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执笔:胡晓云 李闯 魏春丽 吴茜 朱建臻 施金敏
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
课题顾问:鲁成银 黄祖辉 钱文荣
专家组成员:鲁成银 王岳飞 屠幼英 陈永昊 胡晓云 翁蔚 孙状云
课题负责人:胡晓云
课题组成员:魏春丽 李闯 施金敏 吴茜朱建臻 朱振昱徐凯 李姝燕
摘要:以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研发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为理论工具,延续2010年开始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专项课题,通过多方调研,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对2018—2020年3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调研、甄别、赋值、评估,得出2021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论。同时,以本次专项评估数据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我国茶产业相关数据和信息,研究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价值评估
前言
茶,不仅是全球16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的饮品,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文化延续。因此,基于区域产业集群意义上的茶产业发展、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就不单单是某个区域、某个品牌的事,而是国家议题,乃至世界议题。
在世界层面的参照坐标系中,回顾近年来我国在茶产业发展中的国家行动、国家意志就显得意义非凡。2020年,我们如期兑现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进入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茶产业、茶品牌在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助推农民增收致富、联动乡村三产融合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态势、新的问题。
当前,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在为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提供多种赋能方式,覆盖了育种、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深入实施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茶科技不仅在良种繁育和推广中大有作为,在传统良种、特色品种的保护和改良中也大有可为。茶叶主产区特有的传统良种、特色品种塑造了茶叶产品的品种、品质、文化差异,有利于构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差异化价值。新近大热的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和区块链等技术,更在茶叶的质量监管、市场信息研判、消费需求洞察、消费体验升级等方面展现出了令人激动的应用前景。产销全程数字化的智慧茶园已经出现,移动终端的云上节庆和虚拟体验也屡见不鲜,茶科技日益成为品牌发展的新动能。
依照专项课题评估的安排,2020年12月,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业品牌建设专业委员会和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等机构联合组建课题组,开展“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评估对象邀请不包含我国港澳台地区)。
一、数据分析
参与本次评估的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总数为123个,经过对参评品牌相关数据的多方审核,课题组最终完成了对108个品牌的有效评估。相较2020年,本次有效评估的品牌数量增加了10个。
从茶产区来看,以浙江省为代表的江南产区的有效评估品牌数蝉联榜首,共计55个,占有效评估品牌数的50.93%;以四川省为代表的西南产区排名第二,共24个,占22.22%;以福建省为代表的华南产区和以山东省为代表的江北产区有效评估的品牌数量分别为17个和12个,占比均低于20%。
从茶品类来看,有效评估的绿茶类品牌共60个,比2020年减少了10个;综合茶类(品牌下有多种品类茶叶)品牌数量为14个;红茶类品牌数量位列第三,共计13个;黑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再加工茶类有效评估品牌分别为7个、6个、3个、2个、1个,其中,再加工茶是来自华南产区的福州茉莉花茶;另有烟台桑叶茶、余庆苦丁茶等2个其他类型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获评。
上述茶产区、茶品类相关数据,基本反映了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产业、品类格局。绿茶类品牌最多,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55.56%,但比2020年(71.42%)和2019年(65.42%)均有所下降。此外,本次评估中综合茶类的品牌数量比2020年有显著提高,超越了绿茶类之外的其他茶类品牌数量。数据表明,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类日趋丰富,各茶类的数量结构在逐渐发生变化,绿茶之外的其他茶类品牌逐渐增多。
因为有效评估的黄茶、白茶类区域公用品牌的数量均不足5个,且综合茶类品牌数量较多,下文在对评估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时,主要以产区作为对比分析标准。
1、品牌价值:头部5个品牌价值均超50亿元,江南产区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产区
本次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依据浙江大学“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品牌价值=品牌收益×品牌忠诚度因子×品牌强度乘数,并基于参评品牌持有单位调查、消费者评价调查、专家意见咨询、海量数据分析与计算后形成。
总价值为2395.62亿元,平均品牌价值约22.18亿元。平均品牌价值较2020年增加了2.09亿元,增长10.39%,但涨幅有所回落(2020年增长率13.29%)。
品牌价值位于50亿元以上的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共有5个,比上年度增加了2个,分别是西湖龙井(74.03亿元)、普洱茶(73.5亿元)、信阳毛尖(71.08亿元)、潇湘茶(67.83亿元)和福鼎白茶(52.15亿元)。
本次评估中,品牌价值20亿元以上的品牌数量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的49.07%,接近半数。对比2019年(22.82%)和2020年(37.38%)数据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牌其价值突破了20亿元大关,且增幅显著。品牌价值位于20亿~50亿元之间的品牌共计48个,占总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44.44%,比2020年提高了4.64个百分点;品牌价值在20亿元以下的品牌数量比例越来越小,品牌价值在10亿~20亿元的品牌共计28个,占总体有效评估品牌的25.93%,低于10亿元的品牌为27个(表1)。
表1 近5年有效评估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BV)区间及比例
从近5年有效评估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BV)区间及比例(表1)可见,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不断提升,且高价值品牌所占的比例逐渐提高。这一趋势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成效。但是,虽然头部品牌价值有所突破,但所占比例仍然不大。期待未来,我国有更多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突破50亿元门槛。
从产区比较来看(图1),按照平均品牌价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华南产区(25.38亿元),江南产区(22.40亿元)、西南产区(21.06亿元)、江北产区(18.89亿元)。其中,华南、江南地区高于均值(22.18亿元),西南和江北地区低于均值,且江北地区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价值尚未达到20亿元。
比较四大产区2020、2021年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及增长率(图1),华南产区的平均品牌价值较2020年增加1.82亿元,增幅为7.72%;西南产区的平均品牌价值比上年增加0.51亿元,增长2.48%;江北产区的平均品牌价值呈现负增长,相比2020年下降了7.13%;江南产区的平均品牌价值增长了3.48亿元,增长18.39%,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产区,实现了年度赶超,从2020年的第四名跃居第二名。
图1 四大产区2020、2021年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及增长率比较
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江北产区本次有效评估的品牌共有12个,较2020年增加了桐柏玉叶茶(11.97亿元)、桐柏红(8.18亿元)、长清茶(4.72亿元)等3个品牌,这3个品牌的品牌价值相对不高,拉低了江北产区的平均品牌价值。
2、品牌收益:华南产区平均品牌收益最高,江南产区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最高
品牌收益指的是在剔除生产环节的劳动收益,结合市场交换完成的最终零售价格,并充分考虑茶叶产品在再生产环节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后,以连续3年的数据统计得出的由品牌本身带来的收益,平均单位品牌收益是品牌溢价的直观体现,其计算公式为:品牌收益=年销量×(品牌零售均价-原料收购价)×(1-产品经营费率)。
本次评估中,10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为13271.93万元,比2020年增加了1361.25万元,增长了11.42%,但对比2020年的平均品牌收益增长率,增幅有所回落,下降了1.18个百分点。
从产区来看(图2),华南产区的平均品牌收益最高,达15343.80万元,较2020年增长了9.76%。其他3个产区的平均品牌收益均低于整体均值。其中,江北产区的平均品牌收益最低(12174.38万元),较2020年下降3.15%;江南产区的平均品牌收益为13228.45万元,较2020年增长了2151.09万元,增幅十分显著,高达19.42%;西南产区的平均品牌收益为12452.75万元,与去年基本持平。从数据来看,华南产区的平均品牌收益处于相对高位,收益显著;江南产区的平均品牌收益增幅大,势头强劲。
图2 四大产区2020、2021年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及增长率比较
本次评估中,10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为86.53元/Kg,较2020年,每公斤增加了16.44元,增长幅度达到了23.45%。其中,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最高的品牌,达到了2275.67元/Kg。
进一步比较分析四大产区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发现(图3),江南产区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高达134.20元/kg,远超其他3个产区的平均值;华南产区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最低,仅为20.09元/kg;西南产区和江北产区分别为46.77元/kg、41.70元/kg。与2020年相比,江北产区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涨幅最大,达到了88.01%,江南产区也获得了39.68%的增长率,而华南产区与西南产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图3 四大产区2020、2021年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及增长率比较
由此可见,尽管华南产区在平均品牌价值、平均品牌收益上表现较为不错,但其在单位销量品牌溢价能力表现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江南产区则无论是在品牌相对规模效益,还是品牌价值、品牌收益上表现都较为不错,尤其在单位销量品牌溢价方面,表现十分亮眼。
从具体的品牌来看(表2),本次评估中,品牌收益位于前20位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来自江南产区的有10个,占据半壁江山;西南产区的有4个,占比1/5;华南产区和江北产区各占3个。其中,整体品牌收益排名最高的为西湖龙井,高达41076.88万元,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也较高,达924.53元/kg;普洱茶位列第二,整体品牌收益为40057.96万元,但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仅为2.53元/kg;排名第三的信阳毛尖,整体品牌收益为38531.79万元,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为6.60元/kg,稍高于普洱茶;潇湘茶和福鼎白茶的整体品牌收益分别为37866.35万元、32777.36万元。这也是本次有效评估品牌中品牌收益超过30000万元的5个品牌。
表2 品牌收益前20位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比较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前20位品牌可见(表3),江南产区有效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溢价能力强劲,在前20位品牌中,来自江南产区的共计有14个品牌,占比70%。其中,洞庭山碧螺春以高达2275.6元/kg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位居榜首,远远超过其他品牌,品牌溢价能力十分强;武阳春雨和西湖龙井分别以989.23元/kg和924.53元/kg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位列第二和第三;数据可见,前三甲品牌均来自江南产区。
