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7572吧

找到约7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2017年大益1701批7572熟茶357克

  2017年大益 凰后版 7572 1701批次

  品名:7572

  品牌:大益

  年份:2017年

  工艺:熟茶

  规格:357克/饼,7饼/提,42饼/件

  储存:在通风、干燥无异味、常温环境下存储

  随着历经市场沉浮的大益开启“凤凰盛世”,熟茶7572家族也迎来了1701批次的7572;“凰后配色”的延续,让7572摇身一变成为了盛世时代熟茶的开拓者,这是7572的传承,也是与时俱进的改变!包装设计以金黄色为背景印刷,该茶发酵适度,撒面均匀,显金毫,口感甜滑。

  “7572”是勐海茶厂生产数量较大的熟饼茶,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生产至今,采用“大益茶制作工艺”精心制作。

  “凤凰”薄纱的加身,又一次,让标杆焕然一新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7572”中的“75”是年份,表示这是1975年发明的配方技术;后面的“7”是级别,指这是7级茶;后的“2”是代码,即勐海茶厂的代号。

  因其研配时主要以中壮茶箐为骨架,配以细嫩芽叶撒面,结构饱满,存放后期变化丰富饱满。

  饼形端正,松紧适宜。茶品色泽褐红,香气纯正持久。汤色红亮,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回甘好,叶底匀齐。

  357克/饼,7饼/提,整提为牛皮纸包装,简洁大气,方便存放和利于茶品后期转化。

  让我们再次回眸,好好看看身披“凰纱”的7572吧!

70年代首批7572青饼开汤,两次截然不同的品饮体验!

唛号7572熟茶饼,在不少茶友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过,如果谈论到首批7572的话,那就是指1970年代末期,由勐海茶厂生产的7572青饼。

一、初次品饮7572青饼

2014年某一天,我携夫人前往香港,拜访师父“普洱教父”白水清先生。坐定后,白先生拿出一块看来已颇有老茶样貌的普洱茶饼。开汤后,但见茶汤艳红、清澈略带暗色,啜之入口,稍有陈杂之气穿鼻而出。

茶汤浑厚甘醇,口感饱满,有明显的茶汤活力及收敛性;第二泡以后,陈杂气明显降低,茶汤活及厚实感不降反升;第三、四、五泡茶汤依然稳定,同时透露出樟香。

白水清先生告诉我们,这的确是一块由青饼直接陈放、自然后发酵的老茶饼,在他收藏之前曾有受潮现象,这也就是第一道茶汤有陈杂气及茶汤会稍带暗色的原因,如不能及时补救,将会劣化而影响茶的本质。

至于口感则有两个缺点,第一是轻微的水涩,在仓储的条件改善经一段时间后应该便可恢复,第二则是茶的变化其实是有阶段性的,这饼茶在当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正攀向一个高峰朗。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块难得一见的好饼,若善加珍藏,将来必非俗品。

二、再品7572青饼

2018年5月,我南下香港,再次来到师父白水清先生的住所。白先生先取来评鉴杯两组,又小心地拿出两块茶饼,各秤5公克放入评鉴杯中,以同样条件冲泡。

第一道茶汤开汤,甲杯汤色红暗,入口浓甜但带有浊气,陈杂之气较重。乙杯则汤色橙红透亮,陈杂之气极微,茶汤收敛性佳,芽叶气息已然泛出,甜度则稍逊于甲杯,但两杯基本滋味有其接近之处。

第二道茶汤开汤后,甲杯开汤后汤色依然红暗,但甜度却大幅下滑,汤质亦开始显得松散,陈杂气虽也有降低,但依然明显。

乙杯开汤后,汤色依然澄红明亮,汤质愈趋紧密厚实,芽叶气息脱颖而出,令人倍感鲜爽,陈杂之气已完全消失,甘甜度也十分饱足,表现不俗令人激赏 

第三、四、五泡后,甲杯各项指数持续下滑,乙杯各项指数则在稳定中微幅持续上扬。两者相较之下,除第一道茶汤甲杯在滋味上略优之外,综合比较起来,乙杯的总体表现远远优于甲杯。

喝了半天哑吧茶,白先生终于公布了答案,此次喝的甲、乙茶其实就是三年前喝的同样批号的7572青饼。

此茶饼系文化大革命后,于1972年第一次恢复广交(春交)会会场接受订单,并将货寄香港,由利安茶庄进口后即分售给当时的几家大酒(茶)楼。

多年前白先生辗转由茶楼购得,之后将绝大多数茶的仓储改善为湿度低又通风的状态,另外故意将一少部份作湿度较高的储存,以便对照观察。 

4年后的今天,冲泡的结果和当初所预期的相去不远,两种不同的储存方式果然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可说是优劣立判。

这次事隔4年的两次老普洱茶品尝,看似平淡无奇,却让我产生了一些联想,其中是一些老普洱茶友常常触及的问题,故不惴鄙,希望各位茶友不吝指教。

1、普洱茶是否年代越久越好?

