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鼎注册的茶厂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漫话福鼎茶业——福鼎重要的茶人、茶行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重要的人和事,福鼎的茶产业也一样。今天我们来说一说他们的故事。

《福鼎文史·白琳专辑》载:清中叶,翁江萧家“三泰”茶行的当家萧熊把茶叶销往上海,是当时最大的茶商之一。《福鼎县乡土志》记载其妾事迹:“萧熊妾钱氏,江苏常州人。有侠气,谙武略,熊以千金纳为簉室。咸丰间,避金钱乱,戎服上马,驰三十里。熊病,革剮股和药以疗。及殁,椎胸大痛,当盖棺时,以首触棺,血濡濡滴,气几绝。家人救之苏。是夜服阿芙蓉以殉。”1860年“白琳工夫”红茶遭受印度、锡兰等国的红茶与国内安徽祁门红茶的冲击,茶价大跌。“三泰茶行”一夜之间把囤积5年的红茶一把火烧毁,以致于家族中落。

吴开雍,字肃五,水郊(翠郊)人,是吴家大厝(洋里古民居)主人。他和弟弟吴开泮都经营茶叶。民国《福鼎县志》载其义举:慷慨著名,亲戚朋友中家境贫寒、落魄的人,经常靠他资助。在乡里建义坟,减米价,抚恤孤儿,资助棺椁以及修建桥梁道路,很多的善举没有一样不尽心尽力的,乡里人都十分称颂。

邵维羡(1855-1931年),白琳棠园莘洋人。据《筱溪陈情书》记述梅伯珍从事茶叶生意的引路人就是邵维羡,他也是袁子卿的岳父,以制作、经营茶叶起家,鼎盛时期,拥有田租千二石,茶叶生意做到福州等地。今莘洋老坪店保留有邵维羡发迹后建的四合院,占地面积350多平方米,设门楼,门坊悬山式,题“仰绍东陵”四字。

张永德,贯岭邦福(原名石崩窟)人,四个儿子分别取元、亨、利、丁四房,1863年取长子“元房”为茶业商号—张元记。张永德的舅舅林滋秀是福鼎著名文人,1832年,年轻的张永德随其舅北上一游,不仅开了眼界,而且认识结交了一批文坛诗友,为日后的茶烟生意奠定了广泛的人脉基础。《张氏宗谱·忍卿公传赞》记载:“购闽浙于烟茶,通商各处;肯大厦有三座,千顷承租。”

蔡维侧(1850-1903年),号侍卿,清光绪年间武生,先从武,大约在1880年前后从事茶叶生意,在白琳康山村王渡头开设祥丰茶庄。其生产的莲心茶远销新加坡、东南亚等地。(据《济阳蔡氏宗谱》)

梅伯珍(1875-1947年)号筱溪,点头柏柳人,创办恒春祥茶行,榕城人尊称他为“梅伯”。善于研制新产品,首创茉莉花茶,有“梅占魁”之号,经过多年茶叶经营历练后,挺进福州,成为福州福鼎商会总会计。他精通英语,经营的茶叶销往东南亚、新加坡。民国29年(1940年)受庄晚芳委托,65岁的梅伯珍在白琳筹办示范茶厂。

陈炽昌(1889-1969年)点头街道人,创办“联成”茶行时,担任福州福鼎会馆的“管帮带”(相当于主管)。为人忠厚,讲信誉。在福州时和福鼎黄淑宗关系密切,经常提供场所让其开展地下组织活动。一次从福州回福鼎的路途中,在船上遭遇海盗掠夺,经济受到影响。

吴观楷(1895-?),字世和,福鼎人称其为白琳亥。磻溪镇黄冈蛤蟆座人,翠郊古民居的吴家与其同宗,其为大房,蛤蟆座也有一座和白琳镇翠郊古民居相媲美的大房子,不幸于清末失火烧毁。1910年,吴世和来到白琳,从童工做起,在布店、药店、当店、钱庄看店、记账、进货等。上世纪20年代创办双春隆茶行,从事茶叶生意。到1941年,双春隆注册资本金6000元,是全县注册资金最高的茶行。据考,吴世和还拥有另一家茶行——“第一春”,注册资本金5000元,主体人与代表是吴安兰。

