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与微生物的关系

找到约593条结果 (用时 0.029 秒)

从“黑曲霉致癌”的谣传,看人与微生物的关系

1

微生物既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包括幽门螺旋杆菌这种纯坏的菌在具体场景中也有积极的一面),微生物与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反复博弈形成协作关系。而现在既有“人类中心”主义的科学家,也有“微生物中心”主义的科学家。

2

在一个说黑曲霉致癌还能上热搜的时代,会不会需要更多“微生物中心”主义的文章?

下图是列文虎克的显微镜,这个东西据说只有他一个人会用,但他就是用这个看到了细菌长什么样。列文虎克对微生物毫不反感,但随后人们却集体进入了谈菌色变的时代。因为焦虑和恐惧才是传播的最佳媒介。

推荐书籍【英】埃德·扬《我包罗万象》

“黑曲霉致癌”的说法,最近好像热搜了。

以前我做媒体的时候,经常也会看到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非专业人士,可能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会说出一些不是那么准确的东西。那我们发布文章里这些内容要不要采用,就需要非常谨慎,避免误导。现在的部分自媒体显然就不管那么多了,原则就一条,什么有流量就报道什么。

其实这个话题,之前这段时间科普的人应该已经非常多了,

我反而想聊点别的。

1

什么是“黑曲霉”?

但我们还是先把该做的科普做掉。

首先黑曲霉是个什么东西?

黑曲霉在人类发酵工程当中,应用非常广泛。应用在食品发酵工业当中,主要的作用,就是糖化。

需要用到黑曲霉的食品工业非常多。

比如酿酒、做醋、做酱油,各种各样的酱类。

△示意图片来自网络

对中国人而言,你能想象一个没有酱油的世界吗?没有醋没有酒的世界吗?

如果说“黑曲霉致癌”是真的,那么会发生什么?

2

“黑曲霉”不在致癌物清单

所幸黑曲霉不会致癌,我们不放心可以查一查这个表。

(可自行查看【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

黑曲霉在吗?

它没有啊。

3

普洱茶乱象

科普完了,我们来聊聊我想谈的是什么?

诸位看官看普洱茶现状,是不是很好玩?

有人说生茶不能喝,有人来说熟茶不能喝,有人说老茶不能喝。形成为一个循环。

表面上看,可以说,这个行业混乱,或者责怪于个别人的个别行为。

但是我们把眼光拉长一点,

就会看到一个时代,一个思潮的演变。

4

人类与微生物

我之前写过一个文章(发酵食品,茶叶与人类生活——从茶叶传播的历史片段浅谈普洱茶对现代人的意义(合集))。

其中摘录过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

以前古时候的人看不见微生物。

但是有种感觉,好像有一种自然之物,古人会利用这些东西,做出各种各样的发酵食品。

那个时代的人,跟微生物是和谐共存的。虽然不太清楚微生物是什么,但是也不是特别惧怕。

一直到显微镜发明,我们看见微生物了以后,

人对于微生物的态度就急转直下了。(但不包括最早看见微生物的列文虎克)

我们对于微生物的早期研究,集中在微生物导致什么病,以至于人就特别害怕微生物。因为恐惧才是最好的传播媒介。

人们对于微生物的早期反馈都是隔绝。

这其实也没多久,小几百年。

像胡适写给他儿子的家书也在写:

你要记得下面的几件事:

(1)不要买摊头上的食物,微生物可怕!

(2)不要喝生水冷水,微生物可怕!

△胡适及家书

可见那个时代,像这样的大知识分子,对待微生物的态度也是这样的。

但事实上人类是跟微生物共生的。

我们接触的微生物当中,绝大部分其实是好的。只有极少数的微生物是致病的。

人离不开微生物。

你要维持身体的健康,不是说所有的微生物隔绝掉,

而是让好的微生物成为主导,

它反过来会形成屏障,

去抑制不好的微生物。

如何去衡量一个好的发酵食品?

