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企商业模式

找到约944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湖北何时培育出本省的A股茶企?

前言

茶与酒,是中国传统两大饮品,颇受中国人喜爱。如今A股的白酒板块,已经成为消费股的市值龙头。但A股4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却没有一家以茶叶为主业的上市公司。

如果将上市作为企业一个赛程节点,那么截止目前,并没有一家中国茶企顺利跑至终点线,在闯关途中几乎失败无一幸免。

“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作为产茶大省的湖北,何时培育出本省的A股上市企业?”

“7万家茶企不如一个立顿”?

市场规模3000亿元,关注度却不高!

上市,一直是中国茶企的执念。然而,茶企上市之路,却是屡败屡战。比起新茶饮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狂飙突进,原叶茶品牌显得低调且神秘了许多。

今年,原叶茶行业龙头八马茶业上市事宜又有了新动态,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八马茶业审核状态变更为“中止”,而此时距离其递交上市申请已经过去了大半年。同时,澜沧古茶也在冲击“中国茶叶第一股”,原本澜沧已经在IPO的道路上了,结果在IPO大会的前一天澜沧古茶却突然撤回了IPO申请材料。

可预见的是:未来几年,A股茶企上市第一股,终究还是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作为产茶大省的湖北,如何在《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实施后发展壮大甚至产生本省的A股上市企业?

01

湖北茶企生产销售经营现状

湖北茶企数量多而分散,普遍缺乏规模化的销售渠道,因此在一定标准之上对上游茶厂进行批量化采购,才能保证茶企的议价能力。

事实上,集中对初制茶进行采购的确是湖北茶叶大厂的惯用做法。

目前主流茶企基本上都是收购茶叶的初制成品后再进行精制加工。这是因为前期的养护成本和加工成本太高,而且茶叶很难通过规范化种植实现茶品品质的规范化。

龙头茶企在产区基本都有专业的采购经理,在现场冲泡、收茶。茶行业相对传统比较念旧,如果不出问题双方基本能够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从茶企商业模式上看,大部分企业采用自主生产、自主分装与定制采购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产品,且以定制采购为主,在销售端,茶企通过“直营+加盟”、“线上+线下”的全渠道销售体系统一对外销售产品。

其生产模式主要分为自主生产与自主分装两种。自主生产模式下,茶企参与主要精制程序,并在拼配、烘焙等核心环节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自主分装模式下,茶企仅参与部分末端精制程序,主要为拣杂、装箱等。

在产品销售层面,茶企主要分为直营与加盟两种,其中直营模式又分为线下直营和网络销售两种。值得注意的是,其加盟商拥有对加盟店的所有权和收益权,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事实上,加盟商贡献了很多茶企接近半数的销售收入。加盟店虽然占据了收入的半壁江山,但是其收入和毛利率却远不及直营店。

02

湖北茶企发展痛点

采茶难度高,机械化和工业化无太多用武之地

茶叶的等级不同,这一点需要人工来分辨。袋泡茶可以实现机械化,因为最后茶叶都会被切成碎末,无所谓芽头还是叶子。而在原叶茶基本采茶都是采芽头,只能依靠人工挑选和采摘。

茶叶种植仍然是“靠天吃饭”

天气的好坏、雨水的多少,都会影响到茶叶的品质。现在采茶工人基本是上了一定年纪的阿姨,再过10年、20年采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采摘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创新力低、产品存货高,存在滞销风险

茶企创新能力偏弱,对市场诉求把握不准确,产品品种质量与消费升级需求有一定差距,高附加值、适销性好的创新产品占比不高,导致库存不断加大、供需不对等现象加剧,出现存货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导致价格下降或出现滞销等情况。

传统的思维变成了茶业走向现代化的掣肘

茶叶是东方经验思维的产物,它强调个人经验,强调大师和手工,讲究代代传承。茶产业年轻人少。在很多茶农看来,祖祖辈辈的操作经验已经足够他使用了。更何况,很多茶企大厂来合作社收购可能一单就能收走茶农一年的产量,因此,他们也没有动力开拓新的销售渠道。

