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的茶文化

找到约25,338条结果 (用时 0.042 秒)

未来的几年,中国的茶文化将迎来黄金般的发展期

  未来的5年甚至10年,中国的茶文化将迎来黄金般的发展期。

  (一)  政策解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上升为国策。《意见》指出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为此将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鼓励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文化产业再迎利好,中央、地方齐发力。

  央视《新闻联播》就国务院这一重大国策给予正面报道,强调《意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

  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饮食

  饮食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因而它是人类开发自然,创造文明的一个广阔领域。

  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的。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如果把饮食文化作为一种符号, 我们可以从中“读出” 其异常丰富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意蕴。

  

  寻常人家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跻身于基本饮食的行列。与此同时,茶,蕴藏着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它不但与历史同在,也是见证历史的万物之一。在不同的文明之下,茶都演绎着不同的身份和角色,也附加了不同文化,只从茶杯注入一种时代的文化之后,茶不在是茶,而是一种时下的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

  在过去长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历史条件下,国内饮料种类不多,国人习惯于饮茶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时至今日,中外饮料品类层出不穷,诸如咖啡、可可、可乐、汽水、果汁等等,万花纷呈,充斥市场,然而所有这些饮料,都不能动摇或取代茶作为我国“国饮”的地位;广大人民群众依然把茶当成最优美、最廉价、最普及的饮料,全国茶叶产量和消费量依然有增无减。

  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饮茶能解毒治病,增进身心健康,这在我国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经过现代医药科学的研究,探明了茶叶中的许多化学成分具有药理功能,能防治多种疾病,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古代不少吟咏茶叶的诗词中,称茶为“瑞草”,“仙茗”现代人则公认茶是“康乐饮料之王”。

  茶道正式出现在唐代,其精神内涵也在唐代以后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其基本精神包括四点,即和,静,怡,真。

  和,儒家从太和的哲学理念中推衍出中庸之道。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春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美;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等。

  静,道家讲究清静无为,静以修身。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达到天人合一。儒家和佛家也把静视为归根复命之学。古往今来,无论是道士高僧还是文人雅士,抑或达官显贵都把“静”视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

  怡,是指人们在茶事活动中的精神享受,可谓雅俗共赏。这点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的人对茶的追求不同。王公贵族重在炫耀权势地位,附庸风雅;文人墨客重在修身养性,托物抒怀;佛家道家重在参禅悟道,成佛化仙;普通百姓则重在生津止渴,享受生活。

  真,乃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道家讲究返璞归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真茶,真香,真味;茶具要真竹,真木,真瓷;待人也要真诚。茶事活动中的每一步都要求“真”,真真切切,真心实意,怀质抱真。

  中国茶叶文化渊源而流长。当它传播到日本,于是有了日本的茶道,传播到英国,于是有了伦敦的“午后茶”。

  中国茶叶传到国外时,立即引起轰动,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誉。日本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中说:“茶乃养生之仙药,延年之妙术”。英国伦敦医药协会主席杰鲍勒爵士在1915年4月出版的《茶与咖啡》杂志中说:“若无茶与咖啡的传人,欧洲人比饮酒至死”。他以为“茶无疑是东方赠与西方的最佳礼品”。

  中美建交使者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是一位爱茶的老茶客。他认为茶有消除疲劳,帮助消化,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特殊作用,爱饮早茶和晚茶。他喜爱中国茶,更喜爱中国高档名茶;他访华时喝上正宗极品龙井茶,顿感身心舒畅,连称“好茶,好茶……”并把喝到龙井极品作为此行的最大收获之一。回国向尼克森汇报时,还将龙井茶的色香味描述一番,并将周总理送的龙井茶分送一点给尼克森,从此,尼克森也爱上了龙井茶。因而,龙井茶在中美关系史上也起了一点润色的作用。

  春满壶中留客醉,茶香座上待君来。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为一杯健康中国茶而出发: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陕西之行

       秋高气爽,国茶飘香

  近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十二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协原主席周国富率队,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市委原副书记于辉达,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王小玲,中国国际茶为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建民,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学术与宣传部部长、浙江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陈永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发展与促进部部长、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党委书记陈述达,周国富同志联络员何晓芳,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与宣传部副部长董俐妤等组成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考察组,亲赴陕西,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陕西省茶文化、茶产业发展的考察、走访和交流。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陈泽伟等全程陪同。

