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青海人的茶道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青海人难舍的茶水缘,认真是这片土地上的信仰

中国是茶的故乡,不过在古代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是如此,受到地域的影响西部地区是不产茶的,但是日后通过不同民族的交流和贸易的不断探索,最终通过条条古道来到了西部地区。从青海穿境而来的茶马古道,使得这里的饮茶之风千年不衰。成为特殊的青海文化。

俗话说:“西宁人是茶罐罐,门源人是油蛋蛋。”青海虽然不产茶叶,但人们对茶叶的钟爱,丝毫不比南方人差。有的地方对于茶叶的依赖,甚至茶乡人都要逊色三分,那种情深意浓的执著,令人吃惊。青海人的茶水缘,实际上是难以割舍的另类乡愁,承载了太多的民风民俗。

城里人注重茶质。讲究礼节的老西宁人,特别注重茶叶品质的地道。茯茶,也称砖茶、青茶、边销茶等,以湖南益阳产的茶叶发酵适宜,紧压瓷实,色正味香,视为正宗。它是一种适宜高寒地带热饮的紧压粗茶。民间把热饮的茯茶俗称熬茶。

茯茶原指旧时边销专卖茶的“附茶”,《碾伯所志·税赋》载:茶商贩运的茶不得私卖,要全部交给当地的茶马司,由茶马司出面换马,茶商只挣到脚钱,无大利可图。朝廷为鼓励茶商,遂给予优惠政策,“商民运茶,每茶千斤,准附茶一百四十斤”。茶商可将这些“附茶”自由出售赚钱,故“附茶”流通于当时的市井。

过去老西宁的北大街、东关、多巴、镇海堡、丹噶尔等地,曾是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之地。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以后,“附茶”在产地又讹称为茯茶,又将专卖茶的简称“专茶”,因其型而称为“砖茶”。继而又合称为一个名字,叫“茯砖”了(见《青海花儿词典》)。

此外,还注重茶具。茶盒,要严密扣紧,外观漂亮。茶碗、茶盘、茶壶,必须是细泥精致的,或碎花或纯白,添茶续水时,还要有小巧玲珑的茶漏子,这些要配套成龙,显得高雅华贵。再次,水要纯净。不少人家专门到郊外取纯净的泉水。城里人大多是品茶,讲究茶品,瓷器、用具,边把玩边品味,尽管是熬制的茯茶,但也悠闲地慢慢品味。

若是遇上喜事,往往会在茶碗里放上四枚泡开的红枣,再倒上热茶,双手敬给客人,谓之四红四喜“枣儿茶”。给儿女亲家、丈人、舅舅敬茶,茶碗里放上六枚红枣,谓之“六连大顺”或“六喜鸿运”。给老人敬茶,茶碗里必须放上八枚红枣,寓意“八福长寿”。

给客人续茶,讲究先端过对方的茶碗,再倒茶然后双手端给客人。平时,若是主人家正在喝罐罐茶,恰有客人来,往往会毫不吝啬地以尕砂罐的熬茶待客人,主人往往会双手接住客人的茶碗,口里劝道“这个碗沏上,这个碗沏上”,哪怕自己少喝也要替客人续茶。

罐罐茶,就是以大通桥儿沟自产的粗陶砂罐内加注清泉水熬制茯茶,它的里外都是密密麻麻不透风的小窝窝,里面先放上老茯茶,再佐以生姜、花椒、草果等“热物”,后撒入青盐,荆芥、薄荷,烧滚后文火慢熬,以量少味足色浓而著称。青海人给客人端茶的规矩是,倒上茶水的同时,必须端上馍馍,否则就会被人笑话:“端茶没馍馍,做人不牢靠”。

庄稼人难舍酽茶。勤劳的庄稼人天不亮就披着羊皮袄出门,或是赶着毛驴到大山送粪,或是扛着铁锨去盖野灰,劳作一天直到太阳一树高,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一路上想着的就是回家美美地嘘上几口酽茯茶,再躺在土炕上喘口气。他们一进家门,便闻到特有的清香味儿在农家院里四散飘扬。干咳几声,告诉家里人“我回家了”,紧接着不待张口就是要喝可口的酽茯茶。

女人们赶紧把早已准备好的茶罐罐和尕茶碗端过去,再把青稞面干粮端上。男人们会歪着嘴对着尕茶碗长吹一口气,吹去浮热,再美美地喝上几口,润润干涩的喉咙,惬意地闭着眼睛斜靠在土炕的被子上,回味着酽茯茶独有的香味。花儿里这样唱道:“茯茶嘛滚成个牛血了,我当成隔年的醋了;心里的亏枉哈不憋了,给我的连手们诉了。”

老人们钟情罐罐茶。过去,小媳妇们大清早首先要把滚烫的罐罐茶倒到尕茶碗里,双手端到老人们面前,再摆上青稞面馍馍,供老人们“吃涮口茶”。有条件的人家还要再调入犏牛奶子,炖开后就是汉家的奶茶了。

犏牛,是高原上牦牛和黄牛杂交后所生的第一代新牛种。犏乳牛产奶量高,奶水浓稠,蛋白质等营养丰富。奶茶,全凭尕砂罐的味道,使用久了,茶罐里就会长久地存在一种独特的奶香味,据说茶味早已熬进了罐体四壁上的孔里了。一时没有茶叶,就在老砂罐里炖上一壶开水解馋,也能过过茶瘾,那开水里竟也有一股奶香味哩。

穆斯林讲究“刮碗子”。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穆斯林同胞,十分讲究喝碗子茶。碗子是人们喝茶的茶具,民间俗称“三泡台”。即一只直径二寸左右的细瓷碗,上面是一个配套的瓷茶盖,碗下面是一只和碗同样尺寸的细泥小托盘。

这种三件套是细泥烧就的,要颜色纯正,质地细腻,鲜亮光滑,以景德镇的为上品。喝茶时,碗底要放上适量冰糖,再加上大红枣和葡萄干,适量的核桃仁、甜杏干或甜杏仁,玫瑰花或黄菊花以及本地产的枸杞子。待茶泡开时,清香四溢,甘甜可口,红黄绿白各色夹杂其间,讲究的就是一个色香味齐全。

