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白水清普洱茶骗人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彩农茶|普洱茶四大价值之三:陈化价值

  普洱茶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普洱茶的身后有一个庞大的“存茶群体”。这个群体是由制茶企业、经销商和消费者构成。这其中,经销商与消费者是“存茶群体”的主体,占90%以上的比例。


  “存茶”最早始于云南,因为云南自古就有“爷爷制茶、孙子卖茶”之说,其后,在中国近代与现代,“存茶”的主体转移到香港,并向台湾扩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又成为“存茶”的主流区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普洱茶集散地。进入二十一世纪初,以广东为核心,“存茶群体”又呈几何状翻倍增长,并快速形成“南下北上”的格局。


  所谓“南下”是指“存茶”的群体已扩展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北上”是指从广州经长沙、武汉、合肥、南京、郑州、济南、石家庄、天津、北京,直至东三省,“存茶”大军一路拓展,新加盟者人数更是无法统计。


  普洱茶的“存茶”现象是中国茶叶界一道独有的风景线。很多人认为普洱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普洱茶商业炒作的成功,这种成功实际是商业中的一种假象,也就是泡沫现象。一旦这个泡沫破碎,不仅会形成普洱茶整体的崩盘,而且会使“存茶”大军“哀鸿遍野”,并“烟消云散”。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以台湾和香港为例,上世纪九十年代,普洱茶在这两个区域都经历了“暴涨暴跌”,但风暴过后,“存茶”大军非但没有减少,却又增加了不少。2007年中国大陆的普洱茶行情也经历了一次“过山车”,其暴涨暴跌之后,普洱茶市场受到“重创”,但并没有使“存茶”大军分崩离析。广东很多地区目前为普洱茶“重灾区”,我们现在只感受到市场的萧条,并没见到“存茶”大军的坍塌。相反,倒是有两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个是上世纪出产的一些普洱茶精品,价格非但没落,仍然呈缓步上升的趋势;另一个则是一部分手持现金的人,竟非常仔细观察普洱茶价格的回落,在寻找最佳的时机,一次次地“抄底”,成为“存茶”大军中新的成员。换句话说,普洱茶的暴跌并没有终止“存茶”的脚步,只是使它放缓和更加理性、专业而已。


  为什么普洱茶会出现独有的“存茶”现象呢?答案非常简单——即普洱茶存在着“越陈越香”的特质。


  “越陈越香”是什么?竟有如此之大的“魔力”?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陈化过程的形象化描述,是普洱茶整体架构中的一个链条,它的核心内容是陈化的机理,也是普洱茶第三大价值——即陈化的价值。换句话说,“越陈越香”是普洱茶陈化机理的另一种语言表述。“越陈”是时间概念,“越香”是品质概念。普洱茶陈化的过程,是普洱茶最后的一道加工过程,是品质提高戓再造的关键。


  但是,也恰恰是这个“越陈越香”,在现今却成为普洱茶最有争议的“焦点”。一部分质疑者认为:普洱茶不存在“越陈越香”。普洱茶存放时间长了,就没有味道了。虽然社会上出现过一些“老普洱茶”,但品尝后没有茶味了,还算是茶吗?因此普洱茶没有长期存放价值。之所以普洱茶界一些人说普洱茶可长期存放,且品质越来越好,那是骗人的,是为了让消费者大量存茶。这种说法实质上已经使消费者把普洱茶当成了一种投资工具,改变了茶叶本身的价值。


  质疑者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否定主要是源于其对这一词语字面上的误解,他们认为,既然是“越陈越香”,其香气应比照绿茶甚至乌龙茶。如果接照这种理解,普洱茶不仅没有绿茶的“清香”,更不具备乌龙茶的“奇香”。而且,就芳香类物质而言,普洱茶不是“越陈越香”,而是“越陈越弱”,很多“老普洱茶”甚至香气极弱。足以证明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本身就是子虚乌有。


  而普洱茶界则认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它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普洱茶经陈化之后,确实存在兰花香、枣香、陈香等芳香类物质,这些香型唯普洱茶所独有,与绿茶与乌龙茶的香气有很大不同,不能用绿茶与乌龙茶的品饮标准去简单的套用与比照;二是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对普洱茶陈化过程的一种形象化表述,其“越香”不单单指香气而言,而是泛指品质的概念。


  那么,哪一种观点更有说服力呢?


