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道的哲学

找到约483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浅谈茶道中蕴含的哲学世界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浅谈茶道中蕴含的哲学世界

佛祖曾在探究这个世界时得出“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感慨。用心去看,去体悟,那怕再小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空间,那怕是一粒沙子,都可以是一个世界,容纳万物.我想,这就是佛祖对于这个世界的哲学思考,对于世界的思考成就了一个哲学的世界。哲学就像春风中的微尘,看不清,道不明,但却实实在在的吹拂到了我们的脸上,她就在我们身边。虽然在下无法像佛祖一样,将世界浓缩成一句哲学的话语,但是我也想谈谈我通过茶道领悟到的哲学世界。

一、何为茶道

茶道,是一种文化,其源于中华数千年对于饮茶和生活的思考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大家共同认可却又各有特色的一种习俗。总体上来说,中国的茶道文化可以概括成四个字:尊人贵生。尊人是饮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人与人的交际产生交集而诞生的茶道的一大文化特征,强调了茶与人的关系。贵生则更像是饮茶文化最本源的特性,因为期初人们喝茶只是因为茶的清香与清爽,后来人们才逐渐意识到了茶对于养生的重要作用。虽然发现的不算早,但是确实茶本初就有的文化特性,这点在道家的世界中更显得关键,修仙养生必备技能——饮茶。这点便强调了茶与自然的关系。茶非茶,道有道。茶与道的结合,便产生了一定的哲学效应,茶道便不再简简单单是一种文化了,其也是哲学家眼中的哲学世界的大门。从这里可以看到哲学世界的万点星辰。

二、茶道中的哲学

透过茶道文化,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很多很多哲学的道理,所以在我看来,茶道简直可以说是哲学的一大源泉。先简单举个例子,茶道文化中就充斥着十足的中庸之道。茶叶虽清香爽口,但是放置过多的茶叶则又会显得苦涩,少之则又会淡而无味缺少了茶的灵魂。此乃中庸之道在茶道文化中的体现。然而茶道的哲学世界之丰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我也只是能够透过我的思想构造的灯塔来愿望这片海洋的一角,但是我已经感觉十分幸福了,因为哲学的世界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会带给我对于生活新的体验。茶叶源于自然,本身就带有大自然的属性,而很多人之所以会选择品茶喝茶是出于“回归自然”的理念,他们认为人也是属于自然的,所以只有生活中有更多的自然属性的事物存在便会生活的更幸福。如此而言,回归自然的哲学理念也可以从茶道中体现。哲学中曾经有那么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相信着“人定胜天”的理论,那时候的人们盲目地相信自己能够战胜自然,但后来的事实也是历史给予人类的回答却给了人们一个巨大的惩罚。环境的恶化就是那时的惩罚。世界其实可以看做是那一杯浓浓的鲜茶,而环境则可以看做是品茶时的风景,而我们人类则自然是那品茶人了,最后品茶人的心中所想便是哲学。这样设定好之后,一场大戏即将上映了,表演的内容十分简单就是人在喝茶。首先,世界是鱼龙混杂的,所以我们每个人手中端着的茶是不一样的,生活好一些的和好喝的茶,生活不好的呢,只能喝淡茶了。这个看似很重要。然后,我们由于生活的空间时间不同,自然喝茶的环境背景也就不一样了。环境好一些的时候是在高山流水下喝茶,环境不好的是在荒郊野岭处喝茶。环境好像也很重要。最后我们每个人喝茶时的心境是不同的,哲学的人会用心喝茶,不懂哲学的人或者说是那些生活粗糙的人只能简单的解渴般喝茶。这个重要吗?我不禁自问。但是自从我亲自实践了一下,我发现,人生这杯茶的味道是最后一点来决定的。不管是好喝的名茶还是一般的粗茶,不管是贵府名门还是市井小巷,只要我心中是在享受着茶带给我的喜悦,那么我品的就是一杯好茶。记得有人曾说过,生活的乐趣只有会生活的人才能发现,而我想说,会品茶的人也只有那些会生活的人才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厚厚的哲学书呢!所以,我得出的茶道哲学就是物质世界是暂时的,但是却永远不是永久的,一杯茶它如今看上去会一尘不变,但是只要你耐心等待,或许茶凉了会更好喝也说不定呢。生活要学会等待,要学会耐心,茶不是刚沏上就可以喝到最美味的那一口的。喝茶,让我学会了什么是沉重。


