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滋味的表现图片

找到约327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从藏茶客角度:只靠喝,能选出一款有存放潜力的茶吗?(下)


春茶季快要结束了,你选到自己心仪的普洱毛料了吗?


面对源源不断发过来的十几种茶样,你是不是也陷入纠结:该怎么选择普洱茶毛料呢?选什么样的毛料可以越陈越香呢?


上一期我们从制茶人的角度说了怎么样做,才能做出一款可以越陈越香的普洱茶。但对于消费者而言,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


一款款茶样摆在眼前,看不到品种、树形、环境、工艺,靠什么来判断?


答案是:喝。


喝活性、看包裹度。



1
概念审视:越陈越香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个定义:

 

什么是越陈越香、以及越陈越香这个过程是如何在茶饼上发生的?

 

我们指的越陈越香是指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滋味越来越醇和、茶汤越来越厚、喉韵越来越深。

怎么理解这个事呢?

 

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会发生两种变化:氧化和微生物转化。

 

氧化前期可能会有剧烈变化,但会让茶叶越摆越散、越来越淡;而微生物转化可以释放出更多游离氨基酸形成风味、让不可溶于水的纤维断裂开,使溶于水茶汤越来越醇厚。

 

我们要的越陈越香,就是尽可能减少氧化,把茶叶的转化送上微生物转化的道路。






微生物转化路径  简示图




2
初阶:从活性、后调判断糖苷类物质的留存量




什么样的茶能够有这样的变化?

 

原料好,工艺对、仓储好。在专业术语上表述,就是糖苷类物质能够提供给微生物养料。


什么样的茶糖苷类物质保留多?换个简单理解的词,就是活性好的茶。


活性怎么喝出来?喝余韵、喝后调。


曲线表示口腔中的活性表现 



活性好的茶入口你以为是6分,但慢慢来,余味一浪又一浪堆叠,原来这个茶有10分!



活性弱的茶入口表现可能惊艳,也许有个8分,但喝下去之后,余韵会逐渐减弱、戛然而止……原来这就是5分的茶



做个类比:假如我们把喝茶像闻香水一样分成前中后调,那么喝之前闻茶汤是前调,喝到口腔里面是中调,那喝完以后嘴巴里面回味的余韵就是后调。

 

一个茶后调中留存的回甘、生津、清凉感时间越长,这个茶它的活性就越强。


活性越强的茶就越值得存放,而且我们也能判断这个茶原料很好,同时工艺做得也不错。


一个茶汤进入你口腔的这个过程,香气、滋味、质地,这些前调和中调就是他的风格;而一个茶的后调就是活性。


风格由品种、工艺决定,高下因人而异;活性由原料的上限和工艺的下限共同形成,指向这个茶能走多远,这是品质线。


这就好比我们吃鸡,清汤还是黄焖,这是风格;跑地鸡还是速成鸡,这是品质。


喝出一款茶活性有多强,也就是回甘生津清凉感有多持久,就好比吃出这是跑地鸡还是速成鸡。


具体怎么感受后调的持久度呢?


后调的持久度,也就是回甘生津清凉感的持久度。


如果你是第一次训练,没有导师指导,容易把“清凉感”混淆。我们先找一个容易感受的抓手:生津的持久度。


划重点:持久度。


毕竟,是茶叶都会有那么点生津的,抓住持久度的生津才能准确判断活性。


可以把感受集中在舌面。


喝完茶以后,过一会。


想象你的舌面就像一片沙滩,轻轻一抿,分泌沙滩上涌上一层一层的海浪(就是这样的生津啦)。


一定是停留一段时间依旧不会消失的连绵生津,仿佛有源头活水一般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活性不好的茶,喝完茶以后,停留一会,你抿啊抿,舌面还是干干的,就像被烈日晒干的沙滩一样。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


湿润的沙滩 vs 干涸的沙滩(图片选自网络)


同时伴随着生津的,还有回甘。回甘的持久度。


什么是回甘?