表3同时可见,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前20名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除洞庭山碧螺春、西湖龙井、太平猴魁和安吉白茶等4个品牌之外,其余品牌的品牌收益均不足2亿元,并存在11个品牌的品牌收益不到1亿元的情况。数据表明,尽管部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整体品牌溢价不高,但其单位销量品牌溢价能力不容小觑,它们创建占地少、不以规模取胜的“小而美”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高质量发展。
表3 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前20名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3、品牌忠诚度:总体高于2020年水平,不同品牌之间差距悬殊
品牌忠诚度因子指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及忠诚程度,该因子侧重于测算价格波动对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在CARD模型中,品牌忠诚度因子=(过去3年平均售价-销售价格标准差)÷过去3年平均售价。
根据统计结果,本次有效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最高者达到了0.995,最低仅0.611,平均为0.902,略高于2020年的平均水平(0.898)。
本次评估品牌忠诚度因子,位于0.90以上的有效评估品牌共有63个,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58.33%,其中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90~0.95之间的品牌共计28个,在0.95~0.98之间的品牌有29个,高于0.98的品牌有6个。在品牌忠诚度低于0.90的45个有效评估品牌中,介于0.80~0.90之间的品牌有37个,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34.26%;另有8个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不足0.80,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7.41%(表4)。
表4 近5年有效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区间分布变化比较
回顾近5年的数据(表4)可以发现,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98及以上的品牌数量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品牌忠诚度因子低于0.80的品牌数量基本在10个左右。相对而言,2021年,品牌忠诚度因子低于0.80区间的比重值低于前4年;位于0.80~0.90之间的品牌数量不断增加,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在0.90~0.95区间的品牌数量呈现先增后降的特点;而在0.95~0.98区间的品牌数量则未有明显规律。
数据表明,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高品牌忠诚度因子和低品牌忠诚度因子的品牌数量在减少。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我国茶叶整体市场的价格体系处于相对健康、有序的调整变动中,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格稳定性在增强,消费者对于茶叶的品牌忠诚度在提升。
从产区来看,本次评估中,江南产区(0.906)、华南产区(0.903)、西南产区(0.904)三大产区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相差不大,江北产区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879,比其他产区低。纵向来看,与2019年和2020年相比,江南产区和华南产区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均有所降低,分别从0.917降至0.906、从0.906降至0.903。这表明,这两个产区的市场价格有所波动;而西南产区和江北产区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均有所提高,尤其是西南产区,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从2019年的0.831升至2021年的0.904,两年间,增长了8.78%;江北产区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则呈现V形变化,2021年虽较2019年有所增长,但涨幅甚微(图4)。这也表明,西南产区和江北产区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市场价格整体较之前趋于稳定。
图4 近3年四大产区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比较
从茶类来看,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排名靠前的分别是黑茶(0.929)、红茶(0.926)、乌龙茶(0.918),排名靠后的是绿茶(0.893)、黄茶(0.879)、白茶(0.852)、再加工茶(0.840)。这表明,黑茶类市场价格的稳定性显著提升,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最高,且从2020年的0.825提升至0.929。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同样提高的还有红茶,从2020年的0.868提升至2021年的0.926。而白茶、黄茶、绿茶、乌龙茶、其他茶类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反映了黑茶类和红茶类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消费者品牌忠诚度较高,而绿茶等其他茶类的竞争激烈而充分,价格波动对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的影响较为敏感。
4、品牌强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品牌传播力是最大短板
品牌强度及其乘数由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等5个能够表现品牌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因子加权得出,是体现品牌未来持续收益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小的指标,是对品牌强度高低的量化呈现。
本次有效评估的10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乘数为18.13,较2020年的18.51略有下降。其中,普洱茶以20.10的品牌强度乘数蝉联第一。具体分析“品牌强度五力”可见,本次有效评估的108个品牌,其平均品牌带动力为84.07、平均品牌资源力为85.62、平均品牌经营力为83.63、平均品牌传播力79.73、平均品牌发展力为81.93,没有一个指标达到90,只在79.73~85.62之间徘徊。各二级指标横向比较可见,平均品牌资源力最高,具有相对优势;平均品牌传播力则不足80。
数据表明,品牌传播是我国多数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短板。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传播不足:品牌传播投入少、品牌传播方式雷同、传播手段较为单一,传播内容同质化等,导致消费者难以通过品牌传播形成对品牌更独特的认知与喜爱,没有能够形成高品牌传播力。调研显示,本次有效评估的品牌中有13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至今尚无相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账号,即便是拥有公号的品牌,其公号内容多为资讯,信息单一,且部分账号已名存实亡,信息严重滞后。
交叉分析品牌价值区间(图5),品牌价值位于前50位的品牌,其“平均品牌强度指数”的五力二级指标数据分别为89.52、89.34、87.62、86.61和84.22。数据显示,平均“五力”均未达到90。品牌价值位于前10位的品牌,其“平均品牌强度指数”的五力二级指标数据为94.30、92.71、90.82、96.64和85.71,可见其平均品牌带动力、资源力、经营力、传播力均超过90,相对而言,平均品牌发展力则较低。数据表明,与全国大部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传播力普遍不高的情况相反,高品牌价值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品牌传播力上的优势更为显著。
图5 2021有效评估品牌中不同品牌价值区间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比较
进一步比较不同品牌价值区间的品牌在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上的差异(图6),品牌价值前10位品牌的平均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均较高,分别为107.93、96.59和87.29;品牌价值前50位品牌的相关指标平均值分别为89.30、86.48和84.48;整体品牌的平均值分别为78.78、79.39和80.82。
图6 2021有效评估品牌中不同品牌价值区间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二级指标比较
数据表明,处于不同品牌价值区间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各个指标数值有所不同。高品牌价值的品牌拥有极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但未来需着重加强对品牌好感度的维护;目前品牌价值尚不属于头部品牌的中流品牌,需要同步提升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好感度。除品牌传播力以外,品牌发展力不足也是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共性问题。如图7所示,四大产区中,除江北产区外,其余三大产区的平均品牌发展力均仅高于平均品牌传播力,是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的次短板。
图7 2021四大产区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及品牌强度乘数比较
品牌发展力主要由品牌保护、市场覆盖、生产趋势和营销趋势等4项三级指标构成,分别考量一个品牌在上述四个方面的投入与成效。本次有效评估的108个品牌,其平均品牌保护得分为86.12,平均市场覆盖得分为79.67,平均生产趋势为80.81,平均营销趋势为80.96,整体而言,四个指标均相对较低,徘徊于87-79之间。其中,市场覆盖平均值则更低。与品牌价值处于前10位、前50位的品牌的相关指标的平均值比较发现(图8),高品牌价值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品牌保护、市场覆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在生产趋势和营销趋势上表现不足。出现如此数据,也反映了高品牌价值在茶叶种植规模、年生产量、年销售量等规模化指标方面已经到达了“天花板”;而品牌价值相对位于中位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大多还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得益于近年来的规模化发展,其生产趋势和营销趋势具有形成了相对优势。
图8 2021有效评估品牌中不同品牌价值区间品牌的平均品牌发展力二级指标比较
这表明,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后续发展,需要正视规模上限的问题,在无法盲目扩张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着重加强品牌保护,也可从品牌建设投入、渠道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入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竞争力,从区域性品牌走向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品牌,从而维持品牌发展后劲。这也是解决前文图5所反映出来的平均品牌发展力不高的关键。
二、现象与趋势
1、茶文化
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经过上千年历史的沉淀,已经形成了包括茶道、茶艺、茶具、茶诗等多方面系统构成的深厚悠远的茶文化。文化与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促进了我国茶的发展。
我国已是茶叶生产大国,据国际茶叶委员会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达306.6万hm2,约占全球茶叶种植面积的61.4%;茶叶产量达279.9万t,约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45.5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茶叶产量达到了297万t。但与此同时,茶产业产销失衡、茶业整体效益较低等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市场方面,品牌消费、个性化消费已成定势,消费者在注重产品品质的同时,也更加在意消费茶叶时其在内心和精神层面的感知与满足。在此背景下,茶文化这一元素更加受到各方重视,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中就明确指出,要“普及传承、丰富业态,构建现代茶文化产业体系”。可见,运用茶文化赋能茶品牌、提升品牌溢价、促进产品销售,乃至推动茶产业供给侧改革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1)茶文化资源丰富,但欠缺挖掘利用
本评估模型的指标体系中,品牌强度指标体系下的品牌资源力是由品牌历史资源、品牌文化资源、品牌环境资源这3个三级指标共同构成(其中品牌历史资源和品牌文化资源权重占比达63%),可以反映一个品牌历史文化资源的综合情况。前文中的图8可见,10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资源力为85.62,位列品牌强度五力平均值的第一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整体上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且这一优势相对较为突出。
