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河南信阳五云茶科技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信阳浉河区:“三茶统筹”实现茶产业更好的发展

关于茶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做好!总书记关于“三茶统筹”的论述,为新时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茶经”。

浉河港镇嘉木饮毛尖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浉河区文新茶村 受访者供图



浉河区委书记、区长赵军华(右)接受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专访钟紫涵摄影



浉河区建设高标准茶叶加工基地受访者供图

河南茶产业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关键看信阳毛尖。

信阳种茶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陆羽《茶经》载:淮南茶,光州上。苏轼遍饮诸茶后亦赞誉云:淮南茶,信阳第一。


作为信阳毛尖的原产地、主产地、核心产区,浉河区牢牢占据着信阳毛尖的C位。在全国重点产茶县,浉河区以102亿元的涉茶综合产值位列全国前列。

为实现茶产业更好的发展,浉河区在“三茶统筹”方面积极实践,成效不断显现。

为传播信阳毛尖文化他们建起一座博物馆

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镇有一座嘉木饮毛尖博物馆。近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在此探访时注意到,博物馆300余平方米,共设置9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相应的实景实物展示,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示信阳茶文化以及信阳毛尖发展历史。

博物馆外万亩茶园,美不胜收,馆内茶香四溢、各种展览不胜枚举,采访期间,不少游客前来,驻足端详,拍照留念。这里已然成为网红打卡地。

“整个博物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信阳毛尖底蕴的挖掘。不了解信阳毛尖的人可以通过信阳毛尖博物馆对信阳毛尖有一定的认知,了解的人可以通过游览博物馆加深印象,同时也能把信阳的茶文化更好地推广出去。”信阳市嘉木饮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曦介绍。

这些年,陈曦在从事茶产业的过程中发现,尽管信阳毛尖的名气很大,但有些客商对信阳毛尖的了解并不是特别深刻,更多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作为茶人后代的他,有责任有义务大力推广信阳毛尖文化。

不光信阳毛尖博物馆,嘉木饮在企业产品外包装上也融入了信阳茶文化元素,有体现采茶、制茶的图案,有展示茶园形态的图案,有毛尖生长状态的图案等,用产品带动文化,用内容突出品质。

在电商平台上,关于嘉木饮的商品下方常常有网友留言,表达对毛尖文化的欣赏。“以前以为毛尖是一种特产,没想到有这么多文化内涵在里面,从产品包装到很多细节处,处处体现着文化心思,可以给家人朋友看看。”一位网友称。

嘉木饮对茶文化的推广,是浉河区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准的一个缩影。

“三茶统筹”指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察看武夷山春茶长势时明确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做好!

茶文化研究学者、香港国际茶协会理事吕剑认为,“三茶统筹”是新时代我国茶产业的努力方向,在现今及未来茶产业发展中都具有指导意义。

三茶统筹,茶文化打头,抓住了核心和灵魂。茶从诞生那一刻,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仅仅从茶名,就有意象,有联想,有画面,有韵味。“纵观历史,从唐代的点茶到现在的茶饮料,中国茶文化的变化从来没有停止过,同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吕剑说。

做大做强茶产业,关键靠科技创新驱动。茶科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工艺创新、品质提升、产品包装三方面。同时,在研发新产品、适应多元化个性化消费、产品营销等方面也至关重要。

对于河南茶特别是信阳毛尖来说,“三茶统筹”尤为重要。

2022年2月15日至17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在信阳市调研时,其中一站走进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与信阳毛尖非遗传人、科研人员、教师学生亲切交流,了解茶叶炒制工艺、茶树品种改良、特色课程设置等。他说,茶为国饮,不仅要把传统工艺传承得炉火纯青,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运用生物技术培优品种,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精髓,把小茶叶做成富民大产业。

对照上述要求,茶文化、茶科技的重要性清晰可见。

若论茶文化,信阳毛尖源远流长。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著名的淮南茶区。唐,陆羽《茶经》载:淮南茶,光州上。宋时,苏轼遍饮诸茶后亦赞誉云:淮南茶,信阳第一。

地处我国茶叶生产的江北茶区,信阳毛尖产业质量全国名列前茅。早在1915年,信阳毛尖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当时同时获得金奖的还有贵州茅台。多年来,信阳毛尖一直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信阳毛尖的主产区和核心区是信阳浉河区,全区现有茶园面积63.5万亩,约占信阳全市的1/3,域内“五云两潭一寨”八大名茶山头,均在300—800米之间,生态优良,云雾弥漫,牢牢占据信阳毛尖的C位。

