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的国茶

找到约10,618条结果 (用时 0.05 秒)

四川首座中国国家地理·国茶地理“中国最美茶山”落地洪雅

近日,中国国家地理·国茶地理“中国最美茶山”授权仪式暨“瓦屋春雪”高山有机老川茶茶园金框揭幕仪式在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镇复兴村“瓦屋春雪”高山有机老川茶基地举行。该基地成为四川首座国茶地理“中国最美茶山”。

据了解,国茶地理是中国国家地理旗下专注茶叶的全媒体服务平台,“中国最美茶山”推荐榜单是面对全国茶山产区的专属茶山文旅IP。

“中国最美茶山”金框产区入选标准严格遵循“生境之美、营造之美、茶事之美、物产之美、社区之美、数字之美”六个核心评价指标。洪雅县瓦屋山镇复兴村“瓦屋春雪”高山有机老川茶茶园经过申报单位、评审团、公众监督、媒体四方的严格评审成功入选,成为四川首座中国国家地理·国茶地理“中国最美茶山”。

仪式现场。周晓琳摄

洪雅之茶,可追溯到1200年前,明前细茶更是蜀中之冠,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让绿色生态茶诞生于此。

近年来,洪雅县高度重视茶产业、茶品牌高质量发展,连续4年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 围绕“洪雅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程,以“中国高山生态绿茶”为定位,打造了“瓦屋春雪”区域公用品牌,该品牌由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团队综合研判了洪雅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茶叶特色后精心打造。“瓦屋春雪”核心产茶区位于北纬30度黄金产茶带,海拔800米—1200米,按照绿色、有机标准种植,今年绿色、有机茶认证面积达到2.03万亩。

金框落地,既是对“瓦屋春雪”原料高山生态环境的认可,也是对“瓦屋春雪”品牌的一次赋能升级。接下来,洪雅县将不断做好“茶+文旅”“茶+产业”这篇大文章,持续以茶园基地文化为载体,坚定不移地对外输出洪雅县生态康养的理念,促进茶旅融合发展。(赵祖乐、周晓琳)

来源: 人民资讯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茶经典竹叶青 缔造品牌传奇——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获2018中国茶业品牌传播力十强企业


竹叶青既有绿茶发源地峨眉山的天然基因,又是精湛工艺和科学创新的产物,它承载着传承千年的茶文化传统,又运用现代品牌的语言。它作为中国高端绿茶的代表,跨越历史和现代,融合传统和科技,就像当今中国的面貌。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的行业数据对比显示,从2007到2017十年间,竹叶青始终在全国高端绿茶市场占有率上位居第一,销量远远领先其他绿茶品牌,更以“中西文化交流大使”的身份进入欧洲市场,向世界知名品牌目标迈进。


如果茶是中国的一张名片,竹叶青现在就是中国的国茶经典。


从一个偏居峨眉山一隅、亏损累累濒临倒闭的小茶厂出发,到今天当之无愧的国茶经典。竹叶青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经过20年的品牌积淀和创新发展后,这杯茶“泡”出了空前的市场热度和品牌高度,创造了中国茶企的奇迹。



从负债千万到领跑行业,缔造中国茶业发展传奇


四川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种茶和饮茶的地区之一。天然的地理优势为茶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由此产出了品质优良的茶产品,但是原来封闭的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却让它与外界缺乏有效沟通了解,造成了省外以及国外消费者对川茶品牌了解甚少。


上世纪末,西湖龙井、云南普洱、安溪铁观音开始在全国市场开疆拓土,然而川茶的发展却有些低迷,很长一段时间川茶业内无一家像样的品牌可与之匹敌。


从1964年竹叶青得名,到1998年的坚实起步,到2001年完善企业渠道策略,再到2002年提出“平常心”的品牌传播策略,历经20年企业发展之路,竹叶青茶业旗下已拥有“论道”“竹叶青”“碧潭飘雪”“宝顶雪芽”等多个知名品牌,目前已发展为集茶园栽培管理,初制生产,精制加工,产品研发,茶文化观光旅游及进口贸易为一体的经济实体,营销网络遍布北京、上海、天津、成都、西安、沈阳等国内多个城市,并出口到日本、北非、欧洲、美国等海外市场。


