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著名的茶园

找到约3,030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Mark一下!建茶发展史上的15位男神!

“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宋代,可谓是福建茶叶的黄金时代,尤其是产于建州,也就是建瓯一带的北苑贡茶,把建茶推向了巅峰。宋徽宗赵佶、大书法家蔡襄为它写专著,苏轼、黄庭坚、范仲淹、欧阳修等大咖为它站台,写诗填词……总之,北苑贡茶的光环是一圈又一圈,bling bling滴!

北苑贡茶及建茶之所以会这么牛X,还要感谢这15位男神!

他们是——

常衮:团茶制作第一人

常衮(729—755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夷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乙未科状元及第。

常衮画像

常衮登第后由太子正字授补阙起居郎,永泰元年(765年)授中书舍人。广德元年(763年)以右补阙充翰林学士,不久任考功员外郎。期间宦官鱼朝恩恃宠专权,群臣竞献珠宝邀宠,常衮上书曰:“所贡宝物,源出于民,是敛怨以媚上也,请皆还之。”代宗赞许,加封常衮为集贤院学士。

大历九年(774年)升礼部侍郎。连续三年主科考。处事谨慎、墨守陈规。大历十二年(777年)拜相,杨绾病故后,独揽朝政。以文辞出众而又登科第为用人标准,堵塞买官之路。对朝中众官俸禄亦视其好恶而酌定。封河内郡公。德宗即位后,被贬为河南少尹,又贬为潮州刺史。不久为福建观察史。常衮注重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

建中四年(755年)死于任上。享年五十五岁,追赠为尚书左仆射。常衮性清高孤傲,不妄交游。为政苛细崇尚节俭,反对腐败。有文集十卷、诏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诗》存其诗九首。

张廷晖:北苑茶神

张廷晖(903—981年),字仲光,号三公。祖居建宁府建安县东苌里(今建瓯市水源乡)29都水北村。生于唐天复三年(903年),卒于太平兴国末年(981年),享年78岁。

张廷晖塑像

他奠定了北苑茶的历史地位,在蒸青碎末向研膏茶演变发展及茶园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毕生的努力和重要的贡献,被后人尊为茶神。

据水源南山《张氏宗谱》载,张廷晖祖籍系河南光州固始县。唐僖宗丁未年祖张世表落籍建安东苌里岚下洋(今水北后山)开基立业,置有大量产业,田庄茶园遍布东溪流域,在凤凰山一带拥有方圆数十里茶园,并派长孙(廷晖)到凤凰山管理茶园。

北苑茶神祠(摄于福建建瓯市)

凤凰山茶园经张廷晖精心经营和研制,所生产的茶质量相当不错。到唐末(凤凰山)建州研膏茶已被闽国看中,当时闽王好茶,而且特别喜欢张的北苑茶,于是不断来索取;张不堪其扰,加上王审知建立闽国后,闽王之子王延禀、王延政等人内讧争战,战事频生,搞得民不聊生,茶业难以维持。

龙启元年(933年)张廷晖干脆将凤凰山及其周围方圆30里茶园悉数献给闽王,闽王因此大喜,封了个“阁门使”的小官给他,依旧让他管理茶园,并把凤凰山办成闽国的御茶园,凤凰山茶园成为官家御茶园后,靠着朝廷的支持,北苑研膏茶在制作工艺上得到很大提高。至宋,又由宋至元至明,历代朝廷都在北苑建立“龙焙”并遣重臣督造贡茶,由此北苑成为中国著名的宫廷御茶园,中国茶业发展走向了新的高峰。

茶神祠旧庙,也叫凤翼庙

随着北苑御茶的鼎盛,龙团凤饼登峰造极,名冠天下,宋朝廷不断追褒张廷晖恭献茶园、研制茶艺的历史功绩。绍兴中(1131—1162年)宋高宗赵构皇帝为张阁门使庙亲赐额“恭利祠”,封张廷晖为“美应侯”累加“效灵润物广佑侯”,进封“济世公”;其妻范氏被封为“协济夫人”。

由于朝廷屡屡加封追褒,引发民间重德崇善情感,茶农茶工深深敬仰张廷晖贤智才艺,尊为茶神,久而成俗,香火延绵,直至今日各地许多茶农香客前往“恭利祠”接引香火,拜谒祷佑。

丁谓:龙凤团茶创始人

丁谓(962—1037年),北宋诗人,字谓之,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市西南人)。他开创了团饼茶的采制工艺,系统地总结了团饼茶的生产经验,写出了对团茶生产起重要指导作用的茶学专著《建安茶录》(亦名《北苑茶录》或《茶图》)。

丁谓画像

他自幼聪明过人,诗、画、博弈、音律无不洞晓、西昆体诗人之一。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昭文馆大学士。后被贬官,以秘书监致仕。真宗咸平初年(998年)漕闽时著《茶录》,画《茶图》,记述宋初在建州(今建瓯东峰)监造龙团凤饼的茶事,北苑贡茶遂名甲天下。