据说,无论男女,刮碗子的人们,由于长期得以佐料滋补,面色红润,皮肤细腻,的确有不少阿娘是美女哩。在家里陪客人喝茶,还要摆上细白面精心制作的盘馓、金黄油亮的油香、近半尺厚虚若面包的锅盔、蜜馓、瓜子糖果等,别有一番风味。

刮碗子,首先讲究姿势,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按茶碗的外延端起茶碗,用无名指和小拇指把下面的小托盘托住,再从碗和盖的缝隙中徐徐吸饮茶水。也可用左手轻轻斜拿茶盖,顺着碗沿边刮边喝。其次注重品味,不能出大声猛喝,也不能两口喝干,只能轻轻吸,徐徐饮,慢慢品。否则,会被人小看,“活像是老牛吸食着哩。”

清真老茶园,则更讲究泡茶的佐料要正宗,冲茶的开水要滚烫,跑堂的伙计要花泛,他们来回脚步既轻又快,会边倒水边吆喝:“来了,牡丹花的开水来了!”我记得那时一只碗子两角五分,再要一角钱的一盘瓜子,可以在茶园里泡上一天。

老西宁城里也有较为高雅的茶园。请人喝茶,是曾经的时尚。20世纪50年代,老西宁城西关桥东西两侧,北门外的香水园,南门外、东门外的不少地方,都有规模不同的茶园。进入茶园喝茶,在当时是一种奢侈,因为普通人家一般不会跑到外面喝茶。钻茶园的,不是殷实人家的主儿,就是南来北往的生意人。

学者鲜仁杰着重介绍了穆斯林在女儿出嫁前父母亲的支茶习俗。他认为,穆斯林是一个崇尚卫生整洁,礼仪有加的民族,茶文化内涵也很深厚。

订婚后经过送问包(提亲)、送茶包,送彩礼后,男方就选择吉日良辰完婚(一般选择主麻日即星期五),女方会在男方迎娶前一天即星期四,邀请女方的亲朋好友来家中喝茶,称为“添箱”,邀请女方众多亲戚添礼,添钱物之类贺喜。

届时,女方备香茗及丰盛佳肴款待客人。餐毕,众宾客陆续离去,留下女儿的舅舅、舅母,姨娘、姨夫,姑母、姑父,再备香茶菜品,气氛隆重,即将出嫁的姑娘坐在大炕的后墙角处,听取最后的家训。

这个程序就是突出饮茶为中心的支茶。父亲首先发言,对姑娘言道,我和你母亲十分看好亲事,祈盼姑娘嫁过去后和婆家人和睦相处,孝顺公婆。接着母亲和众亲相继告诫姑娘到婆家后好好做人,要得到婆家众亲戚交口称赞有好口碑。

同样的支茶仪式也在男方家几乎同时进行,只不过场面和人数没有女方家这般隆重。支茶活动,其实质就是以品茶为平台的一次集体家训,是对儿女成人后父母亲和众位至亲共同的一堂人生课,语重心长,意义深远。不少家训甚至成为儿女的人生座右铭。

土族庄重的喝清茶。土族是生活在高原农业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他们的喝茶,也十分讲究。若是家里来了客人,他们认为“客到福到”,把客人尊为贵宾,热情款待,十分看重敬茶。认为客到不敬茶是对人的大不敬。

首先,茶叶要正宗的好茯砖,开水要洁净的山泉水,佐以青盐、花椒、姜皮,不少人家置有专门的红铜罗锅熬茶,茶水味道纯正,甘甜爽口。其次,敬茶之前,先端上富有土乡风味的面点锅盔馍,一层一层用清油涂以姜黄、红花、苦豆粉等,层层卷起团圆再烙熟,从横面切开,则花花绿绿,散发着面香味,煞是诱人。

茶要喝足,一碗接一碗,诚恳实在。稍后,又会敬客人品尝“背口袋”等风味面食。背口袋是一种在生面饼里卷入野菜萱麻作为内馅的面食,其状如乡下人背的口袋,然后放在铁锅里烙熟待客。当地人须提前将野菜萱麻敲打抖虚洗净并和上调味品,刚出锅时,一个个卷为圆口袋状的面卷儿热气腾腾,散发着香喷喷野味儿,用茶水就着吃,分外清香。

一些饲养着稀有的白牦牛的人家,还会烧滚浓浓的白牦牛奶茶以敬客人,则回味悠长,余香不绝。土乡人传承着爱茶和以客为尊的茶道,他们不仅贯穿在生活中,也浸透在文化里。

土乡“花儿”的“老爷山令”就有咏茶结尾的固定唱词:“尕罐罐儿,煤疙瘩儿,一卦拣着来呀,我的黄花姐儿呀,尕妹(阿哥)把你想着,尕妹(阿哥)把你想着——”说的是过去为了招待相思的恋人,在火盆上架起用小煤疙瘩笼起的火堆,旁边烤着炖了奶茶的尕砂罐,在苦苦等待恋人到来,发出了如泣如诉的渴求之声。这种文化特色和内涵,恐怕是别处所没有的。

蒙藏牧民的酥油茶。青藏高原是蒙藏牧民的天堂,宝蓝色的天空,白绸子般的云朵,数不清的牛羊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撒欢,一派诗情画意。草原上也有特色浓郁的茶文化。牧民喜饮茶,须臾离不开奶茶。

花儿云:“清茶不喝了奶茶喝,渴死了凉水嫑喝。”无论是待客还是自己解渴,都离不开奶茶。藏民喜喝牦牛奶茶,而蒙民则多喝马奶茶,它们香气氤氲,各有千秋。

进入黑牛毛帐房或是白蒙古包的客人,皆被视为上宾,恭敬有加,热情款待。入帐后,先要给你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奶茶。此奶茶非彼奶茶,茶面上飘着一层薄薄的奶油,人们会轻轻嘘口气,将油花儿吹向一边,再喝口奶茶,顿觉神清气爽,周身暖和。有的人家,还会拿来黄澄澄的酥油,挑一块放入客人奶茶碗里,则满碗是奶白和着油黄,奶香夹着油香,喝一口,味道醇美,奇香满口,脾胃温暖,那种享受,就是天堂里才会有的。