浉河区“三茶统筹”的实践更加引人关注。

信阳毛尖主产区浉河区

积极践行“三茶统筹”

近日,浉河区委书记、区长赵军华接受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专访时介绍,浉河区将“三茶统筹”作为茶产业发展的根本方针,全方位指导工作实践。

在茶文化上,比如立足自身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打造茶文化广场、生态茶庄园、茶博馆等多个茶主题建筑,坚持茶文化与全域旅游相结合,积极筹办信阳茶文化节、信阳毛尖开采仪式、信阳毛尖手工炒制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茶旅融合”文化品牌,弘扬浉河红色茶乡的名号。

在茶科技上,比如积极发挥科技与人才引领力量,深化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及涉茶高校的产业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茶产业上,持续推进“改良、提质、赋能”三大工程。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培育推广“信阳10号”茶树新品种改良茶叶。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浉河区本地传统的老旱茶品种只有14.8万亩,仅占现有茶园面积的23%,其余大都是乌牛早、福鼎大白、白毫早等品种。浉河区近三年持续投入1500万元,用于“信阳10号”的培育推广,努力从源头上抓好品种改良的问题。

抓好生态有机茶园建设,八大名茶山头实现了统防统治。抓好生产方式转变,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的采摘生产,既提升茶叶产量,又提升质量。

“浉河区茶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不能仅仅把茶叶当成一产来做,需要围绕一产,拉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赵军华说。

对此,浉河区坚持运用产业化思维,依托信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做大做精茶产业,加快全产业链条打造和升级。提升茶企精深加工水平,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茶叶加工基地。

“信阳毛尖521”溯源码

精准提供用户画像

“三茶统筹”之茶科技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山水浉河云赏毛尖”信阳毛尖521(五云两潭一寨)区块链溯源体系建设。

来自信阳毛尖“五云两潭一寨”产区的每一盒茶叶都拥有了“身份证”,每一片茶叶都能溯源。

据介绍,“五云两潭一寨”即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连云山、云雾山,以及浉河港镇的黑龙潭、白龙潭和何家寨,是信阳毛尖核心中的核心,从生态环境、气候特点到炒制技艺、口感滋味均别具一格,是信阳毛尖高端绿茶的典型代表,“山水浉河云赏毛尖”区块链溯源体系推广,是浉河区茶产业发展和信阳毛尖品牌建设新的突破。

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与数字化农业平台,茶产业和茶科技统筹,通过包装标识制度,用上具有防伪溯源功能的专用实物标识或电子标识,实现对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全链条、全流程追溯,这不仅是茶科技的重要体现,还对浉河区更加精准地把握茶产业市场、做好用户画像、指导企业下步发展,都提供了权威依据。

据了解,该溯源码体系从2022年9月开始动议,今年3月正式推广,通过溯源体系建设,浉河区已经实现了300米以上高山茶园的全覆盖,是西湖龙井茶叶(溯源体系覆盖面积)的两倍。

赵军华还提到,“溯源体系运行以来,通过看点击率,发现浙江地区有很多人扫码,一方面说明西湖龙井的溯源体系已经建立,当地这方面开展得比较好,同时说明他们也在关注着我们的溯源体系建设,业内很关注。”

做大做强茶产业

信阳被寄予厚望

《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方面明确提出,以信阳等茶叶优势区为核心,辐射带动桐柏、内乡等县(区)发展优质茶叶,建设一批千亩以上的集中连片高标准茶叶示范基地,改造老茶园,发展无性系茶园、生态茶园等,加快茶叶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茶叶企业品牌,推进茶文化、茶体验、茶旅游融合发展。

近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处室介绍,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我省茶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产量、产值提高迅速。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茶园面积240.24万亩,产量9.25万吨,产值180.26亿元。

对信阳茶产业发展,河南省寄予期望。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2022年省财政已累计筹措资金21525万元,支持信阳市打造5个优质产业基地、1个产业强镇、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改善茶产业生产设施条件,健全产业链体系。