  我们在品饮绿茶中经常是采用“感官审评”的方法去鉴别,如干茶的形态、茶叶冲泡后的汤色、叶底的条索表现形态及茶汤的滋味和香气等。这种审评主要是靠眼看、嘴尝加上经验的方法,它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对茶叶评审中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方法。但是,人们的眼、嘴、鼻毕竟不是化学分析仪器,很难发现和区分茶叶内几百种内含物质的存在及含量的大小,势必造成鉴别过程中误差的出现,有时这种误差还会很大。因为人们的感官,除了受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的影响外,还存在人的个体差异,同时也受到饮茶习惯、嗜好、心情、健康状况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没有通过化学分析手段,并提供相关数据做为依据,其判断的结果只能属于主观臆断范畴。因此,无论绿茶、乌龙茶、普洱茶或其它茶类,相对茶叶的滋味与香气而言,至今没有定性和定量的标准,更没有这方面的质量标准及产品检测标准。很多研究成果仍处在探索与求证阶段。这就是为什么质疑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人,至今也没有提供任何一项“陈年普洱茶”关于芳香类物质或其它化学成分的检测报告的原因,并依据这样的报告及相关的数据,得出“没有味道”及“没有品饮价值”的结论。


  其实,普洱茶所指的“越陈越香”已超出了茶叶滋味与香气的范畴,更多的是针对品质的概念而言。如普洱茶发酵后出现的大量衍生物质,这些衍生物质很多是对人体产生具有保健功能的“因子”,象陈年普洱茶及渥堆的普洱茶中就检测出他汀类药用物质成分(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降血脂产生一定的功效。而他汀类物质不通过化学分析手段,根本无法靠眼看和嘴尝就能发现的。所以,如果还是套用绿茶或是其它茶类的感官评审去鉴定普洱茶的品质时,只能对普洱茶品质产生“扭曲”的评价,其误解也是自然的。


  一、普洱茶为什么需要陈化的过程


  (一)普洱茶工艺的要求----即后续发酵(也称后发酵)


  我们知道,普洱茶在经过了特殊工艺加工后,直至包装的完成,实际上并没有完成最终的产品塑造,尚需一个陈化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普洱茶与白酒、葡萄酒有极为相似的一面。这些酒类在经过了蒸馏之后,立刻进入窖藏阶段,其陈化的时间有的达到十年、二十年之久才能上市,有的则时间更长。普洱茶的陈化,其时间要求比酒类更为严格,历史上出现的“爷爷制茶、孙子卖茶”习俗,证明普洱茶的陈化时间远远超过酒类。


  普洱茶之所以需要陈化,是因为普洱茶是发酵的产物,相对普洱茶生茶而言,其前期所有工序都是为发酵做准备的,而真正的发酵,是在陈化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也有人将陈化阶段称为自然发酵(或后发酵)阶段;相对普洱茶熟茶,虽然也经历了人工渥堆发酵,但在出堆后,仍需一段陈化时间,其品质才能进入佳境,只是陈化时间相对生茶缩短了很多而已。


  说得更直白一点,普洱茶是“变”的艺术。这与绿茶的“变”,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以普洱茶内含的叶绿素为例,普洱茶(生茶)生产的最初,其叶绿素的含量与绿茶一样都很高,但陈化过程中,茶叶中原有的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又将叶绿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脱植基叶绿素,并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不稳定的邻-苯醌类化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反应,聚合成为黑色素(melanin)。


  这时,绿茶“变”了,是伴随大量有害物质的滋生,最终导致霉变——实际上是“变质”。普洱茶也“变”了。而普洱茶的“变”却是物质的转化,是酶促反应的结果,形成大量的衍生物质,出现难得的褐变现象。这是因为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能使空气中的氧气透过已经破坏了的茶叶组织(普洱茶晒青过程中的多次揉捻以及后来的紧压成形,都对茶叶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使多酚氧化酶能够顺利接触到茶叶的酚基低物而产生酶促反应,其涉及到的主要底物是黄酮类物质,如根皮苷、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基于表儿茶素骨架结构的一系列花青素配基低聚物(二聚体至七聚体)。


  这种状况也使普洱茶内含的茶多酚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发酵前,茶多酚含量很高,发酵后茶多酚指标则迅速衰减。这种发酵没有因茶多酚的衰减而使普洱茶走向霉变,而是将其大量的酚类物质在微生物及酶类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茶叶内含物质的降解与转化,并导致大量具备营养价值的衍生物的出现。


  这里需要附带说明一点,即对茶多酚始终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茶多酚含量高的茶才是好茶。其实,茶多酚摄入人体后,尤其是进入人的肠道后,对人体内的微生物区系和代谢活体产生的影响,到目前都没有定性的结论。目前国际上,包括我们国家在内,只将茶多酚列为食品添加剂中的抗氧化剂,而不是食品营养强化剂,更没有被列入药典的原料药。茶多酚更多的价值除了它具备天然抗氧化功能外,更多的则是它在发酵后产生的衍生物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对红茶的青睐与台湾、香港对普洱茶的追捧,并不在于红茶和普洱茶内含的茶多酚指标有多高,而在于茶多酚降解的衍生物质所具备的营养价值。


  (二)普洱茶的陈化是品质再造的过程


  普洱茶的陈化是缓慢的发酵过程。我们之所以说普洱茶的陈化是品质再造,是因为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品质提高,而是“脱胎换骨”的改变。


  以普洱茶陈化过程含氮化合物变化为例,普洱茶在最初的加工过程中,由于采用忌高温的手段,使茶叶氨基酸含量较高(月光白,是目前已知内含氨基酸总量最高的茶品),但普洱茶的发酵,又使这些氨基酸成为微生物的氮源,发酵过程又使部分氨基酸,如茶氨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急剧降低。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微生物对茶叶内含物质的降解,又合成了茶叶中原来含量较低的一部分氨基酸,如赖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缬氨酸等,其含量比陈化前都有明显提高,形成了此消彼长的格局。而且,这些氨基酸又都是人体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


