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找到约233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循环经济视角下茶主题生态产业园的发展

摘要: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世界各国都在发展循环经济以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和气候变化,茶主题生态产业园围绕茶叶开展三产融合,有利于茶产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

关键词:循环经济、茶叶、生态产业园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绿色产品和健康的追求也日益提高。面对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我们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发展循环经济以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和气候变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从古至今茶在中国百姓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让人们喝到放心茶,如何实现我国茶产业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从循环经济的角度以我会会员单位湖北玉皇剑生态产业园为例探讨茶主题生态产业园的建设以及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01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追源

20世纪6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世界范围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唤醒了公众的环境意识,蕾切尔·卡森用文学的语言和科学的求证申讨农药和杀虫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呼吁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循环经济”一词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著名的“地球宇宙飞船理论”把地球比喻成一艘宇宙飞船,地球上的资源和资源再生能力有限,而人口却不断增长,如果人类想在地球上生活更长时间,就必须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力。1968年,德国资助的由商人、政客和科学家组成的,以人口、资源和环境为主要内容,以人类前途为议题的“罗马俱乐部”成立。1972年,受其委托进行研究的美国MIT斯隆管理学院专家丹尼斯·梅多斯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轰动世界的《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该报告运用计算机模型“World3”首次系统考察了经济增长、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为地球上的增长存在极限。《增长的极限》告诉人们,自然资源和排放等生态约束将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人类会走向灭亡。20世纪70年代以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开始引起全世界的重视,联合国多次召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会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开始在全球传播和实施。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各国竞相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本国的发展战略。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已逐渐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

200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中国开始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并在国家层面进行全面推广。我国自2009年1月起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十一五”到“十三五”时期,我国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等文件,指导和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循环经济政策制度更加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规划》对单位GDP 能源消耗、单位GDP用水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主要资源产出率,以及废纸、废钢、废有色金属利用量等具体指标进行了量化。

环经济又称“3R经济”,在实际操作中遵循“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三原则(称为3R原则)²。(1)减量化原则是指从源头控制,或者说是从输入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资源的消耗。它包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减少资源的使用两个方面。在生产经营阶段,企业应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或技术清洁生产,减少单位产品生产所使用的资源。在消费方面,该原则倡导环境友好型的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2)再使用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消费中尽量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同一物品,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废弃物。这就要求生产者对产品进行标准化设计和加工,生产使用寿命长的耐用产品,使产品零部件可以更换或升级换代。针对消费者,再使用原则提倡节约,反对浪费,鼓励消费者在将物品作为废弃物前对其进行维修再使用、返回市场或转给他人。(3)再循环原则也被称为资源化原则,是指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在生产或消费阶段产生的废弃物,或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的产品,从输出端尽可能将废弃物品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废弃物。再循环包括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和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再循环通过控制输出端,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新的产品,既节省了新资源又减少了废弃物数量,降低了末端治理的费用。

02 以茶为主题的生态产业园建设:以玉皇剑生态产业园为例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以茶为主题的生态产业园是以茶叶生产和销售为中心的循环型生态产业园,是以茶为主题的多产业融合体系。茶叶生产企业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践行3R原则,通过科技创新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从源头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污染,并进行对各种茶叶相关产品的再使用和再循环。生态产业园力图实现资源在茶叶生产、消费、旅游、文化等不同产业中的循环流动,实现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达到此目标,首先要从输入端开始实现茶叶的绿色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等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其次,要利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对茶叶进行制作和包装,降低资源的使用,增加茶叶的保质和保鲜期;第三,推进茶叶产业链的延伸,从茶叶种植和加工延伸到生态旅游、科普教育、文化休闲等,突破产业界限,实现跨产业循环。茶主题生态产业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使茶叶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

