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泡又香、又甜、有韵、干净、且耐泡的红茶是怎么做出来的

yzwi

每个人心中的好茶都有自己的定义,有的说只要香就是好、有的人说还要甜才是好、有的人说要耐泡才好、有的人说要有韵味才好、有的人说要干净才是真的好。

有没有一款茶既香又甜、既耐泡又有韵味,还足够干净的茶呢?

答案是:有!

二十年间,几乎喝边了天下好茶,嘴巴变得越来越刁越来越挑剔,心却变得越来越大。于是,想自己做一款可以横扫茶江湖的好茶的邪恶念头就出现了。

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年四万公里的茶山丈量让我拥有很多源头的一线资源。早在几年前我就在浙江遂昌大山里喝到了当地的绿茶随便做做就兰花香非常浓郁,跟本地人一了解,说此地山上最好的茶是荷花地的。

“荷花地?有荷花吗”?

“荷花地没有荷花,荷花地是高山沼泽地”。

“上山远吗”

”你们恐怕要三个小时才能到山顶茶园哦“。

由于没有人做向导,也怵于三个小时的山路,所以一直没有上山。但却是心里装下了“荷花地”这块地方,每年都会到那里去几趟,春去买茶、夏去避暑。

心有所想、必有回响,直到去年当地朋友说当地国有林场有意承包荷花地的茶园,问我意下如何?

我不加思考地说:拿下!

从遂昌县城走四十分钟到华东天路,爬天路得一个小时才能到山顶,路上开始几乎没有信号。到山顶海拔1200米,就开始走下坡一个小时,到门阵村,这里海拔600余米。这里是革命老区,当年粟裕将军带兵在这里打过仗,所以这两个小时的山路就是为了这个村修的,以前这里的人出大山得走金华绕。

从门阵村沿着山口驱车5公里,才算到上荷花地的进山口,拥有了它就得征服它,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足了干粮沿溪水而上。

一开始还是充满了新奇与迫切,沿途路如羊肠,盘旋曲折,两侧茂林如盖、箬竹挡道,与其叫路,还真要引用鲁迅先生说的那句:世间本无路,人走多了就成了路。所谓的路,只是山脚下的挖树和采药人经常走过的痕迹罢了。好在红艳艳的杜鹃与白素素的赤杨花长在谷底水边,就着潺潺的水声饱了眼福,只是感叹莫待无花空折枝想折几支却够不着。

倒是在精通中草药的朋友指点下,知道了脚下皆是草药。有黄精、地黄、灯台莲、博落回、虎耳草等等我记不牢的草药名.......

到了一片地势较平坦但遮天蔽日阴气逼人的竹林时,当地向导说这里到了一般的路程,我们休息一下喝点水。十多度的气温早已汗流浃背,通行的两个人已经严重体力不支。

在溪边坐下,已近半山,水势倒是越来越大,看着清澈见底的溪水忍不住鞠了一口,清冽甘甜,想必拿来泡茶必是上品。

再走溪水转到了路的左侧,路况相对变得较为平坦,溪水就在身边,流水声很柔和,空气变得湿润起来,路边的滚石阵(想必是亿万年来山体冰冻风化的产物)上布满了青苔,阳光透过高大的树林照在上面,像极了童话故事里的场景。几处无路,砍了几根大木头架在上面就成了桥。

当到看到了几棵树叶硕大、花如鸽子的树时,向导说前面快到茶山了,我认得这些树,植物界的活化石:珙桐,俗称鸽子花。

在茶山上废弃的茶厂里烧水打了个尖,向导说1950年山下的大队召集了很多人上来种茶,用茶子条播,后来就地取材建了个简易厂房,再将发电机及各种制茶设备用人工抬上去,那个年代一切都是集体,不在乎劳动力价值,放到现在不可想像。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茶厂凋敝,设备烂掉,如今只剩下一个破房子,晚上住这里还会有野猪来袭击。山下的人都知道上面的茶叶好,每年都有人会上来采一些(属于国有林场,禁止盗采)在炒菜的大锅里杀青再在用炭焙烘干,拿到外面去换钱。而当地林场每年都有任务上交百来斤干茶送省里和中央,特别说是粟裕将军喜欢这里的茶,每年都要给他备一点......

茶叶就散落在山顶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除了防火道两侧和巡林员经常走的小道边很容易采到茶叶外,其余的茶树都淹没在密林之中,沿小路走穿十公里,会经过三个大小不一的沼泽地,沼泽周边除了茶叶还有密布的珙桐,沼泽中间有柽柳,长得像树怪,踩过软绵绵的厚厚草甸爬到柽柳上,随手还可以摘到旁边的野樱桃,六月份还可以在沼泽边观赏开艳丽花朵的萱草。

因为是小叶群体种,随处可见的茶树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谁会想到他们都已经有了73年的树龄了,根部的土都是黑色的,很厚很肥,推断几千万年前这里应该是火山口吧。

我签了15年的承包合同,15年后也折腾不动了。将山上老厂房收拾干净,买了几十床被子以及生活用品挑了上去,又雇了二十多个人住到山上,这些人对于原始数字的600多亩茶山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又有啥办法呢,当下的劳动力很难请,给她们买好三个月的保险,毕竟山上到处出没的竹叶青蛇可不是吃素的;再老的茶叶还是给10块钱一斤的采工费,一天保证有500左右的收入,更难的是采下的茶叶还要请人挑下来,当地最能干也还能吃得起苦的男劳力也是60岁左右的人,而且没有大几百是没人愿意干这苦差事的。我想过买无人机运送茶叶,但有人说会有炸机风险,几万块钱的东西可能一分钟内就找不回来了.......

加工厂就建在门阵的一个叫加兰的自然村,就在小溪上,这里的温度和湿度很是适宜做茶,特别是红茶,由于大山深处与外面的世界有一个节气的时间差,所以当五月四日第一批红茶做出后,用当地的山水冲泡品鉴,你要的香、甜、韵、干净、耐泡都齐了,感慨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附品鉴报告:

干茶乌褐油亮,泛特有的干果香及山场气息。

取干茶6克,用纯净沸水盖碗冲泡,由于追求品质的原因,发酵相对于一般红茶会较轻,刚复焙好青味尚未走完(需要一段时间存放才能去掉),头两泡我快速出汤当作醒茶。

第三泡五秒出汤,汤色金黄透亮,茶汤入口甘甜柔顺、绵密悠长。

第四泡十秒出汤,汤感醇厚甘甜,汤中含金银花香,不苦不涩。

第五泡15秒出汤,汤色金黄剔透,茶汤给人的感觉是悠远、空旷、豁达。

第六泡开始开挂,甜醇、深邃、野韵、枞味、干净无比。

大概一直到第十六泡吧,今天室内32度,我没开开空调,大汗淋漓的喝着,整个下午还是用沸水泡了又泡,还是那样深邃悠远鲜甜。

傍晚时分,好不容易休憩一会,还是续水闷泡,还是表现良好,有一霎那让我莫名的感动与感慨,这款茶如同我自己“大器晚成”,前几十年无论如何努力都默默无闻,直到人生后半段才开始开挂,将自己最引以自豪的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不需要吹嘘、不需要背书,谁喝都说好,我想这就是一款好茶该有的模样。

天下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相信来年的茶品质会更好!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