年代的意义是多元的,就文化历史来看,它甚至有很强的象征意味,有茶友指出:如金瓜贡茶这种生产于清朝的老茶,已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资产,果有其物也只宜放在博物馆供人瞻仰。

个人非常同意这个论点,因为喝了就没有了,也就失去了历史见证的价值,但只能说它是珍贵的,而不能说它是好的,因为既然没喝焉知好坏?市场上也许不能接受这种说法,因为已经那么稀少,经济价值又那么高的东西怎么会反而不好?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完全赞同它的经济价值比较高,但如果要品饮,所比较的可能就不单仅是价值,而是内涵与口感的表现。

因此,如果原料较差、制作不良的茶,即使已经成为古董,即使珍贵异常,也都不能算是好茶,因为茶基本上还是得入口为凭。

2、原料对茶的影响有多大?

前文提到7572这块茶饼,是在第一次的广交会上接订单,并出货到香港,这个事实非常有力的说明了7572这块青饼所使用的原料是最好的。因为文革15年期间,云南省的茶几乎进入了停产的困境,产量锐减。

7572这块青饼,则是休耕15年后所采制的第一批茶,土地自然是恢复了旺盛的地力,茶树树势也因得到休养而变得强壮,且经由健全的收购系统,自各茶山收购而来,说是各地菁英齐众一厂也无不可。

细看7572的茶底,发觉不但芽头和芽叶都肥壮均匀、比例恰当,且芽梗圆润柔软,将其折断亦不稍扁,可见茶料品质之上乘。 

3、仓储方式影响为何?

说到普洱茶的仓储,本来就有其复杂之处,光就坊间流行的干仓、湿仓说法而言,就有许多争议。

从逻辑上推演,普洱茶应是从滇青绿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及运输才演化成型茶的,至于陈化后的美好,也是在偶然中的发现,因此干、湿仓是一种后设的说法。

就香港的实际情况而言,空间使用相当有限,商家若有地下室,那就把茶放进地下室,没有地下室的就往楼上搬。

摆在楼上的茶,湿度低通风好,茶可以在标准含水量的状况下自然后续发酵,称之为“干仓”。

茶往地下室搬,也有不同的状况,如在地下室,因为接触为土质自然较为潮湿,就被称为“湿仓”。 

存放在这样的仓库中,茶的含水量就会偏高,而促使茶产生些许杂味,此时尚可接受,再不处理就会越来越酸,最后就会活性、茶味尽失。

这其实是劣变的结果,而非陈放的效果,其滋味与渥堆效果并无太大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湿仓。

储存环境谨慎选择温、湿度合宜的地方,茶的变化更自然,有些茶商会以翻仓来追求效果,但多数会往加速陈化的方向努力。

殊不知也可以往通风且降低湿度的方式来换取更自然、更好的陈化质量。

近几年来除了在原产地仍有以各种方式在渥堆作旧之外,收藏者也有以电子装置来控制恒湿、恒温的仓储 空间,如数据精准、观念正确,必然有良好的成效,值得鼓励。这次品饮到的7572青饼虽然陈放期间只有40年左右,但由于选材精良、制程完美、仓储得宜,堪称经典普洱茶。

但我仍然不禁想知道:如果这块茶饼在存放过程中,连那一点的受潮情形都没有的话,它会不会表现得更完美?

或者因为如此它又要更多的时间来做转化呢?如果把这块茶饼再完美的陈放一百年,它一定会更好吗?真希望能有人给出确切的说法!

文章参考:季野《人间难得二回饮》[J].《茶艺·普洱壶艺》

7572:熟茶星空的闪亮坐标原点

在百花齐放的普洱茶界,有各种口味风格的生茶、熟茶供我们挑选、品鉴和收藏。就如同认识繁星需要定位坐标一样,那些来自四大茶厂的熟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正是它们的出现为普洱熟茶定型,树立起了最初的坐标。

这样的茶你认识几款呢?让我们从勐海茶厂7572开始,探寻它们的故事。

7572是勐海茶厂熟茶的滥觞之作,也是勐海茶厂的大宗熟饼茶,357克,用七子饼茶包装,可以说,勐海茶厂的熟茶之路,就是从7572开始的。

因为是滥觞之作,勐海茶厂投入了全部精力和技术力量,在研究如何拼配中发现,普洱茶的口感,尤其是甜度而言,七级茶最好。不能将绿茶及其它茶类的感官审评鉴别方法套用在普洱茶原料上,即原料品级越高,营养价值越高,反之,品级越低,营养物越少。这种粗老茶叶不仅是饼茶形成“网状骨架”的主力,同时也因内含物质的特性,使它成为普洱茶后续发酵与转化的“骨干力量”。

因此,勐海茶厂的第一款熟茶,事关重大,既然7级茶的口感等较好,就选为主料吧。若干年后,权威部门检测发现,普洱茶7级茶中还原总糖含量最高,7级茶用于制作饼茶的主料,是上佳的选择。真是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勐海茶厂走向辉煌。

7572采用金毫细茶撒面,7级青壮茶青为里茶,精心发酵,拼配恰当,不同等级茶叶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茶叶色泽褐红,嗅之馥郁芬芳;

