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砖茶的收藏价值

近年,黑茶在我国六大类茶中脱颖而出,而黑茶中最具特色的是茯茶,茯茶保存时间越久越香,陈化越久茶越醇厚,收藏价值很高,是能喝的古董和极具升值潜力的藏品,也是具有金融投资属性的理财产品,在收藏界具有历史价值的百年茯茶更是贵于黄金,在市场上一砖难求,因而陈年茯茶广受追捧而收藏者日众。

本文试图就茯茶的收藏价值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史上的西北官茶

历史上,中央政府在西北设置的“茶马互市”的茶马司所用的官茶大部分是茯砖茶,茯砖茶普遍行销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在古丝绸之路是最重要的贸易物资,也是支撑西北部边疆军政开支的主要税源商品。

民国时期,西宁地区的天泰、魁泰和裕丰等茶号向以货真质优著称,深受西北高原各族人民的欢迎。这几家茶号,都在兰州设有特大的封存茶库,每年只开启储存满三年的封存库。

他们将湖南产的砖茶每年按季转运兰州储存,按他们的经验,将茶叶封存三年之后,经过多次寒暑,即可成为陈茶,陈茶打开后,里面有金黄色花斑,茶味浓郁醇香,饮用后使人生津止渴,解除人的疲乏,有提神之奇效。青海省湟中、湟源、平安、互助等地,人们喜饮砂罐炖浓茶。茶足饭饱之后,一个人一气不歇,可上山背掉两座野灰。

西宁、大通的牛奶茶,不仅富有营养,而且可除寒气,和脾暖胃。在辽阔的牧业区,广大藏族人民饮用这种茶可减轻高原反应,消除疲劳,防止风寒咳嗽,缓解头痛。如果加上红糖同饮,效果更好。难怪人们喜欢兰州的天泰、魁泰、裕丰茶。

当时的“福盛店”等过载行店,正是由于掌握了广大消费者的这种生活需要,经营这类茶深受广大人民欢迎。

茯砖茶在青海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青海人的日常饮品,同时是提亲的必备礼物,茯砖茶甚至还是治疗牲口肚胀的良药。西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都有这样的经验,用老茶可以治痢疾、治肚子疼、治积食,还不伤人,没有副作用。

谁家有人肚子疼痛、不舒服,就煮上一壶浓浓的老茶,加点生姜、花椒和红糖等物,趁热喝下,保管痊愈,见效快。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活医疗条件差的年代,茯茶对广大群众的健康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时间沉淀价值

在西北,茯茶分“特制茯砖”(简称特茯)和“普通茯砖”(简称普茯)两种,特制茯砖全部采用三级黑毛茶为原料,考虑到春、夏茶和地区品质差异拼配部分四级黑毛茶。普通茯砖原料以四级黑毛茶为主,拼配部分三级毛茶。

或许因为茯砖茶太过于普及的缘故,过去,茯砖茶很少被人收藏。2005年后,陆续有北京、上海、广州茶人开始收购青海和西北地区茯砖茶。在民间茯砖茶藏量很大,刚开始因为不懂得鉴别,无论新茶老茶,每片都以很低的价格被茶人轻松收藏。

如今,在青海收藏茯砖茶的有数万人之众,南方收藏队伍要庞大得多,“茶叶大省”广东,就有超过20万人收藏茯砖茶,藏量也很大,有的“超级茶迷”存货上百吨,西北地区的很多老茯砖茶都流往南方了。

为了能把高端茯砖茶留存下来,在青海工作生活二十多年的朱晓峰,遍访西北各地,收藏了大量茯茶,并成立了青海老茶品鉴中心,下一步还规划建立一个茯砖茶博物馆。

茯砖茶的收藏年份最重要,这是因为老茯砖茶用料非常考究,大部分选用叶片大而肥厚、色泽黑褐油润均匀一致的黑毛茶为原料;1983年后,则多采用拼配用料,叶片薄、瘦,含梗较多,色泽也较黄褐。所以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老茯砖茶都很珍贵。

朱晓峰专门从事老茶收藏,他储藏茯砖茶的房子通风透气,一尘不染,从地板到房顶整整齐齐摞满了一片片包装完好的茯茶。为了防潮、防吸附异味,他贮藏的茯砖茶没有直接靠着墙,而是贴墙放置了纸板来隔开;为了不让茯砖茶吸进异味,还要保证空气清新干净,青海的干燥气候很适于存放茯砖茶,阴凉环境利于茯茶的发酵。