而通过对比近3年连续获得有效评估的87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资源力可以发现(图9),2019年,这87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资源力为89.43;2020年略有提升,达89.95;但在2021年的评估中,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为86.54。由此可见,虽然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在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保护利用上,我国众多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9 2019~2021年间,连续获得有效评估的87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资源力比较
茶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农业文化遗产是茶种植、茶消费的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极具品牌运作价值的文化资源。本次获得有效评估的10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有5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已经在不同年份成功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53.70%。其中,成功申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有2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有19个、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有11个。
总计有14个有效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列为农业文化遗产。其中,获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品牌有11个、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品牌有3个,还有6个品牌已经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我国历史文化名茶繁若星辰,单从55个少数民族的多元民族文化角度去看,便足见民族茶产品、茶文化、茶饮方式的异彩纷呈。如维吾尔族的香茶、回族的刮碗子茶、侗族和瑶族的打油茶、客家族的擂茶、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筒香茶、拉祜族的烤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布朗族的青竹茶等,不一而足。可见,上述已经成功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农业文化遗产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仅仅是冰山一角。未来,仍有大量的茶文化遗产待我们去挖掘、开发与保护。而得到保护后的品牌,如何通过保护实现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转化,则是需要未来重点研究的课题。
(2)茶叶加工制作技艺传承有序开展
茶叶加工制作技艺,是茶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前提。正是茶叶加工制作技艺的独特性,赋予了不同名茶的唯一性。因此,实施我国传统茶叶加工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至关重要。本次有效评估的10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与17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相对应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共计19位(表5)。
表5 2021获得有效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
另一数据显示,为了保护传承我国传统茶叶加工制作技艺,推动代表性制茶工艺的传习推广与科学创新,弘扬工匠精神,自2017年开始,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制茶大师的调查推选工作,至今已公布了5批中国制茶大师名单。本次获得有效评估的10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拥有“中国制茶大师”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共计28个(表6),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25.9%。
表6 2021有效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中国制茶大师名单
近年来,中国茶产业中已经出现了“茶二代”现象,涌现了一批传承了非遗技艺,又具有国际化视野、时尚化生活方式的年轻人。
资源的价值在于利用。未来,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应充分利用“非遗传承人”“中国制茶大师”技艺及文化传承价值,以及年轻“茶二代”的创新思维与技艺传承,使其在茶文化推广乃至茶叶品牌年轻化和品牌建设中成为生动的媒介载体,链接起茶文化与茶品牌、茶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挖掘、释放传统制茶技艺在品牌消费、个性化消费时代下的全新价值与活力。
(3)茶相关节庆活动有待推陈出新
要实现茶文化的有效保护与传承,除了茶产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动。因此,让大众认识到茶文化的存在意义、乃至愿意主动去了解茶文化,构建消费关系至关重要。茶相关节庆活动,可以将茶文化具象为各类体验项目,给予大众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不失为一种向全社会传播茶文化的有效途径。同时,茶节庆活动可以有效整合茶产业,成为发展茶旅融合的绝佳载体。
根据对网络公开资料以及相关媒体新闻报道的检索统计研究,本次有效评估的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有62个品牌拥有自有茶节庆活动,约占有效评估品牌总数的57.41%。四大茶区比较可见(图10),西南茶区有效评估品牌的总数为24个,其中有自有茶节庆活动的品牌有13个,占西南茶区有效评估品牌总数的54.17%;江南茶区有效评估品牌总数为55个,其中有自有茶节庆活动的品牌有33个,占江南茶区有效评估品牌总数的60.00%;江北茶区有效评估品牌总数为12个,其中有自有茶节庆活动的品牌有6个,占江北茶区有效评估品牌总数的50.00%;华南茶区有效评估品牌总数为17个,其中有自有茶节庆活动的品牌有10个,占华南茶区有效评估品牌总数的58.82%。
图10 2021有效评估的四大茶区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茶节庆活动情况
开展包含茶节庆活动在内的一系列品牌营销传播活动,能够很好地促进品牌传播力的提升。通过对比有、无茶节庆活动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可以发现(图11),有茶节庆活动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为82.15;无茶节庆活动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仅为76.45,较前者低6.94%,且低于获得本次有效评估的整体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
图11 有节庆活动与无节庆活动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比较
进一步比较有、无茶节庆活动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发现(图12),有节庆活动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达27.33亿元;无节庆活动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仅为15.24亿元,较有节庆活动的低了12.09亿元,且比获得本次有效评估整体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低了6.94亿元。由此可见,开展包括茶节庆活动在内的一系列品牌营销传播活动,举办茶相关节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与美誉度,从而提高茶品牌价值。同时,高品牌价值又能反哺茶节庆活动,进而助推茶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图12 2021有效评估品牌的茶节庆活动与平均品牌价值现状
分析举办茶节庆活动的最早时间(图13),本次有效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首次举办时间在1990—1999年间的有4个、2000—2005年间的有13个、2006—2010年间的有10个、2011—2015年间的有18个、2016—2021年间的有17个。数据显示,近10年来,首次举办茶节庆活动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约占有节庆活动品牌总数的56.45%,可见,茶节庆活动日渐受到各地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高度重视,陆续举办并得以持续举办。
图13 2021有效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首次举办茶节庆活动的时间分布
传播茶文化,营造良好的饮茶与茶文化氛围,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实现,需要让广大公众、消费者不间断地去接触、了解茶文化,进而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根据网络公开资料以及相关媒体新闻报道可以发现,某些地区在举办茶相关节庆活动时存在着流于形式、囿于传统、缺乏创新等问题,从而导致许多茶节庆活动往往成为一时之热与惯性行为,并不能有效、持续地延续下去,并无法产生真正的彰显品牌价值、提高品牌吸引力、增进茶文化了解等作用。
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这是茶节庆活动的共同课题。缺乏创新的茶节庆活动无法吸引大众关注、了解、参与,而不能坚守品牌本质的活动,也不能坚守并持续其独特的品牌文化。因此,近年来,各地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都在想方设法实现茶节庆活动在形式、内容等方面的突破。2020年,新冠疫情促进了各地在茶节庆活动方面的变革,体现了品牌化引领、数字化落地的效果。例如,“2020中国茶叶大会暨第十四届新昌大佛龙井茶文化节”,以“云上节庆”形式,打造了“线下茶节庆—线上云直播—H5互动”的全链条品牌营销传播模式,探索出了品牌化与数字化“双轮驱动”的新型茶文化节庆活动模式,推出“居深山,心自在”的品牌核心价值诉求,通过包括云直播、云游览、云互动、云发布、云观点、云连线、云消费在内的“七朵云”,用互联网思维和品牌思维进行颠覆改造,开启“云节庆”新模式,燃起了“全民狂欢”,活动全程曝光3400万次,获得公众与消费者的高关注度与品牌体验。可见,未来各地在推动茶相关节庆繁荣举办的同时,也应注重节庆活动中茶文化的创新开发与运用,进而不断维持、提升大众对茶节庆活动的新鲜感与参与度。
(4)茶文化IP形象塑造日渐受到关注
近年来,IP形象以其可赋予内涵空间广阔、运用自由度高、成本相对低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品牌的重视。茶叶品牌背后所蕴藏的茶文化,恰好可以为茶品牌IP形象的塑造提供不竭源泉。因此,有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已经闻风而行。本次有效评估的10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有4个品牌打造了茶品牌的IP形象,分别为福鼎白茶的“白茶仙子”、太平猴魁的“六小妹”和“猴小魁”、径山茶的“茶圣陆羽”和“茶小僧”、泾阳茯茶的“茯茶小妹”等。
以径山的茶旅IP形象为例,作为“日本茶道之源”以及茶圣陆羽著经之地的大径山,因径山寺而闻名,在“禅茶一味”的文化浸润下,径山茶由此而兴。为提升径山茶的知名度、促进大径山的茶旅融合发展,余杭旅游集团从“茶景一脉·禅茶一味”内核入手,着力深挖大径山文化底蕴,于2019年第十八届中国茶圣节推出“陆羽与茶小僧”径山茶文化旅游IP,并基此延伸出了一条径山茶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产业链。例如,首家径山茶特色茶铺“陆羽泡的茶”“径山宋式点茶课程”和“陆羽唐代煮茶课程”“陆羽带你游大径山”景区直通车等。
此外,“茶圣陆羽与茶小僧”这一对径山茶旅IP形象还与国礼大师李加林、江南制糕品牌塘栖“法根糕点”、G20供应商“百丈双枪竹筷”等联名,推出了联名款丝巾、茶小酥、福箸等系列文创产品。“2021第二十届中国茶圣节”上,更是推出了将IP形象、水杯、矿泉水、抹茶、牛奶等进行组合的全新农文旅融合文创产品——“浙抹牛”抹茶牛乳摇摇杯创意DIY。
可爱、亲和而又独具径山茶文化特色的IP形象,无疑抓住了游客的眼球,在有效传播径山茶文化的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径山茶产业以及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据调查,当前,我国的茶文化创新利用还出现了其他可借鉴案例。如福建省十分注重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将茶文化、茶产品有机融入各项旅游活动中,精心策划了中华武夷茶博园、“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等具有区域竞争力、唯一性和独特性的茶旅体验项目,并推出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茶保健旅游、茶事修学游等多条茶文化旅游线路。
再如,茶具是茶文化的组成元素之一,而茶具中又以瓷器为最,因此“茶瓷文化”成为近年来茶文化发展的一个全新切入点。2020年举办的“‘一带一路’浮梁茶瓷文化节”,便将江西景德镇的浮梁茶与瓷器很好地融合,正所谓“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茶瓷文化的兴起,在促进大众更加深入了解体会茶文化的同时,也能带动茶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综上可见,挖掘、传承、保护、创新与发展茶文化的意义,已不仅仅只停留于茶文化层面,在深层次上,其对于整个茶产业乃至茶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2、茶产业
(1)茶产业区域大整合,初现端倪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的茶叶种植面积持续增长,茶叶产量逐年递增。来自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茶叶年产量已达297万吨,是2001年的4.2倍。来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未开采茶园面积超过900多万亩,因此,未来中国,茶叶的年产量还会迅速增加。