玉皇剑生态产业园位于“美丽茶乡”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是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叶生产基地,也是玉皇剑公司三产融合发展、开展茶乡旅游的核心。湖北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92年,2010年改制为股份制民营企业。在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引领下,玉皇剑公司积极推动“有机茶种植、茶产品加工、乡村生态旅游观光”三产融合发展战略,到2017年已形成玉皇剑加工展示综合服务区和茶庄园、茶公园、茶博园“一区三园”格局。公司自营茶园8000亩,核心合作面积5.8万亩。玉皇剑生态产业园集有机茶种植加工、茶叶科研、茶文化交流传播、茶园观光、茶乡旅游为一体,每年接待各类游客30多万人。

2.1 有机种植,科技引领,从源头开始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玉皇剑坚持生态种植和绿色发展理念,多年来按照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种有机茶,做健康茶”,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模式,坚持“标准化管理、有机化种植、清洁化生产”,从茶园生态环境维护到茶园管理,从生产到加工,从包装储运到市场营销,构建质量可控制可追溯的有机化生产流程。在茶叶有机种植方面,茶园实行人工除草,不用化学除草剂;施用安全的有机肥料,不使用化学肥料;不使用农药,使用“三诱一导”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为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公司每年从外地采购大量芝麻饼、菜籽饼作为茶园有机肥,并从内蒙古采购羊粪与采购的菜籽饼配合使用。茶园将废叶废枝和其他有机物制作沼气,又将沼渣沼液引入茶园,提高土壤肥力。

从2013年起,玉皇剑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与襄樊市农科院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团队在茶园环境改善、种植管理、清洁化加工、新产品研发、储藏和营销等环节提供相关技术支撑和服务。茶园开展的“三诱一导”绿色防虫技术就是在农科院专家指导下探索出来的。茶园采用LED窄谱电子灭虫灯“光诱”杀虫;根据害虫的趋光性,用黄、蓝粘虫板等“色诱”杀虫;应用茶尺蠖雌性成虫的信息素诱杀雄虫的“性诱”杀虫;利用赤眼蜂的寄生性为“生物导弹”定向杀虫。

玉皇剑坚持施用有机肥,不施用除草剂、农药和化肥,对茶园病虫害进行生物和物理防治,坚持有机化种植,这一方面保护了绿水青山,避免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提高茶叶的品种,让人们喝到放心的绿色茶。

2.2 建设高效标准茶园,实现茶叶的标准化、清洁化加工。

茶叶要做大做强,必须坚持标准化和规模化。玉皇剑公司大力建设生态茶园和高效标准茶园,淘汰劣质茶园,推广高香型绿茶茶树品种。近年来,公司引进种植鄂茶系列无性系优质茶苗2700万株。公司整合来生产卫生条件茶的小茶场,把分散的茶农集中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公司加强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更新机械设备,扩大加工规模,引进四条国内领先的精制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研发出高端红茶“襄阳红”系列红茶。

2.3 茶叶生产、加工和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实现资源的跨产业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不仅包括产业内循环,还可以跨产业循环。茶叶种植业可以和加工业、服务业等一起形成循环经济大圈。以循环经济理论发展茶叶产业要突破产业间的界限,将产业链扩展到产业外,跨产业实施循环经济法则。茶叶循环经济链由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领域之间通过资源交换、循环利用和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使资源得到最大化使用,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到最低水平,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玉皇剑生态产业园大力延伸其产业链。玉皇剑从茶叶种植和加工延伸到生态旅游、科普教育、文化休闲等,突破产业界限,实现跨产业循环。从2015年开始,玉皇剑打造“玉皇剑生态休闲谷”将茶产业和文化、旅游相结合,实现农业、工业与文化旅游业的深度融合。2017年建成了玉皇剑加工展示综合服务区和茶庄园、茶公园、茶博园“一区三园”,开展了以茶为主题的茶文化体验、茶叶开采节、茶王茶艺大赛以及相关娱乐休闲活动。其中,茶博园以茶为载体,集茶叶品种展示、茶叶科技示范实验、茶叶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被列为湖北省特色产业科普示范基地、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玉皇剑在五山镇的最高点设茶坛,茶坛之下是万亩生态有机茶园。百茶园有来自18个省份最具代表性的100多种茶树。每年3~5月,游客可以观赏有机茶制作全过程,还可以参与采茶、制茶,学习茶叶知识。玉皇剑还在筹建茶主题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和玉皇剑茶学院,深度挖掘和传播茶文化。