简单来说,就是茶喝完了停留一会,你还能感觉到嘴巴很甜。只是,有些同学没有经过训练不能准确辨别出来,其实好的茶样喝多了感官就能慢慢被打开。


但是刚开始喝不出来没关系,反正我也是这样,先抓住“生津持久度”的把手慢慢训练。


而伴随生津和回甘的,一定是清凉感。闭上嘴巴,唇齿间像刚吃完薄荷糖,丝丝凉意。(这也同样需要抓住生津的把手,慢慢训练)



3
中阶:从包裹度判断工艺



一个茶有“活性”,茶的后味、后调、余韵持久,那么,就有了越陈越香的物质基础。“活性”是这个系统里的“增强回路”:活性越强、转化越快。


一个系统里有“增强回路”,自然也有“调节回路”。所谓调节回路,就是这个物质越多、转化越慢。“糖苷酶”就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系统中的“调节回路”之一。糖苷越多,茶叶在保存过程中部分就会被“氧化”,越存越淡。


怎样避免糖苷酶呢?杀青杀透杀熟,灭糖苷酶。所以一个茶要越陈越香,既要有活性,还要杀熟杀透。但是呢,要再最短的时间杀熟杀透,时间过长活性会减损。



听起来很复杂吧?我也这么觉得。


来,这里有一个技巧:当一个茶杀青时间刚刚好,工艺每一步都基本到位时,茶汤就能呈现一种玄妙的状态:


包裹度。


你学过评茶吗?学了评茶喝不懂包裹度,那么还没学到位。它是一个专业的审评术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茶水分离。


包裹度这么感受:


当你把茶汤含在口腔里面的时候,你发现它是包裹着的,有立体感,有框架感的,而不是散开的。有包裹度的茶汤,含在口腔里面滚来滚去,它是一个整体,茶水结合非常好。

 

你想象一个画面:露珠落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有的还是完整的一颗,但有的已经散开了。有的茶尽管很浓郁,但在你口腔里是“摊开”的;有的茶是“立体”的,有框架的。后者就是包裹度。


注意,不要包裹度和粘稠度混淆起来。


有些茶汤尽管是粘稠的,但它在口腔中毫无框架,像瘫软的泥巴;而有些茶汤不那么粘稠厚重,质地轻盈,但工艺好它还是包裹的,轻盈却立体。

 图片选自网络)



| 如果一个茶活性特别好,包裹度不好怎么办?

 

这样的茶陈化潜力是折半的。


实际上它也有几年的仓储潜力,但时间久了的话,还是不会存的太好。


因为包裹一般是主要是由工艺中的杀青决定的,如果茶叶杀熟了还好,但如果说它没有杀熟,这个茶有可能会越存越淡,逐渐成为所谓的“无味之味”。

 

所以如果你想进行的是时间较长的仓储,且想要茶叶越存越好,还是要重视包裹度。





4
高阶:从喉韵判断大小树




如果活性和包裹度都掌握了,那高阶要喝的一定是喉韵。

 

喝喉韵主要是考察这个茶的原料是大树还是小树。其实一般来说活性好,包裹度强的茶,喉韵也是不会差的。


怎么去感受喉韵呢?


活性是茶汤在口腔内,时间维度的延展;包裹度是茶汤的立体度;喉韵就是茶汤在空间维度的延展。


有的茶所有的美只在口腔绽放,咽下去就没了;有喉韵的茶,从口腔一直延展到你的喉咙、食道、胃部,一直有氨基酸的存在感,“一线喉”。


茶汤咽下去之后没有分散,依旧成团的滑下你的食道直入丹田,氨基酸物质填平了你身体的沟壑,有一种喝了鸡汤一样的鲜爽,浑身通畅。


但喉韵的感受是个选修题,这需要大量的品鉴训练,也需要真正喝到喉韵明显的茶,才能作出对照。

 

这里要注意的是:


喉咙有刺激感、有收敛性,有点燥,不代表这个茶没有喉韵。茶汤到喉部有刺激感,有多方面的原因:新茶阶段的刺激感,可能是多酚类过多有刺激或者是糖苷分解的错觉,如果活性好包裹度好,放一段时间就好了。





星球测评 | 腻烦了传统茶具?送你四种最新颖的泡茶大法,又酷又帅!


大家好,欢迎来到茶叶星球测评空间站,今天,我们来玩点不一样的~~

盖碗奶茶、煲仔奶咖,潮人们无所不用其极,各类器具纷纷被开发,So,你还在用传统的紫砂壶、盖碗、玻璃杯泡茶吗?