核心产区产量太低,成本过高

高端茶叶具有稀缺性。可能几万一斤的价格都不算高端茶叶的天花板。在湖北以“产区名称+茶品类”命名的茶企不在少数,因为产量关系,一旦大企业进入某个核心产区,往往会导致整个产区茶叶价格的暴涨。少数做核心产区概念可以做精做高端,但是大规模演变为企业行为,则会局限企业的发展,湖北茶企品牌美誉度滞后,这也导致湖北茶叶很多时候看起来有品类而无品牌,茶客不买品牌茶。

市场集中度低,茶叶销售渠道混乱

目前湖北茶叶类产品的销售渠道包括线上销售、品牌连锁店、茶叶批发市场、茶城、农贸集市、超市、百货中心等,商户散杂的局面一直存在,线上运营不专业、线下市场环境较为混乱。小茶企的规范经营、品牌意识、品质保障都不强。

“家族式企业”经营,缺乏职业经理人

一些茶企实际控制人存在血缘和姻亲关系,且从其实控人占股比例和高管任命来看,更像是一家“家族式企业“。在企业初期,家族式企业经营能够保证内部团结和更有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家族式企业经营不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规律,也容易引发外界对于其可能存在关联交易的关注,让资本市场疑虑,让上市变得困难。

03

湖北各界在行动

针对湖北茶产业发展困难,湖北省政府出台了《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给予多种政策红利,并且设立了链长制——一条产业链一名省领导领衔、一个牵头单位负责、一个专家团队指导、一个工作专班推进。还要全力打造“五绿一红一黑”七大区域公用品牌;实施龙头壮大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强力推进茶叶生产标准化、优质化;实施市场拓展工程,构建多元营销格局,开发茶叶新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

恩施州将核心代表“一红一绿”即“利川红”和“恩施玉露”茶品牌授权生产范围扩大至全州所辖8县市的91个乡镇。赤壁将公共品牌整合,为茶企发展赋能……

“请你喝杯湖北茶”,集结32家龙头茶企,共同响应省农业农村厅“振兴湖北茶”计划,抱团助力千亿茶产业强省的建设,同时通过网络主播培育、线上策划、线上运营等公益活动,继续免费帮助湖北茶企抱团向外宣传,构建线上运营能力生态系统……

04

湖北茶企未来IPO之路

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酱、醋企业日渐与资本结缘,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的茶叶行业,却依然没有在A股实现零的突破。这也显示出茶企的IPO之路十分艰难,茶行业发展需要经过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才能通过资本化实现规模化,才能产生A股茶企。

《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实施后,湖北茶产业迎来大发展,未来湖北茶企如何借助这股红利勇于创新,发展自身解决发展痛点,甚至成为上市企业是所有湖北茶人共同的希望。

文章来源于:新消费智库、网络综合整理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送走艰辛的2020,继续前行2021,茶领域的商业模式

01.当下,茶领域的主要商业模式

1.【经销商模式】

①“经销商模式”,最传统的茶行业商业模式:

“经销商模式”: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至今仍是一些小型茶企、批发商、茶叶店、主要的销售模式。这种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非常不适应当下消费者,旺盛的消费升级的需求。

②“经销商模式” 的弊病:

中间环节多,层层加价,价格要翻好几倍,才能确保层层经销商的利润。形成了产品性价比不高、质量参差不齐、不能保证消费者利益、等弊病。

③传统的商业模式将被新的商业模式所取代:

在当今,茶领域消费普遍升级的大环境下,尤其是年轻的90、00后,他们是新生的消费主力军。传统的商业模式,将逐步被多种新商业模式所取代。

2.【自产自销模式】

“自产自销模式”:由茶农→茶厂→自主生产→自主经营。“自产自销模式” 属于产销一条龙的商业模式。一般是:自有茶园→茶叶基地→生产加工→终端销售→门店→实现产销一体化。“自产自销模式” 相对于 “经销商模式” 来说,成本更低、销售价格更低、利润更高、消费者更实惠。

3.【传统连锁加盟模式】

“加盟连锁模式”:应用得比较广泛与成熟。连锁加盟形成了网络,能够实现短时间内扩张,抢占市场先机,扩大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供求信息。“加盟连锁模式” 相当于以上两种模式,又进了一步。

