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著名的普洱茶

找到约3,169条结果 (用时 0.033 秒)

哪个山头的普洱茶最值得收藏

  当我们还是新茶友的时候,往往只注重一款茶好不好喝,却从来不会联想到是哪个山头,因为对山头不懂,再者觉得适口好喝就行,更加不会考虑存储价值。

  但是当我们喝出一定的境界和层次时,就会刻意去衡量有没有存储价值,喝一点,再买一点来存放,反正自己喜欢,即使不升值以后也可以拿来喝,总的来说并没有任何不妥。

  最值得收藏的普洱茶山头有:

  易武茶山:是生产普洱茶的古老茶山之一,也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

  攸乐茶山: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

  景迈茶山:是云南省南部澜沧县西部已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的千年古茶园,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

  邦崴茶山:是云南省南部澜沧县西南部,是百年前最后一批大叶种古茶树较多的地方之一,也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

  近些年还出现了很多微小产区,比如:易武的铜箐河、天门山、百花潭等等这些深受欢迎的知名产区,每年的原料价格都在飞涨,但是追逐的人依然不减。

  要说适合存储升值的话,这些地方的茶更容易看得到希望,不至于到后来会有贬值的风险。当然也要看是哪些知名品牌在做这些产品,一定要首选大厂货。


云南西双版纳的普洱茶怎么样

  西双版纳古树茶、茶山众多,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勐海和易武,勐海茶区气温高、雨量足,其产茶特点为,茶性强、香气扬、涩度较高;而易武茶区气温最高、雨量较多,其古老原始茶种类丰富,茶质厚重,素有香扬水柔的美誉,其茶香气独特,苦涩味低,且汤柔水甜。

  西双版纳的普洱茶产区主要集中在江内(即澜沧江北)的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即现在通常说的“易武茶产地”。

  以及江外(即澜沧江南)新六大茶山:布朗山、南糯山、贺开、勐宋、景迈、巴达。

  西双版纳茶区普洱茶特点

  <一>、古六大茶山

  西双版纳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植被丰富;有着发展茶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而西双版纳管辖景洪市、勐腊县等都是主要的茶叶产地,茶叶资源丰富,著名的“古六大茶山”就分布在此。

  古六大茶山:易武(慢撒)、倚邦、蛮砖、革登、莽枝、攸乐。

  1、易武山(慢撒)普洱茶口感特点:

  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目前易武茶区保留有少量没有矮化的分散古树和大量矮化的古树茶园。这些茶园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保证了茶的山场气韵。

  易武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2、倚邦山普洱茶口感特点:

  从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开始便以山头的名称来界定特定口感的普洱茶。倚邦山的中心大镇是倚邦街,亦称“倚邦。从倚邦产区走出的普洱茶,习惯称作“倚邦”茶或“倚邦山”茶。

  倚邦古树茶因为有中小叶种原因,苦味很淡,涩比苦略显,回甘较快,香气独特,微有蜜韵。其中曼松茶苦涩不显,汤质甜滑饱满,杯底留香幽长。

  3、蛮专山(亦称曼庄)普洱茶口感特点:

  相较于其他古六大茶山,蛮砖古茶山的茶叶色泽较深,汤色橙黄,口感质厚香滑,舌面微苦,回甘强烈,香气沉郁。口感清甜甘润,带冰糖香,饱满香滑。

  汤质饱满厚滑,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涩较轻,喉韵深沉。

  4、革登山普洱茶口感特点:

  位于勐腊县象明乡西部,包括今象明乡的安乐和新发两个村委会辖区。处于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之间,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的。

  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好,汤质顺滑。

  5、莽枝山普洱茶口感特点:

  莽枝茶山至少在元朝已有成片茶园,莽枝山脚下的曼赛、速底等村寨,有上千年的历史,一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莽枝山居住种茶。

  莽枝茶山的茶叶属乔木中小叶种,汤色呈深橙黄色,入口较苦涩,回甘猛烈、生津快,香气清新怡人。

  6、攸乐山普洱茶口感特点:

  现今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所辖区域,隔补远江与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孔明山相望,是历史上著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

