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18龙井茶树

找到约60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今夏晒伤的西湖龙井茶树大部分恢复 来年产量影响不大

今年夏天,

杭州持续高温干旱,

把部分西湖区的龙井茶树

“绿衣”晒褪了色。

看到焦黄的茶叶,

不少茶农又痛心又担忧。

此前有过多次报道。

现在,极端高温退散,

雨水也逐渐回归,

茶树怎么样了?

茶农们揪着的心放下来了吗?

茶树吐绿、黑布卷起

“万担茶乡”生机重现

9月19日上午,西湖区转塘街道。这里是西湖龙井的主产地,被誉为“万担茶乡”,共有茶农近4000户,茶园面积1.1万亩。

根据此前报道,今年西湖龙井茶产区大约有10%的茶园受到干旱影响。

此刻,茶树受灾及恢复的情况又如何?

在转塘街道上城埭村放眼望去,茶园里成排的茶树呈现绿意盎然的氛围,很难发现受旱的迹象。近看一株株茶树,虽然还能发现几片红叶,但也都“退居”树干中段,枝头已经被新长出的绿叶取代。

仅在个别茶园的山头和山脚发现一两株完全枯干的茶树。

“这样的茶树不多,可能只占10%不到,总体恢复情况是较为理想的。”上城埭村主任助理杜旭琪说。

下午2点,茶农俞春根在茶地边上闲坐歇息,“之前晒红了很多,现在差不多都长出来(新叶)了。”

另一位茶农俞春友说,“上个月我们都是半夜和凌晨起来浇水,很辛苦。”

“吐绿”后的茶树恢复了元气,茶园里已经很少有人在地里干活,茶农们迎来了艰难抗旱后一段短暂的闲适时光。

“月初刚刚喷洒了叶面肥,现在要等新的底肥菜籽饼送来,目前大家没有那么多农事操作了。”杜旭琪表示。

转塘街道区域发展办工作人员邬关林介绍,“今年转塘街道受高温旱灾影响的茶地面积约为20%,不算特别大,目前基本恢复。”

据他介绍,转塘街道群体种老茶树和“龙井43”的种植比例约为6:4,而老茶树抗旱能力相对较强,所以抗旱工作主要是针对“龙井43”开展。

“主要就是搭黑布,遮阳。”茶农俞春友说,两种茶种自己都有栽种,其中“龙井43”是最怕晒的。

8月,这里的茶山上还能看到漫山遍野的黑色遮阳布,而现在,随着暴晒天气逐渐消退,遮阳布已经悉数被茶农们卷了起来。

引水、喷肥、修叶,

“抗旱”告一段落,新任务来临

给茶树抗旱,除了避免高温直晒,更要引水“解渴”。

“这是抗旱工作里较为困难的一部分。”邬关林说道,相比杨梅岭等种植区,转塘街道的茶园比较分散,周边水源较少,加之今年夏天降雨不多,所以街道在帮助茶农灌溉上费了不少心思。

上城埭村的主要做法是“引水入渠”。在村庄北麓的一条水渠旁,杜旭琪回忆了一个多月前的情况,“当时这条水道也干了,我们就把蓄水池的水放了进来,让茶农抽水上去,给茶树浇水。”

据他介绍,上城埭村共有8个蓄水池,均是2013年遭遇旱灾后陆续建成,“之前都没怎么用,今年全用上了。相比9年前,这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茶农缺水的问题。”

解决了灌溉问题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施肥和修叶。邬关林介绍道,发红的茶树实际上并未枯死,只是叶子晒焦了。通过施肥和修剪,能有效促进新叶的生长,帮助茶树告别干枯状态,尽快“吐绿”。

据他介绍,在今年9月7日至18日,转塘街道使用了无人机给茶树喷洒了有机叶面肥。“上周末已经全部喷洒结束,抗旱工作也告一段落。”