4.【内容服务模式】

“内容服务模式”,通过信息的传递,向消费者提供茶产品、茶技能、茶文化、茶知识、等内容的服务。以销售培训课程、茶产品、茶文化、等内容实现利润。

5.【产品附加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的消费不再局限于,“喝茶” 那么简单了,而是形成多元化的 “享受型” 消费。进入实体店,不只是为了买茶,更期待附加的体验感。茶馆、茶楼、茶室、茶空间、茶体验馆、等形式,便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体验需求。

6.【平台网店模式】

“平台网店模式”,商家在互联网平台开店→消费者通过平台进行购买。互联网平台为商家与消费者提供交易市场,从中收取佣金、推广费用、等利润。

02.【线上线下】的痛点与优势

1.【单一线下实体店】的痛点

①数据处理能力的缺失:

目前,大部分 “单一线下实体店”,只能做到简单的交易数字化,只能实现 “进销存” 的数据化管理,而无法把人、货、及其它主要因素,紧密的关联在一起,做出分析及优化。 “单一线下实体店” 无法用系统数据,对客户动态、行为特征、兴趣爱好、留存、转化率、等一系列数据进行分析和优化。这种商业模式存在:缺乏数据分析能力、连接客户困难、会员粘性差、引流难、门店费用高、等一系列问题。

②互联网方便快捷,导致进店客流量少: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现在大部分人实现了,坐在家中敲敲键盘,轻松购物。这就导致了实体店的客源大量流失,进店购物的人越来越少。

③缺失商品种类、服务手段: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形成:变化快、多元化、精细全、等态势。而 “单一线下实体店” 在这些方面都难以满足。

2.【线上网店的优势】

①“移动支付” 的普及:

在中国 “移动支付” 的普及,就像当年信用卡改变了,所有美国人的消费习惯一样,让我们每天出门不用带现金了。“移动支付” 的普及,让中国人的消费变得更为方便快捷。

②“线上+线下” 获取双流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 “线上网店” 的商家,通过 “线上+线下” 获取双流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后 “线上+线下” 获取双流量,也成为了新趋势。

③真实世界的数据化:

现代生活中,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很多信息都被收集起来了,包括:停车场、无人商店、购物中心、电梯间、取款机、这些公共场合摄像头采集的数据。还有:移动支付、人脸识别、无人货柜识别、等。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都被捕捉起来,用于AI的研发。

④实现全自动化:

AI研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 “全自动化”。如:无人驾驶、无人货柜、无人商店、无人物流、无人生产。所谓 “无人” 并不是一个人都没有,核心在于实现了全自动化,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小结:

“线上网店” 优势是:便利快捷、选择性高、支付方便。

“线下实体店” 优势是:更好的服务与体验、增加客户粘度。

两者相结合,满足客户的最高需求,才是发展之路。

03.创新的【OMO商业模式】

1.何为【OMO商业模式】:

OMO是:Online-Mobile-Offline 的缩写。“OMO商业模式”是一种:新的互联网 “行业平台型” 商业模式。它将3种商务模式:【线上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线下实体店】集成融合起来,形成了:3位一体的、全时空的、感受 “商品体验服务”、的整体营销系统。使商家与客户之间,简化了许多中间环节,能够直接通过,各种载体与终端,实现交易。【OMO商业模式】是:商家依靠线上平台,通过移动终端,连接线下实体店,使客户能够快速获得, “商品体验服务” 的一种商业模式。

2.【OMO商业模式】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

在当下,互联网思维改变了许多传统行业。在大数据、云技术、等基础上,催生出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也成就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如:互联网+送货上门,成就了快递。互联网+批发零售,成就了阿里巴巴和淘宝。互联网+出租车,成就了滴滴打车。互联网+送餐,成就了美团。互联网+订票+旅游,成就了携程。

3.茶界的【OMO商业模式】:

①以:“互联网+茶产品+茶产业链上其他产品”,的新零售 “OMO商业模式”:

通过 “线上平台→移动社群运营→线下体验中心”,三位一体的深度集成与融合,采用 “新零售智能系统” ,推进茶产业的发展。

②具体做法:

通过 “新零售智能系统” 能够实现:

随时开店、随时下单、随时发货、随时调货、仓储不压货、线上矩阵导流入店、线下3公里范围内引客到店、等强大功能。 “新零售智能系统” ,利用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掌握:各地区客户对茶产品的消费习惯、饮茶习惯、相互匹配的要求、定制要求、等环节,打造出让客户满意的茶产品。