  再以GABA(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acid)为例,GABA也是茶叶的氨基酸之一,是在谷氨酸脱羧酶作用下脱羧后形成的。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主要参与脑的生理活动,具有安神、催眠等作用。对维持大脑健康有一定效果。GABA几乎存在于所有茶类的鲜叶中,但含量较低,在绿茶、乌龙茶以及未发酵的普洱茶,其含量仅为20-35mg/100g(干茶),不能产生任何安神和催眠等功能性作用。但唯独普洱茶,在经过厌氧发酵后,尤其是二十年以上的陈年普洱茶和陈化期达到三年以上的熟茶,其GABA含量却高达135mg/100g(干茶)。


  GABA含量的提高有什么意义呢?


  过去,普洱茶始终有一个未解之迷,就是为什么陈年普洱茶饮后不影响人的睡眠,关于这一点,很多学者认为,是普洱茶在加工过程中,尤其是后发酵阶段,影响人睡眠的主要原凶----咖啡因逐渐散失所致。但在对普洱茶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这一结论是不成立的。很多普洱茶内含的咖啡因不仅存在,且指标远远高于绿茶与乌龙茶。以笔者供职的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所生产的普洱茶膏为例,其在“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的检验中,咖啡因含量竞高达8.46。为目前已知的各种茶叶中咖啡因含量最高。但品饮后,却不影响人的正常睡眠。这又是为什么呢。


  答案就在GABA(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acid)上。因为GABA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就是对咖啡碱的受体产生竞争性的颉抗作用。换句话说,是GABA将咖啡因影响人的睡眠这部分“作用”给抵消了。(GABA是在谷氨酸脱羧酶作用下脱羧后形成的)


  从这个例子上,我们不难看出,将普洱茶的陈化过程定性为品质再造,是因为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自始至终体现“活”的产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酵过程的渐进,又体现出“变”的特性。这种“变”,不是数量的增减,而是“质”的改变。这其中,体现最明显的是茶的颜色的变化。


  普洱茶含有大量的(达干物比重30%)儿茶素,它是一种易于被多酚氧化酶(P和过氧化物酶作用的多酚化合物。在完整的叶片中,我们可从细胞的液泡中分离得到这种多酚氧化物。但当液泡破裂时,儿茶素迅速氧化,产生两种主要的色素基团,即茶红素和茶黄素。多酚氧化酶主要作用于儿茶素,产生茶黄素,而过氧化物酶主要产生茶红素。陈化后的普洱茶,其品质受茶黄素和茶红素比率影响极为明显,茶红素比值越大,普洱茶品质越好。


  以普洱茶自然发酵的生茶为例,其冲泡后的茶汤颜色(以第七泡汤色为基准),由最初的黄色(一至五年)——橘黄(五至十年)——玫瑰红(十至十五年)——褐色(十五至二十年)——葡萄酒红(二十至二十五年)——宝石红(二十五至三十年),其汤色变化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链条。


  当然,普洱茶陈化过程所产生的品质“飞跃”,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如皂甙与单糖的增加,他汀类药用成分的出现,儿茶素与咖啡碱缔结作用的产生,茶红素络合物的出现等等。都是普洱茶陈化过程的产物。这里由于文字的限制,不能一一表述。


  (三)普洱茶陈化过程中香气的有续变化


  普洱茶的香气,是学术界涉及最少、学术成果最少,也是最难分析的一个领域。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三个原因促成:


  一是茶叶的香气类型或香气的高低,决定于香气前体物质。香气前体物质是指茶叶中含有的萜烯类、芳香烃及其氧化物、类胡萝卜素类、氨基酸类、糖类等物质。云南普洱茶产区众多,其内含物质的种类及其含量有一定的差异,自然形成一山一茶、一茶一味。虽然普洱茶界一直将普洱茶的香气分为四种,即陈香、兰香、荷香、枣香。但这种划分的依据基本是源于感官审评,缺少化学分析手段的认证,或者说“证据”不足。就云南普洱茶产区和种类而言,也绝非四种香气类型能够概括。到底是多少,目前还是个迷。有待学术界深入的研讨。


  二是普洱茶缺少高温提香的过程和工艺。几乎所有的茶叶都内含多种香气物质,但很多香气物质必需在高温状态下才能生成(如吡嗪类物质的生成就是在100℃以上)。因此,绿茶的高温提香基本都在110℃以上。而普洱茶则不同,它的所有过程几乎都是在常温下完成,其最高温度也不超过60℃,大量的香气物质因缺乏高温的条件没能生成。这就造成普洱茶的香气相比绿茶而言,高香类的物质不如绿茶。


