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功夫茶套杯

找到约6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茶香亚运·器韵中国——“醉西湖”杯茶具茶席设计大赛圆满收官

为契合杭州亚运会筹办理念、目标和愿景,彰显奥林匹克精神,2023年8月30至31日,“茶香亚运·器韵中国”——“醉西湖”杯亚运茶具茶席设计大赛总决赛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成功举办。本次大赛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主办,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茶叶学会、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指导,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浙江树人学院、杭州市文旅人才协会共同协办,活动也得到了景区资产经营集团、杭州休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支持。

本次大赛以茶具、茶席为承载物,以“器韵中国”为表现主题展示茶具、茶席的创新之美、融合之美、实用之美。从2023年6月开启报名通道,截止至8月14日,“醉西湖”杯亚运茶具茶席设计大赛共收到茶具设计165组,茶席设计66组。在8月17日-22日中国茶叶博物馆组织了7名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了评审选取出49组茶具设计,19组茶席设计进入决赛。

一器成名只为茗 悦来客满是茶香

茶器,赋予品茗之时的美感与趣味,也是茶人与茶之间的交流方式。本次茶具设计总决赛是一场匠心荟萃的比拼、一次传统与创新碰撞交融的思考,更是一次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展示。49组作品,涵盖紫砂、陶瓷、木质、玻璃、银等材质,兼具实用与美学。

比赛现场,设计师现场阐述了设计理念并进行了冲泡演示。经过陈永昊、周小东、陈刚、刘晓玉、朱珠珍、郭丹英、虞建华等专家评委与大众评审共同打分,23组茶具作品脱颖而出,现将决赛结果公布如下:

金 奖

《月下西子(天青)》 李善明

银 奖

《“高风亮节”养生茶具》 赖盈彤

《“寻秋”秘色瓷茶套具》 沈燕荣

铜 奖

《“一叶扁舟”家庭装旅行茶具》 夏琳璐、李颖

《水乡茶韵》 高婷

《农家乐》 瞿华娣

优秀奖

《江南忆·忆江南》 祝婷婷

《一飞冲天》 孙天舒

《明·醉风雅(套组)》 曹竞方

《众里寻TA》 赵力波

《秘境》 彭健罡 瓷妞 恒庐美术馆

《杏福美满》 叶之诗

《秦权系列》 袁存泽

《中国红偶遇珐琅彩系列》 金宏霞

《白釉三足小鸟壶》 李钊

《禅与茶》 黄强

《抱元守一》 李向阳

《柴窑建盏—功夫茶套组》 郑渗添

《丘末标准冲泡盖碗》杭州丘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蚂蝗绊》 杭州湖畔居茶楼有限责任公司

《“财源滚滚”茶壶》 谭玉华、路英霞、李石磙

特别奖

《迎亚运吉祥银壶》张震港

《梵音茶具》眭龙俊

茶席创意展风采,茶香氤氲迎亚运

一方茶席一方天地,茶席对于茶人而言是即是泡茶的地方,也是抒发情感的空间。比赛现场,19组茶席的茶艺师根据各自的主题,用茶、器、铺垫、插花、挂画等元素进行自由创作,形成各自独立的主题茶席。各具特色的设计主题,表达不同选手的思想与情感,展现了茶席艺术之美。

茶席是静态的,茶叶冲泡是动态的,动静相容才能更加完美地体现出茶的魅力和茶的精神。决赛以现场冲泡和茶席展示介绍两个环节开展,中茶博邀请朱红缨、倪晓英、周智修、陈瑛、许泽梅等专业评委及8位大众评委根据茶席设计理念、创新性、实用性等因素现场打分。经过激烈的比拼,10组茶席作品脱颖而出,现将决赛结果公布如下:

金 奖

《绿城幽香@未来》 华波

银 奖

《和合共生》 胡恒波

《激情村超,清心毛尖》黔南州周潇潇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

铜 奖

《只此青绿,茶缘亚运》 杨子贤

《融》 浙江大学氏茶团队(董燕茹)