玉皇剑生态产业园通过三产融合使茶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方面,玉皇剑茶业带动了当地1万多名劳动力就业,3万多农民季节性从事茶园管理、茶业采摘,人均年增收入4500多元,促进了当地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方面,玉皇剑生态产业园作为湖北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营地和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被评为2021年湖北省休闲农业重点示范区,影响力广泛,普及了科学知识,传播了茶文化,有助于提高当地人口素质。园区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每年接待游客20万余次,极大地满足了居民的消遣娱乐需求。环境方面,园区的成功有利于鼓励践行循环经济,传播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丰富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原本可能从事高污染行业的,增加了当地居民从事绿色产业的比重,减少了潜在的资源浪费和污染。

除了上述方面,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茶主题生态产业园还可以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努力:

(1)提高茶叶的包装工艺,实现绿色包装。这包括包装的减量、包装物的绿色环保以及延长茶叶使用期限的保鲜包装。

(2)实现茶叶的回收利用。茶叶残渣含有土壤所需要的丰富的氮。如果茶园能够和餐厅、宾馆和茶室等茶叶消费大户合作回收茶叶残渣,让茶叶重回茶园作为肥料实施循环利用,将进一步解决茶园有机肥料的问题。

(3)对茶叶、茶花和茶籽等进行加工和研发,开发高附加值的多元化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从茶叶中提取的茶多酚、茶氨酸、儿茶素、茶多素、茶黄素等,可以广泛用于其他食品行业;低档茶叶可以加工成茶食品;茶花、茶籽以及茶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茶梗和剩渣也可以加工成相关产品。

(4)鉴于玉皇剑产业园区的游客多,游客来源高度集中的特点,开设公共交通服务。茶园可以购买大型公交车,供游客来往,并向游客收取一定费用。提供统一的交通服务可解决游客驾车行走乡村道路不便利的问题,用以减少园区大量私人汽车占地面积,同时一定地缩减驾车过程中的碳排放,达到“减量化”的目的。

03 总结

茶主题生态产业园围绕茶叶开展生产、加工和三产融合,利用科技创新改进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实现茶叶产品的优质、无害和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防止环境污染。茶主题生态产业园依托茶园,开发科普、文化、旅游等服务,既充分利用了农业资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茶主题生态产业园的建设有利于我国茶产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145-154.

2.解振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光明日报》2003年11月3日。

3.赫尔曼E.戴利,《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

4.Donella Meadows,Jorgen Randers,Dennis Meadows,Limits to growth:the 30-year update,Chelsea Green Publishing,2002.

5.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人民文献出版社,2020.

5.周松,《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成效和完善建议,循环经济,2021(9),5-11.

6.荆文娜、白雪,“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主要围绕三大领域展开,中国经济导报2021.7.8.

7.玉皇剑茶业年报,2017.1.9.,2018.1.17.,2019.3.12.

8.湖北茶业公众号,2021.9.1.,2018.12.3.

来源:湖北茶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安化县委书记熊哲文:推动茶产业、旅游业、中医药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3月7日上午,全县茶产业、旅游业、中医药健康产业专题会议在安化大剧院召开。会议动员全县上下要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业、中医药健康产业提速发展,为建设畅通、宜游、秀美、富裕新安化,构建安化产业扶贫与跨越赶超提供牢固支撑。安化县委书记熊哲文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会上,安化县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蒋跃登作茶产业工作报告,报告客观总结了2016年安化县茶产业发展情况,准确分析了当前茶产业发展的形势。蒋跃登指出,2016年是安化茶产业保持定力的关键之年,赢得了稳中趋进的总体态势,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2017年安化茶产业力争实现茶叶加工量7.5万吨、综合产值150亿元的目标。蒋跃登强调,促进安化茶产业发展的工作重心是:大力推进茶园基地升级;启动标准化、清洁化生产达标倒计时;不断完善和升级茶产业链条;搭建与完善茶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继续强化品牌建设、推介与传播。要优化公共品牌管理和建设,组织企业开展宣传活动,继续与主流媒体开展合作,鼓励营销模式创新;要坚决整顿行业秩序,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地标和公用品牌授权管理,规范市场营销行为。