丁谓创造的龙团凤饼

宋乾兴元年(1022年),仁宗即帝位,朝政风气有所好转,丁谓权柄被削,贬到崖州担任司户参军,后来授秘书监,下放到天涯海角边远地方当个小官吏,在明道二年(1033年)病死于光州。

范仲淹:

一首《斗茶歌》,唱红了千年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世称范文正公,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位同副宰相)。

范仲淹画像

他的《岳阳楼记》是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为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宋代,斗茶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全民竞技游戏

(图为《斗茶图》)

他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则是一首在茶文化史上相当著名的茶诗,后人皆简而称为“斗茶歌”。斗茶诗全文280多字,层次分明,先讲建茶悠久历史和声誉,次写斗茶场面——斗形、斗味、斗香和斗色的情景,最后使用排比手法,赞美建茶:“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

欧阳修:爱茶爱到“内牛满面”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也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也是北苑茶文化的名家巨擘。他的《归田录》成为记录北苑盛事的珍贵史料,其诗《尝新茶呈圣俞》云:“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成为北苑茶诗的名篇佳作,流传于世。

欧阳修画像

他在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时,为蔡襄的《茶录》写过一篇《龙茶录后序》,可以说这是为建安龙凤团茶留下珍贵的文献。其文曰:“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者是也。……余自以谏官,供奉仗内,至登二府,二十余年,才一获赐。而丹成龙驾,舐鼎莫及,每一捧玩,清血交零而已。因君谟(即蔡襄)著录,辄附于后,庶知小团自君谟始,而可贵如此。”他对龙凤团茶的珍爱,可见一斑。

醉翁亭

蔡襄:最懂茶的“茗星”书法家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号端明,也叫蔡福州,世称忠惠公。北宋兴化府仙游(今属福建莆田)人,天圣间进士,曾任过馆阁校勘、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在漳州、西安、福州、开封、泉州、杭州等处当过地方官,是宋代四大著名书法家之一。

蔡襄画像

宋庆历年间任福建路转运使之时,在建州监造小龙团茶进贡。茶品较之六十年前太平兴国之时朝廷派人在建州监制的龙团凤饼更为精巧、昂贵,一斤二十饼,价值黄金二两。朝廷上下,斗茶糜费之风气从此大炽。苏轼曾写《咏茶》诗予以抨击,诗句有云:“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指丁谓、蔡襄)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左:蔡襄《茶录》是宋代茶著的扛鼎之作

右:《茶录》(局部),全文以真楷写成,劲实端严,俊秀舒雅,饶有晋人风度

蔡襄于皇祐元年(1049年)作《茶录》,全书约1200多字,分茶记和器记上下两篇,是一部继陆羽《茶经》之后最著名的茶学专著。

赵佶:建茶最高级别的“带货官”

赵佶(1082—1135年),宋神宗的第十一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爱茶皇帝、史上最文艺的皇帝宋徽宗。他所著的《大观茶论》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把饮茶要谛与意境发展为生活艺术,为中国茶道奠定了基础。

赵佶画像

他在大观元年间(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在篇首开宗明义地高度盛誉北苑龙凤团茶道:“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赵佶将茶会置于这样一片华丽铺张的皇家园林中进行,不仅是山水情怀的表达,更深层的寓意是表达网尽天下英才的愿望(宋·赵佶《文会图》)

《大观茶论》全书二千八百多字,分二十篇,以北苑、壑源为研究对象,探究茶叶采制技艺。序论提出“清、和、澹、洁”四字的精神主旨,把饮茶要谛与意境发展为生活艺术,为中国茶道奠定了基础。

郑可简:“龙团胜雪”创制人

郑可简(生卒不详),又作可闻。北宋宣和初(1119年)为福建路转运使。至宣和间,郑可简以贡茶进用,久领漕计,创添续入,其数浸广。

北宋宣和宋徽宗赵佶嗜茶,各地贡茶为此品目大增、制作日精。郑可简于宣和二年(1120年),始创银丝冰芽贡茶,因这种团茶色白如雪,故取名“龙团胜雪”。郑可简也因此受宠,官至右文殿修撰、福建路转运使,专营北苑茶事。

郑可简创制的龙团胜雪

他在北苑监制龙凤团茶期间,生产细色茶五纲凡四十三品,形制各异,共七千余饼,共间贡新、试新、龙团胜雪、白茶、御苑玉芽,此五品仍水拣为第一,生拣次之;又有粗色茶七纲,凡五品,大小龙凤饼,拣芽,悉入龙脑,和膏为团饼茶,共四万余饼。

宣和间始以茶色白者为贵,漕臣郑可简,始创为银丝冰芽,以茶剔叶取心,清泉洁之,去龙脑诸香,惟新銙小龙蜿蜒其上,称龙团胜雪,当时以为不更之法。时人称:“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每斤计工值四万,造价惊人,专供皇帝享用。”