三、唯物主义茶道

茶道在哲学领域的贡献十分广阔,从心学上讲茶即人生,是一段旅程。但从唯物主义理学上说是一个归途,一个终点。陈云教授说中国茶道应该走向荒野哲学。荒芜显得十分的玄幻了,简单点来说就是我所提的终点与归途。从历史唯物主义上来看,历史证明了茶从最初单纯的当做饮水的调味料,到后来文明发展了茶作为一种与人交际的工具,在到最后回归到了人们喝茶来回味自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归途,从自然中来回归到自然中去,这便是人类的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它好比这世界一切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一般,从哪里来终究还会回哪里去?短暂如秋日的寒蝉,春生秋死不过又一次化为尘埃,长如天上的星,终将也会逝去。终点,是一切事物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的最终结果。或许这样说显得悲观了,但是这就是唯物主义的事实,修仙什么的唯心主义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盲目的追求永恒带来的不是无尽的美好,而是永恒的沉痛。生命、世界在我看来,一茶以品之。我会欣赏茶道苦涩,回味茶的清香,感受茶道温热。一切的一切在我看来都是要来临的,接受它,才能拥有更好的饮茶体验。

    最后,茶的哲学,我或许参悟的不深,但是,我还会继续努力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人员受邀参加“茶的哲学”研讨会

文:李萍/图:张晓

2019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三层多功能厅共同举办了题为“茶的哲学”的研讨会。社科院哲学所的徐碧辉、王齐、刘素民、马寅卯、王歌、洪军、贺雷等专家学者,清华大学的刘晓峰教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一些青年教师和在校生也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李萍教授、林美茂教授受邀出席并作主题报告。


图表 1:本场研讨会的海报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首先做了《中日茶道哲学的比较研究》的基调报告。李萍教授对“茶道”“茶道哲学”的概念内涵和缘起以及相关争论做了简要介绍,并从茶道的思想背景和文化根源的角度对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做了比较研究。她认为,中国是茶道的发源国,因有多重文化传统和多元思想体系的渗透,形成了同时并存共在、难以归一的多种表现形态,可以说,中国茶道是多元、多重、多样的。与此相对,日本茶道虽然也有煎茶道、抹茶道、佛门茶道的不同,但在思想根源上都起源于佛教禅宗,禅宗的审美,信仰至今仍是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内容。


图表 2:李萍教授在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林美茂做了题为《从看到用,从“有”到有——日本茶道的哲学内核》的基调报告。林美茂教授从人们经常提到的日本茶道中的几个概念出发,不仅溯本求源交代了这些概念的最早出处和原意、引申义,而且对一些广泛传播的误解、曲解也做了令人信服的澄清。这几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分别是“一期一会”“侘与寂”“和敬清寂”,林教授借助柏拉图哲学的一个观点,即柏拉图认为人的五官感觉中“看”的地位最高,在日本茶道中“眼力”也是被经常提到的能力和要求,千利休及其弟子的诸多言论和流传的逸闻都反映了对习茶者的眼力的极高要求。此外,千利休生前举办的各类茶会表明:凡物皆可入茶道,这其实也意味着日本茶道的核心正在于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美,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茶道训练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图表 3:林美茂教授在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郭连友做了题为《中国清朝末期驻日外交官对“茶汤”的认识》的基调报告。郭连友教授仔细梳理了最早的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的著述,并以他为样本阐明了中国人眼中的日本茶道,进而对中日茶道的异同做了非常富有启发的探讨。黄遵宪居日四年期间广泛阅读和观察思考,走访了日本各地,与各界友人交谈,实地考察了日本各地,留下了《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等著作,他对当时日本的观察和评论在今天仍然可圈可点。他在书中提到的有关日本茶道的一些历史传承和当时盛行的做法,有些内容已经被今天的日本人和日本茶道刻意遮蔽,挖掘这些素材,还原历史真相,这对我们更加全面和准确把握日本茶道是有助益的。


图表 4:郭连友教授在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方向的博士生叶晶晶同学做了《日本茶道美学浅谈》的发言,这是她新近通过的博士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她集中谈了日本茶道中的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茶道中茶器的选择、沿革和作用;一个是茶室的设计、布置及其功能。

图表 5:叶晶晶博士在演示日本茶道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有个由日方援建的日本茶室,叶晶晶博士曾获得里千家的资助赴日学习了为期六个月的里千家流派的茶道,她今天特意穿上了和服,为大家演示日本茶道的流程。因茶室面积局促,参会人员分批分次进入茶室,并体验地道的日本茶道。在这个过程中,古朴的茶器、雅静的茶室、肃穆的氛围,令人在心理放松的同时仍然有产生身体的拘谨和意识的集中,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受!