 

 

安化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旅游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组长李太源就聚焦全域旅游,狠抓工作推进,举全县之力推动旅游产业三年大提速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李太源指出,旅游兴县是安化绿色崛起的攻坚要略,全域旅游是安化跨越赶超的全局工作,狠抓落实是旅游赶超发展的唯一途径,全县上下要按照县委的部署,全力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大提速行动,确保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年创建成功。未来三年要按照“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辐射强劲、服务规范”的要求,抓好3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提速行动,打造3-5个全域旅游特色乡镇,建设5-8个全域旅游特色片区,形成10-20条全域旅游特色主题线路,推出500个以上特色旅游节点或体验活动。到2019年,基本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全域覆盖、景区品牌全面提升、服务设施基本健全、产品线路全面优化,全县5A级景区达1家、4A级景区达3家以上,全县旅游接待人次达到 1000万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县GDP总量的15%以上。

 

 

安化是“湘中药库”、“中国厚朴之乡”、“全国黄姜产量第一县”。会上,县委副书记王新宇就中医药健康产业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做大做强安化县中医药健康产业,对于加快安化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赢扶贫攻坚战,助推贫困农户精准脱贫,促进“四轮驱动”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安化县将用5-10年的时间建成3-5个标准化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引进3-5家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发展100家以上中医药健康服务新型业态主体,申报1家国家级健康旅游生态园,申报1-2个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使安化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力争到第二个5年末实现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中医药健康产业综合产值达100亿元,税收贡献2亿元以上,将中医药健康产业打造成安化县又一个百亿强县产业。 

 

 

熊哲文强调,建设“畅通、宜游、秀美、富裕新安化”,其中“富裕安化”就是要依靠产业发展。安化县黑茶产业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夯实基础,把茶园建成生态茶园、有机茶园,黑茶生产标准化、清洁化要进一步升级,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与储备;要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一个繁荣的市场与仓储、物流交易中心,加快推进黑茶学校建设,完善产业配套,促进黑茶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展黑茶保健价值的研究,不断推出新产品;要加大产业整合和品牌整合,提升产品美誉度,大胆走出国门。熊哲文指出,旅游产业发展要树立全域旅游意识,要着重搞好城乡清洁工程,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城乡建设一定要有旅游意识,积极引导群众一起来发展全域旅游,同时也要注重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随着安化县交通的改善,来旅游的游客将越来越多,要有紧迫意识,做好开门迎客的全方位准备。做好全域旅游的规划,宜游景区的设计,完善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配套,以优质的旅游景点为龙头,培育一批各有特色,各具功能的小景区。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发旅游产品,把安化县打造成养生休闲度假胜地和全域旅游重要目的地。熊哲文指出,安化县中医药健康产业来势很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开门红,安化县多年的梦想即将实现,令人鼓舞。熊哲文强调,中医药健康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机,要汲取黑茶产业的成功经验与教训,高起点,大手笔来发展中药材产业,迅速做一个高品位、高规格的规划,全方位、深层次、高价值地开发安化县的中药材;要认真搞好行业规划;要按生态有机标准抓好种植基地建设;强力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建设,搞好基础建设,加紧包装特色园区,满足企业入驻需要;精心呵护已经落户的企业,搞好精准服务;分批有计划地引进人才,储备人才;制定准入门槛;加强与黑茶、旅游业的关联与研发。熊哲文最后说,茶产业已成为安化县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和中医药健康产业是作为支柱产业打造的朝阳产业,要通过打造,融合发展,在安化县富裕安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会议由安化县委副书记、县长肖义主持,安化县领导王益文、刘卫、邓友良、邹雄彬、陈飞燕、杨惠兴、黄瑛、刘化、伍亮、肖伟群、张勇、王良才、夏华凤、胡能华、李德辉、谭罗垠、杨慎之、王运明、廖小甫,安化县茶业协会会长、原政协主席李俊夫参加会议。