一方面我们通过经验性的论证,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地用过来了,它是不是安全?

另外一方面,

就是我们通过现代科研手段去解读其中的微生物。

比如说,就普洱茶而言。

之前有人说它长黄曲霉,会致癌。

黄曲霉致不致癌?

致癌。

但是呢,恰恰就是在茶叶发酵的这种环境当中,

黄曲霉无法形成优势,黑曲霉类和酵母会形成优势。(普洱茶中含有致癌物黄曲霉吗?| “吃草的老虎”是会被饿死的)

这些优势菌占据位点之后,就可以抑制其他杂菌、其他致病菌的存在。

所以,普洱茶为什么是安全的?

所有的发酵食品为什么是安全的?

不是因为它无菌,

恰恰是因为它与微生物形成了共生。

优势菌能够成为一道屏障去阻碍杂菌,

这种和谐共生保证了我们的安全。

这样的健康,比单纯的无菌是更真实有效的,

更回归到,我们人类本来需要的那个状态。

5

正确看待微生物

我们今天在互联网上还看得见在谈菌色变的风潮。

但这是一种应该已经被淘汰的陈旧概念。

从整个历史的潮流上来说,最近这样的事件还会不断的出现。

但是每一次出现之后,不断的去科普的这个过程当中,

大家也会渐渐地重新认识微生物。

我们这个世纪,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将从上个世纪的“人跟微生物的隔绝”,

渐渐的回归到“人跟微生物的共生”。

来源:茶叶进化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张三说茶:虽然没喝到好茶汤但是学到了普洱茶知识

今日周末,阳光明媚,闲来无事,翻出前一段时间的一饼熟茶,就是这饼下关七子饼茶高山乔木

包装外观
图片描述:产品信息

当时选择这饼茶的时候,一个是看着下关沱茶这个大品牌,一个是看2017年这个年份。但是实际收到之后,看他上面多出一个泡饼字样,心里就嘀咕,以前的茶饼上没见过这个字啊?这是什么意思?立刻问问普洱茶网

原来泡饼指的是茶饼压制的紧密程度,与它相对的是铁饼。

铁饼,是采用特殊方法压制的七子饼,饼型扁平,压得非常紧实,后有乳钉,以其坚如铁,状如饼而得名。铁饼因在加工成饼时的模具外部压力较大,成形后较一般的茶饼更坚硬,不易撬,但可以很好地保持香气。”“泡饼,一般情况下是常规的七子饼,使用布袋加以成型,传统石磨压制而成。泡饼表面微突,背面有一个小窝,条索清晰,饼型较松,易撬开。

茶叶压制成铁饼后,茶与茶之间的空间就会变得很紧凑,这时,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就非常的小,空气中的水分、温度、氧气、光线等因素对于茶饼的影响自然也就不会太大。茶中的微生物能够更好地保存下来,茶叶的酚类,酮类与叶绿素的氧化就缓慢了很多,茶质就能更好地保存。

所以,我们认为铁饼更适合长期储存。与之相反,泡饼茶叶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多,更利于茶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促进转化。因此,相对于铁饼来说,泡饼其实更适合短期转化存储。如果你想要存一点茶,又想尽快喝它,还想要一个不错的口感,那么泡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不管是铁饼还是泡饼,我们首先得保证这款茶本身的原料就够优秀。因为只有好的原料加上好的工艺才能成就一款好茶。有了好茶我们才能更好的存放它,让他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下进行转化,以达到它最好的口感。

以上内容摘抄自普洱茶网

又看到醒目的加粗黑体字台湾总代理商名称:台湾博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这饼茶实际是属于这个台湾博瑜公司的,那么谁该为这饼茶的质量负责呢?是不是博瑜公司定制的?