袁子卿(1898-1965年),字宗宋。祖籍柘荣乍洋溪口。上世纪20年代,他从玉琳古街大马路购得茶行“伡洋馆”,将其更名为“合茂智”茶馆。在“白琳工夫”制作过程,把原材料白琳菜茶小叶群系,改为福鼎大白茶,“白琳工夫”品质更上一层楼,超过安徽祁门红茶,是秀丽皇后--白琳工夫的发明者。定名为“橘红”。

梅秀逢(1903-1951年),点头柏柳人,在广州、福州经营茶叶,创办“协和隆”茶行。与何应钦交厚,其母亲60大寿,适值何主政福建省,何以政务名义向其赠牌匾,匾曰:“纯嘏尔常”,今尚存。

“广泰”茶行(点头也有广泰)是广州茶商与白琳茶商相结合的产物,在福鼎名气很大。其一,福鼎白琳茶叶初制厂1950年落户其旧址;其二,实力雄厚,当年白琳和店下一些茶行的茶叶由其收购包销;其三,广州茶商专门派代表胡阿炮驻扎在白琳,采办收购茶叶;其四,与广州茶商合作的福鼎白琳茶商詹振班、詹振步在白琳知名度很高。

“恒丰泰”是福鼎白琳瓜园蔡姓家族后代蔡齐卿创建的。其祖蔡文聘(1798-1855年),字廷徵,号莘畊,以行医起家,兼营茶庄,建有位于白琳镇玉琳街的大厝,即下蔡厝。上蔡厝为文聘第三子蔡鲁溱所建。据《瓜园蔡氏族谱·蔡济五传》载,蔡鲁溱(1824-1895年),字仰旗,号济五。蔡济五善承父志,后建成上蔡厝(2012年失火)。蔡氏上茶馆即恒丰泰。玉琳街大马路还有一处茶庄属下蔡厝。1930年,寿宁土匪何金标窜入白琳抢劫,茶馆被火毁。茶馆遗址一度作为校场之所,后转手卖给吴世和。吴氏重新建成双春隆茶庄和平安药堂。

磻溪也出了一些茶商,限于交通不便,许多茶人在白琳起家后,落户白琳玉琳街。磻溪樟柏洋的林爵卿经营茶叶兼营百货,后创办“林仁记”茶行。磻溪黄冈周忠杰创办“一团春”茶行,其旧址在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白琳医院。

桐山为县治所在地,也有一些茶行,除“张元记”外,还有“新春”“源裕”“信天祥”“森茂隆”“福泰和”“王茂泰”“林协康”“新同春”“恒兴隆”“宏泰兴”茶行,这些茶行在1941年的注册资本金只有2000元,在同时代中属中等水平。

点头的茶商、茶行有12家,知名的有陈炽昌的广顺里(广泰)“联成”茶行,陈鹄生的“陈源兴”茶行,陈光寿的“福生兴”茶行,陈明正的“建兴”,石怀卿的“宏泰祥”等茶行,规模比较大。点头的柏柳村人口少,而且地理位置偏僻,却拥有福鼎大白茶原产地的特殊地位,出现了“恒春祥”梅伯珍、“协和隆”的梅相逢、“林春盛”的林如成这些重量级的茶商。

店下和巽城有不少茶行,其中“喻秋记”“周祥记”“新斋春”“生春”“新源昌”规模较大。巽城有“新同发”“新茂和”“乾裕丰”“成春”等。据《福鼎文史》二十七辑《店下茶馆话兴废》载:“茶馆制成的白毫针、白牡丹、红茶等装裱成箱(袋),每箱重量均在40-45斤。各馆春茶出售均在几百箱或千箱以上,由内港帆船运抵沙埕茶栈托运,再由玉江、海超商轮运往福州、厦门、广州等地转销香港、柬埔寨和南洋诸岛,或北上江西南昌、苏杭、上海等地销售。”