时至今日,竹叶青不仅确立了独特鲜明的营销策略,也改变了整个茶叶行业的品牌销售模式,一举成为业内的领导者和领跑者,全渠道销售赢得绿茶行业领先的地位,一句重新诠释茶文化内涵的“平常心,竹叶青”,更是家喻户晓。



峨眉--世界双遗产地生态圈,成就一杯高山好茶


中国人爱喝绿茶,尤其是高山绿茶。常言道“高山云雾出好茶”,好品质的绿茶大多来自高山,中国名茶产区也几乎都位于高山。海拔对茶的影响,主要来自五个方面:气温、湿度、土壤、植被、阳光。


高山茶园气温低、湿度高,容易产生云雾天气。这种天气能增加茶树氮代谢,促进氨基酸、咖啡碱、芳香物质的合成。此外,茶多酚和儿茶素会随着海拔高度而减少,氨基酸则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增加,茶叶中的不少芳香物质也随之增加。因此高山茶喝起来更鲜爽甘醇。


“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在高海拔环境下,云雾缭绕、漫射光丰富,各类化学物质的转化与积累,朝着提高茶叶品质的方向发展,蕴育出的高山茶肥壮柔软,颜色嫩绿鲜黄,香气馥郁、滋味浓厚,让人难以忘怀。

 

海拔和茶叶品质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海拔越高茶叶就越好。海拔高于1500米的茶园,易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所以,品质上好的高山茶园,一般地处北纬30度,海拔在800-1500米左右,周围的植被丰富,多处于山的阴暗面。有着8.5亿年地质生长史的世界双遗产地生态圈的峨眉山,便是高山茶园里的代表地区。



意守平常用心做茶,打造行业领先标准


竹叶青坚持只选峨眉海拔800-1500米高山茶园明前嫩芽,只在清明前采摘,只在春天美好的30天里完成制作。近5万颗茶芽只能选出500克竹叶青茶;论道级别的竹叶青,更是近500万颗茶芽中才能选出500g成品。如此苛刻的条件造就了每一颗竹叶青绿茶都拥有不凡的清醇淡雅,茶芽遇水直立、上下沉浮,茶汤鲜爽醇厚,特有的嫩栗香更是让人喝过就难以忘怀。


竹叶青先后投入近亿元打造数条全自动生产线。秉承传统中国绿茶和日本蒸青的加工原理,结合了国际先进的微电子控制技术,从半成品茶叶生产到茶叶精加工,全程全封闭,每小时可生产出400多公斤半成品茶叶,日精加工绿茶可达6000公斤,且品质稳定统一。特别是名优绿茶生产线,兼具扁形名茶和卷曲形名茶生产加工,填补了国内名优扁形芽茶流水化生产加工的空白。



峨眉高山不仅用阳光与雨露滋养出饱满的茶芽,也让唐先洪从高山的广阔与包容里领悟出一份“平常心”。平常心下,积跬步终能千里,积小流终成江海。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千世界。峨眉高山绿茶竹叶青所提倡的这份“平常心”生活态度,重新阐释了当代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时期,平常心更是国人需要的时代精神。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都浓缩在这杯茶汤里。



打破传统市场壁垒,互联网电商平台屡获销量第一


互联网的兴起为茶企带来了新一轮与挑战与机遇,市场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空间、距离不再是市场的限制。消费者也迫切的希望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喝上一杯心仪的茶。竹叶青顺应趋势强化网络电商渠道,并把它视作重构渠道、让产品直面消费者的好机会。


竹叶青创新的除氧充氮4g独立小包装,使竹叶青在出厂上市后保鲜期大大延长,茶叶的储藏以及运输也变得十分方便,让消费者一年四季能随时品赏到新鲜如一的竹叶青。


在2016年、2017年的电商购物节“双十一”上,竹叶青连续取得了天猫、京东双平台销售破千万、行业销量第一的佳绩。



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一杯走向世界的中国茶


多年的潜心付出终有回报,如今的竹叶青茶业,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更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竹叶青也多次作为国礼赠予摩纳哥亲王、俄罗斯总统。