  三是绿茶在经过高温提香后,其香气可基本固定,并保留一段时间。但普洱茶的香气则不同,普洱茶在自然发酵中,伴随大量酚类物质的降解、络合和转化,其原有的香气也产生改变。普洱茶存在的陈香、兰香、荷香、枣香等香气,在普洱茶陈化过程中只能是“间段存在”,不可能持久。换句话说,你今天喝的普洱茶可能是兰香,但将这饼茶存放二十年后再品尝,可能又转变成枣香。因此,不同年份的普洱茶其香气不同,不同陈化条件或陈化方式的普洱茶,其香气也各不相同。


  但有两点,是我们必需了解的:


  一是普洱茶的香气类型主要由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组成。芳樟醇(linalool):又名沉香醇。它的含量和茶树品种的关系密切,云南大叶种含量最高。它在茶树体内以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茶叶采摘后葡葡萄苷酶水解而呈游离态。未发酵的普洱茶其内含的芳樟醇呈兰花香气,是普洱茶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之一。


  (二)湿仓与干仓----对小环境的两点思考


  普洱茶陈化过程素有“湿仓”与“干仓”之说。所谓“湿仓”是源于香港早期的存茶方式。他们利用香港大环境本身就存在的“高温高湿”的自然特性,有意识将普洱茶存放在更潮湿的仓库,甚至有人还不时地洒水,增加“高温高湿”,目的是加速普洱茶的陈化。这种做法虽然有“激进”的成分,但为普洱茶的发酵提供了有益的尝试。现代普洱茶的人工发酵----渥堆发酵的产生,实际上就是受到“湿仓”的启发,并延续这种思路,将其更科学、更规范而已。“湿仓”的做法虽然表面上加速了普洱茶的陈化,但也带来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弊端,即发酵的过程由于茶叶吸水量太大,造成了对有益菌的抑制和腐败菌的“兴盛”,直接导致了普洱茶出现了部分“腐烂”。我们喝到“湿仓茶”感觉到的那种“湿仓味”,实际就是茶叶部分变质所产生的“霉味”。其实,就“湿仓茶”而言,香港绝大部分的存茶者已经放弃“湿仓”的做法,他们现在的存茶方式已有大量的改进。


  所谓“干仓”的提法,是相对“湿仓”而言。因为真正的“干仓”是不存在的。普洱茶的陈化过程离不开“高温高湿”的环境,缺乏“湿”就会使微生物因缺水而消亡。而如果是“高温”而没有“高湿”相配合,就演变成了“干燥”过程,微生物会在高温干燥中更快的消亡。


  这里,有两个课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窖藏的概念。著名品牌的葡萄酒与白酒在后续陈化中,基本采用窖藏的方式(白酒中也有洞藏的方法)。这样做的原因是控制陈化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形成可控的“恒温恒湿”现象。普洱茶也属于后续发酵的产品,如果借鉴这种窖藏方式,其温度与湿度的控制相比“湿仓”与“干仓”来的更科学,后发酵的效果也会更好;


  二是“湿仓”与“干仓”的轮转模式。将普洱茶在一定时间采用“湿仓”的做法,然后通过除湿手段(如采用除湿机快速除湿),将“高湿”降低;这种“一湿一干”的做法可轮换进行,其时间比例可在3:1区间进行。即“湿仓”的时间为3,“干仓”的时间为1。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轮转模式是在一个仓储地完成,绝非两个仓库----“湿仓”与“干仓”的不停搬运。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同样满足普洱茶后发酵偏好“高温高湿”的特性,发酵速度快;二是又通过间断的除湿,避免茶叶因吸水量过大而产生霉变,确保陈化的品质。


  其实,围绕普洱茶后续发酵,很多人至今仍在探究,以期找出更科学的方法。


  比如有些人把在广东陈化一段时间的普洱茶转移到相对干燥地区继续陈化(如长江以北地区),其陈化的效果竞比继续存放在广东的要好。还有些人提出,普洱熟茶在云南紧压成型后,不通过广东等“高温高湿”的环境,而是直接投放到相对干燥的区域存放,其“退仓”的效果比“高温高湿”地区效果更好。笔者在北京及东三省的一些地区接触到这样的实例,通过简单的比对,发现汤色的通透度、入口的滑感和特有的沉香味,都反映出最佳的陈化效果。这与笔者前面提到的“湿仓”与“干仓”的轮转模式有些相似,但只是这种实验还需一段时间验证。


  三、“存茶群体”在普洱茶陈化过程中的价值体现


  普洱茶的陈化过程主要是由“存茶群体”完成的。“存茶”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将商品扔进库房就完事大吉。它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存茶群体”的智慧:


  (一)“存茶群体”是普洱茶制作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普洱茶陈化过程品质的变化,推断普洱茶前期制作是否存在问题是“存茶群体”首要的工作。按照现代质量控制流程的说法,是下一道工序检测上一道工序,是对前期质量的考核。因为不是所有的普洱茶经过陈化后,其品质都向好的方面转化。这个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往往最容易暴露前期制作中存在的瑕疵或问题。因此,普洱茶陈化的过程与前期制作不是割裂的关系,是普洱茶制作工序的延续,也是品质的一种延续。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定,“存茶群体”也是普洱茶制作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就是为什么“存茶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人对云南的茶山、各地的原料,包括晒青、拼配及紧压成型等工艺都了如之掌的原因。