柯适:一不小心留下了个全国文保单位

柯适(生卒不详),北宋庆历戊子(1048年),当时担任福建路转运使、主管北苑茶事的茶官柯适于林垅山凿岩刻字,文曰:“建州东凤凰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柬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御)茶堂,后炊泉,甘宗□曰:朱水,前引二泉,曰龙凤池。”并撰写《宋乘风堂记》,以碑碣一方刻于上,略记北苑龙焙盛事。

柯适掌管北苑茶事的北宋庆历年间,正好处在“前丁(谓)后蔡(襄)”中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黄金时期,可谓适逢北苑龙凤团茶不断走向辉煌的上升时期。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身为北苑茶事的负责人,柯适才会萌生凿岩刻字,记载盛事之举。

左:记载北苑茶史的石碑常年受风化剥蚀,有不少字已斑驳不堪

右:建州(今福建建瓯)北苑贡茶在宋代迎来了高光时刻(图为记载北苑茶史的“凿字岩”)

柯适所立的凿字岩,历经960多年的风风雨雨,于1996年5月,由日本茶道专家、原东京博物馆馆长林屋晴三先生捐资200万日元,建亭予以保护。又于2006年6月,“北苑御焙遗址”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绛:为北苑茶叫板“茶圣”

周绛(生卒不详),曾为建州知军州事,主管茶事,著有《补茶经》,亦名《茶苑总录》,盛赞北苑茶品为:“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

他主管北苑茶事期间,因为陆羽所著《茶经》不载建安(今建瓯)北苑茶,所以欲补其缺漏,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作《补茶经》,亦名《茶苑总录》,书见《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

周绛在《补茶经》上盛誉北苑茶道:“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又称:“芽茶只作早茶,驰奉万乘尝之可矣,如一枪一旗,可谓奇茶也。”

《补茶经》原书已佚,其文散见《舆地纪胜》、《宣和北苑贡茶录》、《续茶经》等。

黄儒:北苑贡茶行家

黄儒(生卒不详),建安(今建安)人,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他办过茶贡,有“收阅”经验,深知建茶“采造得失”及“较试之低昂”,是个行家。

黄儒于嘉祐二年(1057年),作《品茶要录》,也叫《茶品要录》。其书卷末有苏轼《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一篇,文中评称黄儒:“博学能文,淡然精深,有道之士也。作《品茶要录》十篇,委实微妙,皆陆鸿渐以来论茶者所未及”。

书中所提到的“十谈”建安茶技,见地独到,是完整的经验总结,全书1900多字。前后各有总论一篇。此书主要讨论采制搀杂等弊病,辨别很细,属茶叶品质鉴别的专门论著。

熊蕃:北苑茶灵魂人物

熊蕃(生卒不详),字茂叔,建阳人,唐朝御史大夫熊博的后裔。

在担任茶官时,专心研究贡茶的采制和色、香、味的品评。大约在宣和三年至七年(1121—1125年)间,写下了《宣和北苑贡茶录》。该书对宋初至宣和间建茶的花色、上贡沿革、上供品类、茶品等等作了详尽记述。

左:《宣和北苑贡茶录》书影

右:《宣和北苑贡茶录》中收录的“小龙团”图样,小龙团的创制者正是时任福建路转运使的蔡襄

书后附有38幅图,是他儿子熊克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添加的,图绘贡茶的模型、尺寸、纹饰,还加注了1000余字,可谓是有图有真相,让我们今天可以一睹北苑贡茶的风采,父子俩对北苑茶贡献甚巨。

陆游:小“茶官”未敢忘忧国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曾任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公事(任所在今建瓯),他在《建安雪》中的“建溪官茶天下绝”成为北苑茶诗中的名篇佳作,流传后世。

陆游画像

陆游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得皇帝召见,但没有得到重用,只被任命为管茶事的官: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公事,任所在建安县(今建瓯市),提举司在现二中附近。尽管抗金雪耻壮志难酬,他还是于当年冬季到建安县赴任,取道诸暨、衢州、江山、仙霞岭、浦城、水吉,到达建安。此时是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时年54岁。他在官邸写下了《建安雪》一诗,首句即是“建溪官茶天下绝”。

南宋诗人周必大在《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诗中说出陆游在建瓯的公务:“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因贡焙祀茶人。”陆游因爱茶而自称是陆羽的云孙,贡焙即北苑贡茶,茶人指茶圣陆羽。所以他对北苑茶确是情有独钟。陆游在建安先后9个月,写诗125首、词2首,原想辑成“富沙诗钞”,后选入《剑南诗稿》。