《潮涌》 周俊燕

优秀奖

《宋风雅韵·海纳百川》 冉春玲

《端午茶事》 许焯渊

《无上清凉—荷茗相约》 章鑫豪

《明月酿茶饮》 杨晓雪、廖星雅、包佳慧

现场优秀作品集锦

汇聚原创力量,展现器韵中国,交流茶艺技艺,共赏茶席美学。本次大赛既是中茶博面向茶席、茶具设计专业人才展示才华、交流互补的舞台,也是中茶博作为茶专题博物馆与高校、兄弟博物馆交流互鉴的契机,距离杭州第19届亚运会还有22天,博物馆将在亚运盛会中将茶器、茶席之美呈现给全世界。美美与共,各美其美,比赛中的优秀作品,中茶博也将作为中国茶叶博物馆特展《茶中日月长——亚洲茶文化展》以及博物馆在外茶文化巡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向社会公众展示。

来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功夫茶,就是把茶喝到极致,看这些出土的大量茶器就知道!

功夫茶,从来都

“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

而是在街头巷尾、瓦屋老树、

寻常人家随处可见。

一瓯清茶,

传递着闽南人的温和、细致、友善,

在数百年的时光中,

滋养着世代的闽南人。

以至于我们似乎从不叩问祖先,

我们为什么要喝茶、

为什么要这么细致地喝茶。”

毕竟,茶生来就从不高深莫测,

却包罗万象,气象万千。

漳州与潮汕山水相连,风俗、茶叶泡饮方法也大同小异,为何功(工)夫茶的名称有差异呢?

人物简介程艳斐

闽南功夫茶代表性传承人;漳州科技学院茶学副教授;闽南功夫茶研究会秘书长

01{茶到极致即功夫}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功夫茶泡饮实践中,程艳斐更喜欢“功夫”。

“因为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处世智慧。有人说功夫就是时间,用心打磨、仔细揣摩、静心体验,功夫是一种领悟宇宙奥妙的境界,亦是一种不断自我提升的本事”。

但,她也不排斥“工”,二字都应统一在一起为茶服务:“所谓‘功夫茶’,茶是放在第一位,既要花工夫泡,泡饮手法也要下功夫。”

功夫茶诞生于明末清初的漳州,最早见诸清康熙五十三年《漳州府志》(公元1714年)记载,这种以小壶小杯泡饮武夷岩茶的方式,称为“功夫茶”。

而文献里最早出现的“工夫茶”,是指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有工夫,如“心闲手敏工夫细”,亦是品质优异的岩茶品种名,后被红茶所用,因制作费工夫而称为“工夫红茶”。

闽南地区,“工夫茶”就渐渐被“功夫茶”所取代,潮汕地区则因约定俗成,“工夫茶”之名,沿用至今。

“不论器具还是程式,或简或繁,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与呈现茶的层次感及最佳的状态。”程艳斐曾应平和县崎岭乡政府部门之邀,协助推广当地名茶白芽奇兰。

她做了一个实验,采用闽南功夫茶的泡法来泡,用的是梨形小壶。结果,泡出来的茶,香、味、韵皆妙不可言,令现场的观众、茶友们都感到惊艳:“原来功夫茶泡出来的茶,这么好喝!”

“‘功夫茶’三个字,就是把茶这片古老神奇的东方树叶,喝到极致的一种状态。”

02{五代人擅茶,闽南人生活侧影}

程艳斐是地道的闽南人,从小到大的记忆里,终挥之不去的是茶的香气。她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只布包,露出一把饱蘸茶汁的紫砂水平壶。

壶的做工谈不上精细,甚至有些粗糙,却装着她外曾祖父爱茶的一生。一辈子务农的外曾祖父非常嗜茶。在茶的滋养下,他体健无病,93岁无疾而终。临终前,茶壶里还泡着茶。外婆很不舍得,就把壶留下了,另买了一套新的茶具及茶叶陪伴他入土。

