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龙井的前世今生

近日,贵州拟开展《贵州龙井茶团体标准》工作引起了各方热议,事实上,龙井茶在贵州生产历史从上世纪1941年开始就在贵州湄潭制作生产,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通过龙井技艺的传承和普及,可以说全省皆产龙井形的散茶。经作者同意,对原标题《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在湄潭的保护传承及创新发展》作了修改。现将该文转发,以飨读者。

抗战时期西湖龙井茶生产状况

杭州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先民发现利用茶最早的地方,也是人工栽培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之一,是中华茶文化的首要发祥地,被誉为中国茶都。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在杭州的国立浙江大学等教育、科研、金融机构被迫西迁内地,大量市民外逃,农业遭到严重破坏。

抗战爆发前,杭州的西湖龙井茶因产量不大,品质又特别优异,销路特别好,一时一茶难求。师峰极品龙井每斤可卖到16元,特级龙井每斤也卖到12.8元。杭州论陷,龙井茶价格暴跌,特级龙井每斤只值2元,还不够采茶工本钱,很多茶场入不敷出,以致倒闭。茶场倒闭,茶农逃难,导致大片茶园荒芜,茶叶产量不到战前的十分之三,经营茶叶的各大茶号也相继歇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杭州茶业仍然没有得以恢复。国民政府曾邀美国农业考察团到杭州考察龙井茶,寻找茶叶产业突破口,却毫无结果。茶农一年辛苦所得,往柱被当时飞涨的物价所吞噬。产业萧条,物价猛涨,包括龙井在内的杭州产茶地多数抛荒。茶叶产地已到了“人穷地瘦茶园荒、昔日葱茏成枯黄”的境地。杭州茶叶生产直到1949年杭州解放后,才逐步得以恢复。

抗战时期湄潭茶叶生产状况

1939年,国民政府在贵州湄潭建立“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人们习惯称为“中央茶场”。中央茶场从杭州请来龙井茶技师,把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传到湄潭,得以传承和发展。

湄潭产茶历史悠久,自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记载。明、清时“湄潭眉尖”即是贡茶。

1937年,国民政府迁陪都重庆,力图发展西南农业经济,“以期长久抗日”。1939年,国民政府农林部在湄潭建立“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简称“中央茶场”),这是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研究机构。据统计:1942年,湄潭种茶户数为9190户,约占全县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全县茶园12330亩;1944年,湄潭产茶1250担,居贵州全省第二位;到1948年,湄潭产茶1601担。那一时期,湄潭茶叶生产呈上升趋势。

1940年春湄潭茶之化学分析结果、1941年4月12日湄潭茶之化学分析(单宁含量测定)等

中央茶场落户湄潭后,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等一大批茶学大师汇集湄潭,一边垦地种茶,开辟实验茶园;一边收购湄潭本地茶青,试制红茶,命名为“湄红”。后来,又请来杭州炒茶技师传授龙井茶制作工艺,试制出“湄潭龙井”茶;还与浙江大学农学院师生们一起开展茶叶研究。从1940上到1946年间,取得了《茶树病虫害调查报告》《金花菌研究》等十余项重大科研成果,为推动中国现代茶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西湖龙井制作技艺传到湄潭

1940年4月,中央茶场成功创制了工夫红茶“湄红”和草青绿茶“湄绿”新品,并推广生产,以供出口外销。此外,也生产“玉露”“绿茶”和“桂花茶”等,供当地销售。浙江大学西迁到湄潭,浙大教授中饮茶品位高者甚多,常谈及西湖龙井。1941年4月,中央茶场技佐李联标、徐国桢和中国茶叶公司派驻中央茶场技佐袁幕于制作了“龙井”茶,深受浙大教授罗宗洛、苏步青、王淦昌等人和湄潭上层人士欢迎。

1941年《茶情》第二期记载:4月14日,浙大教授罗宗洛参观实验茶场制茶时情景

1942年,中央茶场刘淦芝场长通过中国茶叶公司从杭州请来西湖龙井茶制作技师邬锡得、郭顺操二人,以带徒方式传授龙井茶制作工艺。后来担任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的王正容和茶叶专家、生产骨干的牟应书、王成友、杨世华等人均在当年跟师学艺。两位师傅从采茶、磨锅、烧火几方面教授。