当然,喝茶之后,就会端上手抓羊肉和青稞炒面(藏族叫糌粑),真心诚意地款待客人。牧民十分注重茶碗,大多是细泥烧制的细瓷龙碗,金龙盘绕在茶碗的外面,云腾雾罩,金龙出没,气势磅礴,显得雍容华贵。

一般是先敬客人喝茶品味,待奶茶喝至半碗时,将酥油和白糖放进剩余的奶茶搅匀,再把炒面抓到奶茶里,用左手端碗,以右手的中指徐徐搅拌,拌匀后再用整个右手五指并拢顺时针沿着碗边旋拌,边拌边捏成棒状入口,绝无炒面散落碗外,拌技的纯熟、精湛,令人叫绝。

这种用奶茶、酥油、白糖搅拌的青稞炒面则香味满口,其型两头呈尖形,汉族叫“尜(ga)儿”,再用牦牛奶茶就着吃,余韵不绝,真有点舍不得下咽的感觉。用尕龙碗拌的炒面,其实是适可而止的,因为后面还有手抓羊肉哩。

羊肉之后,是高原牦牛奶做的酸奶。牦牛奶子制作的酸奶,几乎凝结成块,醇得像豆腐块一样可以用刀叉切开和酥油奶茶就着吃。这种茶文化,寄托着浓浓的人情味,极为适应青藏高原高寒的冷凉气候,营养丰富,口味纯真。牧业区的吃吃喝喝,纯粹天然,绝无污染,“人间难得几回闻”哪!

惜茶爱茶的民间习俗。过去人们受生活水平制约,长期以来养成了惜茶爱茶的优良习俗。20世纪50年代,两只藏羊才能换一块正宗茯砖茶。民间有着“宁舍千军万马,不舍涎水把把”之说,涎水把把,就是假设茶水有把儿,指喝剩下的残茶。先是把熬过的残茶叶,舍不得丢弃,晒干后收集在一起,用手推磨碾碎,再和新茯茶一起熬茶,自有一股别样的味道。

还有老人们喜欢饮茶后将剩余的茶叶放入口中咀嚼,好像在慢慢品味。尤其是奶茶里的残茶,更是舍不得丢弃。其实,这些习惯,恰恰是老百姓节俭自好品质的反映,是一种值得思索和回味的传承。

茶叶的多种替代品。过去,青海民间还有一些喝其他饮品以代茶叶的做法,它们也是构成高原茶文化的内容之一。

喝莨芭茶。笔者小时候见过,这是一种生长在阳面山坡的土崖下面的植物,叶片较小,其茎较长,匍匐在地面,好像开着碎小的白花。老人们在它刚刚开花时随手拔下,聚拢后晒干,当作茶叶一样在泉水中熬煮,淡淡的类似咖啡色,然后再加上花椒、生姜,最后放入新鲜的荆芥、薄荷,居然也有一股香味,据说也能解渴、提神。

喝麦茶。这是把小麦或青稞的颗粒放入铁锅用文火慢慢炒熟,待到颗粒炸开花后再略一炒作,挖出彻底晾干。再拿手推磨将炒熟开花略有焦意的颗粒碾碎即成,民间叫麦茶。它的熬法,也和熬茶相类似,区别是不要久熬,待到锅里飘出带焦性的麦香味即可放入青盐、荆芥、薄荷,略一滚沸,汤浓味香,即可舀到茶碗里开喝了。麦茶很浓香,一粒粒粮食的碎片咀嚼起来,确实很香。不过,对于节俭的农人来说,喝麦茶的机会不是很多。直到现在,麦茶仍然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哩。

兄弟民族难舍的茶包儿情愫。青海人独特风俗中的“定亲”,在茶文化中多有反映。“花儿”:“日头儿上来者饭罢了,定亲的茶包儿送了;多人的伙儿里认下了,我俩的缘法儿重了。”因受地域、民族的影响,土著各民族的定亲,犹如五色光环,各呈异彩。

在河湟地区汉族中,未婚的阿哥借着传统的花儿会或重大活动,把“多人的伙儿里认下了”的尕妹穷追不舍,多方打听,然后由老人们正式聘请媒人“冰公大人”代表男方,带上男方的“茶包儿”和“讨婚酒”及男方家庭的重要人物到女方家“提亲”。

茶包儿,旧时为半包或四分之一包茯砖茶;讨婚酒,旧时为两个半斤装青稞烧酒。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后来演变为整包或二至四包茯砖茶,二斤或四斤瓶装优质白酒及给女方的新衣,都要用红丝线或红绸带捆扎,以示吉祥。

如求婚有望,则议选日子送“小酒”即彩礼,女方家长会当众开启讨婚酒,宾主共饮,否则,将茶包儿等原物退回男家。有的地方提亲,有送“头回茶包”和“二回茶包”之分,即在提亲之后,经女方允诺,再请媒人和男方头面人物给女方的伯父、舅舅、叔叔等各送茶包,亦称“挑果茶”,有的还在茶包内放上核桃桂圆等,以示喜庆。

一些地方,若是摆喜宴,须先上泡有红枣的“空茶”,即光是一碗热热的茶水,没有其他食物。也不再倒第二碗茶水。其后,用抹布重新抹净桌面,端上瓜子、干果等喜庆食品,给客人逐一倒茶,这是“头道茶”。之后,略作消停,收去干果,抹净桌面,复端上花卷、盘馓等,取新碗再倒上茶水,叫“二道茶”,主人热情掰开花卷和盘馓,敬客人吃喝。之后,才重新倒茶水,放大红筷子,按顺序摆上“八盘”或佳肴,预示喜宴正式开始。

平安、乐都、化隆地区,男方到女方家正式订婚时,除了茶包儿,还拿16个油包儿(内和青油的白面馒头),衣物及成双成对的化妆品。送过了彩礼,双方可以称为“亲家”、“亲家母”。恋人们可由“地下”转为“地上”,满目流彩,春风得意。

若是小伙子瞅上了美丽多情的藏族姑娘,则要按藏族风俗也要带上茶包儿求婚。第一次到女家去,若是女方家长同意,则让小伙子吃煮熟的羊脖子,因其颈椎短小,筋骨坚韧,难以将肉吃净,寓意是考验小伙子的耐心和毅力,观察他吃肉的技巧,是否会过日子。如啃尽吃光,则过了考验关,否则,婚事未定,还有可能告吹。