开汤后深红透亮,饮之滋味醇厚、滑润、口感丰富、甜香中透着糯稻香;泡完后观叶底,乌润发亮、筋骨感强,捏之弹性十足,虽为全发酵茶,但发酵度掌握得恰到好处,不烧心。

加之饼型线条优美,压制松紧适度,极有利于该茶的后发酵,也便于起茶,总之,综合品质高。正因为如此,被市场誉为“评判熟茶(普饼)品质的标准产品”。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问世至今,7572在40年的悠悠岁月中打造了一个普洱茶界的传奇。其卓越而恒定的品质背后,一个重要基点正是勐海茶厂的产品拼配技术。

较之某些单一茶菁简单加工而成的所谓“一口料”产品,7572之所以成为经典,更胜在数十年如一的纯正口味和稳定品质;更胜在品感协调丰富,并达致“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而圆熟精深的技术保障,才是其生生不息的活水源头。

承载了勐海茶厂几代茶人智慧,7572的品质达到了和谐、稳定的境界。茶饼外形的嫩度与成熟度,茶汤滋味的厚度与醇滑度,茶汤香气的高扬和纯正度融会贯通,一气呵成。7572是大益茶的代表,更是成为普洱茶经典的象征。

7572能成为经典,还来自于勐海茶厂得天独厚的两件法宝:“一源井”和“发酵池”。自古佳酿离不开好水,有好水才能成佳酿。没有赤水河,茅台不会成为茅台;没有古井亭,牧童不会遥指杏花村。

制作熟茶亦如酿酒,叶是躯体,水是灵魂。上好的茶叶,要用好水才能浸泡出滋味,否则便是浪费。在熟茶的制茶过程中,优质茶叶和优质水源,更是缺一不可。

1975年,勐海茶厂开始大批量生产熟茶,因为渥堆发酵用水量大,车间又是新改建,为了取水方便,也为了节约成本,勐海茶厂在发酵车间旁开凿了一口10米深的水井,这口水井就是今日的“一源井”。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就像陕西的农民无意间挖了一个洞,发现了秦兵马俑,从而震惊全球一样,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经这口井水发酵的普洱茶,有一股非常独特的香气,比起自然陈化的陈年普洱竟毫不逊色!人们也尝试过用别的水制茶,但事实证明,只有一源井水制出来的茶最醇、最香。

后来据地质学家考证,“一源井”井水是从地下岩层中渗出的地下水,含矿物质适度、氯化物极少,最适合用来煮茶、泡茶。每年有关部门组织的水质检测也显示,“一源井”井水水质优异,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6个优质饮用水标准。

去看过“一源井”的人都会惊叹不已:一眼10米多深的水井,竟然如小溪一般清澈见底!透过清亮澄澈的水,还隐隐可见井底细碎的白沙!究竟是什么神秘力量,使得一口看似普通的水井如此神奇?相关专家指出,这跟勐海本身的地理特点有关。勐海地区2~3级地震极为频繁,地球自身的振动、磁场作用,将地质中各种微量元素颤动溶解到水中,形成了富含矿物质的“磁化水”。这种“磁化水”特别适合孕育优质茶树,而大片茶树的养殖又反过来影响勐海的生态环境,使地下水得到过滤、净化。

“一源井”正是位于这些干净地下水的汇聚之处。据了解,“一源井”井水的水分子特别紧密,有非常明显的补水和美容功效,特别适合爱美人士饮用。

勐海茶厂的制茶人把“一源井”称为“圣泉”,十分重视井水水质的保护。不仅为这口井搭了个“遮雨棚”,还为它做了一顶锥形的“铁帽子”,防止灰尘和落叶落入井中。而今,勐海茶厂专门建了保护设施,并将相关情况刻在墙壁上。

2005年以前,“一源井”只是一口没有名字的水井。随着来厂要求观瞻的茶商日多,勐海茶厂开始意识到这口井的重要性,终于在2005年10月25日,由董事长吴远之先生将其命名为“一源”。“一源”即“唯一的水源”,吴先生说:“它不仅是造普洱茶最好的水,也是勐海茶厂的命脉。”

因为有“一源”,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勐海味”,才有了大益普洱茶业的腾达与辉煌。“一源井”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天下普洱第一泉”。

各个年份和包装的7572

勐海茶厂的另一件法宝就是发酵池,设在二车间内,即普洱茶生产车间内,1976年建成,是最早的云南开始生产普洱茶(熟茶)的发酵池之一。岁月悠悠,发酵依旧。

40年来,一批一批的熟茶从发酵池中生产出,微生物和菌群不断地生长、繁衍,不断依附在发酵池的木头上,不断地弥漫在车间的空气中,不断地渗透在车间的每个角落。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在勐海县城的生态环境下,逐渐形成了勐海茶厂熟茶的独特风格,从发酵池中生产出的熟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普洱茶熟茶的标杆,成为广大茶人津津乐道的“勐海味”。勐海茶厂的发酵车间属于国家保密项目,不允许外人参观、拍照。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作者丨程昕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