清末民初,制茶流程是茶农采摘鲜叶后在自家初制成白茶、红茶、绿茶等毛茶的半成品茶,再由大茶行收购,精加工为成品茶装箱再进行销售。大的茶行除了一部分收购毛茶,自身也加工毛茶;从茶青收购开始,经初加工、精加工生产成品茶叶。一般每个茶行都拥有几个茶师,茶师要评定茶农生产半成品茶的等级并进行论价。这种营销模式造就了很多制茶和评茶师傅,促进了茶农加工半成品茶的水平,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制茶经验,整体制茶水平不断提高。1950年,国营福鼎茶厂开办时有1000多名丰富制茶经验的茶师参加报名。

来源:福鼎市茶文化研究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福鼎白茶企业赏析:福建老锺家茶业有限公司

方家山村

“方外云中藏帝阁, 山间崖上有人家”。此句描绘的是位于太姥山西南麓的方家山村。全村226户,涉茶的人就占到了90%,涉茶收入占到全村收入的70%以上。方家山村也有“白茶故里”之称,是福鼎白茶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鼎白茶

方家山村是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以上。这里完整保留着畲族的生活习惯,包括自己的语言、民俗文化。每年三月三畲族歌会,不仅吸引了八方来客,采茶季节畲族姑娘们的采茶身影更是摄影师们拍摄的对象。作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老钟”,当然也成为了新闻的焦点。

而每当此时,正逢白茶的开采季节,就是人们所说的头采明前茶“白毫银针”“白牡丹”采青时节。

老钟家白茶的创始人钟金水(老钟)会在自家茶园里做场开采祭茶仪式,焚香祈福,感恩茶神太姥娘娘和土地山神对茶园的庇佑,愿天下茶人茶客幸福安康,同时也祝愿自己来年有个好收成。

畲族人老钟的梦想

老钟是太姥山原住民畲族人,这里是畲族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地方,老钟的先祖自乾隆年间就迁居到此。

畲族是一支南方游耕的少数民族,依山而居,靠山吃山,种茶历史悠久。畲禅语:“畲山无园不种茶,山上无茶不成村”。

初中毕业后,老钟到太姥山林场所属的茶厂上班,父亲是当时茶厂一名制茶师傅。

后因茶产业不景气,茶厂于九十年代末解散,他也转了行。2000年以来,福鼎市政府大力宣传推广福鼎白茶,白茶在各大茶类中迅速崛起。

他重操旧业,2011年以来,先后创立了福鼎市方家山畲家茶叶专业合作社、福鼎市畲茗香茶业有限公司,并成功注册了品牌商标:“妙惠老锺家”“畲泡香”“美毫王”虫叶茶等。

虽说公司成立时间不长、规模不大,但产出的白茶品质优、口感好,广受好评,屡屡在各大赛事获得大奖。

2013年,畲茗香茶业选送的茶样荣获福建省第二届少数民族名优茶评比“白茶类”金奖;2014年,以方家山畲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名义推送的白牡丹茶样荣获宁德市第六届茶王赛“茶王”称号,送选的白毫银针荣获第一名“金奖”。

畲茗香茶业有限公司又连续第六届,第七届,荣获宁德市茶王赛金奖和福鼎白茶斗茶赛银奖,2018年再次摘得宁德市第八届茶王赛白牡丹《茶王》桂冠,福鼎市畲茗香茶业有限公司先后被评为福鼎市、宁德市龙头企业。

成功背后

成绩的背后凝聚了老钟的辛劳,但他不以为然。他的梦想是能够带动村民共同做好畲家生态白茶,为福鼎白茶添砖加瓦。

创立福鼎市方家山畲家茶叶专业合作社便有他的这份考虑,他以福鼎太姥山方家山茶青为原料,把畲家传统制茶技艺和福鼎白茶现代工艺相融合,创制出“畲族老钟家白茶”。

这种茶入口清醇、回甘醇厚,短短数年便在福鼎白茶市场占有了重要一席。

金字招牌——“虫叶茶”

