻的荷叶茶 图源:华北明珠特产汇

2013年白洋淀第一批荷叶茶问世,仅仅一年时间销售额就突破200万。2015年,在第六届中国茶业及茶艺博览会上,“华北明珠”牌荷叶茶参加了亚太茶茗大赛的评选,新产品、新品类、新亮点、清香醇正的口感,金色透彻的汤汁,荷叶茶成功斩获新品类茶的最高奖项及荣誉证书。

信阳毛尖

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地图

东周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河南。自那时起,信阳茶就自带着传播优势。

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品饮信阳茶后,曾发出“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的感叹。《宋史·食货志》也对信阳茶有所记载:当时进贡的“散茶出淮南,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

而“信阳毛尖”这一名字,最早出现在清末。人们把产于信阳的毛尖称为“本山毛尖”或“毛尖”,又根据采制季节、形态等不同特点,叫作针尖、贡针、白毫、跑山尖等。

文新茶村 图:信阳宣传

1915年,国内茶社兴起、茶叶复兴,民国政府在信阳成立了指导茶叶生产的机构——茶叶公所。多位茶人积极响应,集股筹资,先后在信阳西、南部山区开荒种茶和复垦老茶园,相继成立元贞、宏济(车云)、裕申、广益、森森(万寿)、龙潭、广生、博厚等八大茶社。茶叶公所所长则由茶社社长们轮流担任,并成立董事会,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新技术、新行情,得益于“八大茶社”,信阳毛尖出现了短暂的中兴。1926年在美国的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信阳精心准备的茶叶被国民政府推荐展出,一举获得金质奖章。随着茶叶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车云茶社茶工吴彦远、唐会卿逐步改进并完善毛尖的制茶技艺,“本山毛尖”吸纳了西湖龙井和六安瓜片的制作技艺,使茶叶呈现出细、紧、圆、直的形状特点和品质,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但好景不长,抗战爆发后,茶叶生产遭战火破坏,信阳茶业再次跌落。

图源:云赏信阳毛尖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信阳茶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2003年3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批准信阳毛尖证明商标。“信阳毛尖”也连续13年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榜单,在“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名列第三,价值75.72亿元。

近年来,信阳市传承弘扬茶文化,做强做优茶产业,推动全市“茶+文+旅”融合发展。以“毛尖源地、山水浉河”百里茶廊红色文化体验游、环南湾湖茶乡一日游为特色的茶旅融合新体验,正成为信阳旅游的新名片。

信阳茶文化活动 图源:信阳茶文化协会

桐柏玉叶茶

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地图

品完信阳毛尖,紧挨着信阳的桐柏县,也有好茶——桐柏玉叶茶。

桐柏县是盘古神话的根源地,被誉为“中国盘古之乡”,素有“盘古开天,手植桑荼二树”等神话传说。相传,盘古身化万物,汗毛变成了依托淮河而生的桑树和茶树以及各种草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大禹导淮,得茶破毒瘴”等诸多传说,彰显着桐柏茶的起源。

图源:河南调查 南阳调查队 郭子健

春秋时期,桐柏曾属于楚国和韩国;当时的桐柏居民将茶的鲜叶捣成饼状茶团,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随着秦朝的统一,桐柏茶的饮用方式和待客风俗开始向东延伸。《唐书.地理志》载:“义阳土贡品有茶”。当时的桐柏即属义阳辖区。宋朝时,桐柏山成为全国十三大茶场之一。

桐柏乃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茶园在抗战中多遭毁弃。自上世纪80年代起,桐柏茶开始迅速发展,陈丙环教授陪同当时的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相亚军先生前来桐柏品尝“桐柏玉叶”后,赞誉道:“该茶属高香型,名茶中的典型”。目前,桐柏玉叶的主产区集中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东侧的金台观、水帘洞、桃花洞一带,以及“三湾”——程湾、王湾、西湾。

桐柏茶园 图源:桐柏文艺

近年来,桐柏县委、县政府把注意力转移到生态功能县的建设上来,从省农科院、省农大聘请专家当顾问,投入500万元建立起河南省唯一的茶树良种繁育场,引进“福鼎大白种”“白毫早”“龙井43”“福云10号”等10多种优良品种。目前,桐柏县已连续举办5届“桐柏玉叶”手工制茶大赛,成为传承手工制茶工艺、展示茶产品、交流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来源:农业品牌研究院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北京、河南、陕西)

截至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公布了五批,茶出现在每个批次中,包括了北京、河南、陕西、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安徽等15个省、直辖市在内的44个项目,其中传统制茶技艺39项,民俗类有5项。

2022年11月29日,从摩洛哥传来喜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15省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组团申报、共同努力的成果,为增进大众对于该遗产项目的认知,接下来会共分五个篇章介绍15省44个项目,以凝聚民众共识,提高项目知名度。

北京

北京作为北方最大的消费中心、集散中心,把握着以西北、东北、华北的花茶消费市场。

北方人喜欢把茉莉花茶称作“香片”,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虽然北京不产茶,但却是北方茉莉花市场茶叶消费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张一元、吴裕泰这样传承百年的茶庄,有着深厚的老北京文化底蕴。