是年,朝廷又调他到江西任职。于是,淳熙六年(1179年)9月,陆游离开建安到江西赴任,在今建瓯城北的北岩寺接受欢送,翌日过建溪,到长汀,再至建阳、武夷山,前往江西。诗人在《别建安》诗中写道:“楚泽吴山已惯行,武夷从昔但闻名。北岩小寺长汀驿,且喜游山第一程。”

赵汝砺:我为北苑茶代言

赵汝砺(生卒不详),约为南宋孝宗时人,是熊蕃的门生。淳熙十三年(1186年)他被派到福建担任转运司主管帐司,由于职便了解了大量建茶生产等情况,感到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尚有挂漏,大约于淳熙十三至十六年(1186—1189年)补写了《北苑别录》。

全书分十二目,正文、原注和后来清代汪继壕增注共五千多字,对贡茶的种类、品名、数量列举颇详,并提到了茶园管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茶书。

北苑凤凰山,当年北苑贡茶的主产区之一。

远眺,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

詹盛斋:让建瓯水仙走出国门

詹盛斋(?—1892年),原籍安溪,詹金圃茶庄创始人。清咸丰元年至十年(1851—1860年)携眷自安溪来建瓯定居,在建瓯水南山地开荒种茶。茶叶收成自行加工,制成青茶出售。其后扩大山地,雇农种植,收成茶叶自设茶厂,雇工加工。由于乌龙茶是当地的传统名品,加上细工精制,营业颇盛,詹盛斋已由农兼商,获得厚利。

他经营的乌龙茶,以色、味、香三色取信,销售香港及东南亚各国,曾在香港政府办理商标注册,设立詹金圃经记茶庄香港经销处。每年新茶登场,香港茶市必待金圃新茶开价,才能定盘。其子詹滋时继承父业,还盛极一时。

詹金圃选送的建茶在1914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

1910年南洋第一次劝业会,金圃茶庄与当时建瓯茶商泉圃、同芳盛,均获优等奖。1914年美洲巴拿马赛会,建茶参与竞赛,詹金圃得一等奖。“詹金圃茶庄”也因此成为建瓯茶叶外贸市场上响当当的百年老字号。

来源:茶道传媒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索契:爱喝茶的战斗民族,竟然也有产茶?!

索契(Sochi):世界上最北端的红茶之乡

2014年冬季奥运会正在俄罗斯著名的海滨旅游和疗养胜地索契举办,冬奥会的各种趣闻也成了大家的热谈,诸如开幕式上的“五环变四环”。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索契跟茶其实也有一定渊源。

缘起于“万里茶道”

毫无疑问,俄罗斯最初的茶叶是从中国输入的,17世纪在中俄之间,曾有过一条著名的“万里茶道”。关于这条茶道的起点和终点,学术界有多种观点,而后经过多方论证,发现万里茶道是一条多起点、多终点,在不同时期先后兴起,呈网状分布的商贸与人文交流通道。

“万里茶道”: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现蒙古国境内——中俄边境哈克图口岸,全程约为4760公里。

等等,不是叫万里吗?别急,后面还有:哈克图——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莫斯科——圣彼得堡——最终到达中亚、欧洲,总长达13000公里之多,“万里”名副其实。

索契风光

世界上最北的茶园

世界上最北的茶树就生长在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索契。这里还是俄罗斯最佳的度假胜地,每年都要迎来数百万游客,但却很少人会来索契的高山茶园,因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俄罗斯寒冷的土地上居然种植着喜欢温暖气候的茶树。

茶树为常绿阔叶树,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地区,而位于44°N附近的俄罗斯索契栽培茶树有数百年历史。

下图示意索契的位置:

索契(Sochi)位于俄罗斯联邦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与格鲁吉亚接界处、黑海沿岸。索契城建立于160年前,是黑海边俄罗斯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著名的黑海海滨度假城市。

从位置上看,索契与我国吉林省吉林市处于同一纬度,但温度却是天壤之别。

原因如下:

1/因背山面海,位于西风带,黑海蒸发的水汽随盛行风遇山地抬升,云多雨丰(多地形雨)。

2/纬度约44°N,夏季气温高。冬季北部山脉阻挡西伯利亚的寒风,南部黑海又像巨大的“暖水袋”一样散发热量,气温较高。

如此奇特的地貌带给了索契温暖的气候,因此很适宜茶叶生长。

索契是俄罗斯少有的三个生产茶叶地方,世界最北端的茶园,是俄罗斯的茶叶重镇。据记载,早在1901年俄国人就在索契附近的一个叫沙拉赫——阿乌尔的小村镇种植和第一块茶园。

索契比较著名的茶园是马采斯塔(Мацеста)茶叶种植园,它位于索契马采斯塔山谷风景如画的山脚下,所产“马采斯塔茶”起源于1947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

“俄式”下午茶

去索契旅游,到茶馆坐坐被认为是必做的一件事情之一。在洛奥和达高梅斯间的山上有许多茶馆。索契的茶楼大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接待外国代表团,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参观。