好客幽默的藏族十分注重定亲。河湟地区土族、藏族,还将修建于四合院角房的羊圈打扫干净,内铺干草,四周用木板安置木桌,再将酽茶或奶茶酥油及丰盛的菜肴端上,也有藏式点心蕨麻油糕,藏式地莞儿包子,宾客坐卧皆宜,不受拘束,饮酒作乐。

土族的定亲叫“日吉勒”,男家须请两个媒人带上茶包儿、哈达、酒瓶、油包子等去女家求亲,如不同意,过几天后将所送礼物和新蒸的一盘油包子一并退回;如同意结亲,则将空酒瓶退回。定亲时,要由男女双方择吉日邀请媒人带礼酒,认定姻亲关系;返回时,由女家回赠两瓶定亲酒。事后,媒人说合家族内的老人喝定亲酒。定亲时,男方还要正式给女家拿茶包儿、针扎、毛巾、鞋袜、油包儿或花卷(16个)和用红布包裹的定亲酒。

世居青海的蒙古族提亲时,须由男方家长请媒人拿上茶包儿、哈达、“德吉”(酒和其他贵重礼物)到女家求亲。一旦答应,小伙子还要在媒人指点下再携茶包儿、奶酒、糖果、糕点,专程到女家向姑娘的父母敬献哈达,唱求婚歌,其歌词前半部分赞美女方父母,后半部分讴歌姑娘本人。歌罢,若求婚礼成,以马奶茶、鲜嫩手抓羊肉、奶皮、奶酪、糕点、糖果、烟酒等予以款待,正式订婚。

回族、撒拉族从提亲到定亲,也颇讲究。

一是请媒人,端上事先备好的两碟红枣和枣儿茶,告知做媒之事;

二是提话,媒人受托后到女家提亲,如允婚,则端上红枣和枣茶招待;

三是送茶包,男家向女家送茯砖茶和内盛冰糖、红枣、桂圆、果脯、葡萄干等物品的礼盒两个,均用红丝线捆扎,并对媒人以“双碗”(烩菜、米饭各一碗)招待后请其送达;

四是送催包,送茶包一周后,男方又请媒人向女家送冰糖两包,女家如允婚,又以“双碗”招待,并向男方回赠糖果包,俗称“倒果子茶”,男方即请亲友品尝,正式告知联姻;

五是认门,男女双方家长拿衣料或给女婿的鞋袜同媒人分别到双方家庭认亲;六是送聘礼,一般送衣料几件、茯茶两包、羊肉方一个、红枣一升和大米一升的茶盘米盘各一个、戒指、手镯、梳妆用品等;七是送鲜果,由男方给女家送鲜桃杏200个尝鲜,女方回赠鞋袜,斋月男方还要送“开斋礼”。

土族的迎亲,别具风趣。娶亲前一天,男方通过媒人向女家送茶包儿、“麻泽”即羊肉或猪肉若干斤,血肠、面肠各1段,均供女方家送亲禧客用。民和的土族,男方要请媒人用驴驮上茶包儿、羊腔子和48个大馒头送到女家。

女家阿姑们迎上去接受礼物,边唱边舞,退至门前,跑进家并关闭大门,唱起迎亲歌“唐德格玛”,等男方来者巧妙应答后才开门请进。等客人进门时,又从门顶泼水逗笑取乐。

至酒酣之时,娶亲人亦一同唱歌跳舞,直到鸡叫。待鸡叫二遍时,女方开始给新娘梳洗打扮,穿新婚服装。接着在堂屋柜上依次摆上经卷、柏香、佛灯、茯茶、牛奶、红筷子、羊毛、五谷等。待主持者将上列物品慢慢移动,娶亲人在堂屋门前唱歌跳舞,移动什么就唱什么一直唱到新娘上马。

青海蒙古族娶亲时,男方娶亲人拿着茶包儿等诸多礼品,牵着最好的骟马到女方家。受到热情款待后,由女方家的人观看新娘的外甥骑马跑圈,然后评论,感到满意后,由婚礼主持人“达玛勒”致赞马词,从马的身架、毛色、耳朵、四肢、眼睛、尾巴、脊背及马鞍,进行夸张比喻,极赞马的骏美、高大,马鞍的华丽。

然后由女方给马挂哈达,喂精料,此马作为翌日迎娶之马。迎亲日晨,新郎负弓带箭,与伴郎、媒人及亲友骑马赴女家。岳父要试探新郎的力气和灵气。待女方满意后,打开蒙古包门将新郎和娶亲人迎入。

新郎入包后先面北拜佛、拜火,再向岳父母敬献哈达、茶包儿等礼物和美酒,向亲友献鼻烟,请安。之后,女方设全羊席,双方祝酒。礼毕,双方男女以各种方式与新郎耍闹,将煮熟的羊脖子从中掰开,以检验其智力和体力,称“饮布浑察尔”。

青海人的茶包儿习俗,既是独特的茶文化,更是生动而纯朴的渐行渐远的民间习俗的生动画卷。

综观青海人难舍的茶水缘,其实是一种多元文化。它的表象特征和深厚内涵,都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茶文化。

一是青海是多民族地区,茶水缘顽强地保留了兄弟民族各自的饮茶习俗,体现了各个民族自己的文化特色,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辈辈传承。

二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表现民族特色的同时,还有一些共性的文化元素,反映在整个茶俗之中,兄弟民族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相交织互相融合的。

三是城乡茶俗,在共同的酽茯茶下面,各有其外在表现和不一样的文化内涵,更多地蕴含城里人和庄稼人各自的习俗。

四是青海地域辽阔,各个地区各有本地区的饮茶习俗,保留了一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出的细微元素,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明白。

五是喝茶必有面点,不少地方和一些场合还有“空茶”“头道茶”“二道茶”之分,“二道茶”之后,还上佳肴、美酒,崇尚大块肉大碗酒,豪爽大气,痛快酣畅。

六是无论婚丧嫁娶,都和茶水密不可分,简言之,几乎任何场合都与茶水相连。这些难舍的茶水缘,承载了我们难以割舍的另类乡愁。它们是中华民族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内涵更是不可割舍的乡愁的重要内容。