通过 “新零售智能系统” 能够实现:

消费者线上下单,线下的实体店终端, 可以就近配送,并帮助解决客户的疑难问题。线下实体店终端的 “体验中心” ,能够很好地解决客户 “实际体验” 的需求,增加客户粘度。

04.最后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

1.当下,茶领域的主要商业模式,有:

经销商模式、自产自销模式、传统连锁加盟模式、内容服务模式、产品附加模式、平台网店模式。

2.线上线下的痛点与优势:

单一线下实体店的痛点:

①数据处理能力的缺失,

②互联网方便快捷,导致进店客流量少,

③缺失商品种类、服务手段。

线上网店的优势:

①“移动支付” 的普及,

②“线上+线下” 获取双流量,

③真实世界的数据化,

④实现全自动化。

3.创新的【OMO商业模式】:

①“OMO商业模式”是一种:

新的互联网 “行业平台型” 商业模式。它将3种商务模式:【线上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线下实体店】集成融合起来,形成了:3位一体的、全时空的、感受 “商品体验服务”、的整体营销系统。

②茶领域的“OMO商业模式”:

以:“互联网+茶产品+茶产业链上其他产品”,的新零售 “OMO商业模式”,通过 “线上平台→移动社群运营→线下体验中心”,三位一体的深度集成与融合,采用 “新零售智能系统” ,推进茶产业的发展。

【原标题】送走艰辛的2020年,继续前行于2021年,茶领域的商业模式

注:内容来源品茶正当时,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困于云端的中国茶企

去年6月,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向上海证券交易所递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招股说明书,计划于A股上市,几乎同一时刻,澜沧古茶披露IPO招股书,宣布向A股发起冲击。最终结果如何,目前仍未可知。

作为茶叶的主产地和茶饮的发源地,茶道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千年之久的历史。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8年,茶叶产量前三的国家为中国、印度、肯尼亚,其产量分别为261.6万吨、133.9万吨和49.3万吨,占世界产量比例分别为44.36%、22.71%和8.36%。2018年,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消费量达211.9万吨。

但尴尬的是,A股3000多家上市公司,竟没有一家是以茶叶为主营业务。

据中茶与澜沧古茶发布的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2019年三年期间,中茶的营收分别为12.29亿元、14.90亿元和16.28亿元;澜沧古茶的营收分别为2.50亿元、3.00亿元和3.80亿元。

相较于喜茶40亿的年营收和立顿200亿的年营收,差距可谓是天上地下。

发展近百年的茶企老品牌,既不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也难以在消费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中国传统茶品牌似乎正在走向困局。讽刺的是,依靠消费品思维迅速开拓并抢占市场的小罐茶等新式茶商却大肆破圈。

基于此,新眸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1、眼下的中国传统茶企陷入了怎样的困境?

2、换一种视角,新式茶商是如何破圈的?

3、对于传统茶品牌来说,出路究竟在哪里?

01 云端之上,不接地气

中国的饮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两汉时期,当时茶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被传到了京都长安,供皇家品鉴。

此后上至王侯将相、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好。但是,茶饮作为一种大众饮品,却总保有着一种文人的清高,这种清高也一直延续到今天,反而将茶饮这种大众饮品带向了小众的道路。

“七万家茶企抵不过一个立顿。”这句话看似夸张,但是调侃的背后,却暴露出传统茶企目前正在面临着的窘境,那就是为什么中国茶叶难出圈?

浏览一些传统茶企的官方网页,就会发现传统茶企在宣传自己的茶叶时,总习惯于过多地强调茶叶出产的山头、茶叶的原产地址。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安溪乌龙、武夷肉桂等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茶叶的出名皆是因为产地的知名。

原料产地就是传统茶企的金字招牌,在这些茶商看来,只有出自特定产地的茶叶,才是高品质的好茶叶,才会得到顾客的认可和追捧。

但事实是,由于茶叶的生长受到气候、土壤、种植技术、人力投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同一产地在不同时期产出的茶叶品质不尽相同。消费者基于对产地的信任购买了茶叶,但是拿到手中却发现产品品质与营销的口碑差距较大,如此一来,反倒是消耗了消费者对传统老品牌的好印象。

