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7572开汤

找到约77条结果 (用时 0.049 秒)

性价比熟茶优选!大益203批次7572开汤品鉴

  作为勐海茶厂产量最大的熟茶产品,也是普洱熟茶品质的标杆,7572每年都会有多个批次出产,可见茶友对这个唛号的喜爱。

  通常每年首个批次的茶品最受市场欢迎,之后的批次相较而言行情会有所下降,但并不是说它的品质有所降低,只是生不逢时而已。倘若你仅仅是有品饮需求的话,那我建议大家可以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后面批次。今天开汤品鉴的主角就是7572在2012年的“三子”,即203批次7572。

  203批次7572的饼形周正,色泽乌褐油润,洒面金毫较多,原料粗老,含梗量适中,压制较松散。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茶友的视角,一起来看看这款203批次7572的开汤表现吧!

  茶友开汤

  第一泡:汤色红艳透亮,汤面有雾气浮动,香气为纯正陈香,滋味醇厚,有较淡甜味,回甘较慢。

  第二泡:汤色红浓明亮,香气降低,有极短暂杂异味。滋味醇正,柔滑。

  第三泡:汤色深红明亮,香气较低,滋味醇厚甜润,舌面有附着感。

  第四泡:汤色红褐显暗,香气不明显,滋味醇正,甜味明显。

  第五泡:汤色红浓,较暗,香气极不明显,茶汤滋味显淡薄,有甜味。

  茶友评价

  叶底匀整,较为油润,原料粗老,含梗量适中。

  总的来说,203批次7572的茶汤表面一直有雾气浮动,前三泡汤色较好,第四、五泡汤色显暗。除第一泡外,香气偏低,且不持久。滋味醇正,舌面一直纯在附着感,甜味较好,不耐泡。总的来说,它的品质良好,有储存价值。

  来源:八克茶老茶鉴定

  信息贵在分享,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经典复刻,走心之作!80颗星的2001-7572开汤贴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黄老湿。

  今天中午突然接到电话,我期待已久的在益茶茶社区混的奖品大益80周年熟茶标杆7572已经寄到了南昌。二话不说,直接驱车杀到茶馆,找店里手艺最好的妹子来给我开汤,哈哈哈.....



  干茶:撒面极为细嫩,紧实,闻干茶一股碱水粽子味混合糖香和糯香



  第一泡:入口粘滑,微腥苦,淡淡的海鲜腥味化去后有点苦尽甘来的清凉感。

  第二泡:汤还是很有滋味的,浓浓的茶汤给人一种喝药汤的感觉,喝完口腔留有淡淡的苦感。

  第三泡:仔细品味发现这茶和近几年7572略微有些不同,能喝到早年7572的那股灰尘味,这在大益改制后的7572里面几乎很少喝到.这茶有经典重现返璞归真的意思了,很有趣。

  第四泡:茶汤开始变成了糯香混合糖香,茶汤依然粘滑,喝完口腔的回味有点像吃完广东正宗龟苓膏后的感觉,药香混着点清凉感。

  中尾水:蜜甜,出了淡淡的枣皮味,很像老生茶的感觉,从始至终这茶都不是单一香型,一直是复合香,真的很让人惊喜!

  (不是只泡四泡哈,其实这茶很耐泡,刚刚师兄剪刀还在说这茶如果在大益专营泡的话估计泡上个15以上泡不成问题)

  未来陈化预期:

  刚开始看撒面的时候还以为又是一款发酵度很轻的新工艺产物。然后喝完以后对这茶的评价和判断却截然不同。

  其他厂出的新工艺熟茶基本酸味都很重,而这款一点酸味都没有,首先前几水的茶滋味和浓度极大保障了这茶的陈化空间。

  从它的渥堆味类似于早年7572的灰尘味来看,这茶有经典复刻的迹象,发酵度比较适中而不会过于轻盈。

  从叶底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两种不同比例的色泽,可以判断出是不同发酵度拼配或不同年份的拼配都有可能。而且我个人觉得这款7572又结合了某些新的技术,赋予这款茶类似于复合型的药香。

  因此这是一款新技术和老配方的全新融合,未来转化结果可能需要时间验证。

  但我个人是非常看好这款茶的未来的,事实上喝完也的确给我一些小惊喜,看来大益这次的80颗星是走心之作!

  来源:大益论坛

  作者:酽净小黄

70年代首批7572青饼开汤,两次截然不同的品饮体验!

唛号7572熟茶饼,在不少茶友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过,如果谈论到首批7572的话,那就是指1970年代末期,由勐海茶厂生产的7572青饼。

一、初次品饮7572青饼

2014年某一天,我携夫人前往香港,拜访师父“普洱教父”白水清先生。坐定后,白先生拿出一块看来已颇有老茶样貌的普洱茶饼。开汤后,但见茶汤艳红、清澈略带暗色,啜之入口,稍有陈杂之气穿鼻而出。

茶汤浑厚甘醇,口感饱满,有明显的茶汤活力及收敛性;第二泡以后,陈杂气明显降低,茶汤活及厚实感不降反升;第三、四、五泡茶汤依然稳定,同时透露出樟香。

白水清先生告诉我们,这的确是一块由青饼直接陈放、自然后发酵的老茶饼,在他收藏之前曾有受潮现象,这也就是第一道茶汤有陈杂气及茶汤会稍带暗色的原因,如不能及时补救,将会劣化而影响茶的本质。

至于口感则有两个缺点,第一是轻微的水涩,在仓储的条件改善经一段时间后应该便可恢复,第二则是茶的变化其实是有阶段性的,这饼茶在当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正攀向一个高峰朗。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块难得一见的好饼,若善加珍藏,将来必非俗品。

