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紫阳:北方富硒康养之地孕育国内外“天然富硒保健茶”

5月20日,2023年第四届茶乡旅游发展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国博中心举行。大会以“非遗”与茶乡旅游的融合发展作为大会的主题,通过发布“中国茶技·忆之非遗”为主题的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多彩茶乡—特色魅力茶乡”、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典型案例以及主旨演讲等环节,推动茶乡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茶文化保护与传承。

本期为您推介“多彩茶乡—特色魅力茶乡”——陕西省紫阳县。

申报单位:紫阳县茶业发展中心

旅游月份:3-10月

推荐茶品:紫阳富硒茶、紫阳毛尖;

紫阳县属于我国最北缘的古老茶区,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陕茶的核心区。紫阳还位居富硒区,孕育了与众不同的紫阳茶,有“紫阳毛尖”“紫阳富硒茶”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目前,紫阳全县17个乡镇均产茶,总面积25.9万亩,90%以上为山坡茶园,生态、绿色、有机、无污染,年茶叶产量10011余吨,茶叶农业产值25.14亿元,茶叶综合产值60亿元。

紫阳全县拥有茶企、茶厂423余家,其中获SC认证达123家;产品有绿茶白茶、红茶、黑茶、调味茶等,销售市场以陕西和西北为主,辐射全国十几个省份,线上线下多渠道营销。

穿越千年而来的紫阳茶

紫阳植茶历史跨度3000多年,且属历史上最早的贡茶。由西周开国初到中唐再到晚清,连续皆有纳贡任务。唐代紫阳茶每岁充贡;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紫阳毛尖成为当时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清代著名诗人叶世卓游历汉江写下佳赞誉:“桃花未尽开菜花,夹岸黄金照落霞;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目前保存有清光绪三年、九年征茶“信票”物证。

紫阳县是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青新茶马古道”的源头之一,境内国宝级单位北五省会馆,见证了茶马古道上水运码头文化和茶叶贸易的辉煌与荣光。

紫阳被誉为我国北方茶区丰产、优质、抗性强的茶树品种资源天然基因库,拥有国家级地方群体良种“紫阳种是紫阳茶形成独特品质的基础。1956年,“紫阳种”成为全国第批 21个地方推广良种之一,以储叶种、柳叶种、大叶泡为主的品种发芽早、分枝密、抗逆性强、产量较高,鲜叶内含物丰富且比例协调制成的茶品具有票香浓郁、香气高长、鲜爽回甘、耐冲泡的显著特点。

北方富硒康养之地

紫阳县境内山地为主,生态环境优越,大小河流104条,中国最洁净的河流汉江穿境而过,是国家重点生态主体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核心涵养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雨适中,四季分明,为茶树生长发育和优良品质形成提供了良好基础。

1989年,紫阳茶在北京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通过了由国内著名食品、茶叶、营养、医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科学鉴定,成为国内外首个天然富硒保健茶,具有抗衰老、防癌、抗癌抗辐射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作用。

硒是人类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生命火"“抗癌之王”、“心脏的守护神”、“长寿元素”、“天然解毒剂”之称。

陈云夫人、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为紫阳富硒茶题词“紫阳茶富硒抗癌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老一辈革命家、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为紫阳富硒茶题词“健康佳品驰神州”。

紫阳:“做中国好茶,做健康的茶”

多年来,紫阳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秉承“做中国好茶,做健康的茶”的理念,坚持茶叶“一业”突破,推进实施“八大创新工程”、“十百千万工程”、“全域绿色发展工程”,强化了茶产业生产体系、组织体系、营销体系,全县茶园面积、茶叶年产量综合产值稳步提升茶产业已经成为紫阳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兴县富民的第一产业。

自2004年以来,“紫阳富硒茶”相继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国家“质量之光”年度魅力品牌百万网友心中全国““一村一品’”十大知名品牌,“中国十大富硒品牌”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品牌”,作为保健茶载入《中国茶叶词典》,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成功注册紫阳富硒茶马德里国际商标,入选第二批中欧互信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为紫阳茶开拓国际市场打下良好基础。“紫阳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从2015年的19.67亿元跃升至62.22亿元。

紫阳县成功创建“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相继获得“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业发展示范县”、“中国最美茶乡”等称号,荣茶旅融合竞争力全国十强县(市)登2018年中国茶叶县域品牌影响力百强榜第32位,是陕西唯一入围县,同时进入 2018年中国茶叶县域品牌生态圈影响力排行榜前20名。2018至2022年连续五年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成功举办纪念紫阳富硒茶专家评定30周年座谈会,与中国茶叶公司达成新品研发与市场营销合作,“莎琳假日”系列风味茶、茶棒茶、富硒获茶、金橘茶等新品相继问世。紫阳富硒茶确定为第五届中国农业博整论坛指定产品。

注:图文材料均由紫阳县茶业发展中心提供,图文版权归紫阳县茶业发展中心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 END -

来源:中农促茶产业分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