其实啊,还有很多很有趣也很有新意的泡茶方法,想知道吗?赶快往下看,性急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戳视频观看~~



试试法压壶,孙俪也在用哦

最近孙俪用法压壶冲泡六堡茶的小视频广泛传播,的确,法压壶确实很适合用来冲泡黑茶比如六堡茶、熟普,孙俪泡茶很有想象力也不拘一格,堪称时尚泡茶达人了。

据说,这个造型的冲煮器具是1852年由两个法国人Mayer和Delforge发明,而我们熟知法压壶是1929年,一位马力金工匠人和一位商人共同得到了一份名为——“活塞过滤咖啡装置”的专利(专利中描述了一种与活动杆相连的金属罐,杆子底部有孔洞,上下各夹有一层法兰绒。手动拉动活动杆后,活动杆就在圆柱形容器中活动。“将拉杆按到底,”发明者写道,“过滤后的咖啡就留在了拉杆上方,清清爽爽。”)随后,一家米兰公司注册了法压壶的修改版本专利后,法压壶才渐渐被人熟知。

法压壶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实用,不仅可以泡咖啡还可以泡茶(听说,法压壶起初用作冲泡红茶,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冲茶器)

还有的小伙伴用它打奶泡、压果汁,请自动脑补画面~

当然,它也有难以克服的劣势 —— 难冲洗,滤网容易留有咖啡油脂,长时间会有油蛤味。(小技巧:用开水烫他,可以干掉一大批残留油脂)


冲泡方法:

1.温器

2.磨豆——茶叶不用研磨,可直接使用原叶茶

3.投粉——投茶(8-10g)

4.冲泡(冲泡咖啡时可用搅拌棒搅拌,搅拌后的咖啡粉容易浸出油脂;350ml-400ml)

5.浸泡(茶叶浸泡30秒)

6.按压、出汤

难度指数:

趣味指数:

滋味指数:

建议用茶:条索大(身材魁梧的)岩茶、单丛;深度发酵的黑茶(熟普、藏茶、六堡茶等)

PS:法压壶还可以打奶泡哦~绵密的奶泡超出你的想象,赶紧DIY一杯奶盖茶吧!喜欢甜食的小伙伴,记得加糖哦!


咖啡手冲壶泡茶,很有大师范儿

你能想到发明这种“滤泡式冲泡”方法的人是一位家庭主妇吗?她叫梅丽塔,德国人。100前的这项发明改写了德国和世界饮用咖啡的历史。梅丽塔喜欢喝现煮咖啡,但她是一位完美主义追求者,非常讨厌留在残留在齿缝间的咖啡渣。终有一天她突发奇想,在铜碗底部打了一个孔,从儿子的书包里拿出一张吸墨水纸放在上面,冲入热水,顿时醇香的咖啡便透过吸墨水纸滴入壶中。她就这样发明了能滤渣并保留醇正咖啡香的滤泡方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挑剔的人往往会创造出新东西,因为,她们挑剔)后来,她注册了“梅丽塔公司”,并用自己亲笔签名Melitta作为产品注册商标,直到现在。

故事讲完了,为什么在那么多咖啡器具中,手冲咖啡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常见的非重型设备咖啡器具:摩卡壶、法压壶、爱乐压、虹吸壶、比利时皇家咖啡壶、聪明杯、越南滴滤杯、冰滴咖啡、法兰绒咖啡、冷萃咖啡、爱尔兰咖啡

因为,手冲咖啡最大的特点——变化。

咖啡豆的研磨度、水温、粉水比、冲煮时间、闷蒸时间、萃取时间......每一项参数都会影响咖啡风味。所以要得到一杯无涩感,风味明显,回甘很强烈的咖啡要经过不断的练习。手冲咖啡的器具也有很多,比如:HarioV60、沙漏咖啡壶、卡里塔蛋糕滤杯。接下来,咱们试试用手冲壶冲茶叶~


冲泡方法:

1.叠滤纸、放滤纸

2.磨豆——把茶叶碾碎

3.温器:把滤杯、滤纸、分享壶,用热水温热;再把分享壶中的热水倒入杯中,温热杯子(是不是跟泡茶的步骤很像?)

4.放咖啡粉——放茶叶

5.冲泡:闷蒸20s+冲泡。细水流、稳定的、旋转注水,使每片茶叶都被浸润到(ps:冲咖啡可不是这样哦,emmmm,更难一些)

6.品饮:啜吸法(像喝粥一样,使茶汤快速雾化在口腔中,在“岩茶”那期分享过,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跳阅。

难度指数:

趣味指数:

滋味指数:

建议用茶:高香型茶叶,如单丛、祁门红茶或者是你的最爱,所以我选择了老寿眉,你也可以混一些花、果在茶叶内,或者放在分享壶中,也很美味哦!

各种配搭,等待你开发~PS:茶叶要碾碎哦!


妙用香槟杯泡茶,很是优雅!