另一方面,国内茶叶消费的增长乏力,受国际大环境影响,茶叶国际市场出口也不容乐观。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出口茶叶34.88万t,同比下降4.8%;2021年1—3月,中国茶叶出口量为7.60万t,出口额为27.18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3%和4.4%。考虑到去年受疫情影响所造成的参照基数较低、2019年全年36.66万t的年出口量、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对国际市场的影响等,2021年的茶叶出口依然面临巨大压力。与我国茶叶产量快速增长相比,国际市场潜力的发掘还需要时日,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茶叶的供需失衡会进一步加剧。
产能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茶叶主产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品牌建设,特别是品牌营销、品牌传播、产品创新和渠道拓展,对于新近发展起来的茶叶产区尤为重要。茶叶种植面积增长迅速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省份,均提出或出台了促进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的目标和相关政策。
在国内外茶品牌竞争与茶消费背景下,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呈现出在更大区域范围、更高品牌架构层面的整合现象。其深层原因有二:
首先,我国多数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特别是传统名茶和历史名茶)的形成大多基于历史上约定俗成的特定产区与产品声誉,而后依托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知识产权所有与使用,开展品牌运营管理。由于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严格限定了品牌产品来源的地域范围,导致新近增加的茶产区无法成为原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产品,因此,各新茶区均面临着不得不重新塑造品牌或成为其他品牌的原料供应基地的困境。
其次,随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竞争的加剧,原来基于县域或县域以下区域范畴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而建设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更广阔的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比如,能够集聚的传播、资金等资源较少;面临着同一茶叶主产区内部的其他品牌的竞争;难以获得更高层级和更广泛区域的信用背书等等。
从更好地集聚资源,扩大规模力量参与市场竞争,更充分地基于各种优势资源塑造区域形象和品牌影响力的视角着眼,跨区域整合打造大品牌的情况出现,下文分析的几个典型案例可见一斑。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湘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提出打造千亿湘茶产业,重点打响潇湘绿茶、湖南红茶等区域公用品牌的战略。2015年,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指示,湖南省发改委会同湖南省农委根据“统一产业布局、统一品牌标志、统一准入机制、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市场形象”等“五统一”要求,开始实施大湘西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并在政府引导下成立“湖南省大湘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2016年4月,湖南省大湘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与湖南潇湘茶业有限公司签署“潇湘”商标转让协议,正式接手品牌运营管理重任。
当前,“潇湘”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区域覆盖范围涵盖了湘西州、张家界、怀化、邵阳、娄底、岳阳、长沙、株洲、郴州等9市(州)所辖的55个县市区,茶类涵盖了绿茶(花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等区域内的多个品类。全省37个茶叶主产县有21个已纳入“潇湘”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覆盖范围。
5年多来,湖南省发改委安排专项资金应用于品牌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品牌营销传播、质量监管、电商市场开发等领域,“潇湘”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区域资源,带动了一批区域内的茶叶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共同成长与市场拓展,并联动了50个茶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实施茶旅融合产业探索。当前,“潇湘”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企业中,年销售超过5000万的企业品牌已从17家增加至30多家。2019年,大湘西地区茶园面积160万亩,实现茶叶综合产值425亿元,带动230万茶农增收致富,茶农年人均收入超万元。
类似的跨越行政小区域整合大区域的茶产业例子还有贵州绿茶、安康富硒茶以及刚刚注册的“杭州龙井”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21年3月7日,由杭州市茶叶产业协会申请的“杭州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核准公告发布,意味着杭州市龙井茶产业的发展,除“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对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周边168平方公里品牌覆盖范围以外,将有“杭州龙井”这一涵盖更大区域范畴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来集聚整个杭州市各区县的茶产业,实现“杭州龙井”的品牌化发展。
“贵州绿茶”目前尚未完成商标注册,但依托2017年获得的原农业部批准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近年来也在积极致力于全省范围的绿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2020年7月,“贵州绿茶”入选中国和欧盟第二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单,为走向国际市场赢得了先机。
安康富硒茶于2018年6月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当前正在积极实施品牌重塑工程,彰显了安康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该品牌的决心。安康富硒茶产品生产地域范围覆盖了安康市的9个县区,其中紫阳、平利、岚皋、汉阴等六县区为茶叶主产区。因此,安康富硒茶也是对各县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如紫阳富硒茶、平利女娲茶、平利绞股蓝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升维整合,形成安康全域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多重母子品牌生态结构。
种种跨区域整合茶产业、构建更大区域范围(有的也涵盖更多品类)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迹象表明,未来,这种趋势还将持续并深入。2021年5月1日起实施的《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中就明确提出,“省和茶叶主产区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品质优良稳定、特色鲜明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引导地理分布相邻、工艺品质相近、人文历史相通的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壮大”。
无论从资源整合、市场竞争的需要,还是从地方政府部门的民生职责,亦或从消费者品牌认知的角度看,基于跨区域茶产业整合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有其品牌经济开拓与发展的合理性和探索价值,也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和理念挑战、消费反馈,值得持续关注。
(2)新式茶、跨界茶,拓展茶产业新赛道
根据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3次产业产值比重比较(图14),近3年来,10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一产产值比重逐年下降,二产和三产的产值比重均高于一产,且三产产值比重逐年提升。可见,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逐渐延伸,拓展新赛道。
图14 2021有效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近3年的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比较
当前,茶叶消费已逐渐呈现出年轻化、多样化的消费趋势。如新茶饮兴起,茶道与花道融合,茶叶与瓷器有机结合等等,拓展了茶叶的新兴消费市场,提升了更多的消费空间,为茶产业带来庞大的产业效益。
新茶饮以年轻消费群体为主,具有食材丰富、饮品多样、颜值时尚、体验感佳、场景化消费、科技化应用等特点,是一种以茶为基础,结合鲜果、芝士、咖啡、木薯、牛奶等食材制作而成的新式创意茶饮品。2020年末,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主办的“2020中国全零售大会”上,CCFA新茶饮委员会筹备工作组成立。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大会对新茶饮提出两大标准:“新茶饮,必须使用天然原材料打造好的产品,必须致力于塑造并传递某种品牌文化。”[ 周琦,《喜茶在“2020中国全零售大会”提出“新茶饮”两大标准》,钱江晚报,2020年11月22日]当前,新式茶已成为年轻人接触茶叶消费的新窗口,这与近年来各茶叶品牌探索年轻群体这一庞大潜在市场的需求不谋而合。据《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报告显示,预计2021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会突破1100亿元。从消费客群来看,2017年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规模为1.52亿人,而2020年我国新式茶饮消费者已突破3.4亿人,预计2021年,这一规模将增长至3.65亿人。另据消费者画像方面的数据统计,新茶饮的消费群体中90后和00后的比例为70%,女性占比约60%。[ 周洪,《<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发布 新式茶饮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央广网,2020年12月3日]
在湖南、重庆、福建等茶叶主产区,通过新茶饮品牌带动茶消费,为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提供了一条可联动的产业与品牌延伸发展道路。如长沙的茶颜悦色、重庆的嫩绿茶和天福茗茶旗下的“放牛斑”奶茶,这三个新式茶品牌均属于典型的立足本土地标茶产品与茶文化的茶饮品牌。尤其是长沙的“茶颜悦色”,作为长沙兴起的饮品,已经融入在长沙这张城市名片之中,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打卡留念。上述新茶饮企业品牌,已经成为区域市场的佼佼者,为所在的茶叶主产区市场带来茶饮新生态,从场景营造、创意产品研发、年轻消费群体触达,营销传播等多方面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提供了联动可能。因此,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与新式爆品茶饮的联合营销值得双方共同探索。
但从茶叶消费的市场总量来看,新茶饮占比依然很低。据《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数据统计,2020年6月底,中国现制茶饮门店数量大致在48万家左右。人气极旺的“茶颜悦色”,门店数量只有310余家;新茶饮市场代表者“喜茶”与“奈雪の茶”,门店数量也只有690余家和440余家。与整个制茶业的门店数量相比,这些品牌的门店规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随着茶叶消费群体的代际更迭,新世代必将成为茶叶消费的主要群体。但当前,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整体上对新世代消费群体的市场需求反应相对滞后。因此,如何借助新茶饮实现品牌年轻化,是值得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思考的紧迫课题。
(3)茶叶出口,开启丝路新篇章
我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大茶叶种植国、第一大产茶国,还是全球茶叶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中国海关相关数据显示,近5年,我国茶叶出口稳定在30万t以上。其中,2019年达到了366552t;2020年受疫情影响,茶叶出口量有所回落,出口共计348815t。尽管如此,我国茶叶出口销售总额在逐年提升,从2016年的979196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1416376万元(图15)。
图15 近5年中国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销售额比较
比较本次有效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近3年来的出口额占比(茶叶出口销售额/茶叶实际销售总额)和出口量占比(茶叶出口销售量/茶叶实际销售总量)可见(图16),2018年茶叶出口额占比为5.05%,2019年为5.21%,2020年为4.98%;同时可见,近3年,我国茶叶出口销售量占比高于出口销售额占比。这表明,我国茶叶出口的价格普遍低于内销价格。
图16 2021有效评估品牌近3年的出口额和出口量占比比较
据中国海关茶叶出口额和出口量的数据折算比较,近5年来,我国茶叶出口单价尽管从2106年的29.79元/kg逐年提升,但到2020年,该价格仍仅为40.61元/kg。可见,有效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茶叶主要以原料茶的形式出口,品牌溢价无法得到有效体现。