令人赞叹的美景、博物馆、一杯茶伴上馅饼和蜂蜜,还有俄罗斯的民族歌曲,所有的这些都在那里等着你。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来过此地的其他国家首脑都曾大加称赞。

在索契的茶馆,你可以品尝到俄罗斯的茶,而且还可以一边喝着茶,一边欣赏令人赞叹的高加索风光,还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馅饼和蜂蜜。

当然,你还可以在位于索契郊区的著名茶馆中享用以俄罗斯传统方式泡制的克拉斯诺达尔茶,它堪称世界最北端的茶叶,生长并采摘于索契偏远山区,分为深琥珀色长叶黑茶以及加入高海拔药草的绿茶等不同种类。

由于外形颜色,俄罗斯人把红茶称为“黑茶”,认为其具有舒心、提神、醒脑、养气、去闷和解忧的功效。在工作之余,喝上一杯茶可以消除疲劳,恢复精神和体力。

啜饮克拉斯诺达尔茶的时候,可以配上从俄式烤箱中直接取出的美味罂粟籽蛋糕,以及用当地水果和浆果制成的蜂蜜和果酱。茶的饮用按照俄罗斯传统方式进行,热气腾腾的茶炊通常伴以巴拉莱卡琴和手风琴音乐。

正是这样传承古法、朴素自然的饮茶风情,还原了茶叶最本真的况味,或浓醇或厚重,都充分展现了索契别具一格的饮茶文化。看来以后到索契旅游,还真要用古法冲一杯绿茶尝尝看,在品味茶香的同时,也能感悟带有索契烙印的正艺传承精神。

中西合璧的茶文化

受中国的影响,俄罗斯的许多茶俗都有着中国茶文化的影子。例如茶器,俄罗斯上层社会饮茶十分考究,茶具、茶碟等相当精致。许多俄罗斯人喜欢中国的陶瓷茶具,式样花色多为中国风人物或花草鱼虫,但壶身又带有欧洲特色,融合了中西文化,特色鲜明。

18-19世纪俄国乡村人们推崇的饮茶方式是“用茶碟喝茶”,人们会把茶水倒入小茶碟,手掌平放,托着茶碟,用茶勺送一口蜜在嘴里含着,然后将嘴贴在茶碟边,带着响声一口口的吮茶。

另外,俄罗斯人还有独特的煮茶工具——茶炊,俄文直译为“自煮器”,中文译为“茶炊”。这是一种随时可加热、保温的茶器。俄罗斯人爱红茶胜过咖啡,用茶炊冲泡红茶是俄罗斯人的传统。

茶炊的原理很简单,其实就是里面灌水中间烧火的烧水壶。外形不一,有球形、桶形、花瓶状等等,它的主要的功能就是给茶加热保温。

俄罗斯人热爱茶,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普希金曾在长诗中赞美茶炊:“天色转黑,晚茶的茶炊,闪闪发亮,在桌上咝咝响,它烫着瓷壶里的茶水;薄薄的水雾在四周荡漾”,“浓酽的茶叶在不停地流淌”。

2014年冬奥会让世界聚焦索契,索契优美的风景、醇厚的茶饮、特色的风情又让世界为之动容。想象有一天能够与之邂逅……

来源:茶道传媒,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福建福鼎——中国白茶的发源地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

中国好山水,福鼎好白茶

欢迎您加入八闽清音,让我们共同诉说,一起分享"茶不仅仅是一片树叶的故事",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八闽清音”添加关注

 

茶为中华国饮,也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符号和载体之一。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最天然而富有保健功效的茶类,被称为六大茶类中的珍品“贵族”。白茶的主要产地在于福建省,其中福鼎为其主要产区。

白茶主要产区这么多,那白茶原产地到底在哪里?

很多历史文献和现实资料显示,白茶原产地在福建福鼎,福鼎太姥山野生古茶园和古茶树的存在,进一步物证了福鼎太姥山是“白茶山”。

古白茶发源于福鼎太姥山

一、白茶是最初制成的茶。

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上古时代尚无制茶法,人们运用的自然晾青的茶叶“萎凋”工序,就是一种古老的制草药方法。由此可见,最早的茶按制造方式来看应该是白茶,或者说这是中国茶叶史上“古代白茶”的诞生史。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杨文辉认为白茶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之,比绿茶诞生还要早2000多年。理由是先人用采摘的茶叶最初作药用,由于茶树萌发新芽有季节性,为了随时都能喝到茶叶,便将采集的幼嫩茶叶晒干收藏起来,干晒的方法属于白茶制法的范畴,这是茶叶加工的开端。因此,杨文辉认为白茶应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史书中曾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尝百草遇毒时,正是从茶树上摘下鲜叶咀嚼而解毒,从而认识了茶的药用价值。从此之后,人们开始采摘茶树上的鲜叶,自然晾干收藏。茶学界专家陈椽教授同样认为“如现时制白茶,可以说是制茶起源时期。”