2006年,竹叶青作为中国唯一受邀品牌出现在摩纳哥高端奢侈品展场。2013年入选《中国奢侈品报告》本土十大奢侈品牌。2014年拿下万隆国际茶业大会“中国至美绿茶”大奖。2015年米兰世界博览会授予竹叶青绿茶“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2016年胡润百富榜竹叶青绿茶成为“中国千万富豪最青睐茶叶品牌”,成为该奖项成立12年来首次上榜的中国茶叶品牌。 2016年10月,竹叶青荣获世界绿茶协会金奖。2018年6月,竹叶青在北京国际茶展获得特别金奖。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国茶经典竹叶青特意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产品,致敬这辉煌的40年。这杯峨眉高山绿茶,跟随这辉煌时代的脚步,积极的改革,承袭传统也积极创新,用一杯茶礼敬世界,成就一张经典的中国名片。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陶德臣:论近代中国的洋茶进口(三)

论近代中国的洋茶进口

(三)

三、洋茶进口的影响(上)

吴觉农、胡浩川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注意到洋茶进口的影响,并作了初步研究。他们说:“国人谈茶业的,无不注意于外销的逐年减少”,而对洋茶进口的影响视而不见,“我们看了外国茶叶大量的踊入,国人嗜好外国茶及咖啡、可可的心理的转变,这该抱怎样的态度?如果没有办法与这大量输入的外国茶在国内作竞争,又怎样能和外国茶在国外去竞争?国内连固有的国茶都在厌弃,又如何可以去提倡爱用国货?”这几个反问说明一个道理,即洋茶进口影响大。具体说来,主要有三大影响,即:挤压国内市场,削弱产业发展,影响国家安危。

1、挤压国内市场

————————————————

洋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是一个驱逐中国茶的过程。至民国时期,洋茶对国内茶叶市场的挤压已经产生相当明显的恶果。在中国最大的市场上海,“外国的百货店糖果店,不必说都有大小各种的印度锡兰及爪哇装罐或装锡包的红茶,就是国人所经营的大百货店乃极小的面包店,也都在替其贩卖,陈列装潢,都在国产的红茶之上”。

表面上看,进口茶主要外侨供消费,实际上中国“各界招待外宾之时,或自相饮宴时,亦饮舶来茶叶为荣;甚至于中国火车、饭店、茶馆中,中国茶叶各不易见”。国人几不知有中国茶叶之事。美国使馆人员安得利说:“华人不仅不求改良华茶,又好购用洋茶,即以1915年而论,洋茶之输入中国者,已值500万元以上,余尝旅行乘中国铁路,欲求华茶为饮,车僮答曰:‘车上所备者,仅有西伦(即锡兰,今斯里兰卡——引者)茶而已”。

1935年,美国经济考察团人员游历广州时建议,复兴中国茶业,“谓最好先使中国茶叶在中国畅销”。中国茶在国内都不能畅销,后果确实严重。“国民嗜好舶来饮料,致一般消费量减少。此层只须一看近年外茶、咖啡、可可等巨额之输入,便易明了。生产优良饮料的国家尚有如此巨额之输入,内销贸易自然大受影响”。

以东北市场为例,即可知洋茶进口挤压国内市场的严重后果。印度、锡兰、日本等洋茶已侵入东北市场。日本红茶“其香味及色泽不让中国,而略带涩味,且茶瓣一煮全开,此其不及中茶之处也”,因而销路不佳,“可望为参合茶”。印度、锡兰红茶“香味亦佳,惟泡后过于浓厚,稍滞涩味,故亦不适俄人嗜好”。哈尔滨及东清铁路沿线的茶叶市场状况实为东北茶叶市场之缩影。俄国在关东省同样占据优势地位。日俄战争后,日本继承了沙俄的侵略特权,大肆向关东州推销日茶。1905年日本派藁科喜作,1909年派海野孝三郎,1915年派静冈农业试验场技师来中国调查茶叶产制及销况情况。1917年又派清水俊二赴东北、张家口、天津等地调查,以便扩大红茶、砖茶销路。经过一番“努力”,日茶输入东北“关东州”及中国其他地区数量有所增长。