“说起茶园,老钟最为自豪的是他家的生态茶园。2015年5月中央电视台“生态文明建设,渐成生态富民的动力”节目走进生态建设示范县—“福鼎”选择老钟家生态茶园进行全程拍摄采访,福鼎市政府做为生态茶园建设的一个窗口。

生态茶园基地,高有五六米的茶树上,被虫咬过的叶片斑斑点点。

“生态茶园里虫子特别多,就像人们喜欢好山好水一样,虫子也喜欢没有农药的地方,这些长有虫眼的生态茶就是虫叶茶。在生态茶园管理上主要用生物诱虫粘板和灭虫灯等办法除虫,虽然茶青叶面被虫咬得厉害,这些虫眼一般都是绿头龟和小绿叶蝉咬的,不影响茶树生长,反而,茶叶的香气甘甜度和鲜爽度提高。”

因为,茶叶的叶面经过虫咬,叶面虫咬口在修复过程自然增厚,内含物质更加丰富,所以,香甜度和鲜爽度更高,老钟一边走,一边介绍。

老钟家生态茶园120多亩,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生产队种植的,当时以绿茶、红茶为主,因经济效益不好、无人管理被抛荒了。老钟接手时,茶园荒芜了十几年,树龄50年以上,茶树高有五六米。

老钟就琢磨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提高了。而这种茶作为一种自然生长的茶,因为不施肥料,不打农药,没有太多人工干预,虫子特别多。

这些自然产生的虫叶就是一个市场机会,于是,他注册了“虫叶茶”品牌。

虫叶茶是生长缓慢、产量较少(一年也就1000多斤)的生态茶,然而,其茶叶有机物含量特别高,香气十足,深受茶人茶客的喜爱。

茶园收入不降反升,从过去每亩3000元左右变成每亩10000多元。每年供不应求,如今生态虫叶白茶已成为老钟家的金字招牌。

“今年年前,茶商们早早将定金打过来了,后来我们供应不上,最后不得不向茶商们赔礼道歉。”老钟略显无奈,脸上却溢满喜悦。未来,老钟计划扩大生产,在方家山村利用原有的茶园改良一片约2000多亩生态茶园,让更多的人能够喝上健康有机生态的放心好茶。

畲家生态白茶合作联社

在2019年的三月三畲族歌会上,“福鼎市方家山畲寨生态白茶合作联社”和“福鼎市茶业协会方家山分会正式授牌成立”,老钟被推举为合作联社的理事长和协会会长。“我们成立合作联社,希望能够更好地从源头上把好安全质量关,实现全村茶园向有机生态茶园转变,将合作联社中的茶企、茶商和茶农捆绑在一起发展,互相监督,以此来提升茶叶质量,带动村民增收。”老钟说道。

合作联社是由方家山村大小企业组成的一个茶叶专业合作联盟组织,村民5到10户为一组,合作联社对其进行统管。茶树怎么打理,什么时候施肥和施什么肥,这些都由合作联社统一监督、管理,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而村民只负责采摘和收益。发现哪家喷洒农药,合作联社会负责做记录、通报。年终进行评比,在不合格者家门口挂黄牌,在合格者家门口挂星牌。

“采用这种做法的结果是方家山村的茶企不需要走出去,茶商们会慕名而来。一看哪家的星级高,自然就放心采购,从而在农户间形成了竞争机制,有的农户茶好卖,价格翻两番,而有的却没人要。”老钟详细地给记者介绍。