  (二)“存茶群体”的出现,填补了普洱茶专业化生产的一个空白


  如果仍然维系云南故有的“爷爷制茶”、“孙子卖茶”的习俗,其产量毕竟受到限制,很难形成产业化的规模,对普洱茶的扩张与推广造成极大的阻力。“存茶群体”的出现,使普洱茶走向了专业化分工之路,它不仅提升了普洱茶产业化规模,形成极强的扩张能力,更重要的是,对普洱茶品质的提升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毕竟,“大集体”的智慧远远胜于“小集体”的力量。


  (三)优秀的普洱茶经销商、研究者、品鉴家几乎都出之于这个群体


  普洱茶陈化过程是普洱茶整体工序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前期的工作再好,陈化过程出现偏差,也会造成普洱茶品质的下降。这就要求“存茶群体”必需具备相当的素质。实践证明,很多优秀的普洱茶经销商、研究者、品鉴家几乎都出之于这个群体。他们是离消费者最近的人,也是最清楚消费者需求的人,更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存茶群体”中涌现大量的普洱茶研究者和享誉海内外知名人士足以说明了这一点。他们一部分人生活在云南,但更多的人是生活在云南省外。这就使普洱茶出现了另一个“奇观”。自古至今,很多优秀的普洱茶研究者都出之云南省外,如清朝的阮福(《普洱茶记》的作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是云南省外人,现代普洱茶研究大家,如台湾邓时海,香港白水清、广东林荣坤等等,均出自云南省外,而且都是“存茶群体”中的佼佼者。


  (四)每一次的“普洱茶热”,都是由外部向云南省内传播。


  其主导的力量基本上以“存茶群体”为核心。他们不是简单的商品“炒作者”,而是研究者、创造者和推广者。他们知道,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对入口的饮品——尤其是发酵食品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人们消费取向有一个前瞻性的把握。这就自然形成一种主体思维——为消费者提供更有价值的营养饮品是“存茶群体”的核心价值理念。


  当然,在这个核心价值中,最大的功臣仍然是普洱茶,如果不是普洱茶独有的价值体系、及预留的再创造空间,如果不是云南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摒弃固步自封,没有将普洱茶紧紧捂在手里,“存茶群体”的出现恐怕比登天都难,这里说一个题外的趣事,也算对云南海纳百川心态的一个佐证,云南边陲的丽江古镇有一条著名的酒吧街,古镇的明清建筑与现代的酒吧融为一体,可谓古老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巧妙结合,这在中国其它历史名镇中极难看到,也说明云南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由此,笔者在《普洱茶四大价值——普洱茶的地理价值》中就明确指出,普洱茶属于“海洋文化”。它源于云南,却植根于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区,是有其文化背景的。同样,“存茶群体”的出现,也绝非偶然,是普洱大文化的必然。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普洱茶品质的塑造,是跨省合作的结果。非云南一省之力能够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普洱茶是凝聚“大群体”智慧的结晶。


茶界现形记:“台湾普洱大师”石昆牧

图片来自网络


1


大师,顾名思义是“在学问和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为大家所推崇的人。”


在新浪微博上,石昆牧先生的认证是

台湾普洱大师、资深茶人。


石昆牧自诩普洱大师,自然属于应该受万众景仰的得道之人,事实上他只不过是台湾省的一个茶商,一个自己戴着文化高帽子在新浪微博上开着微视频,在微店里以文化之名卖茶的茶贩子而已。


对他的普洱茶学问及身份,普洱茶界不断有人发出质疑、反驳和披露。几番批判论争之下,“大师”之谓,略显尴尬,犹如枯鱼涸辙,很快露出马脚。


当代最卓越的茶文化学者、资深自媒体人周重林先生说:

“石昆牧大师最大的荣誉就是被媒体集体封杀。先是被台湾茶杂志《茶艺•普洱壶艺》封杀,他自己搞了本杂志经营不善很快放弃了。接着又被大陆茶杂志《普洱》封杀,只能转战网络,但接着在网络茶论坛三醉斋被围剿,现在在新浪微博貌似也是常有撕逼。好罕见的不受待见。”


云南的古茶山,一棵古茶树和成片的古茶林始终生长在那里,遑论石昆牧先生混迹云南多年,也不知道是否朝拜过易武刮风寨茶王树的古树,不幸的是有些人受他的影响,无法辨识他的妄念和无知。


吴疆先生的公众号里有很多怒怼石先生的文章,很有意思,读者可自行查阅。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小石头,贼喊捉贼,阴阳怪气那一套在我这里行不通,要捉贼,就要像我这样堂堂正正指证你造假,你以为现在还可以把小景谷当易武茶卖的时代?你以为你喝一口茶说农残超标的时代?你以为一个江湖混混自称台湾大师就是真大师?”