而且作为现代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来说,对茶叶的产地并不过分强求,对于产地的信息也不够敏感。过度强调山头、产地等虚无缥缈的概念,造成了茶饮消费长期浮于云端,消费者对茶叶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得不到提升,茶叶的销路就难以得到开拓。

除此之外,传统茶叶经销商的目标客户群主要聚焦于熟人圈层,茶叶的销售多依靠固定客户的回购来保证销量以及依靠熟客的推荐来拓展销路。

日常的熟人销售维持了传统茶叶经销商的基本运营,而节假日则是茶商收益的主要来源。公司的年会、逢年过节的拜访好友都会选择去茶叶经销商处采购茶叶,并且购买力度极大。作为礼品属性的茶叶,价格太低拿不出手,所以一般选择的茶叶都是上等的好茶,价格动辄上千甚至上万。

也就是说,茶商在这段时间的营收利润,占到了全年营收的极大比重。

但问题是,这种销售渠道依靠的主要是经销商个人的人脉关系,极不具有稳定性。一旦老顾客不再选择回购自家茶叶,而另择它商,茶商就可能面临着客源流失,开销入不敷出,正常的经营难以维继,甚至倒闭的局面。

换句话说,如果传统茶企和茶叶经销商不选择下探市场,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拓展自己的销售渠道,而是拘泥于自己的传统理念、圈子生意,想要打造知名茶品牌,实现传统茶品牌的破圈似乎并不现实。

02 固守传统,难见商机

传统茶品牌难以实现破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今天,喝茶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作为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传统茶品牌抓不住年轻人的心,就意味着直接被砍掉了一多半的市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传统茶饮越来越不受年轻人的待见了呢?

其一,传统茶企过度推崇“品茶”而不是“喝茶”的理念,而传统的品茶过程又极为繁琐。

传统茶道中品茶需要用到的工具,包括茶壶、随手泡、茶盘、茶托、茶池(茶海)、茶洗、茶杯(品茗杯、功道杯、闻香杯)、茶针、茶勺、茶夹。而品茶,又包括了以下繁复的步骤:温壶,烫杯,装茶,高冲,盖沫,淋顶,洗茶,洗杯,分杯,低斟,奉茶、闻香、品茗。

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每天都奔波于繁忙的学业和工作中,难有充足的时间和高雅的兴致静下心来品茶。相对于传统茶饮,年轻人显然更青睐于快消饮品。既不需要占用本就不多的休闲时间,也满足了自身的即时需求。

再者,传统茶企在产品的生产包装方面不符合年轻人对于饮品的简易便捷的期望。

传统茶叶的包装多以椭圆形和长方形长筒为主。笨重不易携带,限制了消费场景的延伸;开封后难以储存,也增加了年轻人购买茶叶时的忧虑和负担。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茶企多将目光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忽略了下游产业链的延伸。

冷泡茶、花果茶、奶茶等作为茶饮下游延伸出的新产品,在近几年不断发展,引领了新式茶饮消费的潮流。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茶市场规模由2015年2569亿元增加至2020年4107亿元,CAGR为9.8%。其中现制茶饮市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1136亿元,预计2020—2025年将以24.5%的复合增速增长至3400亿元,成长速度显著快于茶行业和其他茶产品。

我国茶消费群体接近5亿人,而年轻一代的群体是消费的主力军。根据《中国新茶饮行业发展白皮书》,从年龄来看,90后是新式茶饮消费的主力军,90后、80后、00后消费占比分别为52%、28%、18%;从职业分布来看,白领、学生是新式茶饮消费主要群体,占比分别为42.4%、29.5%,且超过60%以上拥有本科学历,目标消费群体受教育程度高,从消费能力来看,超过80%的消费者月均收入超过5000元,消费能力强。

面对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剧增的消费新需求,聪明的商家已经开始寻求茶饮的新融合,探索茶饮发展的新道路了。但传统茶品牌却几乎没有动作,依然固守于单一渠道的茶叶销售方面。

不寻求新销路,就难以开拓市场,实现扩容,想必传统茶企也已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传统茶企继续坚持固守传统,不“讨好”年轻人,那么,只会把路越走越窄。

03 转换思维,逆风翻盘

2016年成立的小罐茶,毫无疑问是茶叶品牌的一匹黑马。

根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小罐茶营收从2016年的2.3亿元持续飙升至2019年的14.6亿元,3年内CAGR达到85%,增速引领全行业。

作为新式茶商中成功的代表,小罐茶的经商之道是什么?