除了咖啡器具,酒器也可以用来泡茶哦~

酒杯泡茶,首选身材担当——香槟杯。

香槟杯杯身与闻香杯相似可聚香、玻璃材质易观汤色,适合冲泡嫩度较高的茶,比如龙井、恩施玉露、君山银针、白毫银针等。

冲泡方法:

1.温器

2.投茶(1g)

3.注水(水温85℃,7分满)

4.静止30秒后,即可品饮

难度指数:

趣味指数:

滋味指数:


最后,祭出星球boss神器:智能泡茶壶!

最近发现,老板出差再也不吐槽没茶喝了,感觉自己要失宠了~

暗暗观察中发现,老板竟然有“随身泡茶小秘”。

不仅会语音提示泡茶时间,还自带音乐,我不服气!我要一决高下!


“主人您好,我是您的泡茶小助手”小巧玲珑、随身携带、方便清洁,这样的小可爱我也好喜欢~但我不能怂!

通过和老板的深入探讨,发现这枚小可爱还式有提升空间的:比如玻璃材质的她在茶汤展现上欠佳,如果是景德镇的高岭土瓷器材质茶汤表现会更胜一筹。所以老板,也只是出差的时候会带上。。。

泡茶选择模式上没有黄茶,普洱茶也没有做生普、熟普的区分,要知道生普属绿茶、熟普属黑茶,在冲泡上不太相同哦~

所以,看来我的地位目前也并不会轻易被动摇的,哈哈哈!

难度指数:

趣味指数:

滋味指数:


茶叶星球の秒懂百科

①泡茶基本步骤:

泡茶没那么难,掌握逻辑,勤加练习(手法),动脑思考(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容器大小、投茶量多少、出汤时间等等),你也可以泡出超级无敌好喝的茶!

泡茶的基本逻辑:温器、投茶、醒茶、冲泡、出汤、品饮

②咖啡器具大全:

视频中的小姐姐(艺凡)是持证(SCA)咖啡师哦,她曾写过一篇关于“咖啡器具”的文章,基本罗列了all咖啡器具,感兴趣的下伙伴可以点击跳阅“可能是最全的咖啡器具合集”。艺凡手动笔芯


下期预告


写在后面的话

茶为国饮,什么是国饮?老百姓喝得起,可以天天喝、门槛低、味道好、对身体好的才能称为国饮。但很多人不喝茶,为什么?

水太深、不会选、不会泡......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茶叶把年轻人拒之门外。作为不年轻的90后、00后,我们要为茶叶发声!茶,并非玄学!它喝起来真真切切。“一片树叶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便有了茶。”至于茶艺、茶道等我们老了,自然有所体会。我们想做的是:让你爱上这杯茶。

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评测同类茶叶,以直观的视频、图片分享每款茶的品质特征,帮小伙伴们挑选适合自己的茶,然后,爱上茶!


投茶量,决定一款茶汤滋味的关键,绿茶、普洱茶、白茶不外如是

  《1》

  春天,在桃红李白中,一路怒放。

  邻居院子里的那株山樱花,花期已过。再出门,邂逅的只有那一树的叶子,在料峭的春风当中摇曳。

  等到春天彻底过去,山樱花又将结出饱满的果子,又是一番令人垂涎欲滴的画面。

  在春季里,倒春寒时常拜访。
图片描述  


  每一回倒春寒来的时候,都会让人手足无措。分明已经清洗干净,收起来的羽绒服,再一次被取出。

  果然,春茶季还没到,不能着急收衣服。待上太姥山,这些“战斗”装备,用的着。

  春意浓,却也春寒料峭。

  足不出户的日子,尚未结束。

  茶,仍旧是每日打发闲散时光的最好选择。

  昨儿喝茶,心血来潮,在朋友圈里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喝茶时,你都称茶了吗?

  结果倒也是意料之外。

  竟有一小部分茶友,是随意投茶。

  “没有称的,都是大概量一下。”

  “不称茶,随手放,根据经验来做一个小小的判断。”

  “从来不称茶。”