方家山村规模不大,相对好管理,但最初与茶农协商还是很头疼的。一开始,茶农们提出质疑,担心产量下降,担心收益减少。老钟心里有数:“只要老百姓增收了,就会听话。”他便召集合作联社以高出市场价20-50%的价格进行收购,以充分保障茶农的收益。“大家做生态茶的意识提升了。以前还有用除草剂的,现在基本没有了。在肥料上用有机肥、羊粪,马粪。”老钟感慨这一办法的有效性。

为福鼎白茶添砖加瓦

老钟家的白茶饼,带有鲜明的畲族风情,将畲族的文化和白茶文化相融合,用畲家元素包装福鼎白茶,通过福鼎白茶带动畲村发展,通过畲族特色包装福鼎白茶,这是老钟家白茶最具特色的地方。

近几年,福鼎市政府注重旅游业、茶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老钟把茶旅游、茶游学提上了规划日程。通过“畲寨民族风”和“福鼎白茶热”吸引各地茶友、茶商汇聚老钟家。

目前,老钟的儿子钟玉龙大学毕业也回家跟着一起干,所有老钟家的生态茶园里挂着“宁德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示范点”的招牌,每年吸引大批大学生来此考察学习。

2015-2018四年来,老钟带领组织村里联合社成员十几家合作社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参加了近30场大大小小的茶产业博览会,借助茶友密集聚集的机会,宣传方家山取得良好的成效。老钟决定继续带领大家“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把好茶带出去,把茶商请进来。

方家山村目前茶业经济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推进方家山白茶产业发展,全面打响“白茶故里”的品牌,拟建设占地2500平方米,总投资260多亩,集白茶历史文化展示、现代化与清洁化白茶加工示范为一体的生态白茶产业园,并在茶园内建设观光游道、观光亭、景观小品等服务设施,引导游客采摘白茶,制作白茶,作为旅游产品带回家,形成“有景可观,有茶可品,有香可闻,有道可悟”生态白茶示范村。

“随着我们历届市委市政府对福鼎白茶这个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和推广,我们作为白茶企业的一员,也必须努力为福鼎茶产业添砖加瓦。”一句话道出老钟作为民营企业家的情怀和社会责任。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

不论你在哪里,不论你喜欢什么样的茶,

我们都会将正宗福鼎白茶的气息,带给你,

让福鼎白茶的魅力充斥于每一个日常,

虽奔走不停,亦乐在其中!

来源:华茶号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福鼎白茶人推介:曾兴

我的奋斗、我的人生

——作者:茶人曾兴

清代末期至民国初年这段时间,外地洋行、茶行纷纷进入福鼎进行茶叶贸易与销售,进而催生了福鼎境内茶号、茶馆及茶叶生产加工厂家的蓬勃发展,据《福鼎县乡土志》“商务表”记载,民国初年,出境的红茶、白茶达两万两千箱,靠船运于福州。一大批福鼎籍的茶商、制茶人涌现其中,我的先祖缪佑贵先生,也是早期福鼎制茶行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在福鼎巽城开设了锦昌隆茶庄,我的父亲曾步成先生与缪佑贵先生是叔侄关系,(父亲过继给曾家,遂改姓曾)。1943年,年仅16岁的父亲进入巽城锦昌隆茶庄当学徒,师从缪先生,学习福鼎白茶和福鼎白琳工夫红茶的传统生产技术、技艺。