二、再品7572青饼

2018年5月,我南下香港,再次来到师父白水清先生的住所。白先生先取来评鉴杯两组,又小心地拿出两块茶饼,各秤5公克放入评鉴杯中,以同样条件冲泡。

第一道茶汤开汤,甲杯汤色红暗,入口浓甜但带有浊气,陈杂之气较重。乙杯则汤色橙红透亮,陈杂之气极微,茶汤收敛性佳,芽叶气息已然泛出,甜度则稍逊于甲杯,但两杯基本滋味有其接近之处。

第二道茶汤开汤后,甲杯开汤后汤色依然红暗,但甜度却大幅下滑,汤质亦开始显得松散,陈杂气虽也有降低,但依然明显。

乙杯开汤后,汤色依然澄红明亮,汤质愈趋紧密厚实,芽叶气息脱颖而出,令人倍感鲜爽,陈杂之气已完全消失,甘甜度也十分饱足,表现不俗令人激赏 

第三、四、五泡后,甲杯各项指数持续下滑,乙杯各项指数则在稳定中微幅持续上扬。两者相较之下,除第一道茶汤甲杯在滋味上略优之外,综合比较起来,乙杯的总体表现远远优于甲杯。

喝了半天哑吧茶,白先生终于公布了答案,此次喝的甲、乙茶其实就是三年前喝的同样批号的7572青饼。

此茶饼系文化大革命后,于1972年第一次恢复广交(春交)会会场接受订单,并将货寄香港,由利安茶庄进口后即分售给当时的几家大酒(茶)楼。

多年前白先生辗转由茶楼购得,之后将绝大多数茶的仓储改善为湿度低又通风的状态,另外故意将一少部份作湿度较高的储存,以便对照观察。 

4年后的今天,冲泡的结果和当初所预期的相去不远,两种不同的储存方式果然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可说是优劣立判。

这次事隔4年的两次老普洱茶品尝,看似平淡无奇,却让我产生了一些联想,其中是一些老普洱茶友常常触及的问题,故不惴鄙,希望各位茶友不吝指教。

1、普洱茶是否年代越久越好?

年代的意义是多元的,就文化历史来看,它甚至有很强的象征意味,有茶友指出:如金瓜贡茶这种生产于清朝的老茶,已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资产,果有其物也只宜放在博物馆供人瞻仰。

个人非常同意这个论点,因为喝了就没有了,也就失去了历史见证的价值,但只能说它是珍贵的,而不能说它是好的,因为既然没喝焉知好坏?市场上也许不能接受这种说法,因为已经那么稀少,经济价值又那么高的东西怎么会反而不好?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完全赞同它的经济价值比较高,但如果要品饮,所比较的可能就不单仅是价值,而是内涵与口感的表现。

因此,如果原料较差、制作不良的茶,即使已经成为古董,即使珍贵异常,也都不能算是好茶,因为茶基本上还是得入口为凭。

2、原料对茶的影响有多大?

前文提到7572这块茶饼,是在第一次的广交会上接订单,并出货到香港,这个事实非常有力的说明了7572这块青饼所使用的原料是最好的。因为文革15年期间,云南省的茶几乎进入了停产的困境,产量锐减。

7572这块青饼,则是休耕15年后所采制的第一批茶,土地自然是恢复了旺盛的地力,茶树树势也因得到休养而变得强壮,且经由健全的收购系统,自各茶山收购而来,说是各地菁英齐众一厂也无不可。

细看7572的茶底,发觉不但芽头和芽叶都肥壮均匀、比例恰当,且芽梗圆润柔软,将其折断亦不稍扁,可见茶料品质之上乘。 

3、仓储方式影响为何?

说到普洱茶的仓储,本来就有其复杂之处,光就坊间流行的干仓、湿仓说法而言,就有许多争议。

从逻辑上推演,普洱茶应是从滇青绿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及运输才演化成型茶的,至于陈化后的美好,也是在偶然中的发现,因此干、湿仓是一种后设的说法。

就香港的实际情况而言,空间使用相当有限,商家若有地下室,那就把茶放进地下室,没有地下室的就往楼上搬。

摆在楼上的茶,湿度低通风好,茶可以在标准含水量的状况下自然后续发酵,称之为“干仓”。

茶往地下室搬,也有不同的状况,如在地下室,因为接触为土质自然较为潮湿,就被称为“湿仓”。 

存放在这样的仓库中,茶的含水量就会偏高,而促使茶产生些许杂味,此时尚可接受,再不处理就会越来越酸,最后就会活性、茶味尽失。

这其实是劣变的结果,而非陈放的效果,其滋味与渥堆效果并无太大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湿仓。

储存环境谨慎选择温、湿度合宜的地方,茶的变化更自然,有些茶商会以翻仓来追求效果,但多数会往加速陈化的方向努力。

殊不知也可以往通风且降低湿度的方式来换取更自然、更好的陈化质量。

近几年来除了在原产地仍有以各种方式在渥堆作旧之外,收藏者也有以电子装置来控制恒湿、恒温的仓储 空间,如数据精准、观念正确,必然有良好的成效,值得鼓励。这次品饮到的7572青饼虽然陈放期间只有40年左右,但由于选材精良、制程完美、仓储得宜,堪称经典普洱茶。

但我仍然不禁想知道:如果这块茶饼在存放过程中,连那一点的受潮情形都没有的话,它会不会表现得更完美?

或者因为如此它又要更多的时间来做转化呢?如果把这块茶饼再完美的陈放一百年,它一定会更好吗?真希望能有人给出确切的说法!

文章参考:季野《人间难得二回饮》[J].《茶艺·普洱壶艺》

找到约7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