2021年3月1日起,《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生效。据协定条款显示,我国28个茶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选首批互认保护保护清单;4年后,协定范围将扩大,会涵盖双方另外的各17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中含31个茶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连同2011年即进入中欧地标互认名单的“龙井茶”,我国共计有60个茶叶地理标志已经进入欧盟认可保护名单。《协定》将为双方的地理标志产品提供高水平的保护,能够有效阻止假冒伪劣产品,为中国茶叶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有利于提升国际市场的销售力。
根据协定条款,入选互认保护清单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有权使用欧盟的官方认证标志,有利于获得欧盟消费者的认可,进一步推动中国茶叶的对欧出口。但是,这也给中国茶叶整体的品牌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即中国茶叶在对外贸易中如何进行国际化表达,如何实施适合国际消费者的营销策略,塑造国际化的品牌形象,从而提升中国茶叶品牌国际竞争力和品牌溢价力。
在国内市场,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要进行差异化错位竞争,才能凸显自身独特价值,提升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但在全球市场上,它们还承担着集聚力量,构建中国茶整体化、国际化品牌形象,传达中国茶文化的使命。在第二个“国际茶日”到来之际,相关系列的预热活动已经开启,2021“国际茶日·大使品茶”活动于元宵佳节在京进行。由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联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举办,参加活动的嘉宾有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广德福,阿根廷、立陶宛、荷兰等9国驻华大使、使节。活动中,大家欢聚一堂,全方位感受中国茶和文化之美,共同开启2021“国际茶日”欢庆序幕。主办方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向更多的国家推荐中国茶,从而推动中国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活动预示着,集聚区域力量,整合中国茶品牌形象的国际品牌传播战略已经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展开。
由此,中国茶的国际跨文化品牌传播正式拉开序幕。在中国元素的国际表达中,选取何种传播元素,采用何种传播策略,实施何种传播方式等等,亟待开展专题研究。
3、茶科技
(1)品种迭代,满足多元消费
数十年来,龙井43、白叶1号、乌牛早等茶叶品种为中国茶产业的良种推广、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贡献。但是,随着品种引种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带来了各地茶品种同质化的问题。在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美好生活进程中,茶产品需要不断自我突破,满足多元消费。其中,品种的迭代是关键。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已育成和储备了一批茶树新品种、新材料,以满足市场多元化和消费者“新奇特”的消费需要。先后育成了中黄1号、中黄2号、中黄3号、中白1号等一批特异茶树新品种,每公顷平均效益超过30万元,是常规品种的3~5倍;创制了不含咖啡碱的野生资源——红芽茶,同时富含苦茶碱和甲基儿茶素的野生资源——白芽茶,富含花青素的中紫1号、中紫2号等一批特异茶树资源;选育了适制地方名茶专用品种,助推传统历史名茶品质提升。[ 黄慧仙,《新品种、新产品……原来茶叶所有这么多与茶相关的“宝贝”》,浙江日报,2020年5月22日]
同时,各地也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指导、协同下自行研究茶树良种,形成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从品种开始的独特的核心价值。如安康富硒茶的“陕茶1号”、英德红茶的“英红9号”、福鼎白茶的福鼎大白茶(华茶1号)、福鼎大毫茶(华茶2号)等,为各区域公用品牌的独特性提供了独特价值。未来,为了应对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茶饮需求,需要更多地进行良种优化、特殊品种开发。
(2)数字化应用,助力品牌价值提升
目前,科技创新的应用已经贯穿在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生产、加工、售后等各个环节。为了通过科技赋能带给消费者更好的消费体验,近年来,数字化应用成为一大热点。
茶叶利润空间大,且辨别真假难度大——很难一眼识别。因此,有不法商贩大肆制造假冒、仿造茶,打着所处区域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幌子,欺骗消费者。如果能实现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一则可以保护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形象,二则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在当前数字农业的时代背景下,一些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正在积极探索通过数字技术为茶叶区域品牌保驾护航,保护品牌利益。
2021年3月10日起,福鼎市茶青采摘、交易及茶叶生产、销售过程全面纳入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系统。通过该平台系统,可全程高效监管福鼎白茶,实现产区溯源、品牌溯源,既维护福鼎市原产地茶农、茶企的利益,又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好地推进福鼎白茶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在浙江杭州,通过数字赋能,统一标识,闭环监管,杭州市农委为西湖龙井茶的品牌保护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之前,虽然杭州市一直重视西湖龙井茶品牌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在生产、包装、销售、市场等环节加大监管力度,但在西湖龙井茶的实际产量与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环境之下,依然有大量的仿冒产品,且“做真太难,做假太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为加强品牌保护,杭州以数字化管理为突破口,于2020年构建“西湖龙井茶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采用“生产过程数据化、管理过程自动化、决策系统智慧化”的总体取向,运用杭州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化优势对西湖龙井茶的生产、加工、销售及市场运营进行数字化一站式管理,涵盖了西湖龙井茶基础数据库、防伪溯源查询、“西湖龙井”地理证明商标授权许可、龙井茶(西湖产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注册登记、产地证明标识申领发放和流向管控、市场监管、奖惩等诸多功能。2020年,虽然西湖龙井受到倒春寒、疫情人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产量减少,但依然实现了价格和产值的大幅度逆势增长。
2021年,为提高西湖龙井茶品质,杭州积极推进西湖龙井茶数字化管理系统二期项目实施,增设平台功能,为茶农、茶企提供更便捷、更智慧的服务。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监督下,有效遏制了实物茶标买卖现象。
数字技术的运用,不单单止于追源溯流、去伪存真,通过数字可视化建设以及网络平台搭建,能够破解当前各茶叶公用品牌“用工荒”这一难题。尤其今年年初,疫情的再次来袭,使采茶工的雇用与到位成为各产茶区的焦点问题。
“开化龙顶”区域公用品牌所在地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通过绘制可调剂采茶工分布情况的“三色图”,有效解决了用工荒这一难题。在这张图上,县里重点茶企的联系方式、茶企用工人数需求都标注得十分清楚。通过这张三色图,当地政府能够清晰地了解哪些茶企要招人,当前用工缺口的数量等问题,从而合理调剂富余采茶劳动力,保障茶叶的及时采摘。
建设以“武阳春雨”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其智慧茶园实现了产销全流程数字化。当地政府邀请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员作为指导专家,开发建设智能化云平台及智慧茶园手机APP,开展物联网数据采集,实现大数据的集成、分析和利用,有效的服务于茶叶生产。智慧茶园通过机械化建设,将鲜叶推青、杀青、烘干、制作、包装各流程纳入智能生产线。这条生产线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实现了“机器换人”。流水作业从以前一天三班倒的用工40人左右,降低至整个车间用工人数在5-6人,降低人工成本,解决了用工荒难题。
借助数字化应用,以品牌化为引领,以数字化为技术,助力品牌管理,提升品牌价值,这样的工作,在本次有效评估的多个头部品牌以及中坚品牌中,均得以开展,并受到很好的效果。这表明,在互联网时代,借助数字化技术,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开创新高度、拓展新市场、发展新生力量,不仅成为一种可能,更可以大力应用。
结语
在“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下,消费者愈加偏向理性消费,愈加关注健康安全。作为21世纪公认的健康饮品,茶能够为更多人带来健康已成为基本共识。在“国潮”品牌崛起、追求模古生活的消费趋势下,针对新世代消费者而言,我国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还处于相对弱势的消费认知状态。面对新一轮的挑战与机遇,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更需要进一步塑造中国茶以及各品牌自身的国内外消费市场,特别是新世代市场的正面影响力。未来,有3个方面,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更深入地融入区域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脱贫攻坚战已顺利收官,但“一片茶叶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必须继续。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应当更好地融入所属区域的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成为富民产业与富民品牌,以茶为原点,深入挖掘区域独特的地理生态、文化价值,融合多种经营业态,更多地将茶产业延长至第二、三及文创产业,更快地对接年轻化的消费群体,促进品牌年轻化,提供多样化的消费体验,整合大产区,塑造大品牌,坚守品牌独特价值,提供品牌独特消费意义,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民生幸福,多元消费满足、美好生活追求等发挥更立体、多元、有效的带动与联动作用。
其次,更广泛地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如今,我国茶产业已进入“茶为国饮”上升为“茶为国礼”的新时代。茶,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频繁出现在国际外交场合,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友好、诚挚的表达。茶,不仅仅存于其物质的形态,还应该是带有文化内涵、民族精神的存在。中国茶是代表中国形象的国家品牌,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是中国茶国家品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要思考并探索如何更好地整合区域资源,以茶为媒,讲述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茶及其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传播力,用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及其各地域文化提升中国茶的内涵,提高中国茶的文脉品牌化价值。
第三,更快速地应用数字化等科技创新。当代科技化浪潮一日千里,新的科技层出不穷。近年来大热的区块链、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经展现出与区域公用品牌结合的巨大潜力,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也不例外。部分案例的品牌化、数字化双轮驱动战略已经初现成效。这些技术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趋势洞察、增强消费体验、营造新的消费场景等方面呈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进一步提高品牌发展力,提升品牌的溢价空间。未来,拥抱新科技已经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种必然。
附: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单位:亿)
声明:本研究中所估算之品牌价值,均基于本次有效评估得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持有单位提供的数据及其他公开可得的信息,并以“CARD模型”为理论工具与计算方法,协同数字化技术应用,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的结果。本评估所涉及的品牌只包括在中国内地注册、登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来源: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主席在会见时送给他4两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茶叶。事后满腹狐疑的尼克松问周恩来:“怎么只有这么少的茶叶?”周恩来总理说:“一点也不少啊,这差不多是给了你半壁江山了。”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半壁江山”的大红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茶叶呢?