(来源:安化黑茶官方网站)

 

“茶旅融合”有哪些基本模式?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上升到全国战略高度,文件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的目标任务。茶文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茶旅融合对弘扬茶文化,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进而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茶旅融合是以满足“茶文化学习交流考察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开发出具有当地茶文化特色的业态、线路和活动,从而带动当地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消费的一种新旅游形态。以下将从茶旅融合机理、茶旅融合模式两方面对茶旅融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进行分析和解读。

茶旅融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机理图。

茶旅融合机理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视角出发,通过理念融合、市场融合、产业融合、业态融合和价值创造这五个维度,对茶旅融合的内在机理进行解读。

(一)理念融合

理念融合是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茶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其根本目的在于茶农脱贫、增收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都是绿色产业,都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理念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稳定之根本,茶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之一,以提升国民幸福感和福祉为任务,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二者在理念上充分融合。茶产业需要旅游活动帮助传播茶文化,促进茶叶消费,提升茶的影响力;旅游业需要茶产业的生态和文化资源提供旅游吸引物,满足具有茶旅游需求的消费体验。

(二)市场融合

市场融合是指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属性以及消费群体的市场需求能够融合。在资源属性层面,茶产业以存在于茶业、茶园、茶厂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为物质属性的呈现,以蕴藏在茶叶中的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为精神内涵的呈现,使得茶产业兼具了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感性、外在与内在的双重属性,喝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解渴,更是一种文化体验。旅游是游客基于对自身未曾经历的大自然、未曾了解的目的地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渴望,通过身体移动,从而满足精神愉悦和幸福感进而带来综合性消费的一种体验活动。从这种精神需求满足的层面来看,茶与旅游的体验具有高度契合性,存在着大量既喜欢茶又同时喜欢旅游,喜欢旅游又同时喜欢茶的消费者,在市场需求这个层面也具有较高程度的融合。事实上,发展茶产业比较好的地方往往生态环境比较好,茶园景观、茶叶生产、茶业品评和茶道展示也具备发展旅游的基础和载体,这也是为什么茶旅游能够得到蓬勃发展的原因。

(三)产业融合

茶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生产要素的内在耦合性,这种耦合性驱动了两大产业内部要素的耦合与资源的共享。围绕茶这一主体,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可以分离出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流通、茶叶消费这四项基本环节,而旅游产业链包括资源规划和开发、旅游产品生产、旅游产品销售、旅游产品消费四个环节,这两个产业在人力资源、生产过程、消费体验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耦合性与共享性。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本质上就是改变了原有茶产业的生产函数,茶产业不再完全依赖茶叶生产销售的收入,旅游收入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茶农因为旅游业的参与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眼界得到开阔,发展空间得到释放。当然,对发展旅游业的经营者来说,也因为茶旅游扩大了旅游经济的增长点。

(四)业态融合

业态融合或者说业态创新是产业要素耦合下的必然趋势与结果。将茶产业的要素贯穿于旅游产业链中,通过茶与观光、体验、教育、展示等交叉渗透融合,形成“茶+观光旅游”“茶+休闲旅游”“茶+研学旅游”“茶+节庆活动”“茶+度假旅游”等多种消费业态。具体来说,围绕优良的茶园生态和景观资源可开发茶庄园,利用茶园生态、生产和文化资源,发展研学旅行产品和休闲产品,建立基于茶园空间场域多功能利用的茶文化和茶消费体验基地,形成一系列如采摘、炒制、包装、品评、习茶、电商直播等特色化休闲服务项目,促进茶业各环节与旅游产业链的深入融合。这就要求茶旅融合的设计者充分考虑茶旅游消费者的各层次各方面需求,精心设计线路、活动和产品,从而真正实现“身旅心游”,给消费者带来深度体验的旅游活动。