在新眸作者看来,主要是消费品思维和互联网思维。

传统茶企的商业逻辑是产品到消费者,而小罐茶的商业逻辑却是消费者到产品。简言之,传统茶企将茶叶作为一种农产品,而小罐茶却是将茶叶定义为一个消费品。

小罐茶聚焦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先锁定了目标消费人群,再根据人群的需求,设计相应的产品和包装,然后进行品牌宣传。并且在占领市场后追溯上游,建立工厂进行标准化生产、建设生态茶园进行规模化种植,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完成了茶叶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运营。

基于消费品思维下的小罐茶在产品上更加注重品质和品类的标准化。

这样一来就解决了上文中提到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另外,在包装上,分袋装进罐装,保留了罐装茶叶的传统的同时,更加便利化,符合了现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延伸了消费场景。

而互联网思维下小罐茶,更注重线上的营销工作。

小罐茶请了八位制茶大师站台,营造“泰斗级大师”的广告噱头。从产品包装、店面装修,再到内容营销,小罐茶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有格调有档次的茶叶品牌。品牌的知名度出来了,销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可以说,消费品思维和互联网思维构成了小罐茶企业的核心护城河。

小罐茶的成功之处固然有借鉴意义,但同时也要清楚小罐茶的商业逻辑并非完全适用于传统茶企。

就拿中国第一家国有茶叶公司——中国茶叶来说,小罐茶的模式就不太适用。首先,小罐茶为了标准化建设,聚焦于8款SKU。但中茶作为一个全品类综合经营的公司,旗下的茶叶品种多达几十上百种,显然不可能将产品品类只聚焦于几个或十几个上。除此之外,中茶目前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于传统渠道和门店渠道,现代渠道的占比仍然偏低。在线上渠道建设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就贸然在互联网上大肆投放广告,反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

04 打破困局,谈何容易

根据《中国茶叶企业发展报告》的数据,2017年中国茶叶企业总数约为6万余家,其中规模企业为1600余家,总资产超过1亿的企业仅87家,总资产超过10亿的企业仅6家。

结合Euromonitor以及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19年我国茶叶行业CR5仅为3.7%,CR10仅为5.1%,远低于同期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水平。

数据反映了目前中国茶行业的基本情况。竞争格局趋于分散,头部企业量级过轻。并且,由于茶叶的产地广泛、产品细分种类多的原因,导致行业的集中度各不相同,但从总体的趋势来说,行业整体集中度低,规模企业数量少。

企业多而杂,大而散,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国的茶行业走到了如今的这个地步,与中国茶叶固守传统经济模式,不下云端有很大的关系。

前文提到,中国传统茶品牌目前的商业逻辑依旧是“产品—消费者”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下,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错位,信息不对等,市场对消费者的意见和诉求反映不及时,企业得不到第一手的市场资料,后续的产销就如“盲人过河”,全凭感觉。

不止销售端,生产端上,传统茶企采用的也是粗放型的小农生产模式。人工种植、采摘耗费的人力、时间成本大,并且难以保证原叶品质的统一。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加工难以实现,供给往往满足不了需求,产品也流入不了现代渠道。消费者心智的占领、企业品牌的树立就犹如纸上谈兵。

尽管已经清楚了病症所在,但传统茶企要想走下云端,又谈何容易?

对于传统茶企来说,就算是头部企业资产也不过几十亿左右,而就算是一个小品牌,旗下也有几十乃至上百种茶叶品类,想要一刀切的全部实现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显然有些为难。

而在营销方面,小罐茶的商业模式已经被指是“营销大于产品”。想要效仿小罐茶的模式,企业可能还要再三思量。究竟是要名气还是要口碑?有没有足够的底气实现名利的双收?在小罐茶已广受诟病的情况下,再步后尘,消费者还会买单吗?

困于云端的传统茶企,想要破局,就要走下云端。但云端易上难下,传统茶企想要走下来,并且走得优雅,恐怕还需要再费一些功夫。

文 | 新眸,作者|亚婷,编辑|栖木

注:内容来源钛媒体APP,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82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