祖父程顺龙也是个老茶客,每天雷打不动地要泡四次茶,晌午趁农活的间隙都要回家泡个茶。

在程艳斐印象中,祖父喜爱焙火较重的茶,老丛水仙、一枝春、色种等等,大约每个月得喝1公斤。饮茶益寿,祖父亦是年过九旬无疾而终。

母亲戴美珍,茶不离手,还学会了制作乌龙茶。父亲程金元是一名乡村教师,为了泡壶好茶,他常常四处找好水。

茶早已深深植入程艳斐的血脉,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一种近乎与生俱来的虔诚信仰。

8岁时,她就坐到了茶桌前,给家人、亲友们泡茶。外出求学,每次离家前,母亲也总会在她的行礼中塞些茶,那都是浓浓的母爱。

直到有一天,她也成为母亲,将血脉里的爱茶基因“遗传”到女儿苏荫程身上。苏荫程刚出生4个月就学着喝茶,4岁时就有一套专属茶具,稚嫩的小手也把功夫茶泡得有模有样。

程艳斐一家五代人的爱茶情结,也许只是漳州人、闽南人生活的一个侧影。

04{

漳浦遍地“功夫茶”古董

}

功夫茶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根植于闽南人的日常生活,渗透在每一个平凡的当下,贯穿于爱茶人一生的时光,从摇篮到坟墓。

地处闽南滨海一隅的漳浦县,有个很奇特的现象:在明清时期的男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紫砂壶及朱泥壶,且不乏时大彬、陈鸣远等名家壶。

据统计,仅漳浦县博物馆内就藏有自明清至民国的紫砂壶200余件(一级3件、二级1件、三级24件)。

比如,明万历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墓中出土(1987年)的“时大彬制”款鼎足式圆紫砂壶。

清乾隆三等轻骑都尉蓝国威墓中,有“丙午仲夏,鸣远仿古”款朱泥小壶一件;

还有墨彩人物山水白釉瓷盘一件;

“若深珍藏”款白釉白花瓷杯四件、椭圆形锡茶罐一件(罐中装满茶);

写有“素心”二字的小宣纸一方(“素心”概系茶品名称),这些组成了一套典型的功夫茶具。

另据漳浦县博物馆原馆长王文径调查,在闽南地区大量出土的紫砂壶中,除时大彬、陈鸣远等制壶大家的刻款外,最常见就是惠孟臣的扁鼓形圆壶、思亭款的梨形圆壶。

还有“逸公”“万兴”“秋圃”等十余款。于闽南人、粤东人而言,“孟臣”几乎是紫砂壶的代名词。

“闽南人并不忌讳用出土于古墓里的茶壶泡茶,很多人甚至认为茶壶在地下埋久了,阴气足,有特殊的清凉解毒的作用,属于‘养’得最为到位的茶壶。”

王文径说,当时卢维祯墓中出土的大彬壶,壶内还填满了茶叶,当天就有人赶来索取,拿给家人抗癌止痛用。

清·“惠孟臣”款紫砂壶(漳浦县博物馆供图)

清·宜兴“孟臣”款紫砂壶(漳浦县博物馆 供图)

因馆藏紫砂壶丰富,县博物馆专门开设了固定展览——“典藏紫砂壶展”。

“俞蛟用文字记述潮州工夫茶(《潮嘉风月记》),而漳浦则是用实物记载着闽南功夫茶……这些出土文物,为漳州、漳浦是功夫茶的故乡提供了是实实在在的佐证。”闽南功夫茶研究会会长严利人说。

05{十式简介演绎功夫茶}

谈及漳浦的功夫茶泡饮程式,程艳斐倡导的是:力求简洁,把茶泡好,快速奉给客人。有别于颇为繁复的潮州工夫茶艺“二十一式”(国家级“非遗”项目)、漳州传统功夫茶泡茶技艺(漳州龙海区“非遗”项目),程艳斐创编的闽南功夫茶茶艺仅有十式。