  陕西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产业源远流长。近年来,陕西茶产业发展不仅人才荟萃,茶文化底蕴更以其得天独厚的茶文化历史令世人耳目一新;茶产业依托国家及省相关部门的专项扶持、品牌培养宣传、三产融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据统计,截至2018年,茶叶种植面积270.1万亩,是2011年的3.25倍,其中茶叶总产量达10.3万吨、总产值153.7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3.24倍和6.26倍,综合产值达到400余亿元,陕茶已成为农村农业增产促收、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

  在听取了法门寺博物馆、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茯茶镇、泾盛裕茯茶集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茯茶研发中心、陕西泾阳泾砖茶业有限公司、西北国际茶城、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等方面对陕西茶文化、茶产业发展的介绍后,周国富会长表示:“茶产业的发展,品质是基础、文化是灵魂,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的倡导延伸、沁入人们的生活,不断满足和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茶生活多元需要,全国茶文化活动气氛愈浓,文化与产业的结合,亦将愈加深入地推动茶和茶文化阔步前进。”

研精致思、文化传扬

  8月9日,周国富会长一行首先抵达法门寺博物馆,参加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古茶具研究院”揭牌仪式,并先后考察参观了法门寺博物馆文化馆、法门寺博物馆西安工作站,以及法门寺博物馆茶具展,详细了解法门寺博物馆的相关情况,周国富会长对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古茶器具研究院寄予厚望,并对法门寺博物馆以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珍贵文物等专题性佛教艺术为主要内容的茶文化探究,具有非凡的研究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希望研究院以此次挂牌为契机,坚定茶文化自信,荟萃国内外专家学者,传承弘扬古茶器具文化,创新发展当代茶器具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茶生活需要,致力促进中华茶器具文化走进“一带一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繁荣中国的茶文化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8月10日,在泾阳县政法委书记谢保卫、副县长刘洋、政协副主席杨永良、茯茶中心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赴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茯茶镇、泾盛裕茯茶集团、陕西泾阳泾砖茶业有限公司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项目调研,并收集了相关产业信息,具体了解产品生产、市场销售等情况,并就茯茶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规划分别与相关负责人交流了意见。

 周国富会长与陕西泾盛裕茯茶集团董事长马恒光进行产业文化交流

陕西泾阳泾砖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介绍茯砖茶加工制作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陕西首席茶学专家肖斌教授的介绍后,周国富会长及考察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茯茶研发中心,深入了解了泾阳茯茶的恢复发展情况,以及研发团队建设和科研方向,并对泾阳茯茶产业的发展进程、科研成果给予肯定。

  周国富会长一行在参观交流中表示,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和茯茶镇为陕西茶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泾盛裕茯茶集团、陕西泾阳泾砖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充分展示了茶产业的精神和文化传承,研发中心在推动茯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并表示今后会更加关注并协力做好陕西茶文化遗产的进一步挖掘和保护,为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锦上添花。

—————————————————————————————————————————————————————————

  8月11日,周国富会长及考察组在西安市西商茶叶文化协会会长、西北国际茶城董事长方超,西安市西商茶叶文化协会秘书长应谊等陪同下,走访了西北国际茶城,对茶城在经营与管理上的务实创新、商业与文化结合上的有效践行表示了赞许和肯定,对茶城浙商经营户的经营特色和营销文化给予了褒扬与鼓励。

  活动中,西商茶叶文化协会监事长、着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作家、西安市慈善艺术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李功名老师现场挥毫泼墨“天雨流芳”,流露出“让我们共涤心智的滋养,似心灵沐浴着智慧的浩荡清香,就像天雨之于万物的成熟,无比幸福安详”的美好寓意。

本固枝荣,茶人共襄

  周国富会长及考察组随后莅临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品牌推广中心,与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探讨陕西茶文化、茶产业发展现状、展望陕茶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

  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陕西泾盛裕茯茶集团董事长马恒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肖斌,原陕西省汉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汉中市茶叶协会会长郑宗林,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资深茶学专家林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陕西省人民政府原参事、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丶法门寺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韩金科,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晓学,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陕西东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为国,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安茶艺技能培训学校校长韩俊艳,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平利福鑫茶业董事长翁江春,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青年陕茶专家奚斌锋等,分别就陕西茶文化、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和汇报。

  关于陕西茶产业的发展,周国富会长提出:茶产业既是经济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也是民生产业,要更好地促进陕西茶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帮助农民增收,帮助企业发展,打造民族品牌,让陕茶走进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让健康好茶受惠更多的人。

  关于茶文化,周国富会长在讲话中强调:我国茶叶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作用,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多方发力,联合一起,传承弘扬中国茶文化,为繁荣中国茶文化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让茶和茶文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绽放出绚丽光彩,掀开研精致思、文化承启的茶产业发展新篇章,让这杯健康之饮、文化之饮,福泽天下,香飘世界!