喝个茶也要想这么多,怪累的。管它属于谁,好喝就行了。打开看看里面吧。

图片描述  

印象中茶饼是比较松,而且边缘有些散。当时还以为是运输过程中磕碰导致的,现在想想跟它是泡饼应该有关系。因为当时没有拍完整的茶饼,只能看看现在的撬开的小块的了。条索尚紧实匀齐,但没有油亮的感觉,大概就是不算吧。

下面为大家呈现从第一泡到第十泡茶汤颜色的变化。

图片描述 1
图片描述 2
图片描述 3
图片描述 4
图片描述 5
图片描述 6
图片描述 7
图片描述 8
图片描述 9
图片描述  10
图片描述:从第一泡到第十泡颜色对比

虽然浪费了一些水,但这样能让各位更方便地看到茶汤颜色的变化过程。我也是蛮拼的。

下面说说我的泡茶方法。第一道水洗茶醒茶,然后静置两三分钟,让茶叶充分苏醒。然后前三泡都是秒出汤,从第四泡开始五秒出汤,往后都稍微延长一点时间。到第九第十泡的时候几乎要泡三分钟才出汤。

茶汤的颜色深红明亮,但是并不透彻;茶汤杂质较明显,从第二遍的空杯中就能看出来,倒出茶汤后茶杯中有明显的杂质残留。

香气不突出,渥堆味儿明显;前三泡滋味儿浓厚,但是第四泡第五泡的时候还是有一种醇厚饱满的感觉,堆味儿也完全消失了,到了第八九泡的时候基本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图片描述  叶底

其实,我并不是太关注叶底,总以为我们喝的是茶汤又不是吃叶底。但是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叶底能够很好的反应一款茶叶的好坏。我们并不是要看叶底是芽是叶,或者完整还是琐碎,而是要看叶底是否有活性,用手触摸有弹性者为佳。这款茶的叶底明显欠嫩,比较僵硬。

总结这次喝茶虽然没有喝到适口的茶汤,但是学到了知识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茶道茶道,茶的知识浩如烟海,我还是仅仅接触了普洱茶这一个类别,就有我终身学不完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只有接触的茶多了,喝的茶多了,才能逐渐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我只是茶界的一个小学生,一个爱喝茶的普通人,愿以茶为媒广交天下朋友!我的文章中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批评指正。如果您也是以为爱喝茶人,请您点击关注我。https://baijiahao.baidu.com/builder/preview/s?id=1682043616661408127

打开百度APP,关注作者解锁全文


浅谈发酵食品,发酵食品,茶叶与人类生活——从茶叶传播的历史片段浅谈普洱茶对现代人的意义(一)

按:本文从发酵食品的视角谈茶叶传播及普洱茶对现代人的意义。部分内容原载《普洱》杂志。今全文刊发,并作修正。全文分9个部分,分6期发布,第1期发布的内容包括第1部分。全文完整目录如下。

1、浅谈发酵食品

2、茶的最初形态是什么样呢?

3、茶的功能性与传播

4、茶的杀菌作用与茶文化传播

5、茶的补充膳食纤维作用与茶文化传播

6、咖啡碱的刺激作用与茶文化传播

7、茶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8、普洱茶与当代人肠道菌群养护

9、普洱茶保健的部分机理浅谈

人类文明的兴起伴随着非常多的材料和技术。

茶是东亚祖先驯化出来的重要物产,它联合了中原和草原,汉地与藏地,通过茶马古道将中国文化带向世界。

发酵则是全世界文明发展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是文明的催化剂,帮助人类提高了生存优势。

1、浅谈发酵食品

所谓发酵食品就是人类利用微生物将食材进行再加工获得的食品。

一本书名为《食品微生物学》的教科书,其中前言说,在7000年前,已有人类在采食菌菇。

我觉得野生菌不能算作发酵食品,而且人类最早食用野生菌的时间应该远早于符号记载。

但发酵食品和野生菌还是有很多相同点的。

一些小麦粉,给它加点水,揉成个面团,放碗里忘了。不久之后一些真菌就会发生,这些真菌会把面粉里很多营养物质的微观结构改变。微生物不但改变了面团的物理结构,也增加了面团的风味。古巴比伦人把这个发酸的面团拿去烘烤,就做成了类似今天的面包。这个事件可能诞生在6000年前的一次偶然。