茶器也作了简省:铁壶1把、梨形紫砂壶1把、壶承1只,白瓷茶瓯及锡杯托各4只,茶盘1只,水盂1只,木质茶罐1只,竹茶则、竹茶勺各1把。

在她展示茶艺中,我们注意到并无“滚杯”(为了温杯及清洁杯具),而这道程式在潮州工夫茶、漳州传统功夫茶中则是标志性的。

她解释说,作为闽南功夫茶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漳浦人喝功夫茶过去也有“滚杯”,只是更早地被省略掉了。平时,百姓家中通常准备4只茶杯(潮州工夫茶艺不论人数都是3只杯子),有成双成对的寓意。如果客人多,就根据人数相应地增加杯子,做到人手一杯茶。

“归杯谢客”

不过,程艳斐在奉茶后还增加了“归杯谢客”程式。“主人奉茶表敬意,客人饮后归杯致谢,有去有来,才是完整的行茶过程,也增进了主客间的互动。”

程艳斐认为,只有以简洁的方式来泡功夫茶,才能将更好地传承、推广。“功夫茶的核心要义,就是为了呈现一杯好喝的茶汤。”

作为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茶与食品科技学院专任教师,程艳斐除了在校园里讲《茶经》、茶史,教茶艺,还依托贝凤凰茶业,建立了闽南功夫茶习俗(漳州市非遗项目)非遗传习所。

她还常常根据时令节气,举办不同主题的茶会,以功夫茶的形式,呈现不同茶类茶品的万千风情。

“从对武夷茶的情有独钟,到慢慢接受其他茶类,从清晨,到日落,从起火烧水,到杯盏归位,从茶香馥郁,到茶味淡薄,从客来敬茶,到独自啜饮,那世世代代闽南人静默而坚定的生活仪式里,哪怕改朝换代,也不曾被遗忘的一股流淌在血脉里的温暖和馨香。我想,应该就是功夫茶了。”

(*本文得到了漳浦县博物馆、贝凤凰茶业的鼎力支持,特此致谢。)

来源:茶道CN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潮汕功夫茶为什么只用三只杯子?

  在传统的潮汕功夫茶中,无论几个人,只用三个杯是“铁律”。一个人喝茶,一杯杯地喝;四个人喝茶,三人喝完烫了杯子冲第二道再给第四个人喝,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尊重与信任。所谓“三口成品”,对传统的一种坚持,就是一种传承。 

  传统功夫茶使用盛水的茶盘,属于湿泡法,今天,杯小茶给大家展示一套更为简洁的干泡功夫茶席设计。因潮汕功夫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文人也偏爱如此传统的泡茶方式,茶友们也不妨试一试。功夫茶讲究“壶必孟臣,杯必若琛”,孟臣紫砂可以助茶性,又小又薄的若琛杯品茶更显滋味。

  干泡法需使用壶承,三只小杯则用另一只浅盘盛放。佐以茶荷、盖置,根据茶具的颜色选择深浅不一的两块棕色茶席叠加,一席简约的功夫干泡茶席就布置好了。泡茶前先温杯洁具,烫杯可使用茶夹辅助,以防烫手。地道的功夫茶,考验的就是开水滚杯的技术了。将一只杯子在另一只倒入开水的杯子里快速滚动,能将杯子口沿部分和里里外外全部温热。

  茶叶使用潮州本地所产的凤凰单丛,平滑的茶荷,即使不需要茶匙也可以将茶叶顺利置入茶壶。减少茶具的使用,泡茶流程更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因为单丛茶条索较粗大,且老茶客好重口味,一般来说,茶叶要满出来才够味。注入沸水后,盖上壶盖并在壶外继续浇淋沸水。随即出汤,因不使用公道杯,为使三杯茶汤浓度均匀,必须边转圈边出汤,所谓“关公巡城”。

  避免影响下一道茶的味道,需要在三只杯子上轻点把壶中的茶汤都滴尽,所谓“韩信点兵”。功夫茶与普通茶泡茶流程有所不同,茶席的摆放自然也是特别的。下次泡单丛或岩茶的时候,不妨摆放这样一个茶席,喝起来也会别有一番滋味。(来源:茶的故事;作者:杯小茶说;图片来源:茶友网)


找到约6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