  这也只是冰山一角,不称茶的习惯,并不是个案。
图片描述  


  《2》

  有一年,到武夷山去寻茶。

  朋友给推荐了一户茶农,慧苑组的,听说茶农祖上三代,对于水仙茶的制作,都特别有研究,朋友说,在他们家喝到的水仙茶,将是独一无二的。

  给朋友送了个白眼,岩茶制作,本就独一无二,你找出两款一模一样的茶看看。

  每年采摘的天气,制作的工序,做青的时间,任一环节,都会影响茶叶滋味,自然找不出一模一样的两款茶来。即使是同一个制茶师,也不可能。

  直接忽略朋友的好评,中肯喝茶,不能被左右,否则带上了标签喝茶,就没有意思了。

  夏季的午后,天气特别热,躲进这位茶农的家里喝茶。

  茶农热情好客,又看是熟人引路,拿出了三款还不错的水仙茶招待。
图片描述  


  烫壶温杯之后,投茶。

  茶农的投茶方式,果然简单粗暴。

  只见他大概地抓了一把,轻轻地摇晃了两下盖碗,又扔了几根条索进去。然后就准备开始冲泡。

  等到换了第二种水仙茶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做法,大概抓一把,抖动几下盖碗,又拿了几根条索出来,目测一下投茶量差不多了,就开始继续冲泡。

  连续三泡茶,都没有见茶农称茶。

  呃……

  茶农果然豪迈,喝茶与我等小女子不同。咱们称茶,都是要拿出一把小秤,称到相应重量之后,不能多,更不能少,才能放心冲泡。

  家里有茶山,果然底气十足。

  当时也不知是不是因为投茶量不准确,这些水仙茶,怎么喝都不对味,甚至有一泡还特别地苦涩,滋味浓烈,印象分,并没有很高。

  心中疑惑,“难道茶农泡茶,都不称的?随便抓一把就泡?”

  也不是。

  到了另一户茶农家里喝茶,他的做法,又不一样。人家在泡茶之前,是要称一下的,称8克岩茶,用常见的倒钟型白瓷盖碗冲泡,盖碗容量,大概在100毫升左右。

  而且这个茶农称茶,还不是用我们平时见到的这种电子克秤称茶,而是用砝码,也就是天平秤,是物理课上,能见到的那种砝码,特别有趣。一下子,让喝茶变得高大上,又富有趣味性。
图片描述  


  只是,这种砝码秤不如咱们平时用的电子克秤方便。

  当然,用什么秤这倒不是重点。关键在于茶农在喝茶前,是要称茶的,也讲究准确称茶。

  毕竟,准确称茶,对于茶农的销售而言,很重要。

  《3》

  对于茶农而言,投茶量准确,才能让茶叶表现出最佳水平。

  在茶农这儿,泡茶的目的性也很明确——销售。

  一泡茶,泡完之后,能达到销售的目的,才算是物有所值。

  为了销售,必然要让茶叶的表现,达到最佳水准。为了能让茶叶有一个好表现,精准投茶不可少。

  您别看投茶量这一细节,它的变动,直接影响茶叶的滋味。

  之前就写过一篇文章,关于武夷岩茶投茶量多增加0.3克后,对香气、滋味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多了0.3克之后的岩茶,显然会滋味会更加浓郁些。这些浓郁的滋味,在有的茶友口中,就变成了苦涩。有着苦涩味,滋味太浓的茶,反而不让人喜欢。
图片描述  


  喝了这类茶后,茶友甚至还会给茶叶打上品质不好的标签。

  你看,原本是好茶,结果因为投茶量太多,反而成了劣质茶,得不偿失啊!

  然后,人家就不买单了。茶,就只能砸在自己手上了。

  茶农深谙此道,才知道精准投茶的重要性。若是没有精准投茶,到家里喝茶的客人一喝茶,结果不喜欢这样的味道,自然就不会产生销售。

  要是茶滞销了,对于茶农而言,那真的是愁云惨淡。

  自然,学会精准投茶,更为重要。

  没有精准投茶的,大概是还没有发现这一因果关系,不知道这小小的投茶量,也是会影响茶叶的印象分。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投茶量,就是撬动岩茶品质的那个支点。

  《4》

  精准投茶,并不只是茶农要注意,咱们身为茶客,同样也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

  没有养成精准投茶的习惯,它很有可能成为喝茶的拦路虎。

  有的茶友听完之后,会觉得这是危言耸听。

  甚至于之前还听说过,用秤称茶,是不专业的喝茶方法……

  呃,说不用秤称茶,这才是非专业。

  有此认识,只能说他对茶叶的认识,并不深刻,还不能体会到投茶量对茶汤滋味带来的巨大影响。

  这味蕾,该有多迟钝,才喝不出这些差别?