来源:茶贵人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茯砖茶的收藏价值

近年,黑茶在我国六大类茶中脱颖而出,而黑茶中最具特色的是茯茶,茯茶保存时间越久越香,陈化越久茶越醇厚,收藏价值很高,是能喝的古董和极具升值潜力的藏品,也是具有金融投资属性的理财产品,在收藏界具有历史价值的百年茯茶更是贵于黄金,在市场上一砖难求,因而陈年茯茶广受追捧而收藏者日众。

本文试图就茯茶的收藏价值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史上的西北官茶

历史上,中央政府在西北设置的“茶马互市”的茶马司所用的官茶大部分是茯砖茶,茯砖茶普遍行销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在古丝绸之路是最重要的贸易物资,也是支撑西北部边疆军政开支的主要税源商品。

民国时期,西宁地区的天泰、魁泰和裕丰等茶号向以货真质优著称,深受西北高原各族人民的欢迎。这几家茶号,都在兰州设有特大的封存茶库,每年只开启储存满三年的封存库。

他们将湖南产的砖茶每年按季转运兰州储存,按他们的经验,将茶叶封存三年之后,经过多次寒暑,即可成为陈茶,陈茶打开后,里面有金黄色花斑,茶味浓郁醇香,饮用后使人生津止渴,解除人的疲乏,有提神之奇效。青海省湟中、湟源、平安、互助等地,人们喜饮砂罐炖浓茶。茶足饭饱之后,一个人一气不歇,可上山背掉两座野灰。

西宁、大通的牛奶茶,不仅富有营养,而且可除寒气,和脾暖胃。在辽阔的牧业区,广大藏族人民饮用这种茶可减轻高原反应,消除疲劳,防止风寒咳嗽,缓解头痛。如果加上红糖同饮,效果更好。难怪人们喜欢兰州的天泰、魁泰、裕丰茶。

当时的“福盛店”等过载行店,正是由于掌握了广大消费者的这种生活需要,经营这类茶深受广大人民欢迎。

茯砖茶在青海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青海人的日常饮品,同时是提亲的必备礼物,茯砖茶甚至还是治疗牲口肚胀的良药。西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都有这样的经验,用老茶可以治痢疾、治肚子疼、治积食,还不伤人,没有副作用。

谁家有人肚子疼痛、不舒服,就煮上一壶浓浓的老茶,加点生姜、花椒和红糖等物,趁热喝下,保管痊愈,见效快。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活医疗条件差的年代,茯茶对广大群众的健康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时间沉淀价值

在西北,茯茶分“特制茯砖”(简称特茯)和“普通茯砖”(简称普茯)两种,特制茯砖全部采用三级黑毛茶为原料,考虑到春、夏茶和地区品质差异拼配部分四级黑毛茶。普通茯砖原料以四级黑毛茶为主,拼配部分三级毛茶。

或许因为茯砖茶太过于普及的缘故,过去,茯砖茶很少被人收藏。2005年后,陆续有北京、上海、广州茶人开始收购青海和西北地区茯砖茶。在民间茯砖茶藏量很大,刚开始因为不懂得鉴别,无论新茶老茶,每片都以很低的价格被茶人轻松收藏。

如今,在青海收藏茯砖茶的有数万人之众,南方收藏队伍要庞大得多,“茶叶大省”广东,就有超过20万人收藏茯砖茶,藏量也很大,有的“超级茶迷”存货上百吨,西北地区的很多老茯砖茶都流往南方了。

为了能把高端茯砖茶留存下来,在青海工作生活二十多年的朱晓峰,遍访西北各地,收藏了大量茯茶,并成立了青海老茶品鉴中心,下一步还规划建立一个茯砖茶博物馆。

茯砖茶的收藏年份最重要,这是因为老茯砖茶用料非常考究,大部分选用叶片大而肥厚、色泽黑褐油润均匀一致的黑毛茶为原料;1983年后,则多采用拼配用料,叶片薄、瘦,含梗较多,色泽也较黄褐。所以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老茯砖茶都很珍贵。

朱晓峰专门从事老茶收藏,他储藏茯砖茶的房子通风透气,一尘不染,从地板到房顶整整齐齐摞满了一片片包装完好的茯茶。为了防潮、防吸附异味,他贮藏的茯砖茶没有直接靠着墙,而是贴墙放置了纸板来隔开;为了不让茯砖茶吸进异味,还要保证空气清新干净,青海的干燥气候很适于存放茯砖茶,阴凉环境利于茯茶的发酵。

如今朱晓峰收藏着的上世纪50年代的中茶牌2kg重的机制茶、上世纪60年代的“语录茶”,每片价值都达到万元以上。

一簇簇金色花朵盛开,尤其跟黑褐色的茶砖底色形成对比,显得很灿烂,有一种蓬勃的生命气息。这种金色的“霉点”,“金花”是它的俗称,它的学名叫做“冠突散囊菌”。

独步天下的金花

一块珍藏的茯砖茶打开后,里里外外星星点点分布着“金花”,宛如一簇簇金色花朵盛开,尤其跟黑褐色的茶砖底色形成对比,显得很灿烂,有一种蓬勃的生命气息。这种金色的“霉点”,“金花”是它的俗称,它的学名叫做“冠突散囊菌”。

冠突散囊菌是茯茶特有的益生菌种,过去只在千年灵芝上偶尔发现过,有的国家大量收购我国特有的茯砖茶,提取茯砖茶中的金花用于治疗枪伤、刀伤等创伤。这种金花是茯砖茶在发酵过程中自然长出的,青海人会把新的茯砖茶放上三年再饮用,以便长出更多的金花。就是这种金花,不仅使得茯砖茶香气四溢,还能抑制茯砖茶中其他杂菌产生,使得茯砖茶能够长久存放。因此收藏茯砖茶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金花是否茂盛。

茯砖茶压制程序比较独特,因为茯砖特有的“发花”工序要求砖体松紧适度,便于微生物的繁殖活动,压制时压机压力较小,为促使“发花”,烘干不要求快干,整个烘期比黑砖、花砖长一倍以上。传统茯茶选用的原材料为三级、四级黑毛茶,叶薄,色重,有一定的含梗量,无机元素含量高,符合传统茯茶的特殊制作工序要求。