其中,2022年省财政支持信阳市浉河区成功创建以茶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3000万元。接下来,省财政将积极帮助指导信阳市浉河区做好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总策划 李铮 策划 王世伟 庞瑞妍 执行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陈朋冲 肖海丽 实习生 钟紫涵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1茶业风采展示,豫南明珠、山水浉河——信阳浉河区

2021年度茶叶品牌系列榜单推荐县域

——信阳市浉河区

荣获

2021年度茶业百强县

2021年度“三茶统筹”先行县域

信阳市浉河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因一条穿城而过的美丽浉河而得名,享有“豫南明珠”之美誉,是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是新派红茶“信阳红”的发源地。在纬度上,浉河区恰恰处于北纬32度线上,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土壤酸碱度适中,肥力较高,具有适宜茶树生长、形成茶叶优良品质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优势,属我国绿茶最北核心产区。

浉河区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著名的淮南茶区。唐代茶圣陆羽在其所著《茶经》中评价,“淮南茶,光州(今信阳)上……”,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誉为“淮南茶,信阳第一”。境内的“五云(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连云山、天云山)、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寨(何家寨)、一门(土门)”都是极品“信阳毛尖”和优质“信阳红”的主要原料基地,其中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就在浉河港。“信阳毛尖”茶享誉世界,曾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国家质量金奖、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世界绿茶大会最高金奖等国内外各种高水平大奖。

浉河区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著名的淮南茶区。唐代茶圣陆羽在其所著《茶经》中评价,“淮南茶,光州(今信阳)上……”,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誉为“淮南茶,信阳第一”。境内的“五云(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连云山、天云山)、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寨(何家寨)、一门(土门)”都是极品“信阳毛尖”和优质“信阳红”的主要原料基地,其中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就在浉河港。“信阳毛尖”茶享誉世界,曾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国家质量金奖、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世界绿茶大会最高金奖等国内外各种高水平大奖。

浉河区是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是新派红茶“信阳红”的发源地。茶产业作为浉河区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全区农民7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茶叶。近年来,浉河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深入信阳革命老区的讲话精神,始终牢记“两个更好”殷殷嘱托,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茶产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茶叶品质持续提升,广大茶农持续受益,茶乡知名度持续攀高,有效推动了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

浉河区茶产业基本情况

一是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全区现有茶园面积60万亩,主要生产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黑茶等茶类生产势头强劲。茶叶产量4.9万吨,涉茶综合产值95亿元。绿茶产值63亿元,红、青、白、黑茶产值32亿元,茶产业在强区富民中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彰显。

二是龙头带动持续增强。加大对龙头茶企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快组织化进程,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全区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9家,市级19家。文新茶叶公司、广义茶叶公司入选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嘉木饮茶叶、粒粒香茶叶等中小茶企也在发展壮大。

三是品牌建设更加有力。以信阳毛尖、信阳红两大母品牌为基础,支持全区优势茶企品牌和新产品的宣传推介。现有多个文新、广义、豫信、五云山、濮公山、浉河、贤峰等多个省级以上商标。

四是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加快茶叶科技创新驱动,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调整优化茶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夏秋茶,试生产茶胶囊、茶微粉、茶化妆品、茶食品、茶花茶。在环湖路建设了文新、豫信、嘉木饮、车云、稳臻、德茗、广义等“十大茶坊”项目,精心打造了百里茶廊休闲体验游线路,以“毛尖源地、山水浉河”百里茶廊红色文化体验游、环南湾湖茶乡一日游为特色的“茶旅融合” 正成为浉河区旅游的新名片,进一步增强了“信阳毛尖”城市品牌效应。

五是质量安全强力保障。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重视茶园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信阳毛尖“三大体系”建设,推进茶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大力推广绿色防控体系和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在白龙潭、黑龙潭、郝家冲、桃园等重点产茶乡村安装太阳能杀虫灯5000余盏。目前,茶园绿色防控面积达20万亩。“三品一标”产品总数50个,省级示范基地2个(贤峰、祥云)。今年和师院合作,建成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将文新、豫信、嘉木饮、车云顶峰等3个企业1个山头纳入试点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有效提升全区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六是营销渠道不断拓宽。在商场、高铁、专卖店、旅游等传统营销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淘宝、京东直播经济。支持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合作,中豫华都、盛德来、青雅、盛世佳茗、天之润、发扬等茶企与欧洲、非洲、南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客商签订合作协议。今年1月18日、3月8日、4月26日,积极参与市里组织的3次“信阳绿茶中欧班列”出口,出口量共计5200吨,产值约1560万美元,在全国同行业做出表率。