一个大师,一个人品和茶品高贵的人不会遭如此诬陷。在如今普洱茶市场,只要你不要脸,疯子也好戏子也罢,皆可粉墨登场出来胡咧咧。面对云山雾罩般的普洱茶世界,吴疆先生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常识更重要。


一些事情,组织也看不下去了,云南省普洱茶协会8月4日发布声明:

近日,在微信上有《明珠重光——石昆牧老师与“云南堂”7562》一文,称石昆牧为“云南普洱茶协会顾问”,我会特发表声明,由于名称极其相似,云南省普洱茶协会没有聘任石昆牧先生担任顾问。


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曾大骂石昆牧大师,说“骗子出场,提高警惕!”炮轰石昆牧篡改历史,编造“云南堂老茶7562”谎言,真应了那句老话: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邹家驹与吴疆二位先生对这位台湾普洱大师口诛笔伐,在普洱茶界掀起轰轰烈烈的拨乱反正行动,值得称道与赞扬。


关于老茶,其实肇始者这些台湾人的商业头脑很简单,他们做假茶的同时,图文并茂的普洱茶图鉴就同时出版。普洱茶回到云南人日常生活中的记录也就二十年左右,以出书之名,所以石昆牧先生大谈普洱茶文化就有了很大的市场了。


所以谈到石昆牧先生对普洱茶的“成就”这一点,有人在著名的知乎网站上寥寥数字点到:

有一点很肯定,推高了茶价。


2


追古溯源,商人以“文化”包装自己欺世盗利的事例不少,也从来不乏附庸风雅者。


一个茶贩子,穿上袈裟,摇身一变就是“大师”,携“文化”之名招摇撞骗,这比“文化骗子”更加为害,触目荒唐。


石昆牧先生说:“‘文化’就是文明的总和”,却说不成章何谓茶道‘文明’”。文明,乃文采光明,乃文德辉耀,乃文治教化,乃文教昌明。文明之明,在于其熠熠照人,有德,有教化,有昌明。既说茶道文明,又以企业文化、商品文化这样的小道取而代之,未免有些肤浅。


石昆牧大师与其夫人以“喝得出古树纯料与否”混淆视听,搽脂抹粉,试图掩饰自己的无知,蒙混过关。


窃以为在台湾以这种手段高谈阔论,定能畅通无阻。但在云南这个古树茶的原产地,石大师恐怕低估了朴素低调的云南人民。这种多么小儿科的言行,随时有被揭穿的可能。


再说,《台湾茶人和云南茶人关于拼配和纯料的经典论战》中石昆牧大师竟不知什么叫普洱茶古树纯料,这等奇事,闻所未闻。



石昆牧夫妇俩随便喝喝普洱茶,交流一下感受,达成共识,以自己“喝不出来”这一共同体验,得出别人也喝不出来的结论。


这世间,有些事、有些人你没见过,不代表他们不存在。是否古树,是否山头,我相信是有人能喝出来的,这是对未知的敬畏,也是对茶的尊重:我们说古树纯料就要去做古树纯料,不要试图作假骗人。万一有人较真自己去做样来对比呢?


一念甘苦,啜苦咽甘。苦涩可能是古树茶存在的一种本性,油性、粘稠度与甜度更重要,这涉及到茶树的生长属性,苦涩能否转化为回甘,这是很重要的参考,恰时间是考验古树普洱茶最好的方法。


我以为,纯料是一相对概念,世界上永远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棵茶树的叶子滋味都存在差异。一棵茶树?一片茶地?一个寨子?还是一个山头?怎么纯才是纯料?


纯料与拼配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在实际中体现的品质风格不一。合理的拼配也能物尽其用,扬长避短。而生态健康、有相对稳定的品质的古树茶才是茶友和茶企应该追寻的方向和坚持的目标。


像余秋雨这样的人大谈普洱茶文化都令人难以置信,更不需说那些没有多少学识却佯装自己很有底蕴的商人。


3


普洱茶生长在云南的古茶山里,自始至终都是云南的。古树茶的品质与云南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低调内涵,蕴味悠长。


在《论战》一文中,石夫人引用“普洱产于云南,存于香港,发扬于台湾”这一观点显得格外没有教养。


云南人识茶吃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清代就有诸多云南本土知名茶庄茶行将普洱茶推向历史发展的盛世,这段普洱茶盛世至少持续了二百余年。


普洱茶发展到今天,成为全球化的饮品,离不开港商、台商的贡献。但普洱茶是否为天下共知,这有历史必然性,偃然寝于云南高原之林,这才是根本,历史也应该从这里开始。


我在朋友圈转发《论战》文章后,遂有朋友评论:

“对于石大师的天人感应、宇宙大道、玄而又玄的词汇和似是而非的凭空想象,实在不能苟同。营销般的词汇和超时空洗脑方式,让人感觉云里雾里。石夫人的香道也是一样,俩人在一起卖货(茶)是绝配。”


我看后,也是会心一笑。世界并没有石大师想象的那么大,荒唐事干多了,总会有人死记着你。


有一朋友讲述:

“有一年石昆牧大师来昆明新知图书城,卖他的《普洱茶释义》,现场鉴茶。我想是个机会,便冲回家拿了一坨田野调查中意外得到的茶(香菇状,类似宝焰沱,起初在德钦县一佛堂上供奉,后由一藏民转送予我,开始时有股酥油味,我不确定好坏,所以想拿去给老师鉴定一下),呈上去给他看看,他当即说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左右的,价值一辆宝马。现在,这茶一直在,看上去光溜溜的,已经感觉不怎么适合喝了,但当年鉴茶的照片还在。”