原创:臻雅阅

图文转载,请标明出处!

茶文化研究学者关剑平:茶文化是中国的遗产,也是世界的遗产

公元1607年,一艘来自荷兰的海船,从澳门贩运了一船茶叶,3年后,辗转至欧洲,中国茶开始登上欧洲人的餐桌。此时,距离茶传入西域,已有约1000年,距离茶传入日本,已有约800年。

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第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子项目最多的一项,共44个子项目,涵盖茶生产、加工、饮用等所有的程序及文化。

“非遗项目涵盖了中国茶文化的方方面面,茶文化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得以全面展现。”著名茶文化研究学者、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关剑平表示,中国人发现茶树资源的意义,并成功创制了茶叶饮料,在全球民族饮品中独树一帜,它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


茶文化研究学者、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关剑平。受访者供图

源自中国的“平和”饮料

南方有嘉木,是为茶。最早的茶树,起源于中国南方,中国人驯化和栽培茶叶的源头已不可考,普遍认为,至少在魏晋时代,已有成熟的制茶技艺和全民性的饮茶习俗。“中国有神农发现茶的传说,魏晋时代开始出现比较丰富的史料,这些记载互相佐证,说明当时中国饮茶文化已经形成。”关剑平说。

从古代到近代,茶从中国传到世界,原本是公认的事实。一直到1842年,根据一株发现于中印边界阿萨姆省萨地亚地区的野生茶树,部分学者对茶的原产地提出了异议。

针对这些异议,早在1922年,我国农学家吴觉农就曾专门写过论证茶树起源的《茶树原产地考》。科学家则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森林中,发现了大量茶树的近亲植物,还有古茶树保留着人类驯化、培育的痕迹,为研究茶树的演变提供了素材,证明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无论是从纵向的历史进程上看,还是进行横向的地域间的比较,很难找到一种更悠久、传播范围更广的民族饮料。我们的祖先发现并培养了这么平和、健康的饮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关剑平看来,茶不仅是一种饮品,丰富的文化更是饮茶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仪式造就的饮茶文化

饮茶习俗的起始时间如今已难以确定,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大量关于茶的文献记载,如西晋的《三国志》、东晋的《华阳国志》,南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南齐书》等。

“从这些史料看,中国茶文化至少有180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给茶注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关剑平说,在文献记载出现之初,茶已经有了很多形而上的意义,在魏晋时代,风流名士们多以酒称名,与之相抗衡,茶被赋予勤俭克己的意义,《晋中兴书》中称饮茶为“素业”,到唐代,《茶经》仍称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中国人“客来敬茶”的文化传统也已经形成,据《桐君录》记载,没有茶叶的两广等地甚至还使用代用品招待客人。此外,据《三国志》记载,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还赐茶茗以代酒。

到了唐朝,茶更加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中,“茶与诗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提高了饮茶生活的社会文化意义。茶文化兴盛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大量茶诗的出现。”关剑平说。

盛唐的李白、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杜牧,都留下了大量茶诗,要说最著名的茶诗,无疑是唐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俗称“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到了宋代,茶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和酒不一样,茶性平和,和谁都能建立起合作共存的关系,任何社会群体都接受茶。全民饮茶让整个中国社会无不重视茶文化,从茶中获取精神慰藉和文化熏陶,这是其他饮品难以替代的。而在宫廷、寺院,茶的礼仪特征更是得到充分应用,而最基本的健康饮料的技术与观念则立足于道教养生。”关剑平说。

千年之中影响了世界

很早以前,茶就走向了世界。

早在南北朝时期,茶就沿着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到了唐代,不仅茶马交易日渐成熟,而且茶由新罗传播到朝鲜半岛,并由日本僧人带回日本。宋代时,高丽以宋代茶礼为基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茶文化。