白茶是六大类茶中最先被制成的茶,古人在周朝就采取了“晒干或阴干”这种与制作现代白茶相类似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保存茶叶以备祭祀、治病、静修、品饮等不时之需,我们称之为古白茶。

二、太姥山自古有白茶。

无独有偶,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相呼应,福鼎太姥山地区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相类似的神话传说:

说尧时有一老母,居才山(今太姥山)种蓝,见山下麻疹流行,并将茶的芽芯晒干用于救治麻疹,这便是白茶的最初雏形。蓝姑用茶治病救人,由此感动上苍,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姥娘娘”,并向她学习种茶。用白茶治疗小儿麻疹、无名高烧、牙痛、咽喉痛的习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而且疗效显著。

剥去传说的神话外壳,并从中寻找与传说相合拍的现实证据,不难印证传说的真实性,从而获得传说所承载的太姥山先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真实信息。

几年前,福建省考古专家对福鼎店下马栏山和白琳考古发现,太姥山一带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活动,后人也考证出太姥娘娘其实就是神话了的母系氏族年代闽越地区部落联盟首领,或者说是当时古人类集群的代表性人物。

之后,随着绿茶等其它种类的茶品出现,原始的古白茶便不再是主流茶饮,渐渐地淡出历史舞台。幸亏,那些隐身崇山峻岭中的太姥山原著民们,默默地将这种原始的茶叶加工方式保存了下来,并延续了千百年。到了明朝,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赞道:“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尤为可爱”。 后来,明代闻龙在《茶笺》(1630年)进一步追述“田子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亦未之试耳”。这种“不炒不揉的制茶方法”,正是当今白茶制法的特点,即将“取芽”、“生晒”、“不炒不揉”融为一体。


 

三、历史文献、现实资料和专家考证进一步印证古白茶源于福建福鼎。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茶经》中记载:“永嘉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著名茶学专家、我国茶叶教育体系奠基人之一的陈椽教授在《茶业通史》中指出:永嘉(今温州)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茶经》所载永嘉南三百里是今天的福建省福鼎市(唐时为长溪县辖区)。

大约到了明朝,太姥山古白茶开始走出山门,有人还给它取了个很贴切、很雅致的名字,叫“绿雪芽”,并很快在名茶丛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就是明《广舆记》所说的“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明代谢肇淛在《太姥山志》有“太姥山人结茅为舍,种茶为生”的记载,文章里还有多处提到太姥山产茶。明陈仲溱在其文章中也描写了看到有人在太姥山古道上卖茶,可见此时的太姥山区不但广泛种茶,而且开始出售。明末清初时,太姥绿雪芽白茶声名更盛,清初周亮工《闽小记》、郭柏苍《闽产录异》、吴振臣《闽游偶记》、邱古园《太姥山指掌》等文献中都有关于“绿雪芽茶”的记载。此时的太姥山古白茶堪为奇珍,常人难得亲近,难怪清代汪懋麟诗叹:“贻我绿雪芽,重比南山贾”。

清傅维祖《太姥山寺产印册》对太姥山寺院茶园进行登记,明林祖恕、林爱民和清王孙恭、谢金銮等游太姥山时,曾将太姥山山茶烹煮着喝,这也与白茶出水较慢的茶性相一致。民国卓剑舟《太姥山全志》也有诗云:“闻道郑渔仲,品泉兰水涯,可曾到此洞,一试绿雪芽”之句,郑渔仲即宋朝史学家莆田人郑樵,从诗中可以看出卓剑舟认为宋朝的郑樵曾品饮过“绿雪芽”白茶。可见,当时太姥山茶种植和精加工的历史不会晚于明朝,其上品就是被世人视为珍品的绿雪芽。

但绿雪芽是不是白茶呢?其实前人就已经告诉我们了。

清邱古园《太姥山指掌》记载,太姥山平岗,有十余家人种茶,“最上者太姥白,即《三山志》绿雪芽茶是也”;清初学者周亮工的《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有绿雪芽”;卓剑舟著《太姥山全志》时就已考证出:“绿雪芽,今呼白毫。香色俱绝,而犹以鸿雪洞产者为最。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

另外,太姥山一片瓦寺(鸿雪洞旁)的僧人至今仍沿用古法制作绿雪芽,还每年架梯到鸿雪洞顶采摘野生茶树的芽,晾晒成茶后待客,成品如白毫银针。

由此,我们不难断定,古人所说的绿雪芽茶,就是今之白毫银针的前身,为太姥山古白茶之上品。

2008年,在首届中国白茶文化节高峰论坛上,姚国坤、鲁成银、俞其坤、俞益武、尹军峰、陈荣冰和袁弟顺等七位国内著名茶叶专家,通过对福鼎太姥山、点头、白琳等白茶原产地认真细致地考察和深入研讨,形成了《福鼎白茶共识》。《共识》指出,白茶源于福鼎,文化丰厚。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栽培历史悠久,福鼎是白茶之王——白毫银针的发祥地,福鼎太姥山就是陆羽所述的“白茶山”。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原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院研究员姚国坤教授多次考察福鼎茶区。他认为,福鼎白茶之祖至少有1200年以上历史,如果再将它与古老而又多样的区域文化和民俗(如畲族)饮茶法,以及隐藏在深山谷地的饮茶风情,还有太姥山道教和佛教文化结合起来,福鼎是当时人们探知仙山、名境(生态)和佳茗的共存之地。