七是茶乡形象更加闪亮。组织区内茶企参加北京、杭州、厦门等地的茶博会,提升浉河茶叶形象。多年来,浉河区荣获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十大最美茶乡等国字号荣誉达20个。2020年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和“十三五茶业发展十强县”称号。2021年在第十七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和“三茶统筹先行县域”称号。

八是产业扶贫效益显著。坚持自愿、有偿、规范原则,实施“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种茶大户+贫困户”等合作模式。茶农通过土地流转入股、茶园入股、金融扶贫贷款入股等模式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资金变成股金、资产变为资本。新建、改造72家茶叶标准化初制加工厂,扩大夏秋茶生产,落实产业带贫措施,每年带动426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走好茶旅融合路 促进农民稳增收 信阳毛尖茶全面开采

春风送暖,群山放绿,又到一年采茶时。4月2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广播电视台、信阳市政府主办的“信手拈来好‘采’头”信阳毛尖茶开采仪式在信阳市浉河区文新茶村万亩生态茶园举行,标志着今年的信阳毛尖正式全面开采。

连绵不绝的茶园嫩芽绽露,阵阵春风中,一群又一群采茶姑娘提着小竹篮,在漫山遍野的茶林间尽情穿梭,不一会儿,小小的竹篮就被装得满满当当。

近年来,信阳市围绕“两茶一菜”振兴工程的要求,大力发展茶产业,加快茶旅融合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信阳毛尖品牌效应,茶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该市茶园面积216万亩,茶叶产量8万吨,总产值150亿元,茶业从业人员120余万人,茶产业已成为老区人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也是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坚实支撑。

信阳市浉河区是“信阳毛尖”绿茶的原产地和核心区,也是新派红茶“信阳红”的发源地和主产区。该区实施兴茶富民发展战略,不断扩大茶文化影响力、增强茶产业竞争力、提升茶科技支撑力,做优三茶统筹,实现了“民以茶富,区以茶名”。

该区立足自身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坚持茶文化与全域旅游相结合,按照“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的“茶旅融合”之路,将茶历史、茶名人、茶遗迹等茶文化元素融入城乡建设、景观打造中,建成茶博物馆、茶文化馆、茶文化广场等30多个茶主题建筑,着力打造茶乡特色。在讲好茶故事方面,该区努力创新发展茶歌、茶舞、茶艺等民间艺术,带动茶文化研学热情,弘扬手工制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围绕“一城、一环、一核、三极”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启动环南湾湖道路提质改造工程,充分展现“百里茶廊、千峰竞秀、万顷茶海”的独特美景,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

此外,浉河区还积极推动茶叶“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协同发展,不断加大“信阳毛尖”“信阳红”公共品牌宣传力度,积极培育竞争力强的企业品牌,组织区内茶企参加国内各类茶展和茶事活动,宣传展示浉河茶业品牌形象,提升浉河区茶产业整体附加值。通过不断探索,浉河区形成了“民宿+茶园+休闲+购物+信阳养生菜”融合发展模式。

为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3月24日,浉河区还成功上线“山水浉河云赏毛尖”区块链溯源体系,来自信阳毛尖“五云两潭一寨”产区的每一盒茶叶都拥有了“身份证”,来自八大名茶山头2.4万亩茶园的每一片茶叶都能溯源。同时,该区还统筹茶产业和茶科技,建设好茶叶可追溯体系,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建立信阳毛尖诚信体系,开发建立了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与数字化农业平台。通过包装标识制度,浉河区运用可追溯系统平台和溯源二维码,实现对茶叶种植、销售环节的全链条可追溯。

“一盏新茶就是我们最诚挚的邀请。欢迎广大茶商茶企和各界朋友走进信阳,感受信阳的自然之美、山水之恋、人文之胜,与我们一起讲好信阳毛尖好故事,传播信阳毛尖好声音,树立信阳毛尖好形象。”信阳市市长陈志伟说。

开采仪式上,浉河区区长赵军华对具有溯源体系赋能的“信阳毛尖521”品牌进行了推介;信阳市茶产业协会会长刘文新发布致全市茶界同仁的倡议书。

付宜成 董勇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3年4月6日7版)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