图表 6:茶室床之间的字画


参会的学者、同学们都感到收获满满,不仅对日本茶道、日本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茶道作为一种哲学探讨的可能性和未来前景有了更多期待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原文标题: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李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伦理、东方管理哲学,茶道哲学等。荣获2002年度第八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入选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出版和主编专著8部,其中《日本人为什么是工作狂》(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年版)获得统战部统战系统优秀图书奖;《近距离看日本》(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获得第八届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鼓励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论公民美德与市场道德的内在关联》(《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获得首届中国伦理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当代中国茶文化中的反智主义》获得首届茶道哲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多项。

  对话背景

  ▲▲▲

  2019年8月3日上午,在勐海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茶道哲学峰会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及其团队创作完成《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正式发布。
  《天地融入一茶汤》历时三年完成。全书的主体部分由“品茶养心”、“事茶致知”、“修茶明德”、“援茶正伦”、“茶通天地”等五章构成,对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探讨。

  儒学对中华茶道的产生与发展至关重要,许多重要的中华茶道提出者和阐发者来自于儒者。中华茶道与儒学也存在高度的契合。儒学的要义是尽心、知性、知天,中华茶道所包含的尊重生命、精行俭德、顺从自然等思想要素分别对应的正是儒学上述三个主体内容。
  李萍教授作为《天地融入一茶汤》的主要作者,于8月2日下午16:00点,在大益集团益友会全球会员中心二楼茶书阁接受专访。

  大益访谈  Q&A

  ▲▲▲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第三届全国茶道哲学峰会开幕之际,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茶道哲学?

  A: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追问的。茶道哲学研究所成立之初,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想写一本“茶道哲学概论”。经过多次反复讨论,提纲定了,动笔时,依然感觉困难——“茶道”与“哲学”之间如何定义?这就必先梳理——茶道是什么?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怎么走过来的?

  如果我们对茶道思想没有充分的领悟,充分的消化,要提炼出茶道哲学是非常困难的。中国茶文化实际上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所以,我们准备花几年的工夫,借助这样三个视角,逐渐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是怎么在茶道中体现的;把中国茶道是什么梳理清楚。

  关于茶道哲学的定义,我们现在只能给出说明性的解释,就是对茶道进行哲学的思考和反思。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目前,国内茶道哲学研究机构是什么样的情况?

  A:据我所知,人大茶道哲学研究所是国内第一家。我们之所以能成为了第一家,也得益于大益集团董事长、大益茶道院院长吴远之先生的极力推荐和大力支持。

  人大茶道哲学研究所是2016年6月创建的。在那之前,我们连茶道哲学的定义都不敢做,更别说创办茶道哲学研究所、创建一个新的学科。但吴远之先生说,很多事情都是从无到有,如果没人敢做,那就永远不会有人提出来。

  纵观哲学史,很多分支哲学的出现,都是因为有第一个提出来的人,才有了后来的一个学科,一个分支。我们深受鼓舞,我们就做了这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

  茶道哲研究所我们是第一家,希望不是最后一家,还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追随或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所以,从2017年开始,我们坚持举办“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就是想借助这个平台把国内茶道哲学的研究者、正在研究的课题纳入视野,进行相关人才储备和理论挖掘,以及思想的总结。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经过3年多的发展,中国茶道哲学研究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A:国内的茶道哲学研究应该说还在起步阶段。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内开始出现茶文化热,做茶文化的人水准参差不齐。仅仅从研究的成果上看,标榜茶文化的东西很多,比方说随意的个人感想,不加证实的一些臆断,但这些东西很难登上学术的殿堂。

  之前有不少人误会我们也是在做类似的工作,但情况有所好转。从今年开始陆续有几个杂志社的编辑、主编主动联系我,问能不能开茶道哲学的专栏,现在已经有三家,我答应每期给他们推荐一篇。现在可以很欣慰的看到,茶道哲学研究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需求非常大,研究者在理论上提升的愿望非常强烈;还是有很多学者愿意从理论上、学术上扎实去做,跟我们站在一起,共同推进。
  李萍在《天地融入一茶汤》新书发布会上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茶道”和“茶道哲学”有什么不同,能否请您谈谈该如何理解?