据央视报道,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曾经创建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吕氏家庭墓的发掘中,发现了距今一千多年前的茶叶,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千年以前的茶叶还是茶叶中少之又少的极品白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张蕴讲述了西安吕氏家族墓惊现“千年白茶”的过程,并证实其为福鼎生产的白茶。

四、太姥山野生古茶园和古茶树的存在,进一步物证了太姥山是“白茶山”。

在唐宋时期,太姥山共有36个寺院,每个寺院都种植茶树。现代考古发现,太姥山的白箬庵(今称天门寺)旁边500米处,有十多亩的古茶园,并且园中还保存了年代久远的古茶树群落。

1957年福建茶树良种普查时,茶树育种专家郭元超、詹梓金和科技人员周玉璠等调查组,对福鼎太姥山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太姥山区有高大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存在,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这些茶树的嫩芽满披白毫,这正是生产白茶的茶树良种。其中有一棵野生满披白毫的古茶树,据植物专家推断,树龄至少200多年,而且这棵著名的野生古茶树恰恰生长在传说中太姥娘娘修炼的道场一片瓦景区鸿雪洞附近,至今还生机勃然。这就是被命名为“绿雪芽”的福鼎白茶古茶树,也就是传说中太姥娘娘采摘叶子用于治病救人的那棵植物,现已被福建省绿化委列入“古树名木”保护目录,是真正意义的白茶生产历史见证的“活化石”。如今,在太姥山麓的许许多多的山头里都可以见到野生茶树的踪迹。无论是传说,还是实证,太姥山麓的大白茶古茶树自古就存在,这进一步物证了古白茶发源于福鼎太姥山,太姥山是“白茶山”。

 

现代白茶始创于福鼎太姥山

一、白毫银针的原产地来自福鼎。

白毫银针是白茶中精品,古有“茶叶女王”之称。由于制成后的形状酷似银针,茶芽满披白毫,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白毫银针”。

清嘉庆初年(1796年),福鼎茶人看到白茶的潜在商机,特意向太姥山人学习古白茶制作工艺,采用本地“菜茶”制成“土针”。茶叶专家张堂恒在《中国制茶工艺》中明确提出:清嘉庆元年(1796年),福鼎茶农采摘普通茶树品种的芽毫创制白毫银针,茶业界公认此为现代白茶诞生的标志。


清咸丰六年(1857年),一孝子据说是得到太姥娘娘显灵指点,在太姥山鸿雪洞绿雪芽古茶树底下找到一株带有白毫的小茶苗,将其移植到山下并繁衍开来。这段历史在民国卓剑舟《太姥山全志》之《说创垒丛话》载:“陈焕,竹林头人,光绪间孝子,家贫。一日,诣太姥祈梦,姥示种绿雪芽可自给。焕因将山中茶树移植,初年仅采四五斤,以茶品奇,价与金埒,焕家卒小康。自是,种者日多。至民国元年,全县产量达十万余斤。”

用菜茶的壮芽作为原材料制作白毫银针后,福鼎人又发现菜茶制作的银针不如带有白毫的茶树品种制作的银针,于是采用满披白毫的茶树品种制作白毫银针。福鼎茶人又用这种大白茶树的芽制成了新的白毫银针,俗称“大白”,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白茶。

现在,那株从太姥山中移植下来的绿雪芽小茶苗,已繁衍成大名鼎鼎的中国茶树良种对照种“华茶一号”——福鼎大白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被推广到十多个省份,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茶树良种。

《中国茶树品种志》把“福鼎大白茶”列在77个国家审(认)定品种的第一位,其论述是这样:“福鼎大白茶又名白毛茶,简称福大。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产地及分布:原产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制白茶,芽壮色白,香鲜味醇,是制白毫银针、白牡丹的原料。”

二、茶界泰斗张天福《关于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确认白茶首先由福鼎创制。

茶界泰斗张天福在1963年撰写的《关于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文中记载:“白茶由福鼎创制,当时银针采自菜茶(闽东北的原生茶树种)树上鲜叶。福鼎大白茶品种原产于太姥山,古老茶名绿雪芽约在1857年加以繁殖后,于186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成银针,便称大白。对采自菜茶者则称土针或小白。……(政和县)约在1880年铁山大白茶加以繁殖后,于1889年开始制银针,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白牡丹原创制于瓯宁水吉(今属建阳),何时开始尚待考证,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后与政和制白茶之前。至于水吉采制的另一品种水仙白,是近几十年(二十世纪初期)的事。可以说,白茶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转到水吉,再传到政和。以制茶种类说,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从该文中我们明显看出白茶首先由福鼎创制,福鼎为白茶的原产地和主要产区。