在武夷山深处的九龙窠,陡峭的崖壁生长着的低矮树丛就是名冠天下的大红袍茶树,它们至今已有360多年的树龄了,作为最初的母树,现在整个武夷山区,仅仅只留下了这六棵。每年制作出的茶叶只有区区一市斤左右。所谓“物以稀为贵”,从这个角度来说,四两大红袍茶叶也就接近半壁江山了。
陈宗懋(中国工程院院士):“大红袍应该说是福建乌龙茶,再缩小一点就是武夷茶里的一个代表,一个是生态条件优越,一句话就是加工技术讲究,这两个东西就构成了大红袍特殊的身份。”
相传明朝时候,一个书生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不幸病倒在路边。寺庙里的僧人将他救起,并给他喝下了庙里刚刚做好的一杯热茶,他喝完之后不久,病就好了。后来,这个书生中了状元,为了感念和尚的恩情,他来到曾经救命的茶树前,将身上的状元红袍披在茶树上,从此,武夷山便诞生了天下名茶大红袍。
赵大炎(原崇安县县委书记):“大红袍据传说都是贡茶,只有帝王将相才能喝到。2001年,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因为大红袍很珍贵,以一亿元的价值向保险公司投保。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当地政府曾派了一班部队到那里面专门看守大红袍。到了四十年代以后,就由主管部门专门雇一个农夫,常年住在九龙窠看(护)大红袍,一直延续到现在没有间断。”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在这八十年当中,每一天,都会有人慕名前来一睹这六棵古茶树的风采,但很少有人留意过树下默默守望的人。曾有多少人为了六棵茶树,以责任和承诺相继厮守,任时光变迁而坚持至今,这既凝聚了武夷茶人锲而不舍的精神又为大红袍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黄云飞(大红袍母树守护者):“我看了整整13年大红袍,但是没有人偷(茶叶)。1997年,有一个台湾游客,他说他当初在20多岁的时候,他在这里就看(护)大红袍,1997年来的时候已经91岁高龄了,重游大红袍。”
大红袍的珍贵,首先得益于它绝佳的生长环境。“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不知从何时起,武夷山的先祖就在山岩峭壁间种植下了这些茶树,它们不像其他地方的茶园那样成片集中,却相伴着流水飞瀑,绿树杂花,在最自然纯净的环境中,孕育出大红袍独有的神韵。
张文亮(武夷茶农):“我们武夷山种茶的土壤,都是这种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茶经》里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我们这基本都是这种石头风化形成的土壤。”
大红袍原本就是数百种武夷岩茶当中的一种,自古就和这些茶树一起,接受着武夷山水的哺育。而六棵母茶树的生长位置,更是占尽地利,充满传奇。
王顺明(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背靠大山,面临小溪,加上山顶良好的植被作为它的肥源,细水流下来,刚刚好这水不太湿也不太干,源源不断地吸收了天地之灵气。”
在方圆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中,大红袍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显然不止是因为它独特的生长环境和那个红袍加身的古老传说。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的问世与成长见证了这座名山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渗透了浓浓的武夷人文情怀。它最早的出处,也就成了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释泽道(天心永乐禅寺主持):“我们考证了很多历史,包括古书上都有记载,我们去查过档案局,确实这个大红袍从1951年以前,都是属于天心永乐禅寺的庙产。可以说也就是天心永乐禅寺的僧人在整个生活、参禅、修行的过程中,培植出来这个茶。”
作为一个茶树品种,文字记载的大红袍在武夷山的发现时间要远远早于现存的六棵母树的树龄。天心寺中至今保存着一块明代的圣旨碑,和一对御赐的石龙。史料上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大臣胡滢受明成祖之命,敕封武夷山天心寺为永乐天心禅寺。在他的一首《夜宿天心》的诗文中,写道:“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清晰地记述了胡滢夜宿天心寺,品饮大红袍的情景。
天心寺茶祖庙里供奉着的释超全和尚的雕像。明末清初,他写的《武夷茶歌》,是迄今关于大红袍制作最早的记载。也正是从那时起,大红袍才形成了它独有的制作技术,这种技术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乌龙茶制作工艺的核心。不过,大红袍茶树的奥秘,当初在天心寺,也颇为神秘,只有方丈等三两个人才了解得到。
整个天心寺,还有一位87岁的莲枝老师傅,年轻时作为方丈的侍从,曾经亲身经历过一次采制大红袍的过程。
黄贤庚(武夷茶文化专家):“我小时候,我父亲在天心庙做茶的时候,我们跟着和尚喝一点大红袍,不是芽茶,不是精茶,喝的是茶梗。那是小时候,印象已经很深了,感到神圣得很。”
陈郁榕(全国著名茶叶审评专家):“难以用语言来描绘它的香气和滋味的特点。1976年,有一天傍晚,大概5点钟的时候我们师傅叫我去烧开水。因为我是学徒,我不能上这个台面,只有等老师傅喝完走了,我要去清理的时候,剩下来的茶汤我喝。哇!这个跟前几次喝的都不一样。回头我就问那个老师傅,他说就是山上那几棵大红袍。我到今天想起来,好像我刚刚喝过一样,从来没有的这个味道。我后面工作了30多年的审评生涯,没有碰到这个味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大红袍就极为罕见,以至于这罐陈茶让主人珍藏至今也不忍品饮。
茶主人:“这刚刚好是一套。这是原来解放前的时候,武夷山有个继昌茶庄,这个商标是双雀,这个茶叶是原包装的,里面有一小罐特等大红袍。”
从茶叶包装纸上的武夷二字的写法来看,这罐茶叶至少应该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的产物了。
记者:“这个大红袍,会是母树大红袍吗?”
茶主人:“按理论上来推,这个应该是母本大红袍,大概在16克左右。”
文献记载,解放前500克大红袍市值64块银元,合4000斤大米。可见这罐小小的茶叶,在当时的价格也是不菲。
茶主人:“原来的防伪标跟这个一样,写着继昌,还有茶叶呢。对,这个味道也没变,你闻闻。”
对主人来说,这罐茶叶的珍贵已不在茶品本身,它的存在,印证了大红袍曾经有过的一段日渐稀缺的特殊时期。据史料记载,上世纪初,武夷山的天游峰、珠帘洞等地都曾有过大红袍茶树生长的记录,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寻不到它们的踪迹。倘若如今武夷山的大红袍仅留下那六棵母树,那么市场上将永远不会再出现商品化大红袍的身影了。
然而,事实总会有出乎人们意料的一笔。如今的武夷山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茶的集散与销售之地,茶旅结合的场景令人流连忘返,这其中,大红袍茶叶总是被摆在了最醒目的位置,它们又是来自哪里呢?
陈德华(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就在前面,品种园里没有挂牌子,有档案,但是没有挂牌子。一般人都不知道,现在武夷山所有的大红袍,都是从这五棵开始繁育出去的。”
近百年来,扩大大红袍种植与销售一直是无数武夷茶人的梦想,追梦者也不在少数,陈德华便是其中的一位。1964年,从农校毕业后,这个梦想就深深地扎根在陈德华的心里。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次,陈德华在省茶科所工作的同学奉命来到武夷山,对大红袍进行剪枝试验,陈德华趁机向同学提出,想要一枝做试验,但因大红袍母树的枝条太珍贵,老同学只得婉言拒绝。之后,陈德华始终惦记着那支被移植的枝条生长的情况,五年后,历史的机缘最终成就了他的愿望。
陈德华:“刚好1985年,有一个机会去参加福建省茶叶研究所成立40周年所庆,我去参加了。就向我的同学讲,我这个御茶园里面名枞有100多种,就没有大红袍,就要求他私下给我提供五棵大红袍。同学受我感动,临走的时候送给我五棵大红袍。我拿回来以后,就秘密地种在这里。”
在陈德华和同事们的精心培育下,这五棵珍贵的枝条全部成活了。从此每一年,都有新的大红袍茶树在武夷山适宜的环境中长成,它们都保持了母树的优良性状。从1991年市场上出现第一批商品化大红袍开始,经过20年的种植推广,碧水丹山间已有4万多亩新培育出的大红袍茶园。饮水思源,2006年,武夷山市政府决定对最初的六棵母树进行停采养护。而此时,大红袍早已进入了规模化生产。如今人们喝到的大红袍,既保存了母树穿越时光的那份岩骨花香,又融进了新一代茶人们在制作工艺上的传承与创新。甚至连冲饮的方式都成为了武夷山茶道文化里精彩的一笔。
王顺明:“含着岩骨花香的品质,那就是岩韵,其韵味给你的感觉就是杯中过三香:‘盖杯香、水中香、挂杯香’。你喝完之后,口中有三变:‘齿颊留香、唇舌生津、润泽回喉’。你喝了大红袍下去,岩韵就是这样。变化要亲身去体会它,你只有体验。有一股气往下冲,这股气好像是樟脑一样,就是歌唱家唱高音,气往脑门上去。”
大红袍活甘清香的滋味,与它的品种有关,更与它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有关。如今,大红袍制作技艺已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故的茶界泰斗陈椽老先生更评价它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作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而这种技艺,从采摘开始,每一个细节都凝结着武夷茶人们的辛勤和智慧。
和其他茶类的生产不同,四月底五月初的那段日子,才正是大红袍最好的采摘时节。茶园主人把每年第一天开始采茶的日子叫作开山,开山对他们来说是件头等大事。
采茶工人接过茶园主人发来的红包,就如同接过一份重托,接下来的日子,无论多么辛苦劳累都不会有丝毫的怨言和懈怠。这是一项无比郑重的约定。采摘大红袍并不是像其他茶叶那样要选用细嫩的芽尖。而必须要三四片叶子连同茶梗一起采下。
黄贤义(大红袍制作专家):“把这个叫芽心。它大了,也叫芽,也叫心。这个是三叶一心,太嫩的茶没有品质,太老的茶,太老化掉又影响质量。”
从采摘开始,接下来的30多个小时的时间里,制茶师傅必须夜以继日,连续操作,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固定的程序可以依照,做茶师傅必须每隔十几分钟就要及时翻看,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下一步的操作方法。稍有懈怠疏忽,一整批茶叶就可能前功尽弃。这样的劳作,远远超出了一般人每天精力和体力的极限。
大红袍技艺的最高境界,体现在外观上就是在叶底会显现出神奇的“绿叶红镶边”的效果。晒青和摇青的交替进行,使茶叶的边缘相互碰撞,产生了微妙的发酵过程。大红袍茶叶三叶一心,可谓“粗枝大叶”,但粗中有细,采摘时,叶梗如果有丝毫的破损和折断,制好的茶叶不但没有镶上红边,茶汤更会苦涩无香。所以,用手、用眼、用心既是大红袍品饮的窍门更是它制作技艺的精髓。
黄贤义老人一家世代做茶,如今家里的茶叶早已实现机械化生产,但家族中有个铁定的规矩:每年,一定有些茶叶是用最传统的手工工艺制作完成的。他们不愿祖宗留下的精湛技艺失传,更近乎固执地认为,最好的茶香里一定蕴含着人的情感。
黄贤义:“做武夷岩茶不是光靠技术,只有好的环境气候,再加上好的工艺,才能把这泡茶做好。”
制茶的工艺,人通过学习可以带走,但是大红袍的茶香离不开灵山秀水的独特环境。为了制作出最优秀的茶品,明末清初,黄家先祖,不远万里,从江西分水关举家迁入了武夷山中。
黄贤义:“我们十二代的高祖彦捷公,在明朝末年,在武夷山和分水关之间,来来往往,制作岩茶、种植岩茶、加工岩茶。当时刚来做茶的时候,交通不方便,我们都要爬山。夜间没有灯,没有饭吃,就吃地瓜、吃青菜充饥。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茶市很旺,我们的祖宗发达了,在武夷山办了自己的(茶)场,建了自己的厂房,开了自己的茶园,自己也知道怎么加工茶,怎么卖茶,而且在广东到处都有我们的茶行。”
因茶而起,与茶相伴。黄氏家族的创业史,更像是一部近代武夷茶人的奋斗史。正是他们薪火相传,拉开了武夷岩茶经世济民的帷幕。
大红袍产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刚繁育成功时的20吨,上升到2009年的1700吨。整个武夷岩茶的产量,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320吨的基础上,翻了18倍,达到5600多吨。这些数字向世人宣告,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王者归来。与此同时,武夷山茶产业链也在由第一产业茶叶生产,向第二产业茶饮料、茶叶深加工和第三产业茶文化、茶艺、茶馆、茶旅游等方向延伸和扩展。2008年,武夷山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9.39亿元。其中涉茶产业总产值8.05亿元,海外销售681万美元。带动旅游总收入达到26.97亿元。
作为这一切的见证人,茶界泰斗张天福老人心里格外欣慰,老人今年已有101岁的高龄了,他是武夷山最初评选的十大茶人里唯一还健在的。说起他的养生秘诀,就是一个茶字。家人说,老人每天要喝近百杯茶。爱茶、品茶、懂茶,不断思考怎样做出最好的茶是他一生的嗜好。
在内忧外患的抗战时期,张天福率领一批茶叶技术人员和制茶工人,在武夷山建立起大红袍等名枞最早的生产试验场所——崇安茶场,茶场后来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茶叶研究、教育基地,并且也是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的前身。当年,张天福老人在武夷山,把大红袍的传统民间制作工艺上升为理论结合实践的技术学科,并亲自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揉茶机,开创了茶叶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先河。
张天福(全国著名茶叶专家):“现在茶业的事情太多,等待我们做的也太多太多。现在就感觉一生中,时间不够我用,这是我一生的座右铭。”
如今,只要身体允许,老人还不时到各地的茶区走走看看,惦记着要在武夷山建造一块新的茶叶示范基地,把世界最先进的制茶技术传播给更多的人。
张天福:“茶尚俭,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
老人的一生在传播和改进大红袍制作技术的同时,也在践行着“从容淡定荣辱不惊”的茶之精神,如同那六棵大红袍老茶树一样历久弥新。
老人与许多武夷山人一样,还有一个心愿,要把武夷山茶文化的事业做大做强,既不断展现它丰富厚重的内涵,又科学合理地挖掘出它更大的经济效益,让茶文化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现在,以大红袍传统技艺为核心的乌龙茶制作技术已不再只是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授的民间工艺。当地的最高学府武夷学院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了茶文化与茶道专业,莘莘学子,继续传承着老一代茶人的智慧和精神。
杨江帆(武夷学院院长):“中国的茶叶,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流饮料。我们提出了一个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的概念和构架,正在研究武夷岩茶,特别是茶文化经济方面的发展。”
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成为了武夷山最具魅力的一个文化符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前来旅游品茗,开发合作。香港市民何一心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义无反顾地为了心仪的武夷山和大红袍,放弃了香港优越的物质生活,投资办起了有机生态茶场与茶叶加工基地。
何一心(香港茶企业家):“最后是一杯大红袍把我留下来了。可能到未来一辈子,我都要跟大红袍结下不解之缘了。
如果把大红袍看作是一种经济作物,它正不断地增加着地方和茶农们的收入;如果把它看作一种健康时尚的饮料,它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理念;如果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已深深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性格当中。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将伴随着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水,不断续写出新的传奇篇章。