  A:在第一届茶道哲学峰会上就有老师提出过这个问题。有人说,在中国古代,“道”就是一个接近于哲学的概念,是一种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所以有人认为,茶道哲学是不是一个重叠或同义反复?

  茶道研究确实是对有关茶进行的思考,它与茶本身、茶生活方式等物质性的茶还不太一样,因此也就有别于茶道,茶道已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甚至进入到社会生活层面,但这还不是我们讲的哲学层面。

  哲学层面不直接与物质、物体发生关系,它思考的对象是思想本身;哲学不能思考茶,它可以思考茶道,只有茶道才构成了哲学思考的对象,而不是茶本身。茶道涉及人们喝茶、品茶以及茶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发生的交往、贸易经济等活动内容,人们怎么去看待这个活动?这些内容都可能成为茶道的一部分。

  然而,茶道有日本茶道、韩国茶道等地域、文化传统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就是因为人文思想是与不同人群的地域、风俗等关联;但作为物质性的茶是没有的,比方说,你很难说英国红茶或者说中国红茶,因为只要是红茶,它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应该是一样的。当然作为工业产品,品牌可能有别。从科学层面上来讲,茶是不分地域、国家的,但是茶道分。同样,对茶道进行的哲学思考,严格来讲也不应该分时间、地域、国别。

  譬如,讲到生命的价值,我们并不会去追究古代人活着的意义。我们讲的人,是一般的人,就是人的整体,不是单个的、个别的人;同样,我们所要进行的茶道哲学研究,也只能是茶道一般、茶道普遍以及其中包含的哲学问题,这其实是我们对茶道进行了哲学的提炼和提升。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您前面提到,三年磨一剑,凝聚茶道哲学研究所多年心血的这本新专著得以面世,与吴远之先生的支持、鼓励分不开,您是怎么和大益结缘的?

  A:说起来,很偶然。一个朋友熟悉大益,便带着我去北京大益茶道院喝茶。就这样,我认识了茶道院徐学副院长。在交谈中,徐副院长说起吴远之先生有一个构想,他提出了“三位一体”架构,即茶道心理、茶道美学和茶道哲学的茶道学体系。

  人大哲学系在国内学术地位领先,他问我有没有兴趣来做这项研究,我觉得这个想法挺好,随后得到了时任哲学院院长的姚新中教授的大力支持。

  姚教授很关注哲学向生活世界的转向研究,所以极力鼓励我。就这样,茶道哲学研究在人大开启了。应该说从无到有,得益于这个大胆的创想,以及学术探索的勇气。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在这本书中,您为什么会选择大益八式作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来研究?

  A:大陆茶文化的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初,之所以复兴,说来这要感谢台湾现代茶文化的回流,还有香港的茶文化复兴。不过,大陆不太提茶道,只说茶艺,为什么提茶艺呢?因为台湾人比较忌讳,觉得日本用了“茶道”,而且日本用的就是汉字,台湾茶人觉得一讲“茶道”就容易跟日本混淆。

  所以,台湾是70年代初开始恢复现代茶文化,即他们所说的茶艺,一直使用的是“茶艺”这个词。大陆80年代恢复后,沿用的也是茶艺这个提法。

  但是,大益集团吴远之先生从一开始,就提出的是“茶道”,例如,他还创建了大益茶道院、大益茶道师体系等等。从文献上来看,大益是最早这样做的。我个人也非常倾向于用“茶道”,而不是采用“茶艺”。

  在中国词汇的含义当中,“艺”与某种技艺有关,而茶道比茶艺更容易与哲学结合起来。

  80年代恢复茶文化以后,相关的提法有很多,我本人也观摩、了解了很多不同的茶艺表演、茶道体系,包括书籍,我还是倾向于大益八式。大益八式是近年来所见的行茶法中最具有概括性的,包含的理念释义空间很大。要解读中国茶道,就得找到一个模板。一个思想相对成熟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模板,而且受众也比较广泛,大益八式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它在理论解释上更有可行性。
  大益八式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您对大益茶道宗旨“惜茶爱人”很赞同,能谈谈您的理解吗?