新中国成立后,锦昌隆茶庄公私合营。1950年,父亲参与组建国营闽东第二茶叶精制厂(即国营福鼎茶厂的前身),并以制茶师傅的身份,成为国营福鼎茶厂第一批正式职工,在福鼎茶厂当制茶师傅。1957年至1961年,父亲在反右派运动中,下放到福鼎茶厂白琳茶叶初制分厂,担任制茶师傅,传授制茶技艺。1962年父亲调回福鼎茶厂工作,继续担任制茶师、评茶师一职,负责全县11个茶站、2个茶叶初制分厂(湖林分厂、白琳分厂)进厂毛茶的质量评审鉴定工作,直至1980年退休。一俟退休,立即被福鼎茶厂特聘回厂,是福鼎茶厂唯一特聘返厂的制茶师傅,专门为福鼎茶厂培养茶叶制作、品质评审鉴定技术骨干。先后培养出多位茶叶生产技术骨干,分别担任福鼎茶厂多部门,车间科室的主要管理人员和生产技术骨干,国家级高级评茶师,福鼎白茶非遗传人等。为福鼎茶叶传统制作技艺、技术的传承发扬,作出重大贡献。1985年,父亲离开福鼎茶厂后,即被福鼎市磻溪镇茶厂、柘荣县富溪镇茶厂等大型茶叶企业争相聘为制茶师傅、技术总监。直至我创办自己企业—-福建白茶山茶叶有限公司,父亲回家后继续带领我们学习茶叶制作技艺和传承精髓。父亲的一生,是为茶而生,爱茶如宝的一生,他以诚实、勤俭、诚信、专业的人格品德,在福鼎市茶叶界赢得了广泛良好的口碑。

父亲在传授茶叶制作和审评要领

匠心传承做好茶。我不仅是父亲的儿子,更是其得意徒弟。1981年,我高中毕业后分配到福鼎茶厂工作。当时正值红茶、白茶外贸兴旺时期,可谓天时地利之时,作为后备人才,经厂部研究决定,批准我师从父亲,学习福鼎白茶和福鼎白琳工夫红茶的制作技艺及茶叶评审技术。1985年经厂部研究决定,由我接替父亲原来主持的全县进厂茶叶原料品质的评定工作,负责起对进厂茶叶进行品质鉴定、定等定价工作,并于每年年终,负责编写福鼎茶厂当年全县进厂茶叶品质评审报告,对当年全县各个茶站进厂的各类茶叶品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各类茶叶在制作过程中工艺的优缺点,报告经厂部审视后上报给县有关部门备案并做为福鼎茶厂下年度茶叶生产的决策依据,这一工作一直做到茶厂解体为止。从1981年到1995年的15年茶叶生产实践工作中,我从新茶园开发、茶树栽培管理、低产茶园改造等基础工作,以至到福鼎白茶、白琳工夫红茶的初、精制加工技术、茶叶品质评审鉴定等方面,至始至终秉承初心,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努力地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并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和分析,以提高自己的茶叶理论和制作技术、评审技艺的水平。

本人1984 年在福鼎茶厂茶叶评审工作照

2002年,为了更加地稳定提升茶叶的品质,在原有的基础上,我创立了自己的科技型茶叶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带领茶叶加工创新技术研发团队,开展应用现代技术提升传统白茶生产工艺的研究,研制出十多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茶叶加工新工艺技术设备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我在探索中获得了大量原始工艺数据, 取得了优质产品加工方案,并运用于福鼎白茶、白琳工夫红茶及花茶的离地清洁化生产加工中,用技术力量保障了企业及产品管理的有效运行,使企业各项指标优先于他人。2003年8月,在福鼎庞大的茶产业中,我们率先通过了ISO 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先在茶叶生产中应用《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的工艺技术及清洁化加工设备,经“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现场考核认证合格,成为闽东第一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注册”的茶叶企业。2005年再次成为闽东第一家由省外经贸厅,直接发放茶叶出口配额(当时茶叶属出口管制商品需国家发放出口许可证)的茶叶企业,从而结束了闽东地区没有茶叶出口配额的历史。2005年我的技术团队受邀参与国家“十五”重大科研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并作为起草单位,与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共同编制了福建省地方标准——花茶、绿茶生产卫生规范(GMP)和茉莉花茶清洁化离地生产操作规程。

茶叶清洁化离地生产流水线

白茶山原生态茶园

( 茶园背后山峰为太姥山风景区主峰 )