三、福鼎白茶外贸历史悠久进一步证明福鼎是白茶原产地。

在2011年西泠印社春拍场上,有数件民国四年即1915年参展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精茶”原装登场,1915年英文印鉴宛然尤在,其中福建的马玉记白茶荣获当年巴拿马万国会的金牌奖章,此款参展茶采用精选芽尖制成,虽时光流逝百年其茶身白毫依然清晰可见。据福鼎点头柏柳村梅伯珍(即梅筱溪)在民国时期所写的《筱溪陈情书》记载,福建马玉记白茶正是由梅筱溪提供的。对于福鼎白茶当年受欢迎的盛况,民国时期福鼎本地文人卓剑舟在所著《太姥山全志》简明而精确地作了描述:“运售国外,价与金埒”。

其实,福鼎白茶外贸历史悠久。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政府在福鼎沙埕港设立了贸易口岸,向国外出口茶叶。而嘉庆初年,福鼎白茶名优品种的“白毫银针”已走进英国皇家,并视为世界名茶为英国女王所酷爱。到了清末民初,在欧亚地区,福鼎白茶的出口国家和地区就已经达到了39个。


白茶从明清时代到至今还是我国重要的出口特种茶。过去出口商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多利润空间,都收购政和等产地白茶与福鼎白茶进行拼配,把福鼎白茶当成“味精”使用,因为福鼎白茶色白而灰绿,毫香显露,滋味甘甜,功能性成分丰富,深受国外饮茶人喜爱。现今在欧美的商场上,所见中国白茶都标明产地都是“福鼎”。全球咖啡连锁大亨星巴克高调推出的星巴克白牡丹茶就是采用福鼎白茶的原料。2011年4月,英国为庆祝威廉王子与王妃凯特于四月二十九日举行的世纪婚礼,已经有300年历史的TWININGS唐宁茶就特别以福鼎白茶作为主要配方,推出限量版皇家婚礼纪念茶款,为威廉王子大婚献上祝贺之意。而在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白茶已风靡多年,喝白茶成为一种时尚。这从当代茶圣吴觉农孙女、美籍华人吴宁的《福鼎白毫银针在美国》一文可以得到印证,文中写道:“(在超市里),我发现其中白毫银针的瓶子往往是空的。店里售货员说,散茶里就这种茶卖得最快,常常都要添加。更令我吃惊的是,店里卖茶的人好像对白毫银针都很熟悉,能头头是道地讲出白茶对健康的好处来。福鼎白茶耐存、易泡,口感醇厚柔和,保健功能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四、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是公认为的制作白茶最优质原料。

植物学告诉我们一个物种的形式必须历经漫长的历史时空。茶树品种也不能例外。

学过白茶知识或品过白茶的人都明白,福鼎产的白茶具有:毫色银白,“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尤其是白毫银针,全是披满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状挺直如针,在众多的茶叶中,外形最优美,令人喜爱。汤色杏黄,鲜醇爽口,饮后令人回味无穷等特色,是其它地方所产白茶无可比拟的。究其原因,一是品种,二是工艺。就品种而言,因为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故乡就在福鼎。在1984年国家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首批国家级茶树良种时,分别把“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列在77个国家审(认)定品种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并且把福鼎大白茶列为国家茶树良种的对照种。福鼎的茶树两大良种均发现于太姥山。

 

五、福鼎是国家林业局唯一授予的“中国白茶之乡”。

 

2006年,国家林业局经多次派专家实地调查取证。经审定,授予福鼎市为“中国白茶之乡”荣誉称号。这是国家林业局在全国范围内唯一以政府名义命名的白茶之乡,其权威性不容置疑。

其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刘枫先生也多次考察福鼎茶区,他认为福鼎为白茶原产地名副其实,并亲自为福鼎和点头柏柳村题写了“中国白茶之乡”和“中国白茶第一村”。

2011年5,国务院以国发〔2011〕14号文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鼎白茶”作为第八类传统技艺——白茶制作技艺唯一代表,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种种资料表明,福鼎以茶著名,尤以白茶称道,产茶历史悠久,茶史遗存丰富,一些古籍记载和论述无不彰显着福鼎白茶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和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当地田野调查,都印证了茶业界普遍认为的“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这个论断。白茶原产地在福建福鼎,福建福鼎是中国白茶的发源地无可厚非。

---------------------------------------------------------------------------

来源:《茶讯》

作者:蔡良绥、伍世泉、青山、白杨

==================================

找到约2,989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