  说真的,投茶量这件事看似虽小,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稍不留神,投茶量太少,就会让茶叶泡出的味道,偏淡。这种偏淡的口感,对于茶叶本身品质展示而言,并非好事。

  淡的茶,会让人联想到茶叶的内在物质不足,顺带的就是联想到茶叶品质太差。

  你一旦对这款茶产生质疑后,对于茶掌柜的不信任感,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将会发生连锁反应,最后将所有的信任感摧毁。

  与之相对的,是投茶量太多,也会影响我们的喝茶体验,而且这种投茶量太多的做法,比投茶量少,还更摧毁茶叶形象。

  投茶量太多,会导致茶汤的浓度太大。

  茶汤浓度一旦太大,喝完之后,就会觉得滋味苦涩,而且是那类能给舌头带来毁灭性伤害的苦与涩。喝完之后,只会让你怀疑自己喝的是黄连,而不是一杯茶。

  至此,它也将会影响我们对一款茶叶的判断,很有可能,与好茶失之交臂。

  《5》

  茶友说,自从看了你们的直播之后,我也买了一个同款的电子秤。还好买的早,要是晚了,物流停运了,都买不到了。

  当然,茶友要表达的重点,还在之后。

  “喝茶前称茶,发现确实多一点,少一点,口感差别特别大。”

  是啊,这就是精准投茶的重要性。

  多一些,少一些,都足以影响茶叶的品质。而且这些影响,将会直接影响我们未来喝茶。

  好在,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一把专业的茶叶克秤解决。

  标准投茶量,才能喝出茶叶真正的香气口感,这都是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

  那么,茶叶的投产量,又该如何控制?不同的茶类,它们的投茶量,放多少合适?

  经验之谈,投茶量分享。
图片描述  


  以下分享的投茶量,都是用100-110毫升左右的白瓷盖碗冲泡,如果列位看官的盖碗容量,大于此容量,或者是小于此容量,请按照等比例换算。

  白茶——5克

  散茶、饼茶、新茶、老茶,都可以按照这一投茶量。

  不建议增加,也不建议轻易调整。这一投茶量下,是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示白茶的鲜香与醇爽。

  岩茶——8克

  不论水仙、肉桂、大红袍,轻火茶还是高火茶,同样是建议大家投茶8克。

  至于为了方便售卖,一斤茶装成60泡,而增加投茶量,这一做法,也不建议使用,最好的还是投茶8克。

  红茶——5克

  冲泡桐木红茶时,这一比例,是最佳。金骏眉、正岩烟小种,都可采用这一投茶量。

  普洱茶——8克

  冲泡生普或者是熟普时,投茶8克,是最佳状态。

  绿茶、黄茶——5克

  泡绿茶,通常是用玻璃杯冲泡,一般200毫升水,搭配3克绿茶。改用白瓷盖碗泡茶,仍旧选择投茶5克。

  《6》

  除了用白瓷盖碗冲泡,有的茶类,还会选用煮茶法。

  像是老白茶,会采用煮茶法。

  改用煮茶法,那么它的投茶量,就要调整,就不能按照5克茶,搭配100-110毫升的比例换算。如果按照这一比例煮茶,茶汤煮出来,将会变得比较浓烈,刺激,甚至还是苦涩。

  这一点,希望茶友们能够及时调整。

  换作煮茶,因茶与水接触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投茶量要适当减少,茶水比例,要换。

  根据白茶的状态,咱们可以调整茶水比例。

  煮干茶。

  干茶,即没有冲泡之前的茶叶。

  在这一情况下,注水300-400毫升,投茶2-2.5克足够。

  不建议多投茶,否则易苦涩,尤其是高山老白茶,更不可轻易增加。

  煮叶底。

  叶底,即冲泡过多次,茶叶吸水后的状态。

  一般叶底,是先用盖碗冲泡所产生的,投茶量通常是5克。在这一情况下,5克的叶底,搭配300-400毫升左右的水。

  叶底,因为经过多次冲泡,内在物质已经有部分被消耗,故而投茶量要多一些。

  投茶量太少,将会增加煮茶时间,甚至是煮不出白茶的风采。

  是以,精准投茶,不可缺少。

  《7》

  有的人觉得,不就是喝个茶嘛,怎么这么麻烦?

  精准投茶,并不是麻烦,而是讲究。

  精准投茶,也不难。

  您只要准备好一个电子克秤,在正式冲泡前,称取出相应重量的茶叶,就行。

  步骤,并不繁琐。

  但是,多了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可以让你的茶叶,变得好喝十倍都不止。

  关于精准投茶的好习惯,建议茶友们可以养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找到约315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