花茶制作技艺(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2008)和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2011)分别列入第二批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花茶制作技艺(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花茶是将鲜花和茶叶置于一处,经过多次窨制而成的茶类。清代末年,张昌翼在北京开办张一元茶庄,世代传承,专门制作销售茉莉花茶。民国年间,张一元名噪北京城。澡堂、戏园的常客喝茶几乎都点名要张一元,京剧名家裘盛戎、马连良、谭富英等都是张一元的老主顾。

张一元茶楼门庭若市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张一元茶罐

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时采用福建烘青绿茶(春茶)为茶坯,该茶吸香性好,香、味清纯,与茉莉花的香型较协调。该花茶的制作有10道工序,为原料验收(茶坯、鲜花检验)、茶坯处理、鲜花处理、茶花拌和、静置窨花、起花(也称出花)、烘焙、茶叶夹杂物处理、提花、匀堆装箱。

其中,鲜花处理又分为饲花和筛花。饲花是指先将花蕾进行摊放,以除去水分和青草味,当花温接近室温时进行堆花,再等堆温达到38-40℃时进行翻堆散热,如此反复摊堆3-5次;筛花的目的主要是促进茉莉花开放,并对鲜花进行分级,以便按级对茶配花。最终窨制的成品,茶味与花香融和无间,制成的茉莉花茶具有“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特点。


静置窨花

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蕴涵着深厚的老北京文化底蕴,是老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花茶制作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清代,茉莉花茶产业初具规模,北京的吴裕泰茶庄创建于此时,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流传至今。

茉莉花茶是经多次用绿茶做坯和茉莉鲜花窨制加工而成的。其中,吴裕泰茉莉花茶秉承自采、自窨、自拼的原则,其技艺主要包括茶坯制作、花源选择、鲜花养护、玉兰打底、窨制拼和、通花散热、起花、烘焙、匀堆装箱等9道工序。吴裕泰茉莉花茶只采用春茶茶坯,坚持茉莉花“三不采原则”,在拼配中适当增加茶坯占比,并且运用“低温慢烘”等独门技艺,最终形成了吴裕泰茉莉花茶“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耐泡”等特色。



吴裕泰茉莉花茶包装


窨制拼合

吴裕泰茉莉花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深深扎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营养价值。其特色被大众所认知和接受,独有的香气被茶客亲切地称为“裕泰香”。

河南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端,处于大别山、桐柏山结合部之北麓,淮河贯穿于该地区北部,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的中间地带,气候冷暖适中,适宜茶树生长。

据在信阳市固始县古墓中发掘出的古茶叶证明,信阳毛尖茶制茶技艺的历史可追溯到2300年前。唐代,信阳茶即为朝廷贡品;宋代,信阳的茶叶交易总量占全国的1/5,成为当时的重点产茶区;清朝光绪末年,信阳先后成立了龙潭、元贞等八大茶社,茶市兴隆。1926年,信阳茶农改进了“熟锅”中甩条的手法和大茶把炒“熟锅”的方法,使信阳毛尖制作技艺更加成熟。

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制作技艺)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

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主要包括采摘、摊凉、炒制、储藏4大步骤,其中炒制又包含生锅杀青、揉捻、熟锅理条、初烘、摊凉、复烘、拣剔、再复烘8大工序。信阳毛尖鲜叶采摘以清明前,且晴天上午10点以前为宜。

茶园

炒制中所采用的“熟锅”甩条手法和大茶把炒“熟锅”方法是该技艺的一大特色,在熟锅杀青中,用手抓茶叶向锅的上边沿甩动,在滚落中成条索。制成的信阳毛尖茶以细圆挺秀,满毫匀齐,色泽翠绿为标准,茶水以汤清色绿、香高味浓耐泡、滋味醇香为最佳。

熟锅

信阳毛尖茶去腻消食、颐养身心,与当地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制作技艺融入了他们的日常发展中,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陕西

陕西茯茶历史悠久、制作考究,也因为一部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播出,为更多人所知晓。剧中孙俪扮演的周莹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嫁入陕西泾阳的大商贾吴氏家族,而茯茶正是吴氏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陕西黑茶制作技艺即咸阳茯茶制作技艺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产业发展,让茯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并沿着“一带一路”远销中亚、西亚及世界多地。广大茶农及相关生产经营者也伴着茶香踏上了小康路、致富路,茯茶的传承发展“花好月更圆”。

黑茶制作技艺(咸阳茯茶制作技艺)于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黑茶制作技艺(咸阳茯茶制作技艺)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咸阳茯茶源起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从汉代开始,咸阳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北宋时期,茶商无意间发现茶叶中长出了“金花”(冠突散囊菌),使得茶叶口感、功效明显改善,所以进行摸索试制,遂形成了“茯茶”这种独特的长花茶。

到了明清和民国时期,茯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茯茶起初是散茶,后来为了便于驼队运输,在咸阳压缩茶叶体积,逐步把散茶制成茶砖,俗称“咸阳茯砖茶”,又称“咸阳砖”。茯茶定型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前后,距今600多年。

制茶

咸阳茯茶制作技艺一般要经过30多道工序,其中“发花”是茯茶加工过程的关键环节。经过发酵自然生成的“金花”是形成茯茶独特品质的关键,它与茶叶滋味、香气密切相关。科学检测这种益生菌能将茶及食物中的大分子变成小分子,改善人体对油脂类食物的吸收利用,是一种纯天然饮品。

文:赵燕燕 崔雅

来源: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