现在生产采用科学而精密的机械化、流水线作业,彻底改善了产品质量,提高了产量,技术上突破了无茶梗不发花的传统。

收藏茯砖茶时,茶人挑选发花量多的,砖面平整、棱角分明、厚薄一致的,原料要含梗少、筋毛少,砖内没有黑霉斑、白霉斑、青霉斑、红霉斑等,砖面色泽呈黑褐或黄褐色的,还需品茶汤滋味,要醇和不苦涩、汤色橙黄或橙红、香气醇正,独具菌花香、耐冲泡才好。

可熬出“亮丽风景”

当内地城市现代化与中国古代传统茶生活相分离时,远在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途径的西北地区,尊古而饮的茶具与茶道修养依旧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熬茶”便是茶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熬茶”主料为颇受人喜爱的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砖茶和泾阳茯砖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芝麻等。

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罐子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饮茶使用一样的饮具,即带把的茶盅(俗称把盅)和小号瓷碗(俗称宫碗)。待客的茶盅和宫碗讲究造型优美、质地精良,明亮干净,且注重一个样式、一个花色、一般以山水花草画为釉彩。

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记载有唐人所饮之茶,就是用茶叶碾细作饼,饮用时再把饼茶碾成碎末,与姜、枣、桔皮、薄荷、葱及盐合煮。如果茶中没有调入牛奶,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

喝茶讲究浓汁滚烫,慢饮细啜。如逢节日或喜丧之事,敬客一定要在把盅中放入两颗大红枣。浓白色的奶茶中浮着两颗大红枣,味色俱全,呷上几口,缓缓品啜,如同口里含珠,舌头在嘴里轻轻滚动,味道干鲜,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茶后细嚼枣泥,甜中味酸,奶香满口。顷刻,一种精致而微妙的“神韵”从心灵上发现,是物质,还是精神?其中丰富的变化,让茶人自己去领悟。

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游牧民族借鉴、吸收、发展并总结形成了饮茶的养身之道。热性熬茶的药膳化广泛而且有民族特色,其保健功效十分明显。游牧民族主食牛羊肉,这些都是酸性食品,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偏食酸性食物,会使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上火。

那么熬茶不但是一道茶,也是一付很好的良药配方,这一方剂里,以茶为主,帮助消化去腻,而且茶中的芳香油能够中和脂肪,消食解腻,巧妙地运用了食物的食性和中药的使用原则。

茶中加盐,可明目消炎、化痰降火,适用于感冒咳嗽、火眼牙痛等症;茶中加姜皮,具有发汗解表、温肺止咳的功效,可治流感、伤寒、咳嗽等症。

如再加入鲜牛奶熬成奶茶,有消肥健胃、化食除胀和提神明目的功效;加入“地椒”熬成“地椒茶”,对头痛感冒、发冷发热等症颇有疗效;加入荆芥熬成“荆芥茶”则是人们安神、利尿的常用药茶。

原载《安化黑茶》杂志2020年第6期总第35期

图文来源于安化黑茶传媒平台,知识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说砖茶是蒙藏疆地区的“硬”通货?

“它们煮茶时从砖茶中砸下一小块,粉碎后放入锅中,直到茶水变成淡红色,再投入一小撮盐,继续煮沸,当茶水几乎变黑,再加入满满一碗奶,他们以喝这种茶为乐趣。”

——古伯察《鞑靼西藏旅行记》

古人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藏茶是中国茶的典型代表,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形成其独特的风味和文化魅力。

藏茶采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当年生成熟茶叶和红苔,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藏茶具有降脂、减肥、防治动脉硬化等功效。

我国黑茶始制于四川。雅安藏茶历史悠久,因产于雅安,唐宋以来畅销藏区而得名,自古以来与藏民族以及我国西北部蒙、维、回、羌等民族同胞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民族同胞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深切感悟和体会。雅安藏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称黑茶、乌茶、边茶、边销茶、四川南边茶、四川南路边茶、大茶、雅茶等。

藏茶是各种制茶中最为耗时、最为复杂的流程茶类,一般要经过和茶、顺茶、调茶、团茶、陈茶等五大工序和三十二道工艺,约六个月左右,依古法炮制出品,标准藏茶褐黑有光,具有红、浓、醇、陈四绝特色。"红"指茶汤色透红,鲜活可爱;"浓"指茶味地道,饮用时爽口酣畅;"陈"指陈香味,且保存时间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浓厚;"醇"指入口不涩不苦、滑润甘甜、滋味醇厚。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把茶融入了生命融入了雪域文化...

▲ 牦牛奶茶。

砖?茶?

砖茶的确是“硬”通货,字面意思上的“硬”。

▲ 云南普洱砖茶。

这就是砖茶,一种用黝黑碎茶叶压制成的长方体,拿起来沉甸甸的一块,确实跟砖头没多大区别。

砖茶饮用者众多,但每个地方都各有各的喝法。在新疆,吃手抓羊肉和烤包子必须得配一壶不加奶的砖茶,解腻一流。在藏区,人们不但喜欢加奶,还喜欢添上一大块酥油,让每一个早晨都热量爆炸。青海人喜欢加盐的孬茶,俄罗斯人喜欢加方糖,而蒙古人则是“奶茶泡一切”,从炒米到包尔萨克,没什么不能扔进去的。

▲ 砖茶配馕。

砖茶是一种流行于西北、西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它的饮用者跨文化、跨地域、跨民族。如果有人以后问你,什么是砖茶?大可优雅地回答:"既是砖,也是茶”。

砖茶从何而来?