摘要:武夷岩茶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品质特征使其成为中国茶界的璀璨明珠。本文通过对其的历史与文化、品质与特点、种植与加工、价值与功效、市场与前景和文化与创新等分析,阐述了中国武夷岩茶的千年传承与独特魅力。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敬请海涵(一家之言;2024.04)。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武夷岩茶;历史文化;现代价值
图/网络
一、武夷岩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1.1武夷岩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武夷岩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瑰宝,其起源可追溯至千年之前。据史书记载,早在唐代,武夷山地区就已开始栽培茶树,并以其独特的品质赢得了世人的赞誉。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夷岩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的茶类。
在宋代,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当时,武夷山的茶农们开始采用独特的岩茶制作工艺,通过精湛的技艺和严格的品控,使得武夷岩茶的品质更上一层楼。到了明清时期,武夷岩茶更是名扬四海,成为贡品,备受皇室青睐。
进入现代,武夷岩茶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武夷岩茶在种植、加工、品质控制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今,武夷岩茶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还远销海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中,无数茶农和茶商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和汗水。他们秉持着对茶叶品质的执着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使得武夷岩茶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同时,武夷岩茶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
展望未来,武夷岩茶将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不断推动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武夷岩茶的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为茶农和茶商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1.2武夷岩茶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
武夷岩茶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品质特征使其成为中国茶界的璀璨明珠。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夷岩茶不仅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赢得了广大茶友的喜爱,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代表之一。
据历史记载,武夷岩茶自唐代起便已开始种植,历经千年传承与发展,其独特的制茶技艺和品质特征得以保留和发扬。在中国茶文化的演变过程中,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品质,逐渐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代表之一。如今,武夷岩茶已经走出国门,成为国际茶界的重要一员,其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升。
武夷岩茶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历史传承和品质特征上,更在于其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与推动。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提升了中国茶文化的品质。同时,武夷岩茶还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没有武夷岩茶,中国茶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将会大打折扣。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武夷岩茶的地位和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提升。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武夷岩茶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二、武夷岩茶的品种与特点
2.1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介绍
武夷岩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瑰宝,其品种繁多,各具特色。其中,大红袍、肉桂、水仙和铁罗汉等品种尤为受到茶友们的喜爱。大红袍,作为武夷岩茶中的佼佼者,以其独特的岩香和醇厚的口感闻名于世。据史料记载,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的岩壁上,其产量极为有限,因此更显珍贵。肉桂茶则以其独特的桂皮香气和甘甜的口感受到茶友们的青睐。水仙茶则以其清新淡雅的香气和柔和的口感赢得了众多茶友的喜爱。铁罗汉茶则以其独特的岩韵和浓烈的口感成为武夷岩茶中的又一佳品。
在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中,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制作工艺,这也使得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例如,大红袍茶树的生长环境独特,其土壤富含矿物质,加上武夷山特有的气候条件,使得大红袍茶叶具有独特的岩香和韵味。而肉桂茶的制作工艺则注重发酵程度的控制,通过精细的揉捻和烘焙,使得茶叶中的桂皮香气得以充分释放。这些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制作工艺,使得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在品质上各具特色,深受茶友们的喜爱。
在鉴别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时,茶友们通常会根据茶叶的外观、香气、口感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大红袍茶叶的色泽乌润,条索紧结,香气浓郁持久;肉桂茶叶则色泽油润,香气独特,带有桂皮般的香气;水仙茶叶则色泽翠绿,香气清新,口感柔和;铁罗汉茶叶则色泽乌润,香气浓烈,口感醇厚。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观察和品味,茶友们可以较为准确地鉴别出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
此外,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大红袍作为武夷岩茶中的顶级品种,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成为茶友们争相追捧的对象。肉桂茶和水仙茶等品种则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适中的价格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铁罗汉茶则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品种在市场上的表现不仅反映了它们的品质特征,也体现了消费者对武夷岩茶的认可和喜爱。
2.2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与鉴别方法
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在茶界中独树一帜。其品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外形、香气、滋味和汤色等方面。首先,武夷岩茶的外形条索紧结,色泽乌润,富有光泽,这是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所赋予的。其次,武夷岩茶的香气浓郁持久,带有独特的岩香和花香,这是其生长环境和品种特性所决定的。再次,武夷岩茶的滋味醇厚回甘,入口后余味悠长,让人回味无穷。最后,武夷岩茶的汤色橙黄明亮,清澈透亮,这也是其品质优良的重要表现。
鉴别武夷岩茶的品质,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观察茶叶的外形,优质的武夷岩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无杂质。其次,闻其香气,优质的武夷岩茶香气浓郁持久,带有独特的岩香和花香。再次,品尝其滋味,优质的武夷岩茶滋味醇厚回甘,入口后余味悠长。最后,观察其汤色,优质的武夷岩茶汤色橙黄明亮,清澈透亮。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鉴别出武夷岩茶的品质优劣。
除了传统的鉴别方法外,现代科技也为武夷岩茶的鉴别提供了更多手段。例如,通过化学分析可以测定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从而判断其品质。同时,利用仪器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可以进一步分析茶叶中的香气成分和滋味物质,为鉴别武夷岩茶的品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在鉴别武夷岩茶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例如,不同品种的武夷岩茶在品质特征上会有所差异,因此在鉴别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品种特点进行判断。此外,茶叶的采摘季节、制作工艺等因素也会对品质产生影响,因此在鉴别时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鉴别出武夷岩茶的品质优劣。
总之,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和鉴别方法,在茶界中享有盛誉。通过掌握正确的鉴别技巧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品味这一千年传承的瑰宝。
三、武夷岩茶的种植与加工技艺
3.1武夷岩茶的种植环境与技术要求
武夷岩茶的种植环境堪称得天独厚,其独特的地理条件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武夷山地处福建北部,拥有典型的丹霞地貌,岩石裸露,土壤富含矿物质,为茶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此外,武夷山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为茶叶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据研究,武夷岩茶种植区的年均气温在18℃左右,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武夷岩茶种植环境的优越性。
在技术要求方面,武夷岩茶的种植和加工技艺同样精湛。茶农们世代相传的种植经验,使得武夷岩茶在品种选择、种植密度、修剪管理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同时,武夷岩茶的加工技艺也极为讲究,从采摘到制作,每一道工序都严格遵循传统工艺,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口感。例如,在采摘环节,茶农们会根据茶叶的生长情况和天气状况,选择最佳的采摘时机和采摘方式,以保证茶叶的新鲜度和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武夷岩茶在种植过程中还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茶农们通过合理的种植布局和科学的施肥管理,保护了茶园生态环境的稳定,同时也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这种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种植理念,不仅使得武夷岩茶在品质上更胜一筹,也为其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综上所述,武夷岩茶的种植环境与技术要求是其品质保障的重要基础。正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精湛的种植加工技艺,武夷岩茶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茶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3.2武夷岩茶的采摘与加工流程
武夷岩茶的采摘与加工流程,堪称茶界中的一门精湛技艺。在采摘环节,茶农们遵循严格的时节要求,通常在谷雨前后开始采摘,此时茶叶的嫩度、色泽和香气都达到最佳状态。采摘时,茶农们运用熟练的双手,轻轻摘下鲜嫩的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确保茶叶的完整性和品质。据统计,一名熟练的茶农每天仅能采摘数斤鲜叶,足见其珍贵程度。
采摘后的鲜叶需经过一系列精细的加工流程,方能成为品质卓越的武夷岩茶。首先,鲜叶需经过晾青、晒青等工序,使茶叶的水分逐渐散失,同时促进茶叶内部的物质转化。接着,茶叶进入摇青阶段,通过摇动使茶叶在竹筛上滚动、碰撞,促进茶叶发酵和香气的形成。这一过程中,茶农们需根据天气、温度等因素灵活调整摇青的力度和时间,确保茶叶的品质。
随后,茶叶进入杀青阶段,通过高温快速炒制,使茶叶停止发酵并固定品质。这一环节对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影响茶叶的口感和品质。经过杀青的茶叶还需进行揉捻和烘焙等工序,使茶叶形成紧结的外形和独特的香气。最终,经过精心加工的武夷岩茶呈现出色泽乌润、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的特点,成为茶界中的珍品。
正如茶圣陆羽所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武夷岩茶的采摘与加工流程,不仅是对茶叶本身的精心雕琢,更是对中华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茶农们的辛勤与智慧,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茶文化的精髓与魅力。正是这些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武夷岩茶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愈发熠熠生辉。
四、武夷岩茶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
4.1武夷岩茶的营养成分分析
武夷岩茶,作为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其独特的营养成分赋予了它丰富的健康价值。据科学研究表明,武夷岩茶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茶多酚是武夷岩茶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具有显著效果。此外,武夷岩茶中的氨基酸含量也相对较高,这些氨基酸不仅有助于提升茶叶的口感,还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
值得一提的是,武夷岩茶中的矿物质含量也相当丰富,如锌、硒等微量元素,这些矿物质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促进骨骼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武夷岩茶还含有一定量的咖啡碱,适量饮用可以提神醒脑,提高工作效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过量饮用可能导致失眠、心悸等不良反应,因此应适量饮用。