“接下来又有了新工作,”他补充,“秋季防病虫害,预计在10月底将结束所有肥料的使用,保证明年三四月采春茶时不会有残留。”

来年春茶产量“基本无影响”

受灾茶农还有专项补助

“我们靠茶吃饭,说到底也是靠天吃饭。”一位60多岁的老茶农曾经这么说。

此刻,茶农们最关心的,莫过于今年干旱对来年春茶产量的影响。

“要说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会有一点点。”茶农俞春友自家种了两亩茶地,现在基本都恢复了。他说,村里绝大部分茶农都是采“明前茶”,明年三四月应该能按时、按量采摘新茶。

西湖区转塘街道区域发展办邬关林表示,由于还没有进入采茶期,现在还无法准确判断,但影响应该不大。

对此,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会长商建农表示,“前期看着好像很严重,但这几天茶树又恢复了。”根据他的估算,整个西湖区没能恢复而完全枯死的茶树仅占1%,“这对于明年西湖龙井产量基本没有影响。”

受灾的茶树主要集中在新茶种“龙井43”,但是一部分根系深、靠近地下水的新茶种,实际受到的影响也不大。

另外,邬关林表示,“今年西湖区还有一笔农业抗旱救灾补助资金,总计500万元,将根据每个村的受灾情况下发,目前这笔资金即将到位,马上就能启动发放程序。”

来源:浙江新W网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西湖龙井茶树恢复元气 茶山迎来一波“小农忙”

每年一过寒露节气,杭州西湖龙井茶园就会迎来一波“小农忙”。修剪枝叶、施有机肥、洒矿物油……封园前最后的农事操作,难度不大,但程序不少。茶农们的十月忙作,为的是来年开春能采到更好的茶叶。

10月18日,记者来到西湖龙井核心产区之一的杨梅岭。今年这波“小农忙”,会给未来的西湖龙井带来什么影响呢?

夏天罕见高温

很多农活推迟到现在才做

下午1点,茶园管理员张肇忠刚吃完午饭,就爬上半山坡,使用一台单刃机修剪枝叶。

张师傅今年58岁,来自安徽六安,是杨梅岭一户茶农雇用的工人。他和一起务工的几位老乡一样,已经在茶园干了十多年。

张师傅告诉记者,自己负责修剪的茶地共有10亩,“已经修剪好几天了,还需要两天左右。剪完这一次,就要等明年开采了。”

说起今年夏天的气温,王师傅直言:“实在太热了,逼得很多活都推后了。”往年,茶树最后一次修剪基本在九月底十月初,而今年一等就等到了十月中下旬。

“那些天里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干等,等茶树恢复过来。现在来看,恢复得差不多了。”张师傅说。


挑百斤菜籽饼走百米

雇人工比雇骡队要省成本

“小农忙”里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让茶树“享用”菜籽饼,以便来年开春茶叶质量更好。

菜籽饼是油菜籽榨油后余下的残渣,是一种天然有机肥,在秋季被当成西湖龙井茶树的基肥施下。施用菜籽饼的西湖龙井,口感醇厚自然,比起施化肥的西湖龙井更具优势,经济效益更高。

施肥的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不少茶园在半山坡和高坡,菜籽饼需要依靠工人或骡队运送上山,然后工人们要在茶树根部附近挖出深15厘米左右的坑,撒下菜籽饼,再覆土。

这次,王师傅和朱师傅要把600斤重的菜籽饼挑上山。一条扁担挑两袋,一袋50斤,两个人来回两三趟挑完。

记者跟随他们“挑山”,总路程不到200米,却走了十多分钟。晴日当空,两位师傅口中轻声哼着号子,扁担在肩膀上压得紧实,汗珠在两鬓发亮。

“今年家家户户囤的菜籽饼不多,涨价了。”王师傅说。

杨梅岭的其他茶农也证实了王师傅的说法。“今年贵了点,少买了两成多,可能最后会不够用。”“去年买了20000斤,今年才买了14000斤,不过村里又免费发了2000斤。”