追溯 茶马古道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古道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的古代贸易通道,1000多年来,茶马古道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西藏又将雪域的山货特产运到内地,抗日战争期间它更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陆路通道,就在民间运输的同时这条遥远而无比艰险的道路更成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

蒙藏疆三地早期都没有种植茶树的传统,现在市面上的砖茶也大都是在西南地区生产的。实际上,在茶叶的产区,砖茶一开始也不是做成这样的。可以说,这种席卷边疆地区的茶叶出自一场意外。

▲ 民国时期的藏族茶商队。 图/《东亚印画集》

民间传说,一队马帮在向西北地区运茶的路程上不慎使茶叶掉进了河里,当时又赶上连日阴雨,被雨水打湿的茶叶过度发酵,颜色开始发黑。茶商于是便堆积作色,为了运输方便将茶叶压成团块状,再次上路。经过全发酵的茶叶口感变重,味道变浓,这样的茶按理是是无法卖出去的。

但当马帮到达藏区后他们却发现,这种“残次品”竟大受欢迎,一时供不应求。从此以后便有了专门制作这种紧压茶团的先例,因为特别受到藏区茶客的欢迎,这种茶也在历史上被称作“西番茶”“边茶”。按照颜色分类,砖茶属于“中国六大茶”中的黑茶,熟普洱茶(也就是俗称的“熟普”),也属于这类。

▲ 今天所说的“六大茶类”是根据颜色进行分类形成的,分别是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边茶属于黑茶类。黑茶按照制作方法可以分为散茶和紧压茶两类,紧压茶可以分为千两茶、茯砖和花砖。

随着边茶市场不断扩大,一条成熟的供给链出现。湖南安化、陕西泾阳、云南普洱和湖北地区都先后出现了专产边茶的茶庄。他们所产的黑茶被紧压成坚固的块状,成为名正言顺的西北官茶。这些茶商运茶的商道,便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而茶马古道的“茶”,正是砖茶。

▲ 茶马古道所辐射的地区

从卫星地图上看,喜马拉雅山坐落在亚欧大陆,这座巨大的雪山将亚洲其他国家和印度分割开来。和它紧邻的亚洲中南部地区同样遍布高山大江,这就是横断山脉,它贯穿青藏高原和川滇地区。横断山脉西边是青藏高原,再往西是帕米尔高原,北边是中国内陆,东部是云南和四川,南部是东南亚各国,茶马古道正是以横断山脉为中心向各个方向发散,进入不丹、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地。

▲ 藏语中也把茶马古道称为“鼠鸟之路”——只有老鼠和飞鸟可以通过,沿途极为险峻。图/KBS纪录片《茶马古道》

在过去,每到藏历八月,马帮就会上路,男人们用马运载粮食、松茸、冬虫夏草、食盐去各地做生意,换取茶叶和其他的生活用品。

▲ 茶马古道上,横渡江河的溜索。人、马都有掉落河水被冲走的危险。图/KBS纪录片《茶马古道》

当马帮翻越喜马拉雅山后,茶马古道的线路沿着不丹东部、印度东北部前锡金地区、尼泊尔北部、印度西北部拉达克地区进入巴尔蒂斯坦,并从这里进入中亚地区,同丝绸之路汇合。

四川是砖茶的策源地,这里位于长江上游,境内河流交错,气候湿润温和,民国时期有四分之三的县区产茶,居西南各省之最。其中,雅安地区所产的南路边茶极富盛名,每年有多达1500万斤的蜀茶被运往藏区进行茶马互市。民国时期,砖茶以雅安为生产中心,康定(打箭炉)为运销中心,以低廉的价格专销康藏地区,因此也被称作“康砖”。

▲ 四川省出产的康砖,至今都能在藏区家庭的餐桌上见到。

尽管黑茶最早出现在四川,但黑茶名声大振是在湖南。湖南境内山脉纵横,湘、资、沅、澧四水贯穿全境,气候湿润,适宜茶树种植。湖南安化黑茶后来者居上,在西北市场展开了和康砖的竞争。

湖北所产的青砖茶深受蒙古族民众的喜爱,甚至在历史上有了“蒙古茶”的称号。砖茶庄全部由山西茶商经营,历史最悠久的是“三玉川”茶庄,所产茶砖上都印有一个大大的川字,由于这种茶砖在蒙古族牧民之间极为盛行,后来所有羊楼洞产的青砖茶全部都将牌号改成了“川”字标记。

▲ 云南勐海茶马古道驿站旧址,现于大益庄园内。图/图虫·创意

云南丽江同样是茶马古道重镇,在这里,普洱生产的茶被卖给来自藏区的马帮,马帮再将茶叶运到西藏,同当地人进行交换,粮食也好,盐也好,茶能换来他们所需的所有生活用品。清顺治年间永胜县茶马市场开通,销往藏区的茶叶每年高达300万斤。

▲ 茶马古道实际上并不是砖茶贸易的唯一通道。清朝时期,中亚诸国和俄国同样开始了同中国内陆的茶叶贸易,茶叶从呼和浩特等蒙古地区进入俄罗斯恰克图,路程极为遥远,被称为“茶叶之路”。制图/Paprika

除了这条南路茶马古道之外,以泾阳为中心,黑茶同时也西北进入新疆,向东北进入内蒙古。实际上,黑茶流入新疆的历史并不从茶马古道开始。《封氏闻见记》中曾载:“往年回鹘(包括中维吾尔族在内的中亚民族先民)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新唐书》中曾载:“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这被认为是西北地区茶马互市的开端。

茶马古道的历史就是砖茶贸易的历史,它的魅力并不亚于丝绸之路,它的出现甚至早于丝绸之路200多年。可能再也不会有一种茶叶能像砖茶这样频繁地出现在史册中,也不会有任何一种茶能再像砖茶一样能融入如此众多族群的日常生活。

砖茶之茶道

砖茶为什么会受到蒙藏疆民众的喜爱?不同的文化、族群、宗教似乎并没有影响同一种味觉偏好的形成。这一切实际上和三地相似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有关:这些地方大都分布有大面积的草场,牧业发达,简单说就是,肉吃很多。

▲ 内蒙古牧场

▲ 新疆牧场。

▲ 青海,祁连草原。

肉类中含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在不均衡的饮食习惯下长期生活,顿顿羊肠、羊肋骨、羊尾巴,人极易患上高血压和高血脂。人们需要喝点什么来解除油腻感。

▲ 哈萨克家庭中烹制的手抓羊肉。

就算你吃了再多油腻的肉,只要喝上两碗滚烫的砖茶,不管再寒冷的夜,肠胃的不适也能得到极大的缓解。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时候,砖茶对于很多牧业区民众来说,同样也是维生素的重要来源。