在营养学领域,武夷岩茶的营养成分分析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通过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深入研究了武夷岩茶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武夷岩茶的营养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人们合理饮用武夷岩茶提供了指导。同时,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叶的营养成分和健康功效,武夷岩茶也因此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综上所述,武夷岩茶的营养成分丰富多样,具有显著的保健功能。通过科学饮用武夷岩茶,人们可以享受到茶叶带来的健康益处,提升生活质量。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茶叶的营养成分和功效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适量饮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因此,让我们在品味武夷岩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注重科学饮茶,让健康伴随我们每一天。
4.2武夷岩茶的保健功效与科学依据
武夷岩茶,作为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不仅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赢得了广大茶友的喜爱,更因其丰富的保健功效而备受瞩目。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武夷岩茶的保健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实和认可。
多项研究表明,武夷岩茶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这些成分对于人体健康具有显著的益处。其中,茶多酚是武夷岩茶保健功效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研究表明,茶多酚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细胞衰老,从而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此外,武夷岩茶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对于调节人体代谢、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武夷岩茶中的矿物质如锌、硒等也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它们能够参与人体内的多种生化反应,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武夷岩茶在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也有着显著的效果。一项针对武夷岩茶饮用者的研究发现,长期饮用武夷岩茶的人群中,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不饮茶或饮用其他茶类的人群。这一发现为武夷岩茶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保健功效和科学依据,成为了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更多关于武夷岩茶保健功能的研究和探索,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五、武夷岩茶的市场现状与前景展望
5.1武夷岩茶的市场规模与销售渠道
近年来,武夷岩茶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其独特的品质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据统计,武夷岩茶的年销售额逐年攀升,市场份额稳步增长,成为茶叶市场中的一匹黑马。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武夷岩茶在销售渠道上的不断创新与拓展。
在销售渠道方面,武夷岩茶不仅在传统茶叶专卖店、大型超市等线下渠道占据一席之地,还积极拥抱互联网,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线上渠道拓展市场。线上渠道的兴起,为武夷岩茶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空间,也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便捷地购买到正宗的武夷岩茶。
除了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武夷岩茶还通过参加各类茶叶博览会、文化节等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活动不仅为武夷岩茶提供了展示自身魅力的平台,也促进了与消费者的互动与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武夷岩茶在海外市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通过出口贸易,武夷岩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赢得了海外消费者的青睐。这不仅提升了武夷岩茶的国际知名度,也为国内茶叶市场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武夷岩茶的市场规模与销售渠道呈现出多元化、创新化的发展趋势。未来,随着消费者对茶叶品质和文化内涵的日益重视,武夷岩茶的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
5.2武夷岩茶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
展望未来,武夷岩茶的发展前景广阔且充满机遇。随着健康消费理念的深入人心,消费者对高品质茶叶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武夷岩茶的市场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近年来武夷岩茶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同时,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武夷岩茶的销售渠道不断拓宽,线上销售占比逐年提升。许多茶企纷纷入驻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方式,将武夷岩茶推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此外,武夷岩茶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参加国际茶叶博览会、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等方式,不断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创新发展方面,武夷岩茶也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一方面,茶企注重提升茶叶品质,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优化加工工艺等方式,不断提高武夷岩茶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另一方面,茶企还积极探索茶旅融合、茶文化体验等新模式,将武夷岩茶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消费体验。
正如著名茶文化专家所言:“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武夷岩茶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将不断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未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创新发展的深入推进,武夷岩茶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六、武夷岩茶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6.1武夷岩茶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
武夷岩茶,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不言而喻。自古以来,武夷岩茶便以其独特的品质与韵味,赢得了无数茶客的青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夷岩茶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象征。
武夷岩茶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品饮方式上。其制作过程精细复杂,需要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了茶农的智慧与汗水。在品饮时,武夷岩茶讲究“闻香、观色、品味、悟韵”,这不仅是一种品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得武夷岩茶在茶文化中独树一帜。
武夷岩茶的传承价值则体现在其对于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代表之一,武夷岩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将古老的制茶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得这一传统茶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武夷岩茶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其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品质,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武夷岩茶这一传统茶品。他们不仅欣赏其独特的口感和韵味,更看重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可以说,武夷岩茶已经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一座桥梁。
综上所述,武夷岩茶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品饮方式上,更体现在其对于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象征,武夷岩茶将继续在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6.2武夷岩茶在创新发展中的探索与实践
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武夷岩茶不断探索与实践,力求在保持传统品质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转型。近年来,武夷岩茶产业积极引进先进科技,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和质量。例如,某知名茶企引入智能采摘机器人,不仅提高了采摘效率,还降低了人工成本,为武夷岩茶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同时,武夷岩茶在营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武夷岩茶成功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线上,利用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品牌推广,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线下,举办茶文化节、茶旅融合等活动,增强消费者对武夷岩茶的认知和体验。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武夷岩茶的品牌影响力,也为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此外,武夷岩茶还注重在产品研发上进行创新。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武夷岩茶不断推出新品种、新口味,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例如,某款融合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武夷岩茶新品,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一经上市便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武夷岩茶不仅保持了传统魅力,还注入了现代活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武夷岩茶有望在创新发展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张朋兵,编著.中国茶[m].沈阳:万卷出版有限责任公司,2024-04.
[2]罗军.中国茶密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04.
[3]余悦,叶静,著.中国茶俗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12.
[4]郑国建,著.中国茶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02.
[5]胡冬财.漫游中国茶[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23-06.
[6]罗军,编著.中国茶典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09.
[7]汉竹,王玲.品鉴中国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01.
[8]郭孟良.中国茶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09.
[9]马哲峰,著.读懂中国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11.
[10]郑培凯,朱自振.中国茶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01.
[11]毕节市农业农村局主编.中国茶全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10.
[12]宛晓春.中国茶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01.
[13]王春玲,著.健康中国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11.
[14]于观亭,著.中国茶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03.
[15]陈书谦,主编.中国茶品鉴[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07.
[16]陆羽.茶经[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06.
[17]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国名茶加工:武夷岩茶的采制工艺与保鲜技术[m].北京:农业教育声像出版社.
[18]中国标准出版社,中文国家标准.GB/T19460-2008,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z].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3-10.
[19]徐正炳,季玉琴.茶叶加工技术视频U盘+茶叶加工新技术与营销之武夷岩茶(2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周湘,主编.美丽潇湘--茶事卷之武夷岩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02.
图片
来源:探索N9,老九,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