发酵现象更多时候与食物储存有关。

今天的城市人对于食物发酵与储存没有像古人那样的重视,这是因为今天不但有冰箱,还有超市,让我们每天都有新鲜的肉类和蔬菜可以食用。

虽然古人在某些特定时间和区域也有类似今天冰箱的设备,但却没有现代化农牧产品供应体系。如果不做好食物储备,是没法儿生存的。

食物储备,与发酵相辅相成。

比如葡萄没有办法长期储存,做成葡萄干就可以多存一阵子,要是做成葡萄酒就可以存十几年到上百年。新鲜的肉类也没办法储存,古人会在肉里添加一些盐,做成腊肉,火腿一类的发酵食物。

为什么要放盐?因为如果不放盐,微生物的生长不受控,很快肉会完全腐烂,全部营养都被微生物消耗殆尽。放盐会使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控制。所以想做出好吃的火腿就要掌握一个度,让微生物产生对人类有用的变化,而又不至于消耗掉过多的营养。

葡萄酒也是一样,好的葡萄酒都不是用特别甜的葡萄酿出来的。葡萄里面有糖,但要是只有糖的话,微生物就会疯长。所以酿造葡萄酒还需要关注葡萄皮中的单宁,糖是微生物的养料,而单宁会把微生物控制在合理范围。

除了利用成分控制微生物,也可以利用环境控制微生物。

因纽特人的传统美食腌海雀,整个制作过程不用加盐,捕获的海雀也不去毛不去内脏,完整地塞进一只新鲜的去掉内脏的海豹皮囊中。然后把海豹挤除空气封好口,埋在石窖里发酵半年左右,就可以直接吃了。在北极圈内,寒冷的气候让微生物难以爆发,有一个外壳的保护足够了。

发酵技术的本质,一方面是给微生物提供营养,另一方面是给微生物一定控制。

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不同的文化传统,会产生不同的发酵技术。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当中,可以看到当时中国人对发酵已经利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各种谷物各种肉类都可以变着花样发酵。

这时的发酵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储存食物,更是为了追求美味了。

对于游牧世界来说,牛羊奶十分重要。没有办法长期储存的新鲜牛羊奶,就可以通过发酵变成可储存的食物。世界上任何一个对牛奶有强需求的民族,都会产生出各自制作奶酪的方法。而雪域高原的藏民不单会做奶酪,还会先把牛奶当中的酥油提出来。酥油大概可以存一年左右,存放一段时间的酥油内质会被微生物部分改变,更利于消化,也属于一种冷门的发酵食品。

近年出版的一本讲发酵食品的书《不生不熟》,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人类在学会用火之前,就学会了发酵。

作者给出的理由是差不多19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直立人的臼齿就开始变小,这说明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吃的食物变得好咀嚼了。但人类学会用火的时间是大概50万年前。

什么让食物变软的呢?发酵。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路途中,发酵早已深度参与。

但人与微生物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17世纪,在显微镜发明之后,人们直接看到了微生物。到了19世纪,科学家又提出了“病菌”这种概念,由于片面的认识和宣传,当时的人们把微生物视为病源,尽力躲开。

这是胡适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片段,当时知识分子的观念可见一斑:

“你要记得下面几件事: (1)不要买摊头上的食物,微生物可怕。(2)不要喝生水冷水,微生物可怕。……”

发酵食品也在潮流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无菌食品成为了一种风尚。

远离微生物不是人体需要的生存方式,导致了今天人类的很多健康问题。

所幸,随着人体微生物组研究的大量实质性进展,越来越多的报道也在传播微生物的正面价值,发酵食品迎来了一个全新时代。

来源:茶叶进化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73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