白茶山原生态茶园入口

2003年,为进一步研究探索福鼎茶叶有机种植生产的机理规律,我寻遍福鼎各乡镇的茶山、茶园,最终在太姥山找到了《“陆羽”茶经及“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详细描述的白茶山,并保护性地创建了“白茶山原生态自然保护区”,从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为致力于推动茶产业的科技进步,我潜心研发福鼎白茶的清洁化离地生产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改变了福鼎茶叶加工生产落地的落后状况,继续投入巨资,根据福鼎各类茶叶工艺特性,研制了拥有多项自主专利技术的茉莉花茶离地清洁化生产新技术及配套生产设备,2003年,该生产线被中国《茶叶加工工程》收编介绍推荐使用。2005年研发设计的“白茶萎凋自动晾晒装置”,建成投入使用,初步解决了白茶晾青,日光与阴晾复式移位交替的核心难题技术,并获得三项自主发明专利。2007年9月19日,企业被福建省科技厅推荐到中国科技部,成为福建省茶叶行业第一家被认定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茶叶企业。2008年前后,我们研发团队累计申请并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的福鼎白茶自动化萎凋、白茶离地清洁化生产等13项专利技术。2010年,我们自主创新设计的白茶全自动复式萎凋设备,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奖项是当时福建省私营企业及个人自主创新的最高奖,也是至今为止福鼎市获得的最高科技进步奖。我们对原来用于红茶萎凋的砖砌简易萎凋槽,应用现代技术条件进行改造提升,配置微电脑控制系统,模拟全天候最佳的温湿度环境,对白茶萎调脱水全程进行人工调控并自动完成,自主全新设计制造出白茶自动化萎凋槽,该设备以其工艺简洁卫生、质量稳定可控、节省劳力场所、成本大幅下降等诸多优势,而被福鼎市及省内外白茶生产厂家广泛推广应用。这二项白茶专业生产设备的推广应用,大大地提高了福鼎白茶的整体品质水平,大大地提高了福鼎白茶生产设备的整体水平。

2013年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对白茶萎凋槽工艺进行全程跟踪拍摄

自动复式萎凋

自动化连续萎凋

2008年,举国喜迎奥运会,为使“福鼎白茶”融入北京奥运这一世纪盛会,2007年,我带领团队在方守龙老师的主持下,从选取白茶原料到茶砖设计制作,为福鼎市人民政府分别压制了468斤和1000斤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主题白茶砖,该白茶砖创下了世界最大白茶砖的基尼斯世界纪录,白茶砖由国家邮政快递专人专车直达北京,专车沿途宣传福鼎白茶,普及福鼎白茶,为福鼎及广大福鼎茶人赢得了一份莫大的荣誉,2007年11月16日,配合政府在福建省首届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上,成功举行了世界最大奥运主题白茶砖在北京奥运会展示的接收启动仪式,同时我们又制作出46.8斤的微缩版奥运主题白茶砖,由福鼎市人民政府赠送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收藏纪念。

微缩版白茶砖赠送三军仪仗队

弹指一挥间,经过38年不断的探索积累,我获得了大量的福鼎白茶、白琳工夫红茶传统生产制作技艺及相关茶学知识,早在2004年,我经国家茶叶研究院的严格考核获得了国家级高级评茶师职称。2016年,又获得了福鼎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福鼎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荣誉既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现在,我仍旧全心致力于福鼎白茶传统技艺研究和传承,我把学习积累的茶学知识和生产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福鼎白茶事业,将福鼎白茶传统制作工艺传承发扬光大。朝着这个目标,我先后培养出十多名年轻优秀的制茶师,其中大多数已创办了自己的白茶企业、或在白茶生产企业担任技术员等生产骨干,大部学员还获得了中华供销总社授于的高(中)级评茶员、制茶能手等称号,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培养一个,成才一个,我希望借于他们之手,把福鼎白茶这传统生产技术技艺代代传承下去,共同为福鼎白茶的产业发展壮大做出贡献。福鼎白茶它使我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年少,成长为国家级茶叶高级审评师、成长为福鼎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这一叶绿色,这一杯香茗,我愿奉献一生,奋斗一生,让福鼎白茶这伟大的事业永放光芒。

(与学生合影)

来源:华茶号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