兹见下表(数量单位:千公斤,价值单位:千日元)。

从上表可知,日茶输入“关东州”数量有较大增长。可以推断,日本输送到中国其他地区的茶叶也以东北为多。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中国“主权丧失,华茶贸易,自不免要受好多阻碍”。日本国立茶业改良场报告赤裸裸地宣称:“‘满洲国’独立以来,日本茶新得着进展的机会,实在是茶业界一大福音……该‘国’从来无间断的饮用中国茶,立即用素无渊源的日本茶,驱逐中国茶,本是至难的事。但是精密考察该‘国’的饮茶习性,能够供给适合满蒙人嗜好的茶叶,决不是什么难事”。这一段文字充分暴露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其“处心积虑,固已露于言表”,对“经营不遗余力”,以求“对此广大之销场,自以一手包办为快”。日本为达此目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步骤。

一是“累遣专家实地调查,并从事各种宣传”,做好舆论准备。1932—1935年就多次派人来中国东北调查,1935年1年内就派池谷桂作和小泉武雄视察东北茶市。派清水俊二调查华北及蒙古茶叶市场情况,“并大事宣传台湾茶叶如何精美,价值之低廉”。

二是“雇用中国技师,制炼东北人所嗜之茶叶”,以逐渐改变消费者之消费习惯。如东北所销安徽产大方、毛峰,浙江龙井,深受消费者欢迎,为抢夺市场,“自东北失陷后,日商复以重金引诱徽州茶工,设厂仿制大方、香片等茶,以投东北同胞之所好”。日本又请福州熏花茶师和杭州龙井茶师赴日制造毛峰、大方,把产品发送大连,请大连、营口、哈尔滨茶商代表品评。又把茶运入台湾熏花再输东北。

三是“累向‘满国’提出免税要求”。而对华茶进入东北征收30%的入口税。为适应日本“对于台湾茶叶关税之减低”要求,伪满所定“茶叶税连同附加,共为五成五分,如台湾茶之加税标准,价格为五十八元,中国华南茶叶则为七十七元五角”。日本人“对此仅有十九元五角之差额,仍认为不满足,必须再增高华南茶叶之关税率,并必须再减低台湾茶叶关税率,始足以将华南茶叶绝迹东北市场”。对这些要求,伪满组织当然“予以许可云”。“日人为谋独占东北贸易,使伪组织坚设关税障壁”,结果是“惟日茶可受最惠待遇,利于倾销”。

四是大量输入台湾茶、日本茶。抗战爆发后又把从敌占区搜刮来的茶叶大量运销东北。“日商经营茶叶者,初以台湾茶叶五十万斤输至东北为样品,次年即运往一百六十万余斤”,1935年左右,东北茶叶市场“在日本把握之下,全为台湾茶叶所代替”。1937年抗战爆发后,江浙皖相继沦陷,三井洋行勾结汉奸,在产区大量掠夺茶叶,一部分供出口,“一部份运往东北,同时在苏州提倡制造花茶运往华北东北销售”。

五是健全营销组织。在大连设锦记洋行、大信洋行,设支店于长春、奉天、哈尔滨、抚顺、昭盛、锦州,营口设盛性洋行,设支店于洮南、安东。受其影响,安徽茶“东北销路顿告断绝”,中国茶输出大减。

兹见1934—1937年东北茶销总量及中国茶、日本茶、印度茶输入数量和比重表(单位:斤)。

陈椽《茶业通史》提供的材料说,1933年日茶销东北为127000磅,1934年升至284000磅。这比上表所示数量略少。而据国际茶叶协会的报告,1931—1939年日本茶叶输入“关东州”、东北地区的数量也比上表少许多。

兹见下表(单位:千磅)。

虽然这样,从1932年日茶输入关东州及东北752千磅增长到1937年1832千磅,增幅1倍多,也可概见日茶销东北发展速度之快。至于说统计数量偏少,可能是没有包括销东北的台湾茶在内所致。1938—1939年,日本茶叶输入中国数量为1420万磅,1939—1940年增至1700万磅,砖茶销量亦从160万磅增至220万磅。显然,日茶很大部分是销往东北的。

来源:茶道哲学研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425条结果 (用时 0.03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9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