终于挑完最后一担,师傅们在茶山上坐下休息,望着成片的茶树,若有所思。

王师傅说,自己今年54岁,儿子心疼他,想让他早点回老家工作。不过,王师傅在电话里回绝了儿子,说不想让儿子看见自己辛苦的样子,“虽然工作都不容易,但我更想和孩子在不同的城市忙。”

附近的茶农告诉记者,相比人工运送,骡子省时省力,不过成本较高,“一头骡子一趟能驮两三百斤,茶山近一点的,每100斤要收50-70元,远一点的将近100元。”

不过,雇骡队是有运输重量门槛的,通常农户们会一起“拼单”,“要运5000斤以上菜籽饼才接你的活,我们就几家凑一块。”

“小阳春茶”开炒

这是对新手师傅的模拟考

正所谓“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这几天,除了修叶施肥,部分茶农还在忙另一件事——“小阳春茶”炒制。

对于杨梅岭的茶农来说,炒制“小阳春茶”并不是为了在市场上抢到先机,而是利用先期采摘的、价值较低的鲜叶,锻炼新手师傅炒茶的技艺,为来年“明前茶”的生产积淀力量。

胡龙云家住杨梅岭,是2017年被杭州市政府授予“西湖龙井炒制大师”的称号。他告诉记者:“杨梅岭处于西湖景区的核心产区,对出产茶叶有更高的品控标准。村里很少有茶农炒‘小阳春茶’,炒了也不会上市,只是给炒茶的小师傅练手用。”

这几年,胡龙云的儿子胡嘉俊和儿媳张栌尹开始接班,钻研起炒茶这件事。

2014年,胡嘉俊大学毕业,在城里工作三年后,选择回杨梅岭创业。胡嘉俊说:“我之前只知道我爸会炒茶,却不知道炒得那么好。我觉得我有能力把家里的茶业做好,把炒茶技艺传承下去。”

去年,胡嘉俊获得“西湖龙井炒制能手”称号,还在自家的言茶居茶庄办起了炒茶培训,培养炒茶工艺的后生力量。这些后生力量,来自周边各村。

“前几天刚炒过一次‘小阳春茶’。现在的茶叶最接近春茶的状态,所以要趁这几天给小师傅们练练手,相当于模拟考,为春季的期末考做准备。”胡嘉俊说。

炒茶师的高超技艺需要时间来换取。有句话叫“杀青三年,辉锅五年”,杀青,又叫青锅,指炒茶至初步成型;辉锅,指茶叶静置回潮后,最后的炒制成型。炒茶最重要的是掌握好火候、控制“去水”的速度,要学三到五年才能娴熟。

妻子张栌尹是在大学时认识胡嘉俊的,之后学视觉设计的她开始对茶感兴趣。前几年,种植、营销、品泡,她都学了,去年开始上手学习炒茶。“明前茶是金贵的茶,不能让新手来操作。所以我现在炒‘小阳春茶’,就是想抓紧修炼,争取明年春天为家里出一份力。”

来源:浙江在线 →钱江晚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宝,为何西湖龙井是扁平状的?

市面上茶的形状有很多,

比如西湖龙井茶的扁平状;

安吉白茶的条索形;

白茶卷曲装还有黑茶的饼状等等。

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茶,采用的就是扁平状。

不知道小伙伴知道它们为什么要是扁平状的吗?