如今朱晓峰收藏着的上世纪50年代的中茶牌2kg重的机制茶、上世纪60年代的“语录茶”,每片价值都达到万元以上。

一簇簇金色花朵盛开,尤其跟黑褐色的茶砖底色形成对比,显得很灿烂,有一种蓬勃的生命气息。这种金色的“霉点”,“金花”是它的俗称,它的学名叫做“冠突散囊菌”。

独步天下的金花

一块珍藏的茯砖茶打开后,里里外外星星点点分布着“金花”,宛如一簇簇金色花朵盛开,尤其跟黑褐色的茶砖底色形成对比,显得很灿烂,有一种蓬勃的生命气息。这种金色的“霉点”,“金花”是它的俗称,它的学名叫做“冠突散囊菌”。

冠突散囊菌是茯茶特有的益生菌种,过去只在千年灵芝上偶尔发现过,有的国家大量收购我国特有的茯砖茶,提取茯砖茶中的金花用于治疗枪伤、刀伤等创伤。这种金花是茯砖茶在发酵过程中自然长出的,青海人会把新的茯砖茶放上三年再饮用,以便长出更多的金花。就是这种金花,不仅使得茯砖茶香气四溢,还能抑制茯砖茶中其他杂菌产生,使得茯砖茶能够长久存放。因此收藏茯砖茶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金花是否茂盛。

茯砖茶压制程序比较独特,因为茯砖特有的“发花”工序要求砖体松紧适度,便于微生物的繁殖活动,压制时压机压力较小,为促使“发花”,烘干不要求快干,整个烘期比黑砖、花砖长一倍以上。传统茯茶选用的原材料为三级、四级黑毛茶,叶薄,色重,有一定的含梗量,无机元素含量高,符合传统茯茶的特殊制作工序要求。

现在生产采用科学而精密的机械化、流水线作业,彻底改善了产品质量,提高了产量,技术上突破了无茶梗不发花的传统。

收藏茯砖茶时,茶人挑选发花量多的,砖面平整、棱角分明、厚薄一致的,原料要含梗少、筋毛少,砖内没有黑霉斑、白霉斑、青霉斑、红霉斑等,砖面色泽呈黑褐或黄褐色的,还需品茶汤滋味,要醇和不苦涩、汤色橙黄或橙红、香气醇正,独具菌花香、耐冲泡才好。

可熬出“亮丽风景”

当内地城市现代化与中国古代传统茶生活相分离时,远在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途径的西北地区,尊古而饮的茶具与茶道修养依旧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熬茶”便是茶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熬茶”主料为颇受人喜爱的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砖茶和泾阳茯砖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芝麻等。

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罐子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饮茶使用一样的饮具,即带把的茶盅(俗称把盅)和小号瓷碗(俗称宫碗)。待客的茶盅和宫碗讲究造型优美、质地精良,明亮干净,且注重一个样式、一个花色、一般以山水花草画为釉彩。

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记载有唐人所饮之茶,就是用茶叶碾细作饼,饮用时再把饼茶碾成碎末,与姜、枣、桔皮、薄荷、葱及盐合煮。如果茶中没有调入牛奶,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

喝茶讲究浓汁滚烫,慢饮细啜。如逢节日或喜丧之事,敬客一定要在把盅中放入两颗大红枣。浓白色的奶茶中浮着两颗大红枣,味色俱全,呷上几口,缓缓品啜,如同口里含珠,舌头在嘴里轻轻滚动,味道干鲜,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茶后细嚼枣泥,甜中味酸,奶香满口。顷刻,一种精致而微妙的“神韵”从心灵上发现,是物质,还是精神?其中丰富的变化,让茶人自己去领悟。

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游牧民族借鉴、吸收、发展并总结形成了饮茶的养身之道。热性熬茶的药膳化广泛而且有民族特色,其保健功效十分明显。游牧民族主食牛羊肉,这些都是酸性食品,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偏食酸性食物,会使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上火。

那么熬茶不但是一道茶,也是一付很好的良药配方,这一方剂里,以茶为主,帮助消化去腻,而且茶中的芳香油能够中和脂肪,消食解腻,巧妙地运用了食物的食性和中药的使用原则。

茶中加盐,可明目消炎、化痰降火,适用于感冒咳嗽、火眼牙痛等症;茶中加姜皮,具有发汗解表、温肺止咳的功效,可治流感、伤寒、咳嗽等症。

如再加入鲜牛奶熬成奶茶,有消肥健胃、化食除胀和提神明目的功效;加入“地椒”熬成“地椒茶”,对头痛感冒、发冷发热等症颇有疗效;加入荆芥熬成“荆芥茶”则是人们安神、利尿的常用药茶。

原载《安化黑茶》杂志2020年第6期总第35期

图文来源于安化黑茶传媒平台,知识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