(五)价值创造

茶旅深度融合主要通过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在优化茶产业生产函数的基础上为乡村振兴带来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大维度综合价值的创造。从经济价值视阈看,茶旅融合以茶俗茶事茶文化为主题的节事旅游、以茶叶生产为主题的工业旅游、以茶学为推动的研学旅游等业态创新形式延展了新市场、新客户,增加了茶产业新型收入增长点,也推动了茶企的品牌升维。从社会价值视阈看,茶旅融合使得旅游产业的“综合属性”嵌入茶产业中,带来多元就业路径,为乡村增加新型就业岗位,例如茶旅融合乡村合伙人、讲解员、茶艺师、文创工作者等。从生态价值看,茶旅融合打通了绿色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的通道,同时茶旅融合借助旅游标准化还带来卫生设施、交通设施等乡村公共服务的提升,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从文化价值看,茶旅融合带动茶文化、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茶旅融合模式

茶旅融合需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茶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模式。根据核心吸引物和依托物不同,茶旅融合模式基本可分为三大类,即产品依托型、体验依托型和活动依托型。

(一)以产品为核心的茶旅融合模式

以产品为依托的茶旅融合模式,根据产品属性差异可分为两类:一是“茶文化+商贸城”模式,主要体现为以茶加工、茶商贸为核心功能的茶产业园区。该融合模式侧重以茶城为载体,是知名度较高的核心茶产地较多选择的发展模式,例如福建政和中国白茶城。通常而言,茶城位于城区或交通便利区域,通过出租或出售商铺等形式吸引知名茶企入驻,从而形成茶产业集聚区。随着商圈影响力的扩大,以日渐增长的庞大消费群体为依托,商贸城将衍生开发茶文化休闲、茶生态地产等产品。二是“茶文化+文创产品”模式,该模式是指借助文创将茶文化显性化、IP化、实体化,一方面使得茶叶品牌、茶叶包装等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创造茶叶以外的茶文创衍生品,增加趣味性、文化性吸引物。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而茶文化是我国核心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文创设计开发的良好基础,茶文创或将成为文创大品类。当前我国茶旅融合业态中缺乏茶文创产品体系构建,这将是茶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以体验为核心的茶旅融合模式

以体验为依托的茶旅融合模式,根据体验内容和载体差异可分为三类:一是“茶文化+乡村旅游”模式,该模式以乡村为载体,以茶文化或茶产业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乡村发展为茶文化旅游村。该模式主要依托某一自然茶村,在茶产业基础上开发如采茶、制茶、品茶等一系列体验项目以吸引游客,并结合乡村其他旅游资源例如生态民宿、农家餐饮等,延长留客时间。二是“茶文化+休闲度假”模式,该模式为乡村旅游的“进阶版”,提供相对高端和多元的茶旅体验项目,以茶文化休闲度假庄园为主要表现形式。茶文化度假庄园通常集种植加工、文化展示、度假养生于一体,并向游客提供茶道体验和培训、茶文化博览等体验项目或定制化体验项目。三是“茶文化+文化展示”模式,该模式通常以茶文化博物馆、茶马古道等为主要载体进行呈现,如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四川蒙顶山的“世界茶文化博物馆”、漳州“天福茶博物院”等,向游客展示有关茶的历史文化、趣味故事、相关知识等,让游客体验茶礼和茶俗。

(三)以活动为核心的茶旅融合模式

以活动为依托的茶旅融合模式,根据活动内容差异可分为两类:一是“茶文化+研学教育”模式,该模式将茶文化学习提升为研学活动,面向中小学生、对口专业学生或茶文化爱好者提供科普研学。该模式常以茶文化研学基地为载体,通过展示讲解、文化表演、茶艺体验等方式,向游客传播茶学知识和文化。二是“茶文化+节庆活动”模式,该模式主要借助多元的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参与。随着节庆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国内茶叶主产区纷纷以茶为媒,定期举办茶叶节、茶文化节、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博览会等,促进茶叶商贸发展和茶文化交流。此外,部分地区还将体育元素、音乐元素、创作元素等融入茶园,举办茶文化路线骑行赛或马拉松大赛,甚至将音乐会、写生摄影大赛等艺术活动融入茶园,带来了茶旅融合的新形式。

作者简介

易开刚

浙江工商大学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成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茶周刊,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32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