茶是典型的文化产品,与茶一同传播向世界的还有中国文化,首先是饮茶器具和饮茶环境所需的书画艺术品、插花、熏香等。

十七世纪初,茶叶传入欧洲和美洲,中国精美的瓷制茶具等也在当地风靡,“以英国为例,英国人在接受中国茶之前,用餐时的主要饮品是淡啤酒。在憧憬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茶叶传播到欧洲,这种平和且健康的饮品在英国被视为优雅生活的象征,到十八世纪中叶,饮用红茶已经在英国中产阶级中蔚为风尚。”

饮茶的普及还和英国工业革命有着复杂多样的联系。关剑平介绍,茶叶在进口商品中占有绝对优势,因此茶叶贸易对英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格林堡在总结东印度公司的海外贸易时说:除去茶叶之外,公司在它的最后几年中,没有输出过其他任何东西。茶叶已经成为公司商业的存在理由。

“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是饮茶的普及与英国人口增长曲线一致。一个与茶相关的解释是饮用生水容易导致痢疾等传染性肠胃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婴幼儿死亡率极高。而喝茶需要开水,从而有效预防了肠胃疾病。”关剑平说。

茶文化一直在变

在成为世界级非遗之前,中国已有众多关于茶的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就达40多项。

和许多渐渐失去存在基础的非遗不同,茶充满了活力。在今天,茶仍是中国人最重要的饮品之一。而且,它还在不断变化、不断适应现代生活。如各种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到数千亿。

“一千多年来,中国的茶文化其实一直在变化、发展,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无论是加工技术还是饮用方法,都从复杂变为简单。”关剑平说。

产品越来越丰富、使用越来越简便,是商品发展的趋势,同样也是中国茶在千年演变中的趋向。

今天的茶并不是最初的形态。在宋代以前,中国的茶以粉末为主,尽管彼时茶的形态已经相对丰富,如饼茶、散茶等,“但最终都是把茶加工成粉末状之后再喝,就是点茶后饮用末茶。末茶加工工序繁复,产品口味比较单一,饮用时所使用的茶器种类也多。”

到了元代,开始以饮用叶茶为主,尽管与末茶一样还是蒸青茶,但不用研磨茶叶成粉末了,饮用方法简化了很多。明清时期,炒青茶逐渐成为主流,末茶彻底消失,煮茶也逐渐演变成沏茶。等到保温瓶问世,沏茶就更简单了,只要有一个杯子就可以喝茶。

同时,茶叶加工技艺的多样性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关剑平介绍,过去喝末茶的时代,主要是蒸气杀青,茶叶滋味可变的幅度比较小。后来喝叶茶,尤其是以炒青为主以后,可操作的空间扩大了。杀青本身是固定茶味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不同时间节点加热,茶性、茶味亦不同,如绿茶是采后即炒,红茶、青茶等则在发酵的不同阶段加热形成产品特征,最后风味完全不同。

反思现代生活的契机

44个子项目涵盖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部环节,不论是制作技艺,还是民俗礼仪,俱在其中。关剑平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非遗项目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元、包容博大。

44个子项目中,生产环节的项目占绝大多数,这也使得南方地区成为非遗的主要保护地,关剑平表示,北方的茶产地很少,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茶文化,文化还应该更多地在消费层面产生,北方的饮茶习俗中应该包含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元素。“申遗成功也给了我们新的启发,即我们的非遗保护走在前面,而对茶文化的研究相对滞后,未来仍要加强对茶文化的挖掘、研究和推广。”

茶文化诞生于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中,在今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与传统相去甚远,传统的茶文化如何影响今天的生活?

“快节奏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但并不意味着茶文化没有市场。茶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产品,我们也有许多适应现代生活、适应年轻人生活节奏的茶饮产品,销售情况很好。瓶装茶饮料更是随处可见,价格低廉,消费方便。”关剑平认为,在发现新内涵、打造新产品的同时,也需要注意挖掘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现代化并非完美无瑕。事实上,反思现代性本身即是现代性的一部分,古今之争不仅出现于中国,也出现在许多发达国家。170多年前,美国作家亨利·梭罗避居乡野,自耕自食,用三年的时间写下反思现代化的名作《瓦尔登湖》。而在今天,以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补益现代生活的观念和行为,依然层出不穷。

“茶文化具有慢生活的特点,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专注于沏一杯茶,享受短暂的宁静,让身心放松下来,对于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关剑平认为,中国茶申遗成功标志着世界再一次承认中国文化的意义,也提醒我们从茶的角度重新审视自我,思考我们究竟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来源: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4,953条结果 (用时 0.03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8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