多年以后的今天,不知石大师所鉴的“宝马”,还能不能“奔驰”,若是不能,是个“宝骏”也能给这位朋友些许安慰,但如若连“宝骏”都不是,那就只能怪石大师眼拙了。


喝茶论道,不是随便纠集一些二手资料整理整理、疏通疏通,再跑去茶山上摆拍几张照片,听茶农讲讲故事,喝喝酒吃吃饭,最后再找个出版社印几本“专著”就能喝得明白茶,论得清楚道的。


说白了,著书立说,立德立言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哄得了一时未必哄得了一世。在老茶界,邓时海、白水清、陈国义、何作如、廖义荣、石昆牧,芸芸,只不过是善用文辞敷衍听众的“行家”、“商人”,他们冠冕堂皇,言辞凿凿,却都是卖老茶为生,贵得有些离谱,千万不要上当。


石昆牧这样的“大师”,还有“普洱茶教父”白水清、“八八青之父”陈国义等,毋庸置疑都是普洱茶在今天需要清除的公害。他们都会被历史和真相所清洗,在时间的旅途中一一现形、络绎退出。


在人心不古、人心不纯的当下,每一位仅仅凭着内心喜好乃至疯狂的热爱,却对现实诸像毫无判断力的喝茶者,往往是最容易受蒙蔽被伤害的,无论大师们如何忽悠,最应该记取的是,人心不古不纯,岂会源源不断地拿出那么多的古树纯料?



4


西双版纳古茶山的古茶树此刻正在萌发秋芽。


我最爱的古树茶,生长在西双版纳的古茶山,生态、天然,很好喝。在茶道上,你允许有一种光明的茶心,那就是吃茶所能证悟之存在。


石昆牧大师,行文至此,只好说抱歉了。


普洱茶,是上天赐予云南的物华。茶人应执立心天地之念,珍惜大自然的馈赠,怀以古仁人之心,正心正气,弘茶道、存善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良心做茶,用心品饮。于问道求道之间品赏普洱之美。立命于万物,心有茶香,自有雅量,一盏普洱,与众生同享之。


我们尊重普洱茶。我们尊重每一位辛苦劳作的普洱茶人。我们尊重每一位为普洱茶文化注入点滴活力的学者和研究者。我们也尊重每一位深深热爱普洱茶的普通人。在商言商,在茶言茶,若是不伦不类,又是亮出翅膀,又是亮出爪牙,忙得乱作一团不说,会笑死人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石一龙”(susongyilong)授权转载,作者石一龙,仅供学习使用。「茶叶江湖」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当如发现本公众号信息含有侵犯其著作权的内容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其立即删除。

什么是茶王树

0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茶王嗨


“茶王树”之说,大多就是骗人钱财的鬼话。


神龟虽寿,尤有竟时。大椿之年,亦有其秋,从来就没有不死不灭的树,岂能无知自己封王封后。


一株“茶王树”被消耗殆尽,另一株“茶王树”又横空出世,这样的营销手段简直是骗三岁小儿,所以,在我们的时代,遍地都是“茶王树”,满山都有“茶王树”。


前几日,一份合同刷爆了朋友圈。这份号称2019年云南高杆“茶后”采摘权的合同,“近20米,据说800年,100万一年的采摘权,”以寥寥数言描述了这株天价茶树树龄之大、价格之高。


800年是多久?那时成吉思汗铁木真,四处征战,称霸天下,接下来金灭亡,南宋灭亡。


这棵茶树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在800年后的身价高达100万,在2019年3月5日这一天,自己的叶子会这么值钱引人注目!一页平常的A4纸上写明了树龄、树高、产地,还有封为茶后的照片。


尤其是那简单粗暴的“一百万元”,零都没有,实在是太便于宣传了,谁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宣传需要的照片,如此大金额的正常合同哪有这样简单粗暴的。果不其然,这张照片一出便刺眼,污染了无数人的朋友圈。




我们先来看看茶友的评价:




"疯子太多,舞台数量不足,观众不见,演员相互串场凑人气。论越来越疯狂的天价古树茶承包价。"


"中国的普洱茶其实就是农产品,这么过度炒作,对普洱茶市场是伤害,对茶友也是伤害。

去年我去过冰岛,其实这么贵的茶基本上都是厂家自己喝了,购买的寥寥无几,只不过为了给消费者错觉而已。"


"过度将其神秘化、奢侈化最终只能让它远离消费者。另外,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应对普洱茶市场及时整顿规范,不能让蒙骗成为习惯,让炒作成为常态。"


"自从老茶的交易和拍卖给定性为骗局以后,这种具有现场场景作为证据链的模式,也将渐渐崛起了~~"




02

“茶王”一去不复返,“茶后”今日多忽悠


如今的茶行业,追求茶王或者茶后已然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风气,茶商抓住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在各大名茶产区标榜“茶王树”,动辄树龄上千年、价格近百万。


去过茶山的人都知道,很多山头,那些被标榜为千年古树茶的“茶王树”,只不过是碗口大的平庸之树,哪来什么千季百年,王者风范?殊不知号称千年古树,三千年古树就是忽悠弱智者喝一口老不死的茶否?