藏区其实有一种味道和珍珠奶茶非常接近的饮料——“甜茶”。区别在于,前者大都是奶精兑茶水和糖。被装在塑料杯里,买一杯还得排半天队。而甜茶则是必须坐在在拥挤、热闹的老茶馆里喝才有味道的。在著名的拉萨港琼茶馆里,一杯甜茶至今一壶只要八块。只要把钱放在桌上,老板就会从里到外轮流为茶客们添茶,拉萨的早晨这才开始了流动。

▲ 拉萨港琼茶馆内的茶客,拉萨甜茶是用红茶制成的。

牧人是逐水草而居的,这要求他们能够以尽量快的速度打点家当。而砖茶,作为日常消耗品,不但占地小,而且运输方便。尽管现在的牧民都划分了草场,过去那种长达几个月的迁徙已经很少见了,但今天他们仍然保留着转场(更换牧场)的习惯。无论是家庭转场,还是长途旅行,砖茶都毫无疑问是方便携带的。

▲ 新疆博乐市,转场途中的牧人。图/图虫·创意

▲ 2015年11月25日,一辆拉着转场物资和牧羊犬的车行驶在新疆伊犁伊宁市巴彦岱的路上

留心观察过砖茶价格的人就会发现,不管是什么品牌,它们普遍价格低廉。

▲ 喀什街头摊贩上正在进行出售的茯砖。图/in kashgar

由于密度大,一个板儿砖在四口之家能喝上几个月。即使对于经济条件并不优越的家庭来说,砖茶也也不是什么奢侈品。家家户户都有,谁都能喝得起,它是属于平民的饮料。

▲ 2019年11月,喀什茶馆里聊天的茶客。图/in kashgar

如果说酗酒是一种自我毁灭倾向的体现,那么嗜茶就是一种自我拯救。在蒙藏疆地区,砖茶是最常见的硬通货,比烟草还硬。烟草属于成人,属于男人。但砖茶则不同,它属于每个人。不管男女老少,贫穷富有,不管你是种地的还是畜牧的,也不管你用的是瓷碗还是木碗,住的是土房还是毡包,在这里,人们喝同一种味道的茶。

▲ 喀什街头的百年老茶馆。图/图虫·创意

18世纪30年代,一个名叫古伯察的法国传教士从西湾子出发,途径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长途跋涉18个月到达拉萨,后来他写成了一本叫做《鞑靼西藏旅行记》的书,描述了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蒙古鞑靼人用的茶并不像汉人消费的茶以同样的方式炮制,汉人一半用最嫩的茶叶,仅仅用开水泡一下就行了。那些经过粗加工的带有茶叶梗的叶子在模子中压缩并粘结在了一起,具有砖的形状和厚度,它们以“鞑靼茶”的名称出售,因为这种茶几乎被该民族耗用。”古伯察这样描述砖茶和内地茶饮的区别。

尽管这一切看似随意,但并不意味着砖茶没有属于自己的茶道。

在藏区,主人家给客人倒第一碗茶的时候,必须双手交到对方的手里,绝不能直接放在桌上,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而客人也一定要用双手去迎接。主人后续给客人添茶时,也总是一只手提着茶壶,一只手手掌摊开向上,表达自己的尊敬。

▲ 喀什茶馆里的民间艺人。

在喀什的老茶馆里,人们喜欢吃过烤馕、手抓肉后,边喝茶边听民间艺人的演奏。他们能够在茶和音乐里得到疲惫生活中难得的片刻闲暇。

▲ 砖茶可能是粗加工的,但茶具可以是精致的。

藏茶价值

因为藏茶是紧压黑茶,随着年代的久远,越陈的茶在适宜的空气和湿度中继续发酵,陈化过程使茶味茶色更醇和,色泽乌亮深褐,香气宜人,茶的品质进一步提高,这就更加强了它的收藏价值。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特殊工艺持久发酵制作而成的藏茶包含近500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合物,约700种香气化合物,无机物也相当丰富,包括磷、钾、镁、硒等不少于15种矿物质。具有以下功效特点:1.抗氧化功效;藏茶汤色2.降低三高,抑制动脉硬化功效;3.抗辐射、抗突变、抗病毒功效;4.调理胃肠和改善代谢功效;5.解毒和优化水质功效;6.全方位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藏茶应运而生,更在兼容性极强。花茶与绿茶,最怕串味,凡粘物,只能弃之。藏茶不然,可根据饮用者所好,添加不同的食物或饮料,调制风味迥异的饮品:热有鲜奶藏茶,冷有冰红藏茶,甜有橙汁藏茶,酸有柠檬藏茶,中外合璧有咖啡藏茶……凡此种种,皆可随意增减,以致饮用者不断增加。

藏茶 品饮方式

关于藏茶的泡饮方式小编一直喜欢熬煮,当然,在不方便熬煮的环境下,盖碗冲泡、飘逸杯冲泡都是不错的选择。简单说一下在家熬煮的方法:

1.将茶叶装入茶包(滤网)中,用沸水快速冲洗两轮。

2.按1:5比例量水,即1个茶包(约5g)配5饭碗满水,将水煮至沸水。

3.投入茶包,待水再沸腾时,改用文火煮一至二分钟;停火后,掏出茶包,即可饮用。

今日藏茶饮用,多有创意,早不是旧时模样。不过,说到品藏茶,那还是有不少讲究的。水质要好,水温要达100度,茶具以紫砂为最;先以沸水洗茶,再注水挤压后,静候片刻,待色、香、味慢慢溢出。至于热饮还是冷饮,随各人习惯。热饮50度左右水温为佳,取其暖胃生津,周身舒坦;冷饮宜夏季,取其清凉甘爽,能降温解暑。

就说最富传统色彩的酥油茶,也讲个与时俱进,加入打碎的花生、核桃、芝麻为佐料,香味愈显浓郁,时尚男女个个喜爱。千年间,茶叶仅为饮料而已。无论花茶、绿茶,香味均不耐久,会很快散失。独有藏茶,香味持久,挥发极缓慢。不少人利用藏茶的这种我,在房屋四壁尽饰砖茶,门帘、窗帘、枕头皆以藏茶填充,入内茶香盈室,神清气爽。

来源:泽青茶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