  A:我赞成这个观点,是站在学科立场上来看的。第一,“惜茶爱人”没有否定茶,而是首先肯定茶。首先把茶放在第一位,这一点比目前很多已有的关于茶道的提法更加切合茶道本身的属性。这一点也是我非常肯定的,另外,对茶本身的充分认可,这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韩国、日本茶道的根本一点。

  只有肯定了茶,才会在茶上下功夫,追求工艺的不断提升、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知道,只有工业化、机械化、高科技含量的工艺才能做到稳定的产品质量,这样,我们的茶产业乃至茶文化才能面向未来,拥抱工业文明,拥抱现代生活方式。撇开茶去谈道,一定会过于空泛,毫无针对性。

  第二个词“爱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茶人之间的相互敬爱。比如,在大益八式中,席主泡出第一汤之后,首先是自奉一杯,先益己后利人,这是一个基础。第二个方面,“爱人”是开放的、扩展的,比方说在人类社会交往当中,用品茶来进行一种广泛对话,因为品茶确实能让人静下来,舒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就觉得“爱人”包含了未来无限的可解释空间。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茶道哲学研究对当今中国,未来茶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

  A:对未来茶事业的发展,我个人觉得可能只是间接的。因为哲学的研究,包括茶道哲学研究,它本身并不直接对现实生活的某个部分产生直接的作用。它是通过影响人及其观念再间接影响到个人的行为。

  随着人们逐渐富裕起来,摆脱了物质匮乏,就会要求吃的好一点,吃得讲究一点,对茶的要求也就高了,包括对茶事的审美和精神满足。用一种学术语言概括的话,后物质主义时代的出现,人们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而是开始更加关注文化精神层面,这时茶道哲学的作用可能就大了。

  《天地融入一茶汤》书摘

  ▲▲▲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目录

  导论  中华茶道与儒学的汇通

  第一章  品茶养心

  一、品茶与喝茶之别

  二、洗尘:易简功夫

  三、坦呈:彰显本心

  第二章  事茶致知

  一、茶道认知何以可能

  二、苏醒:借茶知己知人

  三、法度:由茶循规蹈矩

  第三章  修茶明德

  一、茶人的修养

  二、养成:守真益俭

  三、身受:自厚薄责

  第四章  援茶正伦

  一、茶中见人伦

  二、人伦中的茶礼

  三、分享:推己及人

  第五章  茶通天地

  一、心比天地宽

  二、四海之内皆兄弟

  三、放下:与茶无对

  结语  茶道即人道

  一、茶道的世界

  二、茶与现代生活

  附录:大益茶道何以可能

  1.中华新茶道的开拓者

  2.中华新茶道的践行者

  3.中华新茶道的推广者

  茶道与儒学的相遇

  (来自导论部分)

  大益八式是茶道修习方式,而非简单的茶艺表演。因为它包含了一套自我一体,自洽圆融的茶道学说,这样的茶道学说可以视为儒学传统的“接着说”。大益八式的哲学命题来自对人生八大失误的反思和克服,这八大失误就是贪欲过多、沟通失灵、善恶不分、取舍失当、急于求成、双重标准、患得患失、为此就有对治八法。修行大益八式的饮茶者们通过一次次正经合规的喝茶,就是在洗心革面,反省自己,获得长进。

  贯穿全书的红线是“天地”范畴,该范畴既是儒学的根本,也是理解中华茶道的密匙。心性论回答人在天地间的位置,对人的基本属性做出设定,“为己”“立身”被儒学视为人在世间的使命。大益八式中的“洗尘”“坦呈”十分完美地揭示了这些内容。认识论探讨人与周遭世界的关系,茶只是自然物,茶道则是文化的产物,因人的在场和解读,茶进入人的意义世界。大益八式中的“苏醒”“法度”将人与茶的关系深度勾连起来。修养论关注人格养成,饮茶中的净心养性、饮茶后的愉悦澄明都产生了积极的催化作用,这也是大益八式通过“养成”“身受”这样的程式所要达到的目标。交往论意图阐释儒学和而不同的思想,为现代社会人际互动、社会结构有序调整提供解决方案,这反映在大益八式中就是“分享”。通过茶汤、茶水的分享,逐渐引导茶人打开心扉,成为利他合群的人。境界论着重分析内在超越如何可能的问题,儒学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后天的学习、作为、行道才是造成每个人达至不同境界的决定因素。至高境界永无止境,是一个无限追求的动态过程。积极向上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提升自身境界的生活状态,为此,需要戒骄戒躁,克服自满自足,大益八式中的“放下”即排空杂念的不二法则就契合了这一层深意。

  撰文:张玮

  摄影:张玉杰、外聘团队

  责编:曾婧雅
找到约46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