这是与哪些方面存在互相联系呢!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与龙井茶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当时乾隆皇帝来到西湖龙井村,游山玩水间尽赏茶园风光,还见到采茶女茶园采茶乾隆便亲自体验采茶全过程。但忽听太后身体异样,顺手将刚采的龙井茶鲜叶放置口袋中,后来拿出的时候,茶叶是扁平状的,且香气四溢于是下令将西湖龙井茶封为御茶进贡皇室享用。

茶农拿到圣旨后,在炒制茶叶时紧贴锅壁,边炒边压,加工成外形扁平光滑的样子。于是这种炒制方法一直流传至今,成为龙井茶的独门手艺。(这是传闻)

龙井属绿茶,经过炒制杀青,共有“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十大手法,通过手法的不断变换,完好的保留茶叶的香气,最终形成这种扁平光滑、均匀翠绿的形状和香气馥郁、口感甘醇的品质。据说有人把龙井用乌龙茶的“揉捻”方法做过,结果出来的茶与现在的扁平状龙井口感差距很大。可见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加工工艺,这跟“大红袍”要“培火”,普洱要“窝堆发酵”一样的道理。

【龙井为何如此出名?】

龙井清香,化于唇齿之间

龙井茶为何如此出名呢?它是如何“坐上”十大名茶之首?

龙井茶出名离不开乾隆皇帝,但在之前朱元璋时期,龙井已经是“爆款”,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叶茶上供”,叶茶(龙井草茶),说明龙井在当时作为”贡茶“,在清代是龙井茶有被称为”本山茶“,本山是指杭州西湖畔的狮峰山。狮峰山上,有一口水井,在山壁上有一只青石龙头,泉水顺着龙口流出,这便是”龙井“二字的由来。

在清朝,乾隆六下江南四上龙井,亲植18颗茶树,程淯在《龙井访茶记》中说:“高皇帝南巡,啜其茗而甘之,上蒙天问,则王氏方园里18株,荷褒封焉。”拥有了乾隆亲植的“18棵御茶树”,龙井茶就直接坐上了茗茶之冠的宝座了。此后,官宦士绅之家,争相品饮龙井,使龙井茶身价大增。

这也是大家觉得龙井因乾隆而”贵“的原因,乾隆为“龙井茶”代言。

【龙井茶的扁平外形是何时开始的呢?】

龙井清香,化于唇齿之间

有明代文章记载“炒茶,锅令极净,茶要少、火要猛,以手拌炒,令软净取出,摊于匾中,略用手揉之。揉去焦梗,冷定复炒,极燥而止。”照这样看,龙井用手揉出来的形状应该不是扁平状了,应该是小编曾做过的九曲红梅(红茶)一样的卷曲形状。所以按照这样在明代龙井茶的形状还不是扁平的形状,清高宗时入贡的明龙井,“颁赐时,人得少许,细仅如芒。”细仅如芒,这样应该和安吉白茶一样,像是条索针状的吧。

到明末时出现了龙井扁平状的记载,孙贻的《采茶歌》中云:“龙井新茶品价高,杯杯瓣瓣立周邅。不逢请客休轻试,辛苦担泉下虎跑。”(知识点,要考了!)

清雍正年间龙井茶已普遍为扁形,但那时龙井茶重色、香、味,对外形不甚讲究。即使狮峰龙井,也是芽叶岔开,被称为狮耳形、蝴蝶形。直到民国,商家相互竞争,才开始讲究外形的光直。文献关于龙井茶扁形的记载,首先见于徐珂写的《可言》:“各省所产之绿茶,罕有作深碧色者,惟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叶他处皆蜷曲而圆,惟杭之龙井扁且直。”

在现有史料中,明确记述炒制龙井茶成扁平外形的仅有晚清程淯的《龙井访茶记》,他在“焙制”一节中说:“炒者坐灶旁。以手入锅,徐徐拌之。每拌以手按叶,上至锅口,转掌承之,令松叶从五指间,纷纷下锅,复按而承以上。如是碾转,无瞬息仃。”以上炒制手法中的“每拌以手按叶”“复按而承以上”,这种不断地按,就是为了使龙井茶的外形变为扁平,这时已是晚清。

所以大家对龙井茶扁平状出现及普遍化了解了吧。

来源:贡牌狮峰龙井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0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