那么多的“茶王树”因何而来?



这棵据说800年的西双版易武镇百花潭高杆茶树号称茶后,大概对应的是刮风寨的茶王树。据已经作古的易武老乡长张毅《古六大茶山纪实》一书中介绍,刮风寨茶王树早就死了,茶王地依旧在,只是茶王仙逝,这棵王后树大概是离茶王地死去的树距离不远,也是寂寞极了,需要以这种形式抛头露面,吸引大家的关注。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山头“茶王树”铺天盖地,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天价茶。


普洱茶界从此多了一条发财之道,“茶王树”的价格和生死牵动着整个行业的死活。“老茶”“古树”“茶王”等字眼一度成为普洱茶界的驱利之舵。


尽管迷信“茶王树”已成一种“潮流”,但总是有人会在思辨中问道:“茶王树”真的就那么好吗?“茶王树”真的与其它生态小树茶有那么多的区别吗?


有区别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都知道这些被炒上天的古树,与一般生态小树茶的最大区别便是价格之别,上百万与几百块的差别。


但要说茶真实的品质,“茶王树”未必好过生态的“小树茶”,未必有炒作者所描述的那么大的差距。




03

千帆过尽皆不是,云山雾罩使人愁


什么是好茶?好茶自然是喝了让人舒服的茶,喝茶从来喝的是一种野味、一种情怀,而非名气和价格,价格高了未必是好茶,也未必就有价值。


这其中有诸多文章。如《厕所下方,88万冰岛茶王树的“爱情故事”》,在全面追求原生态品质的当下,有如此丰盛的有机肥的熏陶,它能好到哪里去?


而100万的“茶后”呢?云南x高杆茶企恐怕不会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坐视不管。企业就是企业,面对利益、亏损诸词汇,恐怕难以控制自己的品质与道德底线。


茶的好坏,与树龄有一定关系,但并非主要因素,而那些所谓的“茶王树”、“茶王后”恐怕早已被参观者的铜臭所污浊。早已沾满了世俗的气息。就像有人说:


“古树茶之所以品质佳,前提要素无外乎就是茶树的品种、茶树的生长环境?那么冰岛广场,闻名遐迩,每天吸收人类的烟火之气、鸡狗猪的生灵之气、小车大巴的尾气,经历茶友的抚摸、攀爬、折枝等,最后还能有多少生命力,还有多少品质价值?尤其,公厕下面那株?”


简单粗暴的发问,似乎告诉了我们某种不争的事实。




04

问君几多“茶王树”,去似春梦不留痕


面对疯狂的百万“茶后”,茶业又一次陷入危机,某些无良茶的公众号为了挣点小钱、卖点低价茶总是推波助澜。那些自导自演的投机分子,一年一度的独角戏又开始了。


而茶农与茶商的合奏,往往自置绝境。


往年炒作的经验,茶农从未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一边是出卖茶的声誉,“一边是恶魔般的炫耀”。最终的失利者,其实还是自己,到头来免不了“拍者买者共烹之”的局面。


没有信仰的买卖,没有良知的炒作,我们不知道,下一出戏谁又是主角,是老班章、还是其它山头的“新王”。总之,“云南的山,真的很高!”


每逢春茶季节,如此炒作套路层出不穷,一些不良茶商以买断冰岛、老班章的茶王树等危言哄抬茶价,有目的的误导消费者,造成过高的心理预期价格,以图谋取暴利。


类此炒作年复一年,受伤的消费者亦年年皆有。炒作失败,自毁销量的茶商、茶农屡见不鲜,今年春茶季节就是最好的例证。


那些执迷于肤浅表象的人,是时候醒悟了。当现实的骇浪击垮美丽的营销谎言,浮华落尽,归于日常,才发现我们又一次被生活无情的欺骗。


尊重味觉和身体的真实感受,才是喝茶的应有状态。尊告各位消费者,一定要远离各种天价“茶王树”!



(转载需作者本人授权,联系后台即可。转载注明转自公众号“石一龙”(susongyilong),未经作者本人授权,转载必究。)


更多精彩干货,点击图片阅读

龙爷的茶路


驳“茶二代”骗子的2019年普洱茶“权威虚假价格预测”


2003年班章六星孔雀青饼值20万吗?


   更多原创精品,点击关键词获取  

孔雀青饼 小罐茶 邹家驹 白水清 茶艺现状 陇川行纪 德宏味 茶膏博物馆芒市茶路 梁河走笔 广别老寨  青龙山“茶泡”  茶艺培训 则道与曼松 现形记“千羽孔雀”  “轩辕号” “高杆古树”小青柑 茶王树  古树茶 古树熟茶“八八青饼” “冰岛老寨” 薄荷塘 老班章

作者介绍

龙爷

真名石一龙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茶行业独立批评者

跑步写诗喝茶过一生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