  和易武相近,茶香高扬,口感苦涩度稍高,回甘快而持久,山韵明显,茶性较烈。

  <二>、新八大古茶山

  继古六大茶山之后,后起之秀西双版纳勐海茶区的新八大茶山再度崛起。新八大茶山,即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贺开、布朗山、景洪勐宋、巴达等八大茶山。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新八大茶山。

  1、布朗山普洱茶口感特点:

  布朗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名族。

  古树茶产地主要有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龙等。老班章茶外形肥壮,滋味浓烈,苦涩明显,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气明显。老曼娥茶与老班章类似,苦涩度更重,化开时间更慢。

  2、勐宋(勐海)普洱茶口感特点:

  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滋味醇厚饱满,口感丰富协调,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但显著持久。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那卡茶,属高香型古树茶,蜜香浓郁,入口回甘生津明显,茶气十足,甜度高且喉韵深。

  3、帕沙普洱茶口感特点:

  帕沙茶山因位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其古树茶品的滋味与口感呈现,隐约结合了两茶山的韵味。其干茶条索肥壮,白毫显著;冲泡后苦涩但可化开,清甜皆显,茶气绵柔。

  4、贺开普洱茶口感特点:

  贺开是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最具观赏价值的古茶园。

  贺开茶区古树茶条索黑亮紧结,稍细长;冲泡后汤色明亮金黄,高香甜偏苦,涩度稍高,但回甘快且持久;汤质饱满,水性柔顺,层次感丰富,山野气韵较强。

  5、曼糯普洱茶口感特点:

  历史上的曼糯,既是勐海通往澜沧古道的必经之地,也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由于曼糯古茶园生态遭到极大破坏,而如今曼糯茶山存留下来的古茶树面积仅有2000亩左右,植被也变得相对单一。

  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郁。浓郁的香气更是曼糯古树普洱茶的主要特点之一。

  6、巴达普洱茶口感特点:

  1962年在巴达山发现巴达野生大茶树,为云南成为世界茶发源地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巴达山茶也因此而出名。

  巴达山普洱茶条索黑亮紧结,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7、勐宋(景洪)普洱茶口感特点:

  景洪勐宋茶山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勐龙镇勐宋村,即景洪市最南端,也是云南纬度最低的古茶区。

  景洪勐宋条形肥厚壮实,芽头露毫油亮;冲泡后,滋味浓烈,入口即苦,但可化开;品饮中后期滋味较佳;香气独特,回甘绵长;耐泡且久泡有余香。

  8、南糯山普洱茶口感特点:

  南糯山因古茶园分布广,该茶区内原料制成的普洱茶制品,因区域的不同,其茶叶的口感滋味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总体而言,南糯山茶冲泡后的汤质饱满,苦涩稍弱,回甘较快,香气为淡雅兰香、以荷香、蜜香为主。


文明裂隙间的普洱茶

处于云岭山系的云南由于高山大川造成的地理限制,各民族间迥异的习俗所带来的隔离感和陌生感,始终未曾被真正全然融合。

在茶林之中生存至今的民族把自然赋予他们的遗产都奉为珍宝,他们泛神论的观念,而是发自体内的血脉,一种无须经由表达的灵性一直沉睡于人的灵魂和大自然间,即是现代人所定义的“宗教”。

烙印于舌尖的图腾

澜沧江流域生活的少数民族几乎都长在茶林里,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狩猎、耕种、歌唱、舞蹈,不知不觉在大自然的荫蔽下长达千百年保持相对独立稳定的习俗,长驱大进的工业进程对他们影响甚微。

直到近现代以来许多山寨因茶而兴,文明的细碎闪光这才探入这片原始阔叶林之中,透现出被莽莽群山包裹环护之下多元民俗文化的宝贵遗存。他们和茶树生息与共,很难说是茶塑造了他们,还是他们塑造了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傣、布朗、哈尼、彝、基诺、拉祜等10余个民族,视茶为“上通天仙、下接地神”的灵性之物。

婚丧嫁娶、祭祀拜神、走亲访友,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食茶、饮茶、用茶习俗。在长期的种茶、贸茶等活动中,各民族的制茶工艺、饮茶习俗彼此渗透、相互交融,形成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茶文化。

他们遗留下古朴的食茶习俗,对现代人的饮食文化亦产生深远的影响。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世界上最早种茶、用茶的民族之一,有“古老茶农”之称。在著名的景迈古茶山,最早种茶的就是布朗族。

