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闽红功夫茶

找到约68条结果 (用时 0.046 秒)

“工夫茶”and“功夫茶”

1

“工夫茶”即是精制红茶的一种。由于初制、精制过程中加工十分精细,下的工夫十分深刻,故名工夫茶,属红茶类。

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清僧释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清人刘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

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红工夫、宜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2

“功夫茶”是茶饮的一种,由于煮制和啜饮时太讲究,费功夫而得名,功夫茶盛行于闽南的云霄、漳州、东山、厦门和广东的潮州、汕头等地,经久不衰。

最早记载品饮功夫茶文字,是清·乾隆二十七年的《龙溪县志》中《风俗》篇记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日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壶,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泉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这篇短文从茶叶、茶具到择水,火候,与闽南粤东的功夫茶十分接近。

近代著名文人梁实秋在《喝茶》中写道:“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工夫茶(指茶名),这茶具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好象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功夫茶的艺术,全在烹法。茶叶的精选(乌龙茶为主)茶具的精美(紫砂壶为上)水质的优良,活火的用料,烹茶的技艺。都含“功夫”之精到。在饮功夫茶之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套精美茶具。每逢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便冲泡功夫茶,显得亲切融洽,充满敬爱和谐的文化意境。凡是饮过功夫茶者无不赞不绝口,留着美好的回忆;这就是功夫茶的功夫。

“功夫茶”的泡饮技艺经发展、完善,程序虽繁复,却富涵文化,因而为饮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的饮茶艺术。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

工夫茶和功夫茶怎么区分的


前两日与茶友相聚,说是要请喝“gongfu”茶。小编自然理所应当以为是潮汕的功夫茶。


到了地方才发现,对方所说的是工夫红茶。 



工夫茶与功夫茶,这两者虽在读音上一模一样,然而放在茶身上,意义却天壤之别,有时候不理清楚,难免会有些小尴尬。

 

GONG FU


一般提到工夫茶,首先想到的是安徽祁门的工夫红茶。

 

△ 祁门


其实在历史上工夫红茶与岩茶都曾称作“工夫茶”,到现代,工夫茶才与岩茶脱离,单指红茶。


早在清代,刘埥的《片刻余闲集》里便有所记载:

“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

这说明,至少在清朝时期,“工夫”茶的工夫二字意指茶叶的名称。

 

△ 祁门工夫红茶制作中


同时,清朝僧人释超全曾在其所作《武夷茶歌》诗中阐述他看到的武夷茶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 

“如梅斯馥兰斯香,约略焙得侯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忙手敏工夫细。”

包括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也记载了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



不过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


闽红工夫

祁门工夫

滇红工夫


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红工夫、宜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由以上可见,其工夫茶说的工夫,是指制茶时所耗费的精神和时间。


工夫茶,则是指花费时间、精力制作出来的好茶。



GONG FU


最早记载品饮功夫茶的文字,在乾隆二十七年的《龙溪县志》中《风俗》篇有记载:

“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日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壶,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泉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


△风炉


说功夫茶,就不得不讲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讲究以传统炭烧的方式来煮沸水,光是茶具便需要十余种,最有特色的比如风炉、羽扇、橄榄炭等等。


“功夫茶”的“功夫”自然体现在泡茶上面。



从起火、烧水、烫杯,到泡茶、淋壶、分茶,功夫茶不像日本茶道那么格式化,但动作一定要动作干净利落,且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功夫,却并非一蹴而就的。


△ 潮汕功夫茶用具


如功夫茶里“纳茶”这一步骤来说——需放入壶之前,就要将茶叶的粗细分辨开来:粗者置入壶底,细嫩些则放中间,最后再放上一层粗大的茶叶


据说唯有这样冲泡出来的功夫茶来对得起潮汕功夫茶的名头。


随着时间更替,功夫茶的技艺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其程序繁复,富含文化寓意,为多地茶客效仿、沿用。


△ 台湾电影《斗茶》


例如武夷茶艺与台湾茶艺都是在功夫茶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深化而来,现今以成为当地独特的饮茶艺术。



工夫茶,功夫茶,两者大相径庭。


“工夫”多用于表达费时耗力之事,指茶叶需历经繁杂的多道工序精细制作,才能成为其品质优良的好茶,故“工夫茶”成为茶的品种名称。


而“功夫”则多用于强调本领、素养、造诣之事,“功夫茶”则指一种极为讲究技巧的泡茶技法。



分清楚是工夫还是功夫,以后茶桌上,再提到“gongfu”,也能好好说道一番了。

工夫茶 VS 功夫茶

“工夫茶”和“功夫茶”是不是一回事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今天咱们正本溯源,解释一下“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人认为,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工夫是指茶,功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那么,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大致来说,工夫茶指的是一种品质较好的茶叶,功夫茶是我们现在常见的闽粤一带的饮茶技艺。一、“工夫茶”是指茶叶

“工夫”这个词最早的含义是做工的人,还是多义词,有时候指时间,比如东晋时期葛洪在《抱朴子•遐览》里写道:“艺文不贵,徒消工夫”,指的是时间的意思;有时候还指本领,比如宋代陆游《夜吟》有“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指的是造诣本领。

到了清代,闽粤武夷一代的文献开始有“工夫茶”的出现,指的是一种茶叶。清代雍正时期的福建崇安县令刘埥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当时“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还是较珍贵之茶。

清代僧人释超全在《武夷茶歌》中说:“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意思是说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指的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当代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记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潮汕功夫茶学者林宇南先生提供的功夫茶茶具图片

今天,一些福建红茶也依旧常用“工夫”一词,这里“工夫茶”指的是一小部分优质红茶,也可以理解为在制作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下了大“工夫”,所以称之为“工夫茶”。

二、“功夫茶”是指泡茶之法

“功夫茶”是指的一种泡茶方法。清代俞蛟所编写的《潮嘉风月记》开篇写道:“功夫茶,烹治之法”,写的主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这说明“功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叶。

当代茶圣吴觉农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刚”,“功”音“攻”。闽南话中的“工”、“功”的音与潮州相同。义也不一样:“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功、本领、火功。这就说明在茶叶范畴“工夫”与“功夫”是两个含义。如今盛行的闽式、粤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冲泡技法。

“功夫茶”里的功夫,指的是时间的意思。泡功夫茶,本身工序繁琐,所以花费的时间自然就比较长。“功夫茶”的冲饮精细讲究,衍生出“茶艺”泡法,现在很多“茶艺班”学的也是“功夫茶”这一套。

▲闽式功夫茶艺创始人吴雅真老师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工夫茶”和“功夫茶”这两个词的语义也慢慢的重叠和模糊。不光是喝茶这件事,在日常生活中“功夫”和“工夫”也是使用混乱的重灾区,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来说,“工夫”一词主要指的是做事消耗的时间,而“功夫”的内涵更偏向技艺、技巧的方面。但是,这两个词在辞典中也明确表示有混用的情况。所以,如果看到有人乱用这两个词的话,也不必太较真儿的去理论。对此如果你有什么看法和高见,可以留言告诉我们,大家一起探讨,共同提高!

来源:茶馆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