中央茶场科技人员糅合了两位杭州龙井茶制作师傅传授的制作工艺 ,创制了具有名优绿茶品质的扁形绿茶,定名为“湄潭龙井”。邬锡得、郭顺操两位制茶师傅在中央茶场教授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带出了一批徒弟。1946年抗战胜利后,随东归的浙江大学从湄潭返回杭州。

“湄潭龙井”品牌形成

浙大教授们的追捧,“湄潭龙井”迅速走红。1941年中央茶场炒制出“龙井”茶,浙大教授便闻讯而至。中央实验茶场自办刊物《茶情》刊载:“浙大教授罗宗洛氏参观制茶时对于‘龙井’垂涎三尺,结果由刘场长奉送数两喜笑颜开。”战前,浙大教授们就爱品饮杭州的西湖龙井茶,殊不知在国难中西迁到贵州偏远小城湄潭,竟能品味到香醇可口的湄潭‘龙井’茶,怎不垂涎呢?

湄潭各界人士的热捧,“湄潭龙井”声名大噪。《茶情》又刊载:“招待忙:自开始制茶以来,各界人士来场参观者极众。刘场长引领至各部参观,参观毕则以享以‘龙井’或‘玉露’,既得一瞥制茶情形,又得名茶润喉,无怪乎参观者之众矣!”

1941年《茶情》第六期记载:4月19日,“(二)招待忙……。”

西湖龙井茶技师到湄潭传授制茶技艺,极大地提升了“湄潭龙井”的知名度。邬锡得、郭顺操来中央茶场带徒授艺,炒制出了“湄潭龙井”,寓居浙江大学的职业教育家江恒源参观后,现场赋诗一首:“龙井新茶待客尝,杭州佳味徙湄场,寄居湄邑怀故里,犹博倭寇信沧桑。”后来湄江吟社成员苏步青等也吟诗赞颂。他们把湄潭龙井茶与西湖龙井茶相媲美,赞美之中,湄潭龙井茶激发的游子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1941年《茶情》第八期记载:4月21日,罗教授宗洛自前次携回‘龙井’数两

“湄潭龙井”一经上市,供不应求,名噪一时。湄潭龙井“品牌”形成,具有强大的市场吸引力,一直生产销售到20世纪90年代。

西湖龙井茶手工制作技艺在湄潭的传承和发展

1954年,时任贵州省省长周林到湄潭考察,品尝了湄潭龙井,大加赞赏。但认为这样好的茶却用别人的名称,不好,即命名为“湄江茶”。

1958年,贵州省湄潭桐茶实验场(前身系中央茶场)技术股股长牟应书借到杭州出差机会,再次到梅家坞学习龙井茶加工技术。回到湄潭后,糅合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湄江茶的品质。

湄江茶以“形美、色绿、栗香、味醇”四绝著称。外形扁平直滑,匀整,色泽翠绿有光泽,栗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茶在杯中,一旗一枪,栩栩如生。1958年,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审评认为:湄江茶与杭州狮峰龙井茶各有千秋,别具一格。

1958年7月,对外贸易部上海商品检验局对湄潭茶叶试验站龙井茶的检验报告

湄潭茶场的科技人员不断地改进湄江茶的制作技艺,提升湄江茶品质。1980年,著名茶学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椽将改进制作技艺的新品命名为“湄江翠片”,并收录入《中国名茶志》。

2000年,从湄潭茶场退休的制茶专家吴贤才又在湄江翠片的基础上作提升试制,命名为湄潭翠芽。《湄潭翠芽工艺流程地方标准》中,湄潭翠芽茶有18道生产工序,制作十分精细。2011年获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为“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湄潭翠芽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湄潭翠芽茶已成为享誉全国的贵州绿茶代表品牌。(作者系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稿时间:2019年1月28日,该文收录《贵州省湄潭茶场志》)

参考资料

1. 《民国杭州饮食》,何宏著,杭州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2. 《茶的途程》,周开迅主编,贵州科技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3. 《我的茶叶人生》,牟应书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4. 《杭州茶文化发展史》,鲍志成著,杭州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

5. 《茶情》,中央实验茶场编,1941年第二期。

6. 《茶情》,中央实验茶场编,1941年第六期。

7. 《湄潭县志》,黄振霞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3第1版。

8. 《湄潭茶叶志》,田维祥主编,黔新出(遵义市2012)第17号。

来源:贵州茶香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