据布朗族的创世史诗《祖先歌》记载,早在两千年前,先民就以野生茶“得责”煮水解渴,作为药物祛湿驱病,随着饮用人群的扩大和饮用量的增加,他们将野生茶树苗、茶籽种在房前屋后和山头坡下,进行人工种植驯化,布朗人称之为“腊”,这就是现代人工栽培型茶树的最初形态。

基诺族是西双版纳特有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景洪市基诺山,基诺山是著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其栽培利用茶树的历史已有1700多年,至今还保留有古朴、原始的饮用茶习俗。如在基诺山巴飘、巴亚、亚诺等基诺族寨子,自古至今有“凉拌茶”生水泡生茶的饮茶方式。

基诺族还有独特的以茶祭鼓的习俗,大鼓是基诺族创世传说中的神圣之物,在基诺族的各种节庆活动中,大鼓舞必不可少。西双版纳州彝族主要聚居在六大古茶山中的倚邦、曼砖、莽枝、曼撒、易武五座古茶山,是云南最早种茶、制作普洱茶的民族之一。自古以来,以茶入药、以茶为饮、以茶为礼、以茶祭祀,形成多姿多彩的饮茶文化。

近十年来从香港、台湾,到广东直至全国掀起的普洱茶热潮,对原产区的茶叶生产、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茶饮习惯带来了逆向式影响。

早有学者从饮食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指出食物并不只是果腹之物,也是用以思考的,甚至与宗教信仰、民族认同都大有关联,经较长时间的沉淀后,会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那些古老的图腾、奇怪的符文烙印在他们的躯体及面庞,而普洱茶则烙印在他们的舌尖。

现今的普洱茶形象一部分保留自传统农耕文明,一部分则混杂了消费新时代下速食文化的产物,有的甚至与原有的概念背道而驰、相互冲突。在旧有习俗所赋予的形象仍旧萦绕不去,而新炮制的价值又过分的张扬时,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难免陷入徘徊不定的心态。

既然茶叶同样赋予饮用者以思考,定须植根于当前的时代语境,而集民俗文化与现代消费等多元形象的普洱茶,最终的价值重构,其形塑过程亦必会交织碰撞与颠覆,沉淀与昂扬的剧震。

古茶林的现代风吟

许多生物学领域的学者见到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仪式,依然虔诚膜拜,在茶林之中生存至今的民族把自然赋予他们的遗产都奉为珍宝,他们泛神论的观念,发自体内血脉,一种无须经由表达的灵性一直沉睡于大自然间,即是现代人所定义的“宗教”。

并不是说科学的顶峰可凌驾于宗教的庙宇,而是它们处在同一文化层面,互为支撑。现代商业文明犹如燃烧喷涌而进的列车,谁也无法阻止它的车轮。就像在伦敦街头,即便作为皇族,你也不能废止现代交通工具而让满大街跑马车一样。

我们看到,人背马驮的蜿蜒古道逐渐荒芜,迤逦的盘山公路通入从前近乎被遗忘的少数民族村落,继而载重货运取代了人畜,杆栏式建筑被钢筋混泥土板房取代、青石板茶路隐没,林间的山神庙破旧萧索,而越来越多的人进驻茶山,建设初制厂。

特别是春茶季节的普洱茶山,竟然恍如闹市。那些从古老的氏族社会一跃而进入文明体制下的民族,正受到普洱茶的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市场体系在为茶农创富增收的同时,其间泛扬混杂的渣滓不可避免地对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宗庙文化带来剥落、重构,传统的家庭手工作坊、制茶技艺,埋藏有“茶的记忆”,在保留和扬弃之间,需要商业文化的包容、理解,需要被现代人正视、尊重、激发它们重新发声。

普洱茶作为商品,和其他所有商品一样处于市场天枰之上,公平的理念同样涵盖民族平等思想,可在商业文化与民族传统之间重新找到平衡点,正如政权和宗教是支撑国家的两大支柱一样,传统和现代正是拉动人类前行的两副车辕,澜沧江的少数民族文化所散发的魅力,正不断引领人们驻足回望,我们仍然有机会保持传统和现代的并辔驱驰,而不用偏废一方。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作者丨三胡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099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